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死亡意识及其成因
“不灭的美”——谈川端康成之死
《 氏物语》 源 与川端康成
川 端 康 成 的一 生 执 着 地 追求 日本 传 统 的 美 , 遗 余 不
而 7岁时 疼 爱 他的 祖母 也 弃 他 而 去 , 母 过 世 三 年 后 唯 力地 表 现 日本 传统 的美 。 日本文 化 传统 对 物 哀 、 祖 幽玄 的
一
的 姐姐 芳 子 也患 病 身 亡 。姐 姐死 去 后 , 端 康成 与耳 审美 追 求 深 深 渗透 进 川 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康 成 的 生命 中 。年 轻时 , 端 川 川
人
物
' 。 Ⅱ I卫 y I U IJ j i
日本著 名 作家 川端 康 成 16 9 8年 获诺 贝 尔文 学 奖 , 成 友 人 相 继 死 去 ,而 我 的 生 命 却无 论 如 何 也 不能 消灭 , 这
为继 泰 戈尔 之 后第 二位 获 此殊 荣 的亚 洲 作 家 。而 在 4年 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瞄光利一悼词 一方面 , ) 西方尤 后 , 端康 成却 以 自杀的 方式 告 别 了人 世 。 川
其 是 美 国文 化 大 量 侵 入 战 后 的 日本 , 日本 民族 传 统 文 化 17 9 2年 4月 1 6日下午 , 对 妻 子 说 “ 他 出去 散 步 ” 然 备 受摧 残 , 使 一 向 注 重 日本 传 统 美 学的 川 端 康 成 感 到 , 这
后一 个 人 来到 自己 两 三个 月前 在 海 滨公 寓租 的 工 作 室 。 莫 大 哀 愁 。另 一 方 面 , 好友 的相 继 离 世又 使 川 端 康成 少 到了 晚上 他还 没 有 回家 , 的 助手 岛守 敏惠 在 9 4 他 点 5分 年 时就 形 成 的 孤 儿气 质更 甚 , 以 摆 脱的 孤 单 感 总是 与 难 左 右 来 到公 寓 , 当他 向 川 端 的 房 间 走 去 时 , 到一 股 刺 他 如影 随 形 , 甚至 想到 “ 了 免 遭 死人 的 悲 哀 , 有 自 闻 他 为 只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论文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情结【论文摘要】:川端康成说:"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生"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后人评价说川端康成代表的是一种沉重。
无论是其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死亡思想或者说死亡情结还是其最后选择的以决绝的自杀来告别人生都留给了我们无尽的话题和探讨空间。
文章试图探讨的即是在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死亡之美和其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这种过分的保护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去世,16时岁祖父亦亡。
孤儿的遭遇、童年的封闭,以及亲人相继过世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孤独和脆弱,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直接导致了他作品中的死亡之美和他人生观中的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的文学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与死亡联系着。
如在《雪国》中有这样几处关于死亡的描写:行男之死,秋虫之死,叶子之死。
这三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静得感觉不到一丝悲伤。
首先,行男之死,文中连一句直接描写都没有,只是从叶子的口里得知他将死去,随后,他也就这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死去。
第二,秋虫之死。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
有的像枯叶似的飘散,也有的打在墙壁上落下来。
岛村把它们放在手上,心想:为什么会生得这么美呢?"①秋虫的生命虽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丽的。
它们在悄然无声中死去,虽惊不起一丝波澜,但也无失为一种静美。
第三,叶子之死:叶子是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坠楼而死,这个短短坠落的瞬间,川端却写得极其详细。
叶子在坠楼的瞬间"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②"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③这也是生死转换的一瞬间,所以"生与死仿佛也停歇了。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川端康成自杀之谜
川端康成自杀之谜1899年6月11日,晚上九点,在大阪市的天满比花町,川端康成出生了。
他出生第二年,父亲荣吉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丢下了川端撒手西去。
川端只好跟着姐姐芳子、祖父、祖母生活,由祖父母带着回到了祖籍——丰川村宿久庄车村。
川端的祖父年轻时也曾风云一时,他是贵族子弟,种植茶叶,制造涂粉,精通汉医,占卦看风水,著有《构宅安危论》和随想录《要话杂论集》,绘画亦有名作流传后世。
但是,他身上的贵族血统和知识的因素,没有使他发迹,相反,却促使他一事无成,倒卖掉家产后,从一地迁徒到另一地,一生不得志,经手做的事全部都失败了……几个子女都先他而去,没有人说话,又聋又瞎,彻底的孤独——这便是祖父。
“哭着过日子”成了祖父嘴边的话。
从小失去了父母,在祖父母的膝下长大,想念父母时,只能从照片上去寻找了。
两个老人失去了儿子和儿媳,生怕作为荣吉家唯一男丁的孙子再有什么闪失,他们把川端康成的姐姐芳子寄养在她姨母家,带了川端康成回了故乡,三个人住在低矮潮湿的农舍里,在凄凉悲苦中打发着日子。
