萧红主要作品

合集下载

萧红最著名的作品

萧红最著名的作品

萧红最著名的作品萧红最著名的作品当属:《生死场》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

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萧红原名叫什么

萧红原名叫什么

萧红原名叫什么萧红的原名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的生平萧红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个封建地主大家庭,萧红自幼便没有了母亲。

萧红有着新时代女性勇敢斗争的品质。

1925年,只有十四岁的萧红便在呼兰县第一次参与学生活动,在萧红小学毕业后,父亲阻挠萧红继续接受教育,萧红被迫辍学在家,经过一年顽强的斗争,萧红再次取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萧红二十一岁那年,她结识了萧军。

翌年,她便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自己的作《弃儿》。

萧红的才气得到了文学泰斗鲁迅的赏识,在1935年,鲁迅鼎力支持萧红发表长篇小说《生死场》,从此萧红在30年代的文坛上便有了一定的地位与影响力。

后来萧红在1936年到了日本,先后创作了散文《孤独的生活》与组诗《砂粒》等。

这是萧红最为高产的几年。

1940年,当时二十九岁的萧红与端木蕻良相识,随端木抵达香港生活,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与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不幸的是,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香港由于肺结核与气管扩张去世。

萧红为什么要改名萧红为何要改名为萧红,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

那时候萧红与萧军感情甜蜜,虽然生活困顿,到处漂泊,但是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反而让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于是为了纪念两人的感情和革命理想,萧红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萧红,与萧军一道,组成了“小小红军”,这既是他们深厚感情的象征,也坚定了他们二人追求理想的决心。

后来萧红以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生死场》一炮而红,迅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这部作品得到了鲁迅等文坛大家的极力推荐,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知名的女作家,从此奠定了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

萧红

结识鲁迅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 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 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 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 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 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 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THANK YOU FOR YO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 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 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 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 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

《萧红经典必读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 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 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 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 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 萧红也是最富有幽默感的,有时还透着俏皮,这些出自她生活情趣的东西,常 常跳动在她的字里行间。她的文字,使人感到有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 ——端木蕻良 萧红是现代作家中生命最短促、最有才华、个人生活颇为坎坷的一位女作家, 也是第一个在作品中反映了东北沦陷后妇女命运的女作家。 ——陈荒煤
萧红

萧红( 1911年6月2 日- 1942 年1月 22 日),著名女作家, 原名张迺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 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 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 《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 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 小说《呼兰河传》。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 文学作品列表

萧红 文学作品列表
《花狗》
1934年9月9日
《生死场》
中篇小说
1940年12月20日
《呼兰河传》
长篇小说
1941年
《马伯乐(第一部)》
1941年
《马伯乐(第二部)》
1938年3月初
《突击》
剧本
1940年7月
《民族魂鲁迅》
1936年10月24日
《海外的悲悼》(致萧军)
书信
1939年3月14日
《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1933年10月
《跋涉》
散文集
1935年3月至5月间
《商市街》
1936年
《桥》
1940年6月初版
《进城》
不详(1934年首刊)
《去年今日》
1936年5月6日
《马房之夜》
1936年9月4日
《家族以外的人》Leabharlann 1936年9月初《红的果园》
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
《王四的故事》
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
《牛车上》
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
《亚丽》
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
资料来源:萧红数字展馆(关于萧红/作品目录)
萧红文学作品列表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932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诗歌
1932年春
《静》

成瘾性行为(详细分析吸烟)

