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知识点
![四氯化碳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4e5544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f.png)
四氯化碳知识点一、四氯化碳的物理性质。
1. 状态与颜色。
- 四氯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液体。
2. 气味。
- 有特殊气味,具有挥发性。
3. 密度。
- 密度比水大,四氯化碳的密度为1.595g/cm³(20℃时)。
这一性质使得四氯化碳与水混合时会分层,四氯化碳在下层。
4. 溶解性。
- 四氯化碳是一种非极性分子,能溶解脂肪、油漆、树脂、橡胶等多种有机物,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
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8g/100g水。
二、四氯化碳的化学性质。
1. 稳定性。
- 四氯化碳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常温下不易分解。
2. 与碱的反应。
- 在加热条件下,四氯化碳能与氢氧化钠等强碱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Cl_4 + 6NaOH {}{===} 3NaCl + Na_2CO_3+3H_2O。
3. 不燃烧性。
- 四氯化碳本身不燃烧,且能阻止燃烧物与空气接触,所以四氯化碳可作灭火剂。
但由于四氯化碳在高温下会产生有毒的光气(COCl_2),现在已很少使用。
反应方程式为:CCl_4 + H_2O {高温}{===} COCl_2+2HCl。
三、四氯化碳的用途。
1. 有机溶剂。
- 由于四氯化碳对许多有机物有良好的溶解性,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工业中的溶剂,例如在油脂、橡胶、油漆等行业中用于溶解相关物质。
2. 灭火剂(曾经的用途)- 过去常用于扑灭电器设备、油类等的初起火灾。
但由于其毒性和产生光气的危险,已逐渐被其他灭火剂替代。
3. 萃取剂。
- 在化学实验中,利用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且对某些溶质溶解性不同的特点,可用于萃取碘、溴等卤素单质。
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四氯化碳能将碘从碘水中萃取出来,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的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四、四氯化碳的危害。
1. 对人体的危害。
- 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毒物质。
它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肝、肾有严重损害。
吸入高浓度四氯化碳蒸气可引起急性中毒,初期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可出现肝、肾损害,严重者可因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四氯化碳吸附值
![四氯化碳吸附值](https://img.taocdn.com/s3/m/7221965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b.png)
四氯化碳吸附值四氯化碳的吸附值是指四氯化碳在特定条件下被各种材料吸附的程度。
这个吸附值可以反映材料对四氯化碳的亲和性和吸附能力,对于了解材料的化学性质和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与四氯化碳吸附值相关的内容:1. 四氯化碳的物理性质:四氯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密度较大。
它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以溶解多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因此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四氯化碳的沸点较高,使其在常温下能稳定存在。
2. 四氯化碳的化学性质:四氯化碳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合物,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它具有较强的极性,可以与许多有机和无机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四氯化碳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性,需要注意安全使用。
3. 吸附值的测定方法:常见的测定四氯化碳吸附值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测定未吸附和吸附四氯化碳的样品的浓度差别,来确定吸附值。
4. 吸附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各种材料对四氯化碳的吸附值有差异,常用的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分子筛、聚合物材料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选用适合的吸附材料来提高吸附效果。
5. 影响吸附值的因素:吸附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材料孔隙结构、表面性质等。
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吸附过程,而压力增加则可以提高四氯化碳的溶解度。
材料的孔隙结构和表面特性对吸附值具有决定性影响。
6. 吸附值的应用领域:四氯化碳吸附值广泛应用于化学工程、环境科学、材料研究等领域。
例如,在废水处理中,可以利用吸附材料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在医药领域,吸附值可以用来评价药物对细胞的亲和性。
7. 吸附值的改善和提高:为了提高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表面改性等方法进行改进。
例如,可以调整孔隙结构尺寸和形态,或者引入功能化基团来增强吸附材料的选择性和吸附能力。
8. 四氯化碳的环境影响:四氯化碳是一种对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合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都具有一定的污染风险。
因此,在使用和处理四氯化碳时需要遵守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采取适当的治理和防控措施。
四氯化碳干洗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四氯化碳干洗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948ff5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7.png)
四氯化碳干洗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四氯化碳干洗是一种常见的干洗技术,其原理基于四氯化碳这种化学物质的特性。
四氯化碳(CCl4)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蒸汽压。
它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特别适合用于清洗对水敏感的物品,如羊毛、皮革和丝绸等纤维材料。
四氯化碳干洗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不使用水和洗涤剂来清洗衣物或其他物品,而是将其浸泡在四氯化碳中。
这种液体在一般温度下不易挥发,因此可以有效地清洗杂质和污渍。
四氯化碳分子的结构使其具有极好的溶解能力,可以迅速将污渍溶解并带走,同时不留下任何残留物。
四氯化碳干洗技术还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相比传统的水洗,只需短时间即可完成清洗过程,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此外,干洗还可以避免水洗过程中可能引起的衣物变形、褪色等问题,对一些质地较为特殊的物品尤为适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对人体和环境有一定的的潜在风险。
