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实验四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三、四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三四环素、金霉素的薄层层析鉴定(验证型)实验目的:掌握薄层层析的原理,四环素族抗生素的定性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层析(色谱,chromatograpby)是相当重要、且相当常见的一种技术,在把微细分散的固体或是附着于固体表面的液体作为固定相,把液体(与上述液体不相混合的)或气体作为移动相的系统中(根据移动相种类的不同,分为液相层析和气相层析二种),使试料混合物中的各成分边保持向两相分布的平衡状态边移动,利用各成分对固定相亲和力不同所引起的移动速度差,将它们彼此分离开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称为层析,亦称色谱法。
用作固定相的有硅胶、活性炭、氧化铝、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等,或是在硅藻土和纤维素那样的无活性的载体上附着适当的液体。
将作为固定相的微细粉末状物质装入细长形圆筒中进行的层析称为柱层析(column chromatography),在玻璃板上涂上一层薄而均的支持物(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作为固定相的称为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或者用滤纸作为固定相的纸上层析。
层析根据固定相与溶质(试料)间亲和力的差异分为吸附型、分配型、离子交换型层析等类型。
但这并不是很严格的,有时常见到其中间类型。
此外,近来也应用亲和层析,即将与基质类似的化合物(通常为共价键)结合到固定相上,再利用其特异的亲和性沉淀与其对应的特定的酶或蛋白质。
分配层析在支持物上形成部分互溶的两相系统。
一般是水相和有机溶剂相。
常用支持物是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亲水物质,这些物质能储留相当量的水。
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都能溶解,但分配系数不同,展层时就会形成以不同速度向前移动的区带。
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系统中分配时,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溶剂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当欲被分离的各种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时,它们就能被分离开。
分配系数大的移动快(阻力小)。
植物学实验三:种子植物茎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四:叶的结构
栅栏组织
C3植物(如小麦) 植物(如小麦) 植物
裸子植物叶结构
马尾松针叶横切
• 南瓜茎纵切
玉 米 茎 横 切
基本组织 维管束鞘
维管束
下 皮 表 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v字型结构 字型结构
实验四 叶的结构
一.目的 掌握叶的基本结构 二.材料 大叶黄杨叶,小麦叶,松针叶横切制片、 大叶黄杨叶,小麦叶,松针叶横切制片、显微 载玻片、盖玻片、纱布、镊子、 镜,载玻片、盖玻片、纱布、镊子、刀片 三.实验内容 1.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C 2.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C3植物 C4植物) 3.裸子植物叶的结构 作业:绘松针叶横切部分图(标表皮、气孔、 四.作业:绘松针叶横切部分图(标表皮、气孔、 下皮、维管束、叶肉) 下皮、维管束、叶肉) 课后题:叶的结构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五.课后题:叶的结构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实验三 种子植物茎的形态与结构
一.目的 • 掌握茎的初生结构
二.实验材料及用品 南瓜茎纵切片,小麦茎, 南瓜茎纵切片,小麦茎,大叶黄杨的幼 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 茎,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 纱布,吸水纸,刀片。 纱布,吸水纸,刀片。
三.实验内容 1. 茎的初生结构 • 茎的初生结构(小麦,南瓜) 茎的初生结构(小麦,南瓜) 作业: 四.作业: 绘小麦茎或玉米茎中维管束横切面结构图, 绘小麦茎或玉米茎中维管束横切面结构图,注 明结构。 明结构。
实验三、四 差动变压器的性能及零点残余误差消除实验
实验三差动变压器的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二、基本原理:差动变压器由一只初级线圈和二只次线圈及一个铁芯组成,根据内外层排列不同,有二段式和三段式,本实验采用三段式结构。
当传感器随着被测体移动时,由于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的互感发生变化促使次级线圈感应电势产生变化,一只次级感应电势增加,另一只感应电势则减少,将两只次级反向串接(同名端连接),就引出差动输出。
