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2011届特殊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特征研究》高宇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北京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学士学位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师范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论文(是、否)保密论文。
保密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人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特征研究
摘要
为了解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情况,采用作品分析的方法,对174名7-25岁先天视力残疾学生人物画的研究发现:(1)使用可提供触觉反馈的“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全盲、功能性盲、低视力学生均能有效参与绘画活动且表现出绘画能力的发展潜力;(2)随着年龄增长,先天视力残疾学生先后经历涂鸦期、过渡期、常规人物期三个主要阶段,符合儿童人物画发展的一般趋向,但发展较缓慢、发展时间相对延长;(3)学生视力残疾程度与其人物画完整性有显著关系。
关键词:先天视力残疾;学生;人物画;触觉反馈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Figure Drawings by Students with Congenital Visual Impairment
Abstract
The article aims to make a study of the human figure drawings by 174 students aged 7-25 with congenital visual impairmen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ir works of art.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1)by using drawing kits which could give tactual feedback, the students with total blindness, functional blindness, and low vision were all 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rawing activity and had good drawing potentials. (2)As they grew older, the students with congenital visual impairment passed three stages in doing human figure drawings: scribbling, transitional drawing and regular figure drawing, which agrees with the laws of human figure drawings by children, though at a relatively slow pace. (3)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stu dents’ visua l impairment and their figuration integrity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congenital visual impairment, students,
human figure drawings, tactual feedback
目录
引言 (6)
1 文献综述 (6)
1.1 概念界定 (6)
1.1.1 先天视力残疾 (6)
1.1.2 人物画 (7)
1.2 明眼儿童的人物画发展阶段 (7)
1.3 明眼儿童人物画发展的影响因素 (8)
1.4 视力残疾儿童人物画的研究进展 (8)
1.5 对以往研究的述评 (9)
2 研究设计 (9)
2.1 研究目标 (9)
2.2 研究意义 (10)
2.3 研究假设 (10)
2.4 研究的创新点 (10)
2.5 研究对象 (10)
2.6 研究工具 (11)
2.7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3 结果与分析 (12)
3.1 人物画完整性的发展 (12)
3.2 人物画的发展阶段 (13)
4 讨论与建议 (17)
4.1 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特征 (17)
4.2 视力残疾对学生人物画发展的影响 (18)
4.3 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为视力残疾人提供的帮助 (18)
4.4 对盲校美术教育的建议 (19)