它属于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一种,可能会对空气质量和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在使用四氯化碳干洗技术时,需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保持通风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工作人员和周围人群的安全。
综上所述,四氯化碳干洗是一种基于四氯化碳特性的高效清洗技术。
它不仅能够有效去除污渍,保持衣物的质地和色泽,而且具有快速、高效的优势。
然而,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防止对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四氯化碳干洗技术还有望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为人们提供更加可靠和环保的清洗方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进行介绍。
为了更好地传达四氯化碳干洗原理的相关信息,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1. 引言:在引言部分,概述四氯化碳干洗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干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介绍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2.1 四氯化碳的性质:详细分析四氯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安全性,包括其溶解性、密度、沸点等方面。
四氯化碳分解温度
![四氯化碳分解温度](https://img.taocdn.com/s3/m/c4acb9f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2.png)
四氯化碳分解温度
四氯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化学物质,常用于工业生产和实验
室中。
它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稳定性,在室温下不易分解。
然而,在
高温条件下,四氯化碳会发生分解反应。
四氯化碳的分解温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压力、光照、催化剂等。
一般情况下,四氯化碳的分解温度大约在400摄氏度左右。
当温度超
过这个临界值时,四氯化碳分子中的碳-氯键会开始断裂,产生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氯气等化合物。
四氯化碳分解的反应机理比较复杂,但是可以通过合理的实验设
计和控制条件,实现对分解反应的控制。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调节
温度、控制反应时间、添加催化剂等手段,来延缓或加速四氯化碳的
分解速率。
这对于化学工业中的生产过程和废气处理有着重要的指导
意义。
四氯化碳的分解反应不仅与温度相关,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光照会加速四氯化碳的分解反应,因此储存四氯化碳时需要避
免阳光直射。
此外,一些催化剂,如铜、铁等金属,也可以加速四氯
化碳的分解,因此在使用四氯化碳时需要注意催化剂的选择。
同时,四氯化碳的分解产物对人体和环境有一定的危害。
二氯甲
烷和三氯甲烷是对臭氧层破坏的致癌物质,而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
因此,在使用四氯化碳时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总之,四氯化碳的分解温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化学工业生产和废气处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四氯化碳分解的条件和机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分解过程,并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高三化学四氯化碳知识点
![高三化学四氯化碳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ed7d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5.png)
高三化学四氯化碳知识点四氯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Cl4。
它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常温下不易挥发。
四氯化碳具有多种应用,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本文将围绕四氯化碳的性质、制备、用途以及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展开探讨。
一、性质四氯化碳是一种非极性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氯原子组成。
它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沸点,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可以溶解许多有机化合物。
四氯化碳对水不溶,但可以溶解一些无极性物质,如脂肪、油脂和类脂质。
二、制备四氯化碳的制备方法有多种。
其中一种主要方法是通过将甲烷与氯气反应得到。
反应的过程需要高温和催化剂的作用,生成的产物是四氯化碳和氯化氢。
这是一种高反应活性的反应,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控制。
三、用途四氯化碳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被广泛用作溶剂,用于各种化学反应和工业生产中。
由于其良好的溶解性能和较低的挥发性,四氯化碳常被用作溶解染料、脂肪和洗涤剂等。
此外,四氯化碳还被用于制造氯橡胶、消防灭火剂和冷却剂等。
它在某些化学实验中也具有重要的用途,例如用作催化剂和反应介质。
四、安全注意事项虽然四氯化碳具有许多有用的性质,但其也存在安全风险。
首先,四氯化碳具有较低沸点,易挥发,容易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
长期接触或高浓度接触四氯化碳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包括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肝脏和肾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四氯化碳时必须佩戴合适的防护措施,如呼吸器和防护眼镜。
其次,四氯化碳是易燃物质,遇明火或高温易发生自燃,因此应储存和使用时注意防火措施。
总结: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有用性质和广泛的用途。
了解四氯化碳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对于应用和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其存在安全风险,我们在使用四氯化碳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四氯化碳中的共价键类型
![四氯化碳中的共价键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b47cfe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4.png)
四氯化碳中的共价键类型四氯化碳(CCl4)是由碳和氯原子组成的无机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
在四氯化碳中,碳原子与四个氯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这些共价键类型包括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首先,我们来看非极性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形成的。
在四氯化碳中,碳原子与四个氯原子之间的键都是非极性共价键。
