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深度知觉实验——视崖实验

合集下载

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视崖即"视觉的悬崖"。

这个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

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

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成"浅滩";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

悬崖实验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

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

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

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olk,1961)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

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Wolk,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时,68%的7~9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只有23%。

其结论是: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3.9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幼儿园教资和考编必考心理学实验汇总

幼儿园教资和考编必考心理学实验汇总

重点记住人物—实验名称—实验结论即可,实验内容不需要掌握,当然了解实验内容可以加深对人物和实验结论的记忆。

1.三山实验-皮亚杰-自我中心
2.双生子爬楼梯试验-格赛尔-成熟机制决定人的发展
现在很多教育机构打出了“早教”的概念,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在孩子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送到早教机构接受训练。

那么让孩子过早接触一些教育是否有必要呢?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和花小开一起来看一下~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验证学习或教育的前提是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所以过早接触一些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哦!
3.视崖实验-沃克和吉布森-深度知觉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装置,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方法。

4.点红实验-阿姆斯特丹等人-自我意识-主客体分化
很多妈妈都知道,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会有一个阶段分不清“你”和“我”,当他想要妈妈抱抱的时候,不说“我要抱抱”,而是“宝宝要抱抱”,这是孩子话说得不好?其实不是,而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他的世界里还没有“我”的概念。

5.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观察学习
6. 陌生情境实验-艾斯沃斯-依恋类型
7. 延迟满足实验-沃尔特·米歇尔-自我控制能力。

视崖实验的内容和意义

视崖实验的内容和意义

视崖实验的内容和意义1. 嘿,你知道视崖实验吗?那可太有意思啦!就好比你站在一个看似危险的边缘,心里会犯嘀咕到底能不能过去。

比如小婴儿面对视崖,他们会怎么反应呢?这实验就是要看看小宝宝们对深度的感知呀!2. 视崖实验真的超神奇的好不好!就像我们在面对未知的深渊时会犹豫一样,小宝宝们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呢。

你能想象他们那小表情吗?真的超有趣的!3. 哇塞,视崖实验的意义重大着呢!这就好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宝宝内心世界的门呀。

比如说,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知道宝宝什么时候开始对危险有认知了,多了不起!4. 视崖实验呀,可别小看它!这不就跟我们有时候要做艰难选择一样嘛。

宝宝们在视崖前的表现,能让我们知道好多他们的小秘密呢!5. 哎呀呀,视崖实验真的很特别!就像走在一条不知道深浅的路上,宝宝们会怎么做呢?他们的反应可是能告诉我们好多信息哟!6. 视崖实验简直太有趣啦!好比是在探索一个神秘的领域,每一个发现都让人惊喜。

像宝宝面对视崖时的谨慎模样,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呢!7. 视崖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呀!这就好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束光,能照亮我们对宝宝认知发展的理解。

你想想看,是不是很厉害?8. 视崖实验,那可是相当牛的!就跟我们面对一个看似过不去的坎儿一样,宝宝们的反应能让我们对他们刮目相看呢,真的!9. 视崖实验真的值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不就像一个谜题等我们去解开嘛。

宝宝们的表现就是解开谜题的关键线索呀!10. 视崖实验绝对是个超棒的研究呀!就如同我们在人生路上遇到的那些挑战,宝宝们在视崖前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深深的意义呢!我的观点结论:视崖实验非常有趣且意义重大,通过它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宝宝们的认知发展,真的是一项很棒的研究!。

