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双基的时代内涵究竟是什么

合集下载

双 基

双 基

双基双基是两个带有“基”字的概念或者词语的高度概括、简称,“双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往往会赋予特定的含义。

双基通常是指学校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

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论”。

这种课程理论植根于中国大地,对我国当代的课程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行中小学课程的优劣无不与“双基论”有密切的关系。

双基的另义也偶尔见于生产企业的基层和基础的管理的“双基”。

编辑本段“双基”新课标重定位眼下,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一些人以为,新课程好像不重视“双基”了,担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在新时代和新阶段,究竟什么是基础?应当打好什么样的基础?专家指出,现在有些人对基础的理解过于狭窄,将基础扎实仅仅理解为知识数量的堆积。

其实,新课程从一开始就没有淡化或忽视“双基”,只不过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

专家特别提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界定应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漫无边际引申出来的各种类型的试题、补充练习题、解题套路,不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双基”的理解应当有一个新的认识与定位,应该赋予它更丰富和更具时代特征的内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应当是与时俱进的,不能用20世纪50年代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求21世纪的学生。

因此,新课程改革重新确定了什么是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在基础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究竟什么是基础?专家认为,为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新时期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

如何落实语文的“双基”

如何落实语文的“双基”

如何落实语文的“双基”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语文课中的“双基”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中的“工具性”就蕴含了“双基”的教学与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好“双基”,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有以下几点: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找到“双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新的追求、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都不同程度地走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一些教师却对语文的“双基”没有落实到位。

片面地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活动课,削弱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淡化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仍然是按“知识的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其中,“知识与能力”蕴含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当然,语文课程标准赋予了“双基”新的内涵:(1)获取语文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人类优秀文化积累,初步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等。

二、让“三维目标整体推进”。

(1)“双基”属于语文素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其教学任务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言,形成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

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双基”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适当的“方法”,重过程还要讲究方法。

过程走得好,方法要得当,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就不能有效落实。

(3)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语文课程标准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学得是否有兴趣,是否有主动性,都关系着“双基”教学的训练。

语文双基时期课程标准

语文双基时期课程标准

语文双基时期课程标准
对于“双基”,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界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往往会赋予特定的含义。

通常认为,“双基”是两个带有“基”字的概念或者词语的高度概括、简称。

一般概念中的“双基”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在语文教学中,所谓“双基”,从传统的内涵上说,是指语文的基础知识——字、词、句、篇和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

21世纪“语文双基”应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双基”。

“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它是一种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基础注重教法的教学模式。

语文“双基教学”是我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而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教学经验。

重视语文的“双基”的学习与训练,学生进行严格的字、词、句、篇的分析与学习,也强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训练,从而在对学生的“双基教学”上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而忽视学生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编差,使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相联系,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是时下新语文双基时期课程标准。

“没有基础,就缺乏发展潜能”,双基内容应该是作为社会人生存、发展的必备平台,通往教育深层的必由之路就是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铺设的,只有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才能达到创新能力或其他能力的培养。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要重拾“双基”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要重拾“双基”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要重拾“双基”2011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标在性质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不但明确了语文学习的特点,而且点明了语文课程的内涵,更加逼近了语文的本质,“语文文字运用能力”与“三个基础”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我们说,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涉及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可能只抓住一部分,而疏忽了其他方面,脱离了核心目标。

例如,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中相关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去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程标准在这一次修订中,特别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

语文课程的内容可以十分丰富,语文教学也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

而“运用”,决不能少了“双基”。

课改十年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

学生因此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教师因此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

但是,我们在尽情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亦尝到了不该有的苦涩。

过去在三、四年级才出现的一些错别字,现在已提前到一、二年级。

且学生的语文基础受到削弱,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此等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次语文课改的目的是什么?这改革、那改革,新理念、旧理念,如果小学六年,大多数学生书不会读,字不会写,文不通,字不顺,那可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

语文就是语文,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理应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技能,懂得语言运用规律。

在改革之初,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把目光投注到课堂形式的变换(这似乎也是一切改革的首径之路),而忽视了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最最基础的“双基”正在其列。

浅析写作教学“双基”模式

浅析写作教学“双基”模式

浅析写作教学“双基”模式写作教学“双基”模式,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明星教学模式,它治标又治本,既能解决学生写作水平的直接问题,也同样重视学生基础知识、思想品质的培养。