在非极性共价键中,两个原子的电负性相等,电子对平均分布在两个原子之间。
在四氯化碳中,碳原子和氯原子的电负性相等,因此它们之间的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对于一些元素而言,它们与碳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极性。
极性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但由于它们的电负性不相等,电子对在原子之间分布得不均匀。
在四氯化碳中,虽然碳原子和氯原子的电负性相等,但它们之间的共价键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极性。
这是因为氯原子比碳原子更电负,它会吸引共享的电子对,导致电子在氯原子附近更密集,而离碳原子远离。
因此,尽管四氯化碳的键可以被看作是非极性共价键,但实际上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氯化碳中,由于碳原子与四个氯原子之间的键角相等,所以它是一个正四面体分子。
这个键角保证了四氯化碳中的键都具有相似的极性。
由于分子的对称性,四氯化碳中的极性相互抵消,导致整个分子是一个非极性分子。
总结起来,四氯化碳中的共价键类型包括非极性共价键和具有一定程度极性的共价键。
尽管四氯化碳的键可以被看作是非极性共价键,但实际上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极性。
由于分子的对称性,这些极性相互抵消,使整个四氯化碳分子成为一个非极性分子。
四氯化碳溶液作用
![四氯化碳溶液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b58a1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d.png)
四氯化碳溶液作用
四氯化碳溶液具有以下作用:
1. 用作有机溶剂:四氯化碳是一种非极性溶剂,它可以溶解非极性或微极性的有机化合物,如烃类、醇类、醚类等。
由于它的溶解能力很强,因此是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的理想溶剂之一。
2. 用作反应介质:四氯化碳也可以作为一种反应介质,参与某些有机反应,如氯代烃的制备中间体、氢化反应和烷基化反应等。
3. 用作灭火剂:四氯化碳不易燃,曾作为灭火剂使用。
然而,由于它在500摄氏度以上时可以与水反应,产生有毒的光气、氯气和氯化氢气体,并且会加快臭氧层的分解,因此现在已经被停用。
4. 用作冷却剂、清洗剂等:此外,四氯化碳还可以用作冷却剂、清洗剂等。
请注意,四氯化碳具有毒性,并可能破坏臭氧层,因此在很多用途中已经被二氯甲烷等所替代。
在使用四氯化碳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四氯化碳的晶体类型
![四氯化碳的晶体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9cbb303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8.png)
四氯化碳的晶体类型四氯化碳,也被称为四元碳,是一种微量的有机物质,其分子式为CCl4,密度为1.589克/厘米3,能处理至-23.9℃,为一种苯环烃,主要用于溶剂及金属表面处理。
四氯化碳存在着不同的晶体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离子晶体和非离子晶体。
一、离子晶体离子晶体指的是由离子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晶体结构,因此离子晶体也被称为盐晶体。
离子晶体的主要特点是形状稳定,导电性强,属于隔离晶体,具有不仅由晶体原子团组成,还由晶体离子组成。
四氯化碳的离子晶体类型主要有双(四氯化碳硫酸盐)、单(四氯化碳铵盐)和无化(四氯化碳)三种。
与其他离子晶体相比,它的电荷为零,也具有一定的导电性。
双(四氯化碳硫酸盐)离子晶体由硫酸根离子及其共价团组成,四氯化碳硫酸盐是四氯化碳的主要的离子晶体类型,它的结构是由隔离的四分子组成的,具有较强的氢键结合。
单(四氯化碳铵盐)离子晶体由单铵离子和共价团组成,四氯化碳铵盐只有四个分子,其结构较小,但由于存在铵离子,其具有较强的立体分布,具有较强的电荷相互作用。
无离子(四氯化碳)离子晶体是非常特殊的离子晶体,它的结构由四个分子组成,没有离子,没有共价团,没有氢键,没有电荷相互作用,因此具有较弱的隔离性,同时具有较大的分子变形能力,它的晶体结构相对比较软。
二、非离子晶体非离子晶体是由非离子组成的晶体,这些晶体不由离子构成,而由分子组成,非离子晶体的结构具有较强的隔离性,它的结构也较稳定,非离子晶体的分子的分布较密。
四氯化碳的非离子晶体有两种,即四氯化碳的极性晶体和非极性晶体。
极性晶体是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晶体,它的晶体结构一般也较为稳定,因此具有较强的隔离性;非极性晶体是由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晶体,它的晶体结构较柔软,具有较弱的隔离性。
综上所述,四氯化碳的晶体类型主要有离子晶体和非离子晶体两种,其中离子晶体有双(四氯化碳硫酸盐)、单(四氯化碳铵盐)和无化(四氯化碳)三种;非离子晶体分为极性晶体和非极性晶体两种。
四氯化碳高中用途
![四氯化碳高中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68bf042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2.png)
四氯化碳高中用途一、引言四氯化碳(CCl4)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四氯化碳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主要用途。
二、用途一:溶剂四氯化碳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常用于溶解有机物。
它具有较高的极性和溶解能力,能够溶解许多有机物,如脂肪类、芳香族化合物等。
在有机合成实验中,四氯化碳的溶解性能可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反应物的混合和反应物的溶解,使实验更加顺利进行。
三、用途二:溶剂萃取四氯化碳还可用于高中化学实验中的溶剂萃取过程。
溶剂萃取是一种将溶液中的物质分离的方法,通过溶剂与溶液中的目标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使目标物质从溶液中转移到溶剂中。
四氯化碳作为无色液体,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挥发性,能够与许多有机物发生相互作用,并实现溶剂萃取的目的。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四氯化碳进行溶剂萃取实验,提取目标物质以便进一步研究。
四、用途三:测定折射率四氯化碳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测定折射率。
折射率是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变化比例,是介质的一个重要光学性质。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四氯化碳的特殊性质,通过测定不同溶液中光的折射率来推断溶液的浓度或成分。
这种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五、用途四:防火灭火剂除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四氯化碳还具有防火灭火的作用。
由于四氯化碳具有较高的沸点和较低的挥发性,它可以在火灾现场形成一层稳定的液体膜,阻止氧气进一步接触到燃烧物质,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然而,由于四氯化碳具有毒性和危险性,使用时需要谨慎,确保使用环境通风良好,避免人体接触和吸入。
六、用途五:消毒剂四氯化碳还可以用作消毒剂,具有杀菌和灭活微生物的作用。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四氯化碳制备一定浓度的消毒溶液,用于实验器具和实验环境的消毒。
然而,由于四氯化碳对人体和环境有一定的危害,使用时应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做好防护措施。
四氯化碳中毒的科普知识
![四氯化碳中毒的科普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70621f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09.png)
演讲人:
目录
1. 四氯化碳是什么? 2. 谁会受到四氯化碳中毒的影响? 3. 四氯化碳中毒的症状有哪些? 4. 如何预防四氯化碳中毒? 5. 四氯化碳中毒的处理措施
四氯化碳是什么?
