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观念变化的轨迹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性观念是怎么从开放变得封闭?

中国人的性观念是怎么从开放变得封闭?

中国人的性观念是怎么从开放变得封闭?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的性传统是封闭压抑的,谈论性话题,一直属于社会禁忌。

其实,这个印象是错的。

在多数历史时期,中国人对性是持肯定态度的,性行为也是健康的。

这本《中国古代房内考》从根本上清理了西方人,也包括许多中国人,那种'中国古人性观念闭塞、性习俗病态堕落'的错误认知,被世界汉学界称为'开辟了全新领域的丰碑式成就'。

《中国古代房内考》出版于1960年,作者高罗佩是当时世界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被称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西方人'。

详细推求了从西周直到明代的性文化发展历程,展现了高罗佩对中国文化百科全书式的了解。

第一个问题就有了答案了。

《中国古代房内考》下面,咱们就来说第二个问题,中国人的性观念是怎么从开放变得封闭,甚至成为禁忌的呢?在先秦时期,中国人的性观念相当宽松。

早期的中华文明,和其他人类文明一样,相信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敏感的神秘联系。

比如,暴风雨就是天与地的性行为,而人类的性活动,是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模拟。

相应地,古代中国人发展出了对性的崇拜。

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种崇拜是农耕文明下的崇拜,很早就把性活动和生育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特别有实用主义色彩。

在古代诗歌里,'云雨'一直是两性行为的代称,就是因为雨水能保证收获。

由这种价值观里,也发展出来一套关于性的政治制度。

比如,国君和配偶们不能正常结合,就会造成本国的自然灾害,影响收成,所以,要对国君的性生活进行周密调节。

《诗经》里有很多关于男女情爱的篇章。

当时的贵族结合叫'婚',一般平民结合叫'奔'。

平民实际上的结合形式也很自由,青年男子向姑娘求爱,姑娘可以自主选择接受或拒绝,也可以再改主意。

在这个过程里,自主的性行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由于政局动荡,在东周时代,贵族阶层的性道德也很松弛。

贵妇人可以参加打猎、饮宴,有与人私通的机会,《左传》里就有很多相关记载,当时的社会舆论也不太苛责。

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婚育文化 ● 性文化
Culture of marriage and reproduction
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 文 刘达临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 :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 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 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一个 目的是:了解过去,从而指导 现在和将来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 :为了 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 需 要 知 道 有 关 我 们 童 年 的 事。 同 样 的, 为 了 了 解 性 在 我 们 文 化 中 所 占 的 地 位, 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 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 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 去”。
文明的进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观古以思今,那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 两大敌人——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 至今还有多少残余影响,在这方面人性 解放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三个 目的是:如何对性实行正确的 社会控制
为了使社会保持正常的秩序,这种 秩序可能是为了使人们过得快乐而正常, 也可能是要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必须对 人们的各种行为实行控制,而性行为也 是控制的内容之一。实行控制的方法则 是经由规范的集合或配置,即所谓的制 度。 人 类 经 过 漫 长 岁 月 的 探 索、 发 展, 最后确定了以婚姻作为主要的控制制度, 即把人类的性行为限制在婚姻关系的范 围之内,并且得出对人类性行为“适宜 和不适宜”、“正确与错误”、“有罪与无 罪”的判断。这些判断一般包括四个因 素 :一是统计因素,即某种行为有多普 遍 ;二是生理因素,即行为是健康的吗 ; 三是道德因素,即行为合乎道德吗 ;四 是法律因素,即行为是否合法。

中国古代婚恋观念的变迁

中国古代婚恋观念的变迁

中国古代婚恋观念的变迁唐代是中国继汉代之后的另一个盛世,国力的强盛,使得社会和文化都呈现比较多元而且开放的现象,性和婚姻的自由度也是如此,可是到了宋朝中期以后,中央集权的强化以及理学思想盛行,社会收到严密的控制。

在封闭、禁锢的社会环境下,男女关系及性活动受到最严重的压抑和扭曲。

中世纪中国的性文化的转折是一个从开放到禁锢的发展阶段。

历史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人类的性文化也经历了一个“开放—禁锢—开放”的转折。

从开放到禁锢的转折,在中国大致是从唐代到宋、明之间发生的,这个时期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界。

在原始社会,人类实行群婚杂交,“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这是够“开放”的了。

但是,群婚杂交不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建立了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的实质是人类对于性交范围的限制,这是一种合理的、进步的社会控制。

这种控制,起初是和性的适度开放与自由并存的,这就造成一种比较健康与合理的社会氛围,具有代表性的时代是中国的唐代。

可是到了宋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礼教的盛行,朝廷统治的严酷,使“性”的社会控制一步步走向极端,从而形成了性禁锢。

唐代的婚姻制度和性文化大唐帝国的统治有三百年之久,它正值辉煌的封建盛世,疆土开拓、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它在各方面都实行着比较开明、开放的政策。

唐代社会是以特有的开放风气着称于中国的,在性方面也是如此。

这种性开放,不是像处于文化水平低下状态的原始社会的那种群婚杂交,而是文化水平发展到较高程度下的性开放。

永泰公主墓壁画《九人宫女图》局部)唐朝把中国农耕文明推到了鼎盛时期,是中华民族辉煌的年代,是中国文化灿烂的时代。

当时的婚姻相当开放,婚姻的结合有一定的自由,婚姻中性爱的成分很多,婚姻的解除和再婚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唐代,男女之间的接触、交往比较自由、公开,不拘礼法,比较符合人性的自然发展,无论是宫廷、官宦、民间都是如此。

中国社会的“性之变”与“性恐慌”-最新资料

中国社会的“性之变”与“性恐慌”-最新资料

中国社会的“性之变”与“性恐慌”七年前,在越南举办的一次国际“性”研讨会上,越南某大学的一位女士跳起来质问我们:中国怎么会出来《上海宝贝》?中国的女人怎么了?中国人的“性”怎么了?语气中带着不解与气愤。

