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定义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复习要点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d63269856a561253d36f74.png)
第一章思维与创新思维第一节概述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该定义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2、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本质特征和功能特征。
思维的本质特征主要有间接性、概括性和内隐性。
思维的功能性特征主要有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总是按照一定的形式、方法和、规则而进行,具有合理性。
从根本上讲,思维的创造性在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是思维的创造性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改变世界的动力就是创新,思想的创新。
思维的逻辑性是基础功能,批判性是触发功能,创新性是超越功能(思维功能特征之间的关系)。
3、思维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四个历史时期。
古希腊文明的杰出代表是师徒相继的三个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东方中国出现思维创造的顶峰时代,就是春秋时代的道家、儒家和墨家学派。
4、对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从哲学到心理学到创新研究这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思维的研究和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60年代之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成果首先应用于美国工商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思维,并力图建立一门跨学科的思维科学。
5、思维的基本类型:1)根据思维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将思维分为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
形象性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或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和主要形式。
2)根据思维封闭或开放的标准:把思维分为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收敛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律而进行的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新思想的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是产生创新思想的主要思维方式。
思维-哲学定义(精)
![思维-哲学定义(精)](https://img.taocdn.com/s3/m/d984b97948d7c1c708a145fa.png)
思维-哲学定义
思维是主体的行为,是思维意识的表现形式。
思维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为了获得处置客体的意识,做好消除客体影响的准备工作,思维组织在生存意识的主导和思维意识的指挥下,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的行为。
主体是有生命的物体,是行为的主导者和实行者。
生物主体具有行为的需要和能力,行为是生物主体的日常生活方式。
思维类型:
一.从抽象性来分,主要可分为:
1、直观行为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二.以目的性来看,可以分为:
1、上升性思维
2、求解性思维
3、决断性思维
三.从智力品质上划分,可以分为:
1、再现思维
2、创造思维
四.从思维技巧上看,还可分为:
1、归纳思维
2、演绎思维
3、批判思维
4、集中思维
5、侧向思维
6、求异思维
7、求证思维8、逆向思维9、横向思维10、递进思维11、想像思维12、分解思维
13、推理思维14、对比思维15、交叉思维16、转化思维17、跳跃思维18、直觉思维19、渗透思维20、统摄思维21、幻想思维22、灵感思维23、平行思维24、组合思维25、辩证思维26、综合思维
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新成果的一种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用创新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解放学生的头脑,发挥想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创新者。
最后,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解释名词解释
![思维的解释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7f9f1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9.png)
思维的解释名词解释思维的解释:智力与心灵的相互作用引言:人类作为有着高度发达智力的生物,思维一直是我们与众不同的特征之一。
思维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它是我们与外界交互、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基石。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思维的定义、形式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思维的定义与类型思维是指智力与心灵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涵盖了人类利用智力进行推理、判断、记忆、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地思考的能力。
思维的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基于前提和规则进行推理的过程,如数学和科学推理。
而创造性思维则是指能够产生新观点、新想法和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如艺术家和发明家常常需要运用的思维方式。
第二部分:思维的形式与过程思维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判断推理和决策等。
概念形成是指通过将信息分类和组织成为概念,从而理解和认识世界。
问题解决是指在面对困难或未知情况时,通过运用各种分析和推理技巧,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判断推理是指运用一系列的逻辑规则和证据,从而得出结论和评价。
决策是指在多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第三部分:思维的应用与实践思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对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学校里,我们需要思维来学习并理解新的知识。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思维来解决问题、创新和做出决策。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思维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因此,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结论:思维是智力与心灵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与众不同的特征之一。
它包含了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大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运用思维来学习、工作和与他人交往。
因此,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思维是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它的作用无处不在。
通过理解思维的定义、形式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心理学基础第五章思维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心理学基础第五章思维的定义和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12759096eff9aef8941e06d7.png)
二、思维的种类
(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2.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向一个 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第二节 表: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 理解: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具有鲜 明的形象性。
❖ 2、表象的特征 ❖ 直观性
❖ (二)掌握概念的途径:日常概念、科学概念
二、推理
❖概念 ▪ 内涵: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 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程。
❖ ②特点: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 ❖ ③创造想象的加工过程也是词的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作用,是
语词思维指导下的形象思维过程。
❖ 1)原型启发是创造想象的契机; ❖ 2)典型抽取是创造想象过程的主要环节; ❖ 3)灵感升华是创造想象活动接近突破阶段时的顿悟。
❖
❖ 开库勒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团团转、团团转,而发现了 苯的六角环行结构。
斯芬克斯之谜
“什么东西早晨用四 条腿走路,中午用 两条腿走路,晚上 用三条腿走路?”