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

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

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婴儿能感觉到视觉悬崖的 存在,很早就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并 且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随着年龄递增不断 发展。
吉布森和沃克对深度知觉问题进行了更加 深入的研究,给出一个精确的数据:9个月前 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但是实验 的被试是6——14个月的婴儿(更小的婴儿 因为不能够自主运动,所以无法进行实 验),因而不能判定是先天具有的,有可 能是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的活动中,通过 不断尝试和错误(摔跤)学会的。于是吉 布森又用动物幼仔做被试,以此作为视崖 实验的参照,因为大部分的动物幼仔比婴 儿能更早的进行自主运动
对动物幼仔的实验结果如下: (1)对小鸡山羊的测试。小鸡出壳后马上能自己觅 食,小山羊出生后很快就能直立行走。测试结果 是它们一次也不会走向“悬崖” (2)对小老鼠的测试。结果“浅滩”和“悬崖”对 他们并无区别,他们走向两侧的概率是一样的。 因为老鼠靠嗅觉而不是靠视觉寻找食物。 (3)对小海龟的测试。76%的小海龟爬到“浅滩” 的一方,24%的爬到深的一方。不小一部分小海 龟爬过”悬崖“,可能是因为海龟的深度知觉能 力较差,也可能是因为海龟的他们生活在水里, 它们不会害怕“摔跤”。
所谓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 前后相对距离的直觉。它能够了解环境中 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 活动,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婴儿,当他们可以爬行以后,很多父 母就开始为他们会不会从某个地方摔下去 受伤而担忧,深度知觉可以使婴儿避免 机制还是通过后天的经验发展的这一问题 存在争议
当母亲在悬崖一侧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的反应是拒绝爬过悬崖他们不愿意朝母亲的方向爬而是朝向相反的方向爬他们试图逃避或试图另寻通往母亲的途径还有一些婴儿因为不能到母亲身边而哭起来
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视崖

视崖实验名词解释

视崖实验名词解释

视崖实验名词解释视崖实验是由心理学家Gibson和Walk于1960年提出的一种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婴儿对深度知觉的发展和判断能力。

在视崖实验中,一张V字形结构的玻璃板分隔成两个区域。

玻璃板的上方是一个看似连续的平面,实际上有深度,称为“崖”。

在玻璃板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平台,平台下方的地面是崖的延伸。

这样,一边是平心目前平面,另一边是有深度的崖。

实验设计中,研究者将婴儿放置在玻璃板的中央,然后引导婴儿向崖的一边前进。

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特别是躲避和逃避的行为,来评估婴儿对深度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婴儿是否具有对深度的知觉和辨别能力。

根据实验结果,研究者发现,在婴儿6-14个月的阶段,大多数婴儿会表现出对崖的恐惧和躲避行为,而不会跨越过崖,这说明婴儿能够根据视觉线索来判断深度。

而在同一年龄组的较大儿童,并且已经会爬行的婴儿,可能会接近边缘,伸出手臂,想要探索崖的延伸。

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视崖实验还揭示了深度知觉的发展过程。

在婴儿早期阶段,由于缺乏经验和发育不成熟,婴儿倾向于对深度崖保持警觉并避免。

然而,当他们的知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婴儿能够更准确地感知深度,并逐渐学会在不同深度环境中行动。

除了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视崖实验还为我们认识其他一些相关问题提供了参考。

例如,实验也可用于探究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如恐惧和冒险倾向。

同时,深度知觉的研究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为它揭示了视觉系统如何通过感知深度来解释和理解视觉信息。

视崖实验的发现对于理解婴儿的知觉发展和行为决策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进一步研究深度知觉和人工智能以及婴幼儿发育领域的其他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心理学著名实验——视崖

心理学著名实验——视崖

当心视崖Gibson,E.J.,&Walk,R.D(1960),”视崖.”《科学美国人》,202(4),67-71有一个非常广为流传的的心理学轶闻是关于一个叫S.B的男人的(姓名首字母是为了保护他的隐私)。

S.B在他52岁前是完全失明的,直到他做了一个新的发展成熟的手术(现在很普遍的角膜移植手术)他的视觉才恢复。

然而,S.B的新的可以看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以和我们一样的方式自动化的感知他看到的东西。

手术后,在他的视觉还没有清楚的恢复,发生的一件事情很快证明了这点。

S.B向他在医院的窗户向外看,他对他看到的在下面的地上移动的小物体很好奇。

他开始爬到窗户边缘,以为如果俯下身子他就可以用手拿到那些东西并看看它们们是什么了。

幸运的,医院员工阻止了他的这次尝试。

他在第四层,而这些移动的小东西是汽车!即使S.B现在可以看到了,他还是不能感知深度。

我们感知和描述我们周围的世界的视觉能力一直是实验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领域。

而在这之中有一个中心为题那就是这项能力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先天的—后天的争论又一次出现。