他们严密地看管着小川端,饭是祖母哄着一口口喂到嘴里,行动也限制在自家阴暗潮湿的房子中,小川端在这种环境中,不仅极为任性,而且有些神经质。
衣服沾上了一滴油,他便不穿,任祖父母百般哄劝,直到把那一块沾了油的衣料挖剪下来,再补上,他才穿。
弱小的川端,终于在祖父母提心吊胆的看守下,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然而,终日只和爷爷奶奶两张脸对望的小川端,一看到大群的人,便感到恐怖,在入学仪式上,川端康成泪流满面。
另外,也由于祖父在学龄前已教会小川端读一些简易读物,学校读和教的东西,对他便显得无聊,他早已知道了。
学校对一般小孩子所具有的吸引力,对川端已消失,他讨厌学校,不愿到闹哄哄的小学生中间去。
然而,日本的学校规章制度十分严格,不准无故旷课不说,各个村的小学生之间还开展出席率比赛,每天全村的学生聚齐了一块去上学。
每当川端不想去学校时,便借口有病不去,一听他说哪儿不舒服,祖父母便吓得张惶失措,急忙让他躺下,给他吃药。
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
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从多角度探讨了人类的生死问题,将“死亡”主题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中。
本论文将从多方面分析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死亡”主题,探究其作品中如何揭示人类对生与死的思考和体验。
一、川端康成及其文学生涯二、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概述三、生命的短暂——《伊豆的舞女》中的生死主题四、生死与灵魂——《雪国》中的死亡主题五、死亡解放——《巨人与象》中的死亡主题六、死亡与肉体——《山月记》中的生死主题七、死亡与命运——《叶隐桥恋歌》中的死亡主题八、死亡的陪伴——《眠狂四郎半生录》中的生死主题九、传统与现代——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分析十、结论与启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不仅是他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更是他对人性深刻洞察的体现。
通过对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人性,面对生死,从而珍惜生命、感恩付出。
1. 川端康成及其文学生涯在研究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之前,有必要对川端康成本人及其文学生涯进行了解。
他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文学才华。
在其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阐述了丰富的人类思想和情感,其中“死亡”主题贯穿始终。
2.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概述本节内容主要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进行总体概述。
川端康成作品的“死亡”主题涵盖面广,不只限于生命的终结和肉体的消亡,还包含人类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审视。
通过对其作品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中有着不同层面的生死探究。
3. 生命的短暂——《伊豆的舞女》中的生死主题《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生死主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小说中,主人公寺山修司与一位富有感染力的舞女赤松香乃之间的悲剧爱情,揭示出生命的短暂和人类情感的矛盾。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汉语0825班吴玉姣 0830304514 川端康成,一名日本的文学巨匠。
他是日本第一位获得弄贝尔文学奖的文豪。
他的一生是光荣且富有成就的。
可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似乎并不如获得重大荣耀般的欢呼雀跃。
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用他的笔写下他的思想,写出他的世界。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斥着“死亡主题”“处女情结”“孤儿情结”“虚无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和主题中,死亡主题也许是人们探讨的比较多的。
因为川端康成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自杀。
他用他的自杀来延续他作品的主题。
这是对“死亡主题”有着多深的概念啊!死亡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也是这次我想要探讨的问题。
他的《雪国》《伊豆的舞女》这两部作品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从他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不断地出现大量的死亡的主题,他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在其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了。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川端康成无言的死,为世界留下了无限的话题。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
许多哲学家认为,死亡是缠绕着人一生的极其深切的人生问题,追求死亡与追求幸福是一致的。
一个人在暮年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他以往对待死亡观念的延伸。
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也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追求。