分析:四条腿——爬,两条腿——走,三条腿—— 拄拐杖;早晨——婴儿,中午——青年,晚上—— 老年
综合:婴儿期四脚爬行,青年期两腿直立走路, 老年期拄拐杖两腿直立走路——人
二、思维过程
(二)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 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eg:购买衣服
分类: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过 程。
二、思维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 抽象:抽取同类事物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 性。
• 交通工具的抽象
2. 概括是在抽象基础上进行的,将抽取出来的本 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 交通工具的概括
第五章 思维
![第五章 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474e64305a8102d276a22f2e.png)
三、分类: 分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 凭借物的不同 、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 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 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 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4、根据创造性成份的多少 创造性成份的多少 、根据创造性成份 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例:
古希腊国王处死一批囚犯, 古希腊国王处死一批囚犯,允许每个囚 犯说一句话,真话,处绞刑, 犯说一句话,真话,处绞刑,假话砍头 “要对我砍头” 要对我砍头” 国王左右为难,真砍头,真话应绞死, 国王左右为难,真砍头,真话应绞死, 若绞刑,假话应砍头。将他放了。 若绞刑,假话应砍头。将他放了。
都是B,所有的B都是 都是C,因而所有的A都是 都是C; ①所有的A都是 ,所有的 都是 ,因而所有的 都是 ; 所有的 都是 所有的A都不是 都不是B,所有的B都是 都是C,所有的A都不是 都不是C; ②所有的 都不是 ,所有的 都是 ,所有的 都不是 ; 所有的A都是 都是B,所有的C都是 都是B,因而所有的A都是 都是C; ③所有的 都是 ,所有的 都是 ,因而所有的 都是 ; 有些A是 ,有些B是 ,因此,有些A是 。 ④有些 是B,有些 是C,因此,有些 是C。 从图解可知,上述论断中只有①是正确的, 从图解可知,上述论断中只有①是正确的,但实际生活中许 多人认为这四个结论都正确。 多人认为这四个结论都正确。
何为创造性思维? 何为创造性思维?
期中考试——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论创造性思维 论创造性思维 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求: 要求: 1、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有理有据、 2、10分钟左右 、 分钟左右 3、重点突出,能够自圆其说 、重点突出,
教育基础知识——思维的概念及分类
![教育基础知识——思维的概念及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b63951376c66137ee0619a9.png)
教育基础知识——思维的概念及分类不管是在教师招聘还是教师资格考试中,思维这个知识点都是一个高频考点,并且主要是做客观题考察,作为考生需要理解思维的特性以及思维的分类;接下来中公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理解这一块知识点。
一、思维的概念(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点拨:要将思维与感觉、知觉加以区分,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反映,而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性1.间接性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点拨:间接性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事物,例如医生通过看体检报告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诊断体现的是间接性。
2.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点拨:概括性是指反映本质属性或者内部联系,例如古人通过对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板“潮湿”就要“下雨”,得出了“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种现象体现的就是概括性,体现的是发现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二、思维的分类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内容):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1)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要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所要解决的任务目标一般总是直观的、具体的。
点拨:例如幼儿通过掰手指数数主要体现的就是直观动作思维,家电修理工人在修理电器时一边操作,一边思维,体现的也是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
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点拨:低年级小学生在数字运算时通过头脑中一个梨子加两个梨子的形象进行运算体现了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
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点拨:学生在学习有关的动物知识时,能够通过鹦鹉是卵生的,鸽子是卵生的,鹦鹉和鸽子属于鸟类,推理出鸟类是卵生动物体现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什么是意识和思维?
