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知识的应用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知识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密度知识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质量和密度是下半学期的重点内容,而其中质量、密度的概念理解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密度的应用涉及到的面比较广,变化比较多,要考察的梯度性也很强,而学生往往又在这些环节中懒于动手、怕吃苦、主要表现在懒于动脑分析、分析不到位或者做题不严谨、不认真,如书写欠规范、不写公式、不写单位等。

考虑到上面的因素,计划先从简单的应用知识入手,而不是急于向前赶进度,尽管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很容易的就掌握好了,但还要照顾到学困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主要是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认真做题学习的态度,以及能够接受解决简单的相关密度的问题为进一步的解决更高一级难度的题目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利用密度的公式ρ=m /v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2.理解密度的变形公式m=ρv和v=m/ρ并利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3.尝试初步应用以上三个公式中两个公式进行解题

三、重点与难点:

1.每个公式的应用中解题的规范性

2.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1.通过多媒体播放延伸到鉴别物质的必要性,并以此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

2.展示原有知识结构

本节课,首先展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密度的物理意义、测定方法,以及密度知识的应用,弄清质量与密度的区别。

(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1/2,但密度却不变。

(2)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温度变化,但密度却随温度变化,如一瓶水,温度由0℃上升到4℃,体积变小,质量不变,密度却变大,故4℃的水密度最大。

(3)一个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但因为体积要发生变化,所以密度要发生变化。

3.通过学生自己密度应用的探究,让学生不但了解了密度的应用,而且还学到了利用密度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

该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自主的、开放的、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探究活动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在活动实施之初,一般由教师设计撰写活动方案,但随着活动的展开,就要指导学生撰写方案、计划。学生通过前面几章的实验探究和活动,已有了一些开展这一活动的基础,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但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

活动的目的1,是要让学生掌握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活动的目的2,是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天平测质量,利用量筒测体积,然后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质密度大小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活动的目的3,是要让学生掌握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

在整节课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其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

本节课也可以设计其它活动。如:①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是什么物质的?②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③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线的长度?等等。

五、主要的教学步骤

(一)基础知识的准备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质量,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___性,不随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它是物质的一种___性,因此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3.密度的定义式是:__________;1g/cm3=________kg/m3.

4.ρ=m /v的变形公式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二)通过课本上的例题,熟悉解决应用计算题的基本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计算中要注意:1.书写要认真做题要严禁、规范。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2.数字的后面一定要写上准确的单位。

鼓励学生有解决难题的勇气,不要被计算题吓倒

(三)分三个部分训练对知识点的驾驭能力(具体内容见学案)

1. m=ρv的应用

2. v=m/ρ的应用

3.ρ=m /v的应用

注:1.在这些应用中注重和学生联系密切的实例以提高学生

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

2.计划采用兵教兵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群体教育优势。

六、课堂检测

考虑到上课时的实践问题,给出了几道计算题(见学案)

七、少数优生对解决这些问题会觉得太轻松,“能力提高”可供优生选做。

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200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