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拙政园进行赏析。
一、园林布局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整个园林以水为主,水面占据了园中大部分的面积,同时辅以假山、花木、亭台等元素,形成了错落有致、曲折深远的格局。
在建筑方面,园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如长廊、楼阁、亭台等,它们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山水画”般的意境。
二、文化内涵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园中的许多景点都寄托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理想。
比如,“芙蓉榭”寓意“清风徐来,芙蓉盛开”,象征着高洁自重;“海棠春坞”则象征着“海棠依旧”的忠贞情感。
这些景点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三、历史背景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的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返乡后便开始修建这座园林。
随着历史的变迁,拙政园几经易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由沈德潜等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这次修缮奠定了拙政园的基本格局,并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在拙政园的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崇尚。
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这些都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价值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园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凝聚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
无论是假山、花木、亭台的布局设计,还是长廊、楼阁、亭台的建筑造型,都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同时,园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也极具艺术价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通过对拙政园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园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这座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被誉为“吴中四大名园”之一。
这座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的园林,以其独特的意境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微缩意境的营造:苏州拙政园以其小巧玲珑、精致细腻的布局而著称。
整个园林被分成数个小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意境。
园林的最南端沐春堂,极富山水意境,湖泊和亭台相映成趣;而东部的寒山寺则营造出古刹深处的宁静祥和之感。
二、曲径通幽的手法:苏州拙政园以曲径通幽的手法来引导游客的视线和步伐,使游客能够逐步体验到不同的景致和意境。
从园林的南门进入,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依次欣赏到若干座精美的亭台和花园,如百川争流、琴韵悠扬的拙政亭、檐流瀑布等。
三、心境与自然的融合:苏州拙政园注重营造一种融合自然和心境的意境。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核心思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园林的中间主体建筑岇山书院,被大片碧绿的池塘和花木环绕,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四、禅意与人文的交融: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融入了禅意和人文情感的元素。
园林中的一些景点和建筑物都有着深厚的禅意和文化内涵,如“琴台”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禅宗,而琴台亭上悬挂着“虚空藏菩萨”的匾额。
园内的花卉、石头和湖泊等自然元素也与中国的文人墨客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虚实结合的构思: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巧妙地融入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园林中的很多建筑物和景点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设计,让游客的视线在虚实之间游移,增添了意境的变化和趣味性。
园林内有一条弯曲的水道,水面上摇曳着倒影,而周围的亭子和建筑物正好映入水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景观。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其独特之处在于微缩意境的营造、曲径通幽的手法、心境与自然的融合、禅意与人文的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构思等方面。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动静结合、人文自然共融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拙政园赏析报告
拙政园赏析报告第一篇:拙政园赏析报告拙政园赏析报告苏州拙政园是私家园林理水艺术极其成功的典范,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目前苏州市娄门市内东北街,从建成至今一直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
此园另一大特点,就是院内屋宇稀疏,空间明朗,层次分明,富有自然意趣。
清初,这座私园为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所得,他对此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
但并未破坏它最富特色之处。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占地18亩多,水面就占1/3。
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四面因势错落建有堂、亭、轩、阁等。