5 结论与反思 (19)
5.1 结论 (19)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0)
5.2.1 研究的不足 (20)
5.2.2 今后努力的方向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3)
附录1 儿童绘画研究的主要理论 (23)
认知发展理论 (23)
视觉思维理论 (23)
经验图式理论 (24)
附录2 绘人测验的50项评分法 (25)
附录3 人物画评分标准及评分记录表 (26)
附录4 “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说明书 (27)
后记 (30)
引言
二十一世纪被称作“读图时代”,启蒙画册、图画装饰的教室墙壁、有插图的教科书:图画伴随儿童成长。
作为图画创作过程的绘画活动对儿童身心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有利于训练手臂运动能力、发展形象思维、锻炼抽象思维、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更是实现个体与他人交流的一种非语言途径,是情感的宣泄、心灵的表达(劳伦斯·夏皮罗,2005;陈侃,2008)。
每个孩子都喜欢绘画,视力残疾儿童也有同样的渴求。
不过谈到视力残疾儿童绘画,一些人存在误解,认为绘画是他们的禁区:“视力残疾儿童眼睛看不见,他们不能绘画”。
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先天视力残疾儿童难以得到绘画的相关教育,很少有机会接触绘画作品、参与绘画活动、发展绘画技能,生活在与“读图”相对隔离的文化环境中。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渴望深入了解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创造合适的社会环境、提供合适的教育、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因此,开展视力残疾儿童绘画的相关研究、客观地认识其参与绘画活动的可能性、了解其绘画发展的一般特征,既有利于视力残疾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也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重要意义。
人物是常见的儿童绘画内容与题材,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反映着儿童对身体结构的认知、对空间概念的探索,体现其绘画能力的发展情况,是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当前,国外研究者已经开展了视力残疾学生人物画发展、教育的研究,我国本土化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
1 文献综述
1.1 概念界定
1.1.1 先天视力残疾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对视力残疾的定义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根据残疾严重程度的不同,医学上一般把视力残疾分为盲和低视力(表1)。
表1 医学上对视力残疾的分级
级别好眼最佳矫正视力
盲一级无光感-<0.02,或视野半径<5°
二级≥0.02-0.05,或视野半径<10°
低视力三级≥0.05-0.1
四级≥0.1-0.3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如果过于注重视力残疾的医学诊断标准,那么这样的特殊教育还处于以诊断为导向的阶段,不能算作以人为本的成熟的特殊教育(钟经华、焦青,2001)。
因此,教育界常依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殊需要,将视力残疾分为:(1)全盲,难以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凭借听觉和触觉渠道学习、使用盲文;(2)功能性盲,拥有有限的剩余视力、使用盲文;(3)低视力,学习活动以视觉为主、听觉和触觉为辅,使用印刷文字(William L. Heward,2007)。
视力残疾有先天、后天之分。
先天视力残疾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短时间内即发生视觉的损伤,主要由遗传因素或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影响造成(朴永馨,2006)。
对新生儿的研究发现,由于神经、肌肉和晶状体尚处于发育阶段,新生儿无法看清远处的物体,他们的视觉敏锐度有限,是成人的1/10甚至1/30,到12个月时,视觉敏锐度基本达到成人水平,也具备了较好的空间关系知觉能力(David R. Shaffer,2005;费尔德曼,2007;Santrock. J.W,2009)。
因此,1岁前发生视力残疾者难以获得和保存视觉映像,可定义为先天视力残疾人。
1.1.2 人物画
人物画是绘画的一种。