其输出电势反映出被测体的移动量。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差动变压器实验模板、测微头、双踪示波器、差动变压器、音频信号源、直流电源(音频振荡器)、万用表。
四、实验步骤:1、根据图3-1,将差动变压器装在差动变压器实验模板上。
图3-1差动变压器电容传感器安装示意图2、在模块上按图3-2接线,音频振荡器信号必须从主控箱中的Lv端子输出,调节音频振荡器的频率,输出频率为4-5KHz(可用主控箱的频率表输入Fin来监测)。
调节输出幅度为峰-峰值Vp-p=2V(可用示波器监测:X轴为0.2ms/div)。
图中1、2、3、4、5、6为连接线插座的编号。
接线时,航空插头上的号码与之对应。
当然不看插孔号码,也可以判别初次级线圈及次级同名端。
判别初次线图及次级线圈同中端方法如下:设任一线圈为初级线圈,并设另外两个线圈的任一端为同名端,按图3-2接线。
当铁芯左、右移动时,观察示波器中显示的初级线圈波形,次级线圈波形,当次级波形输出幅度值变化很大,基本上能过零点,而且相应与初级线圈波形(Lv音频信号Vp-p=2v波形)比较能同相或反相变化,说明已连接的初、次级线圈及同名端是正确的,否则继续改变连接再判别直到正确为止。
图中(1)、(2)、(3)、(4)为实验模块中的插孔编号。
3、旋动测微头,使示波器第二通道显示的波形峰-峰值Vp-p为最小,这时可以左右位移,假设其中一个方向为正位移,另一个方向位称为负,从Vp-p最小开始旋动测微头,每隔0.5mm从示波器上读出输出电压Vp-p值,填入下表3-1,再人Vp-p最小处反向位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左、右位移时,初、次级波形的相位关系。
计算机基础实验 3-4 实验报告
一、"如果定义了文档网格,则对齐网格"的作用:页面设置里有文档网格的设置,如果定义了网格,文字就会自动和网格对齐。
使排版能更精确。
实现网络与文字的完美结合。
二.文档网络是什么:指的是文字的字符。
三.图章制作过程:1、图章轮廓选择“插入→图片→自选图形”,在“绘图”工具栏中选择椭圆,按下Sfift键在文档中拖出一个圆,双击图形设置为“无填充色”,线条宽度为2磅,颜色为红色,“叠放次序”为“最底层”。
2、编辑文字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选择环形艺术字,输入内容后设置字体、字号,然后用艺术字周围的8个拖拉按钮把文字拖成圆形,并放在已经画好的圆内,可以用Ctrl键和方向键帮助移动到准确的位置。
并把艺术字设置成红色。
3、插入五角星在插入-图片“自选图形→星与旗帜”中选中五角星,然后在文档中画出一个大小适合的五角星,并设置成红色,移动到圆中合适的位置,然后按Shift选中圆、艺术字、五角星,单击鼠标右键,选择“组合”,图章制作完成。
四.邮件合并操作过程:执行菜单“工具”→“信函与邮件”→“邮件合并”命令,打开“邮件合并”任务窗格①选择文档类型。
这里选择“信函”②选择开始文档、这里选择“使用当前文档”③选择收件人。
这里选择“使用现有列表”,单击“浏览”,弹出“选取数据源”对话框,找到数据源文件并打开,屏幕出现“邮件合并收件人”对话框,可在该对话框中选择收件人。
④.撰写信函。
受限将插入点设置在要添加数据的位置。
在“同学面前”,单击“其他项目”打开“插入合并域”对话框,选择要合并的数据,单击“插入”后插入点的位置就会出现相应的合并域,反复操作,知道所有合并与插入完毕。
⑤完成合并。
初三化学实验
初三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实验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十分重要且有趣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探索化学原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初三化学实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为他们将来参加更加复杂的实验打下基础。
实验一:酸碱中指示剂的应用实验目的:通过使用酸碱中的指示剂来检测酸碱溶液的特性。
实验步骤:1.准备几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溶液,如酚酞、溴蓝、甲基橙等。
2.分别取小量酸、碱溶液于试管中。
3.滴加不同指示剂至各试管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观察到不同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例如酚酞溶于碱性溶液时呈红色,溶于酸性溶液时呈无色。
实验二:金属活动性的比较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金属在溶液中的反应,了解金属的活动性。
实验步骤:1.准备锌、铁、铜、铝等几种金属块,切成小片。
2.将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盐酸溶液中。
3.观察金属片在酸中的反应情况,记录气体生成、金属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不同金属在酸中的反应活性不同,从而可以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实验三:物质燃烧反应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燃烧时释放的气体,并分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特性。
实验步骤:1.取几种不同的物质,如木材、蜡烛、纸屑等。
2.将物质点燃后,利用实验装置收集气体。
