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2)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3)掌握两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记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利用图片和数据,分析两大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3)通过实例,了解两大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及生产生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和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2)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3)两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2. 教学难点:(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的分析;(2)两大地区差异性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地理资料,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概况;(2)制作相关地理课件和教学素材;(3)准备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地理知识点;(2)收集有关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资料;(3)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有哪些特点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2)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3)学生总结两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2)讲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特点;(3)分析两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性;(2)让学生举例说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及生产生活习惯;(3)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关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资料。

《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青藏地区》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青藏地区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2.了解青藏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情况;3.了解青藏高原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4.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保护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青藏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植被;4.青藏地区的动植物资源;5.青藏高原的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0分钟)1.通过地图展示青藏地区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介绍青藏地区的面积和海拔情况;2.讲解青藏地区是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讲解原因和特点。

第二课时:青藏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30分钟)1.展示青藏地区的资源分布地图,讲解青藏地区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2.引导学生思考青藏地区资源分布的原因,并分析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三课时: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植被(30分钟)1.介绍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干燥、寒冷和多风等;2.介绍青藏地区的植被,如高山草甸、高山针叶林等;3.分析青藏地区气候和植被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课时:青藏地区的动植物资源(30分钟)1.介绍青藏地区的动物资源,如野生动物和牦牛等;2.介绍青藏地区的植物资源,如高山植物和草原植物等;3.引导学生讨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第五课时:青藏高原的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30分钟)1.了解青藏高原对环境的影响,如水源涵养、全球气候调节等;2.介绍青藏高原的保护措施,如禁牧、植树造林等;3.讲解学生个人在保护青藏地区环境中的责任和行动。

四、教学方法1.信息传输法:通过讲解和展示,传递有关青藏地区的知识;2.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责任意识;3.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加深学生对青藏地区的了解。

五、教学资源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图;2.青藏地区资源分布图、气候图和植被图;3.青藏地区动植物图片和相关资料;4.青藏地区环保和保护资料。

人教版八下地理9.1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

人教版八下地理9.1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

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线,指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青藏地区地形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

4.运用图片及文字资料,分析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读图法、谈论法、导学法教学过程:导入:伟大祖国疆域辽阔,山川秀丽。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北方地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南方地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西北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青藏地区,领略它的风采。

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些图片。

教师:神奇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情,让人心驰神往;天高地寒、旅游遥远,又让人望而却步。

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教师:带着学习目标,开始青藏地区的学习。

一、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教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完成学习单中任务一“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相应内容。

(强调重点内容在教材中勾画)学生:完成学习单,识记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图。

教师:地形地势:问题:请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地形区。

并归纳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气候高寒:问题(1)比较同纬度的成都和拉萨两地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拉萨气温年变化有何特点?(3)青藏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及特点?河流发源地:问题:请找出发源于青藏地区的河流。

并分析青藏地区为什么成为我国主要的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影响:服饰、景观、动物等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了青藏地区那些自然环境?并概括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观察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掌握其“因高而寒”,即“高寒”这一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服饰、河流等的影响,体会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

八下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八下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八下地理青藏地区教案【篇一: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3、分析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业特色,认识坎儿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2、初步学会联系各种地理因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2、通过学习自然环境、灌溉农业、畜牧业、坎儿井等知识,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学法指导】1.重要知识点在书上、图上做好标记,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2.认真阅读图文资料,仔细分析,同学间互助合作。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西北景观、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图片,坎儿井、新疆细毛羊等课外资料。

学生:1.复习我国降水的分布、干湿地区 2.查找坎儿井的资料。

【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教师:大家学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吧,谁还记得?学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师(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诗人在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同时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边疆壮美景色的画卷。

画卷描绘的是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呢?学生:西北地区。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广袤、苍凉的西北地区。

【设计意图】《凉州词》同学们在小学就学了,很熟悉。

用这首诗导入很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增加对地理的亲近感。

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二)教师(多媒体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视频资料)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教师(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这首歌描写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优美景色?学生:西北地区。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第一篇: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当教师已经8年了,平时想的最多的就是读书对于学生来时,确实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

有时甚至想,学生读书十几年,学了那么多的知识,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有多少?究竟是知识点本身重要还是学习过程所形成的能力重要?湖南版教材我教过几年了,我觉得这本教材对于我来说,最有用之处在于让我改变了原来的固有观念。

