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观后感
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共5则)
![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共5则)](https://img.taocdn.com/s3/m/14afce3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d.png)
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共5则)第一篇:近代史论文《松花江上》《松花江上》的九一八事变我的家乡在西安,现在又在哈尔滨上学,所以我想讲讲近代时在我的家乡跟哈尔滨有关的一些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悲怆、凝重的著名歌曲,当年在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东北人民中,唱得让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而对于我,这首歌我第一次知道是我的小学老师教给我们的,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首风靡全国、流传不衰的歌曲是为何被传唱,也一直以为这是东北人民写的歌,后来才知道它竟然是从张寒晖先生在西安回坊所做并从西安回坊传向全国的。
说起这首歌,先说说导致它传唱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趁中国内乱之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事变拉开了日本侵略的序幕,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极其残酷的蹂躏和摧残,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谈到九一八事变,众所周知是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是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说起时说不能怪蒋介石,其实是张学良为了保全中国放弃了东北,想等国内安定后再夺回来,未曾想到日本人胃口很大占领了东北还想要华北。
课后我查了一些资料确实是有这样的说法,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不抵抗”完全是张学良下的令,而与身处长江中“永绥”军舰上、不知道日军已在沈阳动手的蒋介石彻底无关。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驻扎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
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
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
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后突围撤走。
由于执行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
张学良在事件爆发后离开奉天,带领属下转移到锦州。
纪念抗战胜利优秀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
![纪念抗战胜利优秀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0d29e1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f.png)
纪念抗战胜利优秀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松花江上是一部抗日爱国电影。
抗战胜利纪念日快要来了,快来看看这部电影,写点观后感吧。
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纪念抗战胜利优秀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纪念抗战胜利优秀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篇一把反抗侵略处理成官逼民反模式,是很多此类电影的共同点。
本片拍摄于1947年,其情节设定,日本人形象,老百姓"觉悟"的从无到有等要素,或许是后来国朝此类影视作品的范式。
简单质朴无华,情感浓厚真实感人,镜头的构图设计也很棒,裤裆下的三角区拍摄,不只是吴永刚的专利,三个插曲,重复播放对剧情很有推动左右,横移长镜头,定格,特写,简单且直接,金山由演员做导演,知道怎样让演员更好的表现角色,角度更多是观众这一方面,老电影有这样的境界,实属难得。
纪念抗战胜利优秀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篇二开始不觉得多好,主要是价值观跟现在太不同所以看着急得慌。
但贯穿始终的是影片精致的横摇、推进及更丰富的快速移动镜头,几乎是我看过的那个年代镜头移动最多的,雨中葬父一场镜头太有想象力了,煤矿中小空间调度得很好,镜头剪接赶趟,最后的造反群戏也很丰富。
众多外景一窥当时东北社会风貌,有价值技术无可挑剔,通过快速切换画面,剪辑,创造节奏感,四季歌很好听,也为这类题材树立了样板,现在的片子基本上没脱离了这个套路,有段跟王童无言的山丘很像纪念抗战胜利优秀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篇三松花江上是一首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为流传的歌,东北沦陷之后,东北人民背井离乡,四处流浪,有家不能回。
而此时,松花江上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这首歌用悲惨的旋律唱出了沦亡故土的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收复土地的愿望。
同时,这首歌也鼓舞了中国人,不要退缩,不要做任人宰割的羔羊,中国人要站起来!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惭愧,作为一名少先队员,21世纪的接班人。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
如果我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样为祖国做贡献呢?我羞愧万分,我将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坚定信心,努力学习,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松花江上》读后感
![《松花江上》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85ccb2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4.png)
《松花江上》读后感
《松花江上》这首诗是1936见张寒晖被赶出东三省流浪时有所感触写下了这首诗,作者用悲怆的旋律述说了故乡沦丧的遭遇。
控诉了日本的野蛮暴行,这首歌使我们激愤,使我们叹惋,使我们清醒,万我们奋起。
虽然“九。
一八”事件离我们已经快80年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屈辱的国耻。
想想我们的祖先在九、一八之后遭到了日寇的侵略,在亲人被杀戮,家乡被占领的时候。
曾经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满目创伤,战火燎原使我们的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痛苦环境当中。