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最重要的视觉能力就是深度知觉。

你可以想象如果不能感知深度的话,生存将会多么的困难并且甚至是不可能。

你可能会撞上东西,不能判断一只猛兽距离你有多远,或者走进悬崖。

因此,假设深度知觉是一种先天的生存技能而不用依靠经验去发展是很符合逻辑的。

然而,像Eleanor Gibson和Richard Walk在他们的论文中指出的那样:“众所周知,在蹒跚学步阶段的人类幼儿总是倾向于从或高或低的地方摔下来,他们必须被保证不越过边缘通过他们婴儿床的栏杆,台阶的入口以及成人的警告”。

随着他们肌肉协调能力的成熟,他们开始自己避免这些事故。

常识可能会认为儿童通过经验学习识别会掉下去的地方——也就是说,通过摔下去和弄伤他们自己”。

这些研究者想在实验室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视觉能力中的深度知觉。

为了这样做,他们构思并且发展了一个他们称之为“视崖”的实验装置。

视觉悬崖实验的研究假设

视觉悬崖实验的研究假设

视觉悬崖实验的研究假设引言视觉悬崖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儿童对高度和深度的感知与认知。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前人研究和数据分析等角度来探讨视觉悬崖实验的研究假设。

实验设计视觉悬崖实验通常由一个透明的玻璃板构成,板上有一个特定的图案。

实验被分为两个阶段:跨越和避免。

在跨越阶段,儿童被引导在悬崖的一边爬过玻璃板,而在避免阶段,儿童被要求在玻璃板上爬行,但不得越过悬崖。

先前研究在早期的视觉悬崖实验中,儿童表现出避免越过悬崖的行为。

这表明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视觉提示来识别高度和深度。

然而,并非所有儿童都表现出这种行为,在不同年龄和发育阶段的儿童中有所差异。

因此,研究者们假设视觉悬崖实验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儿童年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与视觉悬崖实验的结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年龄越小的儿童越不容易识别悬崖,更容易越过玻璃板。

这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小的儿童对高度和深度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

视觉深度提示视觉深度提示是视觉悬崖实验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先前的研究发现,在悬崖一侧放置深度提示,如黑白方格图案,可以增强儿童对悬崖的识别,并更加明显地表现出避免越过悬崖的行为。

这表明,深度提示的存在对儿童感知和认知高度和深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父母行为除了年龄和视觉深度提示外,父母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影响视觉悬崖实验结果的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给予儿童鼓励、指导和支持,那么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避免越过悬崖的行为。

相反,如果父母给予儿童负面的反馈或忽视他们的行为,则儿童可能更容易越过悬崖。

数据分析为了验证视觉悬崖实验的研究假设,研究者通常会分析儿童的行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百分比分析通过计算避免越过悬崖的儿童所占的百分比,研究者可以了解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在实验中的表现差异。

例如,可以计算3岁年龄组和5岁年龄组的避免越过悬崖的儿童所占的百分比,并比较两组的差异是否显著。

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年龄和避免越过悬崖的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者可以确定年龄和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

视崖实验资料

视崖实验资料
• 如心理学、神经科学、教育学等领域
• 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验模型和理论支持
拓展意义
• 扩大了视崖实验的应用范围,为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 有助于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合作
视崖实验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视崖实验面临的挑战
• 如实验材料的改进、实验方法的优化等问题
• 如何更准确地评估婴儿的深度知觉发展,以及如何量化评估结果
未来发展方向
• 改进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深入研究深度知觉与其他认知能力的关系,揭示婴儿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
• 将视崖实验应用于更多领域的研究,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合作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目的是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发展
Freeman和Cullen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 20世纪80年代,日本心理学家
Kanda对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 近年来,视崖实验在婴儿认知发展领
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视崖实验的目的与假设
视崖实验的目的
视崖实验的假设
• 探讨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过程
• 婴儿在某个年龄阶段能够理解深度的概念
• 研究环境因素对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影响
• 环境因素(如视觉、触觉等)对婴儿深度知觉发展有影