四氯化碳是什么? 定义
四氯化碳是一种无色、挥发性液体,主要用于工 业溶剂、清洗剂和制冷剂。
由于其毒性,四氯化碳在许多国家被限制使用。
四氯化碳是什么? 来源
四氯化碳主要来源于化学工业、溶剂使用以及某 些清洁产品。
在家庭环境中,某些清洁剂可能含有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是什么? 特性
四氯化碳具有强烈的气味,易挥发,且能在空气 中形成高浓度的蒸气。
吸入高浓度的四氯化碳会对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谁会受到四氯化碳中毒的影响 ?
谁会受到四氯化碳中毒的影响? 高危人群
工业工作者、清洁工和化学品处理人员最容 易接触四氯化碳。
在封闭空间中工作时,风险更大。
谁会受到四氯化碳中毒的影响?
一般公众
家庭中使用含有四氯化碳成分的清洁剂的人 群也可能受到影响。
长时间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使用这些产品尤 为危险。
谁会受到四氯化碳中毒的影响? 儿童
儿童由于体重轻,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更高 ,容易受到四氯化碳的影响。
确保工作场所配备急救设施。
如何预防四氯化碳中毒?
教育与培训
提供有关四氯化碳的培训,以提高工人的安 全意识。
定期进行安全演练,确保每个人都熟悉应急 措施。
四氯化碳中毒的处理措施
四氯化碳中毒的处理措施 立即撤离
如发现有中毒症状,应立即撤离到通风良好的地 方。
避免再次接触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中毒的处理措施 就医
长期接触四氯化碳可能导致肝肾损害及神经系统 问题。
用四氯化碳做浮选的原理
![用四氯化碳做浮选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4c0120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b.png)
用四氯化碳做浮选的原理四氯化碳(化学式CCl4)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机化合物,它在浮选中被广泛应用。
浮选是一种物质分离和提取的方法,它基于不同物质在液体中的相对密度差异,通过气泡附着在目标物质上,使其浮到液体表面,从而实现分离和提取。
浮选工艺在矿业、冶金、化工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矿石提纯和尾矿处理等。
四氯化碳作为浮选剂,在浮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下是四氯化碳浮选的原理及其应用的详细分析。
四氯化碳浮选的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四氯化碳的物化性质:四氯化碳是一种具有一定悬浮性和增稠能力的液体。
它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粘度,因此在浮选过程中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悬浮液。
同时,四氯化碳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使得气泡在其表面形成和稳定,从而提供了气泡附着的基础条件。
2.气泡生成和附着:四氯化碳通过加入浮选剂来生成和稳定气泡。
浮选剂通常是乙酸金(CH3COOK)、黄原胶等。
在浮选过程中,乙酸金与黄原胶等浮选剂与四氯化碳反应生成乳酸金,乳酸金在固态表面形成稳定的氧化金芬胶体,氧化金芬胶体在固态表面的存在使其具有较好的气泡稳定性。
同时,四氯化碳还可以吸附在矿石颗粒表面,增加矿石颗粒与气泡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气泡与目标物质的附着。
3.气泡上升与颗粒浮选:在浮选过程中,浮选剂产生的气泡在液体中上升,并在矿石颗粒表面附着。
这主要是通过浮选剂中的表面活性剂降低气泡表面的表面张力,使气泡能够保持稳定,并与矿石颗粒接触。
当气泡与矿石颗粒接触时,气泡表面的浮选剂分子会吸附在矿石颗粒表面,形成气泡上的浮选剂膜。
这使得矿石颗粒变得亲水,从而使其与水相分离。
在气泡的作用下,矿石颗粒浮到液体表面,从而实现矿石的分离和提取。
四氯化碳浮选在矿石提纯和尾矿处理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在矿石提纯中,通过加入适量的四氯化碳浮选剂,形成稳定的浮选体系,使有价矿物(如铜、铅、锌等)与非有价矿物分离。
在尾矿处理中,四氯化碳浮选能够将有价组分从尾矿中提取出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矿山环境的治理。
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https://img.taocdn.com/s3/m/3c3f171427d3240c8447efb9.png)
四氯化碳CCl4Carbon tetra-Chloride化学式CCl4,又称四氯甲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能起麻醉作用,有毒。
四氯化碳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因此它是一种非极性分子,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它本身又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能溶解脂肪、油类、树脂、油漆以及无机物碘等。
四氯化碳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助燃,与酸、碱不起作用,但对某些金属(如铝、铁)有明显的腐蚀作用。
溶解性能微溶于水、但能与多种有机溶液剂混溶。
能溶解油脂、蜡、树脂、沥青、橡胶、精油、杜仲胶以及磷、硫、碘等,不溶解纤维素酯。
可以用氯气和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制得.结构式性质1.四氯化碳为无色澄清易流动的液体,有时因含杂质呈微黄色,具有芳香气味,易挥发。
密度(20℃)1.595克/立方厘米、熔点-22.8℃,沸点76~77℃。
2.四氯化碳的蒸气较空气重约5倍,且不会燃烧,利用这种特性常用以灭火,尤其能够扑灭汽油、火油及其它各种不能与水相混合的油类,以及电器所发生的火灾。
因四氯化碳一经化成蒸气,便沉于空气的下部,将空气逐出,火焰自然熄灭。
3.四氯化碳的蒸气有毒,它的麻醉性较氯仿为低,但毒性较高,切勿吸入人体。
吸入2~4毫升就可使人死亡。
4.四氯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遇湿气及光即逐渐分解生成盐酸。
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能与醇、醚、氯仿、苯等任意混合。
对于脂肪、油类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为一极优良的溶剂。
制备方法是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
四氯化碳保存方法小技巧CCl4易挥发,常常密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但夏天温度较高其挥发仍较快。
我经实验发现用水液封保存四氯化碳不易挥发,能长久贮存。
向CCl4中加入少量水,水浮在上层形成一层与CCl4同样无色的液封。
实验检验其保存效果采用了两种方法:方法一:闻气味。
方法二:两份各300mL的CCl4一份加200mL水液封,一份不加水,在相同的条件下保存一段时间。
四氯化碳做核磁的溶剂
![四氯化碳做核磁的溶剂](https://img.taocdn.com/s3/m/df130b7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e.png)
四氯化碳做核磁的溶剂1.引言1.1 概述四氯化碳,化学式为CCl4,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溶剂。
它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室温下具有较低的沸点和高的稳定性。
由于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四氯化碳在广泛的科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四氯化碳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
