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_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具体可以参见王铭铭上揭书 。
·125 ·
经专门对清初江宁巡抚汤斌毁五通神事件进行了 剖析 ,认为汤斌的行为与康熙推行儒学教化政策 相关 ,但五通神的屡毁屡兴却表明了民间信仰问 题的复杂性 。[11] 王健通过对苏州民间信仰的考 察 ,指出明清时期国家的相关政策 ,使得当时在祀 典与淫祀之间还存在着淫祀这一层次 ,其地位十 分微妙 ,摇摆于非法合法之间 ,为民间信仰的存在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减少了国家与民间社 会之间冲突的发生 。[12] 此外 ,类似的论文还有赵 世瑜 、杜正贞的《太阳生日 :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 之死的历史记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 第 6 期) 等。
在目前的社会史领域中 ,中国民间信仰的研 究更多的是步顾 、费二位先生的后尘 。这首先在 关于民间信仰概念的界定上体现出来 。传统的观 点认为 ,所谓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相比 ,其区别 主要在于没有系统化的仪式 、经典 、组织及领导 等 ,如《辞海》对民间信仰所下定义便是指“民间流 行的对某种精神观念 、某种有形物体信奉敬仰的 心理和行为 。包括民间普遍的俗信以至一般的迷 信 。它不像宗教信仰有明确的传人 、严格的教义 、 严密的组织等 ,也不像宗教信仰更多地强调自我 修行 ,它的思想基础主要是万物有灵论”[4 ] (p5120) 。 此种观点明确认为民间信仰不具有宗教性 ,并把 民间信仰基本只看作是古代社会的残留 ,而不是 一种动态演进的现象 ,而且确信它必将会随着时 代的发展而最终走向消亡 。
·124 ·
者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 ,使得民间信仰研究逐渐 开始走上正轨 ,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笔者不揣浅 陋 ,拟对当前社会史领域中的民间信仰研究现状 及其未来走向作初步梳理 ,管见所及 ,挂一漏万 , 尚祈方家指正 。
从研究视野与方法上来看 ,解放前学者对民 间信仰的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传 统史学的理路 ,如柳诒徵 、许地山先生等 ,其特点 就是完全从史料出发 ,引经据典 ,考察一种信仰或 仪式的来龙去脉 。第二类则以顾颉刚 、费孝通诸 先生为代表 ,他们的特点就是注意与其他学科 ,特 别是社会人类学 、民俗学的结合 ,注重田野考察与 理论探讨的结合 。第三类则是专门从民俗学的角 度对民间信仰进行考察 。①
第二 ,通过民间信仰考察社区的发展史及其 内部规则 。如罗一星曾对明清佛山北帝崇拜进行 研究 ,认为官府与商人在北帝崇拜的发展过程中 起了重要的作用 ,前者在政治上提高了北帝的地 位 ,而后者则是从经济上提供保证 ,正是两者的相 互作用 ,使得佛山北帝崇拜“由简陋到繁缛 ,由亲 近至敬畏 ,由共享到独尊”,成为了珠江三角洲主 神崇拜的典型 。[13] 郑振满以莆田江口平原为例探 讨了当地神庙祭典的发展 ,指出“以祭祀圈为标志 的地域组织并不是台湾移民社会的特殊历史产 物 ,而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14] 。陈春声 则通过对樟林神庙系统的研究对常见分析框架 下 ,祭祀圈概念被理解为“一种比较确定的 ,可满 足共时性研究需要的人群地域关系”提出了质疑 , 认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樟林神庙系统“乡村庙 宇的空间格局及其内部关系 ,是在长期的历史变 迁中积淀的结果”,应该更注重对信仰空间之所以 存在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场景的了解 。[15] 而华南的 另一位学者刘志伟通过对粤东沿海的一个海 岛 ———大洲岛的乡村庙宇 、祭祀习惯及村落关系 等的实地考察 ,认为当地“以两座天后宫作为祭祀 中心整合起来的十三个村落 ,以各村的主神庙作 为中心的村落 ,还有围绕着各村中其他小庙形成 的邻里角落 ,构成了不同层级的社区单位系统”, 而透过这些正在整合过程中的社区将更有利于了 解到社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16] 钱杭通过对 浙江平阳地方神庙薛忠训庙 (大夫殿) 的研究 ,认 为当地对这一神明的祭祀“形成了固定的祭祀圈 , 和以四大基础姓为核心的祭祀组织”“, 以血缘 、地 缘关系交叉并存为突出特征的大夫殿祭祀圈的外 在形态 ,以与大夫殿祭祀的责任关系为根据的祭 祀组织的生成原则 ,是使该地区在社会秩序自我 调适的方式上表现出同生共存 ,互相联结诸特征
但是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 ,在学术界出现 了数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中国古代在儒 、释 、 道之外存在着第四种宗教 ,即民间宗教 ,而“民间 宗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派信仰的宗教 ,如 白莲教 、一贯道等 ;一是流传于民间的为普通民众 所共同崇信和奉行的宗教戒律 、仪式 、境界及其多 种信仰”[5] 。在此 ,民间信仰显然已被认为具有一 定的宗教性 。还有一种观点则更强调中国民众信 仰行为的宗教体系性及草根性 (非文本性) ,认为 它独立地存在为一种“民间宗教”( Pop ular Reli2 gio n) ,其内容主要包括“(1) 神 、祖先 、鬼的信仰 ; (2) 庙祭 、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的仪式 ; (3) 血缘性 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 ; (4) 世界观和宇 宙观的象征体系”[6 ] (p152~156) 。后一种观点代表了 一批从事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汉学人类学家的观 点 ,前一种观点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后者 ,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在上个世 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 ,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顾颉刚 先生曾于上世纪的 20 年代运用人类学 、民俗学的 方法 ,对北京妙峰山香会 、东岳庙 、福建泉州的铺 境 、广东东莞的城隍庙等作过初步的研究 ,他通过 研究民间文化中的神道与社会 “, 很愿意把各地方 的社会和仪式的目的弄明白了 ,把春秋以来的社 祀的历 史 也 弄 清 楚 了 , 使 得 二 者 可 以 衔 接 起 来”[1 ] (p71) 。费孝通先生则在《江村经济》中对开弦 弓村的民间信仰活动加以留意 ,探讨了灶王 、刘皇 等“神道”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一 些治文化史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民间信仰问题也表 现出了兴趣 ,如柳诒徵先生便撰有《述社》一文 ,对 古代中国“社”之源流演变加以条缕剖析 。[3] 许地 山亦曾著有《扶箕迷信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41 年 版) 。此外 ,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论述还散见于当
·123 ·
史 学 月 刊
2005 年 第 1 期
·学术综述 ·
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王 健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上海 200235)