视崖实验的实验设计

实验材料
• 一个高台,一侧为浅滩,另一侧为深渊
• 一个爬行垫,用于婴儿在浅滩和深渊之间爬行

实验过程
• 让婴儿在浅滩一侧爬行,然后引导他们穿越深渊
• 观察婴儿在穿越深渊时的行为反应
⌛️

幼儿深度知觉实验——视崖实验

幼儿深度知觉实验——视崖实验

幼儿深度实验—视崖实验研究方法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

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

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

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

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 名年龄在 6 ~ 14个月之间的婴儿。

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

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和吸引)。

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滩,以避免摔下悬崖。

请注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

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

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

结果与讨论在研究中9 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

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

当另外27 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的爬过视崖的边缘。

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为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

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尝试和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

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

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

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运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得多。

视崖实验报告

视崖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视崖实验(Visual Cliff Experiment)是由心理学家沃克(Wolfgang Köhler)在1932年设计的一种心理实验,旨在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实验通过模拟一个悬崖场景,观察婴儿在面临潜在危险时的行为反应,从而探讨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以下问题:1. 婴儿在视崖实验中是否能够区分悬崖与安全区域;2. 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3. 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与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6个月大的婴儿作为实验对象,共40名。

2. 实验材料:制作一个长方形的视崖装置,装置分为两个部分:一侧为透明玻璃,另一侧为与玻璃颜色相同的布帘。

玻璃与布帘之间的高度相同,但玻璃一侧与地面之间有明显的空间感,而布帘一侧则没有。

3. 实验步骤:(1)将婴儿放在视崖装置的中央,确保其视线与装置边缘平行。

(2)实验者从婴儿的一侧(如左侧)将婴儿抱起,并引导婴儿向悬崖一侧移动。

(3)观察婴儿在移动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如是否停止、退缩或哭泣等。

(4)重复实验步骤,将婴儿从另一侧(如右侧)抱起,并引导婴儿向悬崖一侧移动。

4. 实验结果记录:记录婴儿在两次实验中的行为反应,如停止、退缩或哭泣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视崖实验中,大多数婴儿在从玻璃一侧向悬崖一侧移动时表现出停止、退缩或哭泣等行为反应,而在从布帘一侧向悬崖一侧移动时,婴儿的行为反应相对较少。

2. 实验结果显示,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与年龄呈正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逐渐提高。

3. 实验结果显示,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与认知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认知发展水平较高的婴儿在视崖实验中的行为反应相对较少。

五、实验结论1. 视崖实验结果表明,婴儿在面临潜在危险时能够区分悬崖与安全区域,具有一定的深度知觉能力。

2. 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与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随着年龄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逐渐增强。

学前儿童发展中的必知实验

学前儿童发展中的必知实验

教师资格考试——学前儿童发展中的必知实验学前儿童发展知识涉及到儿童实验比较多,但其中比较重要的仅四个,考生在复习备考这部分内容时主要关注实验名称及该实验证明的理论或心理现象。

下面中公教育教师考试专家邓欣为考生们详细阐述每个实验。

1.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势力说的佐证双生子爬梯试验是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设计并实施的,旨在研究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过程: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

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

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弟弟,身体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

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

实验结果: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

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结论:格塞尔根据自己长期临床经验和大量的研究,提出一个基本的命题,即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而个体的成熟取决于基因规定的顺序。

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2.吉布森和沃克——视崖实验——婴儿深度知觉的测量视崖实验是吉布森和沃克首创并用于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

视崖装置:装置中央有一个能容纳婴儿爬行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

平台两边厚玻璃下铺着红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而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三及参考答案(1)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三及参考答案(1)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三及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8分)1、视觉偏好法: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视觉悬崖实验: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

“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

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知觉整合能力: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4、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5、感知运动图式: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

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6、客体概念: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7、单词句: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

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

8、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9、“妈妈语”: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

