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合集下载

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

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

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瞿露露摘 要: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在人的心灵分析基础上,对西方心理学做出卓越的贡献。

他的原型理论直指人类心灵深处,用原型来阐释人类文化,在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原型、集体无意识对音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荣格心理学的内容出发,首先概述原型、音乐原型、集体无意识等相关概念间联系;其次,阐释音乐创作到音乐作品再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原型的作用和体现,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揭示音乐中的原型的作用,如:引发情绪共情、促进心灵疗愈、凝聚民族精神等;最后,谈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希冀用音乐疗愈现代人的心灵,激发集体无意识下的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原型;集体无意识;音乐原型;荣格心理学;音乐疗愈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瞿露露(1998-),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校级项目《荣格心理学与音乐中的原型关系》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XKT1293)。

一、原型及相关概念间联系荣格心理学内容丰富,除原型理论以外,荣格心理学还包括: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等,他的原型理论在西方心理学中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了解荣格心理学中的内容还需要从相关概念入手,理解原型、集体无意识等相关概念,把握荣格心理学的原型理论以及音乐中的原型的意义。

(一)原型及其溯源荣格的原型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首先对其进行必要的阐释和溯源。

原型最早是指人身上的上帝形象,带有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后来柏拉图从哲学视角将其解释为一种普遍的理念,荣格又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为事物的“原始形态”或已存在的“普世形象”,弗莱则是进一步完善原型概念的阐释。

究竟什么是原型?从普遍意义上看,“原”是指“原来”,“型”是指“模型”,“原型”是指事物的原始来源和内在的或背后的模型,是一切事物的原始模型,即思维或行动方式。

荣格人格双性化理论的当代解读

荣格人格双性化理论的当代解读
女人 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 , 往往最初表现为某种大
原始经验 的集结 , 其本身是无意识 的, 我们 的意识无从认识
它,但是可 以通过原型意象 ,来理解原型 的存在及其意义。
收稿 日期 :2 1 -0 — 1 00 5 8
力士或运动员 的形象 ; 然后会 出现计划与行动 , 以及独立 自
李宇春和温柔妩媚的李玉 刚受到众多歌迷的追捧 , 到韩 国人
如果说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人心灵 中内在的部分 , 那么
人格面具实 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我们所表演给别 我”
人看到 的我们 自己。但是人格 面具只是我们所扮演 的角色 , 并不是我们真实的本来的 自己。荣格认为 ,“ 人格面具是指
人 的期望行 事……。人格 面具协调 了人与社会之 间的关系 ,
决定一个人 以什么形式在社会上露面。 6 ”l 】 阴影是荣格用来描述 我们 内心深处隐藏 的或无 意识的 心理层面, 是人 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 的
中性 化作 为一种社会现象 , 并不是空穴来风 , 究其原 因, 主要受 以下几个 因素影响 :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 象征着女人内

荣 格原 型理论 对 双性 化人 格 的阐释
原型理论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 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 是 解释人格双性化现象的有力武器 。原型 (rhtp )是人类 ace e y
在的男性成分 。同阿尼玛一样 ,阿尼姆斯既是原 型的意象 , 也是女人的情结。同样 , 荣格也描述 了女人 内在的阿尼姆斯 的发展阶段 :赫尔克里斯一亚历 山大一 阿波罗一 赫尔 墨斯 。
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意象 , 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 情结 。“ 男人 的潜意识中 ,通过遗传方式 留存了一个集体 在 形象 ,借助于 此 ,他得 以体会到女性 的本质”口。男人总是 . 】

荣格的原型概念

荣格的原型概念

荣格的原型概念荣格的原型概念是指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共享的意识结构,其中包括了普遍存在于人类心智中的基本图像、符号和情感。

原型概念是荣格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个体在经验和行为中所运用的心理模式和基本结构。

荣格认为,原型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普遍的神话、符号和图像,是人类心智的基础构成元素,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他认为,原型是人类内在的心灵蓝图,是自大约4万年前以来祖先们的遗产。

这些原型概念是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形成了人类一致的心理结构。

荣格将原型概念分为人类原型和文化原型两个层面。

人类原型是指存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共享的心理结构,是有关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基本图像和符号。

例如,母爱、父爱、神性、英雄、恶魔等等,都是人类原型的具体表现。

文化原型则是指特定文化中人们共享的心理结构,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原型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原型概念是一种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体现。

荣格认为,原型概念存在于个人的潜意识中,同时也存在于整个人类集体的潜意识中。

个体通过原型概念来理解世界、解读经验、塑造个人行为和个体心理发展。

集体意识中的原型概念则是整个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基础,是共同的认知和情感的基础。

原型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解释人类共享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现象的起源。

在社会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解释文化的传承、社会认同和集体行为的形成。

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理解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符号和情感。

在哲学和宗教领域,原型概念被用来研究人类的存在意义、宇宙的本质和神秘经验等。

总之,荣格的原型概念提出了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共享的心理结构的观点,强调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原型概念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对于理解人类心智的运作方式、个体发展以及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荣格的原型概念为人类心理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摘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

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

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无数次,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因为一个词而魂动心惊,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

那些词语和句子仿佛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尽管它们也许出自遥远的国度和陌生人的手,但是它们却如同特地为我们写的。

