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修12篇(最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f4413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15.pn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816aad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c.png)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第一节教材文言重点篇目梳理1、《张衡传》南北朝: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衡乃拟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为..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左右。
尝问天下..,讽议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征拜..尚书。
..,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指南录后序》(节选)〔宋〕文天祥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择性必修10篇(最新)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择性必修10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7fdedbd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43.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择性必修10 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报任安书·司马迁】古者荣华而名摩灭,不可以胜记,唯倜傥特别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
这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旧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以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搜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扫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传记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可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单篇梳理++1《论语》十二章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单篇梳理++1《论语》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1886afe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e.png)
③仁以为己任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仁(宾 语)、以(介词)
④人而不仁,如礼何
固定句式 标志词:如……何
⑤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标志词: 不亦……乎
6.文化常识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 性的通称,指_社__会__地__位__高___的人。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 义,指_人__格__高__尚___的人。 (2)“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先秦典籍中多指_社__会__地__位__ _低___的人;同时,它还是个谦辞,可用来称呼自己。后来被赋予道德含 义后,指_人__格__卑__鄙___的人。
5.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看__见__有__德__行__、__有__才__华__的__人__就__要__想__着__向__他__学__习__,__看__见__没__有__贤__德__和__才__ _华__的__人__,__自__己__在__心__里__就__要__反___省__是__否__有__和__他__一__样__的__错__误__。__(_得__分__点__:__贤__、__ _齐__、__自__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 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 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择性必修10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择性必修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be815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8.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择性必修10篇1500字以下是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包括10篇选择性必修的文言文,每篇均约1500字。
1. 《论语》中的《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和教导。
文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实践和经验的相结合,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 《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前言,太史公在自序中阐述了写作《史记》的动机和目的,并谈到了他对历史的看法和研究方法。
3. 《孟子》中的《尽心下》《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其中的《尽心下》主要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如何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4. 《周易》中的《系辞篇》《系辞篇》是《周易》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以及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关系。
5. 《庄子》中的《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一篇,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的看法,主张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境界。
6. 《红楼梦》中的《贾政怀书寄庆国寺》《贾政怀书寄庆国寺》是《红楼梦》中的一篇诗文,表达了贾政的思乡之情和对家国的关怀。
7. 《明朝故事》中的《东城故事》《东城故事》是《明朝故事》中的一篇,通过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感悟和价值观转变。
8. 《醒世恒言》中的《林黛玉断臂情怀》《林黛玉断臂情怀》是《醒世恒言》中的一篇,描写了林黛玉在遭受琏二的羞辱后的坚强和坚持自己情感的决心。
9. 《纳兰词》中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纳兰词》中的一首,表达了纳兰容若深情款款地倾诉内心情感和对爱情的向往。
10.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出庭堂词》《贾宝玉出庭堂词》是《红楼梦》中的一篇词文,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在庭堂上发表的自白和对家族的忠诚。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修1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修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dfd43a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f.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修12篇1500字以下是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包括选修12篇,每篇1500字左右:1. 《论语·为政篇》- 通过研读《论语·为政篇》,可以了解到孔子关于政治道德、政治智慧、政治方法等方面的思想。
- 可以分析其中的经典词句,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哲学思考。
- 刻意体味其思考方式和言辞特点,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文笔。
2. 《资治通鉴·宋世宗广运之治》- 这篇文章介绍了宋世宗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他的改革政策。
- 可以通过认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社会的变革,从而了解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 分析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 《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通过研读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和魅力。
- 可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哲学思考以及人性的揭示。
-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4.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通过研读可以了解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风貌。
- 可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言论对社会的抨击。
- 研读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 《论语·述而篇》- 《论语·述而篇》是孔子的言论记录,通过研读可以了解到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 可以分析其中的经典词句,理解其含义和应用场景。
- 讨论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6. 《孟子·梁惠王上》- 通过研读《孟子·梁惠王上》,可以了解到孟子关于仁义道德和政治智慧的思想。
- 可以分析其中的经典词句,理解其含义和思想精髓。
- 讨论其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正义意识。
7.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研读可以了解到其中的英雄形象和社会风貌。
- 可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历史背景。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e918a6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03.png)
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劝学》(1)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家代表人,时人尊称为“荀卿”。
荀子一声“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2)《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被认为是先秦时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答案】(1)战国末期儒家《师说》(1)韩愈,字退之。
朝代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代表作是《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苏轼称为“”,与柳宗元一同是的倡导者。
(2)唐宋八大家:。
(3)唐宋八大家是根据成就选出来的。
(4)古文运动: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5)说:的一种文体。
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答案】(1)唐代昌黎先生文集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2)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3)散文(5)叙事兼议论《赤壁赋》(1)汉代时,赋成为一种文体,该文体介于和之间,其特点侧重写景,借景抒情。
(2)每月第一日为“”,农历十五日为“”,农历十六日为“”,最后一日为“”。
(3)斗牛:斗宿和牛宿,中国有宿(填数字)之称。
斗宿就是,呈勺子状。
【答案】(1)诗和散文(2)朔望既望晦(3)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登泰山记》(1)京师,即__________。
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因各朝代国都大不相同,京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
(2)阳、阴:山之______为阳,山之______为阴;水之______为阳,水之______为阴。
(3)五鼓,即__________。
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用鼓打更报时。
五更,拂晓时分。
【答案】(1)国都(2)南北北南(3)五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常】(1)《论语》:是一部____________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______________辑录。
2025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文言文(12篇)
![2025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文言文(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6a6f8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f.png)