成瘾性行为(详细分析吸烟)
“伏”“乱钩”这些动作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我”的举止天 真可爱,趣味盎然。
“这是什么?”
一共出现几个“笑”?说明祖父是一 个怎样的祖父?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 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 吗?”
讨论交流: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读一读课文第15—16自然段,想一 想:园子里有哪些事物是自由的。
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
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为什么“我”会有“大树发出声响”“土墙都会回答”的感受呢?
因为在“我”的眼中,园子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健康 漂亮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拍一拍手”大树仿佛会 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土墙好像会回答。可见,孩子 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有情感,都有情趣,把“我”的童 真童趣形象地表达出来。
课文第13自然段写“我”在园中做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我”什么状态?
写“我”在园子中摘、吃黄瓜;追蜻蜓;捉、玩蚂蚱的事情。表现了 “我”对园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都非常喜爱。“我”在园中的生 活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
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
在这段对话里,出现了三个“笑”: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
还在笑。祖父和“我”说话的时候,被“我” 的幼稚行为逗得一
直在笑,说明祖父是一个慈祥、有耐心、宽容、童心未泯的人。
这一段中运用“摘、丢、追、采、捉、绑”等动词,从“我”这些 动作中,写出了“我”在园子中一刻也不停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对园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 我并不细看,……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 又去追蜻蜓了。……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把蚂蚱腿 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萧红小说专练(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萧红小说专练(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萧红小说专练萧红作品:《手》《火线外(二章) 》《麦场》《呼兰河传》《林小二》《朦胧的期待》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萧红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她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

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着她。

关于她的手,但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

她的父亲第一次来看她的时候,说她胖了:“妈的,吃胖了,这里吃的比自家吃的好,是不是?好好干吧!干下三年来,不成圣人吧,也总算明白明白人情大道理。

”在课堂上,一个星期之内人们都是学着王亚明的父亲。

第二次,她的父亲又来看他,她向她父亲要一双手套。

“就把我这副给你吧!书,好好念书,要一副手套还没有吗?等一等,不用忙……要戴就先戴这副,开春啦!我又不常出什么门,明子,上冬咱们再买,是不是?明子!”在接见室的门口嚷嚷着,四周已经是围满着同学,于是他又喊着明子明子的,又说了一些事情。

她的父亲也是青色的手,比王亚明的手更大更黑。

在阅报室里,王亚明问我:“你说,是吗?到接见室去坐下谈话就要钱的吗?”“哪里要钱!要的什么钱!”“你小点声说,叫她们听见,她们又谈笑话了。

”她用手掌指点着我读着的报纸。

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就洗不净了吗?多加点肥皂!好好洗洗,用热水烫一烫。

早操的时候,在操场上竖起来的几百条手臂都是白的,就是你,特别呀!真特别。

”女校长用她贫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色手,看那样子,她好像是害怕,好像微微有点抑止着呼吸,就如同让她去接触黑色的已经死掉的鸟类似的。

“是褪得很多了,手心可以看到皮肤了。

比你来的时候强得多,那时候,那简直是铁手……你的功课赶得上了吗?多用点功,以后,早操你就不用上,学校的墙很低,春天里散步的外国人又多,他们常常停在墙外看的。

等你的手褪掉颜色再上早操吧!”校长告诉她,停止了她的早操。

“我已经向父亲要到了手套,戴起手套来不就看不见了吗?”打开了书箱,取出她父亲的手套来。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著名女作家。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是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其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穷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张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其作品有: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
散文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

关于萧红的文章

关于萧红的文章

关于萧红的文章
萧红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刻描绘了中国现代女性的命运和内心世界。

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雷雨》等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萧红的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

她通过对女性内心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束缚,表达了对女性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和呼吁。

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既有坚强勇敢的,也有柔弱无助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极富人性的,每个女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和尊严。

萧红的作品中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她关注的不仅是女性的命运,也深刻描绘了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性的复杂性。

她的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动细腻的人性世界。

萧红作品的深刻性、生动性、感染力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她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她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它始终代表着人性的真实和深刻,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珍贵财富。

- 1 -。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萧红作品目录及个人简介

萧红作品目录及个人简介

1932年萧红作品目录一、小说1.《弃儿》署名悄吟,载1933年5月6日至17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2.《王阿嫂的死》署名悄吟,1933年5月21日作,发表报刊、日期不详。

3.《看风筝》署名悄吟,载1933年6月30日《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

4.《腿上的绷带》署名悄吟,载1933年7月18至21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5.《太太与西瓜》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4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6.《两个青蛙》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