明白了,对于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点总体是简单的,探究过程可能知识本省更重要。

为了更真实的反映情况,我们这次专门采用单台摄像机摄像,全过程不剪辑,对学生不排练,真正把探究性学习、启发性学习的观念用于实践。

我们就是想看看,探究性学习究竟在初中地理中能否实现,怎么实现?青藏地区这节课内容简单,除个别知识点需要老师讲解外,多属于展示型内容。

主要内容有青藏地区的范围、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青藏地区的交通情况。

除了要记住地理知识外,更要让学生明白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学生树立起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最后通过对青藏铁路的优缺点树立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的好坏关键是看弊和利的比较。

为了让学生清晰的了解青藏地区,同时加强逻辑上的引导,增强学习兴趣,故创设一个情景,用老师沿青藏铁路旅行为线索,开始整堂课的学习。

一、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展示西宁市与重庆市楼房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者的不同。

师:西宁市楼房夏季少有空调?生:西宁市夏季凉爽师:为什么凉爽呢?生:西宁市在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

2.展示藏族老大娘用太阳能烧水和太阳能发电站的图片。

师:藏族老大娘在干什么?生:用太阳灶烧水。

师:我们重庆能这样做吗?(同时展示太阳能发电站图片)生:不能。

因为重庆太阳辐射少。

老师引导学生:发过来说明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怎么样?生:青藏太阳辐射多。

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为什么多呢? 生:海拔高,太阳辐射丰富。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三、河谷农业
【思考】
(1)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能。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
(2)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这些作物应该种植在哪些地方?【板书】
(3)这些作物有两个特点:即喜温凉和优质高产。在青藏地区培育出的黄瓜能有小孩胳膊粗。为什么青藏地区作物单产高?
第九章青藏地区
时间
地点
召集人
课题
第九章青藏地区
课时
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三维
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疑难探究
.教师小依据板书总结归纳知识要点。。
六、巩固新知、学会运用
1、出示训练题、《基础训练》
2、检查完成情况
自主备课记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学反思
1.能说出该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能分析出该地区地高天寒的自然特征。
3.能根据自然特征,结合地图说出该地区河湖、人口、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布特征。
4.能说出该区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5.能分析出该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交通运输)及发展方向。
6.能在地图上标出该区主要公路、铁路、城市和柴达木盆地。
重难点
重点:高寒环境中形成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
难点:。分析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人教版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人教版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2. 掌握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畜种以及自然资源。

3. 了解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旅游业发展。

教学重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2. 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畜种以及自然资源。

3. 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旅游业发展。

教学难点:1. 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青藏地区的民族团结、宗教信仰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 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青藏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藏地区。

2. 提问:你们对青藏地区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青藏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翻到教材P75,阅读“板块一壮丽的青藏高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探究1. 探究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畜种以及自然资源。

问题: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畜种有哪些?有哪些自然资源?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 探究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

问题: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有哪些特点?宗教信仰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强调青藏地区的特殊性,鼓励学生关注青藏地区的发展。

五、课后作业1. 绘制青藏地区地形分布图,标注主要农作物、畜种和自然资源的分布。

2. 调查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课后作业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掌握了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畜种以及自然资源。

同时,学生对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青藏地区的特殊性、生态脆弱性等方面的内容未能充分涉及,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

青藏地区教案

青藏地区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青藏地区一、教案背景面向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科: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课题: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第四章第三节《青藏地区》课时:一课时学生课前准备:复习青藏地区基础知识,复习青藏地区地图二、复习目标1、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2、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和农牧业的发展状况。

3、了解青藏地区的交通运输的变化。

4、运用所学知识为青藏地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针对《青藏高原》一节,掌握内容主要有青藏高原的自然概况,包括山脉、河流、三江源、地形区;青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农业类型、主要能源、进藏公路、青藏铁路、农业类型、牧业、人口民族、信仰。

学习重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发展的影响。

学习难点: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铁路、青藏地区的发展。

教学策略与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中的地图、图表,加强学生掌握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把课本知识拓展出去,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地图五、教学方法:分析法、比较法、课题研究拓展六、教学过程课件播放“青藏高原”歌曲,营造气氛青藏高原.mp3/data2/music/2299015/2299015.mp3?xcode=24ad 4fac5f66bd54a7d100c9b652dcea&mid=0.65387681845838在悠扬婉转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青藏高原浓浓的民族风,以及青藏高原令人神往的高原风光,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新走进神秘的青藏高原。

