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流通体系和粮食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粮食流通体系和粮食价格
(一)我国粮食流通体系出现的问题
一)粮食价格再度出现倒挂现象。
自1996年秋粮上市,许多地区的粮市继1984年、1992年之后又再出现粮食购销价格倒挂现象。
1.定购粮价格与市场销售价格倒挂。自1996年全国粮食丰收后,因市场上粮食供应充足,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市场销售价格低于国家规定的粮食定购价格的情况。如江苏省籼稻、小麦每公斤的市场价格比定购价格低0.20元至0.40元;江西新干县每公斤稻谷市场价比定购价低0.10至0.20元。
2.成本价格与销售价格倒挂。如广东省1997年定购粮每50公斤70元,议购价60元,加上入库费用和利息,入库成本达80~90元,而市场批发价为53~57元,每50公斤亏损23~37元。
3.国际国内价格倒挂。从有关资料获知,目前我国国内小麦、玉米、大米和大豆四种粮食批发价格分别超过了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批发价格的35.3%、1
4.4%、20.7%和27.6%。
(二)粮食购销出现“买粮难”或“卖粮难”的问题。
自1994年我国粮食按定购和议购两种价格收购后,当定购价与议购价不一致时,粮食购销就会出现“买粮难”或“卖粮难”的问题。当粮食欠收、市场上粮食供不应求,粮价猛涨并高出定购价时,粮农就会尽可能把粮食运到市场上卖高价,从而造成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买粮难”,当粮食丰收、市场上粮食供给过剩、粮价下跌时,
私商就会观望,出现国有粮食部门独家经营。而国有粮食部门因收购资金不足、仓容所限、或经营亏损增大等原因不能全部收购农民出售的粮食,造成农民的“卖粮难”。
(三)粮食库存增加,粮食部门大面积亏损加重。
1996年夏收后,国有粮食系统粮食库存量不断增加,目前存粮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37.38%,超过库容的72%,即有40%以上的粮食在露天存放,预计,到明年3月末,农民手中至少还有700亿斤余粮。由于粮食库存的增加,积压严重,粮食销售困难,致使粮食部门亏损严重。1995年国有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增加额为44亿元,1996年达197亿元,1997年比1996年的增加额翻了一番还多。
(二)我国粮食流通体系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定购价的决定违背市场供求决定原则。
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价格的决定主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进行,而定购价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带有人为因素,从而经常与市场价格背离(近几年主要表现为倒挂)。由于定购价与市场价的经常背离,使我国粮食购销多年来在“买难”与“卖难”中不断交替变化。因此,解决“买难”、“卖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定购价决定的市场化。
(二)专储粮制度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不完善,中央与地方责权关系没理清。
为保证市场上粮食供应量的稳定,许多国家都实施了粮食储备政策,进行粮食的宏观调控。我国在1990年粮食丰收后,也建立了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组建了国有粮食储备局,负责管理国家专项粮
食储备,指导地方的粮食储备工作。然而,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在多年的实施中,存在着一些问题:①粮食的来源于定购形式,而购价与市场价格背离;②中央专项粮食储备与地方粮食储备混在一起,中央与地方责权关系没理清,不利于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发挥各自的吞吐调节作用;③专项粮食储备的购销与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未能分开,使专项储备与商业周转储备混在一起,有关部门难以掌握专储粮的数量以及时调节,影响了国家专储粮在平衡供求、平抑粮价方面所起的作用。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1995年粮价暴涨而采取的举措,其作用无可否认。但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表现在:①由于中央与地方的粮食责权关系没有理顺,尤其在流通方面,中央管理过于具体,不利于这一制度的落实;②由于目前地方粮食平衡的风险费用主要由地方财政支付,为使省(区)内平衡,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产销区的割据封锁,妨碍了粮食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
(三)国有粮食企业政企职责未分,而且流通设施落后。
国有粮食企业的政企职责不分,一方面,使其不能完全根据市场导向自主经营,影响其经营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为完成政策性业务,当定购价高于议购价时,企业便要背上因价差而带来的政策性亏损加之企业自身的经营性亏损及旧体制下造成的各种补贴不到位的挂帐,使企业的亏损增长。
由于我国粮食流通主要由国有粮食企业(其经营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批发的80%、零售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企业挣的钱多数用在保工资和其他事业费上,用于修建粮库的投入很少,致使多数粮库多
年失修,现有库存紧张,加剧了近年来粮农的“卖粮难”。
(四)粮食经营的内外贸脱节,加剧了国内粮食购销的“买粮难”和“卖粮难”。
一直来,粮食的国内流通由国内贸易部管理,具体业务由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粮食的国际贸易由对外经济贸易部管理,具体业务由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负责。粮食经营的内外贸脱节,加剧了国内粮食的供求矛盾。如1993年、1994年国内粮食相对紧张时,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却低价出口近400亿斤粮食;而在1995年粮食形势好转后却又高价进口近200亿斤粮食,人为地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买粮难”、“卖粮难”。
(五)粮食生产缺乏科技因素投入,仍以粗放型经营为主。
当国际上粮食生产已走上高产、优质、高效发展轨道时,我国粮食生产因仍以粗放型经营为主,科技因素投入少,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产量增长不快(1978年至1995年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54%),造成成本偏高,加之粮质差、品种单一,使粮食在供应充裕的年份加重了卖出的难度。
(三)我国粮食流通体系改革
一、加快推进粮食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实施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为粮食主销区加快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粮食主销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是当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粮食主销区在粮食生产和流通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的同时,也要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保证粮食供应和粮食市场稳定。
(一)要按照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打破地区自我粮食平衡的传统观念,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
(二)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三)要按照国家关于“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有关要求充实省级粮食储备,增强省级人民政府对粮食调控的责任和能力。
(四)主销区要采取多种措施与主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以保证销区市场需求的粮源。
(五)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主销区加快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主销区如发生粮价较大波动或者出现粮食供应不足时,首先动用地方储备粮,必要时,经国务院批准动用中央储备粮平抑粮价,保证粮食供应。
二、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健全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