中国人的“性”怎么了?这个问题一方面隐含着人们对于“性”(行为、关系、观念)的迅速变化的感知,另一方面,也表达着强烈的焦虑与恐慌。

1980年代初期,婚外恋(尤其是现代陈世美现象)、性教育(包括对自慰的讨论)、婚前性行为、离婚等话题就引发过社会大讨论。

1999年的《上海宝贝》是一枚重型炸弹,把美女作家们推向风口浪尖。

接踵而来的木子美性爱日记、换妻聚会、各种嫖娼卖淫案件、少女怀孕、援交、忠贞联盟、贞操女神等等,无时无刻不在挑拨着国人的神经。

那么,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性,实际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潘绥铭曾经从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性的公开表达、女性之性的变化以及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的显性化等方面总结过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性革命”。

性革命,既不等同于性解放或者性自由,也不等同于中国社会每个方面、每个人都在朝着性开放的方向变化。

它是指,在一段比较短的时间内(主要指“文革”之后)中国社会和普通大众的性发生了一种整体上的迅速变化。

这场性革命根源于由婚姻、家庭、生殖、爱情、社会性别与“性”共同组成的中国人的“初级生活圈”,在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

这样的认知来源于性社会学的诸多调查研究。

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从2000年开始,针对中国成年人(包含流动人口)的性行为、性观念、性关系开展过三次全国随机抽样调查(2000,2006、2010)。

最近一次调查,除了包含18~61岁的成年人,还涵盖了14~17岁的青少年人群(包含校内外少年)。

数据在方法、内容上具有可比性。

性,涵盖着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被分解来讨论。

下面仅列举被社会大众津津乐道的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商业性行为以及青少年的性四个方面的调查数据,结合数据所透露的社会事实与社会层面的相关讨论,思考十余年来,中国人的“性之变”与人们对于这种变化的情绪反应及其背后的道德情感。

从历史、文化、教育看婚前性行为

从历史、文化、教育看婚前性行为

——西方性观念发展之路
古希腊罗马时期 (性风气十分开放) 中世纪 (性禁锢) 文艺复兴时期 (光复人性) 维多利亚时代 (性禁锢) 20世纪20~30年代 (性开放冒头) 60~70年代 (性解放、性自由) 80年代中期 (AIDS 性回归)
人们在性观念相对宽松时, 人们对婚前性行为也往往给 予理解;反之 人们对之态度 十分严厉! 人类的性规范的摆动有两个 规律:宽到明显危害社会利 益时就要严,而严到人的本 性不能忍受时就要变宽,这 就是活跃的性本能和社会必 须的性规范相互作用的结果, 简而言之,就是‚宽久则严, 严久必宽‛。 婚前性行为本身并不代表着 对或错,重点只是时代性观 念的宽松。
而当代社会的人们的性观念也存在病态,人 们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也十分矛盾
当代国人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又是怎样呢?
2012年3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众进行调查,最终回收有效 问卷1013份。被调查者年龄在20岁至39岁的接近70%。学历在 大学本科以上的占64%。 71.4%的受访者在结婚前发生了首次性行为;仅两成受访者不 认同婚前性行为。中国人获取性知识的渠道网络居首——— 昨天下午,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直属杂志《小康》发布 ‚中国人性健康感受‛报告。报告显示,与1994年相比,2012 年国人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提高了30%,达到了71.4%。 专家表示,按晚婚的定义,如果等到23岁或25岁之后再发生 性行为是很难的。
在《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生 无意中遇见正在花前伫立的崔莺莺, 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 误人。崔莺莺所处的是汉人被奴役的 元代,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 “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 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在这样的 时代里,崔莺莺依然对张生一见倾心, 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一个“布衣 男人”吐露爱情的心声,如此“非礼” 的叛逆爱情思想已经自由到了极致, 后面做出“以身相许”为爱痴狂的举 动就顺理成章了。王实甫笔下的“婚 前性行为”使得崔莺莺的形象顿时鲜 活亮丽起来,她的事迹感染了很多有 识之士,使得作为禁书的《西厢记》 流传至今。

中国人的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的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的性观念之演变
江 晓 原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9. 15.
三千年来的剧烈变化
中它很长时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
先秦时代贵族的性观念
“蒸”、“报”、“因”:收继 婚 “通”、“奔”:婚外性关系 卫灵公与南子的故事
先秦时代的礼教
《礼记》中的“男女大防” 但它只是儒家的理论 贵族们普遍不把它当回事 它至少还要等待1500年
欢迎提问
欢迎访问“科学·历史·文化”网站

宋明时期的转折
二程兄弟的故事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所谓“节”与“烈” 政府的经济、精神鼓励政策 文人们的呼应
自觉禁欲的措施与观念
“功过格”
日记中的检讨与自责 “色能伤身” “万恶淫为首”
明末:一场短暂的性解放? 明末:一场短暂的性解放?
奇怪的晚明社会 文人们的道德反叛 李贽的故事 色情文艺的病态繁荣
清代:对礼教的反思和攻击 清代:
戴震的正面攻击 “理欲之辩”是杀人工具 不近情理的禁欲主张导致虚伪 纪晓岚的侧面攻击
二十世纪的震荡
开局:激进的开放主张和实践
挑战婚姻制度,研究淫秽歌谣 张竞生和他的《性史》风波 中局:回到禁锢的道路 结局:不可阻挡的再度开放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性张力”的概念 张力的强弱随着时代而演变 人人都要设法在张力下求得平衡 步入越来越开放和宽容的时代
汉唐盛世中的性观念
男女都不要求从一而终 汉景帝王皇后的故事 “主人翁”的故事 武则天的收继婚与雅量 唐中宗与韦皇后的故事 敦煌卷子中的离婚协议
“蛾眉买死”的故事类型 蛾眉买死”
楚庄王的“绝缨大会” 孟尝君与袁盎的故事 唐玄宗的故事 宋仁宗与宋祁的故事
男性贵族对待姬妾的态度
男权主义,视女性为财物 杨素、郭暧的故事 “司空见惯”的故事 赠送、分享、强取、送还