7.《哑老人》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27日、9月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三、四两期。

8.《夜风》署名悄吟,载1933年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六、七、八三期。

9.《叶子》署名悄吟,载1933年10月15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九期。

10.《清晨的马路》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5日、12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二、十三两期。

11.《渺茫中》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2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四期。

12.《跋涉》(小说、散文集)署名三郎、悄吟,1933年10月哈尔滨五日印刷社。

内收萧红作品:春曲(之一),王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

13.《患难中》署名田梯,载1934年3月1日至5月3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周刊《文艺》。

14.《离云》署名悄吟,载1933年3月10、11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5.《出嫁》署名悄吟,载1934年3月20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6.《麦场》(即《生死场》的前两章:《麦场》、《荣圃》)署名悄吟,载1934年4月20日至5月17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7.《进城》署名悄吟,载《青岛晨报》副刊。

18.《生死场》(中篇小说)署名萧红,1935年12月上海容光书局初版,“奴隶丛书”之三。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精选课件
9
萧军与萧红的文学创作:
文学启蒙:萧军是报社的编辑,时有文章发表,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 他还积极鼓励她并几近手把手地扶持她进行文学创作,萧红开始以“悄吟”为笔名 进行创作。她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 萧红迈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 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 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 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汪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 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
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 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精选课件
5
萧 红与 萧 军
——既是夫妻又是文学伴侣
精选课件
6
两人的感情经历:
初次相识: 萧红一个人挺着大肚子,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她被 困在了旅馆,处境艰难。山穷水尽的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 周刊发出了求救的呼号。报社副主编裴馨园遂派“三郎”去探望萧红,给她 带去一些书籍和杂志。
拯救爱情:萧红出走日本,希望通过暂时的离别挽回两人之间的爱情。她在日本依旧深 深地思念记挂萧军。萧红从1936年7月18日踏上到日本渡船给萧军的第一封信到1937年1 月4日不到半年时间就给萧军写了35封信。
最终分手:萧红回来后,两人的感情依旧无法愈合,最终分开。萧红跟随端木蕻良。 萧军选择参加抗日。

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

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

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介绍萧红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萧红的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萧红的作品1933年,萧红发表了第一篇重要作品《王阿嫂之死》,在文坛上小试锋芒,引起关注,后来在左翼作家的影响下,萧红发表了大量揭露当时黑暗现实以及追求进步的作品,萧红在《跋涉》中勇敢揭露日军暴行,在《生死场》中深刻揭露国民的麻木愚昧的劣根性,受到鲁迅的关注。

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的《小六》、《三个无聊人》等一大批作品也得以与读者见面,萧红的名声也逐渐显现出来。

后来萧红辗转来到香港,在这里萧红完成了她人生中第一部小说,也是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在中国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的地位,而这部史诗般的伟大作品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萧红的诗关于萧红的诗,可以说写的很多,但也可以说写的不多。

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诗《苦杯》,另一首就是《拜墓诗》了。

萧红写诗,像是一个人在絮絮低语,感情倾向太明显。

拿《苦杯》这首诗举例:“带着颜色的情诗,一只一只写给她的,象三年前他写给我的一样,也许情诗再过三年他又写给另外一个姑娘。

”这诗句是明显指代萧军,那个时候两个人的感情已经走向了陌路,她在哭诉她有了新的恋人。

“昨夜他又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的新的情人,我是写给我的悲哀的心的。

”这一段又是在说自己的难过。

到了“感情的帐目,要到失恋的时候才算的,算也总是不够本。

”这句话的时候,开始了萧红自己的爱情哲理。

到了最后“说什么爱情,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的路程,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

”表达了萧红内心的绝望。

而《拜墓诗》就比较的`简单明了,却字字泣血:“我哭着你,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义。

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萧红作品介绍

萧红作品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

幼年丧母。

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

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

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

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

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

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1936年去日本养病,写了短篇小说《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