它们夹卷着我们,使我们在漩涡的中心挣扎却并不愿意脱水而出。

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从水中走到了岸边,因为那些词语和句子是来自于生命的,来自于一个个由血肉构成的生命构成的内心隐藏着的秘密的激情,它们以锋利的刃直接切入到内心之中我们从没触及的部分,将我们内心中被黑暗屏蔽的激情暴露在光明之中。

这种激情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独具的,它不是属于这个人或者哪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偶然地被感动而不能自已。

那些词语和句子,虽然它们很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人的笔下,然后又很偶然地被我们读到,但是它们的身上积聚着整个人类的感情,承负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即使是用非常细微的声音,同样也能够激起所有人的共鸣。

在荣格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便在于它可以走入人内心原本的黑暗之处,揭示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荣格便是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的这种魅力。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主要是个人长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

而荣格则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

他指出在一些即使从来没有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过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简述荣格的原型理论

简述荣格的原型理论

简述荣格的原型理论(1)荣格曾师从弗洛伊德,其理论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由于他比较热衷于宗J和神话,他的理论在许多基本观念和观点上具有较强的超验性和神秘主义色彩,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所有较大的修正和发展,比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和自我等概念都做了重新阐释,他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学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经成为一般的常识。

(2)其主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之一是集体无意识理论。

①理论缘起:集体无意识理论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发展,他不同意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冲动的观点。

在广泛阅读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荣格从神话及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都源自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非个人的经验,因此他认为所有人不仅都有个人无意识,而且都有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他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大类。

②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既不产生于个人经验也非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是保存于整个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3)其主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之二是原型理论。

①原型:a荣格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之为“原型”。

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普遍意象,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存下来,使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

b原型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诸多病例和巧合,还可以解释弗雷泽发现的神话和祭祀仪式的相似性,因为神话是从原型这种普遍模式中产生的。

②原型批评:a荣格通过解释和揭示原型与神话以及神话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荣格把他的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

b他认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并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但它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并在不同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之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即原型之所以能遗传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权威资料]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权威资料]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荣格在他的老师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启示下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并赋予集体无意识可见的外衣“原型”。

他认为人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广阔的,在个人意识之深层,还有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而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则通过原型(原始意象)。

于是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实质以及集体无意识可见的外衣而被赋予新含义。

集体无意识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荣格对原型的论证,首先要对集体无意识进行分析。

荣格承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但是他认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属于“个人无意识”,而在个人无意识的背后,还存在这一个更深的领域――“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体的,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包括“所有一切并非由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由遗传并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的精神技能”。

为了使集体无意识更形象地表达与呈现,荣格提出了“原型”,认为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实质。

就如我们许多人都很害怕蛇、害怕黑的地方,但这种害怕并不需要通过人亲身去经历才能获得,当然亲身经历会更加加深这种恐惧感,但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恐惧心理呢?其实人们对蛇、黑暗的这种恐惧大多都是来自“先天的倾向”,即“原始的潜在意象”,是我们的原始祖先遗传下来的,他们对这些类似的恐惧有着千百万年的经验,于是这些经验深深地刻在人的大脑之中并被遗传下来,因此我们会出现这种无意识的恐惧。

荣格的原型本身只是一种天赋的可能性,没有具体内容,是一种心理模式,它不是一个个的具体的“行为图式”,而是一种纯粹的领悟“形式”,是先在的能影响后天行为的一种精神模式,一种对行为起某种引导、规范的心理图式。

原型的结构分析1.原型是类似于本能的原始模式荣格认为人生下来就带有某种潜在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本能,或者说是一种精神的“本能”。

他认为,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也就是“本能行为的模式”。

本能和原型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这是他的基本概念和观点。

荣格曾经对于本能(生理本能)和原型(心理原型)有过区分,但他认为本能和原型在形态上有相似性,本能形成了与原型极其相似的形态,相似得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即本能行为的模式。

神话的隐喻人性的悲剧从荣格的原型论看《蝇王》的人物塑造及其意义

神话的隐喻人性的悲剧从荣格的原型论看《蝇王》的人物塑造及其意义

基本内容
《蝇王》是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这部 作品以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为背景,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 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随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悲剧性事件。 在深入探讨这个主题之前,首先对这部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部小说中,戈尔丁创造了一群各具特色的儿童角色。他们都是正常的孩子, 天真无邪,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的特殊性,他们逐渐暴露出人性中 的恶。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成为了这个故事中重要的情节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猪崽子”,他原本是一个肥胖、胆小的孩子,但是在荒 岛上的生活中,他逐渐展现出他的智慧和勇气。他懂得如何在岛上找到食物和 水源,并且发现了岛上的秘密。他的成长和变化成为这个故事中一个重要的象 征,代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成长性。
而在这个故事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人物是“野人”。他原本是一个正常的孩 子,但是在荒岛上的生活中逐渐变得野蛮和残忍。他的行为让人们思考人性的 本质是什么,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恶会如何被激发出来。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拉尔夫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和 领导能力的孩子,被其他孩子视为领袖。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拉尔夫的领 导能力逐渐受到挑战。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决定,开始失去自信,甚至开始怀疑 自己的信仰。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拉尔夫的成长过程,也象征着人类在面对挑 战时的无助和困境。
最后,戈尔丁在小说中还通过场景、故事、意象等象征性的描写来深化主题。 荒岛上的热带雨林、海滩、洞穴等场景都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荒岛 上的热带雨林代表着生命的源泉和希望,而海滩则代表着死亡和绝望。这些场 景的描写不仅为故事增色不少,也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戈尔丁对人性的 独特见解。