池有水湾伸而出,上架小飞虹;池内堆砌假山小岛,岛上竹林茂密,岸边芦苇丛生,颇有野趣。
假山小岛以曲形桥相连,优美灵动、飘逸潇洒。
此后拙政园又经几多兴废,目前所见的建筑与格局成形于清代后期。
1.拙政园的构成东园的水面如烟斗形,岸形比较平直,构园者在斗部水面建筑“n”形中心岛,岛上堆筑假山,山巅建造放眼亭,岛在东、南、西建造石板桥与对岸进行沟通。
经此处理,就打破了睡眠的平板,创造了曲折层次的景观。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亦即全园的精华所在。
面积1.2公顷,水面约占0.5公顷,整个布局,以池水为中心。
全池筑成不规则的“工”字形,北端一横特别粗大,故在水面中心构成两个西大、东小的桃形小岛,岛上各堆筑假山,东岛假山山巅建有待霜亭,西岛假山山巅建有雪香云蔚亭,东岛用独桥与对岸梧竹幽梧亭沟通。
东岛东部用“人”字形堤,曲曲折折,与东岸、南岸沟通,将水面进行在分割。
而在“人”自行的两撇交接点,筑有和风四面听。
可以四面观赏水景、山景。
在西北端水面筑有见山楼,并用曲折石桥与北岸沟通,又将西北端水面分割。
在“工”字形的竖直水面上又建有小飞虹廊桥、小沧浪、松风亭等建筑进行分割。
整个水面经此多重分割,形成了大小不一、方位不一、形状不一的水面共八个。
不同形体的建筑物,均傍水而建,其建筑造型力求轻盈活泼。
八个水面就是八个单元的观景区,既独立,又相连,打破了单独的气氛,衬托了深远,使人感到水中有水,景中有景,景随步移,处处皆景。
苏州拙政园赏析
苏州拙政园赏析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容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暮色。
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关键词拙政园,参差自然,藏露互补,映衬对比,虚实相映苏州园林甲天下,而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一、参差自然,曲径通幽品赏苏州园林,首先就应欣赏其参差自然的美,品赏如其如何着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的艺术技巧,或者说,品赏其不整齐、不平衡、不规则、不整齐一律的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
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这就开始形成了轴线感了。
但是,聪明的造园家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符合中轴线的笔直通道可走。
眼西区 中区 东区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
更秒的是,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而且既曲又斜,这类布局,就完全打破了轴线感,而赢得参差不齐的之美了。
还值得品赏的是它的对称手法。
试看远香堂的两侧,它向西有曲廊,北通临水的倚玉轩;或曲折向西,则为一泓清流,上架“小飞鸿”廊桥,其男则为“小沧浪”水苑;再看远香堂东侧,它不是水而是山。
山巅有绣绮亭,山南则由云墙隔成著名的旱园“枇杷园”。
居中远香堂,不但消除了中轴线,而且完全消除了均衡对称的格局。
其两侧是如此不同;西面是溪水,东南是假山;西面是轩廊,东面是亭馆;西面是水院,东面是旱园;西面建筑较为密集,东面空间较为空旷。
二、藏露互补,遮隔景深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古代的山水画最讲究藏与露的辩证结合。
而拙政园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其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藏与露相反相成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苏州拙政园景点与意境分析
苏州拙政园分析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
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
在这里主要对中园和西园作主要分析。
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
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
下面就对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依依做一个分析。
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
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其中一种。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
入口做的很低调,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
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
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
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
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
拙政园入口平面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
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皆为通透长处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
往东,可看到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对景。
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一座名园,也是苏州私家园林中最大的一座。
其意境构成手法十分独特,下面将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之一是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景物元素。
园内有湖、山、林、泉、假山、亭台楼阁等各种景物,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拙政园的布局中,山水是园林的灵魂和核心,它以自然的形式展现了山、水、云、雨等元素,给人一种恬静、安详、祥和的感觉。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还包括了精心布置的人工景观。
园内的假山、亭台楼阁等建筑都经过精心布置和设计,造型独特,石质精良。
园内的狮子林就以红色的琉璃瓦为屋顶,屋檐上的狮子雕塑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这些人工景观的布置不仅增加了园林的艺术性,也展现了主人对园林的用心经营和独特品味。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还包括了精心设计的园林路径。
园内的小路、回廊、桥梁等都设计得曲折有致,使人在游览中不断有新景呈现,以达到游览者眼前景景不同的效果。
