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_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神话、多元文化的国家,各种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当代中国经历了许多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民间信仰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民俗、宗教和祭祀仪式依旧存在于中国社会中。
这篇文章将探讨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和相关研究,并且会舉出5个例子作为佐证。
一、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在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自然拜祭、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
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互相交织。
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息息相关。
无论是传统民俗节日还是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
不可否认的是,民间信仰对于中国的文化、伦理和习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塑造力。
与此同时,民间信仰与政治、法律、道德等议题也都存在着紧密联系。
这种紧密关系的存在为当前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提供了更具挑战性和深度。
二、例子证明下面列出5个例子,更全面地展示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及相关研究。
1. 乡村信仰的现实中国的乡村信仰历史悠久,民间信仰一直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外来宗教信仰不能普及的情况下。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生活和相应的信仰正在面临许多挑战和改变。
这种转变和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乡村生活文化的消失、城市化的扩张、经济收入的下降,这些都会对乡村的信仰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保护乡村信仰的发展?如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思考乡村信仰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的关注。
以具体案例的形式,研究者可以深入剖析乡村信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和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在政策和文化价值观方面,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
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
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一、概述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既体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也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信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民间信仰研究体系的核心在于对民间信仰的内涵、外延、历史演变以及社会功能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民间信仰的信仰对象、仪式活动、传承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功能。
民间信仰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联,如宗教、民俗、神话传说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民间信仰研究体系注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它借鉴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民间信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民间信仰的本质和特征,并为其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民间信仰研究体系还强调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
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揭示民间信仰的生动实践和丰富内涵。
结合理论分析,对民间信仰进行抽象概括和理论提升,形成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成果。
民间信仰研究体系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旨在全面揭示民间信仰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为深入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提供有力支持。
1. 民间信仰的概念界定与重要性作为一种深植于民间社会、流传广泛的信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其概念界定,既包含了对传统神祇、祖先崇拜、巫术仪式等多元信仰对象的认同,也涵盖了这些信仰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
民间信仰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社会文化结构的塑造上。
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不仅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通过一系列仪式活动、节庆习俗等,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民间信仰在心理调适和社会控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_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时不少关于民俗及社会风俗的论著之中 。如张亮 采编著之《中国风俗史》(商务印书馆 1911 年版) ,胡 朴安主编《中华全国风俗志》(大达图书供应社 1935 年版) 等 。
本来 ,这些成果的取得对于进一步开展中国 民间信仰的研究是十分有利的 。但在解放后 ,由 于受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 ,在破除迷信的口 号下 ,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 ,特别是当与之密 切相关的人类学 、民俗学 、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 迹后 ,就再也无人问津 ,研究则更加无从谈起 。
