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困境与出路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困境与出路初探

内容提要: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存在着忽视学生实际而随意训练,忽视文本实际而盲目训练和忽视技能指导而无效训练的现象,这也是朗读教学的一大困境。本文就这些现象提出多练读少评价,读正确合文意,作指导授技巧等对策探讨。

关键词:朗读能力朗读技巧

在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更多地是在理论的指引下探索,而不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也一样。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倡,随着“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呼吁,人们开始选择了“感悟式”朗读,开始追求“个性化”朗读,主张让学生自由读,有个性地读,多层次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甚至在许多老师看来——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总观许许多多阅读研讨教学,绝大多数老师不愿走“教给学生朗读技巧”的老路。老师们认为“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这是让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更没有个性化的朗读,不符合新课标精神,于是教学的困境就出现了:困境一:忽视学生实际,随意训练

据了解,现在大部分学生读书的实际情况是读错字、添字落字,不管语意、句意一字一字地顿读,“的、了”轻声词的重读、拖音和不管标点的唱读和念读,更有甚者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等。针对这些现象,老师是如何展开训练的呢?课堂中,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甚至拔高要求让学生评价。老师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好(或不好)。师追问,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生:好在他读出××语气,字音读得很准、没拖音(或不好在没有读出××语气,他哪个字没读出翘舌音或后鼻音等)。这样读了多次,也评价了多次,但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提高。究其原因,这样的朗读

训练太随意,没有要求,没有层次,也没什么指导。只是在朗读形式上做做文章,摆摆“花架子”,满眼的“花拳绣腿”,实际上没什么实效。同时,如此的评价也提高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白白浪费了时间,还把课堂中创设起来的情境破坏了。

困境二:忽视文本实际,盲目训练

朗读应正确的表达文本的语意,也就是说要读得正确,把作者写的话的意思正确地转化成有声的语言,这也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却忽略了这一点。还美其名曰有个性的朗读。

《要下雨了》文中有以下四句话,看似简单,但学生不容易读好,语义表达会不正确。

1、燕子说:要下雨了吗?

2、小白兔想:是要下雨了吗?

3、小鱼也说:要下雨了。

4、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

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四句话时,为了追求个性,学生重音错读:第一句错读成要下雨了,重音“要”,另二句错读成“是要下雨了吗?”重音“下雨”。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其实重音错误,语音表达就不正确了。“要下雨了”重音应是“下雨”,因为这里燕子是回答小白兔的话,小白兔问:“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小白兔说了要“下雨了。”“是要下雨了吗?”这是小白兔想的,它听了小燕子的话很纳闷,心想:真的要下雨了吗?重音应落在“是”上,否则语义表达就不正确了。3、4两句也一样。

朗读应注意文本的特点,以文本为基础而正确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然而很多时候的一些做法却不是这样,不管什么样的文本语句,总想一味地夸张、大肆地渲染,总想过分的声情并茂,结果显得矫揉做作,殊不知这样反而不能正确地表达文本原来意思和原有感情。比如课文《两只狮子》中的一句话“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有位老师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学生读得很夸张,读得过分欣喜,感情抒发过了火,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语句,听起来让人觉得天下出大事

了。其实这是一句很普通的叙述语言,出现在故事的开头第一句,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微言大义呢?它能有什么含义哲理呢?就算有,也不一定这样读。这样的语句,只要读得正确自然就可以了,用不着语气的夸张,也无需情感的喷发。

再如,课文《船过三峡》中的第三小节:“三峡的船好险啊。江水翻卷,旋涡连旋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漂,像要碰着山壁。有时,山崖又好像要掉下来……”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要求学生读出紧张害怕的心情。于是,学生一脸的惊恐状,语气急促音调高飘,大有大难临头之感觉。然而《船过三峡》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三峡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满是作者的喜悦和悠闲。全文的基调应是轻快、愉悦的。作者写三峡的“险”也是带着这种心情写的,朗读的基调也应是轻快、愉悦的。上面这种不顾全文情感基调、贸然断章取义的朗读,就不能正确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读得越多,离正确越远。

困境三:忽视技能指导,无效训练

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能读出亲切的语气吗?”“你觉得自己哪里感情不够?”“他读出懒的语气了吗?”等等。那怎样叫做读出懒的语气,怎样又叫做读出“亲切”的语气,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怎么说。有时老师指名许多位学生读,可总是读得不满意。学生读来读去,教师指这指那,就是不见教师作具体的指导。学生读得都不太令人满意,教师也不会把他认为的正确的读法作示范读一读。折腾了一圈儿,学生仍然没读好,朗读水平原地踏步走,越读越不是滋味,最后只好草草收场。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朗读技能,或者说老师没有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他们还做不到知道什么感情就能够读出什么感情的。其实,要读出“懒”的语气,应做到声带松驰,语速慢,重音突出;读出“亲切”的语气应做到音高适中,不突兀,停顿注意长短有致等。如果老师没有具体地指导学生在轻重、高低、长短等方面练读,他们没有基本的朗读技巧,怎么能读得出来?学生的朗读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

出路初探:

以上三个方面,展露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出路在哪儿?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肤浅的见解:

一、多练读,少评价

朗读是传声的艺术,而非评价的艺术。它需营造的是一个以语言为凭借的声音场,从而感染学生的心灵。评价朗读比朗读的难度更高,因为评价不但要判断出某人读得好或不好,还要用语言表达出其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朗读点评能力好的学生,不但自身朗读水平要高,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要强。一般情况下,学生连读好都有困难,又该怎样去评别人呢?可见让学生去评价读得怎样,不大符合学生实际,显得有些盲目。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也评不出什么,白白浪费了时间,挫伤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而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大面积、有层次的练读,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怎么练读呢?我的意见是让学生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反复练习。怎么分层次?总体上一是读准读熟练,二是读得自然、有感情。学生读不好,老师多范读,学生多跟读。

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要练好朗读,我想最重要的是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跟读。这也是防止唱读的比较有效的办法。语音是“口耳”之学,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老师课文读得很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及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技能,学得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哪些地方特别需要跟读呢?难读的地方要多跟读(长句子、生字多的地方、拗口的地方);指导有感情朗读时,学生读不好时,要让其多跟读;学生朗读水平较差要让其多跟读。

二、读正确,合文意。

读正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语音的准确,包括轻声、儿化、停顿的正确。这是基础。另一方面是语意的正确表达,具体地说是结合文本,正确地表达文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