该模式的“双基”指的是语文基础知识和思维品质的双重培养。

下面,本文将对这种教学模式做出进一步分析,探究其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优点分析1、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

众所周知,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语言表达技能,还必须富有思想、见识和感受。

因此,写作教学一味地强调规范与技巧,培训出来的是一部分技巧娴熟,而思想浅薄的“野鸡作家”,其成果往往不可圈可点。

而写作教学“双基”模式,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注入了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这个模式下,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2、注重动手实践。

写作教学“双基”模式的教学目标非常实际,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动手实践,完成各种习作。

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快速熟悉知识点的运用,也能通过教师化身的导师,不断地探究、调整和完善文学风格。

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习变得更加快乐、有趣。

3、重视思考能力的激发。

中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思考能力的激发。

写作教学“双基”模式,强调了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引导带动学生,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因此,这个模式的学生显然比一般的学生思维更加敏锐。

4、注重人文主义教育。

写作教学“双基”模式中强调的不仅有技能的传授,还包括人文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素质的提高,在语文和人文两个领域都能够得到恰当的培养。

这种人文主义教育,能够启迪学生的文学情操,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需改进的地方虽然写作教学“双基”模式有着诸多优点,但在实施时,还需进一步改进,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还需更加细致地关注学生。

写作教学“双基”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目前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双基”蕴涵时代的内容

使“双基”蕴涵时代的内容

使“双基”蕴涵时代的内容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论学得不深不透,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改的实质和目的。

因而,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形式的翻新,不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有的课,乍看热热闹闹,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合作,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又忙那儿,高谈阔论,漫无边际,老师、学生似乎也都动起来了。

可是,一堂课下来以后,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动笔的时候特别少,整个过程都是蜻蜓点水,中看不中用。

特别是语文课,不管哪个年段,字词教学都是用卡片一读了事。

这种教法,严重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给孩子未来的学习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日前在与一中学老师闲聊时,说到这样一种现象,说现在的中学生,字普遍写得较差劲,错别字较多,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现象太常见。

近几年来,在小学语、数期末考试卷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病句、错别字较多是普遍现象,特别是作文,废话、套话连篇,生编硬造,没有真情实感。

其根源就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重形式、轻训练,重“合作”、轻“自主”,重说轻写造成的。

那么,目前“双基”的内涵有哪些更新和发展?“双基”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我们说,基础教育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

“双基”是人们在数十年来的时间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在发展中不断汲取新的养料,得以不断完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永远不能被轻视的。

应该说,“双基”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使“双基”蕴涵时代的内容,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否则,很难想象一个连祖国语言文字都没掌握好的公民,将来怎样掌握高科技知识,服务于祖国和社会。

二是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培养他们具有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让学生从小懂得热爱生活,重视精神价值,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要点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要点

刍议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要点【摘要】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赋予新的内涵。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改要点策略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的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有欣喜也有困惑,发现新理念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在此,想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要点以及对老师和学生得一些看法。

一、语文教学要赋予“时代内涵”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

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打好基础:⑴打好文化的底子,如:获取语文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⑵打好精神的底子,如: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二、如何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美国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

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

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

教师很在意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

因此,美国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2、用童心与激情营造语文教学的精神家园。

我从师范院校毕业。

在师范读书时,我就特别引人注目。

写字、画画、唱歌、演讲、合唱团指挥、手风琴弹奏,样样都出色。

我实习期间,实习结束时孩子们与她难舍难分的情景总在她眼前浮现。

是的,开朗活泼的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喜欢回答各种各样充满孩子气的问题,喜欢那些顽皮而淘气的鬼脸,喜欢听他们用稚嫩的童音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浆》……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问题全解决了”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

夯实语文“双基”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夯实语文“双基”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夯实语文“双基”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摘要: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一些语文课堂并没有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圈子中走出来,诸如“走马观花”式课堂教学和“复练”式的考前准备,对于应对考试而言,其目的性和针对性都很强,但忽视了教学中对语文“双基”的有效落实,使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所以着力打造“双基”引领下的语文高效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双基学生素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火热进行,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旗帜又被高举于我们的语文殿堂之上,她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奋斗的终极,也是课改的巅峰。

但是,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完全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圈子中走出来。

