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药理学 第二章 药代动力学
吸收
✓ 血管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吸入→舌下→直肠→ 肌注→皮下→口服→皮肤
(一)口服——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
•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口服药 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 肠道和肝脏细胞的酶的 灭活代谢,导致进入体 循环的活性药量减少的 现象。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药物体内过程
速率类型
转运
转化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Michaelis-Menten公式 (酶反应动力学)
Ficks定律
零级速率
米-曼速率
一级速率
1、一级消除动力学
dC dt
keC
2、零级消除动力学
dC K dt
3、米-曼动力学
ddCt KVmmaCxC
米-曼动力学两个限制速率的情形(一)
当药物浓度极小时:
Css.max
C 0
11 ( )C 240
C 1 1 1
( )C 2480
111 1 ( )C 2 4 8 16 0
111 1 1 ( )C 2 4 8 16320
ss.min
C 0 2
AssCsV s
d
t1/2
t1/2
t1/2
t1/2
t1/2
t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第一六、节消药除物半代衰谢期动(学ha重lf要-l参if数e,t1/2)
(五)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
3.血眼屏障
三、代谢(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1、转化方式
Ⅰ相: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结合
AChE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应用与前景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应用与前景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药物在人体内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药效学参数。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现代药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在药物的研发、剂量设计、安全评估以及个体化用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药物在体内的药效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外,诸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进而影响其药效。
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正是考察了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
药物代谢动力学不仅重要在药物研发领域,还在临床用药、药物剂量调节、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差异个体化用药、毒理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应用(一)药物研发与剂量设计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和剂量设计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都有可能对药效和药物安全性产生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对药物生物学特性进行跟踪和量化,为药物研发和剂量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二)临床用药临床用药时,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更加精准的管理。
在掌握病人的基础病情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医生可以合理用药、定量用药,通过测定药物浓度和药物剂量的关系来指导用药调整,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三)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生成代谢产物,一些代谢产物可能存在毒性,成为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通过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分析,可以确定药物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主要代谢产物,进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为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四)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影响,导致药效或者毒性的改变,这就是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学药物代谢动⼒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数学原理和⽅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门学科。
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药物在作⽤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动态变化。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包括药物消除动⼒学⼀级消除动⼒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浆药物浓度成正⽐,⼜叫恒⽐消除零级消除动⼒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叫恒量消除药物代谢动⼒学的重要参数:1、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浆药物浓度下降⼀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1]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1]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指当⾎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1]4、⽣物利⽤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全⾝⾎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可分为绝对⽣物利⽤度和相对⽣物利⽤度。
[1]基本结构编辑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线粒体膜、微粒体、细胞核膜、⼩囊泡膜)总称为⽣物膜。
⽣物膜主要由蛋⽩质(60-75%)与不连续的脂质双分⼦层(25-40%,主要是磷脂)所组成。
蛋⽩质分布在脂质层的两侧,有些则嵌⼊膜内部。
膜上有膜孔(直径约8Å)及特殊转运系统。
由于⽣物膜主要由脂质构成,故脂溶性药物易通过;由于具有膜孔,所以⽔及⽔溶性、⾮极性⼩分⼦药物也能通过;由于有特殊的转运系统,所以⽔溶性⼤分⼦物质也能选择性地通过⽣物膜。
[医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五)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 联,内皮细胞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 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 结构构成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2. 注射给药
(1)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
(2)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被动扩散+过滤,吸收快而全 毛细血管壁孔隙直径40Å以上,大多水溶
性药可滤过
(3) 其他:动脉内和鞘内注射给药
胃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m2) 口腔: 0.5-l .0 直肠: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04-0.07