对于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首先是来源于他的死亡意识。
川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因此,对于川端康成形成死亡意识的成因,不难想到,大致可以分为四点:一是童年时期养成的“孤儿的感情”也可称为“孤儿情结”;二是他生活在一个死亡的时代;三是因为受日本文化中“物哀”的影响;四是因为他对美学的追求。
对于这几点成因,我想是不难理解的。
第一、孤儿情结的形成是因为川端康成从两岁到十六岁经历了五位直系血统的亲人的死别,因而过早地就开始了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死亡”。
从山音看川端康成——死亡与梦(gai)
从《山音》看川端康成——死亡与梦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他于1954年八月开始连载《山音》,然后在1968年因为《雪国》《古都》《千只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他又在1972年4月16日,在其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了。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川端康成无言的死,为世界留下了无限的话题。
在《山音》等后期作品,一开始就在疾病或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
他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最后的结局又是自杀,他用他的自杀来延续他作品的主题。
这是对“死亡主题”有着多深的概念啊!死亡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借梦境以写现实,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川端康成也不例外,“梦”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其后期作品中频繁出现。
《山音》是川端康成创作生涯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共有十六个短篇,却出现了十个梦。
梦贯穿了小说的始末,在作品中起到象征、隐喻的作用。
通过作者对主人公梦境的描述,结合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不仅可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追寻川端康成的个人体验。
“梦”贯穿了《山音》这部小说的始末,川端康成通过梦境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展现,用梦境的非现实性表达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现实性。
通过解读川端笔下非现实的梦境,结合川端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不仅可以看到现实中的川端对死亡的恐惧、对青春的依恋,还可以看到川端作品中永恒的少女情结和战争的阴影。
川端康成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川端康成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川端康成其自杀的原因并没有相关解释和新闻。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
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川端康成人物介绍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代派文学先驱,小说家。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川端康成的童年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度过的,父亲、母亲、祖母和姐姐相继去世,16岁时唯一的亲人祖父也离他而去。
孤儿的生活使川端康成饱尝世态炎凉,也让他过早地在《十六岁的日记》中思索生死的问题。
他26岁那年,相恋4年的未婚妻撕毁婚约,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这些经历对川端康成的创作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他一生都无法摆脱死亡和虚无的纠缠。
1924年,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宣告新感觉派的诞生。
川端康成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进行艺术探索,成为新感觉派的干将。
1935年,《雪国》的发表标志着川端康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1968年,川端康成“由于他的高超的叙事艺术,以非凡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有民族本性的日本灵魂”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二位获奖的东方作家。
1972年,川端康成饮煤气自杀。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摘要】每个人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
“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这是川端康成独特的死亡观。
其死亡意识无疑是受到“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和禅宗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
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川端康成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成因。