荣格“原型论”简评

荣格“原型论”简评

荣格“原型论”简评卡尔·古式塔夫·荣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瑞士人。

作为一位有鲜明个性的思想家,荣格的形象已随着西方当代思想的大量介绍而从原来比较单薄、模糊的背景中凸现出来。

他是在批判地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开创,形成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的。

他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用于文艺批评,被称作“原型批判”。

它作为一种研究文艺的途径和文艺批评的方法,在世界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美国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认为,从影响和普及程度上看,“神话―原型批评”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鼎足而三,“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

”【一】荣格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

弗洛伊德对他赏识倍至,称之为自己最长的继子和事业的接班人。

后来,终因学术的分歧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失和,于1911年分道扬镳。

其主要分歧表现如下:1、对力比多的崭新解释,这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基本分歧所在。

虽然有人用“泛性论”这个界说来概括弗洛伊德的所有学说是以偏概全,但是毋庸置疑,弗洛伊德将性的作用视为他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和心理的原动力,性的观念贯穿了他学说的始终。

荣格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的生命力,认为它包括了生殖、生长和其他活动,性欲只是众多的、生理的、心理的功能的一种而已,“力比多较粗略地说是生命力,类似于柏格森的活力”。

〔1〕它的行迹是多方面的。

在儿童时期,它通过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成长使效能得以发挥,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营养与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什么“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只有到了青年期的发育到性成熟的阶段,力比多才通过异性之爱发泄出来。

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而不仅仅在性欲方面。

荣格根据力比多的理论,将人分为两大类,外向型与内向型两种。

由于力比多的趋向不同,人对环境反应也就不同。

外向型的人喜欢运动、谈话、金钱,感到身外之物的价值。

他们走极端时,可以发展为神经过敏症。

《2024年畸形人格的原型面目——从荣格人格系统理论分析法国电影《她》(ELLE)》范文

《2024年畸形人格的原型面目——从荣格人格系统理论分析法国电影《她》(ELLE)》范文

《畸形人格的原型面目——从荣格人格系统理论分析法国电影《她》(ELLE)》篇一一、引言法国电影《她》(ELLE)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电影中展现的畸形人格,不仅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心理困境的生动描绘。

本文将从荣格的人格系统理论出发,对电影《她》中的畸形人格原型进行深入分析。

二、荣格的人格系统理论荣格的人格系统理论认为,人格由多个层面构成,包括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和意识等。

其中,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人类普遍的、原型的心理模式。

这些原型包括自我、人格面具、阴影等,它们在人类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电影《她》中的畸形人格原型1. 自我与阴影的冲突:电影中的女主角(Elle)是一个表面完美、内心压抑的女性形象。

她的完美形象背后隐藏着自我与阴影的冲突。

她一直生活在一种恐惧和压抑中,因为她的母亲严格的教育要求使得她一直生活在自己和“应该成为的自己”之间的巨大差异中。

荣格认为,阴影是个体深层次的无意识心理模式,往往被社会规则和价值观所压制,而在《她》中,女主角的这种内心压抑就是典型的阴影原型的表现。

2. 社交人格面具:电影中还有另一位角色(大卫),他是一个典型的社交人格面具的代表。

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表面上风度翩翩、善于交际,但内心却极度孤独和空虚。

这种人格面具是为了适应社会而形成的,但同时也导致了人们与自己真实情感的疏离。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个体为了适应社会和应对压力而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但过度的使用会使得个体失去自我,这正是大卫这一角色的写照。

四、电影中的情节与畸形人格的关联在电影中,女主角和男主角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境和挣扎。

他们的畸形人格不仅体现在个人心理层面,也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女主角在面对家庭和社会压力时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最终勇敢面对内心的阴影;男主角则因为过度依赖社交人格面具而逐渐迷失了自我。

这些情节都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心理学密切相关。

《2024年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析论》范文

《2024年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析论》范文

《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析论》篇一一、引言荣格的原型理论是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人类文化和心理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原型理论主张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性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由一系列原型构成,并形成了一个等级结构。

本文将通过对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深入理解这一理论在心理分析和文化解释中的应用。

二、荣格原型理论的概述荣格的原型理论,是一种关注个体与集体心理的深层结构的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内心世界是由一种特定的“原型”构成的模式和记忆结构。

这些原型,大多数来源于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传,有的则是遗传于远古的原始意象和故事情节。

通过个体的情感、思想与行动等具体化活动,人们会重新发现并认同这些隐藏于心灵的深层结构的原型。

三、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荣格的原型理论中,存在着一个等级结构。

这个等级结构按照原型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进行排列,由低级到高级,从具体的个人经验到普遍的集体无意识。

