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跳好东北秧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 J6 单位代码: 117 密级:一般学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如何跳好东北秧歌

专业:音乐学

*名:***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答辩日期:二○○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浅谈如何跳好东北秧歌

摘要: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

关键词:东北秧歌;艮;俏;浪;风趣

How to jump a good Northeast YangKo

Abstract:Northeast Yangko humorous form, style, broad and simple land entrusted to it and the spirituality and customs Haofang, financial forceful, humorous, quiet, stable on the whole, will be warm and simple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 rigid-flexible and economic character of the most artificial. Stability waves (and lively), and waves in Qiao, Qiao in Burgundy, the general summed up as "Burgundy, Qiao, and waves.

Key word:Northeast Yangko;Burgundy;Qiao;Long;funny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带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娱乐,乃生存之大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曲扭,便是其人字的一种跳跃、一种变形,使其丰满而多彩,娱乐——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东北的“扭秧歌”可谓恰到好处:东北秧歌即是“扭之舞”。“提手”加上个“丑”,串连了整个东北秧歌的内含定义。手,没有手不能称其为舞“丑”,是生活中人的一种“夸大”与“缩小”的变形,

掌握美学主客观审美关系,那么此时“丑”,也是东北大秧歌中美的主导,因此,如果说扭是东北大秧歌的外形动律的概括,那么丑就是舞者内心情感的缩写。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一、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中的屈伸多为提压式屈伸,如前踢步、后踢步、顿步,不同之处只是在节奏重拍的处理上和脚运动的方向上。这种提压式屈伸在准备动作时,膝部的直——微屈是有控制的,其中孕育着一种短促而有弹性并带有一种提压式的屈伸力量。踢步在瞬间的屈膝和出脚之后,接下来便是一种缓慢的膝伸和稳稳的收脚,从而形成“出脚急、落脚稳”的动感特点;顿步中的屈伸力量较短促而有弹性,与此同时双膝存有反弹的力量,也就是重量下压并迅速提起,有了这种特殊的屈伸动律,再加上舞者手臂的绕花及躯干协调颤动式的起伏和扭动感,就把东北秧歌“艮、俏、浪”的独特美感活生生的表现出来。所以在东北秧歌中,只有先解决了舞者膝部的这种提压式屈伸,才能体现出膝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的协调训练,体现出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不管春夏秋冬都有自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心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鼓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自娱其中,忘我投入,情趣万千。同时它的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艮劲儿”步、上肢“扭”、手腕“花”的协调把握,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的步伐要点,“点紧促,线延伸” “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节奏处理。

东北秧歌的动力根源同样来自于脚下,表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点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腰部随脚下“提踢”的重心变化而扭动,形成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划圆动律、肩部和髋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而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

(一)大鼓秧歌

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主要通过使用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