【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意识;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禅宗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在这些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同死亡相关联的,可见死亡是他作品中屡见不鲜的主题。
我们甚至可以说川端康成小说的灵魂就是“死亡”。
有评论家在谈及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现象时说到:“大多数作家把死亡当作故事的终结,而川端康成却有把它当作起点来写的的特色。
”⑴从此我们不难看出死亡在川端康成小说中占据的核心地位。
川端康成描写了众多死亡现象,使作品散发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映射出他对生与死、生与美、佛教轮回独有的感悟。
对其作品的大量分析,我们可以将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简单概括为:生命是无常的,人的存在只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
生在死的包围下,生是死的前奏,生死相随,生死相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川端康成认为惘味而生不如顿悟而死,人死也可以拥有一种死灭的美。
川端康成甚至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川端康成在34岁时,发表了散文名篇《临终的眼》,其中着大量的笔墨放浪恣肆的探究死亡。
他援引日本夕阳画家古贺春江先生生前的口头禅,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
死就是生。
川端小说反映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死亡哲学”:生即死、死即生。
川端康成曾经说过“死亡就在我们脚边”⑵,死与生时刻相伴随着。
他没有把死生对立起来理解,他说:“我觉得人对死比生要更了解才能活下去”。
⑶换句话来说,要真正明白生的意义,就要透彻的明白死,死生一线之隔,死是生的延续。
难以摆脱的死寂纠缠——对川端康成作品中死亡因素的解读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世 界 文 艺
难 以摆脱 的死寂 纠缠
对 川端康成作 品中死亡 因素 的解读
邓 星
( 四川音 乐学院绵 阳艺术 学院, 四川 绵 阳 6 2 1 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摘 要: 川端康成 , 这位 身世凄苦 的作 家, 从 小就遭 受亲人 的不断逝世给他 带来的沉重打 击 , 年仅 1 4岁就彻底 沦为 孤 儿。 对死亡的 恐惧和身为孤 儿的凄苦使其作 品 中充满了凄清孤寂的情怀。 本文试 图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与文学
创作相 结合 的角度 , 来探 讨他 的几部 重要作 品中所 涉及到 的死亡 因素。
关键词 : 人 生经历 ; 死亡 因素 ; 凄 清孤寂
中图分类号 : I 1 O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1 - - 0 0 6 3 — 0 1
受和近距离的直观印象 。后者则进一步促成他有关 死亡 和无 常的理性认识 , 是一种保持适度距 离的冷静和客观思索。 ” ⑥
因为这些 经历 , 他 的作 品中笼罩着深沉 的孤 寂感 , 死亡 因素也 成为其中难 以摆脱 的重要成分 。
幼状态 ,可是 因双亲逝世 而孤寂无 比的童年生活却深刻影 响 了川端康成一生 的心理历程和文学创作。
奶, “ 她儿子早先在莲 台寺 的银矿 上干活 , 这次染上 了流感 , 儿
极。 “ 康 成已快到上学 年龄 , 自己也不会使用筷子 , 吃饭时还要 前, 奶 奶怕我感 冒, 把 我的头发 留得 像女孩 子一样 长 , 为此受 到大家的嘲笑 。 ” ①祖父母极度担心川端康成 出门惹祸 , “ 让他 整天 困居 阴湿 的农舍里 ,寸步不许离 开 自己的身边。这个时 期, 这位幼年 的孤儿与外界几 乎没有发生任何接触 。” ②他的 世界极其狭窄 ,空间压抑感 由此而生 , “ 我清楚 地记 得开学典 礼时的恐 惧 , 我和全校 的孩子们一起 被塞进 了讲堂 , 我生来还
活着还是死去--也谈《花未眠》的死亡意识(网友来稿)
活着还是死去--也谈《花未眠》的死亡意识(网友来稿)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高诗翔川端康成的《花未眠》(《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到:要活下去!”笔者认为: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作者浓重的“死亡意识”。
很多教辅用书中是这样理解的:作者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一朵花尚且能抓住瞬间的美丽,让生命绽放,不论有无别人欣赏,更何况我们这些有意识、有情感的人呢?所以,这里有作者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只注意到“要活下去”四个字,去忽视了“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这部分内容。
川端康成是语言大师,十分注重用词,每句话都应有他的言外之意,文如其人,作者为什么要自语?为什么会有时不由自主地自语?他反复提醒自己要活下去表明了他是个怎样的人?这让我想起了诗人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作者反复强调“从明天起”?那么“今天”的海子幸福吗?明日复明日,诗人今天又在干什么呢?海子最后也是自杀身亡。
再联系作者本人,作者从一朵花身上就想到要珍惜生命,可谓人生值得留恋的事物实在太多,那么为什么作者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仅仅过了三年就自杀呢?种种迹象表明:川端康成并非珍爱生命之人,而是一个厌世轻生的人,在他的头脑中潜藏着浓重的“死亡意识”。