这首歌激励了许多热血青年,他们都纷纷奔赴延安,奔赴战场,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换回百姓的平安,这段血与火的记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没有了残酷的战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努力学习。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使国家更加强大,不再受到侵略。
让祖国永远强盛屹立在世界之颠。
张寒晖和《松花江上》读后感
![张寒晖和《松花江上》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f8e7a4f561252d380eb6e88.png)
张寒晖和《松花江上》读后感1936年11月的一天,一批东北沦陷后的难民流浪到了古城西安。
有几位衣衫单薄的大嫂冻得瑟瑟发抖,靠在避风的城墙处晒太阳。
她们怀中骨瘦如柴的孩子,拱在妈妈怀里吮吸干瘪的乳房,但食不果腹的妈妈哪里还有奶水?孩子们饿得嗷嗷直哭。
妈妈抱着孩子边哭边唱,倾诉着对家乡的思念和生活的苦痛。
她们哼唱的其实是一种民歌,即在东北民间广泛流传的“慢西城”调,这是一种表示悲伤痛苦的哭腔曲调。
她们不知道,此时有一位音乐家已被深深打动。
这就是伫立在寒风中的张寒晖。
这天他恰好经过,这一幕让他受到了巨大震动。
她们更不知道,是她们哼唱的小曲催生了那支在抗日战争中唱遍了大江南北的歌曲——《松花江上》。
张寒晖1902年出生在顺直省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阳村一个衰败的书香之家。
他“1922年考入了北京戏专,1925年考入北京艺专,后来还到北大艺术学院学习戏剧艺术,同时进行创作、翻译。
此时他已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毕业后,他曾参与‘小剧院’活动”(《抗战音乐史》,黄河出版社2005年出版,陈志昂著),“九一八”事变后,张寒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用古老民歌《三国战将勇》的曲谱填写了《可恨的小日本》,还以《满江红》的曲调填写了《告我青年》。
1932年,张寒晖受党派遣,随东北流亡学生来到西安,被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任命为省民教馆总务部长。
1936年他又担任了西安省立二中28级班主任和国文教员。
这是一所主要招收东北流亡学生的学校。
张寒晖自从看到西安街头东北大嫂哭诉的那一幕后,久久不能平静。
据中国首家音乐博物馆——黑龙江音乐博物馆独立创办人、地方音乐史学家苗笛介绍:张寒晖回到驻地,夜不能寐,眼前总是晃着东北大嫂痛苦的面容,耳畔也总是回响着那带着血泪的旋律。
他摊开稿纸挥笔,家国愁、民族恨,使他脑海中扬起了音乐的翅膀。
他在追记了东北大嫂哭诉曲谱的基础上,又依据源于肃慎年代东北民歌中的柳腔十八调(一种曲牌)的哀声,完善丰富了歌曲的旋律。
松花江上观后感
![松花江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f68850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4.png)
松花江上观后感松花江,中国东北地区最长的河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行,横贯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等地。
近日,我有幸来到松花江畔,欣赏了这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也感受到了它带给我心灵的震撼。
初到松花江,我被它宽广的河面所震撼。
漫长的河流在我面前奔腾而过,一派磅礴之势。
江水清澈见底,静静地流淌着,仿佛是一首静谧的曲子。
站在江岸边,呼吸着江水的气息,我感受到了河水流动的力量和生命力。
河面上,有几艘渔船正在辛勤地劳作,他们的身影映衬在河水里,如此平凡却又坚韧不拔。
漫步在江岸边,我被周围的自然景观所吸引。
江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树叶在微风中欢快地舞动着。
远处的山峦云雾缭绕,如诗如画。
在春季,桃花和樱花争艳斗丽,犹如一幅花的海洋。
夏季的江面上,荷花盛开,香气扑鼻,宛如仙境。
秋天来临时,枫叶渐渐地染红,美得让人心醉神迷。
冬天的江面结冰,银装素裹,宛如一幅银画。
松花江的四季景观各有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松花江流经的城市也不乏人文景观。
哈尔滨,作为松花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是一个融合了欧洲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步行街,这里的建筑色彩斑斓,充满了浓厚的异国情调。
而位于松花江畔的太阳岛更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岛上有各式各样的游乐设施和观光景点,尤其是冰灯和冰雕博览会,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自然景观和城市建筑,松花江还是一个拉近友谊和促进交流的桥梁。
沿岸的居民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他们依靠江水为生,靠着彼此的帮助和支持共同渡过艰难时刻。
江上的船只穿梭往返,连接着不同的岸边,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站在江边,我目睹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卷,江水将人们紧紧相连。
松花江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文的魅力,也让我思考起生命的意义。
江水从源头向下流淌,从小溪到江河,承载着丰富的水源和河流生态系统。
在人类的生命长河中,我们也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力量,并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松花江上》读后感
![《松花江上》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81982f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1.png)
《松花江上》读后感《松花江上》是一部讲述中国东北地区的故事的小说,作者通过描绘松花江畔的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一幅真实而感人的画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吸引,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观察。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她在松花江畔的小村庄里生活,过着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
她和村里的人们一起劳作、相互帮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小村庄里,人们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温暖和真诚。
他们彼此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扶持,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使得整个村庄成为一个大家庭。
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松花江的美丽风景,以及江畔人们的生活状态。
江水清澈见底,周围的山峦起伏,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