下面拿出导学案看到课前预习案,来巩固这节课的基础知识。

(导学案已经在前天晚上发下去,学生们已经根据自主复习提纲复习过课本。

)下面我们来明确这节课的复习目标:1、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2、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和农牧业的发展状况。

3、了解青藏地区的交通运输的变化。

4、运用所学知识为青藏地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教案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

(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 设计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多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①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的山脉、范围、面积、人口,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②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多媒体显示)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③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强烈的兴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加以表扬,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自然环境主要特征的得出为本课的探究确定了出发点。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特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同学们有信心跟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吗?探究Ⅰ、神奇的自然景观—“三江源地区”①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范围,学生思考“三江源地区”是哪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②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景观,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唤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探究Ⅱ、独特的农牧业高寒的自然特征决定了青藏奇特的自然景观,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进行哪些农牧业生产呢?①多媒体显示探究题。

在本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等较严酷的高原环境条件下,以下哪些农牧业能在本区大规模进行?农作物水稻青稞甘蔗小麦豌豆牲畜牦牛水牛藏绵羊太湖猪北京鸭②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适合畜养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③教师指出:因为寒,所以只能种植一些耐低温的农作物,又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只能饲养耐寒、耐缺氧的牲畜。

初中地理 青藏地区 教案

初中地理 青藏地区 教案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1. 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 使学生掌握青藏地区的河流、湖泊、植被、动物等自然资源。

3. 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风土人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和山脉3.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4. 青藏地区的河流、湖泊和植被5. 青藏地区的动物资源6. 青藏地区的人文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和山脉3.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4. 青藏地区的河流、湖泊和植被5. 青藏地区的动物资源6. 青藏地区的人文特点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3.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 采用提问和解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青藏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地图和图片,讲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使学生了解青藏地区在我国的位置和周边环境。

3. 讲解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和山脉利用地图和图片,介绍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和山脉,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使学生掌握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4. 讲解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讲解青藏地区的高原气候、季风气候等气候特征,使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

5. 讲解青藏地区的河流、湖泊和植被介绍青藏地区的河流、湖泊(如长江、黄河、青海湖等)和植被(如高寒草甸、高山植被等),使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

6. 讲解青藏地区的动物资源介绍青藏地区的动物资源,如藏羚羊、雪豹、金丝猴等,使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7. 讲解青藏地区的人文特点介绍青藏地区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人文特点,使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历史文化。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九章《青藏地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九章《青藏地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九章《青藏地区》教案第一节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能够举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原因。

2.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某同学利用去年暑假期间外出旅游,大屏幕展示的是他拍摄的一组图片,请同学们先欣赏图片,之后判断一下他去哪个地区旅游了,如果你要去这个地方旅游会选择什么时间出发,同时想去哪些景点?多媒体播放图片(伴随《青藏高原》伴奏曲)学生组内合作交流,并请小组回答分享。

教师:青藏地区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三极,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地区)探险家、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也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宝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的课前检测:多媒体展示课前检测答案,小组同学订正并讨论,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青藏地区。

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哪方面的知识?学生:位置和范围。

大屏幕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讨论一: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请在图中标注出来)2、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并根绝实际需要进行引导、补充及强调等。

教师:通过讨论一的学习,我们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而青藏地区高寒的气候特征,对其生产生活又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青藏地区的衣食住行。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请参考课本P88图文资料)。

多媒体展示讨论二:1.请你判别一下,青藏地区和内蒙古、新疆的牧场类型、主要牲畜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2.牦牛是青藏地区特有的畜种,它毛长皮厚,体矮身健。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认识青藏地区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

2. 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1. 青藏地区高寒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的发展条件及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青藏地区的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青藏地区壮美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在哪里吗?它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

2.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合作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青藏地区高寒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的发展条件及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提高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讲解练习题中的重点、难点。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看青藏地区的纪录片,了解青藏地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青藏地区教案本文是()教案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青藏地区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八年级地理青藏地区教案(一)青藏地区教学设计《青藏地区》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依据与思路(一)课标要求及解读课标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自然地理差异;2、说出其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课时内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征——区域性与综合性,而构建学生的地理学科意识成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二)教材内容本课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的第三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一部分内容。