这种“死亡意识”渗透到川端康成的很多作品中,仅以《花未眠》为例:“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毫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他渗入我的心。
”“我去本能寺拜谒浦上玉堂的墓,归途真是黄昏。
”“我去阑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阑山去参观。
”“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这里的“黄昏”、“墓碑”、“冬天”、“某些人”、“独自”,还有“壁龛”、“哀伤的美”都是作者“死亡意识”的表现。
为什么会有“死亡意识”?叶渭渠在《川端康成文学的东方美》中这样介绍川端康成:“幼年时父母、祖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母和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论文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情结【论文摘要】:川端康成说:"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生"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后人评价说川端康成代表的是一种沉重。
无论是其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死亡思想或者说死亡情结还是其最后选择的以决绝的自杀来告别人生都留给了我们无尽的话题和探讨空间。
文章试图探讨的即是在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死亡之美和其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这种过分的保护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去世,16时岁祖父亦亡。
孤儿的遭遇、童年的封闭,以及亲人相继过世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孤独和脆弱,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直接导致了他作品中的死亡之美和他人生观中的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的文学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与死亡联系着。
如在《雪国》中有这样几处关于死亡的描写:行男之死,秋虫之死,叶子之死。
这三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静得感觉不到一丝悲伤。
首先,行男之死,文中连一句直接描写都没有,只是从叶子的口里得知他将死去,随后,他也就这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死去。
第二,秋虫之死。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
有的像枯叶似的飘散,也有的打在墙壁上落下来。
岛村把它们放在手上,心想:为什么会生得这么美呢?"①秋虫的生命虽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丽的。
它们在悄然无声中死去,虽惊不起一丝波澜,但也无失为一种静美。
第三,叶子之死:叶子是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坠楼而死,这个短短坠落的瞬间,川端却写得极其详细。
叶子在坠楼的瞬间"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②"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③这也是生死转换的一瞬间,所以"生与死仿佛也停歇了。
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之美”
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之美”对于“死亡”,人们谈及色变,因为“死”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意味着黑暗和恐怖。
然而,曾获得1968年度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其一生的创作中,尤其是战后,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如《雪国》《千只鹤》《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抒情歌》等)都涉及到了“死亡”这一主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川端康成看待死亡的观点和态度与一般人的认识呈现出了巨大的反差——川端康成认为:“生即死,死即生。
生与死乃一线之隔,或者根本没有界限。
死亡是神秘的、美丽的。
死可以使丑、不伦升华为美,一死可以宽宥一切、净化一切。
”川端康成的这一死亡观和他在73岁时选择自杀,走向所谓的“死亡美”不得不令人深思。
那么,川端康成死亡美的观点是如何形成且怎样表现的?川端康成在他的小说中又是如何将恐惧的死亡升华为美的?本篇论文就围绕以上问题通过分析川端康成具有代表性的《雪国》、《千只鹤》以及《十六岁的日记》等作品来分别进行论述。
一. 川端康成“死亡之美”探源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曾说过:“谈论川端先生的人一定接触到美的问题。
谁都说他是一位美的不倦探求者,美的猎获者……先生不仅凝视着美,而且还爱美,可以认为,美也是先生的憩息,是喜悦,是恢复,是生命的反映。
”从东山魁夷的这段话,可看出川端康成一生都在追求和探寻美,美已成为他展现表达生活与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有的方式。
不论悲哀喜乐,不论生死存灭,川端康成都用他美的思想,美的眼光来向人们传达着他对生活现实的观照和解读方式,即摆脱对死亡的苦痛的印象,置身于一个生命自由、死亡消隐的完美的精神境界。
这种独特的视角感受必然注定川端康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艺术家在对生命的意义大彻大悟之后对死亡生成了独特的审美意义的接受。
