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论公民的法律意识
论公民的法律意识摘要古代中国社会法律意识薄弱,这与人治社会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当前中国政府致力于法治社会建设,国内法治社会研究表现出着重加强法制建设,强调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依法治国等等,侧重于国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民自身的法律修养。
本文认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关键。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社会培养方式作者简介:司海林,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建国伊始,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还有对当时的基本国情的分析错误,我们在法制建设与民主建设中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过程。
长期以来不重视法律的思维使我国的法治进程受到很大影响,进展缓慢。
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建设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观念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呈现出以下特征:(一)传统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并驾齐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已成为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在国家法制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中还占有相当的地位。
我国大多数公民对法律现象的认识大多都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的法制案件及自己周边亲戚朋友的诉讼案件进行的,往往以自己内心确认的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评价案件的处理否公平,从而推及整个法律是否公平正义。
加上他们很少进行过专门的法律知识学习,法律认识能力难免带有浓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他们对法律的评价也带有片面性。
刘同君教授在《论和谐社会语境下公民的守法主体精神》中分析“因为法治的外在性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的社会秩序才能称之为和谐的社会秩序。
”一个法治社会需要有法律认同,换言之,就是公民的法律信仰。
树立法制意识,争做守法公民
树立法制意识,争做守法公民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权意识。
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承载着希望与梦想。
在校园里,我们学习知识,培养独立意识,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我们可能在面对问题时,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选择,甚至可能因为缺乏法律意识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法制观念,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就可能在面对不良诱惑时,做出错误的选择,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在此,我向全校师生提出以下倡议:
教师的表率作用
首先,教师们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身作则,宣传法制教育,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校园内的违法行为。
学生的自我约束
其次,同学们要从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
则》开始,用校纪校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确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学会自我控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校园法制教育活动
今天下午,各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将召开一次以“法律在我身边”为主题的班队会,并在本周内出一份法制教育宣传的黑板报,以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希望今天的演讲能够唤起每位同学的法律意识。
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我们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既要避免伤害他人,也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谢谢大家的聆听!。
品德二年级学习简单的公民意识与法律法规
品德二年级学习简单的公民意识与法律法规在二年级的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法规观念至关重要。
公民意识是指对国家法律、规章的尊重和遵守,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法律法规则是规范公民行为的准则和规则。
下面将从公民意识和法律法规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二年级学生如何学习和培养这些重要的品德。
一、学习公民意识学习公民意识是从小培养学生对国家法律和规章的基本尊重和遵守,关乎每个人成为独立自主的公民的关键。
在二年级的品德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学习公民意识。
1. 学习国歌和国旗学习国歌和国旗是学生了解国家的首要途径。
学校应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起学唱国歌,学习国旗的象征意义,培养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2. 参观国家机关安排学生参观国家机关,如政府大楼、法院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国家治理的现实情况。
学生可以观察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方式,了解他们如何负责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3. 学习有关法律和规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律和规章进行讲解,如交通法规、环保法规等。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记忆这些法律和规章。
二、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法律法规是为了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和规章的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1. 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比如,在活动中鼓励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好习惯。
2. 增加实践经验法律法规并非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模拟的法庭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了解案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情况,并引导他们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模拟交通规则,学生可以轮流扮演司机、行人等,感受交通规则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增强法律意识 提升全民法治素质
增强法律意识提升全民法治素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法治建设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法律意识,提升全民法治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幼儿相关工作多年的人士,我深知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们的法治观念。
我们要明确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法律是维护国家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基石。
一个具有法律意识的社会,能够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个人而言,具备法律意识有助于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预防违法犯罪。
对于国家而言,全民法治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构建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那么,如何增强法律意识,提升全民法治素质呢?一是加强法治教育。
从小培养幼儿们的法治观念,将法治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中。
通过讲解生动有趣的法治故事,让幼儿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同时,加大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法治素质。
二是强化法治实践。
让幼儿们亲身参与法治实践,感受法治的力量。
例如,组织幼儿参观法院、公安局等法治场所,让他们了解法治工作的运行机制,体验法治的公正和权威。
同时,鼓励成年人积极参与法治活动,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三是打造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让法治成为全民的共同信仰。