由于人物形象可以表现出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了、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等,可反映儿童手眼协调等精细动作发展,人物画常用于儿童心理测验。
为了避免外界语言、行为等对儿童人物画结果的影响,绘画时只要求儿童使用单一颜色的笔画一个人像。
1.2 明眼儿童的人物画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的研究主要开始于十九世纪末。
以主流文化中的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儿童绘画普遍经历相似的发展阶段。
4岁前幼儿的绘画作品常是不具有表征性的涂鸦:幼儿在乎涂鸦过程中手臂运动而获得的愉悦感,而不是作品本身(皮亚杰,1997)。
涂鸦阶段后期,幼儿能借助象征性动作和语言对涂鸦进行表征,即“运动表征”(William Damon,2009)。
绘画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图形表征”,即绘画内容与其表征的事物具有相似性。
人物形象往往是儿童尝试的第一个图形表征(William Damon,2009),这种最初的人物形象常表现出“蝌蚪人”的形式,即一个圆代表头和躯干、两条直线代表腿。
随着“蝌蚪人”的分化与发展,儿童在8岁左右进入“视觉现实主义”阶段:追求更准确、逼真地描绘事物,人物画作品具有较强的写实特征。
对于大多数未接受专门训练的儿童来说,“视觉现实主义”是其绘画发展的最后阶段(Claire Golomb,2008)。
1.3 明眼儿童人物画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可能加速或延缓儿童人物画的发展。
有绘画天赋的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经历着一样的绘画发展阶段,只是发展的速度要快得多,且常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艾伦·温诺,1988;罗恩菲德,1995)。
而那些家族性智力落后的儿童,虽然也经历着绘画发展的一般顺序和阶段,其发展速度却比较缓慢(罗丝林娜·达维多,2007;Claire Golomb,2008;Richard P. Jolley,2010)。
文化与教育使儿童人物画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William Damon,2009)。
跨文化的研究发现,儿童人物画发展的许多方面是普遍的、独立于文化的,但生活在边远地区、未受过学校教育、没有绘画经验的儿童,其人物画虽然能表现出从涂鸦到写实人物的一般发展阶段,但发展速度远落后于生活在相同文化环境中的那些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龄儿童(Margaret Martlew and Kevin J. Connolly,1996)。
对北非儿童的研究发现,文化对人物画发展的影响主要发生在6岁后(Wayne Dennis,1957)。
1.4 视力残疾儿童人物画的研究进展
手眼协调是绘画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2010)。
为方便视力残疾被试在绘画过程中获得信息反馈,国外研究者主要采用瑞典盲人组织发明的凸线绘画工具(Raised line drawing kit)。
该工具为一面粘贴白色塑胶垫的木质底板,顶端两个螺旋钮固定0.05mm薄塑料纸;使用圆珠笔绘画,笔尖卷动塑料纸留下凸起的线条;它虽为视力残疾人参与绘画活动创造了便利,但螺旋钮操作繁琐、薄塑料纸易破损、圆珠笔不适应视力残疾人的握笔习惯,在国内的售价也极高昂(图1)。
图1 凸线绘画工具
一批国外研究者发现,虽然视力残疾限制了儿童获得视觉经验的过程、对其绘画发展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但绘画不仅依赖个体的视觉经验,触觉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触觉的帮助下,缺乏视觉经验和涂鸦体验的先天盲儿童能够画
出适宜的人物形象、描画出人物的基本结构,但落后于明眼儿童的表现;由于较多地采用轮廓画形式,他们在描绘人物细节、运动状态、光线等方面均存在困难(罗恩菲德,1993;John M. Kennedy,1983、1993、1997、2003;Richard P. Jolley,2010);有的低视力儿童把人物画得很大,画中还常出现巨大或厚重的眼睛,作为交流工具的嘴巴、鼻子也得到强调,投射出他们对这些器官的关注(罗斯琳娜·达维多,2007)。
视力残疾人的图画表征能力与其触觉技能、致残年龄和受教育水平有关:一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先天盲成人,即使缺乏视觉经验,其目前的绘画能力发展状况也可与其生理年龄相一致(Richard Lev-Wiesel 等,2002;David Dulin and Coline Serrière,2009)。
人物画与儿童心理发展密切关联。
我国研究者认为,视力残疾儿童心理发展遵循明眼儿童的规律(钱志亮,2004),但由于视觉功能的损伤,他们想图、绘图、看图均需要花费更长时间且存在较大误差(李金莲,陈天勇,2007)。
对于视力残疾人是否具备绘画能力的发展潜力,国内学者还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先天盲的人是没法成为画家的”(郭念锋,2005)。