而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勤劳耕种,相互帮助,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让松花江畔成为一个和谐而美好的家园。
除了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作者还通过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有特点,有的善良、正直,有的狡猾、自私,有的坚强、勇敢,有的软弱、懦弱。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丑陋,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在我看来,《松花江上》不仅是一部描绘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反映人性的作品。
通过对松花江畔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的描绘,作者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和坚强,以及在温暖和真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让我对人性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松花江上》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观察,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以后能够继续阅读更多优秀的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人生境界。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好,感受温暖,实现自我。
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
![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e90302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0.png)
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电影《松花江上》是一部带有浓厚历史背景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困境和向往和平的愿望。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其深入人心的情节和真实的历史描绘所吸引,不禁思考起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和对和平的珍视。
电影以上世纪四十年代松花江畔的一个小渔村为背景,主要围绕着一位农民范保全的家庭展开。
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日本侵略军对于松花江村庄的占领,而范保全的家人却因无法承受侵略军的施暴而离家出走。
影片通过展现青年小义和范保全的妻子白秀英的坚韧与勇敢,揭示了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痛苦和难以忘怀的创伤。
作为普通人民,范保全的家庭并没有直接参与抗战,而是通过自己微不足道的小事展现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压迫的抵抗。
他们无法承受长期的饥饿和一次次的劫难,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于和平的憧憬和期待。
漫长的战争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但他们依然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生活着。
电影中的松花江成为了范保全家庭的象征,也代表着大多数人民的心声。
松花江的波涛汹涌,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激情。
正如范保全对待生活的态度一样,他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信念,对抗战争带来的困境,始终向和平奋斗。
电影中的情节扣人心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对人民的摧残。
特别是当范保全的家庭再次团聚,却发现村庄变成了一片废墟时,我不禁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无奈和心痛。
通过这个家庭的故事,电影生动地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民的伤害,让观众对战争充满反思。
除了战争的伤害,电影《松花江上》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范保全的家人在战乱中不断努力和奋斗,他们的坚韧和对和平的向往是观众们需要借鉴的。
正是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努力,才让社会得以走向繁荣和发展。
通过电影,我也对战争的残酷性和荒谬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损失,没有一方是赢家。
看着范保全和他的家人在战争中失去亲人,被迫离家出走,我更加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
电影《松花江上》在让观众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之外,还通过美到令人震撼的画面和精彩的演技,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观影体验。
松花江上观后感
![松花江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2eb2e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2.png)
松花江上观后感松花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之一,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流经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份,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和能源基地。
近日,我有幸前往松花江上观光,深深感受到了松花江壮美的景色,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独特体验。
松花江宽阔雄壮,湍急而又雄浑,强劲而又奔放。
站在江边,江水呼啸而过,带来一阵凉意。
眺望远处,江面上波涛翻滚,掀起奇峰怪石,仿佛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
远处的群山环绕着江岸,高耸入云,遥远的山脉在雾霭中仿佛隐藏了许多秘密,使人不禁思索它的独特魅力。
在船上沿着松花江游览,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江水的浩渺和湍急。
江水冲击着船体,发出阵阵哗啦声,仿佛是在提醒着人们河流的深不可测。
耳边传来船夫的歌声,结合江水的奔流,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使人陶醉其中。
我也感受到了江水的力量和雄伟之处。
江面上的浪花溅起,水汽迷蒙,似乎在令人瞬间获得洗涤与净化。