它充分体现了地理的两大特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通过本节要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区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各区域特征的形成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生产、生活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

即是训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最好教材,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的最好素材。

而且已到了初中地理学习的最后阶段(因为八年级下学期所学内容较少),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对地理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与梳理,可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能力、方法等方面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三)学情分析本校属农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且初中地理已学到后期,学生的学习地理能力差别就更明显了,而且学生讨学现象在进一步蔓延。

如何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是圆满完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设计思路采取“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学生自学——教师精讲——小结本课——练习巩固”的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

先由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了解本节知识的大致内容,再教师进行精讲点拔,主要结合板书、板图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间的关系、构建地理知识的网络,其中应用大量青藏地区的图片、文字材料等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青藏地区的教案初中地理

青藏地区的教案初中地理

青藏地区的教案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 使学生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 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1. 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2. 青藏地区的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2. 青藏地区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青藏地区地图,引起学生对青藏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青藏地区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青藏地区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教材和地图,自主学习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 学生通过自学,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引导学生掌握青藏地区的基本情况。

2. 讲解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共同探讨青藏地区的发展前景。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青藏地区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青藏地区的认识。

2. 开展青藏地区主题的课外活动,如绘画、写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2. 掌握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3. 了解青藏地区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教学重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2.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

3. 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4. 青藏地区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教学难点:1. 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

2. 青藏地区的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有关青藏地区的章节。

2. 青藏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青藏地区的地图,让学生对青藏地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你们对青藏地区有什么了解?青藏地区有哪些特点?二、地理位置和地形(10分钟)1. 讲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掌握青藏地区在我国的方位和周边地区。

2. 介绍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如青藏高原、昆仑山、祁连山等。

3. 分析青藏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候特点(10分钟)1. 讲解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如高寒、缺氧、干燥等。

2. 分析气候特点对青藏地区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10分钟)1. 介绍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如草原、矿产、水能等。

2. 讲解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如畜牧业、旅游业等。

3. 分析青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五、文化和民族特色(10分钟)1. 介绍青藏地区的文化特色,如藏医药、唐卡、藏传佛教等。

2. 讲解青藏地区的民族特色,如藏族、回族、汉族等。

3. 分析青藏地区文化和民族融合的情况。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青藏地区的特点。

2. 提问:你们认为青藏地区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青藏地区实地考察或开展相关主题的研究。

2. 邀请青藏地区的专家或居民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青藏地区。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让学生掌握青藏地区的基本情况。

初中青藏地区教案

初中青藏地区教案

初中青藏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 掌握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和人口分布情况。

3. 了解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重点:1.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2. 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和人口分布情况。

3. 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

教学难点:1. 青藏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2. 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和人口分布情况。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气候图、资源分布图等教学图片。

3. 青藏地区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青藏地区有什么了解?青藏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 让学生结合地形图、气候图等教学图片,分析青藏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 讲解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和人口分布情况。

3. 讲解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教学图片,分组讨论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和人口分布等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疑问。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总结青藏地区的特点和问题。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教学图片,绘制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气候图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学图片、讨论互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和人口分布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地形图、气候图等教学图片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初中青藏地区教案

人教版初中青藏地区教案

人教版初中青藏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

2. 掌握青藏高原的世界之最及其地理意义。

3. 理解青藏地区的主体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4. 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兴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2. 青藏高原的世界之最及其地理意义。

3. 青藏地区的主体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

2. 青藏高原的世界之最及其地理意义。

3. 学生对青藏地区的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青藏地区的相关图片、地图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青藏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藏地区的美丽风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青藏地区的了解和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2.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自主学习任务。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

2. 教师讲解青藏高原的世界之最及其地理意义。

3. 教师讲解青藏地区的主体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制作青藏地区的宣传海报。

2. 各组展示宣传海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青藏地区的认识和感受。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绘制青藏地区的位置示意图。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青藏地区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资料的展示,使学生对青藏地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课堂讲解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下面编者为大家搜集了初二地理青藏地区教案教案
供大家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大连市长海县第八中学孙希杰
一、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
a、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b、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
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及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
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
学生分析、认识交通对本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本区是科
研旅游的宝地。

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学生分析:
1、教学对象:普通中学初二学生。

2、特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对地理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青藏地区》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五章第三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三节的西北地区》,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下一步省级
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本章内容中,在教材知识体系
中占据承上启下的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