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

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
上》、《朦胧的期待》等。

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萧红研究报告】
一、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谢婉蓉,山东莱州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家。

她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代表作有《生死场》、《凤霄》、《北妹》等。

萧红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对妇女命运的关注而闻名,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二、创作风格
1. 写实主义风格:萧红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她揭示了社会底层妇女生活的残酷和压迫,描述了苦难女性的命运。

2. 妇女关怀:萧红对妇女命运的关注是其作品的核心,她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以及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3. 集体主义情感:萧红作品中常有对集体主义情感的歌颂,她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作用。

4. 忧郁风格:萧红的作品常带有忧郁的情感色调,其中体现了她对社会不公和人生命运的悲观态度。

三、代表作品
1. 《生死场》: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破旧农村上演的妇女痛苦命运。

2. 《凤霄》: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沉沦,以死亡作为解脱的方式展现出女性的悲剧命运。

3. 《北妹》:通过对女性的复杂人物塑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性别歧视和女性的命运掌握在男性手中的现实。

四、影响与评价
萧红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她的作品对于探讨女性命运、剖析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特,批判现实的态度让她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她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先驱之一,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打开了道路。

限于篇幅,以上仅为萧红研究报告的简要内容,不足以详尽展示其丰富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

萧红作品

萧红作品

创作时间作品名称作品体裁1932年春《可纪念的枫叶》诗歌1932年春《静》1932年春《偶然想起》1932年春《栽花》1932年春《春曲》(六首)1932年7月30日《幻觉》不祥(1933年8月13日首刊)《八月天》1937年6月20日《一粒土泥》1933年4月18日《弃儿》散文1936年8月9日《孤独的生活》不详(1936年9月18日首刊)《长白山的血迹》不详(1936年10月29日首刊)《女子装饰的心理》不祥(1933年10月29日首刊)《中秋节》不祥(1934年6月14日首刊)《镀金的学说》不祥(1936年11月29日首刊)《感情的碎片》1936年12月12日《永远的憧憬和追求》1937年8月14日《天空的点缀》1937年8月22日《失眠之夜》1937年8月17日《窗边》1937年10月17日《逝者已矣!》1937年10月22日《小生命和战士》1937年10月22日《火线外(二章)》1937年12月13日《一九二九年底愚昧》1938年2月20日《记鹿地夫妇》1938年5月15日《无题》不详(1938年9月18日首刊)《寄东北流亡者》不详(1938年12月29日首刊)《我之读世界语》1939年8月28日《茶食店》1939年9月22日《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为鲁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不详(1939年10月18日首刊)《记忆中的鲁迅先生》不详(1939年10月20日首刊)《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1940年6月28日《〈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1940年7月《回忆鲁迅先生》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骨架与灵魂》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九一八”致弟弟书》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1933年10月《跋涉》散文集1935年3月至5月间《商市街》1936年《桥》1940年6月初版《萧红散文》1933年8月6日《两个青蛙》短篇小说1933年8月27日《哑老人》1933年9月20日《叶子》1933年11月15日《渺茫中》不详(1933年7月18日首刊)《腿上的绷带》不详(1933年8月4日首刊)《太太与西瓜》1934年3月8日《患难中》1934年3月8日《出嫁》不详(1934年夏首刊)《进城》不详(1934年首刊)《去年今日》1936年5月6日《马房之夜》1936年9月4日《家族以外的人》1936年9月初《红的果园》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王四的故事》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牛车上》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亚丽》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两朋友》1938年8月6日《黄河》1938年8月20日《汾河的圆月》1938年10月《孩子的演讲》1938年10月31日《朦胧的期待》不详(1939年1月21日首刊)《逃难》1939年1月30日《旷野的呼喊》1939年5月16日《莲花池》1939年7月20日《山下》1939年7月24日《梧桐》不详(1939年8月5日首刊)《花狗》1934年9月9日《生死场》中篇小说1940年12月20日《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年《马伯乐(第一部)》1941年《马伯乐(第二部)》1938年3月初《突击》剧本1940年7月《民族魂鲁迅》1936年10月24日《海外的悲悼》(致萧军)书信1939年3月14日《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萧红作品

