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案(通用2024)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 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实现知行合一。
02 怀疑精神培养
怀疑精神内涵及价值
怀疑精神是对已有知识、观点、 结论的质疑和追问,是科学探索
的起点。
怀疑精神有助于推动学术进步和 创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怀疑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提高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表 达,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 和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 点。
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拓展其思维视野。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批判性思维
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和批判性思维。 教授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如逻辑推理、证据评估等。
应对未来挑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未来社会将更加复杂多变。具备怀疑精 神和探究能力的学生将更好地适应未来挑战,勇于创新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掌握怀疑精神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重 要性,了解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在 验证知识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敢于质疑的 价值观,培养开放、包容、理性的科 学精神。
收集学生、教师等多方面反馈信息
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 法、学习资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互评
鼓励教师之间相互观摩、评课,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促进教 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专家评价
邀请学科专家或教育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价,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2)能够把握作者运用的事例和论据,分析其作用;(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3)学会如何做学问,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怀疑精神,不盲从、不武断;(2)认识到学问的重要性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阐述的怀疑精神及其在学问中的重要性;2. 分析作者运用的事例和论据,体会其论证方法;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学问中的应用;2. 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3. 欣赏文学作品,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2)引发学生对“怀疑与学问”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述思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的事例和论据;(2)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审美情趣;(2)引导感悟文章主旨,体会怀疑精神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怀疑精神在学问中的作用;(2)激发学生对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怀疑精神的理解;3. 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关于怀疑精神的作品,如《论语》中的“疑虑”篇,让学生对比阅读,探讨不同作者对怀疑精神的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完成质量,如对怀疑精神的理解、文学作品欣赏等方面;3. 拓展活动:评价学生在对比阅读和实践作业中的表现,如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教案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第一课时导入一(音乐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导入二(故事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积累字词(1)注音譬.如pì虚妄.wàng 停滞.zhì儒.家rú懒惰.duò(2)解释词语①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②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
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
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优质教案
18怀疑与学问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当代史学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2)背景链接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
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2.生难字词(1)字音顾颉.刚(jié)程颐.(yí)腐草为萤.(yíng)师塾.(shú)停滞.(zhì)(2)词义【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18怀疑与学问教案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进步和成就。
然而,实际情况表明,并非所有的研究者都能取得同样的成果。
有些人能取得很好的成果,而有些人却成果微薄。
历史和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研究效果和成果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对我们的研究将有很大的启示。
本课程的目标是:1.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分析文章的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的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___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___,他幼年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广,读书时不盲从前人的说法,勇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饭碗上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___有100个儿子,以为这幅图画的是___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___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找到了___、___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然难以考证。
后来才知道“___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研究中要持有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将研究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___(yí)譬如(pì)步骤(zhòu)懒惰(duò)塾师(shú)大儒(rú)停滞(zhì)虚妄(wà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3篇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一个人总是希望学有所成,但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后做学问很有意义。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1.譬.如(pì) 程颐.(yí) 虚妄.(wànɡ)塾.师(shú) 盲.从(mánɡ) 墨.守(mò)停滞.(zhì) 步骤.(zhòu)2.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有六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2. 激发学生对怀疑与学问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怀疑与学问的定义。
2. 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怀疑与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怀疑与学问的含义。
2.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怀疑与学问的经历和看法。
作业:1. 让学生思考一个他们曾经怀疑过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学问来解决。
第二章:怀疑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怀疑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介绍怀疑的定义和作用。
2. 让学生了解怀疑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怀疑的意义。
2.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怀疑的理解。
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个学术领域,了解该领域中的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第三章:学问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学问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学问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研等。
2. 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术研究。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学习学问的基本方法。
2.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运用学问方法的经历。
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学问方法进行初步研究。
第四章: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介绍怀疑与学问的密切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运用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2.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怀疑与学问关系的理解。
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个学术领域,了解该领域中的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第五章:怀疑与学问的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怀疑与学问的实践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怀疑与学问的实践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分析问题等。
2. 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术研究。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部编版九上语文18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18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七年级时咱们学过的一则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再讲讲这个故事?预设:从前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管供水的事儿。
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他便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里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了他的话,就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国君派人去问情况。