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iton)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 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 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 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1. 药物的解离度和溶液的酸碱度
2. 药物浓度差以及细胞膜的通透性、面积和 厚度
3. 血流量:血流量的改变影响细胞膜两侧浓 度差
4. 细胞膜转运蛋白的量和功能
Fick扩散律 (Fick’s Law of Diffusion)
通透量=浓度差(C1-C2)
面积 通透系数 厚度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药代动力学特征
药代动力学特征药代动力学特征什么是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了解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正确合理地用药,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特征的重要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了解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范围、消除速度等特征,可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剂量的个体化调整,确保药物在治疗范围内维持恰当的浓度。
药代动力学特征的主要内容了解药代动力学特征,需要关注以下几个主要内容:•吸收速度和吸收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决定了其快慢和强度。
吸收速度快的药物可以迅速起效,但也容易引起副作用。
•分布范围和蛋白结合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决定了其作用的范围和强度。
蛋白结合率越高,药物的活性越低。
•代谢途径和代谢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酶决定了其药效的持续时间和剂量的个体化调整。
•排泄途径和半衰期:药物的排泄途径和半衰期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积累情况和排除速度。
进一步了解药代动力学特征的意义了解药代动力学特征还有以下几个进一步的意义:•指导个体化用药:通过了解个体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对药物剂量进行个体化调整,提高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预测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途径和酶的类似性可以用于预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优化药物疗效:通过了解药物的分布范围和蛋白结合率等特征,可以优化药物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提高药物研发效率: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用于设计合适的药物给药方式和剂型,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分布速度,提高药效。
结语药代动力学特征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的重要内容。
了解药代动力学特征对合理用药、预测药物相互作用、优化药物疗效和提高药物研发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是药物研发、临床应用中不可忽视的领域。
了解药代动力学特征的方法要了解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体外试验:通过将药物与体外模型结合,观察药物在模型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脂溶性
水溶性
药物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1.顺浓度差,高 低 2.不耗能,不需要载体 3.无饱和,无竞争性抑制 4.是大多数药物转运方式
5.受药物理化性质和PH影响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 非解离型、极性小的容易 透过细胞膜
弱酸性药物
HA
+ H -] [A
+
A pH-pKa
Ka = = 10 [HA]
零级动力学(恒量消除 zero-order kinetics): 药物消除(转运)的速率与血 药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dc/dt= -K,是体内药量超 过机体消除能力极限时的消 除方式。
速率类型
一级动力学
时间
恒比消除 0.2/h
0 1 2 3 4 5 浓度100 80 64 51.2 41 32.8 mg/ml1000 800 640 512 410 328
相对生物 = AUC(供试药) ×100% 利用度F AUC(对照药)
特点及意义: 1).F受制剂(晶型、赋形 剂、生产工艺等) 、膜通透性、 首过效应等影响。 2).F影响血药浓度,从而 影响药效和毒性。 3).是评价制剂优劣的主 要参数之一。
生物利用度F
2.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③.肾功能不良时, 慎用或禁用经肾 排泄的药物
2.胆汁: 四环素、利福 平、红霉素-治疗胆道感染 重吸收 肝肠循环 药物自胆汁 肠 门静脉 血循环
意义:①. 治疗胆道感 染。 ②.有肝肠循环药 物,作用明显延长,中 止肝肠循环,促进药物 排出,可解毒(如 强心苷)。
3.其它: 肺、乳汁、唾液
呼吸道给药 经呼吸道粘膜吸收 雾化吸入,吸收迅速, 用于小分子、脂溶性, 挥发性的药物或气体
药物代谢动力学1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用部位能否到达平安有效的浓度。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而动态变化。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局部。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和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药物去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去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去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去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去除。
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去除药物的总和。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 d〕,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到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体内过程即药物被吸收进入机体到最后被机体排出的全部历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属物理变化称为转运。
代谢属于化学变化亦称转化。
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规律,特别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1.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动力学常见参数及计算方法PK
2
消除动力学模型
*
零级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 消除动力学(eliminationkinetics)研究体内药物浓度变化速率的规律,可用下列微分方程表示: dC/dt=-kCn
*
消除动力学模型
*
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
表达式
dc/dt=-kC
dc/dt=-k
积分转化
Ct=C0e-kt
Ct=C0-kt
体内总清除率
常见参数-体内总清除率
*
(total body clearance, TBCL, Cl):等于代谢清除率加肾清除率。
TBCL=A/AUC
01
02
*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F):
常见参数-生物利用度
*
F=(Div AUCoral / Doral AUCiv) 100%
*
药物动力学常用软件
*
先用典型或多点的数据选择最佳房室模型
注意合法性,合理性,公认性
NOLIN,NOMEM,3P87,3P97,NDST21,
再按此模型进行统一计算,求均数标准差
批处理
主要软件
DAS,APK…等软件
*
*
*
谢谢大家!
