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重点) -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以下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变化中的世界1. 物体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物体的颜色、气味等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能量1. 能量是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也是物体进行工作所需要的。

2. 能量的形式有:光能、热能、声能、电能和机械能。

3. 能源是供给物体能量的来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和力1.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循环运动。

2.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发生。

3.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

4.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第五单元:力的作用和效果1.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来表示。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3. 力还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力是向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是物体发出的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2.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向外扩散的特点。

3. 镜子可以反射光,产生影子。

4. 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第七单元:动物和植物的适应环境1. 动物和植物适应生活环境的方式有避暑、冬眠、迁徙等。

2. 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第八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是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能量的变化。

2. 物质的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以上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
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华知识点整理(2022新版)
1. 科学知识的获取方式
- 观察法: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描述特征
- 比较法:比较相同或不同的现象、物体或过程
- 实验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
2. 物体的性质
- 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
- 物体的质量和重量
- 物体的硬度和韧性
- 物体的透明度和光泽度
- 物体的热传导性和电导性
3. 状态变化
-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态)
- 物质的状态变化(融化、凝固、汽化、凝华、升华)
- 物质的温度和热量
4. 食物营养
- 均衡膳食:五大类食物的比例(谷物、蔬菜、水果、乳制品、肉类)- 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 饮食习惯:少油少盐、不挑食、多喝水
5. 植物和动物的特征
-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根、茎、叶、花、果实)
-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头、身体、四肢、触角、鳞片等)
- 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6. 生态环境与保护
- 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位、食物链、能量流
- 污染物: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等
- 环保行为: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植树造林等
以上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的精华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科学基础知识第一节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科学的主要特点包括严谨性、可验证性和不断更新。

第二节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形状、大小、位置等发生变化,但物质的基本性质不变;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第三节能量及其形式能量是物体运动或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能量。

能量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电能、光能、热能、机械能等。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第二章生物世界第一节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分为动物、植物和细菌三大类。

动物可以进一步分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植物可以进一步分为树木、草本植物等。

第二节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的运动、摄食、繁殖、防御等生命活动。

动物的行为受到内部生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包括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光合作用等过程。

植物的生长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第三章物质与材料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指只含有一种物质的物质,如水;混合物是指含有多种物质的物质,如空气。

第二节材料的性质与用途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天然材料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材料,如木材、石头等;人造材料是指通过人工合成的材料,如塑料、金属等。

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密切相关,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第三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等。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和变化。

第四章环境与保护第一节环境的分类与特点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的环境,如森林、海洋等;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创造的环境,如城市、工厂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全册精简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全册精简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光L有关光的思考光源: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分类: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大类。

太阳:(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光是怎样传播的传播方式: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具体应用: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射击、排队看齐。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实验:光(能)穿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穿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生活实例:(日食)、(月食)的形成。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发生(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实例: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光的(折射)。

5.认识棱镜定义:(棱镜)是控制光的传播路线的光学元件。

作用: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分解光:(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6.光的反射现象定义: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传播方向: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实际应用: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如汽车后视镜等。

7.制作一个潜望镜构造:内部有两块和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

原理:光通过两块镜子的(反射),最终传递到我们的眼睛里。

应用:(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总结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如高山、平原、丘陵、海洋等。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地球的结构内部: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成因:(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

作用:地震能在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地表,造成严重破坏。

新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科学知识点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1.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物理学之父。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我们根据是否有人类参与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灯笼鱼,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手电筒,火把等。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

4.常见的光源有太阳光、电灯光、萤火虫、烛光、发光鱼、荧光灯、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

不是光源的物体有:人眼看到的物体、汽车后视镜、月球等等。

5.人眼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并不是人的眼睛会发光。

1.2.光是怎样传播的1.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瞄准;排队看齐等。

3.光沿直线传播的其他事例: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皮影戏等。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者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来的传播方向(沿直线传播)。

2.光(能)穿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部分)穿过半透明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比如木板,书本等。

3.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眼睛。

4.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左右);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左右)。

(谁被遮挡,就发生什么食。

)日食月食原理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物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条件(1)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2)光斜射。

(当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重点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器材:牙膏盒、小平面镜、铅笔、尺子、剪刀、双面胶等。