3.使用气体性质的观察方法,判断气体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区分不同物质燃烧产生的气体,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燃烧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四:溶解度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了解物质在水中的相互作用。
实验步骤:1.取少量不同物质,如食盐、砂糖、铁粉等,加入等量水中搅拌。
2.观察溶液中物质是否完全溶解。
3.根据观察结果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高低。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可以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并进一步学习溶解度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初三化学实验的开展,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的神奇,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激发对学科的兴趣,为将来更深入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三、四创建表及输入数据及完整性约束
实验三、四 创建表及输入数据及完整性约束本实验需要4学时。
一、实验目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Transact-SQL、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创建表、索引和修改表结构,并学会使用SQL Server 查询分析器接收Transact-SQL语句和进行结果分析。
学生熟练掌握使用 SQL、Transact-SQL和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向数据库输入数据、修改数据和删除数据的操作。
二、实验内容1 创建表、确定表的主码和约束条件。
为主码建索引。
2 查看和修改表结构。
3 输入数据、修改数据和删除数据三、实验步骤(1)通过企业管理器,在建好的图书借阅数据库中建立图书、读者和借阅3个表,其结构为;图书(书号,类别,出版社,作者,书名,定价,作者).读者(编号,姓名,单位,性别,电话).借阅(书号,读者编号,借阅日期)要求为属性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定义每个表的主码.是否允许空值和默认值等列级数据约束。
(2)在企业管理器中建立图书、读者和借阅3个表的表级约束.每个表的主码约束.借阅表与图书表间、借阅表与读者表之间的外码约束,要求按语义先确定外码约束表达式.再通过操作予以实现.实现借阅表的书号和读者编号的惟一性约束:实现读者性别只能是“男”或“女”的Check(检查)约束。
(3)通过企业管理器,在图书借阅数据库的图书、读者和借阅3个表中各输入10条记录。
要求记录不仅满足数据约束要求.还要有表间关联的记录。
(4)通过企业管理器实现对图书借阅数据库的图书、读者和借阅3个表中数据的插入。
删除和修改操作。
(5)通过企业管理器实现对学生选课库的数据增加、数据删除和数据修改操作、要求学生、课程和选课表中各有10条以上的记录。
四、实验方法1 新建表在 SQL Serve 2000的数据库中,文件夹是按数据库对象的类型建立的.文件夹名是该数据库对象名。
当在企业管理器中选择服务器和数据库文件夹,并打开已定义好的图书.读者数据库后,会发现它自动设置了关系图、表、视图、存储过程、用户、角色、规则、默认等文件夹。
实习指南实验三、四: 亚硝酸盐中毒复制和解救;亚硝酸盐定性和定量分析
实验三亚硝酸盐中毒的复制和解救一、实验目的掌握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断要点。
了解亚硝酸盐中毒的解毒原理和治疗措施。
二、实验方法教师讲解后、学生分组操作。
三、实验属性和学时验证,3学时。
四、实验材料和器械兔若干只、一次性注射器、胃管、听诊器、体温计、亚硝酸盐钠、美兰、酒精棉球等。
五、实验内容(一)高铁血红蛋白检验1、原理亚硝酸盐(钾)离子,在血液中使血红细胞内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氧化为异常的高铁血红蛋白(正铁),从而失去携氧作用。
2、方法(1)取血5mL于试管中,在空气中用力振荡15min。
在有高铁血红蛋白的情况下,血液仍保持棕色,健畜则由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而变为鲜红色。
(2)取血5mL于试管中,滴加1%氰化钾(钠)溶液数滴,在有高铁血红蛋白的情况下,血液立即变为鲜红色。
(3)血液分光镜检验:取血用水稀释10-20倍后置于分光镜上检验,可在红色区640-650nm波长发现高铁血红蛋白的吸光谱带。
当加入5%氰化钾(钠)溶液数低后,由于氰血蛋白形成,此吸光带立即消失。
但经急救治疗过的家畜,高铁蛋白大部分已被还原,故用此法检验宜早进行。
(二)治疗措施可用特效解毒药甲蓝或甲苯胺兰溶液静脉注射,若与Vc和高渗葡萄糖(亦有较弱的还原作用)溶液合用,则疗效更佳。
1、亚甲蓝又名美蓝,为一种氧化还原剂,是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
原理小剂量美蓝进入机体,在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白色美蓝”,可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