第二 ,通过民间信仰考察社区的发展史及其 内部规则 。如罗一星曾对明清佛山北帝崇拜进行 研究 ,认为官府与商人在北帝崇拜的发展过程中 起了重要的作用 ,前者在政治上提高了北帝的地 位 ,而后者则是从经济上提供保证 ,正是两者的相 互作用 ,使得佛山北帝崇拜“由简陋到繁缛 ,由亲 近至敬畏 ,由共享到独尊”,成为了珠江三角洲主 神崇拜的典型 。[13] 郑振满以莆田江口平原为例探 讨了当地神庙祭典的发展 ,指出“以祭祀圈为标志 的地域组织并不是台湾移民社会的特殊历史产 物 ,而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14] 。陈春声 则通过对樟林神庙系统的研究对常见分析框架 下 ,祭祀圈概念被理解为“一种比较确定的 ,可满 足共时性研究需要的人群地域关系”提出了质疑 , 认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樟林神庙系统“乡村庙 宇的空间格局及其内部关系 ,是在长期的历史变 迁中积淀的结果”,应该更注重对信仰空间之所以 存在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场景的了解 。[15] 而华南的 另一位学者刘志伟通过对粤东沿海的一个海 岛 ———大洲岛的乡村庙宇 、祭祀习惯及村落关系 等的实地考察 ,认为当地“以两座天后宫作为祭祀 中心整合起来的十三个村落 ,以各村的主神庙作 为中心的村落 ,还有围绕着各村中其他小庙形成 的邻里角落 ,构成了不同层级的社区单位系统”, 而透过这些正在整合过程中的社区将更有利于了 解到社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16] 钱杭通过对 浙江平阳地方神庙薛忠训庙 (大夫殿) 的研究 ,认 为当地对这一神明的祭祀“形成了固定的祭祀圈 , 和以四大基础姓为核心的祭祀组织”“, 以血缘 、地 缘关系交叉并存为突出特征的大夫殿祭祀圈的外 在形态 ,以与大夫殿祭祀的责任关系为根据的祭 祀组织的生成原则 ,是使该地区在社会秩序自我 调适的方式上表现出同生共存 ,互相联结诸特征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引言民间信仰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流传、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种信仰形态。
它包括了许多民间宗教和习俗,是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祈祷的表达。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当代民间信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面貌。
因此,对当代民间信仰进行调查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当代民间信仰的现状,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针对当代民间信仰的问卷,通过面对面或在线的方式进行调查。
问卷可以包括对信仰对象、信仰仪式、信仰习俗等方面的问题,以获取参与者的观点和经验。
2.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一种深入调查的方式。
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民间信仰群体,参与其信仰仪式和活动,并通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其信仰内容和意义。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采访信仰群体的成员,了解他们的信仰动机和体验。
3.文献研究民间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来深入了解当代民间信仰的起源和发展。
研究者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宗教经典、民间传说等,以获取有关当代民间信仰的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信仰对象多元化2.信仰仪式个性化当代民间信仰的仪式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传统的宗教仪式仍然存在,但逐渐融合了一些现代元素。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信仰仪式,如星座占卜、塔罗牌预测等。
这些个性化的仪式反映了现代人对独特经验和娱乐性的追求。
3.信仰在社会中的地位当代民间信仰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民间信仰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寄托,尊重他人的信仰选择,这为民间信仰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结论当代民间信仰是一个兼具传统与现代特点的信仰形态。
通过对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的信仰动机、信仰内容和信仰习俗,从而推动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发展。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民间信仰是指广大民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以民间宗教、巫术、迷信等形式表现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民间信仰的状况,本报告对此进行了调查,并就其特点、表现形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份包括民间信仰相关问题的问卷,随机抽取了不同城市和乡村的居民进行调查。
其次,我们还采访了一些信仰者和相关专家,以了解他们对民间信仰的看法和经验。
三、调查结果1.信仰对象多元化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民间信仰的信仰对象非常多元化。
有很多人信仰神灵、守护神或祖先,他们常常在家中设置神龛或供桌,进行祭拜活动。
同时,也有不少人信奉特定的鬼神、山水神灵或特定的宗教教派,如道教、佛教等。
还有一些人信奉一些非传统的宗教或新兴宗教,如气功、心灵鸟等。
2.信仰活动多样化调查显示,当代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祭祀、祈福、烧香拜佛等活动,还有许多新的形式,如望子成龙、择吉日、夜间巡堂等。
此外,一些民间信仰者还会参加宗教节日、庙会等集体活动,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祈求。
3.社会影响深远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信仰者通过参加信仰活动,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得到了心灵上的宽慰和慰藉。
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有着一定的影响,维护着社会稳定和宏观秩序。
此外,一些民间信仰还对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四、相关问题讨论1.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与科学、法律等现代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一些民间信仰被认为是迷信和无科学依据的,与科学知识相冲突。
另一方面,一些信仰活动涉及到神灵崇拜、巫术、以及非法行为,与法律和社会道德相矛盾。
因此,在处理民间信仰问题上,需要平衡宗教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农村民间信仰的知识社会学考察
农村民间信仰的知识社会学考察民间信仰是一种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
论文以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为基础,以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镇为个案,用知识社会学的范式探讨了农村民间信仰这一文化事象,目的在于系统地揭示目前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村民间信仰的现状,并探讨民间信仰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
关注农民的日常知识,探讨民间信仰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突显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合理性,是本论文的重要宗旨。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主要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以及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选题的意义包括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主要概念包括民间信仰、社会、社会转型、知识以及知识社会学范式;研究思路主要包括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分理论视野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两个方面。