这种设计使得人们在园内徜徉时可以感受到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的神秘感和未知感,让人想要继续探索。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还包括了植物的运用。
园内的植物种类繁多,不仅有常见的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罕见的珍稀植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园内的“百花亭”,这里的花卉遍布园中的每一个角落,种类繁多,花期不同,给人一种五彩缤纷,花香四溢的感觉。
这些植物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生机和色彩,也丰富了意境的表达。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包括丰富多样的景物元素、精心布置的人工景观、精心设计的园林路径和植物的运用等。
这些手法使得拙政园成为了一座具有独特韵味和内涵的园林,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
拙政园赏析
拙政园赏析拙政园赏析1、园林由来社会背景拙政园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
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拙政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他的儿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此后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
2、历史地位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3、布局规划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占地78亩。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
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4、主要景观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
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
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5、艺术特色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士人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
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 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
关于拙政园的建筑赏析
拙政园建筑赏析
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集山水、建筑、雕刻、园艺于一体,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下是拙政园的建筑赏析。
一、建筑风格
拙政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典型的江南园林的特点,淡雅、自然、精致。
园内建筑以白墙、灰瓦、栗柱为主要特色,与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
同时,园内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等。
二、建筑布局
拙政园的建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园内建筑以水为主体,以山石、花木为辅,形成了“山水相映、楼台倒影”的景象。
园内的建筑布局注重空间的变化和景色的层次感,通过借景、隔景、透景等手法,创造出一种幽深、雅致的氛围。
三、建筑细节
拙政园的建筑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充满了艺术感。
园内的门窗、檐口、梁架等部位都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装饰,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此外,园内的石雕、砖雕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植物配置
拙政园的植物配置也是其特色之一。
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四季常绿,花木繁茂。
通过合理的配置,形成了“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色。
同时,园内的植物配置也与建筑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幽静、雅致的氛围。
总的来说,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严谨的建筑布局、精致的建筑细节和优美的植物配置,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遗产。
艺术概论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赏析
艺术概论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赏析一、拙政园的初印象拙政园啊,那可是苏州园林里的大明星。
一进去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幅画里。
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布局得那叫一个巧妙。
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像是精心雕琢出来的艺术品,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多停留一会儿。
二、“与谁同坐”的独特之处1. 名字的妙处“与谁同坐”这个名字就特别有韵味。
听起来就有一种淡淡的孤独感和想要寻觅知音的感觉。
就好像是在问,这么美的景色,我能和谁一起分享呢?这种感觉很微妙,让人心里痒痒的。
2. 景观设计从景观设计上看,“与谁同坐”这个小角落是有它独特的魅力的。
它的周围可能是一些绿树成荫的植物,还有潺潺的流水声相伴。
那个小亭子的造型也是古色古香的,坐在里面往外看,视线的延伸感非常好。
也许能看到远处的山峦(如果能看到的话),或者是园内其他错落有致的建筑。
就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古代的文人雅士,在这里享受着片刻的宁静。
3. 文化内涵在文化内涵方面,这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情怀。
古代的文人很多时候都有一种孤独的心境,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境界,但是能理解的人却不多。