*
常见参数-生物半衰期
*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 t1/2):这个参数只是由测定血浆或血清浓度(表观血浆或血清)的衰变来求出。
t1/2=0.693/Ke
1
2
*
T曲线
lnC-T曲线
一室(少见) 二室(多数药物) 三室(与内源物相近者) 决定用药间隔的半衰期: 一室t1/2,二室t1/2β,三室t1/2γ 现主张统一用t1/2z 终末半衰期
临床药代动力学
(二)给药途径
✓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气雾→腹腔注射→吸入→舌下→ 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消化道内吸收
吸 收 途 径
非消化道内吸收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直肠给药
皮肤黏膜 肌注或皮下 鼻黏膜、支气管、肺泡
1、口服给药
吸收部位在胃肠道,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方面: 1、药物的理化性质
以利迅速排除体外。
称为生物转化。 ③有时生成不同活性的代谢物;
如硝酸甘油,首过灭活约95%。
药物被代谢后: 结合率低于,则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低。
肝外组织如胃肠道、肾、肺、皮肤、脑、肾上腺、卵巢等也能代谢某些药物;
(酸性药物中毒时,用碳酸氢钠洗胃,苯巴比妥)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缺点:吸收面积小,给药量有限;
肝药酶诱导剂 分2个时相进行:
②也可能从原来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活性
酸性药物载体、 碱性药物载体
的代谢物(环磷酰胺); 促进自身代谢,连续用药可因自身诱导而使药效降低;
管、直肠下静脉吸收进入直肠下静脉) 应。(直肠栓剂正确的给 药应塞入肛门2厘米左右)
缺点:吸收面积小、肠腔液体少 、左右;
二、分 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各脏器和组织的转 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药物分布不仅与药物效应有关,而且与药物毒性有关 。如大环内酯类很难透过血脑屏障,不能治疗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氨基糖苷类浓集于肾小管,是造成肾毒 性的原因之一。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量大,难以通过;
即研究某一时间人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浓度)。
2、解离度 非解离药物易吸收。
药理学 4.药物代谢动力学 PPT课件
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的因素
1.药酶的诱导 2.药酶的抑制 3.遗传的多态性
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可被诱导或抑制
药酶诱导 (Induction): 苯巴比妥、利福平,环境 污染物等
无诱导 苯巴比妥诱导
苯并芘诱导
药酶抑制 (Inhibition): 西米替丁、普罗地芬等竞争代谢途径而导致药 物代谢酶被抑制。
一、药物的转运
药物的转运方式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 泄本质上是药物分子在体内跨过各部位生物 膜的转运(跨膜转运)。 1.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2.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3. 其他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1.被动转运 指药物自生物膜浓度高的一 侧向浓度低的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包括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和滤过(filtration)。
四、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为血管外给药时,制剂中药物被吸收 进入体循环的程度(相对量)和速度。 (1)生物利用度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F =
AUC(ev) AUC(iv)
×100%
×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 F =
AUC(test)
AUC(standard)
主动转运
2.主动转运 指药物不依赖膜两侧浓度 差的转运,可以由生物膜的浓度低的向浓 度高的一侧转运,形成药物在特殊部位的 高浓度聚积,因而又称为逆浓度梯度转运 或上山转运。 少数药物和生命活动的关键离子(如 Na+、Ca2+、K+)依赖机体特有的载体转 运系统(酶或离子泵)消耗能量ATP进行 主动转运形成浓度势能。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由 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理学: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其固定的pKa值。 。
一个弱酸性药物(布洛芬,pKa=4.4)
胃液 (pH=2.4)
血液
尿液
(pH=7.4) (pH=8.4)
10pH-pKa
10-2
103
104
[离子型][A-] 0.01
1000 10000
[非离子型] [HA] 1
1
1
总量
1.01
1001 10001
胃肠道内影响吸收的因素
(2)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iv)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吸收完全
(3)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m and sc)
被动扩散+过滤,吸收快而全
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大多水溶性药 可滤过
肝药酶的特性
1) 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转化;
2) 变异性较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 和疾病等机体状态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 个体差异;如CYP450多态性
3) 酶活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增强 (酶诱导)或减弱(酶抑制)现象。
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
药酶诱导 (Induction):
苯巴比妥、利福平,环境污染物等
解离性是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溶解后 可生成离子型或非离子型。