1. 初级阶段:个人原型。

这是最底层的部分,主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积累的独特经验和记忆形成的个人原型。

这些原型反映了个体的独特性,同时也是构建个体自我认同的重要部分。

2. 中级阶段:集体无意识中的普遍原型。

这个阶段的原型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存在于所有人的集体无意识中,如神话、图腾、仪式等所代表的原始意象和故事情节。

这些原型是人类共享的,对人类行为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3. 高级阶段:普遍原则或宇宙原则。

这是最顶层的部分,是一些普遍的原则或理念,如爱、死亡、生命等。

这些原则超越了个体和文化的界限,是所有生命体共享的,构成了人类心灵的最高境界。

四、荣格原型理论的应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在心理分析和文化解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心理分析中,通过理解和运用原型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在文化解释中,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中的原型,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文化对个体行为和思想的影响。

荣格原型名词解释

荣格原型名词解释

荣格原型名词解释荣格原型(Gestalt)是20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荣格(MaxWertheimer)提出的一种理论,它提出了一个基本概念,即“整体大于部分”。

换句话说,这个理论提出,完成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其组成部分,而且更多地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怎样工作。

荣格原型的基本思想是,经过仔细的考虑和观察,人们看到的是特定的完整形状,而不是单独的元素。

这似乎有点抽象,但如果你有一张包含一组不同元素的图像,就会很容易理解。

首先,荣格原型把视觉效果的因素划分为形状、结构和运动,也就是图形的形状、尺寸、颜色和交互距离。

从整体上看,每个图形/部分都应当是整体的一部分,受制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目的是产生最舒适的视觉环境。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无聊的图形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另一些也许更有趣的图形却没有什么吸引力。

第二个原型是统一性,这指的是整体的特征,尤其是某种类型的图形,外观和可用功能等。

举个例子,网页的布局一般有三部分:顶部栏,中间的内容和底部的菜单栏。

每一部分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当他们综合在一起时,就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用户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最后,荣格原型中还有一种叫做可适应性的概念,这指的是一个图形在各种屏幕尺寸和分辨率下的可靠性表现。

比如,一个图标可能在普通的电脑上看起来很精美,但当你把它放到手机上时,它可能看起来很糟糕,因为它太大而无法完美适应。

因此,设计者必须考虑到不同屏幕尺寸和分辨率,在设计图形时应该有一种可适应性,以使它以各种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

总之,荣格原型提出了三个基本概念,分别是形状/结构/运动,统一性和可适应性,它们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设计者产生更具有吸引力的图形,并使图形在任何屏幕尺寸和分辨率下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20世纪初,荣格原型理论以其强大的概念开创了设计领域,并影响了图形设计的发展。

今天,荣格原型的思想仍然在影响着许多设计,从广告到网页设计,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许琳(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摘要】《心理学与文学》一书集中论述了荣格在关于文学艺术和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其中包括有对现代艺术的分析解读、对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的心理学阐释等的一些论文,例如《心理学与文学》、《尤利西斯:一段独白》、《毕加索》、《曰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等。

本文将在此书的基础上,根据荣格所提出的关于"集体无意识"、"原型"等理论来对荣格的原型理论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柯】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文学批评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一书中曾论及,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

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式,另一方面则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因此,荣格以其独具特色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基础,将"原型"概念与文学艺术的象征、神话和幻觉等深层意象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动力等联系起来,揭示了他所理解的艺术本质。

由此形成的文学艺术原型理论进而被应用于文学艺术批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原型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贯穿荣格理论的全部。

在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主要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其中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为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

构成个人无意识的多为一些曾经意识到,但之后由于受到压抑或者遗忘等原因而从意识领域中消失了的内容。

而集体无意识是从未出现在意识中的,其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其主要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比如在原始宗教艺术中,常常会发现有很多艺术家会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中应用花朵、车轮、太阳等意象,这些意象并不是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而是体现了一种有内心经验而产生的幻觉,这就表明了在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可能是有其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论荣格的原型理论

论荣格的原型理论

论荣格的原型理论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关系十分密切。

正如他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节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

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其独特的形式。

同时,荣格还提出,主要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与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个人皆符合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由于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的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

在这种圆形心理学的意义上,荣格认为,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

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

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

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

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

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在其象征的意义上来说,都再现着某种原型的存在。

荣格说,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在其对“精神与生命”的论述中,荣格还表述过这样的思想,只有具有意象性并因此而可描述,一种心理实在才可能成为意识内容,即能够被描述。

在这种意义上,荣格曾高度赞扬中国文化,赞扬太极图与汉字,称其为“可读的原型”。

荣格认为,人生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原型意象。

原型意象的数目在理论上是无限多的,但在实践中,有一些原型意象对形成人们的人格和行为更为重要,荣格对它们特别重视,这些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浅论荣格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之“强制性”的意义与局限