第一章对知识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回顾,同时对以往的民间信仰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
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述主要包括民间信仰的概念、民间信仰的性质、民间信仰与社会各要素的关系、民间信仰的功能以及民间信仰的主体五个方面。
论文指出,以往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正是本文试图克服之处。
第二章采用韦伯的“理想类型法”,从信仰仪式的角度将民间信仰分为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岁时节庆、生命礼仪、占卜风水和符咒法术六类,一一探讨它们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论文指出,中国民间信仰的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一种文化积淀,呈现出一定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三章首先从宏观层面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过程及其影响;其次对民间信仰调查地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再次重点测量和分析了农村民间信仰现状、民间信仰的主体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最后对全章进行了小结。
论文指出,农村民间信仰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社会约制性;农民的民间信仰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农民对既成事实的民间信仰通常会秉持一种自然态度;农民的民间信仰状况受到其生活不确定感的直接影响。
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2
2017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2)哈维兰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为了满足那些社会和人类心理上的需求。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千百年来,不同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他们把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生现象作为自己的使命,扮演着现实人类精神生活导向的角色。
民间信仰同样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民间信仰杂糅了儒佛道三教,除此之外,还包括历史上诸多的现实人物,诸如关羽、秦琼、岳飞等深受民众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变成了民间的神。
更有各地因其民俗而随意创造出来的地方神,多到无法胜数。
有些形成了民间宗教组织和宗教结社,其核心内容是对劫难将至的信仰。
中国民众的祭祀活动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在日常生活中,民众祭祀土地、城隍、灶王以及各种自然神的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求诸庇护及免灾,可能也有预备“人情”的用心。
如果鬼神世界是取材于现实世界的,是对现实世界反应的话,那么就可以理解,下层民众其实是处于对官府的不信任、处于无望或对人生的无奈才求助于鬼神的帮助。
民间信仰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和延续之后,仍然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保护为民间信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保护、保存人类思维的智慧和结晶。
中国要使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作为整体立得住脚,就必须先学会从正面看待所谓的乡村民间信仰。
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基本的观念加以清楚的陈述。
乡村的“民间信仰”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元价值)在生活实践中的仪式及其表现,从文明早期的天道观、阴阳观、神灵观和巫的观念往后代代相传,经过吸收儒、道、释和其他哲学、宗教的符号和观念,在唐宋时期演化为非常繁盛的内容,历明清而登峰造极。
民间信仰经过当代的科学、教育和政治的洗礼、冲击,在当前又复兴出其基本的或者证明有生命力的内容。
从国家仪式,到平民百姓在人生仪式、全国和地方性的节庆、面临重大事件或灾异事件的反应,都见证着我们习惯称为“民间信仰”的表现。
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人的生活日程,“民间信仰”是大众的信念和仪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专属于没有现代文化的乡民。
民间信仰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为了深入了解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组织了一次深入民间的社会实践调查。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民间信仰的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分析民间信仰的现状、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为民间信仰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民间信仰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压缩、外来文化的冲击等。
为了探究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选择了几个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
本次调查的目的如下:1. 了解民间信仰在当地的传承情况;2. 分析民间信仰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3. 探讨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4. 为民间信仰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本次调查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政策文件等,了解民间信仰的理论知识;2. 实地考察:走访当地村落、寺庙、民间组织等,观察民间信仰的实践情况;3. 访谈:与当地居民、宗教人士、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民间信仰的看法;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调查过程如下:1. 确定调查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寺庙等作为调查对象;2. 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3. 实地考察:对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考察,记录相关资料;4. 访谈:与当地居民、宗教人士、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5. 案例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民间信仰的传承情况调查发现,民间信仰在当地仍然具有一定的传承基础。
大部分村落都保留着传统的信仰习俗,如祭祀、祈福、庙会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村落的人口流失,导致民间信仰的传承面临困境。
2. 民间信仰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民间信仰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民间信仰有助于加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摘要: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