其特征是: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42分)1、举例说明同化和顺应。

同化就是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例如8、9个月的婴儿拿到什么东西都喜欢把它放在嘴里,这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东西同化到了吸吮格式中。

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例如当孩子看到成人玩不倒翁,认识到可以用推的方式玩这个玩具时,下次再见到不倒翁,他就可能会试图去推它,而不是把它放在嘴里。

【儿童心理】婴儿期的知觉

【儿童心理】婴儿期的知觉

【儿童心理】婴儿期的知觉一、知觉的发展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

有的研究表明,刚出生后2天的宝宝就可以分辨人脸和其它形状。

他们看人脸的时间比看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时间长。

对出生至6个月的宝宝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视觉偏好,他们凝视人脸图片的时间几乎两倍于任何其它图片。

宝宝似乎天生对人感兴趣。

其实,宝宝并非对人脸感兴趣,而是对人脸的轮廓线和曲度感兴趣。

大约在2个月左右时,宝宝对离和波季尔了一定的重新认识能力。

最有力积极支持了这个结论的就是视崖实验。

实验大致就是这样的,在一个桌子基座上很薄的玻璃,玻璃下面就是一张方格布,布的一部分轻易贴有玻璃,另一部分分隔几英尺,这样,爬过桌子的宝宝就感觉存有掉下来的危险。

在这个实验里,即使2个月的宝宝,也能够辨别出来视崖的两边。

当他们积极探索这个崖时,整体表现出来显著的疑惑。

当宝宝长大至能够爬过视崖的时候,可以整体表现出来显著的血腥。

他们不往浅的一边爬到,尽管他们的父母在对面,尽管他们也能够感觉到玻璃板的厚实提振。

这种从疑惑至惧怕的变化,也许是因为宝宝爬到动作的发展,并使他们能够更实际地观测深度和距离,也因为他们从经验中获知跌倒很难受,所以他们对高度格外小心。

二、知觉恒常和客体永存无意识同理就是指因无意识条件(例如距离,形状、明度等)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时,无意识的贾启允仍能够维持相对平衡。

比如,一只小鸟,它飞来飞去,在我们的眼里,小鸟的大小、边线变来变去,但我们晓得不管它在我们眼中呈圆形的像是如何千变万化,它始终就是那只鸟。

存有了无意识同理,人们才可以对外界事物存有比较稳定的重新认识。

一般认为宝宝在半岁后具有知觉恒常性,宝宝可以追着看一个滚动的物体,而且还能把它看成是同一个物体。

知觉常性的出现,使宝宝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一些稳定的特征。

客体永存所指的就是当物体从人的视线中消失时,我们晓得这个物体并不是不存有了,而只是我们看不到了。

通常指出,大约在宝宝8~12个月时,由于动作(特别就是手的动作和奔跑)的发展和言语的产生,客体永存性也已经开始发生。

视觉悬崖实验

视觉悬崖实验

视觉悬崖实验视觉悬崖目录DIRECTORY010203背景介绍实验内容实验结果01PART01背景视觉悬崖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于本世纪60年代设计的一种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这个在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研究还要从在行为农场的一次接生山羊的经历说起。

她刚完成第一头小山羊的清洗,第二头就要生出来了。

沃克她正不知所措时,农场主说:“把它放在台子上。

”那是一个一英尺见方的高台。

她担心“它不会摔下来吗”,农场主向她保证不会。

她把那只还湿湿的小东西放在台子上,它稳稳地站在上面,还不时环顾四周。

看来,山羊有与生俱来的在悬崖边幸存的能力。

PART01背景四年后沃克到康奈尔,他们一起进行了许多比较研究。

偶然地,她提起她们一家从加州驱车东行的途中,在大峡谷边野餐,担心当时两岁的孩子会掉下悬崖(这样的情况当然没有发生)。

于是他们萌发了模拟“悬崖”的实验构想,探究对深度的知觉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PART01背景视崖装置类似于一张桌子,桌面是一块厚玻璃。

中央有一个0.3米宽的容纳婴儿的平台,两边玻璃下铺着同样红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紧贴玻璃,形成“浅滩”;另一边与玻璃相隔数尺,形成“悬崖”。