通过举办各类法治文化活动,让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法治教育,培养法治精神。
同时,成年人要自觉践行法治文化,以身作则,树立法治榜样。
四是完善法治保障。
加强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
我们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治体系,确保法律法规的实施。
同时,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司法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对于幼儿而言,要加强校园法治建设,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增强法律意识,提升全民法治素质,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懂法守法,做一个合规的公民
懂法守法,做一个合规的公民引言你知道自己身处在一个法治社会中吗?作为一个公民,懂法守法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仅凭遵循法律规定,才能良好地建设社会秩序和和谐。
不合规的行为不仅会对我们自己造成损害,还会破坏社会稳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成为一个合规的公民所需要遵守的法律和行为准则。
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拥有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它不仅意味着我们要了解法律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还要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法律地位。
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保护权益的基石,因此我们应该明白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保护个人权利法律为我们的个人权利提供了基本保障。
例如,保护我们的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
如果没有法律的存在,社会将出现混乱和不公。
因此,了解相关法律对我们的个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不仅保护个体权益,也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
它确保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安全自由地生活和工作。
法律为社会设立了清晰的规则,确保每个人在公平的环境中同等对待。
促进公平正义法律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律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和公正的待遇。
法律对于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律意识教育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法律意识呢?直观而言,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意识的关键。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培养法律意识的最早阶段。
通过法律相关的教学课程,学生们可以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模拟法庭、法律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公共媒体公共媒体在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向公众传递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
这些渠道也可以提供法律教育视频、宣传片段等。
社会组织和机构社会组织和机构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例如,律师协会可以通过组织法律咨询及宣讲活动,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公民理解法律。
此外,还可以设立法律知识普及的网站和论坛,给公民提供在线法律咨询。
增强法治意识研讨材料
增强法治意识研讨材料一、引言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尊重、遵守和维护的意识状态。
在一个社会中,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因此,增强法治意识对于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如何增强法治意识展开讨论。
二、加强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法律教育的投入,提供普及法律知识的课程和培训,使公民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权益和法律责任。
此外,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将法治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使人们从小就养成尊重法律的习惯。
三、加强法律宣传法律宣传是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向社会宣传法律知识、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行为习惯。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在线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度和理解力。
四、加强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是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和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法律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同时,公民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法律监督中,如提供线索、举报违法行为,以及参与法庭观察等。
只有加强法律监督,才能有效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法治意识。
五、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服务是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法律服务的投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解答公众的法律问题,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律师、法律服务机构等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公民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帮助公民维护自身权益,增强法治意识。
六、加强法律意识建设法律意识建设是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内容。
公民应该自觉遵守法律和法规,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律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民遵守法律,倡导公正文明的法治精神,营造尊重法律的社会氛围。
七、结论增强法治意识是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社会的重要保障。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法律教育和法律宣传,加强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意识建设,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
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
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在当今社会,法律是维系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对于每个公民来说,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都是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如何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个人层面:增强法律意识1. 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第一步是了解法律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法律法规、案例分析以及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来了解法律知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如法律专业网站或在线课程,获取最新、权威的法律知识。
2. 关注社会法律事件关注社会法律事件能够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
可以通过观看新闻、听取讲座或参与相关讨论来获取信息。
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关注权威人士或法律机构,以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和观点。
3. 参与法律教育活动参与法律教育活动是提升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可以参加法律培训班、座谈会或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互动,提升自己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
4. 建立合法意识在个人生活中,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合法意识。
从小事做起,不违反交通规则、保护知识产权、规范经济行为等,养成良好的法律习惯和道德观念。