中华性观念演变观察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性解放

中华性观念演变观察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性解放

中华性观念演变观察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性解放每次看见关于性侵犯的社会新闻,都觉得国家欠我们一个性教育。

对于中国式家长而言,性教育和恋爱教育总是略显尴尬和拧巴,像个无处安放的定时炸弹。

青春期时,性和爱是会引发灾难的洪水猛兽,是羞于启齿的难言之隐。

可一旦过了某个年龄段,家长又希望孩子赶紧恋爱成家,火速结婚生娃。

但怎么表达爱,怎么和喜欢的人相处,如果对方不喜欢你怎么办,喜欢上不该喜欢的人怎么办,第一次要做什么准备……这些关键信息,家长又从没对我们说过。

不过也不用过于苛责长辈,因为虽然时代发展快得像高铁,但观念的演变却慢得像EMS ,有矛盾和落差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性观念就是在对“性”与“爱”扭曲中形成的,动物本能让我们享受快乐,儒家伦理教我们克制隐忍,这个中国式死疙瘩,需要一场真正的“性解放”来解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性压抑。

”“放屁!”李安在电影《喜宴》里向外国人解释中国人“闹洞房”的婚俗,于是后来很多人用这句台词给中国人的性观念做注脚:其实,动辄就批判“中国人经历了几千年的性压抑”,儒家文化害死人……而事情的真相根本不是这样。

真正的历史环境中,从孔子那一代开始,中国人对于“性”的观念就相当豪迈豁达,根本没怎么care 这事儿:秦国宣太后在外国大臣面前公开描写性交姿式,说自己丈夫一屁股坐上来,因为体重太集中一点,就吃不消;可是全身压上来,因为体重平均分担,所以就无所谓了。

这种妙文…在清朝王士桢《池北偶谈》里说:"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其实他们全都大惊小怪了,他们不知道中国古代文明中,在性的看法上,确曾有过开通的一面。

大多的性禁忌其实是以后的事。

——李敖《中国性研究》另一个例子是《诗经》,儒家经典,中国文学的源头,四书五经之一,孔子收集编辑的民间诗歌总辑,这样一本中国古代高考必修课本里,男欢女爱的情诗相当之多,其中还有首描写3000 年前西周小青年打野战的日常记事: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中国性调查报告

中国性调查报告

中国性调查报告中国性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社会对于性话题的讨论越来越开放,人们对性的认知和态度也在逐渐改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性观念和行为,一项全面的性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中国人的性行为和态度,还反映了社会对性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一、性观念的变化性观念是人们对性的认知和理解,它受到文化、宗教、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对性的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相比于过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性是一种自然而美好的事物,而不再将其视为禁忌或耻辱。

同时,性别平等的观念也在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性别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二、性行为的现状性行为是人们在生理和心理的驱使下所进行的行为,它是性观念的具体表现。

根据调查报告,中国人的性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首先,性早熟的现象逐渐减少,青少年更加重视性教育和自我保护。

其次,性伴侣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人们更加尊重个人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

此外,性行为的频率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人们更加注重性的质量和情感交流。

三、性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性教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教育活动。

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社会对性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首先,父母对于给予孩子性教育的意愿在提高,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性和保护自己。

其次,学校教育也面临着性教育的挑战,如何平衡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色,提供科学、全面的性教育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性健康的重要性性健康是指人们在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都能够获得满足和幸福的性生活。

调查报告强调了性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性健康的建议。

首先,加强性教育,提高人们对性健康的认知和意识。

其次,推广安全性行为,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此外,关注性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也是改善性健康的重要途径。

总结起来,中国性调查报告揭示了中国人的性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性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性话题,加强性教育,促进性健康,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性生活环境。

三十年来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历程

三十年来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历程

三十年来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历程三十年来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历程《中国性观念大事记》30年来,中国社会曾出现两次有关性的社会大讨论:一次发生在1979年6月,导火线是一张电影的接吻剧照;另一次发生在2008年4月,导火线是一堂婚前守贞课。

性,这个伴随着五千年人类史的字眼,在30年前的中国好像洪水猛兽一样。

然而在30年后的今天,性走入了高堂雅室、走进了学校课堂。

接吻剧照1979年6月18日上午,一封言辞激烈的读者来信摆在了时任《大众电影》主编林杉的桌头。

“我看了你们编辑出版的一九七九年第五期的封底影照,非常愤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万没想到在毛主席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你们竟堕落到这种和资产阶级杂志没什么区别的程度,实在遗憾!我不禁要问:你们在干什么?”这封署名向问英的读者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让他如此愤慨,以至于连用了三个问号的质问缘自《大众电影》复刊后第5期的封底——一张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男女主人公接吻的剧照。

时任《大众电影》副主编的唐家仁回忆,这是改革开放后公开发行的刊物首次刊登接吻照片。

选择这个封底时,编辑部下了很大决心,但还是没有想到这么快便有读者发来了措辞如此强烈的来信。

林杉与唐家仁拿着这封信,到影协书记处请示后,决定将这封信全文发表在下一期的杂志中,并请读者就“接吻剧照”进行讨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11200余封关于“接吻剧照”的讨论信像雪花一样飞入了《大众电影》的编辑部,其中反对的声音有三分之一多。

这场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关于“接吻”的全国性公开讨论,后来成为当代性学家研究“性解禁”后的第一个事例而不断引用。