诸如“走马观花”式课堂教学、“复练”式的考前准备,都是在为积极应对考试、突击提高成绩做功课,短期效果明显,但忽视了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双基”,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要明确语文大纲中的“双基”的内涵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称之为语文“双基”。

目前,我们的语文老师,并没有吃透“双基”的本质,为了应对考试,只暂时领会了“双基”之一(基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最应该培养、提升的东西(基本技能的培养)。

例如: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总是写不好字,拼音前后鼻音很难区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笔画及拼音规律没有掌握。

可见,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启蒙阶段就已经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的培养。

所以说,明确“双基”内涵,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

二、让语文课堂教学重现“双基”魅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越来越充满生机与活力,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方法创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

但是,我们在尽情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尝到了不该有的苦涩。

学生的语文基础明显不如以前学生所掌握的扎实,如错别字增多、书写不规范、分析概括能力减弱、作文水平下降、朗读水平退化等。

“双基”之于语文素养

“双基”之于语文素养

“双基”之于语文素养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热词,它不仅拓展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使得语文教学更为多姿多彩。

尽管如此,语文教学的效果仍不令人满意,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依旧不很厚实。

基于此,笔者联想到吴天石关于语文“双基”教学的重要理念,认为“双基”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双基”的内涵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双基。

这是对“双基”的另一种解读。

1962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在常州召开中小学师范语文教学会议,时为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吴天石针对当时代表们争论不休的关于“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问题,作了题为“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的即席讲话。

会后,讲话稿被整理成《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一文,发表在1962年的《江苏教育》中学版第11期上。

从此,“双基”概念被广泛使用,并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吴天石说:“语文的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篇章,还有和文章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语法、修辞、逻辑等基础知识。

语法、修辞、逻辑是包含在文章中的,离开文章就谈不上语法、修辞、逻辑。

因此最主要的是字、词、句、篇章。

我们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加强字、词、句、篇章的教学。

”关于基本训练,吴天石说:“就是要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把教师讲过的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使学生牢牢地掌握字、词、句、篇章这些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字、词、句、篇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

”吴天石的这篇讲话,明确了“双基”的内涵,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语文素养的实质在阅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可以发现,语文素养的实质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语言应用必备的基础知识。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仍要夯实“双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仍要夯实“双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仍要夯实“双基”作者:聂国联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09年第05期摘要:夯实“双基”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不过,新课程标准下的“双基”与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含义不同,同样需要语文教师与时俱进,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双基”都夯实,才是对课标精神的准确把握。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夯实“双基”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即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

新课程标准下的“双基”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位,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双基”。

由于对新课标的精神把握不准确,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双基”训练,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做到既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值得每位小学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经过教学实践探索,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质量,仍要夯实“双基”。

其重要性有如下五点。

一是教学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称之为三维目标。

其中之一的“知识与技能”就要求教师加强训练,且把它放在首位。

这是因为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的主要任务,而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则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训练。

二是语文教材本身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突出了知识性、基础性以及趣味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如低年级教材,安排的认字与写字量大,阅读量也大。

要正确认读与书写生字、词,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加强训练才能达到。

在短短的一学期里,要完成那么多的识字和写字任务,还要积累和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如果不通过反复训练,那是不可能的。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础训练,必要时还要进行反复训练。

因为知识的巩固需要及时复习与多次复习,技能的形成主要靠反复练习。

双基教学的名词解释

双基教学的名词解释

双基教学的名词解释双基教学,顾名思义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和数学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

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语文和数学方面都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其日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双基教学成为了现代教育领域中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

古文阅读作为核心之一的双基教学,强调学生应该具备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这不仅仅是为了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传统,更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表达和思辨能力上得到提升。

通过精心挑选的经典文献教材,学生在双基教学的环境下,能够接触到一系列有深度和广度的经典文献,从中汲取营养并培养起对美文的鉴赏力。

同时,古文阅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则是双基教学中的另一个重点。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方面。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为了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

在双基教学中,学生将通过数学题目的训练和实践来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双基教学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和能力。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双基教学将古文阅读和数学思维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升。

这种综合性的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能力结构,让他们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同时,双基教学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通过培养学生对优秀文献和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热爱,双基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双基教学中,学生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双基教学的实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富有创造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他们不仅仅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引领者。

只有拥有经验丰富和敢于创新的教师,双基教学才能够有效地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双基”的解决路径