在此同时,本身被氧化成美蓝并重又参与反应,但大剂量美蓝进入机体,却养具有氧化作用,反使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因此,治疗只宜用小剂量。
反映如下:剂量标准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2mg,浓度为1%的酒精生理盐水或水溶液。
给药途径静脉注射或分点肌肉注射。
2、甲苯胺蓝原理同美蓝,但其还原高铁血红蛋白的速度比美蓝快37%。
剂量每公斤体重5mg,浓度为5%。
给药途径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
实验三、四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及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验证
实验三、四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及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验证一、实验目的1. 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2. 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3. 掌握测量开路电压与等效内阻的方法。
4. 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二、实验原理1. 戴维南定理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如果仅研究其中一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则可将电路的其余部分看作是一个有源二端网络(或称为有源一端口网络)。
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U S 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 OC ,其等效内阻R 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接,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电阻。
U OC (U S )和R 0称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参数。
2. 有源二端网络等效电阻的测量方法 (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R 0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U OC ,然后再将其输出端短路,用电流表测其短路电流I SC ,则等效内阻为:SCOC0I U R =如果二端网络的内阻很小,若将其输出端口短路则易损坏其内部元件,因此不宜用此法。
(2)伏安法测R 0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曲线,如图5-1所示。
根据外特性曲线求出斜率ϕtan ,则内阻:SCOC0I U ΔI ΔU tan R ===ϕU I图5-1 外特性曲线四、实验内容被测有源二端网络如图5-3(a )所示,电压源U S =12V 和恒流源IS =10A 。
Ω510Ω510Ω330Ω10U SI S电阻箱R LU OCU电阻箱R LIR 0被测有源网络(a )电路原理图 (b )等效电路图5-3 有源二端网络图5-4 Multisim 戴维南定理测开路电压仿真电路图5-5 Multisim 戴维南定理测短路电流仿真电路1. 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量戴维南等效电路的U OC、R0。
植物学下册 植物实验实验三、四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石松孢子体 (Lycopodium clavatum) 有根、茎、叶分化, 茎匍匐生长,叉状分 枝,营养叶和孢子叶 异型,营养叶鳞片状 密生在小枝上,孢子 叶集生在分枝顶端 呈孢子叶球。
石 松 孢 子 叶 球 纵 切
孢子囊单生于近叶腋,孢子囊大,有 柄,囊壁由数层细胞组成,孢子同型
卷柏孢子体 (Selaginella tamarisina): 莲座状,分枝多, 失水侧枝拳卷, 叶鳞片状,有中 叶(腹叶)与侧 叶(背叶)之分, 覆瓦状排成4列。
孢子囊着生在叶腋,异型,大孢子囊较大,大孢 子1-4枚,小孢子囊较小,小孢子多数,均为球状 四面形
卷 柏 孢 子 叶 穗 纵 切
蕨孢子体 Pteridium
蕨孢子囊群纵切片
蕨孢子囊群装片
蕨原叶体
精子器
颈卵器
幼蕨装片
槐叶苹(Salvinia natans)浮水,茎横卧, 无根,每节3叶轮生,上2叶矩圆形浮水,下1叶细裂须根 状
孢子果:壁由变态的囊群盖形成,孢子果单 性,大小孢子囊生在不同的孢子果内
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 问荆腊叶标本,浸制标本(示孢子叶穗)
孢囊柄:是问荆属植物孢子叶的特殊变态形式。
营养枝
生殖枝
作业
1 绘葫芦藓配子体和孢子体形 态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2 绘制蕨类植物原叶体腹面观, 示颈卵器和精子器
苔藓植物实验内容 :
苔纲: 地钱叶横切片;地钱胞芽杯切片和胞芽装片; 地钱雌器托切片; 地钱雄器托切片; 地钱孢 子体切片 藓纲:葫芦藓装片; 藓精子器切片; 藓颈卵 器切片; 藓原丝体装片
地钱营养繁殖的胞芽杯 和胞芽
地钱的有性生殖: 卵式生殖 雄配子体: 精子器着生在 盘状雄生殖托上
4 实验三 石蜡切片技术-取材、固定.