二、社会层面:增强法治理念1. 倡导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法治精神,宣传法治理念,促使整个社会形成尊重法律的共识,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
2. 强化法律宣传社会应该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
可以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法律手册、制作法治宣传片等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法律,掌握法治知识。
3. 健全法律框架为了强化法治理念,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框架。
这包括法律条文的修订和完善,建立法律咨询服务机构,为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便捷地获得法律保障。
4. 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是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从小学到大学,都应该将法治教育纳入学科体系,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了解和体验法治的重要性。
论法律意识的培养
论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法律意识的培养摘要: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思维上的反映,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法治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积极推进普法教育.提高人民普遍的法律意识水平,对国家的安全、法制的建立健全、经济有序的发展、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法制教育方面,传统的法律文化和法律观念与现在的法治国策还存在一定差距。
加强法学教育和研究对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意识培养一、法律意识的内涵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思维上的反映。
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原材料都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人脑将外部世界.即从实践中获得的材料.进行加下后产生意识。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来自客观世界。
公民的法律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社会法治建设现状的反映。
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取决于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
不能指望广大群众依抓法学教科书上的概念、理论去形成法律意识。
一种法律至上的法治社会.公民很容易形成尊奉法律的观念:反之在一种缺乏法治的社会.期望人们推崇法律权威无异于梦吃。
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应与法律权威地位的确立同步进行。
人们对社会生话的各种现象.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便构成了社会意识的整体。
其中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般讲.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的总和.内涵丰富。
更具体点讲.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看法.对行为的法律性评价.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态度。
法律意识与其它社会意识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由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并对其产生反作用。
法律意识由法律心理与法律思想、体系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法律意识的发展起着共同的推动作用。
法律心理是较低级的感性认识.法律思想体系是高级的理.性认识。
法律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生自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对法律现象自观的、表而的、不系统的认识.仅仅是对法的感觉和愿望。
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演讲稿
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识、理解和遵守的意识,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权益和安全,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因此,培养和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白法律对我们的重要性。
法律是社会的规则,是保障公民权益的基本保障。
它规定了我们的行为准则和责任义务,保护了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只有遵守法律,我们才能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保障。
因此,我们要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行为。
其次,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只有了解了法律,我们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晓法律的红线和底线。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宣传法律,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我们要树立法治意识,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是公正的,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工具。
我们要维护法律的权威,不允许任何人和任何行为挑战法律的底线。
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我们要勇敢站出来,举报揭发,让违法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公平正义、法治有序的社会。
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让法律成为我们生活的底线和红线,让我们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谢谢大家!。
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和相关讨论,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
案例一:校园欺凌在校园中,经常会发生欺凌事件。
一位学生小明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欺凌,包括言语辱骂、肢体攻击等。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小明的权益,违反了法律和社会道德。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讨论一:校园欺凌的后果和应对策略在讨论中,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验。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校园欺凌的后果,如受害者的心理伤害、学习成绩下降等。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提出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如报告老师、寻求帮助等。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校园欺凌问题,知道如何应对和预防。
案例二:网络言论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一些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不当言论,攻击他人,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网络言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
讨论二:网络言论的责任与规范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就网络言论的责任和规范进行思考和讨论。
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从案例中提取经验教训。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网络上发布负责任和合适的言论,如何避免对他人进行攻击。
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对网络言论的责任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案例三:环保行动环境问题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讨论三: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环境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讨论应该如何进行环保行动。
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
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特别是在法制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中,我国的国家法制建设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法治社会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法治社会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发展中每一个个体公民的努力。
