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传播?1、共享说2、影响说(劝服说)3、反应说“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思考题:1、什么是传播?试述有关传播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传播的产生和发展一、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一)口语传播时代优点:信息内容丰富环境对信息传播的限制被打破,具有把声音同它们所指的对象分离的特征。

缺点:较多受到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处地域的限制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影响信息的客观性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缺乏保证信息保存能力差(二)文字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具有将信息准确可靠固定的作用使今后历史有了可靠记录,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宣告结束(三)印刷传播时代改变了文字传播的传统社会结构,打破了少数人通过文字垄断进而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垄断的状况提供了面向全社会同时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可能印刷术的使用和相同内容书籍的副本的增加为人类保存信息提供了可靠手段(四)电子传播时代传播速度进入了同步化时期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化、通俗化、公开化广播、电视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广播、电视等媒体特殊的传播形式使人类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五)网络传播时代第三节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80)美国政治学家主要贡献:战时的宣传研究5w内容分析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主要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二、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要成就为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research)、场理论(field theory)战时食物习惯研究提出“把关”(gate keeping)理论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1948)《个性的动力理论》(1935)《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elix Lazarsfeld)(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主要贡献:首先开始了传媒效果的定量研究1940年伊里调查,提出几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舆论领袖”、“两级传播”,击破“魔弹论”。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笔记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笔记
帕克(1864-1944):杜威的学生,被西卓姆称为第一位大众传播理论家。早年从事11年新闻记者,后系统研究报刊的社会功能以及报刊与舆论的关系,1904年写成博士论文《群众与公众》。1913年芝加哥学派的理论领袖。(传播——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一种社会心理过程。其中人的理性和道德秩序取代了生理和直觉的生物秩序)率先以社会与文化体制的观点研究报纸,着重报纸对成长的移民有什么影响。1922年,发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库利(1864-1929):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对传播的概念、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以及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在这个意义上,其可谓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进行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未给予充分关注,这与其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20年代后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1902-1980)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宣传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一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宣传——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人们的群体态度,广义上就是运用种种表态方式以影响人们的行动的技术,这种表态的方式可多样)在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5“W”)。这一过程模式虽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缺陷,却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重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1980年还出版了《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传播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我们在自己头脑里思考、回忆、分析等内心活动,这是最隐秘的一种传播。

人际传播呢,就是你和朋友、家人之间的交流,比如聊天、写信。

群体传播则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或兴趣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像一个班级讨论活动方案。

组织传播发生在正式的组织内部,比如公司里的会议、通知。

大众传播就很常见啦,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媒体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影响力可是相当大的。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传播的过程。

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让我们一下子能抓住传播的关键环节。

还有香农韦弗的模式,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就好像我们打电话时信号不好,声音断断续续,这就是噪音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有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首先是监测环境,它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

比如通过新闻报道,我们知道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哪里出台了新政策。

其次是协调社会,让不同的人、群体能够相互理解、合作。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通过沟通协调大家的工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再者是传承文化,把先辈们的智慧、经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像我们学习历史、传统习俗,都是在传承文化。

然后是提供娱乐,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享受。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素质、立场、动机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专业的传播者,比如记者、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包括准确的判断能力、扎实的写作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等。

传播学概论名人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概论名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 韦伯认为,传播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动力。

他认为,社会变迁是由社会行动者通过传播媒介进行的。

2. 韦伯提出,传播媒介可以分为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和印刷传播三种。

他认为,印刷传播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3. 韦伯认为,传播媒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传播媒介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②传播媒介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方式;③传播媒介改变了社会的权力结构。

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 马克思认为,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他认为,传播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2. 马克思提出,传播媒介具有阶级性。

他认为,传播媒介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重要工具。

3. 马克思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认为,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 维纳提出了“控制论”的概念,认为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

2. 维纳认为,传播媒介是社会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重要渠道。

他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信息传递和反馈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 维纳提出,传播媒介的发展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完善密切相关。

他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四、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1. 莱文森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具有“逆向进化”的趋势。

他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媒介将更加注重满足人的需求。

2. 莱文森提出,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他认为,新传播媒介的出现往往是旧传播媒介的改进和升级。

3. 莱文森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他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五、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 拉斯韦尔提出了“5W”传播模式,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和效果。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现象。

以下是对传播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和记录。

一、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等。

传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人际传播: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等。

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2、群体传播:发生在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的传播活动,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3、组织传播: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包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部门之间的协调等。

4、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直线模式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代表,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忽略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

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认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来回流动。

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将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传播的功能1、监测环境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

2、协调社会促进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例如通过传播达成共识、解决冲突等。

3、传承文化传播能够传承社会的文化遗产,使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消遣和娱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决定了传播的内容,还影响着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传播者的角色包括:1、信息的收集者和筛选者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传播。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又是一门边缘学科,他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的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p1)2.传播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写到: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精神象征和传递保存手段。

美国学者皮尔士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是观念或意的传递过程,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的特殊作用。

(P2)3.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他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的。