丁家的人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呀。
”追问:故事中,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呢?(学生自由发言)预设:传播这件事的人,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辨真伪,以讹传讹,最终闹出了笑话。
师:是呀,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如果第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能提出疑问,弄清事情的真相,也许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了。
其实,不仅生活中是这样,做学问更应如此,只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熟悉的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与现实的关联,从而对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产生兴趣,明白质疑、思考的重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生平,疏通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81“字词清单”),并质疑问难。
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运用怀疑精神去探讨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怀疑观,培养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精神。
(2)认识到学问的重要性和方法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探求。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 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掌握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运用怀疑精神去探讨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批判性思维,对观点进行评价。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觉得学问重要吗?为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学问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提高学问水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提问:“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观点及其合理性。
(2)分析文章中的批判性思维,对观点进行评价。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怀疑精神去探讨问题。
(2)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辩论、调研等。
(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2)教师点评,强调怀疑与学问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怀疑与学问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怀疑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怀疑与学问的定义与概念。
探讨怀疑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怀疑与学问的基本概念。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怀疑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起学生对怀疑与学问的兴趣,例如引用一句名言或故事。
1.4.2 讲解怀疑与学问的定义与概念。
1.4.3 探讨怀疑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1.4.4 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怀疑的重要性,举例说明怀疑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怀疑的方法与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怀疑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运用怀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怀疑的方法与技巧,如批判性思维、证据分析等。
探讨如何运用怀疑思维解决学术问题。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怀疑的方法与技巧。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展示怀疑思维的运用。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怀疑的方法与技巧,如批判性思维、证据分析等。
2.4.2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展示怀疑思维的运用。
2.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怀疑思维解决学术问题。
2.4.4 分享与总结: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怀疑的方法与技巧。
第三章:怀疑与学术研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怀疑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怀疑思维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怀疑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如发现问题、促进创新等。
介绍如何运用怀疑思维进行学术研究。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怀疑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实践,运用怀疑思维。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怀疑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如发现问题、促进创新等。
3.4.2 学术研究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实践,运用怀疑思维。
3.4.3 讨论与反思:学生分组讨论怀疑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运用,并进行反思。
《怀疑与学问》教案(精选2024)
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重要
03
性
怀疑精神定义及内涵
怀疑精神是指对已有知识、观点、理论等持怀疑态度, 不盲目接受,而是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一种精神品质 。
怀疑精神的内涵包括:追求真理、勇于质疑、独立思考 、开放心态等。
学术研究中怀疑精神体现
在学术研究中,怀疑精神体现为对前人研究成果 01 的审视和批判,以及对新理论、新观点的探索和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1 2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 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和求知欲。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图书、文章、视 频等,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知识,从而拓 宽他们的视野。
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如实验、调查、观察等,让 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增强他们 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作者简介
顾颉刚,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 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
文本内容梳理与解读
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从提出中心论点开始,通过引用名言和举例论证了怀疑精神的重要性,接着阐述了怀疑精 神的内涵和意义,最后总结了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解读文本内容
寻求支持与帮助
在遇到困难时,不要孤军奋战,可以向导师、同事或学术共同体寻求 支持与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学会在团队中表达不同意见并寻求支持
尊重他人观点
在团队中,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贡献,不要轻易否定或忽 视他人的意见,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和理解。
勇于表达不同意见
当有不同观点时,要勇于表达出来,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和 依据。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通过充分的讨论 和交流,寻求共识和支持。
《怀疑与学问》教案(精选)
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分析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如 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
改进计划与目标
针对自身不足,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和目标,如提高阅读效率、 加强笔记整理等。
对未来学习建议
保持怀疑精神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运用怀疑精神,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和质疑,以获取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产生怀疑,并提出了 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现 代物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文社科领域成功案例
马克思与社会主义理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产生怀疑,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 盾和历史局限性,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重点段落四
论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强调 做学问需要有怀疑精神,才能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
动学术进步。
作者观点及立场分析
作者认为怀疑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必备品质,是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的重要力量。
作者主张在学术研究中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
作者的立场是积极倡导怀疑精神,鼓励人们打破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的 束缚,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面对学术研究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这些情境中运用怀疑精神。
分析案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 分析其中是否运用了怀疑精神,
以及如何运用。
制定策略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并制定在 日常生活中运用怀疑精神的策略 ,例如保持开放心态、寻求多方 证据、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
息等。
分享交流