它可以溶解许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如脂肪类、脂溶性维生素和有机色素等。
由于其溶解性能的稳定性和广泛性,它成为了许多实验室和工业实践中的重要溶剂。
其次,四氯化碳在核磁共振(NMR)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方法。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我们通常需要使用一种溶剂来使样品溶解并获得高质量的谱图。
而四氯化碳正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溶剂之一。
它具有惰性、不易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的特点,可以提供稳定的、无干扰的背景信号。
同时,由于其相对较高的沸点和稳定性,四氯化碳能够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实验,更好地满足实验需求。
在科学研究中,四氯化碳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
尽管四氯化碳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是一种潜在的有毒物质。
长期接触或过量暴露于四氯化碳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在使用四氯化碳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四氯化碳作为一种重要的溶剂在核磁共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研究者们进行实验和研究的理想选择。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四氯化碳的潜在危险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护人体和环境的健康。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尝试探索更多替代品,以减少对四氯化碳的使用,推动实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四氯化碳做核磁的溶剂进行一个总体的概述。
接着,介绍文章将会按照什么样的结构组织,这样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接下来的内容安排。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探讨四氯化碳在核磁共振中的应用,以及分析其性质和作用。
2. 正文部分将重点关注四氯化碳的性质和其在核磁共振中的应用。
四氯化碳电子式
![四氯化碳电子式](https://img.taocdn.com/s3/m/a65a352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7.png)
四氯化碳电子式
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无色液体,其化学式为CCl4,它是由碳和氯的化合物组成。
四氯化碳的电子式如下:
Cl Cl
| |
C = Cl Cl - C - Cl
| |
Cl Cl
四氯化碳分子中心是碳原子,它的4个价电子都用来与4个氯原子成键,
形成四个碳氯键。
碳氯键是一种极性共价键,碳原子原有的电子密度被氯原子
吸引而减少,导致分子整体呈现出一定的极性。
四氯化碳分子的分子量为
153.82 g/mol,沸点为76.72℃,密度为1.594 g/mL。
四氯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液体,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稳定性,较不易
分解。
它可以在室温下蒸发成为无色气体,这种气体有着强烈的臭味和刺激性。
四氯化碳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溶剂,可以用来溶解多种有机物,特别是一些食品
和医药中的化合物。
但是,由于它具有高毒性和危险性,目前已逐渐被其他更
安全的溶剂所代替。
总之,四氯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需要注意它的毒性和危险性,以保证安全使用。
四氯化碳吸收氯气现象
![四氯化碳吸收氯气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6f84ae3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e.png)
四氯化碳吸收氯气现象四氯化碳(CCl4)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强烈的臭味。
它是由四个氯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四氯化碳在化学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其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其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当氯气(Cl2)与四氯化碳接触时,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和现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氯化碳吸收氯气的现象。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四氯化碳的结构和性质。
四氯化碳的分子式为CCl4,其中一个碳原子中心周围环绕着四个氯原子。
这种结构使得四氯化碳具有较高的极性,但由于氯原子的共价键极化作用,四氯化碳整体上仍然是一个非极性分子。
这使得四氯化碳在溶解其他非极性物质时表现出良好的溶解性。
当氯气与四氯化碳接触时,发生以下反应:Cl2 + CCl4 →CCl4Cl2氯气(Cl2)与四氯化碳(CCl4)反应生成二氯化四氯化碳(CCl4Cl2)。
这是一个取代反应,其中一个氯原子从氯气中被取代,形成一个新的化合物。
这个反应过程具有放热的特点。
这是因为在反应中,化学键的形成和破裂涉及到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在这种情况下,化学键的形成释放了能量,因此反应会释放热量。
在这个反应中,四氯化碳作为溶剂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四氯化碳的极性和溶解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吸收和稳定氯气分子。
这种吸收作用有助于减少氯气对周围环境的扩散,并使反应更加可控。
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四氯化碳来吸收氯气。
在这个过程中,四氯化碳会迅速吸收氯气,并形成二氯化四氯化碳。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吸收剂的用量,可以调节氯气的吸收速度和反应的强度。
总结起来,四氯化碳吸收氯气的过程是一个取代反应,其中氯气中的氯原子被取代并与四氯化碳形成新的化合物。
这个反应是放热的,并且四氯化碳作为溶剂起到了吸收和稳定氯气的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四氯化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
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长期接触或吸入其蒸气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的损害。
因此,在使用四氯化碳或进行相关实验时,应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氯化碳无色、易挥发、不易燃的液体。
具氯仿的微甜气味。
分子量153.84,密度1.595g/cm3(20/4℃),沸点76.8℃,蒸气压15.26kPa(25℃),蒸气密度5.3g/L。
微溶于水,可与乙醇、乙醚、氯仿及石油醚等混溶。
遇火或炽热物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等。
