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韩纪江)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
6
第一章
导论
要点
一、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四、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7
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 的大国。
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膨胀区、萧条区、衰落区,我国 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 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 区域政策。
4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去掌 握微观区位理论(企业)、中观区位结构理论( 产业)、宏观区位理论(城市、区域结构)、区 域增长和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政策、区域经济 学理论前沿、区域经济分析方法,是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
5
参考书目
吴殿廷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施祖麟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 埃德加·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 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教程》
32
➢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地理学认为,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 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在另一些 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统计显示 ,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 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 额高达50%。
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202X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 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 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 7.2倍。
第一章
导论
要点
一、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四、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7
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 的大国。
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膨胀区、萧条区、衰落区,我国 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 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 区域政策。
4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去掌 握微观区位理论(企业)、中观区位结构理论( 产业)、宏观区位理论(城市、区域结构)、区 域增长和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政策、区域经济 学理论前沿、区域经济分析方法,是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
5
参考书目
吴殿廷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施祖麟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 埃德加·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 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教程》
32
➢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地理学认为,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 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在另一些 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统计显示 ,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 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 额高达50%。
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202X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 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 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 7.2倍。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①均质区域
即某区域内各 变量一致性最 大,区际分异 最大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②极化区域
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 的异质连续地域,其 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 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 而相互依存。
③计划区域
是指实际存在的管 理区域,它为一定 的管理目的而创造, 是政府计划、政策 的实施地区。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 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因而受到 竞争法则的支配。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 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8
第一节 区位概念
5.要素禀赋论 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 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13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二、经济区域
1.定义
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 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 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 合体。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4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不能无限划分;
不是固定不变的;
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题重 点 问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位概念 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内涵 区域经济的含义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区区域域位与经概经济念济区域 区域经济学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经区 济位 区单 位位
区区 位位 因决 素策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020/1/9
4
(三)区域专业化与产业地域分工的演进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分工类型 部门间分工 部门内分工
产业链分工
专业化形式 部门专业化 产业专业化
功能专业化
专业化特点
不同部门在空 间上的分离
同一部门不同 产品地空间上
的分离 同一产品价值 链的不同环节 在空间上的分
离
2020/1/9
2020/1/9
9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模式
◘ 3.网络化发展模式 ◘ 在经济技术水平和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一般都与周
边的其他地区通过完善的通讯和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形 成区域经济网络。 ◘ 4.产业梯度开发模式 ◘ 产业梯度开发模式是指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中,先举 全国之力优先开发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开发成本比较低 的区域。待这些区域发展良好之后,再带动和促进其他 区域经济的发展。
2020/1/9
13
(三)产业空间布局效果评价
◘ (4)分散度及其变化
◘ a.含义:分散度从相反的角度描述了经济布局的集中度。它是指 在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中居前3位或前5位的地区的比重之和减 去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的差,与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之比。
◘ 根据现有的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1.区域经济的纵向专业化。区域经济纵向专业化,就是
在各种产业或生产组织的产业链条上,相同或相近的某 种中间产品转移到同一区域进行生产的过程。 ◘ 2.区域经济的横向专业化。区域经济横向专业化,就是 各种产品的生产分别在不同区域集聚进行生产的过程 。 ◘ 3.区域经济的柔性专业化。专业化生产线的设计不仅 能够生产专业化产品,而且在市场对产品需求产生变化 时,能够及时灵活地变更其专业化产品生产。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区域经济学ppt25页
2.中小企业政策 ①政策对象的地位和作用;②定义:国家为缓解、解决同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相关的各种 问题而采取的对策。 (三)政策目标:战略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新兴技术产业化政策
第二节 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
产业政策的本质是: 一种政府行为, 一种非市场性质的经济调控手段, 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工具。
(3)一般目标: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兼具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提高 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
(4)手段:控制市场结构,控制市场行为,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5)核心内容 ①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 基本内容:分割已经形成的垄断企业;限制价格共谋行为,鼓励竞争;禁止搭配销
售和排他性交易。 例外原则:自然垄断产业
5.产业技术政策
(1)定义:国家对产业技术发展实施指导、选择、促进与控制的政策总和。 (2)内容:确定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计划,包括制定各种具体的技术标准、技 术发展规划,公布重点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限期淘汰的落后技术项目清单;技术进步促进 政策,包括技术引进政策、技术扩散政策、技术开发扶植政策。 (3)手段:直接干预手段,间接干预手段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特征及作用
一、产业政策的特征 (1)时代性:产业政策的内容、目标和手段必须符合时代特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并与不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2)民族性 ①各国产业政策都旗帜鲜明地维护自身民族利益; ②产业政策必须同具体国情相适应。
