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辨性作文的审题立意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这是一则极简材料+思辨性很强的新材料作文,前后只有2句话,第一句话聚焦现象,展现了时代背景,即“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

材料围绕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这一应用背景下,人们是否能更快找到答案,进而引发了关于问题数量增减的探讨。

这个材料不仅要求考生关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更需深入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考方式、问题性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潜在影响。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审题立意的一个关键句,我们可以认识到,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确实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和处理的效率,使得许多曾经难以解答的问题能迅速找到答案。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人们直接面对未知、寻找答案的频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在减少。

材料的引导点主要有3个。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问题的本质。

问题不仅仅是知识性的问题,还包括了创新、探索、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知识性的问题可能更容易被解答,但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却需要人类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我们可以探讨不同类型问题的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材料也在引导我们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会让人们过于依赖技术,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知识碎片化、思维惰性化等。

因此,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平衡技术使用与思维锻炼,以保持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可能更容易找到已知问题的答案,但如何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则更为关键,这也是材料的一个引导点。

高中语文2023高考三元思辨类作文立意指导(共16个主题)

高中语文2023高考三元思辨类作文立意指导(共16个主题)

高考三元思辨类作文立意指导1.格局·突破·认清自我格局是根植于内心的道德修养,是登高遥望、拓展拓宽眼界的心境,更是“登高而自卑,行远而遐迩”的新思路。

持登高遥望的“格局”,方致人生新境界,自是如此。

破无形桎梏,在久久为功的突破中成就千秋伟业。

2.自律、规则、公平自律,是遵守规则的前提:没有自律,规则就形同虚设,公平也就无从谈起。

规则,是社会实现公平的保障:唯有自觉遵守规则,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由此观之,自律是遵守规则的前提,规则是实现公平的保障。

3.知识、汗水、成功知识是成功的基础,知识成就梦想。

汗水是成功的前提,汗水铸就辉煌。

学好知识,努力拼搏,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4.中国·世界·我们[题目]家国处处舞雩风,青春灼灼应节舞[中心论点]身处剧变、巨变的大时代,生逢其时,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躬身入局,奋发有为,施展才华,有所作为,肩负使命,学会担当,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让青春与家国、世界同行。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以青春之我,铸就青春中国。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以青春之我,拥抱美好世界。

5.速度•跨度•未来[题目]秉速度,创跨度,赴未来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时代楷模,默默付出,以速度创跨度。

问鼎苍穹、跨山越海……盛世中国,十年飞跃,中国跨度“当惊世界殊”。

却顾所来径,豪情满胸怀。

中国跨度描摹时代经纬,青年跨度绘就大写未来。

6.跟跑、并跑、领跑[题目]跟跑并跑领跑,跨越再跨越不惧跟跑,蓄能量。

踏实并跑,求突破。

自信领跑,不松懈。

7.俯视、仰视、平视[题目]俯仰之间,平等相待仰望星河,不必顶礼膜拜。

俯瞰大地,必须扎根泥土。

平视向前,不受视野局限。

8.高远、深远、平远[题目]山有三远,人有三境人生第一境乃为山脚下的仰视,初出茅庐时,当卑以自牧,恰如山水画中的高远之美。

人生第二境乃为群山中的平视,人生逆旅中,当不卑不亢,恰如山水画中的深远之美。

人生第三境乃为山巅上的俯视,登峰造极后,需开阔眼界,恰如山水画中的平远之美。

【高考作文备考】思辨性作文:创新VS定力(审题解读+立意角度+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备考】思辨性作文:创新VS定力(审题解读+立意角度+范文展示)

【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有人认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只有不断革新自我才能赢得主动;也有人认为保持定力,具备耐心,才是人生成就的关键。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读】这道题目给出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需要不断革新自我才能赢得主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保持定力和具备耐心才是人生成就的关键。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来看,它强调了创新和变革的重要性。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确实是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只有不断地寻求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然而,保持定力和耐心同样重要。

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和耐心,就容易半途而废,无法坚持到底。

此外,耐心也能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保持冷静和沉稳,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两种观点并不是完全矛盾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这道题目实际上涉及一个二元思辨性话题,如何正确处理创新和变革与定力和耐心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既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又需要有定力和耐心,才能在人生中取得成功。

在立意时,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作为主要论点,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如果我们选择“不断革新自我才能赢得主动”这个观点,可以列举一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例子,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反面论述,如果一个人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就会被社会淘汰。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选择“保持定力,具备耐心,才是人生成就的关键”这个观点,可以从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等方面入手,阐述定力和耐心的重要性。