目录1理化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作用与用途3使用注意事项危险性概述急救措施消防措施泄漏应急处理操作处置与储存毒理学资料4制备5上游原料6安全信息危险品标志安全术语风险术语7物质毒性数据分析1理化性质物理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挥发液体,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味甜。
CAS号: 56-23-5[1]熔点(℃):-22.6相对密度(水=1):1.60沸点(℃):76.8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5.3分子式:CCl4分子量:153.84饱和蒸气压(kPa):13.33(23℃)燃烧热(kJ/mol):364.9折射率 1.459-1.46临界温度(℃):283.2临界压力(MPa):4.558水溶性: 0.8g/L (20℃)[2]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2.620℃时与水的界面张力(mN/m):45.0溶解性:微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3]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稳定。
有愉快的气味。
有毒。
不燃烧。
高温下可水解生成光气;还原可得氯仿。
[4] 2作用与用途曾广泛用作溶剂、灭火剂、有机物的氯化剂、香料的浸出剂、纤维的脱脂剂、粮食的蒸煮剂、药物的萃取剂、有机溶剂、织物的干洗剂,但是由于毒性的关系现在甚少使用并被限制生产[5],很多用途也被二氯甲烷等所替代。
也可用来合成氟里昂、尼龙7、尼龙9的单体;还可制三氯甲烷和药物;金属切削中用作润滑剂。
[6]3使用注意事项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高浓度该品蒸气对粘膜有轻度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肝、肾有严重损害。
急性中毒:吸入较高浓度该品蒸气,最初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随后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胃肠道症状。
较严重病例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中毒性肝肾损伤。
重者甚至发生肝坏死、肝昏迷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吸入极高浓度可迅速出现昏迷、抽搐,可因室颤和呼吸中枢麻痹而猝死。
口服中毒肝肾损害明显。
少数病例发生周围神经炎、眼球后视神经炎。
皮肤直接接触可致损害。
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肾损害、皮炎。
燃爆危险:该品不燃,有毒。
[3]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洗胃。
就医。
[3]消防措施危险特性:该品不会燃烧,但遇明火或高温易产生剧毒的光气和氯化氢烟雾。
在潮湿的空气中逐渐分解成光气和氯化氢。
有害燃烧产物:光气、氯化物。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
[3]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但不要对泄漏点直接喷水。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3]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护目境,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活性金属粉末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活性金属粉末、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3]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LD502350mg/kg(大鼠经口);5070mg/kg(大鼠经皮);LC5050400mg/m?,4小时(大鼠吸入);人经口29.5ml,死亡;人吸入320g/m?,5~10分钟后死亡;人吸入150~200g/m?,1/2~1小时有生命危险;人吸入15g/m?后5分钟后眩晕、头痛、失眠,脉率快;人吸入1~2g/m?,30分钟后轻度恶心、头痛,脉率和呼吸加快;人吸入0.6~0.7g/m?,可耐受3小时。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吸入400ppm,7小时/天,5天/周,173天,部分动物127天后全部死亡,肝肾肿大,肝脂肪变性,肝硬化,肾小管上皮退行性病变。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20ul/L。
DMA损伤:小鼠经口335umol/kg。
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2g/kg(孕7~8天),引起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3619mg/kg(雄性,10天),引起睾丸、附睾和输精管异常。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可疑。
小鼠经口1250mg/kg/日×78周,肝细胞癌发病率增高。
致畸性:大鼠吸入300~1000ppm/日(妊娠期6~15天)对胚胎有致畸作用;三代繁殖试验大鼠吸入50~400ppm,无胎毒和致畸作用。
污染来源:生产四氯化碳的有机化工厂、石油化工厂等企业都可能产生四氯化碳污染。
四氯化碳用作油类、脂肪、真漆、假漆、硫磺、橡胶、蜡和树脂的溶剂、冷冻剂、薰蒸剂、织物的干洗剂、金属洗净剂、杀虫剂。
也用于电子工业用清洗剂、油质、香料的浸出剂、萃取剂等行业。
四氯化碳常用于合成碳氟化合物,生产氯化有机化合物,半导体生产,制造氟里昂等行业。
[7]4制备四氯化碳的生产方法较多,有甲烷热氯化法、二硫化碳氯化法、联产四氯乙烯法、光气催化法、甲烷氧氯化法、高压氯解法、甲醇氢氯化法等。
下列列举了常用的两种制法。
1.甲烷热氯化法甲烷与氯气混合,在400-430℃下发生热氯化反应,制得粗品和副产盐酸,粗品经中和、干燥、蒸馏提纯,得成品。
原料消耗定额:天然气(含甲烷98%)210m3、液氯2850kg/t。
CH4+4Cl2===CCl4+4HCl2.二硫化碳法氯气和二硫化碳以铁作催化剂在90-100℃下反应,反应产物经分馏、中和、精馏,得成品。
该法投资少,产品易提纯,但成本高,设备腐蚀严重。
Cl2+CS2==Fe==CCl4+S[6]5上游原料二硫化碳甲醇甲烷氯气天然气烧碱乙醇[8]6安全信息危险品标志T Toxic 有毒物品NDangerous for the environment 危害环境的物品安全术语S23Do not breathe vapour.切勿吸入蒸汽。
S36/37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and gloves.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手套。
S45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never possible.)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
S59Refer to manufacturer / supplier for information on recovery / recycling. 参考制造商/供货商提供的回收/再利用信息。
S61Avoid release to the environment. Refer to special instructions / safety datasheets. 避免释放至环境中。
参考特别说明/安全数据说明书。
风险术语R23/24/25Toxic by inhalation, in contact with skin and if swallowed. 吸入、皮肤接触及吞食有毒。
R40 Limited evidence of a carcinogenic effect. 少数报道有致癌后果。
R52/53Harmful to aquatic organisms, may cause long-term adverse effect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对水生生物有害,可能对水体环境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R59Dangerous to the ozone layer. 对臭氧层有危害。