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
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
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
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
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
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
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
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
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
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
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
(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还有保护神、财神、行业神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结构庞杂,没有统一的主神,折射出民间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典型特征。
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5篇)
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5篇)第一篇: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面对着高节奏的学习工作,面对着暗色彩的钢筋水泥,面对着无休止的事与愿违。
我们是否已经被工作学习剥夺了自我,我们是否已经被钢筋水泥堆砌住了自由,我们是否已经在事与愿违中,遗失了自己的梦想。
借由这次寒假,放下工作,逃离城市,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在八百里南太行中,重拾我们遗失的梦想。
行程近两百多公里,其中徒步进行的有一百多公里,沿途翻山越岭,过河穿洞,苦乐相随,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次徒步活动,也收获了更多的宝贵经验。
就这次活动而言,属于团队活动,但就本次调查内容而言,系我个人收集而成。
针对历史系的专业特点,我主要把精力花在了沿途民俗(主要是庙宇文化),民情(包括村民生活现状、谋生手段及村庄未来情况的调查)的收集整理之上。
当然,也有对于徒步经验的积累。
调查结果如下:(一)、民间信仰(庙宇文化)调查徒步过程中,一路所见最多的信仰神是山神,毕竟在大山里,人们与山为邻,靠山为生。
对于山的敬畏自然最大。
其次道教的庙宇较多,黄围山景区的主体建筑就是以道教神侣为主的庙堂。
这是在山西境内所见。
左边这个图片是从双底村到武家湾的路上见到的一个庙宇兼纪念馆的建筑。
前半部分是供奉关公的殿堂,后半部分则是纪念徐昆的,正如门楣所提“孤石藏真”。
每年正月初一和四月十五附近村民都会来这边祈福烧香,祭祀关公。
河南境内见到的则是以佛教为主,也许是离古代统治中心近的缘故吧。
在东场村有幸见到一座皇家御建的洛迦寺。
现存三佛殿一间,石碑两通,偏殿损毁严重。
殿内供奉有佛教过去未来现在佛,殿前有明代两通大石碑,一块是明大德年间的,另一块是明嘉靖年间的,碑文模糊,边上县长落款还是清晰的。
都是当时的辉县县长重修庙宇的碑文。
碑身保存较好,下边驼碑的石龟无头。
碑帽脱落在地。
在焦作市区的影视城里,藏着一座建于隋唐时期的胜佛寺。
我们去时庙前的一棵大树上落满了喜鹊,叫声特别响亮动听。
也许真的是洞天福地吧。
民间信仰研究综述-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民间信仰研究综述李思明一、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民间信仰”一词初生于日本,相关研究已逾百年。
1897年,日本学者姊崎正治在《哲学杂志》第12卷第130号发表《中奥的民间信仰》一文,首提民间信仰的概念。
姊崎文中的民间信仰是作为一种“多少与正统的被组织化的宗教相异的信仰习惯”而存在,其构成要素涵括“原始宗教的残存”、“自生性的animism 信仰”、“组织宗教的衍化、曲解、混淆”等。
1通过对日本“民间信仰”概念百年研究史的梳理,铃木岩弓指出:1945年以前发表的68篇著作、论文大都承袭了姊崎的定义,以教义、教团上的非组织性作为民间信仰特征。
而此后半个世纪中,崛一郎的研究成果最大。
他反对将民间信仰的载体视为有实体的社会阶层,而是凸显民间信仰载体的“常民性”;还进一步指出,民间信仰与成立宗教在各种层面上相互交合、混融复合。
2中国的民间信仰研究始于晚清,至今亦逾百年。
然而,中国的民间信仰研究发端于对“迷信”的研究,而其目的恰恰又是为了批判、破除迷信,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
1904年9月11日,第11期《安徽俗话报》刊载了卓呆的《续无鬼论演义》一文,该文对导致“种灭国亡”的种种“迷信”做出分类:“第一,偶像(泥塑木雕的菩萨),第二魂魄,第三妖怪,第四符咒,第五方位,第六谶兆。
”3在社会改造和启蒙使命的社会环境中,“迷信”在改革志士和学者那里成了弱国、亡国的根源,迫切需要革除4。
“迷信”一词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价值批判,早期民俗学界开始采用“俗信”、“民间信仰”为相关研究脱敏。
1930年代偶有学者采用从日本泊来的“民间信仰”一词来取代“迷信”二字。
5时下学者又策略性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名为民间信仰作“去污名化”之努力6。
从而便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讨论把民间信仰“转变为建构民族国家内部正面的社会关系的文化资源的可能性和方式”。
7近年来,尽管民间信仰研究有不断升温的趋势,民间信仰的提法与概念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民间信仰:世纪回顾与反思
民间信仰:世纪回顾与反思的报告,600字
民间信仰:世纪回顾与反思报告
20世纪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十年,也是一个改变世界历史的十年。
从浩如烟海的民间信仰中分辨出可行的概念,可以看出许多信仰的演化过程。
20世纪的民间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它的影响涵盖了与思想、文化宗教、传统习俗以及人类价值观有关的方方面面。
从自由的宗教信仰到对社会秩序的尊重,都与民间信仰有关联。
从20世纪的民间信仰可以看出,它深植于人们的观念和信仰,并在不同社会结构之间产生了共同点。
民间信仰依然是人们理解现实世界和推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它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信仰体系。
20世纪,我们从民间信仰中学到了种种道理,并付诸于实践。
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它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信念,激励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回顾20世纪的民间信仰,我们要不断思考其中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它对未来的影响。
民间信仰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社会秩序的统一,可以指引人们正确的行为,也可以增强人们对共同理想的执着,为人们放飞梦想提供动力。
未来,通过对20世纪民间信仰的思考,我们有望推动一种新的、高度发达的民族文明,使其永远屹立于历史的洪流之上,
深受人们的爱戴。
把20世纪的民间信仰作为历史的礼物,在反思过去、构建未来的时刻,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它,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刻意义,以便更好地走向未来。
最后,期待着2021年更加精彩纷呈!。
有关农村宗教信仰调研报告
有关农村宗教信仰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发展的加快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本次调研团队对多个省份的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下面,我们将详细报告本次调查的结果。