例如,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课件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课件
阅读下面的材料,精准立意。古人云:“修身,同道相益;事国,同心共济。”亦有人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两句都在强调“同”的重要作用,“同”是志同道合、同心同德,是成人成事、富民强国的重要保证。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和”是指每个人既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能够和睦相处、和谐共生,这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智慧,是万事万物共存共生之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境界,历久弥新,永放光芒。同:和:看似对立,互补统一:
既要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
保持一致,保持一心。
保持个性,保持不同。//和睦、和谐
和,指不同,异中有同,不同因“同”而和谐。不同的个性,共同的目标,和谐共生。觉醒年代中不同个性的人,为了相同的目标——拯救中国 而相聚在一起。当今时代不同个性的人,为了相同的目标——复兴中华 而奋斗在一起。教室里不同个性的同学,为了共同的目标——理想大学 而相互支持。同,指相同,同中有异,虽异,却和谐。相同的德行,不同的性格。同样都是忠君为国,不同的忠臣良将却呈现了不同的性格:邹忌讽齐王,婉转有致;魏征谏太宗十思,循循善诱;比干劝谏,坚定执着,不惜生命。相同的目的,不同的做法。同样都是为了解救水深火热中的国家,为了这相同的目标,人们采取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凭靠职权为民请命,有的以笔作枪针砭时弊,有的聚众演讲开启民智,有的举兵起义勇于抗争。
成功既要抓住机遇,更要拒绝诱惑。
1.审题不准确,偏离题意,是这次作文最大的通病,也是最大的失分点。(1)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忽略写作要求,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2)未能准确全面理解材料内容和含意,断章取义只抓住材料的某个关键词甚至撇开材料另起炉灶,没有涉及“有益”与“无益”来写作,(3)只阐述对“有益”与“无益”的权衡取舍,未能涉及国家、时代、人民的要求,也没谈到青少年的人生规划。2.结构混乱,思路不清晰,逻辑不严谨。在行文中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但观点不够集中鲜明,不能基于关键词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二元思辨,感悟不够深刻,层次不分明,逻辑混乱,有拼凑之感。3.大段抄袭作文材料、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材料、语言运用语段,想蒙混过关,也充分暴露出学生阅读积累的匮乏。4.内容单薄,素材匮乏,所举的例子啰嗦冗长,有的甚至一个例从开头讲到结尾,成了“四不像”作文。5.语言干枯、乏味,字数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涂抹严重。

2024高考精选4篇思辨性材料作文范文+审题立意

2024高考精选4篇思辨性材料作文范文+审题立意

2024高考精选4篇思辨性材料作文范文+审题立意1.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存基础上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践行真善美,求索真境界自古以来,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探求从未停歇。

贤哲智士、世间学者,倾尽聪慧智量,历遍千辛万苦,旨在描摹出生命价值的底蕴。

然而,无论过去、未来,生命的价值,都不仅停留在追求个人的生存及发展层面,而始终凌驾于自身之上,始终在于对真、善、美的无穷探寻、无尽求索。

探索真理为生命之本。

探索真理是科学、技术、社会等各领域进步和创新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永恒主题,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反映了我们追求真实、理性、公正的内在需求,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和有道德的决策,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能始终保持好奇心,承认并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提取出一种对深入理解世界和自我、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追求善行为生命之魂。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中,“自我实现”与“超越”是作为最高级别的增长需求而存在的。

当满足了个体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为人谋福、替人着想等美好的精神品质就会出现,人性中的光明与温暖便如火烛般照耀着身边每一寸空间。

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点滴善意,八方汇聚,最后形成匡扶正义、人心向正、积善成流的社会正能量,不仅能够闪现生命的光辉,更能传递生命的意义、书写生命的价值。

追寻美好为生命之色。

生命如一场无尽的寻宝之旅,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散落的奇珍。

壮丽河山、名胜景观、华美建筑、艺术珍品固然可谓大美无言,生活中的点滴温情、细微体贴、平凡劳动也尽显至美无华的风采。

追寻美的形象,让我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让生命本身充满了收获和喜悦;追寻美的品质,让我们的生命境界得以完善,让生命过程闪耀着高尚与纯真。