著名的性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潘绥铭将1978年之前的中国归为“无性社会”,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场“性革命”迅速结束了“无性社会”。

“当时的中国社会,任何一个领域出现跟性相关的话题,都会吸引起全社会的目光,接吻的电影剧照引起的讨论不过是开篇而已。

中国人性观念发展演变

中国人性观念发展演变
的阶级论和政治化
1、先秦时期性观念的开放
• 风诗绝大部分是反映爱情、婚姻和家庭生 活的诗篇。有许多篇章,如《关睢》(周 南)、《静女》(邶风)、《溱洧》(郑 风)等,
• 孔雀东南飞 • 野合
2、先秦以后至隋唐—性学的巨大发展与成就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竹(木)简和帛书, 其中出土的200支竹(木)简书,即《十问》、 《合阴阳方》、《杂禁方》及《天下至道谈》四 种医书,实属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性医 学专著;
• 对人类自身的生殖器、性行为亦感神秘莫 测,因而使人类最早经历了对女阴、男茎 的崇拜。
• 在甲骨文中,“妣”即女阴的象形字, “祖”即男茎的象形字。
• 蛇是古人崇拜男茎的象征。《路史·后记》 说:“帝女在华胥之渊游玩,感蛇而孕, 经十二载生伏羲。”
性文化的发展
• 1、性交崇拜----崇拜性交快乐、崇拜生殖器 • 群居、群婚、杂交 • 桑林 • 上古时代,人们的性生活极其开放,光天化日之下男女
• 6、共和国建立以后直至文化大革命——性 的阶级论和政治化
自由结合是很平常的事情,天然的交合场所,叫“桑 社”,古老的狂欢节就在这里进行。 • 三十而未婚的大禹曾经在桑社狂欢节中邂逅了涂山姑娘 秀娇。 • 一个名叫叔梁纥的60岁男子赶桑社时,结识了一颜姓女 子,圣人孔子就此诞生。 • 楚王巫山云雨梦,登徒子“桑社”男女相悦,
性文化的发展
• 2、生殖崇拜 • 增加人力,提高生产,改善生活 • 新疆呼图壁县的岩画 • “祖”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自从天地形成,自然界就有了一定的规律。由于 阳阴两种“气”按照这种规律发生种种变化,相 交、动静、刚柔等等,才产生了万物。
• 人是万物之灵,因而集中地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 在性方面尤为突出。天、阳气、刚性三者相结合 形成的“乾道”,就是男性。地、阴气、柔性三 者相结合就形成“坤道”,亦即女性。乾是造物 的发动者,坤是造物的形成者。

中国性学发展史

中国性学发展史

中国性学发展史中国性学发展史一、始源于远古商周:宇宙间当生物出现就有了“性”(不管它是单性生殖或两性生殖)。

当进化到人类,我国原始部落曾由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并有着“性”的催化作用的因素,故人类“性”的存在远远超前于人类文明史诞生的岁月。

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人类直接受自然的影响远过于今日,故对于自然现象不能不深切关心,尤其是对动、植物的繁衍生殖作用更感惊诧。

久之,由此而悟出宇宙的基本原理:一是主动的,一是受动的,在生物为雄与雌;在人类为男与女,父与母…故古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带有二元性,都有着阴阳的相对,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从而便用阴阳来理解宇宙的一切现象,并认为有似动、植物雌雄结合孕育新的生命一样,宇宙间万事万物也由阴阳的结合而产生和发展,因而把表现阴阳作用的人体的一部分—男女生殖器官,视为神圣而渐衍成性器崇拜的习俗。

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古老民族,对“性”的张扬与性器官的崇拜是较普遍的。

1988年,在我国的内蒙古境内,曾陆续发现了一批性器崇拜的岩画。

这些大多出自30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内容可分为男根女阴、男女交媾,感生脚印,求育舞蹈等四类,反映出阴山远古居民生殖器崇拜的特有心理状态。

在性文化方面,我国远古即有“一阴一阳之谓道”(意即阴阳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等黄老学说的概括。

此外,在周《易序卦》中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并以美、柔、弱作为女子的自然属性。

《易.家人》云:“女正乎内,男正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义也”(女的正常职责是搞好家内事务,男子则主外务,男女的这种内外分工是天地间自然的道理)。

这说明远古即有根据性别差异而作不同社会分工的规定。

现在,虽然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已有较显著的变化,但男女最佳适应的社会工种仍还是不无区别的。

在男女间的情爱方面,远古常将“男女”喻为两性性生活的代词。

如《礼.礼运》中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反映了这一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年来国人性观念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年来国人性观念的演变

性心理、性行为、性道德和性文化等的判断与认识标准,带有
强烈的时代性,深受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
度诸方面宏观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有着漫长封建历史的国家,人们在性观念上深受
传统思想的制约。虽然“五四”时期恋爱婚姻自由观曾引起广
泛社会影响,但受社会状况的制约,真正接受新思想的基本是
都市精英阶层,很难普及至整个社会。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谈性色变”的程度。婚姻之外的性行为不仅是被禁止的,同 时还受到社会强烈的道德谴责甚至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由
王明( 1962一)女,北京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党委书记。中 国性学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性 人文专业委员会主任,首都女教授 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教学会中 国近现代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 药物依赖性杂志》编委。
国建立前,在中国传统的性观念和性伦理的桓桔下,国人的性
观念普遍趋于保守,且存在严重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年轻 人在恋爱、婚姻、性行为上绝少有自己的自主权,基本上服从
“父母之命”和“媒灼之言”。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的第一部法
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部法律将婚姻自由作为 一种家庭制度固定了下来为国人自行择偶、自由恋爱、自主 婚姻、夫妻平等提供了制度与法律保证。自此,国人择偶的自 主意识不断增强,自主婚姻率迅速上升。然而,这一时期人们 的性观念主要围绕家庭,以养育子女为目标,仍然趋于传统和 保守。对“贞操”看得很重。而到了“文革”时期,整个社会 宣传和推崇“禁欲文化”,性的欲望被遏制、否定,甚至到了
术的日益发达,人们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逐渐由保守走向开放。学者李银河认
为其变化之大,可以称得上发生了一场“性革命”。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的性观念在认知、实践等多