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选择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共涉及11个省份的100多个乡镇的农村地区。
通过对当地的文化、社会、宗教等因素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以及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旨在全面掌握农村宗教信仰的情况。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共有750人,涵盖了13至70岁的不同年龄层和社会阶层的农村居民。
其中男性占52.7%,女性占47.3%,教育程度主要为小学和初中,家庭收入主要为农副产品销售和务农。
三、调查结果1.宗教信仰概况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宗教信仰占比较大。
在调查的750名农村居民中,有669人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占比达89.2%。
具体来看,佛教信仰最多,占总人数的50.2%,其次是道教信仰,占总人数的18.4%,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度较低,分别占总人数的14.8%和6.5%。
此外,还有少数群众信仰马神和地方风俗信仰等。
2.宗教信仰原因在宗教信仰方面,调查发现农村居民信仰宗教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宗教信仰可以帮助农村居民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维持社会稳定。
其次,宗教信仰可以给予农村居民精神支持和安慰,在生活上提供信仰的指导和心理的慰藉。
最后,宗教信仰可以满足农村居民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求福祈祷,缓解生活压力和焦虑。
3.宗教活动与传统文化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在宗教信仰方面的传承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许多地方的宗教活动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如在佛教文化地区,人们会在佛寺内拜佛、上香、念佛等,同时还会在寺庙内举行民俗传统活动,如供花瓣、拜观音等。
在道教地区,人们则包括谋划诸多的巫术崇拜在内,如向道祖祷告、占卜等。
在基督徒地区,教堂还是普通农民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对农村民间信仰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民间信仰的几点思考——以关中等地农村老人“朝庙子”现象为例王习明自1990年代以来,关中、川西等地农村建庙、办庙会之风兴盛。
现在,这些地方几乎每个村都有几个小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大多数老人特别是老太太都要到附近小庙烧香;大多数小庙都会在农闲时间举办庙会,每逢做会,都有老年文艺宣传队来表演节目,并提供斋饭。
老人赴会(当地人叫“朝庙子”)只需捐1-2元现金或少量的米、菜等实物就可有吃、有玩,打发大半天时间。
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特别喜爱朝庙子,大多数老年妇女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每月至少朝2次庙子。
关中、川西等地农村建庙、办庙会,其发起组织者都是老人,主要参加者也是老人。
这些地方的老人并不富裕,他们之所以热心于建庙、办庙会、朝庙子,是因为他们能在这些活动中找到精神慰藉、获得社会地位。
与没有庙会但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湖北荆门等地农村相比,民间信仰兴盛的关中、川西等地农村老人福利水平确实要高很多:荆门农村老人自杀非常普遍,但关中、川西农村老人自杀很少。
发达的民间信仰之所以能提高老人福利,首先在于它给老人提供了日常交流的机会,可以让老人消除寂寞、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认为,老年人除了经济问题以外,还有个情绪生活问题。
主要是“一种存活的愿望与死亡的恐惧所引起的情绪”。
历来解决的途径有三:一是个人功德事业不朽的信念;二是在子孙身上得些寄托慰藉;三是灵魂永生的宗教信仰。
另有学者认为,中国民间宗教的社会功能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精神层次上的慰藉功能和行为层次上的实用功能。
对执着于务实求存这一价值标准的乡里民众而言,他们固然希望从“诸神救劫”的说教中获得精神支撑,借以消解由于社会压力而引起的心灵焦灼,但他们更希望这种精神慰藉能够落实到社会行为领域,以解决人生的实际需要为归宿。
目前,农村老人已基本解决了最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但由于计划生育、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孝道的衰落,老人已经无法在家庭内满足自己的情感精神需求,特别是无法消除寂寞、交流情感、建立人生意义。
关于我国民间信仰问题的理论政策思考
了民间信仰与我国传统“正宗大教”的脉承关系。
三
宗法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
既然以民间信仰名之,民间信仰与制度化的 五大宗教之间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在现实生活中,民间信仰代表着中国传统宗 教信仰的世俗化倾向,反映了民间社会的生活方
的进步,文明的推进和普及,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 解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正宗大教”解 除了宗法等级社会制度的约束后,成为了名副其 实的民间信仰,成为了老百姓自主选择、自由进出 的信仰领域,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中国
内容。
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同传统文化的相同点在
牟钟鉴教授认为,宗法性传统宗教才是中华
于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中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 民族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的正宗大教,是中华民
对于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族的主体信仰: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以天神崇拜
从社会学角度认识,宗教的外在形态是社会
当宗教信仰已经真正成为个人选择的私事的时候, 4、加强对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是法制时代依
壁垒森严的宗教制度还有可能继续存在吗?也许
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第 20 次全国
制度化的宗教必然要面临一个返朴归真的过程, 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宗教活动是在社会中
在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以更高级的形式重复中
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民间信仰没有类似某些制度
神是人们在物质世界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民间信
化宗教一样具有森严的教规教义和或明或暗的排
仰问题也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折射,民间信仰
他性; 也正因为如此,在政治上政策上和一般意
及其活动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其功能和作用也都
义的文化处境中,民间信仰所营造和实践的多样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既有积极性的因素,也
民间信仰复兴的社会学研究以Z庙为个案