7物质毒性数据分析毒性作用试验数据编号毒性类型测试方法测试对象使用剂量毒性作用1急性毒性吸入人类20 ppm1.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2急性毒性口服成年女性1800 mg/kg1.眼毒性——瞳孔缩小2.行为毒性——昏迷3.行为毒性——精神受到抑制3急性毒性口服成年男性1700 mg/kg1.行为毒性——震颤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变化3.胃肠道毒性——其他变化4急性毒性口服成年男性429 mg/kg1.心脏毒性——心率变化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紫绀3.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间质性肾炎5急性毒性吸入人类1000 ppm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6急性毒性吸入人类45 ppm/3D1.行为毒性——嗜睡2.行为毒性——厌食3.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7急性毒性吸入人类317 ppm/30M1.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8急性毒性吸入人类5 pph/5M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9急性毒性未报告成年男性93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10急性毒性口服大鼠2350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11急性毒性吸入大鼠8000 ppm/4H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12急性毒性皮肤表面大鼠5070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13急性毒性腹腔注射大鼠1500 uL/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14急性毒性气管大鼠90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15急性毒性口服小鼠8263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16急性毒性吸入小鼠9526 ppm/8H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17急性毒性腹腔注射小鼠572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18急性毒性皮下注射小鼠31 mg/kg1.行为毒性——睡眠2.行为毒性——共济失调19急性毒性口服狗1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20急性毒性吸入狗14620 ppm/8H1.行为毒性——全身麻醉2.血管毒性——血压调节能力下降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温下降21急性毒性腹腔注射狗1500 mg/kg1.肝毒性——肝功能下降22急性毒性静脉注射狗125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23急性毒性吸入猫38110 ppm/2H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24急性毒性皮下注射猫300 mg/kg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变化2.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3.血液毒性——出血25急性毒性口服兔5760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26急性毒性皮肤表面兔>20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27急性毒性腹腔注射兔477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28急性毒性皮下注射兔3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29急性毒性静脉注射兔5840 mg/kg1.行为毒性——兴奋2.行为毒性——昏迷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30急性毒性口服豚鼠5760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31急性毒性吸入豚鼠20000 ppm/2H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32急性毒性皮肤表面豚鼠>9400 uL/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33急性毒性腹腔注射鸡4497 mg/kg1.胃肠道毒性——小肠溃疡或出血2.胃肠道毒性——其他变化34急性毒性吸入蛙58 gm/m3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35急性毒性口服哺乳动物6 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36急性毒性吸入哺乳动物34500 mg/m3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37慢性毒性口服大鼠4800 uL/kg/8W-I1.行为毒性——影响食物摄入量(动物)2.肝毒性——肝炎,纤维(肝硬化,坏死后性疤痕)3.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肾小管发生变化(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38慢性毒性口服大鼠1200 mg/kg/12W-I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脱烷基化,羟基化等)3.生化毒性——抑制转氨酶活性、改变了转氨酶空间结构39慢性毒性口服大鼠4197 ug/kg/28D-I1.肝毒性——其他变化40慢性毒性口服大鼠400 mg/kg/10D-I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3.生化毒性——抑制转氨酶活性、改变了转氨酶空间结构41慢性毒性吸入大鼠41 mg/m3/4H/8D-I1.内分泌毒性——甲状腺功能减退42慢性毒性吸入大鼠61 mg/m3/90D-C1.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2.肝毒性——其他变化43慢性毒性吸入大鼠400 ppm/1H/46D-I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44慢性毒性吸入大鼠200 ppm/7H/27W-I1.肝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带状2.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45慢性毒性吸入大鼠50 ppm/3H/8W-I1.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46慢性毒性吸入大鼠400 ppm/8H/46W-I1.周围神经毒性——神经或神经鞘结构发生变化2.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47慢性毒性皮下注射大鼠31200 uL/kg/12W-I1.肝毒性——肝炎,纤维(肝硬化,坏死后性疤痕)48慢性毒性腹腔注射大鼠4200 uL/kg/2W-I1.肝毒性——其他变化2.血液毒性——血清成分发生变化(如TP、胆红素、胆固醇)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磷酸酶49慢性毒性口服小鼠8750 mg/kg/14D-I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2.内分泌毒性——脾脏重量发生变化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50慢性毒性口服小鼠1080 mg/kg/90D-I1.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2.