实验方法:1. 2.实验现象:利用潜望镜,光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反射用途:被广泛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中。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神仙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抽芽需求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本人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烛炬、......打开的手电筒等。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好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假如〔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假如〔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严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开展做出了宏大奉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以下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 天气的变化:四季的交替、温度的变化、降雨的变化。

3. 气象仪器和气象观测:温度计、气压计、风速计、降水量计。

4. 定向的方法和工具:指南针、罗盘。

5. 太阳的直射和斜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间的长短对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影响。

6.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

7. 人类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8.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空气传播声音。

9. 声音的高低和大小: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10. 声音的方位和传播速度:声音的方向和传播速度。

11. 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波在不同物体表面上的反射。

12. 海洋中的声音:海洋中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13. 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14. 光的源、光的方向和成像:光源、物体发出的光、光的方向和光的成像。

15. 光和颜色:光的折射和颜色的形成。

16. 剪影和幻影:光线的传播和屏障对光的影响。

17. 反射和折射的应用:反射和折射的应用,如镜子、凸透镜、凹透镜、望远镜、显微镜。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继续提问。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生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一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种子发芽的条件。

种子要发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它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一定的空气。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很多种子都不会发芽,因为温度太低啦;要是没有足够的水,种子也会干巴巴地睡大觉;要是周围的空气不流通,种子也会觉得憋闷,不愿意醒来。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阳光就像是植物的“能量餐”,没有阳光,植物就没办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长不好啦。

而且,不同的植物对阳光的需求还不一样呢。

有些植物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比如向日葵;而有些植物则喜欢在阴凉的地方生长,像苔藓。

在动物的世界里,动物们也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比如,冬天来了,大雁会往南飞,这是它们的迁徙行为,为了找到更温暖、食物更丰富的地方过冬。

青蛙和蛇会冬眠,它们在冬天呼呼大睡,降低身体的消耗,等春天来了再醒来。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水、阳光、空气等,还会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一片草地上,如果草太多了,羊可能就吃不饱;要是羊太多了,草又会被吃光。

第二单元光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你真的了解它吗?光沿着直线传播。

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用手电筒照射,会看到直直的光线。

影子的形成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当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在物体的后面形成影子。

而且,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就越短;物体离光源越远,影子就越长。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我们照镜子能看到自己,就是因为光的反射。

在生活中,反光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来帮助我们看到拐角处的情况。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就是因为太阳在发光发热。

但是,有些光源是冷光源,比如萤火虫,它们发光但产生的热量很少。

光的颜色也是有讲究的。

白光其实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通过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1.什么是光源?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常见的光源有什么?太阳,燃烧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发光鱼。

3.月亮,汽车后视镜是光源吗?不是,它们自身不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4.可以直视太阳和激光笔吗?不可以,光太强烈会伤害眼睛。

5.没有光,我们能看到物体吗?不可以。

6.什么可以将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夜视仪。

7.实验:黑暗中的红苹果。

无论我们在完全黑暗的房间待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光沿直线传播。

2.我们能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到人,是因为什么?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可以绕过幕布。

光是直线传播,不能绕过幕布。

3.生活中的什么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手电筒,激光笔,车灯等。

4.光沿直线传播有什么应用?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

5.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中,移动卡纸前后,光斑有什么变化?移动前,在最后的卡纸上能看到光斑。

移动后,看不到了。

6.实验中为什么要关闭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7.光的传播速度快吗?很快,每秒30万千米。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实验:光遇到阻碍后的传播。

光照射透明玻璃,纸,书和烟雾分别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光能穿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水杯花纹。

光能部分穿过纸,模糊的看到水杯花纹。

光不能穿过书,无法看到水杯花纹。

在烟雾里能看到一条笔直的光线。

这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2.可以用激光笔照射眼睛吗?绝对不可以。

3.什么是日食?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太阳光被月球挡住,在地球上投出月球的影子,形成日食。

4.什么是月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太阳光被地球挡住,在月球上投出地球的影子,形成月食。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

2.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有什么变化?光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生命起源与进化1.什么是生命?生命是具有代谢、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基本特征的物质体现象。