“与谁同坐”就像是他们内心的一种呼喊。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交文化,大家都渴望有知己相伴,一起欣赏美景,一起谈诗论文。
三、个人的感受每次我到拙政园,走到“与谁同坐”这里,就会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
我会想象自己如果是古代的人,会希望和什么样的人坐在这里。
是那个才华横溢的好友,还是自己心仪的姑娘呢?这种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和古人来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而且不同的季节,这里的感觉也不一样。
春天的时候,周围的花花草草都开始冒芽、开花,充满了生机;夏天的时候,绿树成荫,坐在里面特别凉爽,还能听到蝉鸣;秋天的时候,落叶飘飘,有一种凄美;冬天的时候,虽然有点冷清,但是也有一种别样的宁静。
概括性来讲,拙政园的“与谁同坐”不仅仅是一个景观,更是一种能触动人心的文化符号。
拙政园三十一景详细介绍
拙政园三十一景详细介绍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它是一座以水为基调的园林,以全园的排列构图、水景的处理和各种建筑之间的组合协调为特点。
在拙政园内,有三十一处景点各具特色,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景点。
一、寒山对月亭寒山对月亭位于拙政园的西北角,是以湖泊为背景的亭子,象征着月光下的寒山。
亭子以青石做墙,顶部采用朱砂砖砌成,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的气质。
登上亭子,可以俯瞰整个园林的美景,远处湖泊波光粼粼,近处花木扶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二、琴台观鱼琴台观鱼是拙政园内最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
它是一座造型优美的亭子,亭内有一座小小的琴台,四周是池塘,塘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
游客可以在亭中休憩,一边听琴声一边观赏鱼儿嬉戏,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般的世界。
尤其是在初夏时节,亭中的荷花盛开,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三、荷花池拙政园内的荷花池是一处面积较大的水景区域,池塘里种植着繁多的荷花。
在夏季,池中荷花盛开,花朵绽放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散发出清香的芬芳。
池塘四周种满了垂柳,倒映在水中,景色如诗如画。
荷花池不仅给游客带来了视觉的享受,还能让游客感受到荷花带来的清凉和宁静。
四、青石桥拙政园内有一座青石桥横跨在池塘之上,这就是青石桥。
青石桥的特点是建筑造型简洁大方,青石铺就的桥面光洁如镜,桥身两侧种满了垂柳,桥下流淌着清澈的水流。
站在青石桥上,可以欣赏到池塘的美景,感受到桥与水的交融之美。
五、藏春阁藏春阁是拙政园的主要建筑之一,是一座仿唐式的三层楼阁。
阁内设有各种展览室,陈列着古代文物和艺术品,特别是园中的文人墨客常会在这里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和诗会。
登上藏春阁的顶层,可以饱览园内的美景,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们创作诗词的灵感源泉。
六、太极洞太极洞是拙政园内的一处岩洞,洞内有许多奇石和瀑布。
洞中的景观设计独特,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洞外的池塘环绕着太极洞,水景与岩洞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静美的画卷。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拙政园,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古今往来有很多的人对其园林的艺术进行赏析,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一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二1.障景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
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
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
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
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
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框景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2】比如这一幅漏窗。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景观和精致的意境而闻名。
它以其精巧的构造和意境的丰富性,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来解读其深远的艺术内涵。
拙政园以其“奇巧、精细、精巧、华丽”(董其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艺而著名。
在意境构成方面,拙政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手法:一、意境整体性的规划:拙政园整体呈现出了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意境,将各个景点、建筑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在拙政园的入口处,就设置了朱雀桥,桥上有石狮、石球装饰,给人一种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的感觉。
尽管拙政园的面积很小,但通过规划和设计,将其裁剪成为一个富有情致的园林空间。
二、水景的运用:水景是拙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自然山水的原理进行布局,将自然的山水意境引入园林之中。
园林中的一片池塘,就像一面明镜,折射出周围的景色,达到了山水的合一之境。
水面的倒影也给园林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增强了意境的深度和层次感。
三、假山的构造:园林中的假山被广泛应用于意境的表达中。
拙政园的假山通过自然山石的疏密、高低、曲折等形态构成了一个富有变化的景观空间。
假山的表面还采用了种种奇特的石纹,增强了意境的神秘感和夸张感。
假山不仅在形态上丰富了园林的意境,还在意义上寄托了主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四、园林建筑的布局:拙政园的建筑布局也是其意境构成的重要手法之一。
园林中的建筑被布置在山水之间,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