萧红作品

1933年《可纪念的枫叶》(诗歌)创作于1932年春,收入自编诗稿中,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1980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静》(诗歌)创作于1932年春,收入自编诗稿中,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1980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偶然想起》(诗歌)创作于1932年春,收入自编诗稿中,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1980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栽花》(诗歌)创作于1932年春,收入自编诗稿中,生前未公开发表,首刊于1980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春曲》(六首)(诗歌)创作于1932年春。

收入自编诗稿中。

《春曲》(之一)收入1933年10月3日五日画报印刷社(哈尔滨)初版的《跋涉》(与萧军诗文合集)。

首刊于1980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辑《萧红自集诗稿》。

《幻觉》(诗歌)创作于1932年7月30日,首刊于1934年5月27日《国际协报·国际公园》,署名悄吟。

《弃儿》(散文)创作于1933年4月18日,首刊于1933年5月6日—17日《大同报·大同俱乐部》(长春),署名悄吟。

《王阿嫂的死》(短篇小说)创作于1933年5月21日,收入1933年10月五日画报印刷社(哈尔滨)初版的《跋涉》(与萧军诗文合集),署名悄吟。

《看风筝》(短篇小说)创作于1933年6月9日,首刊于《哈尔滨公报·公田》,署名悄吟。

收入1933年10月五日画报印刷社(哈尔滨)初版的《跋涉》(与萧军诗文合集),署名悄吟。

《腿上的绷带》(短篇小说)创作日期不详,首刊于1933年7月18日—21日《大同报·大同俱乐部》(长春),署名悄吟。

《小黑狗》(散文)创作于1933年8月1日,首刊于1933年8月13日《大同报·夜哨》(长春)第一期,署名悄吟。

收入1933年10月五日画报印刷社(哈尔滨)初版的《跋涉》(与萧军诗文合集),署名悄吟。

萧红的作品

萧红的作品

萧红的作品萧红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原名《麦场》)、《马伯乐》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除这些之外,萧红的作品还有《可纪念的枫叶》、《一粒土泥》、《长白山的血迹》、《回忆鲁迅先生》、《跋涉》、《商市街》、、《海外的悲悼》、《旷野的呼喊》、《家族以外的人》等等。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四大才女之一。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乃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生死场》一经发表之后,便在文坛上引起了非常热烈的反响,肖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肖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她通过一种诗化的表现风格,对于散文化的小说文体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体特征: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

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最新文档】萧红的资料-实用word文档 (12页)

【最新文档】萧红的资料-实用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萧红的资料篇一: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 民国时期女作家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萧红
萧红
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

《生死场》原名《麦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

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石像
萧红石像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陷入极度困惑和迷茫时,企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

所以作者刻意采用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烂漫天真的视角,展开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

因为作者感情的强力贯注,这其中的人和事与《生死场》中判若两样。

虽然作者对故土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仍不乏批判的意识,但都显得漫不经心和微不足道。

同时,孤僻“自闭”的影子也映在了童年的自我身上,却远没有所曾享有的生活的温馨安稳来得沁人肺腑。

萧红的《呼兰河传》乃至她后期的全部创作由于偏离了左翼文学的政治化得轨道,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个人性、自我化之路。

这在左翼阵营中招致批评和非议乃是不足为怪的。

但亦如茅盾所说,与她在“情调”、“思想”上的缺失相对应的,是她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当然,这也不是纯艺术的技巧化的成功,而是一种源于作者短促生命和凄美个性的悲剧性的成功。

这且说明,政治理想的贯注和技巧性的锤炼之外,真正艺术的成功在于生命的投入与付出。

《呼兰河传》回忆录: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
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茅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孕育并造就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的小说文体。

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

其意义在于“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

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文”(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

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