浅论荣格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之“强制性”的意义与局限
文学 与艺术
第 二卷
第五期
浅 论荣格 集体无意识 与原型理论之 "强制性 .的意义与局 限 -
岳伟 欣
( 国人 民 大学文 学 院 北 京 107 ) 中 0 82
【 摘要 】 浅析 荣格 集体 无意识 与原 型理论 ,对其 ” 值 ,或是 对于人 性 的内省与反 思 .或 是对于 苦难 的担 负与承
艺术逐渐 走向深处 、 走向远处 。 样一种 。 这 担负 。将集体 无 , 强制性 l故出概 括和分析 , I 1 并结合 2 纪文 学创造 实际 受 , O世 意 识与 原型的 强制 性 ’ 内化 于创作 者的 内心 深 处 、 无意 识 的 论述其意义与局现性 , 对其总体 美学价值做 出肯定。 深处, 使得诗 作具有 了撼 动人心 的伟 大力量 。 【 关键词 】 荣格 ; 集体无 意识 ; 原型理论 ; 强制性 “ 强制性 。 迫使 人们 接受来 自无意识 一 一人 类心 灵 中某种 陌 超越 理解 力的力量 的召 唤。‘ 是来 自人类心 灵深 处 的 这 荣格 (8 5 16 ) 瑞士 精神 分析 专 家 , 17 ~ 9 1是 是精 神分 析 运 生 的 、 它仿佛 来 自人类 史前 时代的 深渊 . 又仿 佛来 动 中仅次 于弗 洛伊德 的创始人 。 荣格提 出的 ‘ 集体 无意识 是 某种 陌 生的东西 , 对弗 洛伊德 个人 无意 识 的最有力 的批判 和补充 , 它解释 了 自光 明与黑暗对 照的超人 的世界 。这是 一种超 越 了人类 理解 许 多弗 氏美学所 不能解 决的美学 和艺术问题 。 他又 提出 了 ” 原 型 的概念 , 为集 体无意 识作 为一种 深层 心理 结构 , 认 其呈 现 或 存在 的形式就 是 。 原型 原型 。 。。 理论 是 有关无意识 的 、 研 究 人类心 理 结构 的 , 荣格赋 予 了非理 性 、 被 客观 必 然性 、 普遍 性 等强制 性的特点 。 荣格 给予无 意识 以极其重 要 的地 位 ,而 且这种 无意 识是 先 于意识 存在 的 .在 我们 刚一降生 就存在于 我们 身上并 且终 身 不可磨 灭。 集体无 意识是 客观存 在的 , 它是彻 头彻尾 的客 。 观性, 它与世 界一样 宽广 , 它向整个世界开 放。在这里 , 我是 每 个主体 的客体 ,与我 平常 的意 识站在完全 相反 的立场上 …… ①荣 格认 为集体 无意 识是客 观存在 的、 先验 就存在 的 , 在不 它 知不 觉问 支配着人 的活动。 荣格同 时提 出了 。 原型 的概念。他在对 原始人 的活 动 和 神话 中 的研 究发 现 .无 意识 中潜藏 着那些个人 先天 获得 而又 经遗 传所 具有 的东西 . 一些先 天的 固有的直 觉形式 , 即 直觉 也 与领 悟的原 型。它们是 一种先 天的要素 . 在特 定的情况下 迫使 直觉 与领悟进 入某些特 定的人 类范围。原型 的活动是 自主的 , 它在特殊 的情 况下被激 活 , 一旦被 激活就具有 。 制性 它与 强 . 切 意识 、 志抗 衡 , 意 制造 出非常人 所 能理解 的形 象 . 没有 人 能逃脱 它的控 制 , 并且不 断的复活 、 隐匿 、 沉淀 。 因此 . 集体 无 意识 及 其原 型就具 有 了支配 的 、 强制 的 、 不 可抗 拒的 力量 , 艺术创 作 中的表现就 是艺术 家如 。 狂 。 在 迷 一 般一 一艺术 家失去 自由意 志. 完全成为集体 无意识 与原型 的工 具与 媒介 。。 的手被绑 缚住 了 , …他 只能服 从他 自己这 种 他 … 异 己冲动 , 任凭 它把 自己引向何方 。 。 集体 无意 识与原 型 的 。 强制 性 ‘ ‘ 在 精神分 析学 ‘ 的背 景 之下 有着很 重要 的意义 ,它突破 了弗洛伊 德仅 仅将 无意识 作 为个体 被压 抑而 带有 的偶然 的、 个体的 限制 , 广泛 的深入 到 更 人类 生活经验 的各个 方 面 , 赋予 文学艺术 普遍性 与必然 性 , 对 许多文学 的 、 学的 、 美 艺术 的问题有 了更加合理 的解释。‘ 制 强 性 让 艺术 家失 去 了 自我 , 却成 为更高 意义 上的人 , 个负 荷 一

原型论

原型论

原型论原型理论,是现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要流派,它从人类学的新角度论述了艺术起源的本质。

荣格说:“我所说得原型——从字面上讲就是预先存在的形式……。

”在这里所说的形式,并非指物质的形式。

而是存在于心中的形式,是心理中预先存在的形式或者原始的形式。

荣格的文学艺术原型理论是其通过人格结构的分析。

针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从另一个层面进行了补充——集体无意识。

从而使无意识理论具有两个层面。

在荣格看来原型的根源是集体无意识。

荣格说:“个体无意识的绝大部分由…情结‟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主要由…原型‟所组成。

”这说明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不是因个人欲望的受挫而形成的本能倾向(情结),而是一种发端于人类祖先、具有某种普遍性的同类经验的心理凝聚物。