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与变革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人性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变革。

从最初的自然而然,到道德规范的逐渐确立,再到近代的西学东渐,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历经了世纪的沉淀和积淀。

一、天命观在中国古代,人的命运往往被看作是由天定的。

在这种天命观的范畴内,人的一切都是由天赋予的,任何努力和奋斗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这种观念的源头来自于古代中国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认为天是自然界的主宰,因此人的一切都是天给予的。

这种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二、儒家人性观随着儒家经典的逐渐形成和衍化,儒家人性观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

儒家认为,人是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的存在,具备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因此,儒家追求的是在社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以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定和团结。

儒家人性观的形成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古代人性观的一个里程碑。

它在不断的再创造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其他学术流派的优点,使中国古代人性观的思想体系更加丰富和完整。

三、佛教对人性观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对中国古代人性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的是个人的修身养性,以此来达到心灵上的净化和超越。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本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和强化,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古代人性观的层次和内涵。

四、现代化对人性观的挑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古代人性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命运观和等级观与现代的法制和平等观念产生了冲突,从而引起了文化上的危机和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和转型的任务。

需要对传统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和建构,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总之,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和变革是一个历史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古代哲学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思想体系,为中国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国古代人性观的演变和变革也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加深刻和有益的贡献。

性的历程:从两宋到明清

性的历程:从两宋到明清

性的历程:从两宋到明清性的历程:从两宋到明清核心提示:彭遵泗的《蜀碧》上说:“张献忠据蜀时,偶染疟疾,对天曰:‘疾愈当贡朝天蜡烛二盘。

’众不解也。

比疾起,令斫妇女小足堆积两峰,将焚之,必要以最窄者置于上,遍斩无当意者。

忽见己之妾足最窄者,遂斫之,其臭达平政门为乐……”“妇女小足堆积两峰”,可见到了明末,女子缠足人数已众。

裹足是贵族妇人的专利,贱民阶层的女子是被明令禁止缠足的。

明朝中叶时有位叫黄冈瞿的文人,写过一本《徵君九思》,顾名思义,当然是希望书中所提的建议能够分君之忧。

不过他的建议都很是庸常,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倒是其中有一条弱敌制敌的“妙策”异想天开——建议在御边时对敌人要“诱化其俗,令彼妇女习中国法,俱束缚双足为弓样,使男子惑溺,减其精力,惰于击刺”。

这个建议虽然荒唐,但是反过来推想,倒是指出一项事实——缠足是一个国家、民族腐朽、堕落的表现。

对女子来说,缠足是为了追逐美,那么志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男人也这么想么?显然不是。

明朝有一本《女儿经》在民间刊行甚广,后来清同治年间贺瑞麟将它订正为《改良女儿经》,内中对女子缠足作了解说——“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

那么,为什么要千缠万裹来拘束?这是因为圣人的教诲。

元代的伊世珍在《瑯环记》上说:“吾闻圣人立女而使之不轻举也,是以裹其足。

故所居不过闺阁之内,欲出则有帏车之载,是以无事于足也。

”有了这样的教诲,女子因小脚而不良于行,便是再自然不过的道理,甚至于出现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笠翁的《闲情偶寄》便云:“宜兴周相国以千金购一丽人,名为‘抱小姐’,因其脚小之至寸步难移,每行必须人抱,是以得名。

”女子缠足,在当时是一种教养,这样的教养流行于贵族家庭之中。

因为女子缠足之后出行不便,则自然限制了谋生能力,在经济上必然完全依赖于男方,而平常人是没有能力供养一个不干活的女子的。

所以缠足虽然是风气所趋,但是官府也不是什么女子的足都让缠的。

调查报告:00后性观念越来越开放,性行为低龄化成为“潮流”

调查报告:00后性观念越来越开放,性行为低龄化成为“潮流”

调查报告:00后性观念越来越开放,性行为低龄化成为“潮流”13岁的时候,你在干嘛?新的调查和研究显示,新一代青少年性行为低龄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趋势。

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如此,包括中国。

相关研究和调查,一起来看一下。

一、性行为低龄化,中国赶上世界“潮流”2019年,发表在《JAMA》儿科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3.6%到7.6%的男生在13岁之前就发生过性行为。

在旧金山,5%的男孩13岁之前发生过性行为,而在孟菲斯,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5%。

不过另一项统计表明,若是孩子的母亲拥有大学以上的学位,其13岁之前就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就下降了很多。

国内的调查显示,性行为同样存在低龄化趋势。

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显示,初中生有过接吻体验的比例是8.7%,高中生的比例为24.9%,大学生的比例为40.6%。

而有过性行为体验的高中生是8.3%,大学生则为13.7%。

调查还显示,青少年对于婚前X行为的接受度正在提升,认可“即使没有爱情也可以发生关系”的男女比例达到了20.5%和7.2%,在20年前,这一比例仅有4.8%和0.9%。

同时,青少年对早孕的态度也变得更为宽容,接受早孕事实比例并且表明“关心帮助”态度的男女比例达到了44.4%和54.9%。

数据整体表明,青少年的性认知度以及开放程度正在趋于低龄化。

二、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坦然面对这些数据是否意味着青少年的道德出现问题?上海社科院裘晓兰博士认为,并非如此。