民间信仰复兴的社会学研究以Z庙为个案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各种社会文化的交织融合,民族传统信仰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近年来,随着社会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许多民间信仰再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人们重新审视这些传统信仰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通过对其本质的探究和研究,推动民间信仰复兴。
本文以Z庙为个案,探讨民间信仰复兴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从不同维度分析民间信仰复兴的原因、影响和挑战,以及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Z庙Z庙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一个寺庙类型的文化遗址。
这个庙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是一个既象征了当地文化,又同时紧密联系着其它文化领域的地方。
Z庙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同时也是宗教咨询、社交和文化教育的场所。
在这个庙宇内,不仅是当地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涉及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包括表演、文艺演出、研讨会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Z庙的宗教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了一个庙会宗教的中心。
现在,在庙会期间,人们从周边各地涌来参观,游玩,祈祷,以及传承、发扬、弘扬当地宗教文化。
二、民间信仰复兴的社会背景20世纪以来,民间信仰的复兴已经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众所周知,传统信仰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的。
在现代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愈发世俗化、机械化,传统信仰就逐渐被置于次要地位。
而随着中国政经文化的改革开放,人们对传统信仰有了新的认识。
这种新的认识来源有多方面的影响:1.社会需求的变化。
在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人们对信仰需求的多样性得到充分体现。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民间信仰的复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评价。
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评价也越来越强烈。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推动了民间信仰复兴的进程。
3.媒体和科技的发展。
随着媒体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包括传统信仰文化的信息,这进一步推动了民间信仰的复兴。
在这一背景下,民间信仰复兴的案例越来越多,Z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案例。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报告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报告有人说当代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金钱而是信仰,因为当代中国人缺乏信仰,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情发生。
而我对于这一点竟颇为怀疑,因此有必要做一个关于本地区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报告。
调查时间为2014年底至2015年初,调查对象为江西省都昌县全体公民。
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关于当代民间信仰作比较。
问卷是通过两种形式展开的:一是网络调查,通过发送电子文档的形式对50位都昌县人进行随机调查;二是发放纸质问卷,在人流较多的购物中心发放了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35份。
尽量做到让各阶层都能接受到问卷调查。
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发现本地区当代民间信仰问题复杂多样,绝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信仰问题各阶层有着不同的看法。
信仰一词没有准确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都各不相同。
字典上是这么解释的,信仰是指人们对于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于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的奉为自己的典范和指南。
在调查中显示,50%的人认为信仰是一种高尚的精神,40%的人认为信仰是一种思想,10%的人认为信仰是一种宗教。
没有人认为信仰是不存在的,是一种空想。
这一方面表明在大家心目中信仰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缺少分布广泛,影响深远的宗教信仰。
其中18到30岁之间的人信仰宗教的人数十分少,而且信仰宗教的大部分人都女性。
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有基督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但是这些宗教对我们的生活并未有明显的影响。
如果说中国人缺少宗教信仰就说中国人缺少信仰那岂不是无稽之谈。
民间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
这些民间信仰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约束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自然崇拜有如山神,土地公公,海神等等。
出于对他们的敬畏和景仰,大量的祭祀活动围绕着他们展开,有如天下大旱之时,天子设坛祭祀求雨,诸葛亮七星坛求来东风,百姓希望通过对他们表达敬畏以求得大自然的保护,免受天灾。
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
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篇一: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伴随着近年我省社会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寻求从宗教中得到精神的寄托或者从宗教中寻求对生活事业家庭的某些庇护。
因而宗教活动场所不断得到增建和扩建,信教人数不断增加,宗教的传播也越来越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
(一)、信众年龄和性别结构。
就信教群众年龄和性别结构来看,信教群众年轻化趋势明显,据一份20xx年的民间信仰调查问卷显示,20-25岁的信教人群占58.49%,数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受男女性性格特点的影响,女性更容易接受宗教的理念,服从宗教教规教义,因此,信教群众中女性比重是高于男性的。
(二)、信众受教育水平。
信众以受教育水平较低者为主,但近年出现受高教育水平群体信教人数不断增加的趋势。
信众以 45 岁到 70多岁的中老年妇女为主,她们受教育水平很低,不少人诵经认不全字,读的通却不晓得意。
但总的趋势是信徒的学历是越来越高,高中生研究生比较多,博士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不少高学历的人专门皈依佛门,潜心佛法。
(三)、信众信仰动机一、由于疾病或遭受大变故等,以寻求精神寄托。
面对疑难杂症或没钱治病,有些人希望通过宗教来解决。
有一部分人相信信仰宗教或是信神可以治疗疾病,大部分的信教群众,均是一些中老年人,且身体患有某些疾病。
二、文化水平低,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很多老年人希望以自己的虔诚,为子孙后代祈福受到封建迷信的影响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
很多群众随大流,跟风随俗。