个人经历分享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曾经因为怀疑 而取得的成就,例如避免了一次 骗局、发现了一个新的解决问题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2024精选怀疑与学问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2024精选怀疑与学问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怀疑精神培养•学问方法探究•批判性思维训练•创新意识激发•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介绍与目标学术诚信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当前教育体系中怀疑精神的缺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必要性怀疑与学问课程背景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怀疑精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学问的求真过程。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怀疑精神对所学知识进行审视和判断,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树立追求真理、敢于质疑的学术品质。
03课程重点与难点重点讲解怀疑精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怀疑精神应用于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01课程时间36学时(每学时40分钟)02课程安排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课程安排与时间02怀疑精神培养怀疑精神是指对已有知识、观点或结论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不盲目接受,而是进行独立思考和求证的一种思维品质。
定义怀疑精神鼓励学生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问题,从而推动学术和科技的进步。
促进创新思维通过对现有知识的质疑和反思,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提高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促使学生主动寻求答案,深入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怀疑精神定义及重要性如何培养怀疑精神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表达不同观点,尊重多元意见,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质疑权威教育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和挑战,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提供反面案例通过分析历史上的错误观点或科学上的谬误,让学生意识到即使是权威也有可能出错,从而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
实践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怀疑精神。
案例分析: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应用哥白尼与日心说哥白尼通过对天文学观测数据的分析和怀疑,提出了日心说,颠覆了地心说的传统观念,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怀疑与学问的兴趣和重视。
2. 引导学生思考怀疑在学问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怀疑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怀疑的意义。
2. 举例说明怀疑在学问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你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疑惑或者不解的地方?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疑惑和解决方法。
3. 讲解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4. 举例说明怀疑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情况。
2. 收集学生的疑惑和解决方法。
第二章:怀疑的技巧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怀疑的技巧。
教学内容:1. 介绍怀疑的技巧和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怀疑的技巧来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1. 讲解怀疑的技巧。
2. 引导学生运用怀疑的技巧来分析问题。
教学活动:1. 讲解怀疑的技巧:比较、质疑、求证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怀疑的技巧来分析问题。
3. 举例说明怀疑的技巧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4.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怀疑的技巧来分析问题。
5. 分享学生的分析结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情况。
2. 收集学生的分析结果。
第三章:怀疑与创新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认识怀疑与创新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怀疑来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介绍怀疑与创新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解怀疑与创新的关系。
2. 引导学生通过怀疑来激发创新思维。
教学活动:1. 讲解怀疑与创新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想法。
3. 举例说明怀疑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4. 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怀疑来激发创新思维。
5. 分享学生的创新想法。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情况。
2. 收集学生的创新想法。
第四章:怀疑与批判性思维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认识怀疑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怀疑来培养批判性思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停滞.(zhì) 虚妄.(wà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5.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3.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代表作】《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1、2自然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怎样提出的?它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第1、2自然段引用学者的名言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示例: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强。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第3自然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024最新-《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6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怀疑与学问》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把握论文知识。
2、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重点难点:中考形式阅读,论点、论据、相关句子作用等。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课文内容:1段:“学者先要会疑。
”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4段: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课文层次结构内容: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也可说成“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1)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二层(5)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分论点2)三、论证方法:1-2段):引用论证,也属于道理论证。
3段):譬如,是举例论证;4段):“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传说是举例论证。
5段):引用孟话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
6段):①句是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⑤句道理论证;⑥句过渡句,启下的作用;⑦-⑩句举例戴震、笛卡尔事例论证;⑩句后道理论证。
四、板书表述:提出论点:治学要有怀疑精神怀疑与学问分论点1:消极方面(对传说、对书、学问要怀疑)分论点2:积极方面(对新学说、新发明要创新)总之,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要让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激发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学习目标]1.学习找中心论点的方法。
2 .体会议论文事实论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学习找中心论点的方法。
2.体会议论文事实论据的特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主阅读:下面给同学们六分钟的时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用批注的方式标注在课本上。
三、交流展示:学生自由起来交流。
预设: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预设一: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预设二: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预设三: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学生各抒己见,展示各自的观点,如果不能统一观点,四人一组,组内交流讨论,统一意见,归纳总结找论点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怀疑与学问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停滞.(zhì) 虚妄.(wà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
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二)深层探究1.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交流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3.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交流点拨】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
第B11-B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四、板书设计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拓展延伸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交流】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
(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
(赫塞)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总体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本课的论证方法和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一)探究论证方法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交流点拨】(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探究语言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作了准确而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
“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
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三、拓展延伸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交流】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