国内传统的文化观念,对待性始终偏于保守并持打压的态度,更不要说将正确的性教育引入到青少年的教学中。

相比之下,国外的性教育从娃娃抓起,号召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接受科学、适龄、负责任的性教育。

而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从幼儿园开始就会给孩子提供适龄的性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关课时还从5小时增加到了10小时。

而在国内,这一点是完全做不到的。

数据显示,23%的青少年在遇到性困惑时,会通过网络来寻找答案。

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江晓原性观念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大问题,不适当的性观念严重损害人们的心理健康——接下来当然也就损害生理健康。

性观念又是一个继承性很强的问题,陈旧的性观念经常顽固地盘踞在现代人头脑中。

在本文的篇幅内详细讨论中国人性观念之演变这样的题目是极为困难的。

本文只能谈一些大致的结论和线索,如果读者有兴趣进一步追根问底,可参阅最近出版的拙著《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新版:《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东方出版中心,2006)。

古代中国人曾有着非常坦荡的性观念在许多当代读物中,古代中国人的性观念常常被描绘成阴暗的、不健康的,特别是充满禁欲主义色彩的。

一句“封建主义社会”如何如何,就将众恶归于古人。

这其间实有绝大的误解。

从先秦时代到今天,中国人的性观念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很有点象完成了一个轮回----当然更稳妥的套话是“螺旋式的发展”。

在文明发展史上,性规范有一个逐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上古之时,先民刚从野蛮状态过渡而来,性规范方在若有若无之间,与此相对应的性观念自然也非常“开放”和无忌。

但是在华夏文明进入成熟阶段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流行的性观念一直是非常开放和富有现代色彩的,这一点却是现代人通常不容易想象的。

古代中国人是重视人欲中的性欲的。

“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著名的先秦古训,正反映了这一点。

如果我们肯耐心研读孔子、孟子的“原著”,就会发现儒家哲学本来绝不是禁欲主义的,相反却非常重视人欲的满足——后来的宋明理学家虽然无不自称孔孟之徒,其实却是孔孟的不肖之徒。

从先秦两汉直到隋唐盛世,中国上层社会中的性关系一直是非常开放的。

《左传》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们的“通”——打趣来说,即古代中国贵族版的“廊桥遗梦”也——至少十六次,几乎每一次都有声有色,有的还酿成国际风波。

不妨拿卫灵公和他的夫人南子为例,以见一斑∶南子是那时有名的风流贵妇,连孔子去与她会晤了一次,都会引起弟子的不悦,孔子不得不指天划地自誓清白。

性文化之一

性文化之一

中国传统性文化一、中国传统性文化的发展轨迹1、原始社会双性同体的阶段,在历史上对应着的是人类处于无性意识的阶段。

“双性同体”的无性阶段,反映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

譬如佛教中的菩萨,本来并无性别,亦无生死,他们可在世人面前根据不同需要,示现各种化身。

这是与佛教普渡众生的平等观念相一致的。

而双性被切割后的分体,则意味着性别意识得到了强调,无性阶段进入了有性阶段,性别差异由此产生。

在中国的人类起源神话中,暗含了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

传说华夏种族是由伏羲和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的,而伏羲和女娲是双头人首蛇身的神怪。

这一图像在历代都可见到。

安阳发掘的商墓和春秋楚墓,东汉时梁词石室画像都有石刻的伏羲女娲交尾双头人首蛇身的图像。

在汉代石刻画像与石画中,两者被描绘成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的蛇尾巴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两人的面部或正向或背向。

伏羲手捧太阳,太阳里面有一只金鸟,女娲手捧月亮,月亮里有一只蟾蜍。

或者伏羲的手里拿着直尺,象征男根,女娲的手里拿着圆规,象征女阴。

据何新考证,伏羲和女娲原是由一神之名分化为二神之名,伏羲与女娲不惟同姓,姓风,而且同名,女羲别名女希,与伏羲实际上同名。

也就是说,伏羲与女娲本是由一神分化为二神,正因为如此,伏羲和女娲之间是一种既是兄妹又是夫妻的关系,由此,也能理解两者为何是双头人首蛇身的神怪。

原始社会的久远,很多资料因难以保存而丧失。

所以,能为我们提供的关于中国早期性文化的资料,实在是少得可怜。

然而,仅从这些少得可怜的资料中,也足以窥见早期中国社会性控制、性文化的若干特点。

昔太古尝无君矣。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

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廓、险阻之备。

(《吕氏春秋。

持君览》)一幅原始部落群居杂处的图画,文明社会所有的一切,在这个混沌的蒙昧社会中均不存在。

无差别,无等级,除自然力的限制外,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相当随意而自由。

中国女性30年性生活变迁

中国女性30年性生活变迁

中国⼥性30年性⽣活变迁2019-06-25编辑约稿,希望我梳理⼀下中国⼥性改⾰开放30年来性⽣活的变化,这篇⽂章是笔者结合中国30年来“性⾰命”(这是借⽤媒体普遍的提法,我认为实际上是个渐进的过程)的⼤事和⼈们实际⽣活中的体会撰写的。

性压抑的30年中国从1949年后颁布了第⼀部《婚姻法》,把性和政治法律结合起来,就进⼊了性压抑时代,这个阶段持续了30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性观念极端保守,性关系严格建⽴在婚姻基础之上,任何⾮⽣育性⾏为都被认为是可耻的,任何⾮婚姻性关系都会遭到群众舆论严厉地批判和组织上严格地处分。

性是禁⽌谈论的话题,性知识的普及更是⽆从谈起。

⼈们只有在判决书或批判“作风不好”的⼈的会议上才能够听到有关性的字眼。

那个时候,由于观念闭锁和经济状况的窘迫,⼈们还没有条件和⼼思享受性的快乐,⽐如有的没有房⼦住不能结婚;有的住房⾯积⼩,⼀家⽼⼩住在⼀起不⽅便过夫妻⽣活;有的备不起三转⼀响娶不上媳妇:有的观念保守,夫妻⽣活不协调成天吵闹;有的耐不住煎熬没结婚就怀孕,犯错误被处理……那个时代是性的严冬,在政治、经济、舆论的压制下,⼈们的性⽣活很少,性知识更少,性⽬的很直接,性⽅式很简单,性观念很保守,性问题被看得很严重,处理很严厉。