四、信教能获得一定的精神慰藉。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有关文化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人们精神文化匮乏,农村尤其严重。
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对比精神文化匮乏更为突出。
人们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信仰宗教。
五、部分人员借助宗教蛊惑人心,宣传不良思想。
六、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信仰动机的功利性、信仰意志的脆弱性、信仰对象的多元性和对教义理解的模糊性等四个方面是基层群众宗教信仰基本特点。
民间信仰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湖南工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姓名:周维学号:10601540203(本/专)科:本科专业、年级:安工系环本1002班调查报告题目: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成绩:__________________2012年12 月19 日调查目的:了解与研究当代民间信仰调查背景:伴随着近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寻求从宗教中得到精神的寄托。
因而宗教活动场所不断得到增建和扩建,宗教的传播也越来越多渗头到普通人的生活。
调查时间:2010-12-10调查地点:衡阳调查范围:衡阳当地居民调查方法:随机问卷调查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数据与分析:第1题你的性别是第2题你是否认为应该继续传承你们家乡的一些民俗风情或民间信仰?第3题你觉得现在的民间风俗习惯意识是否比十年之前要相对淡薄?第4题你参加一些民间信仰活动(如烧香拜神)吗?第5题你参加民间信仰活动是因为:第6题你的家乡存在怎样的封建迷信活动?第7题假如长辈有类似烧香拜佛活动,你独立后还会继承下去吗?第8题你认为现在你所在地区的民间信仰氛围对本地以第9题你认为民间信仰对当代传承传统文化有帮助吗?第10题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正文:1、现状:1.1近年的增长趋势。
伴随着近年我省社会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寻求从宗教中得到精神的寄托或者从宗教中寻求对生活事业家庭的某些庇护。
因而宗教活动场所不断得到增建和扩建,信教人数不断增加,宗教的传播也越来越1.2、年龄和性别结构。
根据各地实践队伍汇总的结果,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之间其年龄和性别结构都呈现出不同特点。
在农村,信教群众中女性比例要远远高于男性,而在城市则比例稍小一些;受地域文化影响,部分地方信教群众年轻人比重远远大于其他地方。
多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
就信教群众年龄和性别结构来看,信教群众年轻化趋势明显,综合部分高校在学生中间的调查,信教学生比重约为7%-10%,数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
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
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民间信仰;生活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
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
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
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
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在上个世 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 ,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顾颉刚 先生曾于上世纪的 20 年代运用人类学 、民俗学的 方法 ,对北京妙峰山香会 、东岳庙 、福建泉州的铺 境 、广东东莞的城隍庙等作过初步的研究 ,他通过 研究民间文化中的神道与社会 “, 很愿意把各地方 的社会和仪式的目的弄明白了 ,把春秋以来的社 祀的历 史 也 弄 清 楚 了 , 使 得 二 者 可 以 衔 接 起 来”[1 ] (p71) 。费孝通先生则在《江村经济》中对开弦 弓村的民间信仰活动加以留意 ,探讨了灶王 、刘皇 等“神道”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一 些治文化史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民间信仰问题也表 现出了兴趣 ,如柳诒徵先生便撰有《述社》一文 ,对 古代中国“社”之源流演变加以条缕剖析 。[3] 许地 山亦曾著有《扶箕迷信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41 年 版) 。此外 ,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论述还散见于当
·124 ·
者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 ,使得民间信仰研究逐渐 开始走上正轨 ,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笔者不揣浅 陋 ,拟对当前社会史领域中的民间信仰研究现状 及其未来走向作初步梳理 ,管见所及 ,挂一漏万 , 尚祈方家指正 。
从研究视野与方法上来看 ,解放前学者对民 间信仰的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传 统史学的理路 ,如柳诒徵 、许地山先生等 ,其特点 就是完全从史料出发 ,引经据典 ,考察一种信仰或 仪式的来龙去脉 。第二类则以顾颉刚 、费孝通诸 先生为代表 ,他们的特点就是注意与其他学科 ,特 别是社会人类学 、民俗学的结合 ,注重田野考察与 理论探讨的结合 。第三类则是专门从民俗学的角 度对民间信仰进行考察 。①
第二 ,通过民间信仰考察社区的发展史及其 内部规则 。如罗一星曾对明清佛山北帝崇拜进行 研究 ,认为官府与商人在北帝崇拜的发展过程中 起了重要的作用 ,前者在政治上提高了北帝的地 位 ,而后者则是从经济上提供保证 ,正是两者的相 互作用 ,使得佛山北帝崇拜“由简陋到繁缛 ,由亲 近至敬畏 ,由共享到独尊”,成为了珠江三角洲主 神崇拜的典型 。[13] 郑振满以莆田江口平原为例探 讨了当地神庙祭典的发展 ,指出“以祭祀圈为标志 的地域组织并不是台湾移民社会的特殊历史产 物 ,而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14] 。陈春声 则通过对樟林神庙系统的研究对常见分析框架 下 ,祭祀圈概念被理解为“一种比较确定的 ,可满 足共时性研究需要的人群地域关系”提出了质疑 , 认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樟林神庙系统“乡村庙 宇的空间格局及其内部关系 ,是在长期的历史变 迁中积淀的结果”,应该更注重对信仰空间之所以 存在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场景的了解 。[15] 而华南的 另一位学者刘志伟通过对粤东沿海的一个海 岛 ———大洲岛的乡村庙宇 、祭祀习惯及村落关系 等的实地考察 ,认为当地“以两座天后宫作为祭祀 中心整合起来的十三个村落 ,以各村的主神庙作 为中心的村落 ,还有围绕着各村中其他小庙形成 的邻里角落 ,构成了不同层级的社区单位系统”, 而透过这些正在整合过程中的社区将更有利于了 解到社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16] 钱杭通过对 浙江平阳地方神庙薛忠训庙 (大夫殿) 的研究 ,认 为当地对这一神明的祭祀“形成了固定的祭祀圈 , 和以四大基础姓为核心的祭祀组织”“, 以血缘 、地 缘关系交叉并存为突出特征的大夫殿祭祀圈的外 在形态 ,以与大夫殿祭祀的责任关系为根据的祭 祀组织的生成原则 ,是使该地区在社会秩序自我 调适的方式上表现出同生共存 ,互相联结诸特征
反映了传统中国学研究者对自身研究视野的调 整 ,也正体现了以社会人类学为主的社会科学理 论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影响 。②
二