内分泌毒性——脾脏重量发生变化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磷酸酶51慢性毒性吸入小鼠20 ppm/12W-I1.肝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扩散2.血液毒性——血清成分发生变化(如TP、胆红素、胆固醇)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酶52慢性毒性口服狗636 mg/kg/16D-I1.行为毒性——肌肉无力2.血液毒性——凝血因子发生变化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53慢性毒性吸入狗515 mg/m3/8H/6W-I1.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54慢性毒性吸入猴515 mg/m3/8H/6W-I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肝纤维化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55慢性毒性吸入猴61 mg/m3/90D-C1.肝毒性——其他变化2.皮肤和附件毒性——毛发变化56慢性毒性吸入猴200 ppm/8H/46W-I1.周围神经毒性——神经或神经鞘结构发生变化57慢性毒性吸入兔515 mg/m3/8H/6W-I1.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58慢性毒性吸入兔61 mg/m3/90D-C1.肝毒性——其他变化59慢性毒性吸入兔100 ppm/7H/30W-I1.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60慢性毒性吸入兔100 mg/m3/3H/35W-I1.肝毒性——肝功能下降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中成分发生变化3.免疫系统毒性——免疫应答下降61慢性毒性吸入豚鼠515 mg/m3/8H/6W-I1.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62慢性毒性吸入豚鼠61 mg/m3/90D-C1.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3.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63慢性毒性吸入豚鼠100 ppm/7H/33W-I1.肝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扩散2.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64慢性毒性吸入豚鼠25 ppm/8H/46W-I1.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2.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3.内分泌毒性——其他变化65慢性毒性吸入仓鼠100 ppm/12W-I1.肝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扩散2.血液毒性——血清成分发生变化(如TP、胆红素、胆固醇)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酶66眼部毒性皮肤表面兔4 mg作用较轻67眼部毒性皮肤表面兔500 mg/24H作用较轻68眼部毒性入眼兔2200 ug/30S作用较轻69眼部毒性入眼兔500 mg/24H 作用较轻70突变毒性鼠伤寒沙门氏菌20 uL/L71突变毒性大肠杆菌12500 ng/well72突变毒性大肠杆菌300 ppm73突变毒性大肠杆菌200 ug/well74突变毒性酿酒酵母2 gm/L75突变毒性构巢曲霉5000 ppm76突变毒性构巢曲霉5000 ppm77突变毒性构巢曲霉5000 ppm78突变毒性腹腔注射大鼠367 umol/kg79突变毒性皮下注射大鼠31 mg/kg/12W (间断)80突变毒性大鼠肝3 mmol/L81突变毒性腹腔注射大鼠100 mg/kg82突变毒性腹腔注射大鼠100 mg/kg83突变毒性口服大鼠1400 mg/kg84突变毒性口服大鼠50 mg/kg85突变毒性皮下注射大鼠31 mg/kg/12W (间断)86突变毒性腹腔注射小鼠367 umol/kg87突变毒性小鼠肝10 umol88突变毒性口服小鼠335 umol/kg89突变毒性小鼠淋巴细胞6550 umol/L90突变毒性口服小鼠100 mg/kg91突变毒性口服小鼠2 mg/kg92突变毒性仓鼠胎儿500 ug/L93突变毒性仓鼠肺1600 umol/L94突变毒性哺乳动物淋巴细胞1 mmol/L95致癌性皮下注射大鼠15600 mg/kg/12W-I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2.肝毒性——肿瘤96致癌性口服小鼠4400 mg/kg/19W-I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2.肝毒性——肿瘤3.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97致癌性肠外小鼠305 mg/kg/30W-I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2.肝毒性——肿瘤98致癌性口服仓鼠9250 mg/kg/30W-I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 标准)2.肝毒性——肝炎,纤维(肝硬化,坏死后性疤痕)3.肝毒性——肿瘤99致癌性口服小鼠12 mg/kg/88D-I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2.肝毒性——肿瘤100致癌性皮下注射大鼠100 mg/kg/25W-I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2.肝毒性——肿瘤101致癌性皮下注射大鼠31 mg/kg/12W-I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2.肝毒性——肿瘤102致癌性皮下注射大鼠182 mg/kg/70W-I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 标准)2.肝毒性——肿瘤3.内分泌毒性——甲状腺肿瘤103致癌性口服小鼠8580 mg/kg/9W-I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2.肝毒性——肿瘤104致癌性口服小鼠57600 mg/kg/12W-I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 标准)2.肝毒性——肿瘤105生殖毒性口服大鼠2 mg/kg,雌性受孕 7-8 天后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106生殖毒性口服大鼠3 mg/kg,雌性受孕 14 天后1.生殖毒性——产生额外的胚胎结构(如胎盘、脐带)107生殖毒性口服大鼠150 mg/kg,雌性受孕 8 天后1.生殖毒性——影响母体2.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108生殖毒性口服大鼠750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109生殖毒性吸入大鼠300 ppm/7H,雌性受孕 6-15 天后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2.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3.生殖毒性——机体稳态发育异常110生殖毒性吸入大鼠250 ppm/8H,雌性受孕 10-15 天后1.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活力指数(如在出生第4天还活着)2.生殖毒性——其他变化111生殖毒性腹腔注射大鼠71500 mg/kg,雄性配种 15 天前1.生殖毒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发生变化2.生殖毒性——前列腺,精囊,考伯氏腺,附属腺体发生变化112生殖毒性腹腔注射大鼠5 mg/kg,雄性配种 1 天前 1.生殖毒性——影响雄性生育能力113生殖毒性肠外大鼠2384 mg/kg,雌性受孕 18 天后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2.生殖毒性——肝胆系统发育异常[9-107]复旦学子中毒致脑死亡,为四氯化碳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