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鉴赏

合集下载

古诗清平调词三首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调词三首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调词三首翻译赏析《清平调词三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前言】《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翻译】看到彩云想起她的衣裳,看到花儿想起她的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鉴赏】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清平调词》朝代:唐朝|作者:李白【清平调词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词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词》古诗简介《清平调词》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是组诗作品,共三首。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翻译/译文【清平调词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清平调词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明白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清平调词》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2018年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2018年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爱读诗的风林网络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

李白清平调诗句赏析(集锦8篇)

李白清平调诗句赏析(集锦8篇)

李白清平调诗句赏析(集锦8篇)篇1:李白清平调诗句赏析李白清平调诗句赏析清平调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释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槛:有格子的门窗。

3、华:通花。

4、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5、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译文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赏析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篇2:李白清平调赏析李白清平调赏析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注释①晋朝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篇:“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②《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索引》:“薇,蕨也。

”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③《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

④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

《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鉴赏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鉴赏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鉴赏《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鉴赏清平调词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诗鉴赏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将杨妃的衣饰,描摹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可以理解成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理解为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褴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华贵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显艳丽。

继而,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特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着痕迹,将杨妃喻为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既写色,亦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以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赋予人性,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比得上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是倚仗新妆,哪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施粉黛,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抑神女和飞燕,以扬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开始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将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 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清平调李白诗三首

清平调李白诗三首

《清平调》三首鉴赏《清平调·其一》唐·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美丽的赞歌,赞美了女子容颜的美丽和风姿的动人。

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中,诗人将女子的衣裳比作云朵,将她的容颜比作花朵,展现了她的华美和娇艳。

这种比喻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诗人用春风拂面和露水润泽来比喻女子的风姿和容颜更加迷人。

春风与露水的形象,既暗示了女子的青春与活力,又增加了诗意的清新与韵味。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两句,诗人进一步赞美女子的美丽如同仙女一般。

群玉山、瑶台月都是仙境中的景象,诗人将女子与之相提并论,表明她的容颜美丽动人,仿佛不属于人间凡尘。

整首诗以华丽的词藻、生动的比喻和仙境的比喻来赞美女子的美丽。

诗人的高超技巧和深邃想象力,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美丽诗篇。

注释: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云想: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3)槛:栏杆;4)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5)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6)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译文: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

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浓郁美感的宫廷诗篇。

李白清平调原文解析

李白清平调原文解析

李白清平调原文解析
《清平调》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及其解析: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解析:
1.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人通过“云”和“花”两个自
然意象来形容女子的衣裳和容貌,既形象生动,又
富有浪漫色彩。

“云想衣裳”是说女子的衣裳像云一
样柔软轻盈,“花想容”则是说女子的容貌像花一样
美丽动人。

2.春风拂槛露华浓:诗人描写了一个春夜的场景,春
风轻拂着门槛,露水晶莹剔透。

“露华浓”形容露水
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增添了夜晚的美丽和诗意。

3.若非群玉山头见:诗人表达了一种遗憾,如果不是
在群玉山的山头相见,那么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
无法得见。

“群玉山”可能是虚构的地名,象征着一
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

4.会向瑶台月下逢:诗人寄寓了一种期盼,希望在月
光下的瑶台与那位美丽的女子相逢。

“瑶台”通常指
的是仙女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一个幽静而美
丽的地方,也增添了诗意和浪漫的氛围。

整体来看,这首《清平调》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女子的赞美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梦幻般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平调词三首》古诗词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古诗词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古诗词赏析《清平调词三首》作品介绍《清平调词三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35首。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古诗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就是出自《清平调词三首》这首诗。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清平调词三首作者:唐·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栏杆⑽。

《清平调词三首》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消散。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清平调词三首》译文见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见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的花朵更为艳浓。

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贵妃)您真像一支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丹花啊!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就算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doc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doc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爱读诗的我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唐诗《清平调词》鉴赏及译文注释