生命价值,绝不仅在于生存及发展,乃在于探索真理、追求善行、寻找美好。

2024年高考写作指导33:二元思辨性“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2024年高考写作指导33:二元思辨性“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写作指导33:二元思辨性“独立思考,拒绝盲从”模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

“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文题解析】材料第一句话首先指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第中间二句话具体列举了这些因素有哪些,古人权威和书本,大多数人的看法,并且我们经常会用“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说法来证明事情的正确性,过于迷信书本、权威,或者过多地听信了别人的意见,但是却恰恰缺少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考生在写作时,可选的材料很多,行文思路也相对灵活,可以选择名人事例来论证质疑权威的可贵,可以谈质疑权威的意义和盲从权威的危害,也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如何面对权威等。

也可以写不能随波逐流,盲从别人,要坚持自我,有自己的主见。

本作文题聚焦理性表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论点并进行论证,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考生可以开展关于"坚守自我""敢于质疑”"独立思考""批判精神"等话题的讨论。

“自古以来”:代表古人之言、传统观点。

“著名专家表示”:代表权威言论、名家观点。

“书上说”:代表书本《课本、课堂,学校教育)知识。

“大多数人认为”:从众,趋俗,随大流,认为“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审题立意一】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影响人们判断的因素,如古人、权威、书本、大多数人的看法等,以上列举的因素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自古以来”,代表古人之言、传统观点。

“著名专家表示”,代表权威言论、名家观点。

“书上说”,代表书本、课堂、学校教育知识。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课件53张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课件53张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 息。”
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人们应该学会超前 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 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 方面;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 800字。5,不得抄袭。
无成。另一则材料则强调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两则材料的观点从某种角度 看都是正确的,但细思后发现两则材料又都有失偏颇,需要从辩证切入,进行 整体而又全面的审视。
整合后确定立意:兼听明辨方可成事。
思辨类作文的类型
3.辩证思考型: 就是对某个材料或某种认识、
观点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而应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深 入探究的作文。
2018年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
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
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
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学生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深入挖掘,会发现每一个意想不到的偶然的“转折”背 后都存在着一种必然,这是历史的,客观的,必然的。平常的生活可能突现危机, 这是一种“转折”,危机中抓住转变的风口,积极应对,这何尝不是新的转折呢。 危机中有转机,困局中开新局,还能说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吗?这样, “转折”的思辨性就脱颖而出!

2023高考作文复习:作文审题立意之思辨性材料

2023高考作文复习:作文审题立意之思辨性材料

作文审题立意之思辨性材料何为思辨?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材料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这里的“争议性”就是指站在哪个角度看都有一定的道理。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如新与旧,得与失,拙与巧等等。

审题时,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准确立意。

那么,怎样找到"关系"呢?如何思辨?1找出关键词思辨性材料往往有两个及以上的关键词,找出关键词才能正确立意。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三个关键词:本手、妙手、俗手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国策》中有言:“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意思是一个人辩论的力量比九鼎还重,凭借三寸之舌能够胜过百万雄兵。

这里赞美了能言善辩的好处。

《论语》中有言:“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焉用佞!”意思是伶牙俐齿地与别人争辩会惹人厌恶,一个人为何要能言善辩呢?孔子的话肯定了讷言的好处。

有时候,不同古人的言论看似矛盾,但实则是他们在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体现出他们独特的人文思想和精神特征,而这些思想在当代国家、民族、社会的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能言”和“讷言”有何个人的理解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详细描述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需要将材料中的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思考这些问 题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影响。同时,考生还需要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从更广阔的 角度审视问题,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社会意义。通过联系实际和拓展思维,考生
的文章将更具现实意义和价值。
04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要 点
实例二: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挑战
总结词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详细描述
人工智能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如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如 数据隐私、人工智能的道德和法律责任等问题。
实例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结词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
详细描述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 矛盾,但也可以实现平衡发展,如绿 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需要我 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特点
材料内容丰富多样
强调逻辑严密
思辨类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内容广 泛,涉及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 多个领域,要求考生具备较为全面的 知识储备和视野。
思辨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论述时注 重逻辑严密,能够清晰地阐述观点, 并运用充分的论据支持自己的立场。
注重辩证思考
思辨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审题立意 时注重辩证思考,从多个角度分析问 题,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解决方 案。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contents
目录
• 思辨类材料作文概述 •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立意技巧 •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要点 •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实例分析
01 思辨类材料作文概述
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定义
• 思辨类材料作文是一种基于材料展开思考、辨析和论述的作文 类型,要求考生在审题立意时注重对材料的深入分析和逻辑思 考。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思辨作文模拟题审题立意分析和优秀范文(共7个主题)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思辨作文模拟题审题立意分析和优秀范文(共7个主题)