⑦固定材料适宜浓度为0.3%-5%。
(3)铬酸(chromic acid)
①穿透速度缓慢。
②能沉淀所有蛋白质,凝固核酸,增强核的着色能力,可作为核蛋白核核酸的固定液。能固定高尔基体及线粒体。常用于细胞学观察。
③只有铬酸能真正固定肝糖原,使之不溶于水。对脂类无影响;
样品采集与分割取样部位取样部位玉米叶主根侧根不定根一级侧根二级侧根根尖分区根的初生构造有丝分裂核型分析胚囊的发育单核胚囊第一次有丝分裂二核胚囊第二次有丝分裂四核胚囊八核胚囊植物材料的分割取材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材料材料要求新鲜准确完整材料要避免挤压挫伤干枯
石蜡切片法
以石蜡作包埋剂,用旋转切片机将材料切成薄片,经一系列处理制成永久制片的方法。
⑦固定材料适宜浓度为0.5-2%。
锇酸的配制:用重蒸水配成母液2%,使用时,用PH7.0、0.2M磷酸缓冲液稀释一倍到1%。
(2)戊二醛
①穿透速度很快。
②固定微管蛋白,是微管的很好的固定液。
③用PH6.8-7.0、0.2M磷酸缓冲液配成25%母液,固定材料适宜浓度为3-6%。
(3)丙烯酸
①固定蛋白、核酸和聚多糖。
⑥市售的为37-40%甲醛,称为福尔马林,固定和保存材料的适宜浓度是10%福尔马林。(四)混合固定液:
由几种试剂,适量配制而成。混合遵循原则:①优缺点互补;②膨胀与收缩相
互平衡;③强氧化剂与还原剂应分别配置。
Bouin氏液
卡诺(Carnoy)氏固定液:
福尔马林-醋酸-酒精混合液:(FAA)
铬酸-醋酸中液
苦味酸、升汞、铬酸、碘均能使胞质蛋白和核蛋白凝固;酒精能沉淀胞质蛋白,而核蛋白沉淀后溶于水;醋酸不能凝固胞质蛋白,但能凝固核蛋白;福尔马林、锇酸、重铬酸钾对两种蛋白都不凝固。
实验三植物组织实验四动物组织
淋巴细胞:数量仅次于中性粒细胞,大小不等,血液中最
多的是小淋巴细胞。其细胞核大,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 色质致密,着色深,核周常有一亮圈。胞质很少,嗜碱性, 染成天蓝色。
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呈多形性,如卵
圆形、肾形(a)、马蹄形(b)、不规则形(c)等,常有折叠 感(c);染色质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嗜碱性,含大量细小 的染成灰蓝色的颗粒。
伴胞:与筛管是由同 一母细胞分裂而来, 只有浓厚的细胞质和 较大的细胞核。
伴胞
▼通过筛板的筛管横切面
筛孔 筛板
2、成熟组织——分泌组织
内分泌结构:分泌物贮藏在体内,如分泌细
胞、分泌道、乳汁管等。
外分泌结构:分泌物排到体外,如腺毛、腺
鳞、蜜腺、盐腺、排水器等。
右:棉花腺毛
下:叶片排水 器
(六)实验报告
1.绘疏松结缔组织结构图,并注明 各部分名称。
2.绘各种血细胞简图。
3. 绘多极神经元图,示细胞体内结 构及突起。
4.列表归纳四大类动物组织所包含 的组织种类。
吸收组织 同化组织 贮藏组织 通气组织 传递细胞
吸收组织(根毛) 同化组织(叶肉细胞)
贮藏组织(马铃薯块茎)
通气组织
上:莲藕 右:水稻叶片横切
•
胞传 递 细
内突生长的细胞 壁和发达的胞间 连丝,有利于它 的短途运输功能
2、成熟组织——保护组织
初生保护组织:表皮 次生保护组织:周皮
被覆上皮
2、结缔组织
1、部位:各器官或组织之间 2、功能:连结、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物质
运输
3、类型:
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 织、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组织
实验三、呋喃甲醇实验四、呋喃甲酸
实验目的