选修文言文(12篇)61 《老子》八章原文呈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五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二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七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名句默写1.《老子》第八章中写最高境界的善行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句子是“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老子》第十二章中用排比句写多种色、音、味给人带来坏处的句子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3.《老子》第十五章中用“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写善为士的人,像河冰消解般和蔼可亲,像未经雕凿的原木般朴质。
2024年语文高考文言文
![2024年语文高考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50ed8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c.png)
2024年语文高考文言文原文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存:抚恤,关怀。
•啖:吃。
•正其身:使自身端正。
•耽:沉溺,爱好而沉浸其中。
•讟:怨言,怨恨。
•九重:这里指皇帝居住的深宫。
•清晏:清平安宁。
•历数:指国家的气运、命运。
•临深履薄:面临深渊,脚踩薄冰,比喻小心谨慎。
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抚恤百姓。
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如同割自己大腿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但自身也死了。
如果要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没有自身端正而影子弯曲、上面治理好了而下面却混乱的情况。
我常常思考损害自身的因素不在外界事物,都是由于自己的贪欲才酿成灾祸。
如果沉溺于美味佳肴,玩赏喜爱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所受的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
并且再说出一些不合理的话,百姓就会人心离散,怨恨产生,众叛亲离的局面也就会兴起。
我每当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自己贪图安逸。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代的昏庸君主,他们的耳目都被蒙蔽,不了解当时的政治得失,也看不见自己的过错,因此导致国家灭亡。
高中语文选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选修(一)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ce471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d.png)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2.殽之战 (5)3.烛之武退秦师 (11)4.冯谖客孟尝君 (13)5.鸿门宴 (19)6.信陵君窃符救赵 (28)7.苏武牧羊 (37)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殽之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告于郑。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修(二)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7 上枢密韩太尉书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修(二)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7 上枢密韩太尉书](https://img.taocdn.com/s3/m/2193d2e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3.png)
⑤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宽心,安慰
①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位居第一
古代的一种礼仪,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
男子二十岁束发加
冉有、公西华侍坐》)
(3)冠
冠,表示已成人
③新沐者必弹冠(《屈原列传》)
帽子
鸟类头顶上突出的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促织》)
(第2段)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 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 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 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 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 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 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 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①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 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②入则周公、 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
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
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沉静”“简洁”指苏辙的性情,同作宾语,不应断开,“为文”作 “汪洋澹泊”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 “其高处”作“殆与兄轼相迫”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这里指年龄。今义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一年四季,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多文本专练(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多文本专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e9192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5.png)
文言文专题训练--------多文本专练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材料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三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1.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无从致书以观而致千里B.益慕圣贤之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不敢出一言以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下列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俟其欣悦其皆出于此乎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而闻者彰而耻学于师D.善假于物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句子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余立侍左右B.古之学者必有师C.吾从而师之D.小学而大遗4.下列句子与“弗之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非能水也②吾从而师之③圣益圣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⑥小学而大遗①②/③⑥/④⑤B.①⑤/②④/③⑥C.①⑥/③④/②/⑤ D.①/②⑤/④/③⑥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为:因此我即使愚钝,最终还是有不少收获。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大全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251848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3.png)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大全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如何提升高考语文成绩高考前注意事项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困顿而他们,追赶逃兵败将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选修部分)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选修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b5f016f5a6c30c2258019ee7.png)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菩萨蛮(其二)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选修下语文必背文言文和古诗
![选修下语文必背文言文和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5f678be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9.png)
选修下语文必背文言文和古诗原文:《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衍生注释:“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木直中绳”: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
中,符合。
绳,木匠用以取直,浸满墨汁的线绳。
“輮以为轮”:经过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
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通“又”。
槁暴,晒干。
槁,枯。
暴,同“曝”,晒干。
“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吾尝终日而思矣”: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尝,曾经。
“跂而望”:踮起脚远望。
跂,踮起脚后跟。
“假舆马者”:借助车马的人。
假,借助。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兴,起。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神明,指人的智慧。
圣心,圣人的心怀。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骐骥”:骏马。
“驽马”:劣马。
高中语文60篇必背古诗文及12篇选修文言文
![高中语文60篇必背古诗文及12篇选修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56449d7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4c.png)
高中语文60篇必背古诗文及12篇选修文言文01论语十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02劝学(节选)战国·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课件:选修 古代文论选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课件:选修 古代文论选段](https://img.taocdn.com/s3/m/f821267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e.png)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天下之人”与“年寿有时而尽”(《典论·论文》)两句中的“尽”
字含义不同。 B.“今天下之称诗者是也”与“称其气之小大”(《上枢密韩太尉书》)两
句中的“称”字含义不同。 C.“而求诗之工而可传者”与“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姜夔《扬州
②不知
蹈之也
今义:不知道
③寄身 寄身于翰墨
古义:_寄__托__ 今义:(在某地)临时停留或暂住
④长歌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古义:_放__声__高__歌_ 今义:较长的歌
3.多义词语 (1)言
义项
例句
①言语,语言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② 说话
与善仁,言善信(《〈老子〉八章》)
③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⑤同“尝”,曾经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3)格 义项
① 格调 ② 推究,研究 ③ 格式,标准
④击打,击杀
例句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 亥杂诗》)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 列传》)
4.词类活用
④一字为一言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
⑤助词,无实义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2)常
义项
例句
① 一定
二者必至之常期
② 经常,常常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 平常,普通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④规律,准则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上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选修12篇【《老子》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大学(节选)·《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庸第一章·《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孟子一则】《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逍遥游·庄子】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谏逐客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岁除日,新旧岁之交,即除夕。
,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澈】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