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跨膜转运,易吸收 离子型药物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易跨 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 障(ion trapping)现象。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Alkaline drug):
logC Time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是药学领域的一大研究重点。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全过程,而毒理学则关注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以及毒品的滥用和成瘾等问题,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从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两方面探讨这个话题。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路径,从而为开发有效的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包括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代动力学抗体(Pharmacokinetic antibodies,PKAbs)等多种方法。
药代动力学研究涉及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简称为“ADME”。
药物的吸收一般指口服药物进入胃肠道后的吸收情况,一般分为肠道吸收和门静脉吸收。
药物的分布则指药物在血浆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这个过程对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影响较大。
药物代谢则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药物的代谢往往通过酶系统完成,体内酶类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转移酶和酸液酸酯酶等。
药物排泄则指药物经过肝和肾等器官的排泄情况。
二、毒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的毒性作用,包括药物剂量对身体的影响、药物与细胞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以及毒品的滥用和成瘾等问题。
毒理学研究主要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急性毒性是指短期大剂量暴露下的不良反应,这种反应常常是致命的或是可以加重疾病症状的。
常见的急性毒性反应包括中毒、过敏反应和致命反应等。
慢性毒性则是指长期小剂量暴露下对身体产生的慢性损害,其中包括免疫反应、发育问题、癌症等。
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防范药品的不良反应以及毒品的滥用。
目前,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包括细胞毒性测试、小鼠和大鼠模型、体内外药代动力学模拟等。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的关系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是药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
利福平
香豆素类、地高辛、糖皮质激素类、美沙酮、
美托洛尔、口服避孕药、普萘洛尔、奥美拉唑
常用药酶抑制剂及受影响的药物
抑 制 剂 氯霉素、异烟肼 受 影 响 的 药 物 双香豆素、丙磺舒、甲苯磺 丁脲 氯氮卓、地西泮、华法林
西米替丁
五、排泄(excretion)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机体的排泄 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弱酸性药物 阿司匹林 头孢噻啶 呋塞米 青霉素 噻嗪类利尿药 丙磺舒 弱碱性药物 吗啡 哌替啶 氨苯蝶啶 多巴胺
2、胆汁排泄 和 肝肠循环
Liver Bile duct
Gut Portal vein
Feces excretion
肝肠循环
有的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 合后分泌到胆汁中,随后排泄到小肠中被 水解,游离药物可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 经肝门静脉重新进入体循环,这种在小肠、 肝、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使药物 作用时间延长。
1.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借助于特殊的载体并需消耗能量
的跨膜转运,可以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 度高的一侧转运,又称逆梯度转运或上 山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需要载体
②消耗能量
③转运时有饱和现象
④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⑤当膜一侧药物转运完毕后,转运即停止 如有机酸(或有机碱)药物的转运:青霉素 和丙磺舒在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药物/代谢产物 (血循环)
肾脏 体外 胆道,乳腺,汗腺,肺
1.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glomerular filtration)
肾小管主动分泌 (active tubule secretion)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passive tubule reabsorp-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峰浓度Cmax
效
一次用药后
应
的时效曲线
有效浓度
潜伏期 持续时间
达峰时间
作用残留时间
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极性
2)给药途径
腹腔注射 > 吸入 > 舌下 >直肠 > 肌注 > 皮注 > 口服 > 皮肤
静脉注射
直接注入血液,无吸 收过程,起效快 用于急救,昏迷病人,剂 量易控制,易出现不良反 应,应注意注射速度
直肠给药 经直肠粘膜吸收
无首过效应,应用于 不能口服或注射的病 人及对胃有强烈刺激 或首过消除大的药物。
呼吸道给药 经呼吸道粘膜吸收
雾化吸入,吸收迅速, 用于小分子、脂溶性, 挥发性的药物或气体
经皮给药 经皮吸收
脂溶性药物可以缓慢 吸收。透皮吸收促进 剂如氮酮可促进吸收
3)药物剂型
生物利用度
皮下注射、肌肉注射
经毛细血管壁吸收
吸收迅速而完全,受 剂型和局部血流影响
剂型:青霉素G (水剂)>普鲁卡 因青霉素>苄星青 霉素
休克病人能否采取皮 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的 给药方式?为什么?