对于集体无意识,荣格说:“我之所以选择…集体的‟这个术语,因为无意识的这一部分不是个体的,而是普遍的:同个人心灵相比较而言,它或多或少地具有在所有个体中所具有的内容和行为模式。

换言之,由于它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

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在荣格那里,集体无意识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它是先天的、普遍一致的。

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往往与往昔联结在一起。

这种往昔不仅与童年联结而且往往与种族的往昔连结在一起。

“阴影”和“自身”(或“自我”)是荣格概括的四个原型中的两个概念。

首先说一下“阴影”原型这个概念。

“阴影”原型。

它体现了人们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是集体无意识中由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它使人具有激情、供给和狂烈的倾向。

这种倾向本能地使人富有活力、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

在一部作品中,创作者往往更容易表露出这种倾向。

作品的接受者因为这种民族文化原型的影响而很容易接受作品的情节和内容。

反之,排斥和压抑“阴影”原型的运用则会使一部作品或者创作者的人格变得平庸苍白。

《2024年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析论》范文

《2024年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析论》范文

《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析论》篇一一、引言荣格的原型理论是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分析其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并探讨其在心理学、文化研究和人类学等领域的应用。

二、荣格原型理论的概述荣格的原型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情感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先天的、具有普遍性的模式,即原型。

这些原型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

荣格认为,这些原型在人类思维和情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关键。

三、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荣格原型理论的等级结构是指原型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相互关系。

根据荣格的理论,原型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

在等级结构中,较低层次的原型是较高层次原型的组成部分。

这些层次包括个人原型、种族原型和文化原型等。

个人原型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理模式和情感体验。

这些模式和体验与个体的经历、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等因素有关。

个人原型的形成是受到种族和文化原型的深刻影响的。

种族原型是指某一特定种族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和文化中形成的共同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

这些模式和体验与该种族或民族的基因、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

种族原型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原型则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同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

文化原型具有时空性,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原型对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具有重要意义。

四、荣格原型理论的应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在心理学、文化研究和人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荣格的原型理论被用来解释人类的情感和行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文化研究领域,荣格的原型理论被用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探究文化的起源和演变。

在人类学领域,荣格的原型理论被用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和行为,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五、结论荣格的原型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荣格的原型思想研究【最新哲学类】

荣格的原型思想研究【最新哲学类】

摘要荣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错综复杂,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对探索人类的深层心理和维护精神的价值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诸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1919年,他首次在《本能与无意识》中提出原型的概念,国际上对荣格及其理论的关注与研究一直兴盛不衰。

本文试图对荣格的原型学说作出一个相对清晰而有条理的梳理。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原型理论的背景性分析。

荣格的原型理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厚的思想渊源。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高速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各种文明的发展。

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危机,这些危机的严重性迫使荣格对心灵世界作深刻的探讨,同时,荣格对人类心灵的探索与他丰富的哲学知识,和对西方现代人文科学的研究分不开的。

第二章原型理论的内涵性分析。

本部分从荣格原型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集体无意识入手,通过对原型的涵义,原型的等级结构、表达方式和流传机制等方面的梳理,从而透视原型理论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三章原型理论的应用性分析。

本部分重点从心灵治疗、宗教和文学评论等领域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阐释。

原型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是分析心理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此,它是荣格思想的真髓。

最后一章原型理论的评价性分析。

本部分主要从原型理论假设的重大潜在意义和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性这两个纬度进行展开,对荣格的原型学说进行简单地评价。

总之,通过对原型学说深入的探讨,尽可能地揭开笼罩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荣格;原型;原始意象;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ABSTRACTJung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thinker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theory on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s complicated and complex, holding very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it makes contributions to not only exploring the deep human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values, also impacting the East-West ideological spheres. Since 1919, his first mentioned the archetyp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in the book of “instinct and intention”, th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t Jung and research on Jung’s theory has flourished ceaselessl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Jung’s theory of archetype relatively clear and structured ideas.The whol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I is a background analysis on archetype theory. Jung’s archetype theory is not groundless at all, but a distinctive character and rich ideological origin.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capitalist economy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and fastene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ocial civilizations. Various crises arose, which forced Jung to seek the deep exploration to souls of the world, meanwhil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is inseparable with his rich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and modern Western humanities research.Chapter II is the content analysis on archetype theory. The first part starts with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of archetype theory. Through the meaning of the archetype; the archetyp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presentation and circulation drew to the conclusion analysis of Jung’s archetype theory in psychology.Chapter III is an applied analysis of archetype theory. It focuses on the treatment of soul, the areas of relig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o explain Jung's archetype theory. Application of archetype theory is the most valuable part of the analysis of psychology, it is ideological authenticity civilization.The final chapter is evaluative analysis of archetype theory. It makes a simple assessment on Jung’s archetype theory from the main part of the major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of the archetype and the potential insurmountable contradiction of the existence.In short, through the doctrine of in-depth discussions on the archetype, it was shrouded in as much as possible a mysterious veil.Key words: Jung; archetype; primitive imago; personal unconscious;collective unconscious第一章原型理论的溯源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 1875~1961),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原型理论一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