![什么是意识和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99edb76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9.png)
什么是意识和思维?1.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人的主观感受、体验和知晓其周围世界的能力。
它包含了知觉、注意力、感知、思考、感情等多个方面,是我们与外界进行交互和联系的基础。
2. 意识的产生意识的产生是由大脑的活动所引发的。
当我们接收外界刺激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会产生电化学反应,向其他神经元传递信息,最终形成意识。
意识的产生还与人类的生理状态、经验和文化背景有关。
3. 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类对某个问题或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它包括了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空间思维等多个方面,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基础。
4. 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的类型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逻辑思维:通过演绎法推理,从前提得出结论,是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通过联想和想象,寻求新颖、独特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空间思维:指人类对空间和物体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例如能够在脑海中想象三维空间的形态、大小、位置等。
概念思维:指人类对概念的认知能力,例如能够区分“大”和“小”、“圆”和“方”等。
5. 意识和思维的关系意识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意识为思维提供了认知的基础,思维则为意识提供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大脑不同区域与意识和思维的关系,这为探究意识和思维之间的奥秘提供了一些线索。
总之,意识和思维是我们认知和行动的基础。
了解它们的定义、产生和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身边发生的事情。
同时,意识和思维的研究也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大脑的神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思维的具体化名词解释
![思维的具体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b007f8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2.png)
思维的具体化名词解释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核心,是我们理解和处理世界的方式。
它是个体大脑中各种信息的处理、加工和表达方式的总称。
然而,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在理论上给予具体而明确的定义。
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思维被赋予了不同的特定含义与理解。
本文将从心理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思维的具体化。
心理学视角下,思维被定义为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表达的心理活动。
这种心理活动包括注意、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等。
思维是主观意识活动,通过感知和思考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在心理学研究中,通过行为和实验来观察和测量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揭示思维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哲学角度下,思维被认为是人类把握事物、形成概念和认识规律的活动。
哲学家们将思维视为抽象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能力,与感知相辅相成。
思维不仅涵盖了逻辑思维,还包含了直觉、想象、创造力等能力。
哲学家还关注思维的自由性和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已有事物的反映,也可以超越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的认识和理论。
认知科学视角下,思维被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大脑中神经网络的活动体现。
认知科学关注思维的结构和算法,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模式,将思维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
认知科学将思维分为外显思维和内隐思维。
外显思维是清晰、明确的思维表达,通过语言、符号和图像等形式呈现。
而内隐思维则是潜在、隐蔽的思维过程,通常难以被自己或他人觉察。
思维作为认知过程的核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思维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内心活动,也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思维,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转化,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知识体系。
思维的具体化需要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将抽象的思维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具体化表现为各种思维方式和能力。
例如,逻辑思维是思考问题时运用形式逻辑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有助于辨别和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则是指面对问题时产生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和创意的能力。
基础心理学知识:思维
![基础心理学知识: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fac7536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d.png)
基础心理学知识:思维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问题、解决困难的基础过程。
在基础心理学中,思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认知、知觉、记忆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基础心理学中关于思维的知识。
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类进行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创造性思考等心理过程的总称。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能够反映、推理和调整现实的心理活动。
二、思维的特点1. 心理活动性: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反映和理解的过程。
2. 逻辑性:思维具有逻辑性,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规律,通过推理、判断和归纳等方式进行思考。
3. 创造性:思维能够创造新的认知和理解,产生新的观点、见解和解决方案。
4. 发展性:思维是可以发展和改变的,随着认知水平和经验的积累,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思维的类型1. 演绎思维:演绎思维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过程,通过已有的普遍规律,推导出特殊情况和结论。
2. 归纳思维:归纳思维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式,总结出普遍规律和概念。
3. 线性思维:线性思维是按照线性的顺序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按照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
4. 非线性思维:非线性思维是以网络式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强调多元化的关系和联结。
5.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通过突破常规、寻找新的角度和解决方案的思考方式。
四、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问题提出、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方案评估等阶段:1. 问题提出:思维的起点是问题的提出,问题能够激发思维活动,使人们去思考、分析和寻找解决方案。
2. 信息获取:思维过程中,获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人们通过感知、观察、阅读等方式,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 信息处理:在获取到信息后,人们会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建立认知模型和概念,并进行推理和判断。
4. 解决方案评估:在思维过程中,人们根据推理和判断得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判断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最佳解决方法。
思维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思维的名词解释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924e8a9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4.png)
思维的名词解释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中,思维是一个广泛讨论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的思考、理解、推理和问题解决过程。
思维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类认知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探索了我们如何感知、记忆、评估、分析和创造信息的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思维的定义、类型和影响。