舌下给药
经口腔粘膜的毛细 血管吸收
可避免首过效应和 胃酸破坏。
口服给药 从胃肠粘膜吸收
最常用,方便、经济 和安全,但吸收慢而 不规则,受首过消除 等许多因素影响。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药动学研究内容
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 规律
组织,细胞
D
DP
分布
给 药
吸 收
血液
部
D
排 泄
位
DP
代谢
D=游离型药物
药物体内过程
DP=蛋白结合型药物
药物 体内 过程
转运:吸收、 分布、排泄
消除
转化:代谢
细胞外
PH 7.4
1 HA
10000 A+
10001 H+
胃液
PH 1.4
HA 1
A- 0.01 + H+ 1.01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的环境中 解离少,容易透过细胞膜 , 在碱性的环境中解离多,不 容易透过细胞膜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的环境中 解离多,不容易透过细胞膜 , 在碱性的环境中解离少,容 易透过细胞膜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
脂溶性、解离度、PH
2.器官血流量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4.细胞膜屏障 血脑 胎盘
分子量小,油/水分 配系数大,非解离型 易分布
• 器官血流量越多,药物 分布也越多 肝>肾、脑、 心>肌肉、皮肤>脂肪结缔 组织
• 再分布: redistribution
弱酸性药物
HA H+ + A-
[A-]
pH-pKa
Ka = [HA] = 10
当pH=pKa,[HA ]= [A-]
弱酸性药物:pKa=3.4
在胃 [A-]
pH-pKa 1.4-3.4 1
液: [HA] =10
=10 = 100
在血 [A-]
7.4-3.4 10000
液: [HA] =10
=1
血浆
溶液 > 混悬剂 > 胶 囊 > 片剂 > 包衣片剂
4)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tion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 首先经肝、胃肠道破 坏而使其进入血循环 的药量减少
口腔粘膜 胃粘膜
肠粘膜
门静脉 首过消除
血
胆管
循
肝脏
环
直肠粘膜
肝肠 循环
d (二)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循环 器官组织
②. 改 变 PH 可 使 疗 效 增加或排出增加,如 碱化尿液可使氨基苷 类的抗菌作用增强, 巴比妥类中毒时,碱 化尿液可加速其排出
(四)排泄 excretion
药物的 排泄
滤过: 被动转运 分泌: 主动转运
肾
竞争性抑制
脏
重吸收:脂溶性高、极性低、
非解离型多,重吸收
PH: 改变疗效或排出(链霉素
PH,抗菌作用)
意义 :
①.药物经肾浓缩,在 尿中浓度很高,可治 疗泌尿道感染,(如链 霉素)或不良反应(如 磺胺药肾脏损害)
当膜两侧pH不同时:
• 只有非解离型的药物(HA或B)能够通过脂膜 • 这些非解离型药物(HA或B)在膜两侧的浓度相同 • 在膜两侧,非解离型药物(HA或B)与解离型药物(分别为A- 或 BH+)依据药物的解离常数Ka和环境pH形成化学平衡
因此:• 当达到平衡时,膜两侧的总药物浓度是不同的
• 膜一侧pH的变化将使药物在膜两侧的分布发生变化
可被诱导或抑制
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使酶活性 如苯巴比妥
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er)
使酶活性 如西米替丁
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 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 可加速自身或合用药 物的代谢,使药效降 低,产生耐受性及停 药敏化现象等。
药酶抑制剂:抑制肝 药酶活性,减慢合用 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 化,使其血药浓度增 高,作用加强,甚至 出现毒性反应。
主动转运
1.逆浓度差,低 高 2.耗能,需要载体 3.有饱和,有竞争性抑制 4.是少数药物转运方式
竞争性抑制
依他尼酸 青霉素
尿酸 丙磺舒
三、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absorption 用药部位 血循环
反映起效快慢、作用强弱
1、反映吸收的参数
• 达峰时间tmax
• 达峰浓度Cmax • 生物利用度F 药物吸 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细 胞 内 PH7.0 , 细 胞 外 PH7.4, 弱酸性药物在细 胞外解离多,不易进入 细 胞 内 , 提 高 血 液 PH 值 , 可使其向细胞外转移。
弱碱性药物相反,易进入细 胞内,在细胞内解离多,不 易透出,提高血液PH值,使 其在细胞内转移分布多。
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中毒解 救时,为什么要服用碳酸氢 钠?
脂溶性 水溶性
细胞内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滤过 易化扩散
转运passive diffusion
1.顺浓度差,高 低 2.不耗能,不需要载体 3.无饱和,无竞争性抑制 4.是大多数药物转运方式
5.受药物理化性质和PH影响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
非解离型、极性小的容易 透过细胞膜
药物
+
血浆 蛋白
结合型 药物
有活性, 可转运
暂时丧失活性, 储存型不被转运
血浆蛋白结合率
竞争性置换 双香豆素 保泰松
(三)代谢 metabolism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氧化 还原 水解 药 物
酶
化学结 构改变
(生物转 化,代谢)
失 活
结合 极性
活 酶 水溶性 化
排泄
药物代谢酶 肝药酶 1. 选择性低 2. 个体差异大 3.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