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原型的基本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为不同民族寻求文化的共同性、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原型的审丑与怀旧现代表征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原型理论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其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
标签:荣格;原型;文化同一性;审丑;怀旧
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大多的时候是作为原型批评理论流派的一部分被人们介绍与熟知的,当时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大量运用于我国的文艺批评领域,掀起了原型批评的热潮。但当原型批评理论的热潮过后,我们不仅要反思荣格作为原型理论的始作俑者,他赋予原型理论怎样丰富的元意内涵,他所提出的原型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延续性。荣格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的社会转型期提出原型理论一定有其时代文化表征。本文从文化的审美视角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现代价值进一步的挖掘,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奠定了其宏观文化理论视角。在荣格的美学理论建构中,原型理论是其最核心的部分。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原型。“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型虽然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就原型的元意义内涵,则是它的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构成了原型最突出的文化基质。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原型。那么我们去哪里去寻找原型呢,荣格认为,原型永久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之中,但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表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
本文以西方现代社会文化为大背景分别从以下原型的文化同一性、原型的审丑与怀旧两个方面探讨原型理论的现代价值及其理论意义。
一、原型的文化同一性
反思现代文化我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全球化问题所带来的从美学到文学艺术一系列的变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亚非国家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理论用来丰富本土文化,长此以往带来的后果是全球文化趋同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挑战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文艺界出现了文化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激烈争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态势。在如此严峻的文化语境下,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思想采取吸收借鉴的态度时,往往夸大了中
西方文化与文学艺术现象之间的不同。但现实情况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由于交通工具和资讯系统的发达和便利,中西文化的互动性明显增强,而且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趋同性”。二十世纪传统文化的断裂,全球化使中西文明互相影响交融。集体无意识原型为我们寻求文化的共通性,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
纵观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我们都可以在其历史上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发现相同以及类似的原型,如智叟的原型,在世界各国的童话作品里我们都会发现相应的智叟原型,具体表现为神奇的智慧老人形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文学现象呢,我们可以深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去寻找答案,荣格认为原型具有普遍性、集体性,是从远古时代保留下来的普遍意象,是人人都共同拥有的普遍的精神结构,也就是说,原型先天的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会有相同的文艺原型,会产生相似的文学模式。与此同时,也恰恰是这些自古以来我们埋藏在内心深处共同的原型屏除了世界上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拉近了东方与西方、不同的种族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在世界经典的文艺作品中获得深深的共鸣,在这种共鸣中取得一种对不同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多地寻求民族的共同性,减少仇恨与差异。增进理解与合作。可见,原型的文化同一性促进了当代不同地域文学艺术之间的交流。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认同感。值得一提的是荣格在他所处的时代也一直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荣格将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宗理念、中国的藏传佛教、以及道家文化融入到他的分析心理学领域。他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完善了其心理学理论体系,丰富了原型理论的内涵。从跨文化的角度赋予了原型理论现代意义表征。原型表现出来的现代文化特征也丰富了西方二十世纪的审美文化。
二、原型的审丑与怀旧
审丑是二十世纪文化转型期发生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现象,也是艺术现代性的突出特征之一。二战的爆发,社会的巨变,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发生了转变,如影相随的漂泊感、焦虑感,对自身身份的无法认同感冲击着人类的传统思想观念,也激发了西方哲学观的转变。尼采、叔本华的非理性哲学思潮冲击着传统的哲学观。于是有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艾略特的《荒原》、蒙克的《呐喊》。文艺作品更加关注人性深处善恶的挣扎,揭露工业社会带来的喧嚣、混乱。上帝死了,人们不再对基督教顶礼膜拜。科技的发达伴随着信仰的缺失,人们处于社会变革期的焦虑之中。
荣格身处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时期,对此有着深深的担忧。这些都表现在他的原型美学理论中,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这一原型,阴影表现了主体人内心丑恶的一面,是最贴近动物性的一面,是万恶之源。是人格中最卑劣的部分。文学作品《化身博士》反应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下,人格的分裂。吉基尔博士关注人性的善与恶并以身试法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关于他人性善恶的两面,作品分别刻画了博士的两种形象,一种是白天受人尊敬与爱戴,仪表堂堂的吉基尔博士,另一种是夜晚面容丑陋、心理扭曲、萎缩不堪行走于城市中黑暗巷道中的海德先生。作品对他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描摹,深刻表现
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博士最后控制不住人性中恶的诱惑,做尽了坏事。最后以一死获得解脱。阴影的消极作用不但会引发个人内心的扭曲,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阴影在社会的压抑下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再没有一种宗教像基督一样用无辜者的飞溅的鲜血来亵渎宗教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世人从未目睹过比基督教国家之间的战争更为残酷的战争的原因。”荣格敏锐的捕捉到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灵危机问题,对人性中丑的一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释。那么怎么解决阴影引发的现代心理危机呢?荣格原型的另一现代特征即其“怀旧”的特性为我们解决现代人的心理危机提供了途径。何为“怀旧”?周宪在他的《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一书中赋予了“怀旧”这一概念以现代美学意义,他认为“怀旧就是现代人思乡恋旧的情感表征,它以现实不满为直接驱动,以寻求自我的统一连续为矢的,它正是现代人为弥补生活的不连续性而自行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怀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表征,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怀旧的情绪贯穿了整个现代艺术的发展史,通过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活动得到了张扬:从浪漫主义运动提倡‘回归自然’开始,到‘颓废派’和象征主义试图脱离现代社会,通过抨击现代社会或与现代社会保持距离来寻找另一个‘诗的世界’,……再到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在自然和生命的原始热情中寻找创作灵感,最后在超现实主义的返古暗流那里达到高潮”。在这里“怀旧”作为一种现代审美文化精神的普遍性表现在二十世纪上下的艺术与文化领域内。
荣格生活在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社会时期,原型理论的内涵也相应地被打上了时代风气的烙印。荣格认为,原型是远古时期就存在的一种原始意象,“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为了我们的目的,这个词既适宜又有益,因为它向我们指出了这些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并关系到古代的或者可以说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形式,即关系到那些自亘古时代起就存在的宇宙形象。”原型是从古老的文化中吸取营养,当现代人遭遇内心的贫瘠,原型就会带领我们返求于古代,“去寻找原来那种充满生机和野性的对人类群体的‘神秘参与”荣格试图通过原型的怀旧的特性来寻找到人类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寻找到人内心能够诗意栖居的地方。原型的这种原始怀旧的特性不失为一种应对现代人精神荒芜的一种对策,虽然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回望人类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打通桥梁。让我们的知识历久弥新。
原型的存在超越了民族与时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各个民族文艺作品中可以找到相同的原型模式。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精神本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生命力不仅蕴含在古老的原始神话中,在当今时代,依然能够显现其勃勃生机。原型理论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在这些艺术领域中原型理论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荣格的原型内涵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着丰富的现代美学意义与价值,原型理论文化同一性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化间和谐互通的新关系。原型的审丑与怀旧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面对新的大众文化思潮的崛起,原型理论显示了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在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