沿途的景色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江面上有大片的芦苇荡,朝气蓬勃地傲立在江水中,给江面增添了一份青春与活力。
江边的鸟儿们在水中拍打翅膀,欢快地叫着,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他们的自由与快乐。
远处的渔船在江中驰过,挟裹着捕捞的期盼与希望。
这一切构成了松花江的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色。
沿着松花江漫步,还能够感受到江河文化的厚重。
松花江作为东北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江岸的小村庄中,可以看到古老的民居建筑,以及保存完好的祠堂和庙宇。
这些建筑物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将人们带回到过去的岁月。
在这些小村庄中,可以感受到东北人民淳朴而纯真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沿着松花江漫步,还能够感受到江河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惊喜。
江岸边有许多娱乐设施和景点,如游乐园、码头和步行街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
人们在这里尽情嬉戏,享受着带给他们的快乐与自由。
在热闹的街边,有摊贩们在售卖着各种小吃和特产,让人们大饱口福。
这些活动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欢笑和梦想的世界。
纪念九一八事变作文650字:九一八事变感想_观后感
![纪念九一八事变作文650字:九一八事变感想_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c28402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f.png)
纪念九一八事变作文650字:九一八事变感想文章纪念九一八事变650字,叙述了84年前日本关东军制造的骇人听闻的九一八事变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屈辱,并用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引出下文。
纪念九一八事变作文650字:九一八事变感想84年前,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一八事变。
84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忘记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九一八,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九一八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屈辱的历史!有首歌曲叫做《松花江上》,歌词如下: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是啊,就因为九一八,多少人被迫背井离乡!曾经的家乡现在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虽说现在中日两国友好非常重要,甚至有所谓专家分析说未来中日两国谁也离不开谁,没有中日两国的友好就没有整个东亚地区的繁荣稳定。
但我认为,两国关系的友好并不代表着过去仇恨的永远忘记!我们要将友好和仇恨分清,日本欠我们的是永远都逃脱不了的!我相信我们也很愿意和日本友好。
但是令人气愤的是日本方面至今都不肯承认侵华的事实,甚至出现篡改历史的让人发指的行为!我想中日两国友好必须建立在日本方面主动承认侵华并向中国人民道歉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今天发表这篇文章目的在于唤醒更多人的爱国意识,让我们永远铭记84年前的那段历史,勿忘国耻文章纪念九一八事变作文650字已经结束,祝您阅读愉快!。
9月18日事变观后感1000字
![9月18日事变观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6c9560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1f.png)
9月18日事变观后感1000字篇一 9 月 18 日事变观后感“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每当这首《松花江上》响起,我的内心就会涌起无尽的悲愤。
9 月 18 日,这是一个刻在中华民族脊梁上的日子,这一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伤痛。
参观完关于 9 月 18 日事变的展览,我心情沉重得仿佛压着一块大石头。
那一幅幅黑白的照片,那一段段触目惊心的文字,也许、可能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觉得,那不是简单的图片和文字,那是无数同胞的血泪啊!我看到了日军残忍的杀戮,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狰狞的面孔,仿佛恶魔一般。
村庄被烧成了废墟,无辜的百姓倒在血泊之中,这场景,难道不令人发指吗?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身处那个年代,我能做些什么?可能会恐惧得不知所措,也可能会奋起反抗,但无论怎样,那种绝望和无助感,让我心痛不已。
当时的中国,国弱民穷,面对列强的侵略,我们毫无还手之力。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可我又想,也许正是这样的屈辱,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斗志,让我们在血与火中觉醒,在苦难中崛起。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但我们能忘记那段历史吗?绝对不能!我觉得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为了更好地前行。
我们要努力让祖国变得更强大,强大到没有人敢欺负我们。
“少年强则国强”,我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也许我们现在的力量还很渺小,但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未来的我们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路,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我们从未放弃。
未来的路还很长,可能会充满挑战,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篇二 9 月 18 日事变观后感提起 9 月 18 日事变,我的心就像被一只大手狠狠地揪了一下,疼得难受。
当我走进那个展示着 9 月 18 日事变历史的场馆时,我觉得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黑暗的年代。
《松花江上》观后感范文
![《松花江上》观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24580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6.png)
《松花江上》观后感《松花江上》观后感范文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松花江上》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松花江上》观后感篇1那年,东北的松花江旁,土,是红的,水,也是红的……那年,东北的松花江边,少了大豆高粱,多了长满草的坟坑……那年,东北的松花江上,世代生活的人们,离开了那片森林煤矿……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铁轨的炸毁,打响了九一八事变的开头。