高考语文思辨作文审题立意分析和优秀范文01认清自我,保持定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曾说过:“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2023年6月29日,我国两架搭载国产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首飞当天,航空工业官方微博账号就引用了上面的话。

歼-20的发动机以2011年的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国产发动机,历经了12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1.成事不在早晚,贵在持之以恒。

2.早成而不努力,最终“未必有成”。

3.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保持正确心态,才可以成就事业。

4.每个人或者集体都有自己的节奏,要认清自己,保持定力,才能成功。

【范文】成事不关早与晚,笃行不怠稳致远“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是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名句。

成事不在早晚,只要持之以恒。

不要自矜于“早成”,不能自弃于晚不达。

早成而不努力,蹉跎岁月,最终“未必有成”,而年岁虽晚却锲而不舍,钻研进取,也“未必不达”。

正所谓:成事不关早与晚,笃行不怠稳致远。

当代青年应有矢志不渝的勇毅与定力,在追逐中国梦的征途上赢取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古来圣贤皆寂寞”。

耐得住寒冬,才等得到花开;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自朝歌受挫之后,姜子牙便隐退渭水之畔,直至八十岁受聘于文王出山。

在这段时间里,世人眼中的姜子牙垂垂老矣,就是一介无名老翁,且看起来不太聪明,要不,他怎会用直钩钓鱼呢?可是,在这期间,寂寞的姜子牙可没闲着,而是不停给自己“充电”,这才有了出山之后的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姜子牙告诉我们:耐得住寂寞,才能迎得来繁华。

真正厉害的人,都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从来很努力,丝毫不着急。

东晋时,王献之一出生就活在父亲王羲之的书圣光环下,长大后难免急于在书坛打出自己的名声。

2025思辨类模考作文写作指导(参考立意+优秀范文)

2025思辨类模考作文写作指导(参考立意+优秀范文)

2025思辨类模考作文写作指导(参考立意+优秀范文)01“精致”与“粗粝”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当下,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粗粝”意思是糙米,泛指粗劣的食物;形容食物的粗劣。

出自唐·杜甫《有客》诗:“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精致”意思是精巧细致,或有情致、情趣、美好。

也形容现在的年轻人非常的注重生活品质,活得很细致。

本道作文题沿用了2023年四省联考和高考作文的出题形式,材料简洁,但内涵丰富。

从主题上看,属于二元辩证材料,材料和写作提示均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二者皆可作为写作的内容。

可以追求“生活上的精致”,“精致的生活”意味着反对简陋与粗糙,追求一种有情趣有要求够精致的生活方式。

生活中的“精致”可以是一顿精心准备的早餐,可以是一个设计感满满的礼物,还可以是一种精巧细致的工作风格对精致的追求表现出来的是做事风格的严谨、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的巨大进步。

也可以肯定“生命中的粗粝”。

“粗粝”在这里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生命的一种原始状态,往往意味着真实的面貌、顽强的生命力、不事修饰的洒脱、不刻意不做作的从容,不管在文学形象中还是在这个日渐“修饰”的生活中,回归生命的“粗粝”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当然,如果将二者兼顾,进行辩证分析,在立意上显得更为深刻一些。

【优秀作文一】以粗粝桅杆,扬精致风帆纵观古今,粗粝是漫漫人生路的常态,精致是漫漫人生旅的追求。

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

面对生命这一宏大又魔幻的主题,面对粗粝还是精致的选择,新时代青年当以粗粝桅杆,扬精致风帆。

粗粝立标,许我生命扬帆。

人生,如一场修行。

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沮丧时,潦倒新停浊酒杯。

即使无人会登临意,也请猛志固常在。

让粗粝,做修行大道上无所不在的故友,伴我们的漫漫人生。

写作指导19:思辨性作文深刻立意方法指导-2024年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写作全面指导

写作指导19:思辨性作文深刻立意方法指导-2024年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写作全面指导

写作指导19:思辨性作文深刻立意方法指导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指出,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提出问题、开放作答、合理论证)、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这充分表明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和要求。

思辨的重要性2021年全国高考8套试题,其中有7套是关系型思辨作文。

全国甲卷:“有为与可为”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全国新高考Ⅰ卷:“强与弱”全国新高考Ⅱ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浙江卷:“取与舍”……大多为二元思辨。