4.产业布局政策
(1)定义:政府制定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综合 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及其相关措施。
(2)内容:地区发展重点的选择和产业集中发展战略的制定 (3)目标:经济不发达阶段,非均衡性;经济较为发达,均衡性 (4)手段:规划性的,政府直接干预
第二节 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
产业政策的本质是: 一种政府行为, 一种非市场性质的经济调控手段, 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工具。
(3)一般目标: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兼具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提高 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
(4)手段:控制市场结构,控制市场行为,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5)核心内容 ①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 基本内容:分割已经形成的垄断企业;限制价格共谋行为,鼓励竞争;禁止搭配销
售和排他性交易。 例外原则:自然垄断产业
5.产业技术政策
(1)定义:国家对产业技术发展实施指导、选择、促进与控制的政策总和。 (2)内容:确定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计划,包括制定各种具体的技术标准、技 术发展规划,公布重点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限期淘汰的落后技术项目清单;技术进步促进 政策,包括技术引进政策、技术扩散政策、技术开发扶植政策。 (3)手段:直接干预手段,间接干预手段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特征及作用
一、产业政策的特征 (1)时代性:产业政策的内容、目标和手段必须符合时代特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并与不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2)民族性 ①各国产业政策都旗帜鲜明地维护自身民族利益; ②产业政策必须同具体国情相适应。
4.产业布局政策
(1)定义:政府制定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综合 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及其相关措施。
(2)内容:地区发展重点的选择和产业集中发展战略的制定 (3)目标:经济不发达阶段,非均衡性;经济较为发达,均衡性 (4)手段:规划性的,政府直接干预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18
三 、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人口集中的原因 (1)最早,由于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需要人; (2)自然灾害及战争破产的农民; (3)近代,收入水平差异,向往城市生活; 2、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
现,造就了城市。
.
19
四、城市的有序化进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 1、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2)横向一体化 2 纵向分解:
图 2-11 经济规模
M
.
起始规模(S)。 这是一个盈亏平衡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MES),指 盈利水平可达到基准收 益率水平的规模; 最优规模M。 在区间[ S,M ]都是经 济规模。
28
5:影响企业最优规模的因素
(1) 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指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
.
10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利润、效用、福利最大化) (2)市场调控机制 (由企业抉择) (3)宏观调控机制 (国家投资手段、财税、转移支付) (4)目标驱动机制 (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11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1、费用最小化: 出行设施 2、福利最大化: 保险服务设施
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讯系统。
社会性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典礼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间相 互作用。
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贷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间相互依赖、权力-批准-监 组织联系 督模式、行政区间交易模式、非正式的政治决策链。
会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 从融资角度,可给企业带来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能力提高;
区域经济学演讲课件
政策应用导向 区域经济学将更加注重为政府决 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正。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进区 域与外部市场的交流和合作。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因素,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 区域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政策与制度
政策与制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保障,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可以
激发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01
02
03
04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实现区域
经济均衡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提高区 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绿色发展战略
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对外开放战略
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吸 引外资和技术,提高区域经济
政策因素
政府在税收、投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 产生。
人力资本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技能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会影 响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差异的解决对策
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引导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优 化产业布局,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 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降 低地区间的交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 与合作。
03
与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而区域经济学则更
关注城市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和规划。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进区 域与外部市场的交流和合作。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因素,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 区域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政策与制度
政策与制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保障,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可以
激发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01
02
03
04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实现区域
经济均衡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提高区 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绿色发展战略
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对外开放战略
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吸 引外资和技术,提高区域经济
政策因素
政府在税收、投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 产生。
人力资本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技能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会影 响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差异的解决对策
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引导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优 化产业布局,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 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降 低地区间的交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 与合作。
03
与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而区域经济学则更
关注城市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和规划。
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1章-导论
41
2. 现代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
市场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市场区 位论的转化。
42
1)市场区位论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 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 位。随着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在考虑生产成本与 运费的同时,还需考虑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结构的合 理安排。
21
二. 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第二来源)
区位论研究什么? 正确的区位选择
廖什:“对我们来说,事物存在的时间是一定的,但我们却 可能动地选择它所在的地点……” 最优空间结构
一定区域范围内各有关要素的最佳区位所构成的关系
22
1. 古典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韦伯
地方纯原料 (原料重量全部转至成品)
地方失重原料 (原料重量部分转至成品)
35
如何布局?
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MI>1,工业为原料地指向,(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 MI<1,消费地(市场)指向,(啤酒、酱油) MI=1,可灵活布局,(石油精制、医疗器械)
3
其他学科如何定义区域?