我们看到了这开头,仿佛也想到了这结尾,正是那年,东北的松花江,变了……平静的江水掀起了波浪,开始奔腾咆哮着……“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句话贯彻整个东北大地,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如星星之火,引燃了东北人民乃至中华人民的希望之火。
这句话源自何?源自一位普通东北农民不甘被欺压之心;源自于一位共产党人不愿让国家灭亡之心;源于一位中华儿女迫切想要崛起之心。
杨靖宇的这句话,无声地昭示了他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伟大以及将希望留给他人,将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或许,正是多了他这样伟大的共产党员,中国才会有今天。
那条松花江,注视着日军残忍的暴行,也注视着中华人民不屈的反抗!杨靖宇领导着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中。
他细致入微的关怀,使其他抗日军民对他心服口服,愿与他生死相随;他机智勇敢的计谋,使日军的围剿屡次失败,伤亡惨重;他舍身为国的伟大,使每个人都注目仰望,将这一英雄的身影,刻在心间。
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北的每一片土地,渡江,翻山,越岭;日军望而却步的事情,他们都超乎常人想象地完成了。
永忘不了,当被叛徒出卖,东北抗日联军陷入空前的危机时,杨靖宇支走众人的潇洒身影,正是那时,“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铿锵有力的语言,仿佛穿越时空的阻拦,在如今的中华大地上响起。
松花江仍在咆哮着,可我已分不清那是对日军侵华的愤怒,还是对杨靖宇陷入绝境的悲痛。
松花江上观后感
![松花江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621a11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9.png)
松花江上观后感松花江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长、最大的河流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和交通要道。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幸能够站在松花江边,目睹这一壮丽景观,心中不禁涌动起无尽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第一次目睹松花江的宽阔和水势的强大,实在令人惊叹。
江水犹如一条银龙,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耀眼的光芒,奔腾而下。
大江滚滚东流,气势恢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之美。
站在江边,迎风而立,仿佛能够听到江水的呼喊声,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江畔散步,可以看到许多钓鱼爱好者在江边垂钓。
江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游弋,仿佛在展示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这个过程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力量和生机。
远处的江面上,还有一些小船缓缓行进,仿佛在唱着对江水的赞美歌,将人们带入一个安宁、宁静的境界。
除了大自然的美景,松花江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站在江边,远眺对岸,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建筑和寺庙。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见证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里,我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底蕴。
而松花江流经的地区也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如哈尔滨、佳木斯等。
这些城市因松花江的流经而得到了宝贵的水资源,也成为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松花江的存在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展示,更是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些城市中游玩,可以感受到都市的活力和繁荣,也能体验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
回望历史,松花江在中国民族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条江曾经见证了无数英勇战斗的场景,许多烈士为了保卫家园和国家的安全,舍生忘死,血洒江畔。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伟大和悲壮,也对那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深深地敬意。
松花江也是中国的精神家园,享有美丽的赞誉。
江水宛如中国人民的情感之江,代表着坚韧和奋斗的精神。
松花江的存在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松花江上观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松花江上观后感
![松花江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f97fd8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15.png)
松花江上观后感松花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第五大河流,也是黑龙江的主要支流之一。
它的源头位于吉林省的长白山脉,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最终注入黑龙江。
松花江水质清澈,河水湍急,沿岸风景秀丽,是中国北方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有幸在一次旅行中来到了松花江畔,站在江边,俯瞰着这条壮丽的江河,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
站在松花江畔,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宏大的画卷之中。
江水奔腾而下,发出轰鸣的声音,仿佛在述说着它的壮丽与伟大。
江水清澈见底,时而泛起微波,时而泛起浪花,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远处的山峦起伏,苍翠的树林点缀其间,让整个景色显得更加宁静而美丽。
站在江边,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也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江水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松花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江河,它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也承载了无数文化的沉淀。