2022年全国高考,教育部命制的四套试题,都是思辨性话题。

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全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全国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多呈现三元思辨关系。

随着话题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必然带来深度思考上的难度,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胸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

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

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

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

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高考语文复习-思辨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思辨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课件

• [审题]
• 作文题材料列举了三种对待“得与失”的认识。这三句话具有内在的联系,讲 的是对待“得与失”的三种态度,也是三种人生“认知”。材料的关键词是“得 与失”“终点”“起点”“过程”。考生在体悟这段材料时,思考不能仅限于表 面,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发掘出关键词的深刻内涵。“终点”,侧重于结束、 盖棺定论、结果;“起点”,侧重于总结经验后继续前行,是面向未来,是新的 征程;“过程”,是重在享受、体味经历过的事情。在此基础上,考生需要由此 及彼,联想与材料相关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并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去 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得与失”的选择,很多人在做 出选择后懊悔、无奈,但也有很多人能够正确权衡两者关系。积极的人生,应该 从得中看到失,从失中捕捉得,这样,才能让自己收获从容美好的人生。写作时, 考生可以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从中发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突出起 点、过程、终点的关系;可以设计“断、舍、离”的曲折情节,表现人生境域的 不断升华;可以选择时代热点,写大国崛起之用人理念;也可以定位人性人情, 写人与人赤诚相交,互相成绩……可以从多角度审问反思,表达具有个性化的观点 认识。
•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 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审题]
• 材料部分着眼于围棋、象棋和跳棋当中蕴含的智慧,要求考生写一篇作文 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围棋、象棋、跳棋,三类棋各有特点: 围棋棋子地位均等,重在谋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掠地为旨;象棋各 子自有规则,各按规则,各司其职,以取对方主帅为旨;跳棋多人参与,棋 子平等,需要彼此借力前行,以最快到达终点为旨。作文题以棋为喻,微言 大义。棋虽小,道则深,小中喻大,其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成功之道、立国 之道,耐人寻味。审题时可以某种棋为写作重点,也可以三种棋综合思考。

2023 高考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6方法(附3篇模拟范文)

2023 高考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6方法(附3篇模拟范文)

高考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6方法(附3篇模拟范文)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找到"关系"就可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

找到"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无处不在的。

联系就是"关系"。

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题目或材料都可以找到"关系",从而写出思辨性作文,以获得青睐。

那么,怎样找到"关系"呢?01找出关键词例: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绿萝很好养,折上几枝,放进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

摆在桌上,眼前一片绿意。

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几乎就不再生长了,没精打采,枝蔫叶稀。

是缺少阳光吗?放到窗前晒些日子,不见起色。

是氧气不足吗?打开窗子常透透气,也没效果。

后来,试着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原来在水中飘来飘去的根须似乎一下子有了依托,它们使劲往下扎,把石子紧紧缠住。

没过多久,绿萝就绿油油的,枝繁叶茂了。

这则材料有很强的对比性,这是材料的特征。

绿萝在没有水中石子的情形下,“枝蔫叶稀”,有了则“枝繁叶茂”。

分析一下原因,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依托”,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知道,材料无论是写动物,还是写植物,其实都是暗指人,要求我们写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那么,人有依托和没有依托会怎样?题意豁然开朗。

02找到“角度”在审题立意时,分析作文“材料”,找到矛盾的双方,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破解矛盾,揭示其意义,从而达到准确立意的目的。

关系立意法就是从内在关系辨析题旨,挖掘材料的内在意义和实质。

审题步骤:1.读题,找出“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事物,即立意的角度。

2024新高考多元思辨审题指导,经典作文题10个+优秀范文

2024新高考多元思辨审题指导,经典作文题10个+优秀范文

2024新高考多元思辨审题指导,经典作文题10个+优秀范文一、多元思辨作文审题立意审题是立意的前提,是对命题材料内涵的挖掘,对材料背后引导语的领会,对作文写作要求的理解;是审清命题材料的层次、关系、内涵、性质、情感、意图、褒贬,审清引导语对对象、情境、表现形式等层面的界定,审清写作要求对主题、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的规定。

立意是审题的结果,是作文题目要求之下所要明确的看法和态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一)概念解读: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材料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这里的“争议性”就是指站在哪个角度看都有一定的道理,"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如新与旧,得与失,拙与巧等等。