苏州的古典园林中的“全园有井天井有月”,就是建筑和天空、山水之间的一种连接。
这种布局不仅创造了一种自然、恬静的意境,还强调了和谐与平衡的美感。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不仅仅是一种美学观念的延伸,更是一种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它通过园林景观的布局和建筑环境的营造,创造了一种让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的艺术境界。
它告诉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融入自然,如何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拙政园通过整体规划、水景运用、假山构造和建筑布局等手法,创造了一个充满意境的艺术空间。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1. 引言1.1 引言苏州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城西北隅,是一座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名澹园,后由清代官员办公整修,更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以其精致的园林布局、独特的岩石构造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
拙政园的建筑和园林设计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观念,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拙政园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恬静、淡泊、秀丽的意境,被誉为“吴中第一园”。
本文将从苏州拙政园的建立背景、历史沿革、意境构成手法分析、意境表现手法和意境传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解读,希望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解读,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苏州拙政园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2. 正文2.1 苏州拙政园的建立背景苏州拙政园的建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此地原为贾宅,后来改建为园林,是一位文人贾樟所建。
贾樟是明朝末年的大臣,他在政治上多次被贬谪,因此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园林建设之上。
据传,贾樟在建造拙政园时,不拘一格地将各种建筑、园林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拙政园的建立背景也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追求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拙政园的建立背景不仅包括了贾樟的个人情感和政治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对园林的热爱。
拙政园的建立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园林的建立,更是文化、历史和人文的结合体现。
2.2 苏州拙政园的历史沿革苏州拙政园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明代,当时这片土地是一处前朱雀山的余脉。
后经过几代人的改建、扩建,在清代康熙年间最终形成为今天的规模。
最初建园者是清康熙年间苏州知府周晋曾,他在位时将这片园林改建为私家园林,并取名为“寄畅园”。
此后,园林先后易主,历经变迁,直到乾隆年间由全国着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等文化名流景云先生购得,进行了重修扩建,并将园林改名为“拙政园”。
景云先生在园林中增添了许多文化艺术元素,使得拙政园成为了一座集园林艺术、诗词书画等文化于一体的园林景观。
中外经典园林案例赏析
中外经典园林案例赏析一、中国苏州园林——拙政园。
要是说中国园林啊,拙政园那可是必须得唠唠的。
你一走进拙政园,就好像走进了一幅活脱脱的江南水墨画。
先说这布局,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但又不是那种让你晕头转向的迷宫,而是充满惊喜的那种。
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都被安排得那叫一个巧妙。
比如说那小飞虹廊桥吧,就像一条彩虹横跨在水面上,你从桥上走过,看着桥下的流水和周围的花草,感觉自己都变得文艺起来了。
还有那借景的手法,真的绝了。
站在园内的某个角落,透过一扇窗户或者一个门洞,就能看到远处的塔啊、山啊,就好像把外面的世界都拉进了这个园子。
这就好比是你在自己家,通过一个魔法窗户,能看到远方的美景,是不是超酷?拙政园里的植物也是各有各的美,不同季节去都有不一样的景色。
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满园子都是粉粉嫩嫩的,像个花仙子的住所;到了秋天,银杏叶变黄了,地上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走在上面都舍不得用力踩呢。
二、法国凡尔赛宫园林。
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那可是相当霸气啊。
这园林就像是路易十四给全世界展示法国有多牛的一个大舞台。
一进去,那中轴线就像一把剑一样直直地通向远方,两边的对称布局,整齐得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方阵。
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树篱,像绿色的城墙一样。
那些喷泉啊,在阳光的照耀下,喷起的水花就像一串串钻石在飞舞。
特别是那个阿波罗喷泉,阿波罗神像站在战车上,周围的水像是他驾驭的骏马奔腾而起的水花,这画面,感觉阿波罗随时要带着整个园林飞向天空呢。
凡尔赛宫园林的大草坪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绿色绒毯,在上面走,你都觉得自己像是个贵族在巡视自己的领地。
而且啊,园林里到处都是雕塑,那些雕塑就像一个个凝固的历史故事,在向你诉说着法国的辉煌过去。
这里还有好多条宽阔的大道,走在上面,你就想象自己是当年的法国皇室成员,穿着华丽的衣服,周围一群侍从跟着,那种感觉,真的是又威风又有范儿。
三、日本京都龙安寺石庭。
日本的龙安寺石庭可有点像个禅意满满的神秘小世界。
拙政园赏析总结
拙政园赏析总结引言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冠”,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以其卓越的园林设计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拙政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和赏析。