1 初步掌握呋喃甲醛进行Cannizzaro 反应的原理及实验条件。 2 练习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3 巩固 蒸馏、重结晶、过滤、干燥等 基本操作。
呋喃甲醛 96.09
无色液体 苦杏仁味 1.1594
呋喃甲酸 112.08 白色晶体
熔点℃ 沸点℃ -36.5 161.7 133-134 230-232
溶解度
水 微溶
醇 溶解
溶解 溶解
醚 溶解
溶解
呋喃甲醇 98.101 无色液体 1.1296 -31
溶解 溶解 溶解 170
乙醚
74.12 无色液体 0.7138 116.2 34.5
注意事项
• 1 温度控制 8-12 ℃ • 2 反应时可将呋喃甲醛滴加到氢氧化钠中 • 3 乙醚的蒸馏时用水浴蒸馏,蒸馏呋喃甲c
醇时采取空气冷凝。 • 4 重要的操作
搅拌、温度控制、萃取、乙醚蒸馏、液 体的干燥、固体的干燥。
思考题
(1)本实验根据什么原理来分离和提纯呋 喃甲醇和呋喃甲酸这两种产物?
不溶 溶解 溶解
仪器装置
或者用滴 管代替滴液 漏斗
实验试剂
• 呋喃甲醛 19 g(16.4 mL,0.2 mol) • 氢氧化钠 8 g(0.2 mol), • 乙醚 • 盐酸(36%) • 无水碳酸钾
实验内容
1 原料准备
(1) 呋喃甲醛提纯 减压蒸馏(上周已准备)
(2) 氢氧化钠溶液配制 取8 g 氢氧化钠溶于12 mL水中备用。
4 蒸馏乙醚与呋喃甲醇 先在水浴上蒸去乙醚,然后加热蒸馏呋喃甲
数电实验实验三、四
12.3 数据选择器 2.3.1 实验目的1.测试集成数据选择器74151的逻辑功能。
2.用74151构成大、小月份检查电路。
3.用74151构成比较2个4位二进制数是否相等的电路。
2.3.2 实验设备与器件1.74151型8选1数据选择器1块 2.7404型六反相器1块 2.3.3 实验原理数据选择器从多路输入数据中选择其中的一路数据送到电路的输出端。
数据选择器分为4选1数据选择器和8选1数据选择器。
74151是8选1数据选择器,数据输入端0D ~7D 是8位二进制数,2A 1A 0A 是地址输入端,Y 和Y 是一位互补的数据输出端,S 是控制端。
其管脚如图2-3-1所示,逻辑功能如表2-3-1所示。
74151的逻辑表达式是:)A A A (D )A A A (D )A A A (D )A A A (D Y 0123012201210120+++=)A A A (D )A A A (D )A A A (D )A A A (D 0127012601250124++++图2-3-1 74151管脚图逻辑开关LED图2-3-2 74151逻辑功能测试图D0D1D2D3D4D5D6D7A2A1A0YVCC GNDYS74151432115141312161011798562表2-3-1 74151功能表2.3.4预习要求1. 理解数据选择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四选一数据选择器和八选一数据选择器的逻辑表达式。
2. 查找八选一数据选择器74151的管脚图。
3. 写出大、小月检查电路的设计方法,要求是:用4位二进制数0123A A A A 表示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从0000~1100为1月到12月,其余为无关状态;用Y 表示大小月份,Y=0为月小(二月也是小),Y=1为月大(7月和8月都是月大)。
4.用两片74151设计一个判断两个2位二进制数是否相等的电路。
5.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完成有关实验电路的设计,拟好实验步骤。
材料力学实验三、四指导书
铸铁拉伸
无
7
实验四纯弯曲梁实验
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所涉及课程:材料力学 计划学时:2 学时
【实验目的】 1.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公式。 【实验设备】 1、力尔公司材料力学教学试验机; 2、游标卡尺、钢尺; 3、弯曲试验装置 L1 载荷 P 加载梁 C A 纯弯曲梁 L2 S D B B H