死亡在他看来是具有美学性质的,具有神秘的诗意内涵和哲学意味。
这种死亡美的观点体现在川端康成的作品里就是主体的死亡,生命的暂时终止,“生——灭——生”的轮回思想,以及这一思想之中渗透出的幽情的哀伤、优美的怜悯以及纤细的哀愁这样一种审美情趣。
_死亡就在我们脚边_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成因
2004年3月第1期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I Li T eachers C ollegeMar.2004N o.1“死亡就在我们脚边”———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成因李 琦(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川端康成的作品大量地描写了死亡现象,反映出他对生与死、生与美、佛教轮回独有的看法,而其死亡意识无疑是受到早年的“孤儿的感情”、禅宗思想和日本物哀传统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死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I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04)01—0056—03Death Is Around U s———Death C onsciousness and It’s Cause in Chuanduankangcheng’s FictionsLI Qi(The College o f News and Communi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 sity,Changsha410081,Hunan,China) Abstract:The w orks of Chuanduankangcheng describe a lot of death phenomena which reflect his uniqu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life and beauty and Buddhism transmigration,while his death consciousness is undoubtedly resulted from the effect of his early feeling as an orphan,his Z en thoughts and the Japanese material sadness tradition.K ey w ords:Chuanduankangcheng;Death;Death C onsciousness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是继泰戈尔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个亚洲作家。
论《在城崎》的生死观
论《在城崎》的生死观论《在城崎》的生死观生死作为人类共同的命题,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而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在城崎》作品中,生死观更是贯穿全篇,深刻描绘了人类的生命存在状态和其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将从以下角度来探讨《在城崎》的生死观:一、人类生命的脆弱性在小说中,川端康成描绘了主人公朝比奈遥等人与自然环境的较量,也揭示出人类作为一种脆弱存在的现实。
当一个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弱小。
朝比奈遥在湖边遇到高潮时,被湖涌起的水浪卷入水中,差点丧命,从而引发了对自己的思考。
另外,在遥的眼里,他看到了生命中无尽的消逝变化,感慨于生命的短暂,这也是表达了人类生命的脆弱性。
二、生命与行动小说中的人物们面对生命的脆弱性,不断地探讨着为生命添加意义的方法。
他们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完成对生命的独立认识和存在状态的确认。
遥和梦华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使命的讨论,以及对行动的探究和肯定。
生命的目的在于行动,只有坚持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才会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
三、对生命失去信仰的危险生命观的多样性,是由其背后的信仰与价值观塑造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人的本质,迷失在功利主义的茫然中。
在小说中,不少人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因为他们已经不信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缺乏对生命的热情和追求。
对生命失去信仰的危险与遏制,也成为小说中体现的重要内容。
四、死亡与转化死亡作为生命中必然的一部分,扮演着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小说中,主人公对于死亡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也揭示了死亡与生命的关系。
朝比奈遥在青年之间的横断面之上感受到了生命与死亡的真谛,认为人类时时向死亡走去,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人在不断地转化、重生。
在日语中,“死”意味着“归宿”,意味着回归大自然,而这种回归是一种新的开始和新的生命。
小说通过生命与死亡的转化,描绘了生命繁衍和传承的生动场景。
论川端康成死亡意识及其成因
伊犁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成因学生姓名:罗静
系专业: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学号:06050101070
指导教师:贺元秀
开题报告时间:2009年12月30日