1.5 对以往研究的述评
国外研究发现:使用能提供触觉反馈的绘画工具,视力残疾儿童有能力参与绘画活动,但绘画发展较落后、人物画表现形式也有独特性。
在研究过程中,国外研究者一般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此方法有利于深入了解个别视力残疾儿童的绘画发展情况,但难以描述视力残疾儿童绘画发展的一般特征;一些研究在选择被试时未严格控制视力残疾的程度和发生时间,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我国关于视力残疾儿童绘画的研究大多局限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学者们对于视力残疾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可行性等有不同观点,关于视力残疾儿童绘画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1)设计可提供触觉反馈的绘画工具,为视力残疾学生参与绘画活动创造条件;
(2)在我国部分省市的盲校中选取先天视力残疾学生大样本,描述和分析其人物画完整性的发展特征、人物画类型的发展阶段、视力残疾对学生人物画发展的影响;
(3)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对盲校美术教学提供与建议、为视力残疾学生绘画心理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了解我国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阶段与特点,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绘画心理学理论体系,为视力残疾学生教育、心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实践意义:通过研究,设计适合视力残疾儿童使用的绘画工具,为视力残疾学生参与绘画活动创造条件;在了解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特征的基础上,科学指导盲校美术教学的开展;尝试一种以绘画为中介开展视力残疾学生心理研究的新途径。
2.3 研究假设
(1)使用可提供触觉反馈的绘画工具,先天残疾的全盲、功能性盲、低视力学生均有能力参与绘画活动;
(2)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符合儿童人物画发展的基本规律;
(3)视力残疾延缓了儿童人物画的发展;
2.4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对象的创新:以我国不同年龄段的先天视力残疾学生为对象、获取大样本。
研究方法的创新:分析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时,将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从而掌握先天视力残疾学生人物画的发展特征、为促进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研究工具的创新:通过研究,设计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视力残疾儿童使用的绘画工具,便于其绘画能力的有效发挥、为未来的视力残疾儿童美术教育提供支持。
2.5 研究对象
在我国6所盲校——北京市盲人学校、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山东青岛市盲人学校、广西南宁市盲聋哑学校、新疆巴州特殊教育学校、河北三河市张成盲人推拿职业学校——选取视力残疾发生在1岁前、无多重残疾、未接受过专门绘画训练的学生174人,采用教育界对视力残疾的分类方法:全盲学生82人,占47%;功能性盲学生61人,占35%;低视力学生31人,占18%。
被试年龄7-25岁,将其分为五组(表2)。
表2 被试的年龄分组
年龄北京市盲
人学校
天津视力
障碍学校
青岛市盲
人学校
南宁市盲
聋哑学校
巴州特殊
教育学校
张成盲人
职业学校
小
计
7-9岁22 6 9 4 3 - 44 10-12岁22 15 16 6 3 - 62 13-15岁12 9 5 2 6 - 34 16-18岁7 5 1 3 - 6 22 19-25岁- - - - - 12 12 合计63 35 31 15 12 18 174
2.6 研究工具
低视力被试使用普通纸、笔,全盲与功能性盲被试使用能够提供触觉反馈的“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
该工具是对国外的凸线绘画工具进行改造、经反复试验设计而成的:板体一面粘贴黑色软塑胶垫,以0.1mm透明塑料纸、普通盲文笔为书写媒介,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绘画时,塑料纸上出现凹陷线条和白色的塑料刻画痕迹,线条宽度与盲文点字直径相同,可为使用者提供清楚的触觉反馈;白色痕迹与黑色软塑胶垫反差强烈,为功能性盲使用者在绘画过程中充分发挥剩余的视力功能创造了条件(图2)。
图2 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