(p5)4.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p5)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p10)6.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7.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范畴1.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递和观念传播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传播学的范畴传播学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伦理、传播政策等内容。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2.1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传播、现代传播和后现代传播。

传统传播强调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现代传播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后现代传播强调传播的多样化和非线性特点。

2.2 传播学的流派和学派传播学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学派,主要包括传统传播、行为主义传播、符号学传播、建构主义传播等。

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3.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受众、效果等。

3.2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有多个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模式理论、双向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4.1 传播媒介的种类传播媒介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多种类型。

4.2 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印刷技术、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播的受众与效果5.1 传播受众的特点和分类传播受众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主要包括:个体受众、群体受众、大众受众、特殊受众等。

5.2 传播效果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两部分。

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接收效果、态度改变效果等。

六、传播伦理与政策6.1 传播伦理的理论基础传播伦理主要受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影响,主要包括:真实性、公平性、公共利益等原则。

6.2 传播政策的制定传播政策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维护传播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政策。

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政策、版权保护政策、传媒监管政策等。

七、传播学的应用领域7.1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编辑发布、新闻写作等。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信息如何在各种社会情境中产生、传递、接收和理解。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传播现象。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朋友之间的聊天、家人之间的沟通。

群体传播则发生在具有共同目标和身份的群体中,如小组讨论、团队协作。

组织传播涉及企业、政府等组织机构内部的信息流动。

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线性传播模式最经典的线性传播模式是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将传播过程分为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和信宿五个部分,强调了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但忽略了反馈和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影响。

2、控制论传播模式以维纳的控制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式,如德弗勒模式,增加了反馈环节,认识到传播是一个双向循环的过程,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可以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

3、互动传播模式以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为代表,强调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循环互动来完成传播过程。

4、系统传播模式如赖利夫妇的模式,将传播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三、传播的类型1、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是个人在头脑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如思考、回忆、想象等。

2、人际传播这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其特点包括直接性、随意性、双向性和反馈及时等。

3、群体传播指在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等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4、组织传播在组织内部,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传播等方向。

5、大众传播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向广泛的、不特定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具有传播者专业化、传播手段现代化、传播内容大众化等特点。

四、传播的功能1、监视环境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各种信息。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一.名词解释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理解信息世界的大门。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整理的传播学概论的知识点,咱们一块儿来瞧瞧这其中的奥秘。

先来说说传播的定义吧。

传播呀,简单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比如说,我跟您在这儿唠嗑,把我知道的事儿告诉您,这就是传播。

它可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像电视节目、广告、网络文章,那都是在传播信息。

传播的类型那也是五花八门。

有人际传播,这就好比咱俩面对面聊天,能看到彼此的表情,听到语气,感觉特亲切。

还有群体传播,像一群朋友聚在一起讨论去哪儿玩,这就是群体在传播想法。

大众传播更是厉害啦,报纸、电视、广播,能把消息一下子传给好多好多人。

说到传播的模式,那可有不少经典的。

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Who)、说了啥(Says What)、通过啥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有啥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就像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让我们能明白传播的各个环节。

传播效果研究也是很有意思的。

就拿“魔弹论”来说,以前人们觉得传播的信息就像子弹一样,打到谁身上谁就会受到影响。

可后来发现,哪有那么简单呀!受众可不是傻傻地等着被影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信息的编码和解码也是个关键。

比如说,我想跟您形容今天的天气特别好,我得用合适的词儿和语气,这就是编码。

您听了我这话,能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解码。

但有时候编码和解码会出岔子,闹出笑话。

传播中的媒介也很重要。

从古老的书信到现在的手机,媒介一直在变。

以前写信得等好久才能收到回复,现在发个微信,瞬间就能交流。

再讲讲传播中的噪音吧。

这可不是咱平常说的那种吵闹的声音,而是会干扰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

比如说,信号不好,听不清对方说话;或者语言不通,理解不了意思。

在生活中,传播学的知识无处不在。

就拿我上次参加的一个活动来说吧。

那是一个公益讲座,主题是环保。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1. 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流动的过程和效果,包括信息的创造、传送、接收和解释。

它关注的范畴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社会传播等。

2.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传播媒介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等。

传播媒介理论探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作用;社会影响理论关注传播对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则讨论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

3.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过程模型主要包括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等。

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包括媒介、信息源、信息接收者和效果等要素;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则强调信息传播中的反馈效应。

4. 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效果研究中,人们关注信息的接收、接纳和接受程度,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否能产生观点和态度的变化。

以及事件导致的社会影响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部分。

5. 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具有广泛传播、短期影响、一致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它们能够通过大量广播、电视、新闻纸等媒介迅速传播信息,产生短期的影响,并对公众观点和态度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

6. 个人与群体传播:个人传播主要通过人际交流进行,而群体传播则通过组织或社会实体进行。

个人传播更具有亲密性和交互性,而群体传播更具有广泛传播和影响力大的特点。

7. 媒介社会化和媒介效应:媒介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接触媒介过程中逐渐适应和习惯于媒介环境的过程;而媒介效应则是指媒介对接收者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8. 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和个性化,对传统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