2.生命起源的基本环境要素生命起源的基本环境要素包括有机物质、水、温度、辐射等。

3.生命起源的主要假说生命起源的主要假说包括生命由地球上的简单物质逐步演化而来、生命是由外星生命体传播到地球而形成等。

4.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现象的基本基础。

5.动物界与植物界的分类特征动物界与植物界的分类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特征上,如细胞、组织、器官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等。

生物多样性1.生物物种的定义生物物种是指在形态、生理、遗传等方面相似,可以自由繁殖后代,具有一定独立生存能力,且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与其他物种有效区分的一组个体。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丰富程度及在空间分布,生物丰富度及其多样性与维持、养护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捕捞和砍伐、培育保护型经济等。

物质的组成与分离1.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质分离的方法物质分离的方法包括过滤、蒸馏、溶解、磁性分离、沉淀、扩散等。

3.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类,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4.原子和分子原子是物质由最细小、不可再分的颗粒,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互相结合而成的微小颗粒。

物质的变化1.物质状态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主要包括物质的相变,如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等。

2.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分子和原子彼此结合或分离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如酸变成盐和水、金属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形成盐等。

3.物质变化的计量方法物质变化的计量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和实验室做法。

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WORD格式..可编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键。

9.食物键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备色至望宪。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他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佣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统、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单元一:生活中的物质1.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

2. 物质具有质量、重量、颜色、形状等特征。

3.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4.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质的分离和混合两种类型。

单元二:光1. 光是一种能量,具有明亮、颜色和传播的特点。

2. 光的传播形成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两种方式。

3. 颜色是由光的颜色和物体的反射光线的颜色共同决定的。

4. 光的折射现象发生在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

单元三:物体的测量1. 物体的尺寸可以通过长、宽、高等指标进行测量。

2. 长度的测量单位包括米、厘米和毫米。

3. 重量的测量单位包括千克和克。

4. 容量的测量单位包括升和毫升。

单元四: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机械波。

2.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如空气、液体和固体。

3. 声音的特点包括高低、响度、音调和音色。

单元五:风1. 风是大气中气体运动的表现。

2. 风的产生原因包括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

3. 风的方向和速度可以用风向标和风速表进行测量。

单元六:水1. 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存在于地球的各种形式中。

2. 水的三种存在形式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3.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循环过程。

单元七:电1. 电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2. 电的产生需要电池或发电机等设备。

3. 电路是电能传输和控制的路径,包括导体、电源和负载等元素。

单元八:植物的观察1. 植物是地球上的生命体,具有生长、繁殖和呼吸等特征。

2. 植物的观察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分。

3. 植物的种类多样,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态性。

单元九:动物的观察1. 动物是地球上的生物,具有呼吸、运动和感知等特征。

2. 动物的观察可以通过观察动物的身体结构、行为性和栖息环境等方面。

3. 动物的种类繁多,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得(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5.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6.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7.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8.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9.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10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11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12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13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14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15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16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概念: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结果的过程。

2. 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观察现象,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

- 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可能的答案进行预测。

-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准备所需材料和工具。

- 实施计划: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或调查,收集数据。

- 得出结论:分析数据,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 表达和交流: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与他人分享。

二、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水质等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影响。

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的活动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三、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状态变化是物质分子间距离和能量的变化。

2.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但在转换过程中总量守恒。

3. 能源的分类: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炭)。

四、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地壳是地球表面的薄层。

2.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3. 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其运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组成。

4. 宇宙的探索:人类通过望远镜和其他科学仪器对宇宙进行观测和研究,发现了许多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

五、科技与生活1. 科技的发展:从古代的简单工具到现代的高科技产品,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2.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提纲第一单元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虽然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和土壤。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第二单元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而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2.月亮不是光源,人们能看到它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生活中还有一此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

如行星、镜子等。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4.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成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晴里,才能使我们看到它。

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5.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

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7.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厚纸板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8.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9.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现象。

从日食和月食现象的产生可知,月球和地球都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10.光从空气垂直进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光从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二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气温、重力、动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地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轴承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动力要大)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2)(空气阻力要小)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3)(不会翻车)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

(4)(轮胎不打滑)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