一、历史背景拙政园建于明代乾隆年间,由当时的苏州河道总督袁枚所建。
袁枚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和官员,他以学术著述和政治成就闻名于世。
拙政园得名自袁枚的书法作品《拙政园记》。
建造拙政园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袁枚对官场生涯的烦躁和对人生的思考。
拙政园的设计纳入了袁枚的政治理念和生活哲学。
二、设计特点1.融合南北园林风格拙政园巧妙地融合了江南水乡和北方园林的元素。
园林内有水池、大堤、假山、廊庑、花厅等景观元素,既展现了南方园林的柔和和韵味,又体现了北方园林的庄重和雄浑。
2.以山水为主题拙政园以景观居主要地位,以人工山水景观为主题。
园中的池塘、假山、石桥等元素都精心布置,呈现出山水画般的美景。
通过运用不同的水景、山石和植物来创造出变幻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3.空间布局合理拙政园的空间布局精心考虑了视线和空间的流动性。
整个园林布置紧凑,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空间结构,使参观者能够沿着景观的路线流畅地游览整个园林。
同时,不同景观之间也有巧妙的过渡,使得整个园林具有统一的主题和风格。
4.注重意蕴和隐喻拙政园在设计中注重意蕴和隐喻,通过景观元素的安排和组合来表达特定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例如,用小桥和流水来象征人生的纷繁和变幻,用假山和花木来表达人生的起伏和荣辱。
这些设计都寓意着袁枚对政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文化内涵1.心境与政治拙政园既是袁枚的心灵寄托,也是他对政治理想的反思和追求。
园林中的景观和环境都表达了袁枚对官场生涯的多愁善感和对现实的审慎态度。
2.自然与人生拙政园运用山水和植物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园中山水之美和植物的精心安排,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向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力。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意境构成手法独特,充满了深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其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
拙政园以山水为背景,运用岳阳楼式的造园手法。
整个园林以水为中心,构建出山明水秀、水秀山明的景观。
在园内布局了数个湖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北湖,它呈现出广阔的湖面、曲折的河道以及悠闲的船只,使人仿佛置身于湖泊之中。
园内还有多座小山,使整个园区更显得层次分明,增加了山水的韵味。
通过山水交融的手法,营造出宁静、恬淡的意境。
拙政园以人文主义情怀为主题,以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的融入,表达了园主的文人气质。
园中有许多诗意悠远的命名,如"李叔同堂"、"采菱船"等,这些命名既展现了园林主人的雅趣,又为整个园区增添了文学气息。
园内的石刻、古画等亦体现了文人艺术的精神内涵,给人以文化的启迪与情感的共鸣。
拙政园在布局上具有非常高的平衡感。
整个园林布局严谨而有序,根据风水学的原理设计,力求实现阴阳调和。
园内的湖泊和山坡相互对应,既保持了景观上的平衡,又形成了一种对称美。
园内的建筑物也按照相应的规律布局,如主建筑物"听雨轩"与"感潮楼"相互呼应,形成了和谐的景观画面。
整个园林呈现出既整齐有序,又自然舒适的布局。
拙政园通过适当的景物组合和造型手法,塑造了一种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
以假山、廊榭、花木为代表的园林建筑是江南园林的典型特点,此外还有假山、水池、亭台、走廊等景物,在拙政园中都有所体现。
这些景物的配置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苏州拙政园通过运用山水背景、人文主义情怀、平衡布局以及经典的江南园林元素,构建了丰富而深邃的意境。
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风格,又展现了园主的文人气质。
无论在景观还是在文化内涵上,拙政园都令人感受到一种恬淡、优雅的中式园林意境。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拙政园》是一部由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所建造的古典园林,主要分为东园和西园两部分。
其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都融合了较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
本文将从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
一、以水为主要的意象拙政园以水为主要的意象,园中布局的池塘、小桥、流水、湖泊等都给人带来一种广阔无垠的感觉,让人沉醉其中。
同时,水也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代表着流动、自由和生命的力量。
这种以水为主要的意境构成手法,使苏州拙政园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感和文化内涵。
二、营造虚实结合的景观效果苏州拙政园的景观设计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形成一种意境美感。
在园中,建筑物、树木、花卉等都构成了有机的整体,而多种景观也彼此交错、疏密有致,营造出一种“虚”的感觉。
在这种“虚”中,人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出奇制胜的轻松愉悦的感觉,特别是在如玉带水、亭台楼阁之间,也是草木葱笼、不同的桥梁穿过和盘曲的荷塘间的情境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对比,所以这种营造虚实结合的景观效果使得苏州拙政园成为具有高度美感价值的园林艺术之一。
三、借景手法的应用在苏州拙政园里,借景手法的运用非常巧妙。
通过布局合适的园林构造,把背后山水的美景与园林景观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境界更高、意象更深刻的景观效果。
我们可以发现在拙政园中,无论是东园还是西园,都采用了这种借景手法,例如厅堂里的屏风,画壁上的山水,园林中的高低起伏等,都展现了园林人的策略和精神内涵,使整个园林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富于人情味和品位。
总之,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是以水为主要意象,营造虚实结合的景观效果和借景手法的应用三种。
这三种手法,都非常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量元素,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园林艺术的内涵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拙政园旅游文学作品赏析