站在江边,我不禁想起了古代的辽金时期,这里是辽金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辽金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江边的建筑、雕塑、遗址等无不昭示着这里的历史渊源。
江水虽然在流淌,但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让人不禁沉思起来。
站在松花江畔,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江水在奔腾中展现出了它的力量和美丽,山峦在远处静静地守护着这条江河,树木在江边摇曳着,仿佛在与江水共舞。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站在江边,我感到了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感到了自己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感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激。
站在松花江畔,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力量。
江水虽然在奔腾,但它却是生命的源泉,滋润着沿岸的万物。
江边的树木在风中摇曳,展现出了生命的顽强和活力。
站在江边,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大自然赋予了我们生命,也赋予了我们力量,让我们在生命的征程中不断前行。
站在松花江畔,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大自然赋予了我们生命,也赋予了我们美丽的家园。
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
![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071a31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1.png)
电影《松花江上》观后感
如痴如醉地只用了7天的时间看完了49集的电视连续剧《松花江上》,一部荡气回肠的爱国史诗整整激荡了我7天。
看完以后感慨良多。
中华民族之所以巍然屹立于世界5000多年,是因为有许多刚正不阿、宁死不屈、血沃中华的英雄前仆后继。
如程八爷、彭兴华等,他们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千秋万代,流芳百世。
他们是这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做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蝼蚁尚且贪生,许多人可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但很难做到“威武不能屈”,尤其是面对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的淫威,有多少血肉之躯能抗得过去?因此《松花江上》中我更欣赏那胆小怕事,然而心地善良的林培良。
他爱财爱家惜命,是中国亿万普通人中的一员。
然而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宁可一把火烧了他视如生命的工厂和家,背井离乡,四处流亡,也不愿丧失良心为日军生产军需品。
像林培良这样有良心的中国人千千万万,他们就是延续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魂。
汪国真的诗歌里有这样一句:“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是啊,只要时时刻刻有一颗做人的良心,就一定能使自己崇高。
我欣赏林培良。
电视剧《松花江上》观后感
![电视剧《松花江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9fb1af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8.png)
电视剧《松花江上》观后感[]看电视剧《松江上》自始自终搅动着情感的神经,胸中翻卷激越的浪潮,。
近年来,打动我的影视作品不是很多,引发强烈共鸣的更是凤毛麟角。
然而一部抗联大戏却让我热血沸腾,以致变得麻木的心灵被重新激活。
《松花江上》演绎的是黑土地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那是一段人不能忘却的民族抗争史。
在松花江畔,林海原,白山黑间,一方热血儿女,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时,奋起反抗,浴血奋战,在暴虐面前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
剧中讲述了“九一八”前后至全国解放前夕程、李、林三家坎坷跌宕的命运,既有抗联英雄慷慨悲歌的民族大义,也有国恨家仇的感情纠葛,小的命运折射大时代背景,血性男儿,有情有义,书写悲壮传奇,14年的苦苦,爬冰卧雪,出生入死,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和悲壮的东北抗联一分一秒也不能抹去,《》()。
◆分享好文◆在如今这个淡忘英雄、躲避崇高的年代,《松花江上》的播出,对于当下价值观的塑造,无疑起到了引领作用。
同时滋养了我们的民族情感,唤醒强烈的国热情,时代需要像彭兴华这样的英雄楷模,民族更需要不屈的脊梁。
此剧气势磅礴,画面唯美,硝烟弥漫的战场,跌宕起伏的情节,动人之中催人泪下,悲壮之处荡气回肠。
感觉每一位都带着强烈的民族感情,用心在演戏,复原着那个年代的民族精髓,人物真实可信。
主题音乐震撼人心,片头、片尾曲韩磊的真情演唱,婉转凄美的旋律,直击灵魂深处,仿佛触摸到了先辈的铮铮铁骨,也感受热血男儿的似水柔情。
一遍遍倾听,一次次回味,英容宛在,不能忘怀。
总之,一部经典好剧!〔电视剧《松花江上》观后感〕随文赠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松花江的故事读后感
![松花江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5aa598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9.png)
松花江的故事读后感
这部电影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把松花江畔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里那松花江的景色,真的是太美了!江水悠悠流淌着,就像一条丝带,把两岸的故事都串联起来了。
看到那江面上的波光粼粼,我仿佛自己就站在江边,能感受到那微微的江风拂过脸庞。
影片里的人物也特别鲜活。
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像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一样。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个老渔夫,他脸上的皱纹就像松花江畔的沟沟壑壑,每一道都写满了故事。
他对松花江的热爱,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他在江上捕鱼的时候,动作熟练又自然,就好像他和松花江是一体的。
不过呢,这部电影也有些地方让我有点迷糊。
比如说有些情节的转换,感觉有点突然。
我还在想这个事儿呢,下一个场景就冒出来了。
但也许这就是导演的独特手法吧?想让我们观众自己去琢磨其中的联系。
电影里关于松花江的传说部分也很有趣。
那些传说就像是给松花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背后的真相。
我就在想啊,这些传说是不是真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松花江的敬畏之情呢?