他们首先对在黑暗环境中成长的小鼠进行悬崖实验,接着又做了鸡、羊、狗、猫。

实验动物被放置在中间板上,观察它们能否区别浅滩和深渊,以避免摔下“悬崖”。

结果发现它们天生地能感知避免摔下。

PART01背景自然地,他们想观察人类婴儿的情况。

他们在当地报纸上登载了“爬行宝宝(crawling baby)”的广告,提供报名专线给想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实验的父母。

吉布森的一些同事一开始并不看好,因为父母恐怕孩子会受到惊吓。

但实际上反响很大,在告知实验内容后大多数父母都带着孩子来了。

虽然学会爬行的时间各异,但实验中他们只是关注孩子的爬行行为。

实验中,婴儿被放在桌面的中间板上,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召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经过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展。

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
“视崖”实验来了解婴儿深度直觉发展的 状况并检测婴儿的深度知觉是先天具有的 还是后天习得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设置:
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 璃,桌子的一半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 桌面(浅滩) 。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 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和深 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愿意从“深渊”通过中间板爬过“浅滩”,只有3名“冒
险”婴儿极为由于的爬过“悬崖”,其余几名婴儿不愿 意离开中间板。
当母亲在“悬崖”一侧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的反应 是拒绝爬过悬崖,他们不愿意朝母亲的方面爬而是朝向 相反的方向爬,他们试图逃避或试图另寻通往母亲的途 径,还有一些婴儿因为不能到母亲身边而哭起来。
从中间板上看,有结实的桌面的一侧看起来 似乎像个“浅滩”,而另一侧则是“悬崖”
操作:
此试验的被试由36名年龄在6-14个月的婴 儿和他们的母亲组成。做实验时,把每个 婴儿轮流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 在“浅滩”一侧唤引自己的孩子,然后在 “深渊”的一侧唤引自己的孩子
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36名被试婴儿中有27名在母亲的招引下
视崖实验
沃克和吉布森1961年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 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实 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 一。
如果俯视玻璃下面350米以下的地面景 物,更为惊心动魂。
这种恐惧是深度知觉造成的
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 前后相对距离的直觉。
对于婴儿,当他们可以爬行以后,很多父 母就开始为他们会不会从某个地方摔下去 受伤而担忧,深度知觉可以使婴儿避免从 床上、台阶上摔下来,减少意外伤害
实验结果说明了婴儿已经意识到了视崖深度的存在,但 是却还没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 天习得的。

婴儿视崖实验实验报告

婴儿视崖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深度知觉,又称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的立体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的知觉。

深度知觉对于人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评估楼梯的高度,以确定跳起来的力量,避免摔倒。

然而,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他们是否能感知深度,能否意识到危险呢?为了探讨这一问题,心理学家们设计了视崖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婴儿在6到14个月大时的深度知觉能力,以及他们对危险情境的感知能力。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1)视崖装置: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

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深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

(2)实验对象:6到14个月大的婴儿。

2. 实验程序(1)将婴儿放在视崖装置的中间板上。

(2)让婴儿的母亲或实验者在深色一边的平台上,引导婴儿向深渊方向移动。

(3)观察婴儿在视崖装置上的行为,记录婴儿是否选择向深渊方向移动,以及移动的距离。

3.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分析。

四、实验结果1. 描述性统计实验结果显示,在6到14个月大的婴儿中,大部分婴儿在视崖装置上选择向浅滩方向移动,只有少数婴儿选择向深渊方向移动。

2. 差异性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差异性分析,我们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在视崖装置上向深渊方向移动的比例显著高于14个月大的婴儿。

五、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6到14个月大的婴儿具有一定的深度知觉能力,能够感知到视崖装置上的深度差异。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婴儿在出生后不久便具备了一定的深度知觉能力。

2. 实验意义本研究证实了婴儿在6到14个月大时已具备深度知觉能力,这为婴儿的认知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本研究也揭示了婴儿在成长过程中深度知觉能力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婴儿的认知发展过程。