性冷淡、禁欲、性盲被看成⾼尚,性福、性快乐、性享受根本不能登⼤雅之堂。

即使到了2000年,中国⼈民⼤学潘绥铭教授的调查还发现很多⼈极其缺乏性知识,不了解⾃⼰的性器官,不知道⾃⼰的性敏感区在哪⾥,不了解男⼥在性⽣活中的反应。

据调查,只有17.5%(不⾜1/6)的⼥性了解⼥性的是怎么回事,⼤部分⼥性居然对此⼀⽆所知。

完全知道男性的是怎么回事的,男⼈中只有49.2%,不⾜半数;⼥⼈中则少到只有20.9%。

上海社会科学院徐安琪研究员在《中国婚姻质量研究》中,对城乡6033名男⼥进⾏的调查数据显⽰,对于性⽣活中的关键词――“”,有接近半数的⼈表⽰“没有听说过”,即使听说过或者了解“”的⼈,44.9%的⼈是在25岁以后才启蒙的,有33%的⼈认为性⽣活不怎么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性观念变化的轨迹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12-18从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将近20年快要过去了。

中国人在性方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又是因为什么呢?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跨进21世纪。

1980年,两个表面看来与性无关的事物横空出世了,它们给中国人性观念的巨变打开了大门……它们就是1980年公布的新《婚姻法》和1980年开始提倡和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在新《婚姻法》中,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

这似乎无关大局的一改,其实真够得上石破天惊。

从此,中国人逐步地确立了一系列新观念:爱情是婚姻的灵魂、爱情至高无上、没有爱情的婚姻才是不道德的……;从此,"五四"以来无数先进分子所苦苦追求的理想,终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了。

于是,我们麻木惯了的心灵必然出现慌乱与盲动。

80年代初期,哪一家传媒没有开设过"道德法庭"来诅咒"当代陈世美"?多少人为"秦香莲上访团"撒下了一掬同情之泪?人们都天真地以为,那些钻《婚姻法》空子的家伙只是支流和一小撮。

有谁想到过,十几年以后,处处高歌"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我们一直在批判西方的性关系解放,一直在打"飞进来的几只苍蝇";可是时至如今,我们应该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旦高扬起爱情的旗帜,不管什么样的民族,它的婚姻形态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巨变。

从1980年起,独生子女政策如同无尽的涌浪,如同水银泄地,不但成为国策,而且成为绝大多数城市夫妻的自觉行为。

它改变了我们的什么?不仅是核心家庭化,不仅是对于"小太阳"的争论,而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合法地、铺天盖地般地宣称:人们之所以过性生活,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甚至不允许仅仅为了生儿育女。

那么为了什么呢?官方从来没有回答过,但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明白:除了表达爱情和寻求身心快乐,怎么可能还有别的目标?于是,渐渐地,有没有快乐(而不是有没有子女)开始成为夫妻衡量自己的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夫妻之间寻求那些更能够使双方快乐的性行为方式;性知识、性科学开始成为人们的急切的需求;几乎一切性方面的传统观念都被质疑了。

这个"革命",在我们中国进行得出奇地迅猛和顺利,几乎没有人反对。

而在美国的60-70年代,大批虔诚的教徒上街游行,或者在计划生育门诊部外面布置纠察线,阻止人们去避孕和做人流。

他们很清楚:避孕套和避孕药丸的普及,必然斩断上帝用来控制人类性行为的手臂。

因为,有了合法的避孕和人流,就不再会有私生子,卫道士们就根本无法再发现那些非婚的性行为,还怎么能够"杀鸡给猴看"?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女性的怀孕、生殖和哺育,更使她们减少了对可能怀孕的恐惧与担忧。

这样一来,女性可以投入性生活的时间增加了,女性潜在的性欲望和性能力也被解放了。

难怪在西方反对计划生育的人里,那些"老处女"般的正统教徒格外多。

回头望去,我们相信,当年制定《婚姻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人们,没有一个曾经想到它们居然会带来这样的结果。

这就应了马克思的话: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瘙;也应了恩格斯的话:斗得你死我活的双方,忽然全都让位于一个新的、从来也没人想到过的新事物。

当然,还是中国老百姓看得透彻:歪打正着,骡子下了个小马驹。

1985年起,两本书激活了中国的性学。

虽然崔健在高唱:"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但是更多的人则是脑袋伸到脚前面去了……阮芳赋的《性知识手册》和吴阶平的《性医学》是1985年前后的破禁区之作。

当时还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人的房中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30年代出了个张竞生,50年代有个王文彬;于是人们似乎突然意识到:性,可以写了,可以读了,终于在1988年促成了第一次"性学热"。

(实际上,这股"热"一直坚持到1994年,当某个在北京被传媒炒得炙手可热的大型性知识展览,终于在全国卖不出票,承包人大亏其本的时候,"性的启蒙阶段"也就最终地结束了。

)性学在中国的热闹,并不是因为它的学术水平,而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相信铅字,相信任何正式出版物都代表着官方的微妙态度。

所以,中国性学其实只是一个广告,只是使社会中已经出现了的变化,似乎变得名正言顺了。

这就象"五四"的狂飙一样,唯有到30年代以后,才会有人静心坐下来啃学问。

但是,性学热的现实效果却不容质疑。

从1985年到1989年,凡是思想敏感的人,心里都象揣着个原子弹,恨不能赶快摔向一个什么靶子。

于是《性解放宣言》这样的文章居然也得以发表,尽管它根本就说不清要解放什么;又要解放到哪里去。

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读过这个宣言,但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性观念转变,无疑是发生在这段时间里。