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一切地理
要素都受到它的严重制约。

高寒牧区、谷地农业是本区农牧
业生产特征。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本区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
响。

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也是第三节《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重点。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本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4.课时要求:1课时
五、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本课时将紧紧围绕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抓住环境与生产生活、民族宗教、建设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2、美在青藏――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独具特色的青藏景观,多种多样的生活现象,神奇迷人的宗教信仰尽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课堂之美、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

六、教学策略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收集有关青藏地区的资料。

(2)强调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西部大开发中建设青藏铁路的重大意义。

(3)渗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七、教学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学校校园网的网络中心
八、教学过程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
奇的青藏地区。

(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
显示雪山画面。

)
设计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多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①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的山脉、范围、面积、人口,所含的
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②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多媒体显示)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③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强烈的兴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务,
教师加以表扬,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自然环境主要特征的得出为本课的探究确定了出发点。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特的特征诞生
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同学们有信心跟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吗?
探究Ⅰ、神奇的自然景观三江源地区
①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范围,学生思考三江源地区是哪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②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景观,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唤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探究Ⅱ、独特的农牧业
高寒的自然特征决定了青藏奇特的自然景观,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进行哪些农牧业生产呢?
①多媒体显示探究题。

在本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等较严酷的高原环境条件下,以下哪些农牧业能在本区大规模进行?
农作物水稻青稞甘蔗小麦豌豆
牲畜牦牛水牛藏绵羊太湖猪北京鸭
②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适合畜养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③教师指出:
因为寒,所以只能种植一些耐低温的农作物,又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只能饲养耐寒、耐缺氧的牲畜。

特别是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被称为高原之舟(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教师的指出是让学生领会自然环境与农牧业的因
果联系,帮助学生在下面的探究中找准问题突破口。

探究Ⅲ、神奇的民族风俗
奇特的自然环境诞生了独特的农牧业,更孕育了神奇的青藏
人民,他们的服饰是那么别具一格,他们的舞蹈是那么豪迈
粗犷,他们的歌声是那么奔放高昂(多媒体播放藏族民歌) ①通过所播画面让学生明确:青藏地区除青海省北部外,大
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

提问:从刚才的画面上,同学们发现藏族同胞的服装有什么
特点?他们的服装有一种怎样的特殊穿法?为什么这样穿?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②从画面中认识藏族同胞服装的特点(肥腰、长袖、大襟长袍)根据画面中所显示的藏族服装的特殊穿法(脱出一个袖子,露出臂膀),探究服饰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③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④各组代表发言后,请一位幸运同学点击鼠标出示参考成
果:
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为长袖、长袍,袍袖宽大,既防寒保暖
又便于起居旅行。

白天气温上升时,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
散热,调节体温。

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藏族服装
特有的风格。

设计意图:把知识由课堂引向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设计意图:以上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紧扣自然特征与自然
景观、农牧业生产,民族风俗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地进行
探究,符合由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探究Ⅳ、神奇的宗教信仰
独特的民族服饰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与地理的密切
联系,而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充满了神奇。

①学生阅读教材
②思考: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

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教圣地。

现任藏传佛教最高领袖是。

③教师小结:
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神奇的宗教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
藏传佛教圣地(多媒体显示),班禅是藏传佛教中的最高领袖,现任宗教最高领袖是十一世班禅。

4、成果运用、攻克难点。

探究Ⅴ:青藏的建设发展
教师回顾前面所探究的知识,提问:现在,我国正在实施西
部大开发的战略,青藏的建设驶上了快车道,你愿意走进青
藏,同青藏人民一起建设青藏吗?根据我们前面的探究,你认为怎样才能把青藏建设得更好呢?你将来能为青藏的建设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然后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知识的回顾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启发学生从前面探究过的几个方面来考虑青藏的发展,
为攻破难点作铺垫。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热情。

5、检测反馈,本课小结。

习题检测:
小结:
在表扬与小结中,教师鼓励学生课外收集青藏地区的报道、
图片等资料,粘贴在教室知识栏中,并告诉同学们其中所蕴
含的地理知识。

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特点,但这
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

设计意图:把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向广阔的生活,自主
地学习地理。

最后,让我们一起唱响心中永恒的旋律--《天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