自然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按其地表单元的 自然地理特征,可分为沙漠地带,冰原地带等。
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 来划分,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市,县界重合。
社会学:把区域看作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 的人类社会聚落,可以超越国界和行政边界。
运输区位论 美国空间经济学家胡佛
特点: 从单一的企业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2. 现代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
市场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市场区 位论的转化。
42
1)市场区位论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 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 位。随着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在考虑生产成本与 运费的同时,还需考虑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结构的合 理安排。
21
二. 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第二来源)
区位论研究什么? 正确的区位选择
廖什:“对我们来说,事物存在的时间是一定的,但我们却 可能动地选择它所在的地点……” 最优空间结构
一定区域范围内各有关要素的最佳区位所构成的关系
22
1. 古典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韦伯
地方纯原料 (原料重量全部转至成品)
地方失重原料 (原料重量部分转至成品)
35
如何布局?
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MI>1,工业为原料地指向,(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 MI<1,消费地(市场)指向,(啤酒、酱油) MI=1,可灵活布局,(石油精制、医疗器械)
3
其他学科如何定义区域?
自然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按其地表单元的 自然地理特征,可分为沙漠地带,冰原地带等。
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 来划分,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市,县界重合。
社会学:把区域看作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 的人类社会聚落,可以超越国界和行政边界。
运输区位论 美国空间经济学家胡佛
特点: 从单一的企业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
5、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兴起
• (1)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至工 程技术专家投身到区域经济研究的领域。
• (2)不同级别、不同范围和规模的地区发展 战略研讨会,一个接着一个的召开。
• (3)各大学和机构被邀请参加地区发展规划 研究咨询、评审和委托研究的请柬应接不暇。
• (4)每年有关地区发展战略、地区规划研究 的成果,不下数百部。
《孤立国》
.
27
2、形成背景
•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 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 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 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 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
28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区域经济学》讲义
主讲:经济管理学院 韩纪江
联 系 电 话 : 0538-8249636
.
1
鸣谢
•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 (4)地球村等空间狭小,现代区域经济学产 生。
.
14
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15
1、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 (1)区域内经济结构。 • (2)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路径。 • (3)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
16
2、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1)生产力布局学 • (2)西方经济学 • (3)部门经济学 • (4)经济地理学 • (5)国土经济学
利
用
。
.
22
(6)国际经济学
• 更为宏观的区域经济学, • 在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布局。 • 强调为了国家利益,如何惟利是图。
.
23
第一章 区位论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 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
.
24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一、古典区位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龙哈德三角区位论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济的时间特征研究,随着经济资源的消 耗,空间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
.
10
4、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区域经济问题大量涌现:
●(1)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不良后果。 ●(2)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 ●(3)某些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缓和衰退。 ●(4)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 ●(5)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 ●(6)环境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
• (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 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
13
7、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60年代后,开始 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国计划时期对于 生产力布局研究。
• (3)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 趋势日益明显。
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 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
8
2、经济学
• 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 例如: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资源稀缺 性问题。
• 讨论:区域经济学研究什么资源的稀缺?
.
9
3、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 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 •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经
济学研究,也不能例外。 • 过去主流经济学家将过多的精力用于经
• 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 • 各个经济部门的经济发展规律。从部门
利益最大化的地理学
• 研究地区经济布局的差异和特征,及其 形成的条件和变化规律。着眼于已经形 成的生产力布局。
• 区域经济学还重点研究经济的未来变化 规律和趋势。
.
21
(5)国土经济学
以国土为研究对象,强调国土资源的保护
讨论:关于泰安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知道多少?
.
12
6、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 (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 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 (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衰落区, 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 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 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
17
(1)生产力布局学
• 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研究物 质生产部门的空间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 研究生产力空间配置的最优化。
• 区域经济学则是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最 大化。
.
18
(2)西方经济学
研究的范围: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 理论基础和指导。 • 学习的先修课程。
.
19
(3)部门经济学
.
2
导言
• 一、经济区域 • 二、区域经济学 • 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讨论:谈到区域经济学,你首先想到什么?
.
3
一、经济区域
.
4
1、经济区域
• 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 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讨论:撒哈拉沙漠是不是一个经济区域? ——撒南非洲的含义。
.
25
一、古典区位论
• 1、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 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 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 2、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 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看不见的手理论。
.
26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 1、屠能,V.Thünen • 区位理论的鼻祖。 •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
.
5
2、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
6
二、区域经济学
.
7
1、区域经济学
• Regional Economics •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
•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 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 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 的距离。
•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 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即: P = p - (c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