只有公民形成全面的法律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守法,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公民;法律意识;法治社会公民是一个社会运行的基本构成因素,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推动力量,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是规范社会主体行为和社会运行的基本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法律来规范,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生活在法律规范的环境下,其行为受到法律规范的同时,也能够保障自身利益的实现。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要想长足的发展下去,社会法制体系的构建都是必须的。
我国注重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培养公民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对于法治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发展的现状一个国家在发展中要想够构建一个完善全面的法律体系,是任重而道远的,同时,法治社会的形成,又需要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主体树立全面的法律意识。
公民树立全面的法律意识,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无疑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
我国在法制化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一直重视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发展情况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统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并驾齐驱我国自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在法制建设方面,一直秉承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制度的理念,在社会意识的塑造和影响下,我国的法律意识的建设也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认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中还占有相当的地位。
我国公民自身对法律的认识还存在很强烈的片面性,大部分公民对于法律的认识虽然已经逐步在向科学的法律意识观念靠拢,但是,不可否认,对于法律事件的评价和认识,很多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够科学。
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班会教案
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班会教案【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班会教案】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班会是关于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的教案。
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意识和素质,而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通过此次班会,我们将一同探讨这个重要的议题。
请大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引言】公民教育和法律意识是社会秩序稳定与进步的重要基石。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应该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班会旨在引导大家了解公民教育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培养自觉遵守法律、热爱祖国的情感。
【主体部分】一、了解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1. 公民教育的概念公民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意识和素质,包括法治观念、公共责任感、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2. 法律意识的定义与意义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它是一种遵循法律的自觉意识,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公民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与权威性,学会依法行事,增强法律意识。
2. 增强公共责任感公民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公共责任感,激发他们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与参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三、法律意识的培养方式1. 开展法律知识教育通过开设法律知识课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明确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意义。
2. 组织法治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如参观法院、模拟法庭等,让他们亲身感受法律的权威与公正。
四、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班会活动1. 辩论赛:“你我共建法治社会”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分成两组,就公民教育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展开辩论,激发学生对此议题的思考和讨论。
2. 视频展示:“法律在我们身边”学生们参与拍摄短视频,展示身边人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案例和行为,以此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结语】通过本次班会,我们了解了公民教育与法律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培养方法。
(完整版)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提高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法制宣传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可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性,对此必须予以重视。
本文试就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即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执法、守法的自觉程度等等。
具体说来,法律意识应当包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观点三个组成部分。
(一)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任何人的意识都不可能凭空产生。
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法律意识当然也只能是客观存在的法律的反映。
所以,法律意识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才可能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
所以说,要树立一定的法律意识,就要求我们每个公民必须掌握起码的法律知识。
(二)法制观念是人们对法律重视和自觉遵守的程度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之中,对法律知识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各个人的观念中对法律的重视和自觉遵守的程度不同,就构成了各个人强弱不同的法制观念。
(三)法律观点是法律意识的灵魂法律观点是人们对法律的本质、法律的产生、发展规律、作用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
由于对法律的本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作用的看法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法律观点。
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观点三者构成了人们的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指导下,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相应的法制观念。
要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必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认真学习社会主义的法律知识和参加法律的实践活动,增强法制观念。
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自觉尊法守法用法,落实有关要求
自觉尊法守法用法,落实有关要求一、法律意识的培养1.1 深化法律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裙众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人民裙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全社会的法治理念。
1.2 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裙众的法律素养。
可以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等方式,让公众了解法律,增强法律自觉性。