9.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主要关注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责任。

传播者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隐私,并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和公正。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点内容的概述。

通过对传播学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为传播策略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完整word版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完整word版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非人类传播1人类传播[非社会: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活动•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一一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拉斯维尔:5W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社会中结构》、内容分析法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卢因:把关人概念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二战2.政治大选3.经济广告4.媒介技术发展•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O 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语言是唯一可以独立使用的传播工具•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口语局限性: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 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O 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声音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 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记忆力; 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 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O 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代表:廉价报刊的出现•德国古登堡印刷术: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 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O 电子传播时代:•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音信息系统(将媒介功能进行整合,开 启多媒体平台时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子技 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信息碎片化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递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是信息载体•能指和所指:所谓能指也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也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 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人们以符号位介质从事 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涉及到信息的传递、接收、理解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往来等。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直接性、灵活性和反馈及时等特点。

群体传播则是在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它能够形成群体共识和群体规范。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常见的有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关活动等。

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的简化和抽象描述。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明确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

香农韦弗模式则引入了“噪音”的概念,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表明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具有多种功能,如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和娱乐等。

环境监测功能让我们能够了解周围的世界,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协调功能有助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共识,协调社会行动。

文化传承功能使前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得以传递给后代,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娱乐功能则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和放松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传播学概论 期末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 期末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概论 笔记 胡正荣

传播学概论  笔记 胡正荣

传播学概论笔记一、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传播学是研究各种信息在社会中传播的学科,主要关注信息的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影响。

传播学旨在通过研究传播现象,了解社会中信息的流动规律,以及信息对社会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领域1.传播理论:研究传播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信息传播的模型、传播效果评估等。

2.传播媒介:研究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媒介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

3.传播行为和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4.传播伦理和法律: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如言论自由、知识产权保护等。

三、传播学的重要理论1.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个体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会影响其接收和传播信息的行为。

2.聚集效应理论:指人们更容易相信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信息,形成信息聚集现象。

3.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研究社会环境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4.文化决定论:强调文化因素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决定作用。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获取数据并验证假设。

2.内容分析方法:对传播媒介中的内容进行系统性分析,了解信息的特点和趋势。

3.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个体和群体的观点和行为数据,了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情况。

4.参与观察方法:研究人员加入被研究的环境,与被研究对象一起进行观察和交流,以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细节和互动情况。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传媒行业:传播学对于媒体产业的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供相关策略和指导。

2.公共关系:传播学可以帮助机构和组织有效地进行公众宣传和形象塑造。

3.政府宣传:传播学可以为政府提供宣传战略和传播效果评估。

4.社交媒体营销:传播学研究了社交媒体传播行为和效果,可以指导企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推广和营销活动。

5.教育传播:传播学可以用于教育传播的研究和实践,帮助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的传播。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传播: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刻板成见:人们持有的固定、简单化的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选择的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们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的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人内传播社会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活动·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拉斯维尔:5W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社会中结构》、内容分析法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查卢因:把关人概念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二战2.政治大选3.经济广告4.媒介技术发展·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语言是唯一可以独立使用的传播工具·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口语局限性: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声音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记忆力;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代表:廉价报刊的出现·德国古登堡印刷术: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电子传播时代:·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音信息系统(将媒介功能进行整合,开启多媒体平台时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信息碎片化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递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是信息载体·能指和所指:所谓能指也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人们以符号位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符号的组成:信号与象征符,信号:一对一对应关系,自然因果关系。

象征符:人共产生的不仅能表现具体还可表抽象、不可遗传、需后天学习,可自由创造,不需要对应关系·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符号意义的暧昧性: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语言符号的多义性·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象征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因而同时也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性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象征性社会活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镜中我》库利我们在他人对我的态度与行为中看到我自己·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的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传播的过程:线性5W 缺点:无反馈数学(提出噪音概念)控制论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德弗勒的互动模式社会系统赖利夫妇马莱兹克·拉斯韦尔5W模式: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这个模式还是不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信源发射器渠道接收器信宿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讯息噪音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信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传播过程特点:动态性;序列行;结构性;(双向性)·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

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个体系通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动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库利的镜中我概念:“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态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

传播活动越活越,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于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人际传播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群体存在基本条件:共同目标和关心事项;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即动机;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传播互动机制·群体的社会功能和: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秩序连续性;完成个人社会协作·群体的意义: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群体意识: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群体规范功能: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集体行为是人数众多、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集合行为是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制约下的群体行为相对而言的。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产生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行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群体暗示:不通过直接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是一种传播方式。

·群体感染: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特点: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并不特指社会的某个阶层或群体,而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施拉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贡献: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采集提供和解释能开创经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中国报刊最初不用于信息传递而用于信息引导大众传媒必须依赖社会存在;大众传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即大众传播技术进步以社会生产力进步为基础;大众传播必须被打上社会阶层阶级的烙印;大众传播必须受社会各方面制约,包括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受大众监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