审题时,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准确立意。

(二)高考真题分析2020·新I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以疫情为背景,思考“距离“联系”两者间深层关联。

2020·全国I卷:在齐桓公、管仲和绝叔牙三人的对比分析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来写,对比分析是多层关系主体的思考2020年正式起步:2020年教育部命制的这两道作文题目,掀起了高考思辨作文热潮。

2021·新I卷:体育之强弱2021·新II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2021·甲卷:可为与有为2021·乙卷:修身、矫思、立义2021,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2021,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2021·浙江卷:取与舍2021年全面开花,4套为二元思辩,3套为三元思辩,材料引出的论题中有二元或三元关系。

二元和三元之间以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且论题都有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2022·新I卷:本手、妙手、俗手2022·新II卷:选择、创造、未来2022·甲卷:移用、化用、独创2022·乙卷:跨越、再跨越2022·上海卷:发问与结论2022年思辩变复杂,审题要求都提高一个层次,更侧重对三元关系思辨的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日,58岁的西安环卫工人丁权清扫积雪后 在马路边烤火,被环卫公司辞退。公司称丁权 的行为违反公司的管理规定,存在安全隐患, 违反减霾规定,不仅没有制止点火行为,反而 参与烤火,应予处罚。
• 此事经报道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同情,“冰 天雪地,环卫工人衣服和手套湿透了,烤火烘 干取暖,情有可原,因此而丢了工作太残酷” 。三天后,环卫公司承认此事的处理过于简单 ,存在不妥之处,撤销了辞退决定。
把思辨进行到底
——论辩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 ——美国
• 2、“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法国
• 3、“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 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新加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告
为了进一步规范校园停车秩序,杜绝 乱停乱放现象。现将靠近大门的停车场地 划定为教职工专用停车区,学生车辆一律 不得停放,违者将强制搬离,后果自负。
学校政教处 xx年xx月xx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什么是思辨能力? •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思辨能力,
是指对于现实生活中复杂纷纭的现象,能认 清本质、发现内在联系、把握发展趋势,从 而得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 怎样培养思辨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4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章。
•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 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 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 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 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 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 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 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激烈争论的是什么? • 这组选手是否违反了规则?能否打破规则? • 辨析正误 • 输赢衡量,价值衡量(道德价值、社会价值) • 辨析后果 • 从辨析后果的角度,你怎么看待“田忌赛马”? • 规则是不是必须刚性执行毫无变通? • 规则、规章、制度究竟该如何遵守?
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 ,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它不是恶性肿瘤 ,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 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 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 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错割肾脏”案。
Hale Waihona Puke • 而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
• 这一通告却在学生中引起较大争论。请问:议 论纷纷为哪般?
• 师生应该平等 • ——辨析正误 • 结论:在停车次序问题上要求师生绝对平等的
观点似是而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一排写着 “NL”(诺贝尔桂冠得主的英文缩写)标志的 停车位,是专门为诺奖得主服务的,这是学校的 唯一奖励,也是学校向他们致敬的特有方式。得 了诺贝尔奖,不涨工资不升职,照样上课、监考、 做实验,不同的是他们的车终于有地方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一排写着 “NL”(诺贝尔桂冠得主的英文缩写)标志的 停车位,是专门为诺奖得主服务的,这是学校的 唯一奖励,也是学校向他们致敬的特有方式。得 了诺贝尔奖,不涨工资不升职,照样上课、监考、 做实验,不同的是他们的车终于有地方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 能力,语文高考责无旁贷。高考作文应当回归 理性,强化思辨。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的能力是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作文题要使那 些能深入观察现实、思辨能力强的高素质考生 在考试中获 益。
• 而“爱心站台”已被提上议程,新设立的站台计划位
于校门口西面20米处。54路和303路都会在这里停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洛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 1926年,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北京协和医院。经透

——辨析分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众所周知,公交车不到站点不能随意停靠。在杭州的 余杭塘路上有一件稀罕事:两路(54路和303路)公交 车常常“违规”停靠,但此举却引来了周边居民的频频 点赞。
• 公交车临时“违规”停靠点是杭州市湖墅学校(招收 智障儿童的学校)。这里不是一个公交站台,却是130 个特殊孩子上下车最方便的地方,而司机冒险“违规” 的初衷也正是为了这些特殊的孩子 。“驾驶员帮助孩 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车队我们不能赞扬和鼓 励这种行为。”车队负责人坦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