[ 关键词 ] 民间信仰研究 ;社会史 ;社会文化 [摘 要 ] 民间信仰问题是当前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 ,使得民间信仰成 为了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当然 ,研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 ,最主要的问题是概念运用 的随意性太大 。在研究方法上 ,一方面受到了包括社会人类学 、社会学 、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影响 ,另一方面 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也应得到重视 。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58320214 (2005) 0120123206
反映了传统中国学研究者对自身研究视野的调 整 ,也正体现了以社会人类学为主的社会科学理 论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影响 。②

关于欧美社会人类学界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 研究 ,王铭铭在《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一书第 五章《象征与仪式的文化理解》中有过详尽的介 绍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斯福 ( Step han Feucht wang) 的《The Imperial Metap ho r : Pop ular Religio n in China》(London : Routledge ,1992) 和武雅 士 ( Art hur Wolf ) 主编的《Religio n and Rit ual in Chinese Societ y 》( Stanford U niversit y Press , 1974) 等 。美国学者杜赞奇 ( Prasenjit Duara) 在 研究中国华北农村时则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 概念 ,试图以此揭示“国家政权深入乡村社会的多 种途径和方式”,并且认为民间信仰是其中很重要 的一条渠道 。[7]பைடு நூலகம்另外 ,英国学者马丁 ( Emily Mar2 tin) ,美国学者魏勒 ( Ro bert Weller) 以及桑格瑞 ( Steven Sangren) 等 ,近年来也对汉人民间信仰 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③
直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随着社会史研究的 不断深入 ,这一状况才开始有所改变 。特别是近 年来眼光向下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史学界的共 识 ,在此背景之下 ,作为民间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 民间信仰开始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他们尝试 解读民间信仰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从而使民间 信仰成为全面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普通百姓的一 个独特视角 。而当前涉足于这一领域的既有历史 学者 ,也有民俗学界 、社会 (文化) 人类学界的学
Retrospect on the Study of Folk Rel igion : A Surve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
WAN G Jian
( I nstit ute of History S han ghai A ca dem y of S oci al S ciences , S hang hai 200235 , Chi na) Key Words :st udy of folk religio n ; social history ;ret ro spect
在社会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下 ,当前社会史领 域中的民间信仰研究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
第一 ,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关照传统中国国家 与社会的关系 。如陈春声通过对广东樟林三山国 王与双忠公信仰的研究 ,指出“这两个神明信仰的 形成及其象征意义的转换 ,与潮洲地区数百年来 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复杂互动的契合过程有着密 切的联系”[8] 。赵世瑜则以明清北京城内碧霞元 君与东岳神崇拜为例 ,探讨了民间神灵在特殊条 件下与国家权力的互动互惠关系 。[9] 而他对明清 时代北京黑山会历史的研究则又从大众信仰的角 度探讨明清宦官与民间社会的关系 。[10] 吴建华曾
时不少关于民俗及社会风俗的论著之中 。如张亮 采编著之《中国风俗史》(商务印书馆 1911 年版) ,胡 朴安主编《中华全国风俗志》(大达图书供应社 1935 年版) 等 。
本来 ,这些成果的取得对于进一步开展中国 民间信仰的研究是十分有利的 。但在解放后 ,由 于受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 ,在破除迷信的口 号下 ,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 ,特别是当与之密 切相关的人类学 、民俗学 、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 迹后 ,就再也无人问津 ,研究则更加无从谈起 。
① 由于本文主要以社会史领域内的民间信仰研究为考察 对象 ,因此 ,关于目前中国民俗学界的民间信仰研究暂 不涉及 。
② 就笔者而言 ,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因为正是草根性 (非 文本性) 才标志出了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根本区 别 ,正是在这一点上 ,使它与民间教派宗教有所区别 ,后 者毕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经典与制度 。所以 ,笔者以 为在中国 ,所谓民间信仰就是指与制度化宗教相比 ,没 有系统的仪式 、经典 、组织与领导 ,以草根性为其基本特 征 ,同时又有着内在体系性与自身运作逻辑的一种信仰 形态 。
Abstract :Folk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t he st udy of social history and so me achievement s have been made ,which p ro2 vide a good breach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 raditional society. But t here also exist some limitations ,in which t he mo st serio us p roblem is t he random application of concept s. As for t he research met hod ,o n t he one hand ,it is influenced by some social sciences such as ant hropology , sociology ,folklo re ,and so on ;o n t he ot her hand ,t he t raditional met hods of histo riograp hical st udies should be valu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