语文课,“双基”的解决路径

语文课,“双基”的解决路径摘要语文教育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类学生常被称为“双基”学生,即既缺乏语文基础知识,又缺乏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学生。

本文将探讨“双基”学生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路径,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帮助这类学生提升语文水平。

关键词:语文课,双基,缺乏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路径一、简介随着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现实中,教师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既缺乏语文基础知识,又缺乏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基”学生。

如何解决“双基”学生的问题,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是教师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双基”学生的主要问题“双基”学生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缺乏基础知识这类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上存在欠缺,词汇量少、句法结构掌握不牢固等问题。

这导致他们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

2.2 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双基”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普遍表现不佳,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无法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这限制了他们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以及表达的能力。

2.3 写作能力差由于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欠缺,这类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出的表达能力较差。

他们难以组织语言,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

三、“双基”学生的解决路径针对“双基”学生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3.1 基础知识的巩固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可以通过词汇扩充、语法练习等方式,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夯实基础。

3.2 阅读拓展和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训练题,帮助学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答题能力。

3.3 写作训练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写作训练,如作文指导、写作素材的提供等。

教育中所谓的双基

教育中所谓的双基

教育中所谓的“双基”是指什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据有关研究材料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偏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即偏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

这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为期约30年。

第二阶段为强调智力阶段,即强调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

这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为期仅4年。

?第三阶段为重视非智力因素阶段,并把非智力因素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这个阶段从1983年至1989年,为期约7年。

第四阶段为加强素质教育阶段,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这个阶段大约从80年代未90年代初开始,现在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攻坚阶段。

关于教育“双基”的理解一、学习双基学习双基: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从广义来说,就是指任何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

就狭义而说,基础教育又指从事某些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就是讲最普遍的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知识。

基本技能是指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尤其是外语交流能力)、创新意识等。

二、德育双基德育双基:是德育基本建设和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的简称。

德育基本建设也称德育硬件建设,就是抓紧育人队伍、制度、基地、环境、内容、教材、途径、经济方面的基本建设。

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就是扎实地开展《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文明礼仪规范》的教育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义务教育两基:“也称双基”义务教育“双基”指的是:到本世纪末(19世纪)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是党中央、国务院90年代的一项战略决策,是全党、全社会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教育部宣布废止)。

语文课改仍要重视“双基”

语文课改仍要重视“双基”

语文课改仍要重视“双基”所谓“双基”,从传统的内涵上说,是指语文的基础知识——字、词、句、篇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

重视语文的“双基”训练,即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训练。

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中,一提起“双基”,有人会持不以为然的否定态度,认为“双基”已经不合时代潮流,应在改革中退位。

本人认为,这种态度是不对的。

一、任何改革应以继承为基础在改革中千万不能丢掉自己的优点。

《课标》中好多提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如“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不是绝对不能传授语文知识的,而是强调“不宜刻意”、“系统”和“完整”,对一些涉及到的语文知识,并且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有困难的,教师还是要讲的。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就这一点已经具体地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系统、集中地教学语法修辞知识”。

又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并不是不需要对文章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处理,而是强调不要以教师代替学生来分析,应把分析理解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加深理解与体验。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毕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是要重视“双基”的训练。

如果我们忽视或丢掉对语文“双基”的训练,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

由于时代的发展,知识的猛增,“双基”的内涵的确需要充实,使其不断地丰富起来。

如: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价能力,阅读中的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在平时学习生活时搜集、处理、积累资料的习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口语交际的能力、习惯、态度、修养以及语文的综合实际能力等。

二、三个维度目标的设计,不但没有否定“双基”,而且丰富了“双基”的内涵我国的基础教育,语文与其他课程一样,《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也是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框架设计的,在一个目标上力求三个维度的融合。

落实语文教学“双基”目标浅谈

落实语文教学“双基”目标浅谈

落实语文教学“双基”目标浅谈现阶段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中,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各类建设人才,提高民族素质。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关键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语文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教师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流是新的教育形式发展的必然,新课程教学,注重贯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语文实践应用能力,在多次的课改实践中呈逐年“减弱”的趋势。

在多次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困惑学生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语文能力为核心的“双基”素养的薄弱,这个问题到底是学生的主观努力不够,还是我们教师应该反思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训练策略和方式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比较明显的是学生在作业中的错别字增多,书写情况越来越差。