王献臣梦兆拙政园:
于是王献臣揣着两桩心愿前往,虔诚地希望仙人能托梦予 他,指点一二。
这天,王献臣来到九鲤湖畔,焚香叩拜九鲤仙人之后,夜 宿九仙祠,很快就进入梦境。
朦胧间,仿佛一仙人手持拂尘来到跟前,声称念他一片虔 诚,为人正直,故来指点迷津。
接着仙子指引他登上“天子万年”石旁,并咏诗云:王生 为女择婿求,白石阶前先唱游。上海龙华寺里会,必定才子配 佳人。仙子话毕,又带他到一处荒废的寺院,望见墙壁上隐隐 约约书有“隐”字,周边清静而空旷。仙子又赠诗一首于他:
景区介绍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 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 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 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 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姑苏古城久扬名,地平水沛绕前沿。 光阴流逝沧桑变,择宅居处城东边。 王献臣还来不及细询其意,仙子已瞬间消失。王献臣突然 惊醒,只依稀记得梦中的情景。 不久王献臣辞官还乡,举家回到姑苏城。
9
王献臣梦兆拙政园:
他心里记挂着梦里仙子的指引,这天,带着妻女来到上海 龙华寺。恰巧昆山状元朱哲文父子亦在此烧香许愿,想为儿子 娶个美貌贤慧媳妇。
两家正巧相逢,谈得非常开心,得知朱状元之子尚未婚配, 此人淡泊功名,喜欢坐禅修行,正合王献臣心意,两家就此结 了亲家
这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也同时印证九鲤祠的梦兆。 王献臣觉得这是九鲤仙人庇佑自己,梦中来指点迷津的, 大喜之下赶紧去姑苏城东选宅基。 一到拙政园旧址,一座破庙在眼前,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这里当时叫大弘寺,乃元朝遗留建筑,相传唐朝高适曾在此居 住过。不过现在那光景正是梦中看到的那一处,王献臣二话不 说就买下了。 这段经历在文征明的《梦隐诗》前的题跋中有记录,这说 明,王献臣的这段传奇经历在吴中的文人圈中是广为流传的。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一,被誉为“江南园林之精华”。
其建筑和景观精致细腻,以曲径通幽、假山迭石、水池倒影等手法构成了独特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仙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座园林的独特魅力。
一、曲径通幽的造景手法在苏州拙政园中,曲径通幽是一种常见的造景手法。
曲径通幽即是指在园林中设置曲折蜿蜒的小径,让游客在游览时感到“通幽”、“深远”,产生一种“山水邈然”的感觉。
这种手法利用曲线的变化,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变化无穷的景致,让人在游园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拙政园的西北部分,有一处名为“都市泉“的景点。
在这里,曲径蜿蜒,环境清幽,小径两侧绿树成荫,时而遮挡住阳光,时而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游人在其中行走,仿佛是一场穿越山水画卷的体验,让人心旷神怡。
二、假山迭石的景观构成苏州拙政园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假山迭石的景观构成。
假山在园林中既是一种园林景观,又是一种艺术造景。
在苏州拙政园中,假山迭石的设置非常巧妙,利用山石的形态、纹理和色彩来营造出山水风景的意境。
在拙政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假山景观是“知足轩”前的假山。
这座假山取材自太湖的天然山石,经过精心加工,形成了独特的山形。
山体多孔、凹凸不平,透出一种苍劲有力的山水意境。
在假山的设计中,还设置了一些窗、洞、台阁等建筑,与假山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幅“山寺幽静”的景致。
这种手法巧妙地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中,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山水景观。
三、水池倒影的意境营造水池是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景观元素之一,在苏州拙政园中,水池倒影也被巧妙地运用来营造意境。
水池倒影是指将景观中的建筑、树木等映射在水面上,形成倒影。
这种倒影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可以营造一种虚幻的美感。
在拙政园中,最著名的水池倒影景观就是“照山堂”前的倒影。
在这里,一座小小的水池倒映出了“照山堂”和周围的假山、花木,形成了一副水墨山水画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拙政园赏析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赏析
-----以拙政园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先从空间布局展开,全局上把握整个园林的造景特点和风格,对苏州拙政园进行赏析。
同时,从造景手法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借景,对景,障景,框景,题景,漏景,夹景等手法的特点及产生的效果。
关键字:拙政园造景手法空间结构
1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可归纳为立体交融式,即分区设景。
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异景。
组景讲究起景、入胜、造极、余韵的序列。
注重层次、抑扬、因借、虚实的安排。
单是基本的组景手法,就达十余种之多,如:借景、对景、漏景、障景、限景、夹景、分景、接景、返景、点景……不一而足。
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手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
拙政园的造景手法甚多,
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几种手法,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2 空间布局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约2万m2,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群植黑松、广玉兰、桂、青枫、香樟,林木葱郁。
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
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等建筑。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路线的经营而形成序列组合。