关于欧美社会人类学界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 研究 ,王铭铭在《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一书第 五章《象征与仪式的文化理解》中有过详尽的介 绍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斯福 ( Step han Feucht wang) 的《The Imperial Metap ho r : Pop ular Religio n in China》(London : Routledge ,1992) 和武雅 士 ( Art hur Wolf ) 主编的《Religio n and Rit ual in Chinese Societ y 》( Stanford U niversit y Press , 1974) 等 。美国学者杜赞奇 ( Prasenjit Duara) 在 研究中国华北农村时则提出了“权力的文化网络” 概念 ,试图以此揭示“国家政权深入乡村社会的多 种途径和方式”,并且认为民间信仰是其中很重要 的一条渠道 。[7] 另外 ,英国学者马丁 ( Emily Mar2 tin) ,美国学者魏勒 ( Ro bert Weller) 以及桑格瑞 ( Steven Sangren) 等 ,近年来也对汉人民间信仰 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③
① 由于本文主要以社会史领域内的民间信仰研究为考察 对象 ,因此 ,关于目前中国民俗学界的民间信仰研究暂 不涉及 。
② 就笔者而言 ,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因为正是草根性 (非 文本性) 才标志出了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根本区 别 ,正是在这一点上 ,使它与民间教派宗教有所区别 ,后 者毕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经典与制度 。所以 ,笔者以 为在中国 ,所谓民间信仰就是指与制度化宗教相比 ,没 有系统的仪式 、经典 、组织与领导 ,以草根性为其基本特 征 ,同时又有着内在体系性与自身运作逻辑的一种信仰 形态 。
Retrospect on the Study of Folk Rel igion : A Surve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
WAN G Jian
( I nstit ute of History S han ghai A ca dem y of S oci al S ciences , S hang hai 200235 , Chi na) Key Words :st udy of folk religio n ; social history ;ret ro spect
但是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 ,在学术界出现 了数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中国古代在儒 、释 、 道之外存在着第四种宗教 ,即民间宗教 ,而“民间 宗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派信仰的宗教 ,如 白莲教 、一贯道等 ;一是流传于民间的为普通民众 所共同崇信和奉行的宗教戒律 、仪式 、境界及其多 种信仰”[5] 。在此 ,民间信仰显然已被认为具有一 定的宗教性 。还有一种观点则更强调中国民众信 仰行为的宗教体系性及草根性 (非文本性) ,认为 它独立地存在为一种“民间宗教”( Pop ular Reli2 gio n) ,其内容主要包括“(1) 神 、祖先 、鬼的信仰 ; (2) 庙祭 、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的仪式 ; (3) 血缘性 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 ; (4) 世界观和宇 宙观的象征体系”[6 ] (p152~156) 。后一种观点代表了 一批从事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汉学人类学家的观 点 ,前一种观点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后者 ,
③ 具体可以参见王铭铭上揭书通神事件进行了 剖析 ,认为汤斌的行为与康熙推行儒学教化政策 相关 ,但五通神的屡毁屡兴却表明了民间信仰问 题的复杂性 。[11] 王健通过对苏州民间信仰的考 察 ,指出明清时期国家的相关政策 ,使得当时在祀 典与淫祀之间还存在着淫祀这一层次 ,其地位十 分微妙 ,摇摆于非法合法之间 ,为民间信仰的存在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减少了国家与民间社 会之间冲突的发生 。[12] 此外 ,类似的论文还有赵 世瑜 、杜正贞的《太阳生日 :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 之死的历史记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 第 6 期) 等。
·123 ·
史 学 月 刊
2005 年 第 1 期
·学术综述 ·
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王 健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上海 200235)
[ 关键词 ] 民间信仰研究 ;社会史 ;社会文化 [摘 要 ] 民间信仰问题是当前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 ,使得民间信仰成 为了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当然 ,研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 ,最主要的问题是概念运用 的随意性太大 。在研究方法上 ,一方面受到了包括社会人类学 、社会学 、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影响 ,另一方面 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也应得到重视 。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58320214 (2005) 0120123206
在社会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下 ,当前社会史领 域中的民间信仰研究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
第一 ,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关照传统中国国家 与社会的关系 。如陈春声通过对广东樟林三山国 王与双忠公信仰的研究 ,指出“这两个神明信仰的 形成及其象征意义的转换 ,与潮洲地区数百年来 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复杂互动的契合过程有着密 切的联系”[8] 。赵世瑜则以明清北京城内碧霞元 君与东岳神崇拜为例 ,探讨了民间神灵在特殊条 件下与国家权力的互动互惠关系 。[9] 而他对明清 时代北京黑山会历史的研究则又从大众信仰的角 度探讨明清宦官与民间社会的关系 。[10] 吴建华曾
时不少关于民俗及社会风俗的论著之中 。如张亮 采编著之《中国风俗史》(商务印书馆 1911 年版) ,胡 朴安主编《中华全国风俗志》(大达图书供应社 1935 年版) 等 。
本来 ,这些成果的取得对于进一步开展中国 民间信仰的研究是十分有利的 。但在解放后 ,由 于受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 ,在破除迷信的口 号下 ,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 ,特别是当与之密 切相关的人类学 、民俗学 、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 迹后 ,就再也无人问津 ,研究则更加无从谈起 。
直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随着社会史研究的 不断深入 ,这一状况才开始有所改变 。特别是近 年来眼光向下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史学界的共 识 ,在此背景之下 ,作为民间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 民间信仰开始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他们尝试 解读民间信仰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从而使民间 信仰成为全面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普通百姓的一 个独特视角 。而当前涉足于这一领域的既有历史 学者 ,也有民俗学界 、社会 (文化) 人类学界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