2.7 研究方法与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每班一般不超过10人。
主试给每位被试发放一套绘画工具,指导被试认识、试用该工具;被试能熟练使用后,更换塑料纸,要求被试:“请你使用这套工具画一个全身的人像,可以画大人也可以小孩,男、女都可以,但不要画机器人或卡通人,画完请举手。
”主试收集作品时若对作品内容有疑问,立即询问被试并作记录。
采用作品分析的方法,分析过程中隐去作者信息以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参考日本小林重雄制订的儿童人物画50项评价标准(张家健等,1985),以其中基础
的27个项目作为视力残疾学生人物画完整程度的量化指标。
基于儿童绘画发展的一般阶段(Marica L. Rosal,2009),即(A)前表象或感觉运动期、(B)简易表象或前运思期、(C)复杂表象或象征期,依据人物头部、躯干、下肢的分化程度及身体结构的完整程度、比例关系,对作品进一步分类以考察被试人物画的发展阶段。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物画完整性的发展
表3显示了各年龄组被试在作品中表现的人体结构。
出现年龄较早且多数被试能够表现出的依次是:头、下肢、上肢、躯干。
7-9岁组能画出由头、下肢、上肢和躯干组成的人物形式者仅占50%,而在16岁后这一比例超过80%;同时,越来越多被试的作品中表现出眼、口、足等精细的人体结构,人物形象愈加完整且逐渐开始遵循四肢连接躯干、躯干长大于宽、上肢从肩伸出等写实规则,人物形象的客观性明显提高。
在掌握四肢与躯干连接处不变细、衣裤不透明、下肢比例协调、上肢比例协调等写实规则方面,被试感到较困难。
表3 表现出各项人体结构的被试人数和比例
人体结构7-9岁
n(%)10-12岁
n(%)
13-15岁
n(%)
16-18岁
n(%)
19-25岁
n(%)
有头25(57) 45(73) 26(76) 20(91) 10(83) 有下肢24(55) 44(71) 24(71) 19(86) 10(83) 有上肢22(50) 42(68) 23(68) 19(86) 10(83) 有躯干22(50) 42(68) 22(65) 18(82) 10(83) 有眼21(48) 39(63) 16(47) 15(68) 9(75) 有口17(39) 38(61) 15(44) 11(50) 8(67)
四肢连接躯干
有足15(34)
13(30)
30(48)
30(48)
14(41)
15(44)
12(55)
12(55)
9(75)
8(67)
有手有鼻14(32)
13(30)
29(47)
28(45)
10(29)
9(26)
12(55)
9(41)
7(58)
8(67)
有颈7(16) 19(31) 11(32) 11(50) 5(42) 有头发10(23) 16(26) 8(24) 9(41) 6(50)
有双耳 颈有轮廓 有眉毛或睫毛 躯干长大于宽
有衣 有五个手指 有瞳孔 有肩
上肢从肩伸出
有鼻孔 有手掌 连接处不变细 衣裤不透明 下肢比例协调 上肢比例协调
5(11) 6(14) 5(11) 1(2) 6(14) 6(14) 6(14) - - 2(5) 1(2) 1(2) - 1(2) -
15(24) 10(16) 9(15) 12(19) 11(18) 9(15) 5(8) 6(10) 7(11) 7(11) 4(6) 2(3) 2(3) - 1(2)
7(21) 7(21) 6(18) 9(26) 7(21) 4(12) 8(24) 6(18) 5(15) 2(6) 3(9) 3(9) 2(6) 3(9) 1(3)
9(41) 9(41) 9(41) 7(32) 6(27) 7(32) 5(23) 5(23) 2(9) 4(18) 4(18) 1(5) 1(5) - -
7(58) 4(33) 6(50) 5(42) 2(17) 3(25) 4(33) 4(33) 3(25) - 1(8) 1(8) 1(8) 2(17) 1(8)
在上述27项指标中,7-9岁组平均绘出6项、19-25岁组平均绘出12项:从整体上看,被试的人物画完整程度呈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
经卡方检验,不同年龄组被试人物画完整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视力残疾的程度与人物画完整性之间有显著关系(P <0.01):低视力被试的人物画完整性最高,他们在13岁左右就能达到较高水平;功能性盲被试的发展空间最大,19岁后逐渐赶上低视力者且仍表现出发展趋势;全盲被试的发展相对薄弱(图3)。
图3 先天视力残疾学生人物画完整程度的发展
3.2 人物画的发展阶段
被试的作品中既有原始、幼稚的涂鸦画,也包括细致的写实人物画。
经过反复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基于儿童人物画的一般发展情况将这些作品分为由简单到复杂的三个发展阶段:涂鸦期、过渡期与常规人物期。
画
出人体结构的数量
年龄
涂鸦期是指将笔来回挥动而表现出的水平的、垂直的,不断交叉、重叠的线条或圆圈,是儿童最早经历的绘画发展阶段,其中不包含可识别的人物形式(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2010),它们可能覆盖着整张画纸也可能仅分布在画纸的小块区域。
分为开放的曲线和闭合的曲线。
开放的曲线(A1):由单一维度的线条和点组成,线条不能构成封闭的轮廓。