思维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
从传统心理学角度看,思维是一种关于思考和判断的活动,通常与知觉、记忆、想象、语言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紧密相关。
然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更关注思维的外显行为,认为它是对某些刺激的响应。
而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思维被视为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它强调了对内在心理过程的探索。
思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概念性思维和概括性思维。
概念性思维指的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归类新的信息。
它所使用的思维模式基于已有的概念和范畴,通过将新信息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和联系来进行推理和判断。
概念性思维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发挥着关键作用。
概括性思维则是通过整体、宏观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它强调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模式识别,而不是仔细考虑每一个细节。
概括性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直觉,即在没有经过系统分析的情况下,人们基于自己的直觉或感觉做出判断和决策。
概括性思维是一种快速而高效的认知过程,但有时也容易导致错误的判断。
思维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遗传背景、环境刺激和教育经验等。
遗传背景为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奠定了基础,然而环境刺激和教育经验则起到了塑造和推动个体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
例如,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人们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策略,这反映了环境对思维发展的影响。
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思维,我们能够理解和评估复杂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然而,思维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偏见。
例如,由于我们是有限的信息处理者,我们倾向于使用心理启发法来简化决策过程,这可能导致我们的决策出现偏差。
人类思维与逻辑学文字资料
![人类思维与逻辑学文字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fab747469eae009581becde.png)
第二节人类思维与逻辑学一、人类思维1、思维定义及其与感知觉的关系●思维定义思维(thinking)是高级生物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概括与间接的能动的反映。
●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人的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2、思维方式简述●思维方式定义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
也有人定义为:思维方式是人类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思维方式的差异,则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维方式与情绪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其情绪反应密切相关。
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并非由事件所引起,而是由个体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即思维决定情绪。
举个例子,一个自卑的人和一个自信的人某一次在和经理打招呼后,经理都没有反应就过去了。
这时候,自卑的人往往会变得心情不好,因为他惯性悲观看待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他消极的解读别人的行为,他会认为经理是因为对他有意见,觉得他不好才不搭理他的;相反,自信的人则不会过多的情绪,不会放在心上,因为他会认为也许经理有事,也许是没看到,总之他的思维方式不会让他立马产生过多的消极的想法。
3、思维方式分类思维的分类有哪些?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
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种方式。
●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实际动作便是这种思维的支柱。
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
例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常借助数手指,实际活动一停止,他们的思维便立即停下来。
普通心理学课件4 第二篇 信息加工—思维
![普通心理学课件4 第二篇 信息加工—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5e4ea609ad51f01dc281f1fc.png)
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定义: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活动中是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一)概括性✹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取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和规律✹使人的认识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是概念形成的前提,是思维迁移的基础✹概括水平越高,思维水平越高;认识水平越高,概括水平越高过度概括化?(二)间接性✹人借助于一定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超越感知觉的局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对经验的改组✹是探索、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思维的过程-思维操作(加工环节)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形成整体。
比较✹对比各种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关系。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取出各种事物与现象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抽象基础上对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的任务、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逻辑思维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容易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用科学的概念和论断进行判断。
(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对于新问题能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直接的领悟,快速而跳跃✹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进行推导的思维活动,也叫逻辑思维。
(四)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
思维与意识两者的关系与区别
![思维与意识两者的关系与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3f1f5a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8.png)
思维与意识两者的关系与区别思维与意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认知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思维与意识的关系与区别,并分析它们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功能。
一、思维与意识的定义及关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思考和推理的过程,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心理活动。
思维能够通过概念、推理、判断等方式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可以说没有思维就没有认识。
意识是人脑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反应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和反映,通过感官直接接收信息,并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分析和理解。
意识可以分为清醒意识和潜意识两种形式。
它承担着注意、记忆、感觉等功能,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托。
思维与意识两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思维活动需要依赖于意识的感知和记忆基础,而意识的产生又依赖于思维的激发和调控。
可以说,没有意识就没有思维的展开,而没有思维就无法形成明晰的意识体验。
二、思维与意识的区别1. 定义层面上的区别思维是一种认识和思考的主观能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和抽象的结果。
而意识是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体验的一种心理状态。
2. 功能层面上的区别思维是人类通过逻辑推理、概念形成、判断和推断等方式对事物进行认识和思考的过程。
它是高度抽象的能力,可以进行符号的运算和推导。
而意识则承担着感知、注意、记忆和反应等基础功能。
它是感性经验的基石,为思维提供了直接的感知材料。
3. 表现层面上的区别思维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语言的表达、符号的运用和逻辑的推理等。
思维活动是有目的、有规律、有选择的,通过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而意识的表现则是人的主观体验和感知,包括对外界的感觉、情绪和意愿的体验等。
三、思维与意识的关系思维和意识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思维活动依赖于意识的感知和刺激,而意识则需要思维的引导和调控。
首先,思维激发意识。