过去注重汉字的书写、间架结构等方面语文习惯,现在却变成越来越多的语文练习和测试卷。

并且学生的分析、概括、表达能力也在不断减损。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双基”不可随意抛弃,应该将之万变不离其宗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促进和提高是防止学生成绩成为新的教育形势下“文化泡沫”的根本保证。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最基本的解读就是“知识与能力”蕴涵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是这样来理解的:一是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是获取语文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人类优秀文化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三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必要的写作能力。

重视“双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须 _0

重视“双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须 _0

重视“双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应该是通过教学实践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疏通教学渠道和更新教学手段,使儿童能够把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得以健全和谐地发展。

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课,它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教学始终都应该注意抓好“双基”,包括在课程改革的各项实践活动中。

一、要重视引导学生读书小学语文教学包括字词句篇等知识教学,也包括听说读写等技能培养。

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中,读书和习作是最重要的。

听,也重要,但它和读同属于吸收,也是一种“读”。

说,也重要,但它和写同属于表达,联系更加密切。

所以,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要抓读和写的教学,使学生不断获得读写知识和提高读写能力。

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最重要也最频繁的应该是让学生多读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机会不多、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由老师支配着的现象一直存在。

这样的课堂,多是带领学生就课文进行分析讨论。

讨论的内容很广泛,如分析词语句子、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概括写作特点以及组织板书提纲。

如果课课都这样上,老师势必要占用大量时间,学生读书的机会自然就少了。

特别是在有些公开课上,四十分钟里只让学生读了一遍书,就开始领着他们讨论,转来转去,最后完成一个板书提纲下课。

虽然,有的老师也指导读,有的也引导背,但大都只是一段半段。

这些课堂上,字词教学很少,语言训练很少,甚至学生连课文也没有完全读懂弄通。

这种“豆腐渣工程”式的教学,学生不会有多少收获和提高,这是新形式的少慢差费。

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把引导学生读书作为重要任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指导学生读书工作的落实,一是要有时间保证,让学生多一些练习的机会;二是要有质量保证,要在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上下功夫。

课堂上的时间,应该说主要是学生的,老师需要用到一些,或示范指导,或辅导帮助,或适时讲解,或分析总结,也都还是为着学生,为着学生把书读好。

重视“双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须

重视“双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须

重视“双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胡富强张玉林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应该是通过教学实践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疏通教学渠道和更新教学手段,使儿童能够把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得以健全和谐地发展。

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课,它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教学始终都应该注意抓好“双基”,包括在课程改革的各项实践活动中。

一、要重视引导学生读书读书。

训练。

力。

们细心体会字句的意思,留心好词佳句,注意了解写作特点等。

还可以结合一些课文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习作练笔,写短文或片断,通过应用实践增强阅读效果和提高表达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始终都应重视读写教学的联系。

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前人积累起来的重要知识和宝贵经验,领略到前人磨练出来的思想作风和形成规律的思维方法,真正学习到前人久经锤炼的语言精华和富有魅力的表达技巧,这不仅有益于知识的扩充和读书能力的增强,也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充实人文涵养。

小学作文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

譬如重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指导原则等。

这些经验,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作文教学的进步。

但是,就目前的教学实际,就大面积的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教学状况来说,学生厌恶作文课、老师头痛作文课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这种现象的产生来自多种原因,有教学方面的,也有教材方面的。

现阶段多数小学语文课本属于文选型,将选来的文章组织成若干个单元进行教学。

阅读是它的基本内容和重点,而作文的分量放得很轻。

作文教学又多是安排在单元练习里,内容和要求很简单,指导性的话也很少。

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如同“蜻蜓点水”,满足不了教学需要。

教材改进首先应考虑充实内容和加大训练,通过一项项的指导和一步步的练习,使学生学到作文知识、掌握作文技巧、积累写作经验,逐步形成作文能力和习惯。

如果阅读教学也适当地注意到写,多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学习和读中学写,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语文素养的核心和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的核心和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的核心和语文核心素养作者:朱典锴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7期在“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出现之前的很长一个时期,人们最熟悉的语文教学核心概念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也就是“双基”。

尤其是语文能力,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语文教学领域最具指导意义的核心概念。

所谓语文能力是可以独立从事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能够自主地运用语言文字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仅是能做习题和回答老师的提问。