1.3 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阵地,要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尊法守法用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法律规范的遵守2.1 政府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法律尊严。
政府部门是法律的执行者,必须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让人民裙众充分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公平和正义。
2.2 企业单位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法制意识建设,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以违法行为谋取私利,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3 公民要自觉遵守法律,履行公民责任。
公民是法律的主体,要自觉遵守法律,履行公民责任,维护社会和法制的稳定,不得有违法行为,损害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
三、法律权益的维护3.1 加强法律援助,保障社会弱势裙体的法律权益。
社会中存在一些弱势裙体,法律援助是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对弱势裙体的法律援助,为他们提供法律保障。
3.2 完善法律服务体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的法律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的法律交流和服务,为公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帮助,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3 加大法律监督力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监督是保障法治社会的重要手段,要加大对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4.1 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开展涉法法律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众的法制观念。
论公民法治信仰的培育路径
论公民法治信仰的培育路径【摘要】公民法治信仰的培育是推动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为了培养公民对法治的信仰,我们需要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执行手段,加强公民教育和宣传,建立法治社会环境,打造法治文化氛围,以及加强法治实践和监督。
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提高公民法治信仰的水平,推动社会建设的不断进步。
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些工作,探索更多有效的培育路径,以使公民法治信仰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公民法治信仰的培育路径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一直努力不懈地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公民法治信仰、培育路径、重要性、研究目的、法律法规、公民教育、宣传、法治社会环境、法治文化氛围、法治实践、监督、未来发展方向、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公民法治信仰的重要性公民法治信仰是指公民对法治的信奉和信念,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的重要力量。
公民法治信仰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公民法治信仰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和保障,它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维护公平正义,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公民法治信仰可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公民法治信仰还可以促进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增强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培育公民的法治信仰是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法治社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举措。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深入探讨公民法治信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寻培育公民法治信仰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从而促进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
在当今社会,法治信仰不仅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更直接影响到全体公民的权益保障和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公民法治信仰的培育和提高,推动全社会的法治建设和文明进步。
本研究将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提高社会整体的法治素养,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保障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
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
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根据您给出的题目,我会以一篇文章的形式来探讨如何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
以下是文章的正文: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国家法律、社会规范以及公共道德的认同、理解和遵守。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来培养和加强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
一、加强法制教育在培养公民意识方面,法制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加强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进行法制教育。
学校可以将法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通过教授法律知识、解读案例和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
同时,家庭也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通过家庭教育传递法律意识,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法律和社会问题,引导他们逐步培养遵守法律和规范的意识。
二、树立榜样和正能量身边的榜样和正能量对于培养公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和社会应该努力宣传、弘扬那些遵守法律、守纪律的正面典型人物。
通过媒体和互联网的力量,可以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激发他们对法律的敬畏之情和遵守纪律的决心。
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一部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基石。
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使其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以此引导人们主动遵守法律。
四、加强社会监督和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监督,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和谴责。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此外,建立举报平台和奖励制度,激励公民发现和揭示违法行为,共同维护社会的法制稳定。
总结: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榜样和正能量、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加强社会监督和参与来培养和加强公民意识。
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 现 象 的各种 法 律学 说 ,对现 行法 律 的评 价 和解 正 式 把 依 法 治 国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国 家 这 一 治 释 ,人们 的法律 动 机 ( 律要 求 ),对 自己权 利 、 法
国方 略写 进 国家 根本 大 法 。在 建设 社 会 主义法 治 国 义务 的认 识 ( 律 感 ),对 法 、法律 制 度 了解 、掌 家 的进 程 中 ,我 们 国家 取 得 了 显 著 的成 就 。 党 的 法 握 、运用 的程度 ( 法律 知 识 ),以及 对 行 为是 否合 十七大 报 告 指 出 : “ 面 落实 依法 治 国基 本 方 略 , 全 法 的评 价 等 。 ”… 者 认 为 上 文 的概 念 是 对 法律 意 加 快建 设 社会 主 义法 治 国家 。 ……深 入开 展法 制 宣 笔 识 的狭 义理解 。法 律 意识 不仅 仅 是 人们 对现 行 法 的 传教育 ,弘扬法 治精神 ,形 成 自觉学法守法 用法 观 点 、知 识和 心 理态 度 ,更 重 要 的是 人 们对 法律 的 的社 会 氛 围 。 ……维 护 宪法 和 法律 的权 威 ” 。我 国
制 力 的威 慑来 保 证 法律 的贯彻 执 行是 病 态 的法 ,从 为 。 “ 懂法 ”成 为一 些 人违 反 交通 安 全法 规 的借 不
第 1卷 第2 7 期
2 1 年3月 01
工 会 论坛
Tr d Un o s Tr b n ae in ’ iu eVO . 7 1 1 N源自O. 2 M ar 2 . 0l】
论公 民法律意识 的培 养
刘永涛 , 云凤 飞 (中共 江 苏省 委 党校 , 江 苏 南 京 2 0 0 ) 10 4