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第二,原型还具有内容的涵义。

原型是具有形成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

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向。

二原型的种类荣格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慧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

三荣格原型论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对原始意象的追寻从而为现代人找到一条返回人类生命、人类感性的最深泉源、最原初根基的途径。

所以在他那里,“原型”作为一个中介,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荣格对于“原型”的解释反复复杂有时又相互矛盾,比如他曾将原型比作柏拉图的理式,又曾将之比作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

但前者显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后者又倾向于一种具体意象;有时荣格将之与本能相提并论,而后者又显然缺乏人的主体性色彩。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现在将这一概念放在其整个集体无意识理论体系中进行分析,认为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

通过遗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原型,但并不是说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者说拥有他的祖先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人类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但是这些先天倾向(或潜在意象)的发展和显现完全依赖于个人后天经验。

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黛西米勒》作品中的主人公

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黛西米勒》作品中的主人公

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黛西米勒》作品中的主人公作者:齐月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10期【摘要】亨利·詹姆斯,现代小说大师,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黛西米勒》是他的代表作。

正因为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黛西米勒主要讲述的是欧美两种不同的文化所发生的冲突。

故事的结局,黛西的死亡留下一个大大地问号,应该以一个怎样的视角去评论她的悲剧。

在这部作品中,她的个性化别具一格。

她的典型的美国性格也与欧洲的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篇论文主要从荣格提出的原型:伪装的外表和个性化去解读主人公的人物性格。

【关键词】黛西米勒原型批评个性化伪装的外表一、引言亨利詹姆斯作为十九世纪后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也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他一生写了很多作品,《黛西米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展现了欧洲人,欧化了的美国人,与美国人天真的典型性格特征。

本文将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去解读作品中的主人公,让读者更好的和更深入的了解主人公的形象。

二、荣格原型理论荣格提出了四种原型成分:个性化(自我)、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在人类成长过程中,个性化作为意识的核心从自性中产生。

荣格一再强调“自我之于自性就像受动者之于施动者,或客体之于主体。

和潜意识一样,自性是一个先天存在的,个性化(自我)就是从中进化而来的”。

人格面具是人类希望被他人所接受的形式把自己伪装起来。

本文运用荣格的人格面具和个性化和一些例子解读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

三、原型理论与主人公1.荣格的个性化与主人公黛西。

至于黛西,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她:天真和独立。

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热爱自由。

由于热爱欧洲的古老文化,她开始与她的母亲和兄弟去欧洲旅行。

众所周知,沃韦是瑞士的一个奇妙的地方。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黛西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女孩。

而且,她告诉她的男朋友,她在美国有很多男性朋友。

她甚至抱怨欧洲缺乏社会交往。

她想和他一起去古堡,告诉他她会在酒店大厅等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

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原型的基本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为不同民族寻求文化的共同性、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

原型的审丑与怀旧现代表征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原型理论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

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其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

标签:荣格;原型;文化同一性;审丑;怀旧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大多的时候是作为原型批评理论流派的一部分被人们介绍与熟知的,当时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大量运用于我国的文艺批评领域,掀起了原型批评的热潮。

但当原型批评理论的热潮过后,我们不仅要反思荣格作为原型理论的始作俑者,他赋予原型理论怎样丰富的元意内涵,他所提出的原型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延续性。

荣格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的社会转型期提出原型理论一定有其时代文化表征。

本文从文化的审美视角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现代价值进一步的挖掘,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奠定了其宏观文化理论视角。

在荣格的美学理论建构中,原型理论是其最核心的部分。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原型。

“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型虽然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就原型的元意义内涵,则是它的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征。

这也构成了原型最突出的文化基质。

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原型。

那么我们去哪里去寻找原型呢,荣格认为,原型永久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之中,但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表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

本文以西方现代社会文化为大背景分别从以下原型的文化同一性、原型的审丑与怀旧两个方面探讨原型理论的现代价值及其理论意义。

一、原型的文化同一性反思现代文化我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全球化问题所带来的从美学到文学艺术一系列的变化。

全球化的过程中亚非国家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理论用来丰富本土文化,长此以往带来的后果是全球文化趋同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挑战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文艺界出现了文化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激烈争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态势。

在如此严峻的文化语境下,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思想采取吸收借鉴的态度时,往往夸大了中西方文化与文学艺术现象之间的不同。

但现实情况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由于交通工具和资讯系统的发达和便利,中西文化的互动性明显增强,而且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趋同性”。

二十世纪传统文化的断裂,全球化使中西文明互相影响交融。

集体无意识原型为我们寻求文化的共通性,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

纵观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我们都可以在其历史上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发现相同以及类似的原型,如智叟的原型,在世界各国的童话作品里我们都会发现相应的智叟原型,具体表现为神奇的智慧老人形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文学现象呢,我们可以深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去寻找答案,荣格认为原型具有普遍性、集体性,是从远古时代保留下来的普遍意象,是人人都共同拥有的普遍的精神结构,也就是说,原型先天的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会有相同的文艺原型,会产生相似的文学模式。

与此同时,也恰恰是这些自古以来我们埋藏在内心深处共同的原型屏除了世界上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拉近了东方与西方、不同的种族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在世界经典的文艺作品中获得深深的共鸣,在这种共鸣中取得一种对不同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多地寻求民族的共同性,减少仇恨与差异。