语文双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依附于时代的需要,他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要服务于时代,即主要从实用的角度来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对双基的落实,要在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过程中不断落实,这就依靠不断的训练,但是由于往往缺乏科学的方法,致使训练变成了机械的填充和灌输。

换言之,对双基的落实是以老师对人文精神的冷漠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为代价换来的。

2002年轰动我国的“硫酸泼狗熊事件”的主角刘海洋就是这种只重双基恶果的集中而尖锐的表现。

刘海洋在中学时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全校3000多名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清华大学,他的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

可以说,铸下大错的刘海洋并不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他缺少的是心理的健康、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和一个正常的人格。

這一事件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反思。

之后,在2000年修订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最早出现了“语文素养”一词,但仅仅只出现1次,而且是与语文素质、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并列使用的,意义不明确,地位也不突出,但是意义非凡。

200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重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共4次明确使用了“语文素养”一词。

在该大纲“教学评价”一节里明确:“教学评价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

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积累、体验和感悟。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语文“双基”教学

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语文“双基”教学

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语文“双基”教学摘要: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地认识“双基”语文教学,遵循“双基”教学原则,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双基教学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因此,任何学科都要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来教授。

对中学生要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以肯定与鼓励为主,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一、适当地拓展与延伸要实施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

当然,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只是一个预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及时调整,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我始终坚信:教学设计越全面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越从容,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才会越强,教学效果才能越好。

同于其他年龄学生的一些显著特点:首先是其观察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逐步增强;其次中学生记忆的目的性增强,意识识记能力增强,抽象记忆发展较快;此时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由“经验型”上升到了“理论型”。

教育一向强调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中学生发展的这些特点,制定相关的教育计划,坚持语文“双基”教学,因为中学生的教学必须要打好基础,而语文教学是一些基础的基础,必须坚持语文“双基”教学才是核心,才能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认识语文“双基”教学1.重视语文“双基”教学,深入认识新课标中三个维度。

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

这三个方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旨在提高语文整个教学的质量和素养。

在新课标中提到了三个维度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方面发展。

这两个基本方面虽然与三个维度之间相通,但二者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有着先后之分,尤其是在中学阶段的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双基”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课程标准淡化“双基训练”,有的老师认为就不要双基训练了,这是对课程标准的一个误解。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打好基础,必须进行双基训练,这是良心。

我们需要沉下来思考的是,我们要对“双基”赋予新的内涵。

根据中职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双基”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语文实践能力应是可以独立从事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能够自主地运用语言文字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仅是能做习题和回答老师的提问。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系统的能力建构,而不是系统的知识建构。

任何能力都需要“知识”的支撑。

“加强双基”的提法没有错也不会过时。

但对“双基”的内涵及其“加强”的方式,需要重新认识、深入探讨。

有人提出语文要“淡化知识”。

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不能淡化的,要淡化的是那些实践证明不能形成语文能力的未经科学检验的“走样”的“知识”;
有人说语文要有意“淡化训练”。

语文能力是实用能力,任何实用技能都需要经过扎实的基本训练。

慎提“训练”,是针对频繁考试、大量练习的现状,想尽量减少那些低效无用、机械琐碎的“习题化”作业练习。

我以为现在的双基的内涵更丰富了。

比如还包括基本策略、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楼上几位朋友说得好,“双基”不能丢,但内涵变了!
任何能力都需要“知识”的支撑。

“加强双基”的提法没有错也不会过时。

但对“双基”的内涵及其“加强”的方式,需要重新认识、深入探讨。

《标准》多处提出“不强求知识的系统建构”,有人说《标准》是在“淡化知识”。

真正
有用的知识是不能淡化的,要淡化的是那些实践证明不能形成语文能力的未经科学检验的“走样”的“知识”;
有人说,《标准》很少提到技能训练,是有意“淡化训练”。

语文能力是实用能力,任何实用技能都需要经过扎实的基本训练。

慎提“训练”,是针对频繁考试、大量练习的现状,想尽量减少那些低效无用、机械琐碎的“习题化”作业练习。

“走样”的知识有哪些?哪些是语文学习最有用的知识?“训练”的真义是什么?
语文的双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依附与时代所的需要,是学生适应与时代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他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他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要适应于时代,服务于时代,主要从应用的角度来对他的内容不断取舍,重新建构!对双基的落实,要在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过程中不断落实,讲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双基落实的渐进性之间的融通!
双基哪有那么神秘,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啊。