还有啊,电影的结尾让我觉得有点意犹未尽。
我觉得这个结局有点开放,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好像故事还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似的。
这就像是在你面前摆了一道美食,刚尝了一口,就没了,让你心里痒痒的。
四年级读后感作文:读《松花江上》_300字
![四年级读后感作文:读《松花江上》_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788729569dc5022aaea0092.png)
三一文库()四年级读后感作文
读《松花江上》_300字
那天,我学一篇感人肺腑的课文名字:《
松花江上》。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九。
一八事变以后东
北三省的人民纷纷逃到了关内(山海关以内)。
因为他们的亲人,可能被日本人杀死;他们的
房子可能被日本人霸占;还有东北三省的物产,土地可能被日本人侵占……总之,日本人是无
恶不作。
所以我们东北三省的同胞们才背离他
乡的。
作者在满腔怒火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为的是让我们东北三省的人民应该开始勇敢的
战斗了。
读到这里,我就更加生气了,因为“蒋介石”却命令他的士兵们不反抗的决定,那时我
气愤的都要拿起武器跟他们拼命。
可是,就在这时,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
领袖—“毛泽东!”他带领我们全中国人开始反抗,发扬延安精神!
最后,毛泽东虽然英勇牺牲了,可是我们
把日本鬼子打跑了。
20 × 20。
《松花江上》观后感
![《松花江上》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992be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4.png)
松花江上观后感引言看完《松花江上》这部电影,感慨万千。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东北地区农民生活的纪录片,导演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了松花江畔农民的坚毅和勇敢。
在片中,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工人阶级的努力拼搏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内容概述《松花江上》主要记录了松花江畔农民们的生活状态和他们与大自然和政府的关系。
电影展示了他们艰苦的生活环境、自力更生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土地的留恋和热爱。
一方面,片中展示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在寒冷的冬天勇敢地捕鱼、砍柴、种田,为了生存冒着巨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电影也展示了农民们对自己的土地的热爱和护土意识,他们努力保护着松花江这片土地。
农民的努力和奉献精神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身份,但他们却有着非凡的努力和奉献精神。
他们不畏风雪,坚持在松花江上劳作,为了谋生、养家糊口。
作为农民,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辛勤工作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但却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勤劳和奉献精神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值得敬佩的。
农民与大自然的关系电影中展示了农民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们依靠大自然为生,但又尊重和保护大自然。
他们船行在松花江上,倚赖着江水的养分来种植作物;他们用木材建造船只,又从山上取柴,与森林和谐相处。
电影中的农民们对大自然的畏惧和敬畏,让我深深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土地的热爱和护土意识在电影中,农民们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护土意识。
他们认为土地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生活的基础。
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农民们不仅努力耕耘土地,保护土地的肥沃,还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的环境保护活动,呼吁人们共同保护好这片土地。
电影中的这种护土意识让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土地负责,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为下一代留下一片更加美好的土地。
总结通过《松花江上》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中国东北地区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与大自然和政府的关系。
电影中农民们的努力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他们无私付出、艰苦劳作,为了生存而不断拼搏。
九一八事件观后感400字左右
![九一八事件观后感400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8610faa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c.png)
九一八事件观后感400字左右篇一九一八事件观后感“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每当这首《松花江上》响起,我的内心都悲愤交加。
说起九一八事件,也许,这是刻在每个中国人心头永远的痛。
我觉得那段历史仿佛是一场噩梦,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我们的土地。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一幕幕惨景,让我痛心疾首。
也许当时的中国还不够强大,但这就能成为被侵略的理由吗?不!这绝不是!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难真切地感受那份痛楚。
但我们能忘记吗?不能!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永远都不过时。
我们要努力让祖国变得强大,强大到无人敢欺!篇二九一八事件观后感九一八,这简单的三个数字,却承载着无尽的伤痛和耻辱。
每次想到这个事件,我心里就像被重锤狠狠砸了一下。