一
被 交 警拦 住 ,当交 警 问他 为什 么 闯红 灯 时 ,他 理直
案例讨论法律素养的养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素养是指个体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等方面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法律素养的养成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探讨法律素养的养成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小区居民李某,因邻里纠纷与邻居王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情绪激动,一怒之下将王某打伤。
事后,李某感到后悔,但又担心承担法律责任。
经过朋友介绍,李某找到了一位律师,希望得到法律帮助。
三、案例分析1. 法律知识的缺失在案例中,李某在发生纠纷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侵权。
这说明李某在法律知识方面存在严重缺失。
在我国,法律普及程度有待提高,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导致在遇到问题时无法依法维权。
2. 法律意识的淡薄李某在事发后,虽然感到后悔,但仍然担心承担法律责任。
这表明李某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认为法律是“摆设”,对法律的规定视而不见,甚至以身试法。
3. 法律实践的不足李某在遇到问题时,没有主动寻求法律帮助,而是等到朋友介绍后才找到律师。
这说明李某在法律实践方面存在不足。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自行解决,而没有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素养的养成1. 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法律知识教育的责任。
在学校教育中,要将法律知识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定。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遵纪守法。
在社会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2. 提高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法律素养的核心。
要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同时,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法律。
3. 丰富法律实践法律实践是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
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如参加志愿者服务、法律援助等。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良好的公民意识对于孩子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民意识不仅意味着尊重他人、遵守法律,更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培养并树立起良好的公民意识。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一、家庭教育1. 以身作则作为家长,我们要率先垂范,树立良好的榜样。
我们要尽量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言行举止要符合公民道德标准。
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来学习,我们的言行举止将深刻地影响他们。
2. 与孩子讨论社会问题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我们可以与孩子共同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并与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一起讨论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公益活动,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他们会逐渐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培养起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让孩子参与到社区或学校的公益活动中去,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
例如,可以鼓励他们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支教活动、义诊等。
这样的经历能让孩子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并逐渐形成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
4. 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教育孩子尊重法律,养成守法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相关故事的方式,向他们传达法律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向他们普及一些常见的法律常识,让他们明白不法行为的后果。
二、学校教育1. 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观社区警察局等,让孩子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公民意识。
2. 建立公民教育课程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课程内容可以涵盖法律知识、公民责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 开展校内民主实践学校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班级会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
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尊重他人的观点,倾听他人的声音,并通过公正的程序达成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摘要公民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法律现象的一部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
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
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为线索,阐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出了自己的建解。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依法治国法制建设普法教育法律,作为奠定于现代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的理想治国方略,其关键不只在于完善社会制度,更在于法律及其运作过程中所内含的理念,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的要素和取向。
“立法所表现出的具体的法律条文不过是其外表,支撑法律的精神、理念、原则及价值才是筋骨和精髓”。
真正的法律乃是以理念为灵魂和统帅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统一体。
“只有当这些文化要素成为根深叶茂的社会意识,法律的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社会人民对法律的普遍认同和信仰,是法律得以实现的社会思想基础。
因此,必须在公民的法律意识中注入法律的理念,使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更坚实可靠的支撑。
除此之外,还需要民主的制度、政治体制以及法律思想文化等一系列条件有力配合。
其中法律思想文化基础是公民中贯彻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条件,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以适当的法律思想文化背景为基础。
法律意识是构成法律思想文化基础的核心,对公民思想的贯彻以及依法治国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它同时也内在地驱动着主体的积极守法行为,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且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这样法律秩序才得以完整创立。
一、法律意识的结构(一)公民法律意识的结构分析和认识公民法律意识的结构,是深刻理解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从理论上说,公民法律意识是由法律情感、法律认识以及法律理念三个部分构成的。
1、法律情感“法律情感是人们对法律,主要是现行法律的心理情绪体验,也是人们依据现实的法律制度能否符合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喜好和厌恶的心理态度”。
它反映了人们对法律规则、制度的直接情感态度,处于法律意识的感性认识阶段,一般具有直观性、自发性、易变性的特点。
公民的法律情感大体上有三种情形,即亲法、恶法、冷法。
2、法律认知法律认识是公民对法律现象,主要是现行法律制度内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
由此看出,法律认知的核心是对法律权利义务规定的了解与把握,这是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前提。
从而使主体充分了解和认识到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即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同时比较准确地预见到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尽最大可能地保证行为的合法性。
3、法律理念法律理念是公民在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对法律产生的理性心理体验,是法律情感和法律认知的理性升华,是以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追求的法律理想和信仰。