伊犁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和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主要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同意后生效。
2、学生阅读论文、资料的篇数一般不少于10篇。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依据、可行性分析及预期成果,字数不少于2000字。
此表一式一份,随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一起由各系存档。
一、文献阅读
二、开题报告。
从孤独来看川断康成的自杀
从孤独来看川断康成的自杀作者:周占恭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04期【摘要】1968年川端康成作为日本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获奖后仅4年的1972年4月16日,他说是出门散步,在工作场所的逗子玛丽娜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川端康突然的自杀给日本文艺界带来很大的冲击,关于他的死,曾经有许多文艺评论家从各种角度分析其自杀的原因,比如,有的说因为和保姆关系不好;有的说因为盲肠手术之后健康不佳;其中多数的评论家认为他的自杀应归结于其虚无的人生观。
川端康成自幼失怙,亲人陆续离世,成年后感情不顺,可谓说川端康成一生极其孤独。
本文试运用安东尼斯托尔、弗洛姆等心理学家的有关孤独的理论来试分析其自杀的成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孤独;创作一、人生经历与性格的关系心理学一般认为儿童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其与人的个性、能力、智力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儿童时代所体验的事情对一个人未来的有可能起决定性影响。
川端康成二岁时,父亲去世;三岁时,母亲死亡;七岁时,祖母离世;十岁时,姐姐因病离世;十六岁时,最后的亲人----相依为命的祖父也辞世,从此沦为孤儿,寄食于亲戚家。
英国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认为孤独若非自愿,而是被强制,则会带来精神上的伤害。
川端康成从小失去父母,亲人又陆续的离世,被迫陷入到了孤独的环境之中,这种被迫进入的孤独的状态对其性格及精神气质的影响显而易见。
小川端康成就忧郁、敏感、不合群,这在其作品《致父母亲的信》中可以得到印证。
“入学的孩子都有父母陪同,我被身边的大人遮挡着,什么也看不见。
实际上,我体验到的是一种令人目眩的,幼儿身体深处的幽暗时的恐惧。
我像恐惧那向我袭来的可怕的幽暗的影子和声音一样害怕这人群,满含着泪水,脸也扭曲了(中略)在五十户人家的村庄中,依偎在老人温暖怀中成长的我,心灵的皮肤比别人弱,心想裸露出来一样”“那时候,村里的学童们每天都到神社前集合,然后到学校去,这是惯例。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自杀之谜孤灯下的童心1899年6月11日,晚上九点,在大阪市的天满比花町,川端康成出生了。
他出生第二年,父亲荣吉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丢下了川端撒手西去。
川端只好跟着姐姐芳子、祖父、祖母生活,由祖父母带着回到了祖籍——丰川村宿久庄车村。
川端的祖父年轻时也曾风云一时,他是贵族子弟,种植茶叶,制造涂粉,精通汉医,占卦看风水,著有《构宅安危论》和随想录《要话杂论集》,绘画亦有名作流传后世。
但是,他身上的贵族血统和知识的因素,没有使他发迹,相反,却促使他一事无成,倒卖掉家产后,从一地迁徒到另一地,一生不得志,经手做的事全部都失败了……几个子女都先他而去,没有人说话,又聋又瞎,彻底的孤独——这便是祖父。
“哭着过日子”成了祖父嘴边的话。
从小失去了父母,在祖父母的膝下长大,想念父母时,只能从照片上去寻找了。
两个老人失去了儿子和儿媳,生怕作为荣吉家唯一男丁的孙子再有什么闪失,他们把川端康成的姐姐芳子寄养在她姨母家,带了川端康成回了故乡,三个人住在低矮潮湿的农舍里,在凄凉悲苦中打发着日子。
他们严密地看管着小川端,饭是祖母哄着一口口喂到嘴里,行动也限制在自家阴暗潮湿的房子中,小川端在这种环境中,不仅极为任性,而且有些神经质。
衣服沾上了一滴油,他便不穿,任祖父母百般哄劝,直到把那一块沾了油的衣料挖剪下来,再补上,他才穿。
弱小的川端,终于在祖父母提心吊胆的看守下,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然而,终日只和爷爷奶奶两张脸对望的小川端,一看到大群的人,便感到恐怖,在入学仪式上,川端康成泪流满面。
另外,也由于祖父在学龄前已教会小川端读一些简易读物,学校读和教的东西,对他便显得无聊,他早已知道了。
学校对一般小孩子所具有的吸引力,对川端已消失,他讨厌学校,不愿到闹哄哄的小学生中间去。
然而,日本的学校规章制度十分严格,不准无故旷课不说,各个村的小学生之间还开展出席率比赛,每天全村的学生聚齐了一块去上学。
川端康成自杀之谜
川端康成自杀之谜1899年6月11日,晚上九点,在大阪市的天满比花町,川端康成出生了。
他出生第二年,父亲荣吉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丢下了川端撒手西去。
川端只好跟着姐姐芳子、祖父、祖母生活,由祖父母带着回到了祖籍——丰川村宿久庄车村。
川端的祖父年轻时也曾风云一时,他是贵族子弟,种植茶叶,制造涂粉,精通汉医,占卦看风水,著有《构宅安危论》和随想录《要话杂论集》,绘画亦有名作流传后世。
但是,他身上的贵族血统和知识的因素,没有使他发迹,相反,却促使他一事无成,倒卖掉家产后,从一地迁徒到另一地,一生不得志,经手做的事全部都失败了……几个子女都先他而去,没有人说话,又聋又瞎,彻底的孤独——这便是祖父。
“哭着过日子”成了祖父嘴边的话。
从小失去了父母,在祖父母的膝下长大,想念父母时,只能从照片上去寻找了。
两个老人失去了儿子和儿媳,生怕作为荣吉家唯一男丁的孙子再有什么闪失,他们把川端康成的姐姐芳子寄养在她姨母家,带了川端康成回了故乡,三个人住在低矮潮湿的农舍里,在凄凉悲苦中打发着日子。
他们严密地看管着小川端,饭是祖母哄着一口口喂到嘴里,行动也限制在自家阴暗潮湿的房子中,小川端在这种环境中,不仅极为任性,而且有些神经质。
衣服沾上了一滴油,他便不穿,任祖父母百般哄劝,直到把那一块沾了油的衣料挖剪下来,再补上,他才穿。
弱小的川端,终于在祖父母提心吊胆的看守下,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然而,终日只和爷爷奶奶两张脸对望的小川端,一看到大群的人,便感到恐怖,在入学仪式上,川端康成泪流满面。