六、实验结论1. 6到14个月大的婴儿具有一定的深度知觉能力,能够感知到视崖装置上的深度差异。

视崖实验是什么

视崖实验是什么

视崖实验是什么
视崖实验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XXXXXX世纪XX年代设计的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

视崖实验内容:
该装置长约2.6米,宽约1.3米,高约1.4米。

一般由钢化玻璃作支撑物,婴儿可在上面爬行。

玻璃的一边因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紧贴玻璃的下面而看起来没有深度,另一边同样的格子布料因与玻璃的下面相隔数尺而看起来为“悬崖”,在两者之间有一个称为中央板的过渡地带。

XX视崖实验的对象是6、7个月会爬的婴儿。

实验时,先把婴儿放在中央板上,然后婴儿的母亲分别站在有深度感和无深度感的外侧招呼婴儿,诱使婴儿爬过去。

若婴儿不能认识到不同深度,则无论母亲在哪一边叫他,他都会爬过去。

实验结果表明,6、7个月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视崖实验的意义:
视崖实验说明了婴幼儿的深度知觉的存在。

深度知觉亦称“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

对物体的立体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知觉。

视网膜只能接受两维空间的刺激,对三维空间的反应主要依靠双眼视觉实现。

视觉悬崖实验实验报告

视觉悬崖实验实验报告

视觉悬崖实验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项经典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在1961年设计。

该实验旨在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探讨婴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如何逐渐发展出对深度的感知。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探究婴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如何发展出对深度的感知。

2. 分析婴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深度知觉能力差异。

3. 探讨婴儿深度知觉能力与生存能力的关系。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装置:制作一张1.2米高的桌子,桌面由透明厚玻璃构成。

将桌面分成两部分,一半为红白格图案构成的浅滩,另一半为与浅滩图案相同但与玻璃有一定距离的深渊。

浅滩和深渊之间有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2. 实验对象:选取36名年龄在6到14个月之间的婴儿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婴18名,女婴18名。

3. 实验步骤:(1)将婴儿放在中间板上,观察其对于浅滩和深渊两侧的反应。

(2)在深渊一侧呼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愿意爬过视崖。

(3)在浅滩一侧呼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愿意爬过视崖。

4. 数据收集:记录婴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包括心跳、表情、动作等。

四、实验结果1. 婴儿在观察深渊一侧时,心跳速度会减慢,表现出对深渊的恐惧感。

2. 在呼唤婴儿时,大部分婴儿不愿意爬过视崖,尤其是深渊一侧。

3. 当呼唤婴儿在浅滩一侧时,大部分婴儿愿意爬过视崖。

4.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婴儿表现出对深渊的探索行为,如用手触摸玻璃板。

1. 实验结果表明,婴儿在6个月左右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能力。

即使在2个月大时,婴儿对深度不同的刺激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心率变化。

2. 实验结果支持先天论的观点,即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是先天生成的。

这一能力与婴儿的生存能力密切相关,有助于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避免危险。

3. 实验结果还表明,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在出生后几个月内逐渐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逐渐增强。

六、实验结论1. 视觉悬崖实验证实了婴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具有深度知觉能力。

2. 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与生存能力密切相关,有助于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避免危险。

视觉悬崖实验报告

视觉悬崖实验报告

视觉悬崖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克(Richard D. Walk)和吉布森(Eleanor J. Gibson)于1961年设计的一项经典实验,旨在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该实验通过模拟一个视觉错觉,探讨婴儿是否能够感知到深度差异,以及这种感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二、实验目的1. 探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

2. 分析婴儿深度知觉能力的发展过程。

3. 评估婴儿对深度知觉的适应策略。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装置:实验使用了一块1.2米高的透明厚玻璃板,将其分成两部分。

一半是红白格图案的结实桌面(浅滩),另一半是同样图案但与桌面有一定距离的深渊。

深渊下方为实际地面,而浅滩下方为玻璃板。

实验装置两侧各有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2. 实验对象:选取36名年龄在6至14个月之间的婴儿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8名,女性18名。