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需要,知识需要更新,能力也需更新和发展,不再是机械的解题的能力。

时代需要我们学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对我们将来的生活有用或影响我们将来的生活,我们就要去学。

为了生活我们需要怎样的能力,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这是渗透在各个学科里的。

但总有个感觉,那些适应时代需要的语文素养,知识体系,它总有一些东西建构吧,建构这些东西的字词我们还是要好好学习的啦,读写听说的能力还是需要培养的啦!
同意非儿的观点,努力构建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

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

你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我以为不同的提法是时代的需要,体现了社会的发展。

现在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当包含过去说的“听、说、读、写”,当然也融入了新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双基”观点的提出,有其曲折的历史。

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对于现代的人们,也带来的更多思考。

“双基”,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具体点是指字、词、句、章和听、说、读、写。

在语文教育历史中,它有着重要地位。

因为“双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时左的思想对教育的干扰,是语文教学的回归,更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语文的教学规律。

随着社会与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课程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传统工具性理念的基础上,也关注到其人文性,关注语文教学对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注重人自身的发展。

可以说,当前的语文课程,更是对人性发展的尊重,也尊重了语文的独立性及其自身的规律。

请教各位前辈:学习习惯,算不算“双基”啊?
语文双基的时代内涵,应是生活化的,在具体情景中可以激活的知识。

苏版教材把“习惯篇”作为独立一个板块来设计,应该算是“双基”的一部分,对学生最受益的习惯有哪些?
虽然“淡化双基”,但语文与生活一直是连体婴儿,语文双基要放入生活,生活要体会语文双基,从而让双基成为孩子成长的基石。

关注文本的阅读价值、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的语言现象,读读《言义论》,杜绝为训练而训练,甄别文本的文学价值,屏弃应景之作……新时代的双基,要求在知识体系指导学生构建主题板块,将学习材料纵深进行网状连接,建立相似联系,触动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现语言的表现力,体会母语的魅力,在每一堂课上得到语言的发展。

阅读教学,以训练语感为基础,要多读多练,注重读写结合。

很多语文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习得,逐步掌握的。

而且语文知识和技能,如果只是靠感悟那是不能掌握的,必须靠反复地练习,我们不能一提训练就感冒,这是我们传统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是万万不能丢的。

比如苏教版的一篇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作者发言的话题是“叶子”,我们要建构的知识是“是谁?围绕什么话题?发什么言?作者怎么对叶子感兴趣的,是怎么想起来的?它对你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有什么启迪?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它对你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
以作文为例,它是以“爱”和“责任”为根基的。

1、“爱”——习作者要有强烈的爱心,他才会留心周边事物,如若没有爱心,他就会表现的麻木不仁、冷酷无情。

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就像郑板桥画竹子,他的前提是“爱”,有了“爱”才会去观察,有了观察,才能有挥毫泼墨。

2、“责任”——要有保护美好事物的责任,遇到不良行为具有谴责的意识,不容忍的坚决态度。

一群孩子在公园里见到鲜嫩的竹子不知怜惜,不发出美的赞叹,一人上前折断一根才罢休,他怎么会有真情实意去赞美,而我们看见的人,没有忍不住要上前说两句的勇气,没有内心的压根儿的不满,哪来的责任。

爱从何来,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人的社会化。

把读书写作看作是与世界的对话,是与有高尚、美好心灵的人围绕社会话题进行发言,自己做一个倾听者,积极发言,反馈意见,争议磋商,珍视生活火花。

这是否为语文的活的“知识”?
我以为现在的双基的内涵更丰富了。

比如还包括基本策略、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

同意您的看法。

带着策略、黏附着情感、态度的知识,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活的知识。

说得好!我们要避免零敲碎打的进行“双基训练”,结合文本阅读,如何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这是我们应当着力的!
我觉得语文教学没有什么神秘的,应该抓住“双基”不动摇。

哪些基本的语文习惯、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对孩子最有用、构成了基本的语文素养呢?我们不追求体系,但科学的听说读写知识和能力应该可以找到的。

新教材的课后练习内容很少,老师们如果就书论书,以书为本,那学生的“双基”训练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心去做些小事。

比如讨论清楚“双基”的概念,确定双基的内容,研究双基落地的方法,检验双基效果的原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