这就象鲁迅预言的:当有人宣布要拆掉整个屋子的时候,墙上才会开辟出窗口来。

人之所想,莫过其言。

80年代初期的"陈世美"和"第三者插足",开始变成不那么贬义的"婚外恋",接着又变成完全是褒义的"傍家儿(傍肩儿?)"和"情人"。

过去带有粗俗色彩的"上床"和"睡觉",变成了中性"夫妻生活"和"性生活",然后又变成了极富有情感的"做爱"和"亲热"。

官方使用的"色情淫秽品"一词,在一些人那里被叫做"毛片儿",是没有删节过的意思,已经没有贬义;另一些人则称为"带劲的",全然是褒义词了。

几乎可以说,1985年以来,当你听到一个人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谈论性现象的时候,你一下子就能够知道他(她)的基本性观念是什么,又属于社会上的哪个阶层。

当然,那时的中国人基本上还是想的多,做的少。

好几位研究者的不同调查都表明:虽然宽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的人在大城市里已经非常多,甚至超过了半数,但是自己真正这样做过的人却要少得多,甚至只有百分之几。

反对这些变化的,大有人在。

他们在解决了政治上的麻烦以后,在1992年之前也成功地使这些性方面的变化进入了"不应期"。

再加上人们也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来仔细想想:我到底想要什么?本来,这会把80年代的一切都一风吹的。

可是……1992年大潮再起以后,人们终于开始学会以自己为单位,去参与中国的性文化。

80年代的阵营瓦解了,但是个人与个人的不约而同却又汇聚出新的流向……1992年以来,相当多的人是报着赶末班车的心态投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

但是在性观念方面,80年代那种鲜明的对垒已经很难再看到了。

呼吁观念更新的人和反对性自由化的人同样越来越少。

这并不是由于有什么人来压制,而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以个人为单位,在性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个体化,已经越来越难于用任何大一统的理论来加以解释了,更没有多少人乐意倾听任何一种振臂高呼。

不是中国人庸俗了,而是急剧地分化了。

不是人们的性观念问题已经解决了,而是性观念已经深深地渗入了人们的个体选择和私人行为,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是根据自己的现实利益来行动,而不是根据任何一种理论或者大众性观念。

因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在90年代的中国人里,两个新的现象成为了"问题":一、"社会丑恶现象"就性问题而言,80年代的中国人关注的是婚前、婚外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这,当然不可避免地把爱情问题也牵扯进来。

但是1992年起,一种跟爱情,跟婚姻都没有多大关系的现象,开始成为人们谈论性问题时的热点。

那就是嫖娼卖淫,以及作为其延伸内容的"傍大款"、"养小蜜"和纳妾。

在所有发达国家的历史上,嫖娼卖淫都随着性革命而日益衰微(其鼎盛期是19世纪下半叶,而性革命实际上大大压缩了娼妓的市场),而我们在为性解放而争吵了10年以后,却眼看着这种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出现,但一直是发展中的行业,在中国昌盛起来。

一年又一年,警方抓获的涉足者越来越多。

这究竟是战果,还是癌扩散?结果,我们在90年代里,不得不来讨论(尽管在传媒中看不到):该怎么办?对于80年代的性观念启蒙来说,这真是莫大的悲哀与讽刺,也是又一次收获了跳瘙。

但是过去对于大声疾呼反对性革命的人们来说,又何尝不是悲哀和跳瘙呢?难道我们中国人一批西方就要复古,一反对性解放就要嫖娼吗?原因说来也简单:促成嫖娼与卖淫的最主要思想因素,并不是性解放或者反解放,甚至根本就与性观念无关,仅仅是一个如何赚钱或者如何消费的问题。

所以,80年代在性观念方面的大争论,怎么可能对嫖娼卖淫发挥任何一种作用呢?二、性方面的阴盛阳衰笔者在1994年的调查数据反映出:在婚内性生活里,女性的期望、企求和评定标准之高,已经开始超过男性了,因此女性的失落、不满和变更意愿也开始超过男性。

而在1989年和那之前的各次调查中,几乎在所有方面,男性的期望都高于女性。

如果说仅仅一个调查不可靠,那么笔者在1991年和1995年分别进行的调查表明:在北京市的大学生里,现在的女生发生过各种性活动的人,比91年的女生有了显著的增加。

但是在男生里,这个比例却是持平的!各种性教育的状况,也可以定性地说明一些问题。

在北京,在我国各地的县一级城市和单位,甚至在许多基层的企业,来听性知识课程的,总是女人比男人多,也比男人更喜欢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即使在大众传媒机构里,愿意前来听性学课程的,也一样是女多男少。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大多数男人都以为,自己就是性学专家,尤其是那些看过些许"黄"的男人,更是不把什么性学看在眼里。

再者,大多数男人以为,所谓性知识不过就是一些性技巧,再没有别的。

可惜,恰恰是因此,男人才很少懂得性的心灵方面的知识,很少能够正视自己,很少知道就要来临的"性别革命"。

因此,在性方面,男人在90年代里开始落后于女性的进展。

最明显的阴盛阳衰,就是遍布全国的、涉及几乎一切可吃之物的"壮阳药"大泛滥。

这当然并不能说明真有性功能障碍的男人多起来了,但是确实能够表明,中国男性的性心理日益脆弱,越来越不懂变化了的女性,越来越掉过屁股去寻求老祖宗的帮助。

对于"走向世界"来说,这可是最严重的"衰"。

(附带一说,这也是中国性学的下一个障碍或者是拖累,因为现在的许多传媒级的性学家,还全然不知当代女性主义的性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