增进理解与合作。

可见,原型的文化同一性促进了当代不同地域文学艺术之间的交流。

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认同感。

值得一提的是荣格在他所处的时代也一直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荣格将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宗理念、中国的藏传佛教、以及道家文化融入到他的分析心理学领域。

他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完善了其心理学理论体系,丰富了原型理论的内涵。

从跨文化的角度赋予了原型理论现代意义表征。

原型表现出来的现代文化特征也丰富了西方二十世纪的审美文化。

二、原型的审丑与怀旧审丑是二十世纪文化转型期发生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现象,也是艺术现代性的突出特征之一。

二战的爆发,社会的巨变,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发生了转变,如影相随的漂泊感、焦虑感,对自身身份的无法认同感冲击着人类的传统思想观念,也激发了西方哲学观的转变。

尼采、叔本华的非理性哲学思潮冲击着传统的哲学观。

于是有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艾略特的《荒原》、蒙克的《呐喊》。

文艺作品更加关注人性深处善恶的挣扎,揭露工业社会带来的喧嚣、混乱。

上帝死了,人们不再对基督教顶礼膜拜。

科技的发达伴随着信仰的缺失,人们处于社会变革期的焦虑之中。

荣格身处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时期,对此有着深深的担忧。

这些都表现在他的原型美学理论中,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这一原型,阴影表现了主体人内心丑恶的一面,是最贴近动物性的一面,是万恶之源。

是人格中最卑劣的部分。

文学作品《化身博士》反应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下,人格的分裂。

吉基尔博士关注人性的善与恶并以身试法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

关于他人性善恶的两面,作品分别刻画了博士的两种形象,一种是白天受人尊敬与爱戴,仪表堂堂的吉基尔博士,另一种是夜晚面容丑陋、心理扭曲、萎缩不堪行走于城市中黑暗巷道中的海德先生。

作品对他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描摹,深刻表现了人自身的局限性。

博士最后控制不住人性中恶的诱惑,做尽了坏事。

最后以一死获得解脱。

阴影的消极作用不但会引发个人内心的扭曲,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

阴影在社会的压抑下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再没有一种宗教像基督一样用无辜者的飞溅的鲜血来亵渎宗教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世人从未目睹过比基督教国家之间的战争更为残酷的战争的原因。

”荣格敏锐的捕捉到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灵危机问题,对人性中丑的一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释。

那么怎么解决阴影引发的现代心理危机呢?荣格原型的另一现代特征即其“怀旧”的特性为我们解决现代人的心理危机提供了途径。

何为“怀旧”?周宪在他的《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一书中赋予了“怀旧”这一概念以现代美学意义,他认为“怀旧就是现代人思乡恋旧的情感表征,它以现实不满为直接驱动,以寻求自我的统一连续为矢的,它正是现代人为弥补生活的不连续性而自行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怀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表征,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怀旧的情绪贯穿了整个现代艺术的发展史,通过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活动得到了张扬:从浪漫主义运动提倡‘回归自然’开始,到‘颓废派’和象征主义试图脱离现代社会,通过抨击现代社会或与现代社会保持距离来寻找另一个‘诗的世界’,……再到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在自然和生命的原始热情中寻找创作灵感,最后在超现实主义的返古暗流那里达到高潮”。

在这里“怀旧”作为一种现代审美文化精神的普遍性表现在二十世纪上下的艺术与文化领域内。

荣格生活在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社会时期,原型理论的内涵也相应地被打上了时代风气的烙印。

荣格认为,原型是远古时期就存在的一种原始意象,“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为了我们的目的,这个词既适宜又有益,因为它向我们指出了这些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并关系到古代的或者可以说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形式,即关系到那些自亘古时代起就存在的宇宙形象。

”原型是从古老的文化中吸取营养,当现代人遭遇内心的贫瘠,原型就会带领我们返求于古代,“去寻找原来那种充满生机和野性的对人类群体的‘神秘参与”荣格试图通过原型的怀旧的特性来寻找到人类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寻找到人内心能够诗意栖居的地方。

原型的这种原始怀旧的特性不失为一种应对现代人精神荒芜的一种对策,虽然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回望人类古老文化的源头。

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打通桥梁。

让我们的知识历久弥新。

原型的存在超越了民族与时代。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各个民族文艺作品中可以找到相同的原型模式。

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精神本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生命力不仅蕴含在古老的原始神话中,在当今时代,依然能够显现其勃勃生机。

原型理论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在这些艺术领域中原型理论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荣格的原型内涵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着丰富的现代美学意义与价值,原型理论文化同一性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化间和谐互通的新关系。

原型的审丑与怀旧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面对新的大众文化思潮的崛起,原型理论显示了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在现代依然活跃在不同的文化领域。

本文对原型理论进行了探索性的阐释,力求在原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原型理论现代价值与发展走向。

原型作为人精神本体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

只要人类不丧失真善美的情感,原型就会在我们需要的情境中出现,并进一步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和我们产生情感的共鸣。

荣格的原型理论为现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撑,原型理论对现实的观照在现代社会定会产生积极的指导和放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