另外,也由于祖父在学龄前已教会小川端读一些简易读物,学校读和教的东西,对他便显得无聊,他早已知道了。
学校对一般小孩子所具有的吸引力,对川端已消失,他讨厌学校,不愿到闹哄哄的小学生中间去。
然而,日本的学校规章制度十分严格,不准无故旷课不说,各个村的小学生之间还开展出席率比赛,每天全村的学生聚齐了一块去上学。
每当川端不想去学校时,便借口有病不去,一听他说哪儿不舒服,祖父母便吓得张惶失措,急忙让他躺下,给他吃药。
论川端康成的病态性格
论川端康成的病态性格[摘要]川端康成,日本著名作家,他在取得巨大文学成就后,选择自杀身亡。
关于他自杀的原因,一直是个迷。
纵观他一生的经历,特别是早期经历,关于他自杀的深层原因便清晰明朗。
对川端康成来说,没有比生更坏的开始,没有比死更好的结束。
[关键词]童年初恋忧郁死亡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
他以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开辟了将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结合的道路,写出具有日本美和民族个性的作品,从而使川端文学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瑞典文学院称他“不仅属于日本文坛,同时也属于世界文坛。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公寓内口含煤气管自杀。
纵观他一生的经历,特别是早期经历,关于他自杀的深层原因便清晰明朗。
对川端康成来说,没有比生更坏的开始,没有比死更好的结束。
一、悲惨童年,病态性格形成童年时期的经验,总是决定性地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形成。
一个艺术家的性格也总是为他的艺术气质与生命历程定下基调,这似乎是一种无法抗争超越的宿命。
尽管川端康成在文学上取得辉煌的成功,可这种成功也并没有改变他一生的悲情色彩。
孤寂、脆弱、忧郁、扭曲的病态性格,让他选择了自杀的不归路去完结人生。
川端康成的童年经验是痛苦的,是没有欢笑的。
他于1899年6月14日出生在大阪市北区一个医生家庭,是他父亲川端荣吉,母亲黑田玄子的第二个孩子。
川端康成出生第二年,他的父亲荣吉患肺病去世。
母亲因常年照顾父亲,也感染肺病于次年去世。
从此,3岁的小川端成了孤儿。
父母逝世后,川端康成随祖父母回到了故乡。
这段时间由于祖父母的照顾和疼爱,小川端过上了相对幸福的时光。
可欢乐的日子总短暂!在小川端7岁时,最疼他的祖母突然猝死。
三年后,一生只见过两次面,年仅15岁的姐姐芳子也去了天国。
祖母、姐姐去世后,10岁的小川端开始了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生活。
命运作弄,更不幸的事发生了!在川端康成16岁那年,唯一的亲人祖父也因病去世。
祖父一走,川端就成了彻彻底底的孤儿。
川端康成为什么自杀
川端康成为什么自杀川端康成是世界知名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是日本著名的小说作家,是近代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川端康成为什么自杀,希望对你有帮助。
川端康成为什么自杀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
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
他既是美的执着追求者和探寻者,也是人生的执著追求者和探寻者,他对人生的追求和探寻主要是通过对美的追求和探寻体现出来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川端在文学创作上还有很多的写作风格,他有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影响,他的创造有着自觉而独到的艺术追求,他是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有自己情感和思想感悟的作家。
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不是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修养,川端康成就是在聚集前人深厚文化底蕴再加上自己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学习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创作写作风格。
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
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老早就想摆脱安眠药的川端,乘《古都》写完之机,在某一天,突然停止了服药,却发生了戒药症状及不良反应,被送进东大医院,入院十天左右神志昏迷不醒,他写到了身体的极限。
作为普通人,他尽了心力,走遍了世界,为美奔波到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犁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成因学生姓名:罗静
系专业: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学号:06050101070
指导教师:贺元秀
开题报告时间:2009年12月30日
伊犁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和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主要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同意后生效。
2、学生阅读论文、资料的篇数一般不少于10篇。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依据、可行性分析及预期成果,字数不少于2000字。
此表一式一份,随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一起由各系存档。
一、文献阅读
二、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