3. 实验步骤:a. 将婴儿放在中间板上,观察其在实验装置中的行为。

b. 在实验装置的一侧,由婴儿的母亲或研究者呼唤婴儿,引导其向该侧移动。

c. 观察婴儿在视觉悬崖两侧的移动行为,包括是否愿意跨越深渊、移动速度、心率变化等。

四、实验结果1. 观察到大部分婴儿在母亲呼唤时,会尝试向母亲所在的浅滩一侧移动,但面对深渊一侧时,大部分婴儿会选择停留在中间板上,不愿意跨越深渊。

2. 当婴儿在中间板上时,心跳速度会减慢,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深渊的存在。

3. 部分婴儿在母亲的呼唤下,会犹豫地跨越深渊,但大部分婴儿仍会选择停留在中间板上。

1. 婴儿在6个月大时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能力,能够感知到视觉悬崖的存在。

2. 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并非后天学习所得,而是与生俱来的。

3. 婴儿在面对深度差异时,会采取适应策略,如选择停留在中间板上,避免跨越深渊。

六、实验讨论1. 视觉悬崖实验证明了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为研究婴幼儿感知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2. 该实验有助于了解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3. 实验结果为早期教育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关注婴幼儿的感知能力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什么是视崖

什么是视崖

什么是视崖
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

吉布森和沃克首创的视觉悬崖是测量婴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

该实验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覆盖着厚玻璃。

平台两边的厚玻璃上铺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布料与玻璃贴紧,形成“浅滩”;另一边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

吉布森和沃克对36名6.5到14个月大的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实验,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

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悬崖”;当视崖深度是26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悬崖”;而当视崖深度为1m时,只有8%的婴儿爬过“悬崖”(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时,68%的7到9个月大的婴儿会爬过“悬崖”,而10到13个月大的婴儿只有23%爬过“悬崖”。

其结论是:①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②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③9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对婴儿的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深度实验—视崖实验
研究方法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

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

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

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

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 名年龄在 6 ~ 14个月之间的婴儿。

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

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也进行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和吸引)。

这些动物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滩,以避免摔下悬崖。

请注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

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回答这个问题。

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悬崖上进行试验。

结果与讨论
在研究中9 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

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

当另外27 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的爬过视崖的边缘。

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为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

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尝试和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

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

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

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运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得多。

动物测试的结果很有趣--不同种类动物知觉深度能力的发展与他们的生存需要有关。

例如,小鸟出壳后就必须马上开始自己觅食。

当研究者把出生不足24 小时的小鸡放在视崖上接受测试时,它们从不会犯跌下深渊的错误。

小山羊和小绵羊在出生后很快就可以站立、行走。

从能站立的那一刻起,它们对视崖的反映和小鸡一样准确而可预测,一次错误也没有。

当研究者把一只出生仅一天的小山羊放在深的一侧玻璃板上时,它变的惊恐呆滞,表现出防御性姿态。

随后,如果把它推向浅的一侧,它变得轻松自在,并跳上看似坚实的表面。

而对于小老鼠则是另一回事了。

它们对浅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吉布森和沃克认为:小老鼠对视觉的依赖性不大。

实际上,它们的视觉系统不够发达。

它们在夜间活动,因而它们靠嗅觉寻找食物,在黑暗中运动时靠鼻子上坚硬的触须感知物体。

所以当一只小老鼠被放在中间地带时,它不被视崖所欺骗,因为它不是用视觉来决定走哪条路的。

对小老鼠的触须而言,深测和浅测的玻璃在感觉上没有区别,所以小老鼠离开中间地带走向深测的几率与浅测相同。

吉布森和沃克指出,他们所有的观察结果和进化论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所有种类的动物,如果它们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时发展感知深度能力。

对人类来说,这种能力到6 个月左右才会出现;但是对于鸡、羊来说,这种能力几乎是一以出生(一天之内)就出现了;而对于老鼠、猫和狗来说,大约在4周时出现这种能力。

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

因为,如果通过尝试错误而获得这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

那么,如果说我们在生理上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为什么仍会有那么多儿童摔跤呢?吉布森和沃克解释说,这是因为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比他们的行动技能成熟的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