它作为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它摆脱了对现存法律制度自发的直观心理体验和认知的局限, 是公民关于法的心理状况的上层理性境界。
二、法律意识的内涵由三个因素构成第一,知识因素:即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法律过程中所获得的法律信息,即法律认识、法律思想和观点等。
知识因素是法律意识的基础,是法律意识的中心内容,对于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第二,心理因素:是人们对于法律现象的心理体验,包括法律感情、法律态度、法律评价等。
心理因素是人们活动的心理基础,与知识因素具有相辅相成关系,并能创造守法的高度心理倾向和气氛,从而影响行为因素。
第三,行为因素,是人们行为的法律动机,包括人们行为的动机、意向、准备、意愿等,它集中反映知识因素和心理因素,并直接与人的意志、立场、及要达到的一定活动目的的心理相联系,是活动的内在动力。
三、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的作用法律的建立必然要求法律意识培养的率先确立,并且应当将法律观念内化为相应主体的自觉意识——法律意识。
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依法治国的建立。
因此,塑造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中国依法治国的必经之路。
(一)公民法律意识是立法的精神源头立法者在进行立法活动时确认和保护什么利益、需求,限制什么需求与主张,往往根据的是自己的法律情感、法律认知以及法律理念构成的法律意识,并会自觉不自觉地受该种意识左右。
立法者的法律意识水平与状况意义重大,法律意识对立法的指导作用十分突出。
(二)公民法律意识对严格执法、守法有重要作用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即取决于公民法律意识。
在社会生活中,大至国家的立法、司法活动,小到个人的生活、学习,如公民依法纳税,签订各种合同等,都是公民法律意识支配公民做出的。
因此,公民法律意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法律活动尤其是执法与守法活动的潜在原动力。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它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
”(三)公民法律意识有利于实行民主和监督机制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就是让公民参与社会政治、国家事务管理,并依法监督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权力的正确行使,即实行民主政治,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
但在现实中,公民能否积极踊跃地参政、议政,行使监督权,还得看公民的法律意识,看公民在合理、合法的法律要求的基础上是否具有权利主张精神和护法精神。
权利是公民实现其意志、利益和价值追求的有效途径和可靠手段。
对权利的要求、行使和维护,就会促进公民积极参政、议政,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所以公民法律意识将促使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国家管理,有利于社会民主法治化的进程。
四、目前公民法律意识薄弱表现(一)在中国还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由于缺乏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素质低下,因而法律意识也非常淡薄,甚至是“法盲”。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都不高,法律素质就更低。
在农民的意识里,法律只会约束人,而不会保护人。
他们惧怕法律却不懂得自觉遵守法律,更谈不上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
农民工的工资遭受盘剥、拖欠和克扣,是近年来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据中华全国总工会进行的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9400万农民工中有72%的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拖欠金额达1000多亿。
农民工工资的拖欠,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且挤压了农民工的生存空间,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基本生活。
但是合法权益遭到损害的农民工真正利用法律手段来索要工资的却很少,大多数农民工要么忍气吞声,要么上访,就是不懂得诉诸于法律来解决问题。
根据媒体对1500名农民进行法律素质调查时,其中有一项问道:“当你受别人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1)法律(2)关系。
”其中想到法律的尚不到20%。
可见农民的维权意识还很差。
我国是一个农民大国,要实现依法治国,农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要想培养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农民是重点。
必须对农民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我国也有知识阶层的公民,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不够全面、完善,对法律的适用不当或对法律的认识不深。
特别是现代的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认识都只有一点皮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经济的飞速发展,受电视、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多。
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以超过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增,平均达到l2%以上,犯罪总量持续增长,犯罪类型呈扩展式发展。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多样,涉及杀人、抢劫、强奸、盗窃、投毒等共13类。
其中,以抢劫、强奸、杀人、故意伤害和盗窃为主,占少管所青少年的94.01%。
而且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犯罪突出、暴力倾向严重等特点。
据某市对30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统计表明,结伙犯罪有21件,占70%,从14岁到17岁,结伙作案比例与年龄增长成反比,其中14岁的少年作案结伙率为100%。
近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也越来越多,而且具有较强的预谋性和策划性。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很低,急需增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祖国的前途命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没有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且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应当从小做起,因此,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些执法者却未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导致执法效果和形象欠佳。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领导干部违法乱纪、腐败犯罪等问题大量地被揭露出来。
2006年,全国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办力度,立案侦查职务犯罪大案18241件,其中贪污、受贿百万元以上的案件623件。
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736人,其中厅局级202人,省部级6人。
会同公安机关开展追逃专项行动,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670人,比上年上升137.6%。
这说明,法律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权力与法律的关系上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还是权大于法。
他们认为,法针对的是百姓,对他们是没有约束的。
领导干部是社会公众榜样,他们如果是这样的认识和行为,将会使法律丧失权威,使社会丧失对法律的信任,从而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文化也随之进入我国,许多非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思想也影响了一部分公民。
(五)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古老大国,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五、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公民法律意识作为现代依法治国的内核,其形成和发展既可呈现为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也可以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
在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主要依靠政府推进实现法治的国家,要培植法律意识,使全体公民牢固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第一、随着我国国民教育和素质的普及提高和普法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全体社会成员要全面进行更深层面的法律意识教育。
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懂得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必须依法行为。
第二、要继续完善各个领域中的立法,使法律法规更具有严密性和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