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
组合敞闭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
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韵律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西部以曲尺形水池为中心,散为主,聚为辅,处理上与中部截然不同。
3 造景手法分析
3.1借景
“借”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
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在拙政园的借景中,远借北寺塔最为著名。
站在园中,见有塔影,以为塔在园中,想去一攀。
谁知此塔在几里之外,大感意外,这就是拙政园的精妙,在此处不建遮挡视线的建筑,而是留空,如此一来,远处的塔景就“引”了进来,为己所用。
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
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
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
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
又不影响园的规模。
3.2对景
凡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称为对景。
即设赏景点以欣赏另一个景点的景物,这一景物便成为赏景点的对景。
对景分有两类:正
对:在视线的终点或轴线的一个端点设景成为正对,这种情况的人流与视线的关系比较单一。
互对:在视点和视线的一端,或者在轴线的两端设景称为互对,此时,互对景物的视点与人流关系强调相互联系,互为对景。
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
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皆为通透长处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
往东,可看到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对景。
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
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对景,又能隐约见到北山上的另外一亭待霜亭的一角,一藏一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趣味十足。
(图中隐约可见的的为绣绮亭)
(远香堂与周边四亭分析图)
在西北面与荷风四面亭形成对景。
这几个对景的建筑中,两者间都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在
某种程度上来说,周围的四个亭都处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而被看,反过来站在亭中之人又可以在高出看到远香堂,这时远香堂又成了他们的景观。
3.3障景
障景是园林中用于遮挡视线,促使视线转移方向的屏障物。
障景往往用于园林入口自成一景,位于园林景观的序幕,增加园林空间层次,将园中佳景加以隐障,达到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
障景因材料不同可分为山石障、院落障、影壁障、树丛、树群或数者结合。
障景又称抑景,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与含蓄,园路上的障景兼有空间引导和增添景致的作用;重要景观前的障景既有空间暗示用,也有先抑后扬的观赏效果。
拙政园旧园门人口的腰门处,迎面布置假山,山上布满奇峰怪石,遮挡视线,绕过假山是一湾池水,远香堂、香洲等景色呈现眼前。
人口
处障景,遮挡观赏者视线,体现空间开敞性,增添游赏的新奇性。
(拙政园入口平面)
(拙政园入口)
3.4框景
顾名思义,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
从窗框、门框、岩洞或树冠的间隙所透视的景物,由于其四周的其它景物被阻挡而分外明显。
框景的作用在于把园林景色利用景框的设置,统一在宛然一幅图画之中,以简洁幽暗的景框为前景,使观者视线通过景框,高度的集中在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
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由轩中隔窗与轩后芭蕉构成框景。
3.5题景
题景也叫点景。
是在园林的适当部位用简练的文字来点出园林及园林局部或某一景物的主题。
点景是园林设计者本人同欣赏者沟通思想的一种形式。
点题的具体形式,表现为园林建筑上的对联与匾额,岩壁上的摩厓等景物一经题咏便能引导欣赏者联想到诗情画意、名山大川与古迹韵事,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扩大了时空的领域。
拙政园西部的“与谁同坐轩”取自苏东坡的
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故一见“与谁同坐”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而拙政园东部“梧竹幽居亭”中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最能带出此园的意境。
3.6漏景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
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
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
3.7夹景
夹景是指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界很宽,但其中又并非都很动人,因此,为了突出理想景色,常将左右两侧以树丛,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于是形成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这种手法叫夹景。
夹景是运用轴线,透视线突出对景的手法
之一,可增加园景的深远感。
4 结语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集山水、建筑、诗词、楹联、书画、雕刻、庭院、家具、花鸟、情趣、艺术修养、精神境界之大成,
完美地整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是明代汉文化的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刘庭风著,《中国古代园林之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陈天华著,《画镜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三联书店出版社
[4]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5]谢孝思编《苏州园林品赏录》,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