当我们面临一种情境或遇到问题时,思维会被激活,启动我们的意识。
名词解释思维的解释
![名词解释思维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d4c878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8.png)
名词解释思维的解释思维是人类最为神奇和复杂的能力之一,它是我们理解、思考和判断世界的方式。
思维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和形式,其中一种被称为名词解释思维。
本文将对名词解释思维进行解释和探讨。
名词解释思维是指通过解释和定义特定名词来理解概念和现象的一种思维模式。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一个名词的属性、本质、作用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获得对该名词的深入理解。
名词解释思维在学术研究、语言学、哲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学术研究中,名词解释思维常被用于概念的定义和辨析。
一个概念的定义对于进一步研究和讨论至关重要。
通过对关键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心理学中,人们常常通过解释“人格”这一名词来理解不同的人格类型和特点。
名词解释思维帮助我们澄清概念的定义,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相关的问题。
此外,名词解释思维还可以用于理解语言中的固定词组和习语。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很多词语的意义在语境中是固定的。
通过对这些词语进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得更加准确。
例如,“一诺千金”这一习语,通过名词解释思维,我们可以理解其意为信誉和诚信的重要性,进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除了学术和语言领域,名词解释思维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情境,通过对关键名词的解释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要素。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时,通过对关键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理清问题的逻辑和步骤,从而更好地解决它。
然而,名词解释思维也存在一些局限。
首先,名词解释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主观的。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名词可能有不同的解释,这取决于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
其次,名词解释思维可能会忽略名词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意义。
很多名词是复杂的抽象概念,通过仅仅解释名词本身无法完全揭示其内涵和外延。
综上所述,名词解释思维是一种通过解释和定义特定名词来理解概念和现象的思维模式。
语言和思维异同与先后关系
![语言和思维异同与先后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10d466d9b6648d7c1c746e3.png)
语言和思维的定义异同及先后关系思维的定义: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以感性形象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的事物,使人能把握各种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
思维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一种更高级的认识过程,它运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操作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以存储于记忆中的知识为媒介,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这种反映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带有间接和概括的特性。
例如,人们看见各式各样的平房和高楼,通过思维则能形成房屋这一概念,它概括了所有平房和高楼的共同本质。
人们可以看到阳光照射在岩石上,通过肤觉而感知岩石变热。
但阳光照射与岩石变热的因果关系却不是感觉和知觉所能把握的,需要进一步利用有关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间接地加以认识。
这种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使人们能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们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预见事物的未来变化和发展,进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们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要受实践的检验。
思维活动可由外部事物引起,也可由记忆中的事物引起。
一般来说,当人需要完成某种任务而又没有现成的手段时,思维活动便被触发并沿着任务所指引的方向进行。
换句话说,思维活动是由一定的问题引起的,并指向问题的解决。
这种思维活动称作目的指向性思维。
它受意识的控制,是人的主导性思维活动。
另外还有一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思维活动,它很少受意识控制,带有自发的联想的性质,称作联想性思维。
思维突出地表现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方面。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而且也是正常人进行思维的工具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因素但概念是由词来表示的,例如房屋的概念就是用词“房屋”来表示的。
房屋一词单独以符号的形式存在,标志了所有各式各样的平房和高楼,具有概括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高级生物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概括与间接的能动的反映。
思维受知识经验、生活方式、习惯、情感、性格、兴趣、心理素质技能等的影响。
思维的基本形式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二、其他方面的解释
1、《心理学》: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3、逻辑思维
(1)概念
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
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三、几种重要的思维
1、辩证思维
(1)概念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2、《哲学》:
思维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为了获得处置客体的意识,做好消除客体影响的准备工作,思维组织在生存意识的主导和思维意识的指挥下,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的行为。
3、《逻辑学》:
作为人特有的认识活动,通过概念、命题、推理来反映客观对象的。而概念、命题、推理是思维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思维形态。
B
是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是将“属”概念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种概念。划分的逻辑规则,一是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二是一个划分过程只能有一个标准;三是划分出的子项必须全部列出;四是划分必须按属种关系分层逐级进行,不可以越级。
4、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1)概念
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4、乔俊武主编的《思维论》:
思维被理解为“受社会所制约的,同言语紧密联系的,探索和发现崭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对现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中间接概括反映现实的过程(思维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产生并远远超出了感性认识的界限。”
《心理学》注重的是思维的心理过程;《哲学》关心的是思维的具体表现形态;逻辑学是从思维形态方面研究思维的。
(2)方法、
A
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
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
B
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方式。
C
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换言之,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种观点方法。
(2)方法
A整体法
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B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构问题。
逻辑思维用于反映物质运动的时间特性.
(2)特征
概念的特征:内涵和外延。
判断的特征:一是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二是判断总有真假。
推理的特征: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非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虽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的,是或然性推理。
(3)方法
A
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式。是用简洁的语词揭示概念反映的对象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定义的基本方法是“种差”加最邻近的“属”概念。定义的规则:一是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同;二是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三是定义不能用比喻;四是不能循环定义。
2、系统思维
(1)概念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C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D功能法
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