常见竖线、“Z”字形线和点。
闭合的曲线(A2):包括完全闭合与几乎完全闭合的二维轮廓线,以螺旋线为主。
与开放的曲线相比,闭合的曲线表现出被试手臂运动的控制力和对线条边界感、整体概念的把握,是涂鸦的较高阶段(图3)。
图4 先天视力残疾学生涂鸦期的绘画作品
过渡期的人物画均表现出头、腹、下肢等人体基本结构,是涂鸦期迈向常规人物期的过渡阶段。
其显著特征是:人物头部、躯干、下肢未完全分化。
包括蝌蚪人、开放躯干的人、开放轮廓的人。
蝌蚪人(B1):也称“头足人”,头部与躯干未分化。
代表头部和躯干的圆形与代表下肢的两条平行线构成其基本结构,有的作品表现出了眼、口、鼻等面部细节和从顶端圆形的两侧伸出的上肢。
开放躯干的人(B2):明显表现出腹部或下肢,但下肢与躯干未完全分化。
是蝌蚪人向常规人物过渡的表现形式。
开放轮廓的人(B3):能表现出眼、口、鼻等面部细节和腹部、四肢等基本人体结构,但头部、躯干均没有轮廓(图4)。
图5 先天视力残疾学生过渡期的人物画作品
在常规人物期,不论完整程度如何,人物形象均表现出头、躯干、下肢的分化。
包括棒形人、基本人物形式、粗糙常规人物和精细常规人物。
棒形人(C1):人物以圆形表现头部,躯干、四肢均为单一维度的线条。
是原始的常规人物形式。
基本人物形式(C2):由头、躯干、上肢、下肢四个基本结构组成。
头、躯干有轮廓,但均为简单的几何图形,缺乏对面部、衣着等细节的表现,人体结构、比例也较粗糙。
粗糙常规人物(C3):在基本人物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细节的表现,颈部未分化、四肢仍主要以单一维度的线条表征,人体各部分的比例不协调。
精细常规人物(C4):人体主要结构有轮廓,表现出服饰特征和更协调的人体比例,笔迹流畅,逐渐出现写实风格。
是视力残疾学生人物画发展的较高阶段(图5)。
图6 先天视力残疾学生常规人物期的人物画作品
在各年龄组间,被试的人物画呈现出由未分化到分化、从单一到复杂、从不协调到协调的发展趋势:随着年龄增长,由涂鸦期和过渡期逐渐向常规人物期发展,19岁后,84%的被试达到基本人物形式及以上阶段。
在同一年龄组内,被试的人物画发展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一部分被试能达到精细常规人物阶段,个别被试却仍停留在涂鸦期(表4)。
表4 处于不同人物画发展阶段的被试人数和比例
闭合的曲线(A2) 10(23) 12(19) 7(21) 1(5) 1(8)
蝌蚪人(B1) 1(2) 3(5) - - -
开放躯干的人(B2) 1(2) 1(2) 1(3) - 1(8) 开放轮廓的人(B3) 2(5) 2(3) 1(3) 3(14) - 棒形人(C1) 1(2) 3(5) 6(18) 3(14) - 基本人物形式(C2) 1(2) 3(5) 4(12) 1(5) 2(17)
粗糙常规人物(C3) 精细常规人物(C4)
合计
12(27)
7(16)
44(100)
18(29)
16(26)
62(100)
3(9)
11(32)
34(100)
5(23)
7(32)
22(100)
2(17)
6(50)
12(100)
全盲、功能性盲、低视力被试均有能力达到人物画发展的较高阶段,体现出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绘画发展的潜力。
其中,低视力被试的发展较为成熟,全盲被试则显得相对滞后:正在经历涂鸦期者占42%、达到精细常规人物阶段的仅7%(表5)。
表5 处于不同人物画发展阶段的三类被试人数和比例
全盲 n(%)功能性盲
n(%)
低视力
n(%)
开放的曲线(A1) 12(15) 4(7) -
闭合的曲线(A2) 22(27) 9(15) -
蝌蚪人(B1) 1(1) 3(5) -
开放躯干的人(B2) 2(2) 2(3) -
开放轮廓的人(B3) 6(7) 2(3) -
棒形人(C1) 12(15) 1(2) -
基本人物形式(C2) 8(10) 3(5) -
粗糙常规人物(C3)13(16) 23(38) 4(13)
精细常规人物(C4) 6(7) 14(23) 27(87)
合计82(100) 61(100) 31(100)
4 讨论与建议
4.1 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特征
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明眼学生有着基本的共性(钟经华,2006)。
本研究发现:借助可以提供触觉反馈的“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先天残疾的全盲、功能性盲、低视力学生均能有效参与绘画活动且表现出绘画能力的发展潜力;其人物画的发展经历涂鸦期、过渡期、常规人物期三个主要阶段,符合儿童人物画的一般发展趋向;在未接受专门绘画训练的条件下,虽然部分被试仍处于涂鸦期,但能创作出可识别的人物形象者占大多数,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人物形象呈现出由未分化到分化、由粗糙到精细、由主观到客观、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趋势。
明眼儿童一般在9-12岁时达到写实的精细常规人物阶段,这一阶段也将作为大多数儿童人物画发展的终点(Cathy A. Malchiodi,2005;陆雅青,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