当时的侵略者,怎么能如此残忍?他们的良心难道被狗吃了吗?也许在他们眼中,只有贪婪和欲望。
那无辜百姓的哭喊声,难道他们听不到吗?如今,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成长。
可这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啊!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我觉得必须的!我们不能只是享受,还要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然,万一历史重演,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些牺牲的先烈?篇三九一八事件观后感提到九一八事件,我的心情瞬间沉重起来。
那是一段黑暗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伤痛。
侵略者肆无忌惮地闯进我们的家园,肆意妄为。
他们凭什么?就因为我们当时不够强大吗?这难道公平吗?当然不!现在,我们国家逐渐强大了,可我们能放松警惕吗?我觉得绝对不能!我们要时刻警醒,努力奋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遭受那样的苦难。
篇四九一八事件观后感九一八,这是一个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回想那段历史,我不禁怒火中烧。
侵略者的恶行,简直天理难容!他们把战争的灾难强加给我们,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这难道是正义的吗?绝对不是!如今,我们生活好了,可我们能忘记过去吗?也许有人会说,都过去了,别揪着不放。
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观后感
![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81ed5a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6c.png)
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观后感
中东铁路桥原为中东铁路西部线(滨州线)的第一座桥梁,也是中东铁路沿线跨度最大的单线铁路桥,当年被称为“第一松花江大桥”。
俄罗斯桥梁专家,中东铁路工程局桥梁总工程师连多夫斯基亲自监督,工程师阿列克谢罗夫负责施工,1900年5月开工,1901年10月建成通车,桥长949.185米。
远望松花江,多少故事涌上心头,作为外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首传唱中华大地的《松花江上》。
2014年,见证了运行了113年的老江桥从此不再有火车通过,铁路桥被改建成为一座集历史、文化、休闲、应用于一体的主题公园一中东铁路公园。
这座大桥见证了哈尔滨在清末、民国、日伪时期、新中国的城市历史。
经由这座大桥进出哈尔滨的不仅有旅客、货物,也有沙俄、一战协约国、侵华日军的部队,有中东铁路初创时期的各国移民,也有十月革命时期的大批俄国移民。
还有中共早期领导人从这里踏上通往“赤都”的红色旅程。
一个个铁锁代表着一个个心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花江上》观后感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旁,土,是红的,水,也是红的……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边,少了大豆高粱,多了长满草的坟坑……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上,世代生活的人们,离开了那片森林煤矿……
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铁轨的炸毁,打响了九一八事变的开头。
我们看到了这开头,仿佛也想到了这结尾,正是那年,东北的松花江,变了……平静的江水掀起了波浪,开始奔腾咆哮着……
“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句话贯彻整个东北大地,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如星星之火,引燃了东北人民乃至中华人民的希望之火。
这句话源自何?源自一位普通东北农民不甘被欺压之心;源自于一位共产党人不愿让国家灭亡之心;源于一位中华儿女迫切想要崛起之心。
杨靖宇的这句话,无声地昭示了他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伟大以及将希望留给他人,将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或许,正是多了他这样伟大的共产党员,中国才会有今天。
那条松花江,注视着日军残忍的暴行,也注视着中华人民不屈的反抗!
杨靖宇领导着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中。
他细致入微的关怀,使其他抗日军民对他心服口服,愿与他生死相随;他机智勇敢的计谋,使日军的围剿屡次失败,伤亡惨重;他舍身为国的伟大,使每个人都注目仰望,将这一英雄的身影,刻在心间。
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北的每一片土地,渡江,翻山,越岭;日军望而却步的事情,他们都超乎常人想象地完成了。
永忘不了,当被叛徒出卖,东北抗日联军陷入空前的危机时,杨靖宇支走众人的潇洒身影,正是那时,“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铿锵有力的语言,仿佛穿越时空的阻拦,在如今的中华大地上响起。
松花江仍在咆哮着,可我已分不清那是对日军侵华的愤怒,还是对杨靖宇陷入绝境的悲痛。
奋战六天六夜后,八天未进一点粮食的杨靖宇早已被包围的无处可逃,他的脚步永远坚持跑在敌人的前面。
在被风雪封锁的小山上,杨靖宇饿了便吃树叶、树皮,渴了便吃雪,以地为铺,以天为盖,以月为枕。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中,那是一种希望支撑着他前进,那是一种渴望全民族解放的希望。
在即将被捕时,他没有被丰厚的条件所诱惑,而是争分夺秒地销毁着重要文件,在最后一刻,他依旧顽强地反抗到底。
当杨靖宇被包围时,饿到开始吃身上的棉絮、棉籽,我哭了,但这不是伤心的泪,这是喜悦的泪。
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牺牲不是无价值的,正是在抗战洪流中的他们,才使得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了,有尊严了,它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只“东
方雄鸡”。
我庆幸,庆幸东北在被血泪染红之时,还有这么一群可爱的战士,用他们的坚定和忠实在守卫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条松花江。
松花江上,正是曾经日军的暴行,铸造了如今我们东北人民的铮铮铁骨!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和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