唐诗《清平调词》鉴赏及译文注释

唐诗《清平调词》鉴赏及译文注释《清平调词》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清平调词》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清平调词》朝代:唐朝|作者:李白【清平调词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词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词》古诗简介《清平调词》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是组诗作品,共三首。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翻译/译文【清平调词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清平调词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明白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清平调词》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清平调词三首 全诗翻译

清平调词三首 全诗翻译

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清平调词三首》2.全诗翻译正文《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歌,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清平调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

下面是对这三首诗的全文翻译。

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翻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以云和花为背景,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的形象。

诗中用春风、露华等自然景象,突显了女子的美丽和娇艳。

同时,作者通过“群玉山头见”和“瑶台月下逢”的意象,表达了对这位美丽女子的景仰和渴望一见的心情。

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翻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以一枝红艳的鲜花为背景,通过对花枝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中用“云雨巫山”和“飞燕新妆”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渴望。

作者通过“借问汉宫谁得似”的疑问,强调了美好事物的稀缺和珍贵。

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翻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首诗以名花为背景,描绘了国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用“名花倾国”和“春风无限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

同时,作者通过“沉香亭北倚阑干”的描绘,展现了自己为民请命的决心和信念。

总之,《清平调词三首》以优美的诗句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爱情和国家人民的关爱之情。

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译文|鉴赏《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为《清平调》三首其一。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及注释译文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鉴赏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

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

”李龟年赶紧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

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

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

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

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

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清平调词李白古诗意思

清平调词李白古诗意思

清平调词李白古诗意思
清平调是一首3王,诗意思是诗人李白表达了对战乱动荡的社会的痛苦和对清平世界的向往。

诗中,李白描绘了战乱景象,描述了血流成河、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他感慨于当时的社会颠沛流离,借用岳阳楼的建筑、地理以及岳阳楼上山水的变化等寓意手法,抒发了自己对战乱时代的无奈之情。

而在诗的第二部分,李白又写道自己愿意离开这个纷乱的现实世界,逃到一个清平安逸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他渴望远离战争的残酷现实,享受自然的美好和宁静,表达了对和平与清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对战乱带来的苦难与痛苦的感受,同时表达了他追求宁静与清平的心愿。

这也是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一种写作风格,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渴望。

李白《清平调(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白《清平调(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白《清平调(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或谓699生,或谓763、764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

排行十二。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

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少年即博览群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

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

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

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

后遭谗谤,不被重用。

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

关于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学术界有一入、二入、三入三说,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后李璘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以东归。

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

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李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调张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

他的诗现存约千首。

有《李太白集》传世。

【原文】清平调(三)名花倾国两相欢 [6]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7] ,沉香亭北倚阑干 [8] 。

【注释】[6]名花:此指玄宗与杨贵妃所赏牡丹花。

倾国:喻美人,此指杨贵妃。

[7]春风:喻指杨贵妃。

句谓:杨贵妃像和煦的春风,能消解玄宗的万般怅恨。

[8]沉香亭:以沉香木制成的亭子,在长安兴庆宫龙池东北。

【译文】名花和绝色美人交相辉映,总是让君王满面带笑看个不停。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清平调三首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简析:《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

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着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爱读诗的出guo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译文|鉴赏《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为《清平调》三首其一。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及注释译文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鉴赏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清平调》赏析

《清平调》赏析

《清平调》赏析《清平调》赏析清平调唐·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写作背景】清平调共三首,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一首【译文】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译文二】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槛】有格子的门窗。

【华】通花。

【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会】应。

【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飞燕】赵飞燕,西汉皇后。

【妆】修饰打扮。

【倾国】指绝代佳人。

【得】使。

【春风】代指君王。

【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赏析二】“云想衣裳花想容”起句以重字出现,这在绝句虽不常见,但它却是写作七言诗的一种值得效仿的'手法,而且也由此更见出诗人举重若轻的笔力。

加以“互文见义的手法在该句子里的运用,更是见出诗人从侧面烘托美妇人杨玉环的技巧和功力,从而也难怪文学素养均为极高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对此都很为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原文】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

”因急召翰林
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赏析】
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

“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
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

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

后有人据此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

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反对。

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

据原诗来看,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

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

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
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

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