4
报告。 2、准备数据采集系统 ①启动微机。 ②启动“材料力学实验”软件。 3.试样安装 ①安装扭转夹头。 ②安装扭转试样: 将准备好的标准扭转试样,装入两夹头之间。方法是:首先将试样长度 与实验机两夹头间距离比较一下, 然后, 点击程序操作板上的 “允许加载” , 点击集中力加载下的“上升”或“下降”按钮,使动力加载梁上下移动,直 到两夹头距离适合装入试样。点击“扭转夹头复位”按钮,等待扭转上夹头 转到零点位置,再将试样装入。
Tm Wt
试件受扭,材料处于纯剪切应力状态,在试件的横截面上作用有剪应力 , 同时在与轴线成±45°的斜截面上,会出现与剪应力等值的主拉应力 1 和主压 应力 2 ,如图 2-11(a)所示。
45°
τ
σ1
σ2
45°
(a)
(b)
(c)
图 5 纯剪应力状态与扭转断口示意图
低碳钢的抗剪能力比抗拉和抗压能力差,试件将会从最外层开始,沿横截面 发生剪断破坏,如图 5(b)所示,而铸铁的抗拉能力比抗剪和抗压能力差,则试件 将会在与杆轴成 45°的螺旋面上发生拉断破坏,如图 5(c)所示。 【实验步骤及内容】 1、试样准备 ①量取试件标距: 采用标准圆截面拉伸试样 (长试件或短试件) , 试样的形状及尺寸见图 (1) 。
图 7 扭转试验加载图
实验三 常压蒸馏 实验四 己二酸的制备
蒸馏操作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一般应
用于下列几方面:
(1)分离液体混合物,仅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 沸点有较大的差别时(30℃以上)才能达到较有 效的分离; (2)测定纯化合物的沸点; (3)提纯,通过蒸馏含有少量杂质的物质,提 高其纯度;
(4)回收溶剂,或蒸出部分溶剂以浓缩溶液。
三. 常压蒸馏装置
水银球不能被馏出液蒸气充分浸润使温度计上所读
得的沸点偏低或不规范。
3、观察沸点及收集馏液: 进行蒸馏前,至少要准备两个接受瓶。因为在达 到预期物质的沸点之前,带有沸点较低的液体先蒸出。 这部分馏液称为“前馏分”或“馏头”。前馏分蒸完, 温度趋于稳定后,蒸出的就是较纯的物质,这时应更 换一个洁净干燥的接受瓶接受,记下这部分液体开始 馏出时和最后一滴时温度计的读数,即是该馏分的沸 程(沸点范围)(75-80°C)。一般液体中或多或少地 含有一些高沸点杂质,在所需要的馏分蒸出后,若再 继续升高加热温度,温度计的读数会显著升高,若维 持原来的加热温度,就不会再有馏液蒸出,温度会突 然下降。这时就应停止蒸馏。即使杂质含量极少,也 不要蒸干,以免蒸馏瓶破裂及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试剂:
•环己醇;高锰酸钾;亚硫酸氢钠;浓盐酸; 10%氢氧化钠溶液 •己二酸在冷水中的溶解度为:1.44g/100ml; 在沸水中为160g/100ml。白色棱状晶体。熔 点:153℃。
四、实验步骤 1. 在250mL烧杯中加入5mL10%氢氧化钠溶液和 50mL水,搅拌加热下加入6g高锰酸钾至35℃使之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环己醇氧化制备己二酸的原理和方法;
2.进一步掌握重结晶、减压过滤等操作。
二、实验原理
3 OH + 8 KMnO4 + H2O 3HOOC(CH2)4COOH +8MnO2 + KOH
实验三碳钢的热处理及组织实验四金相显微试样制备
实验三 碳钢的热处理及组织、性能分析一:实验目的(1) 观察和研究碳钢经不同形式热处理后显微组织的特点。
(2) 了解热处理工艺对碳钢硬度的影响。
二:实验说明碳钢经热处理后的组织可以是接近平衡状态 (如退火、正火)的组织,也可以是不 平衡组织(如淬火组织)。
因此在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 不但要用铁碳相图,还 要用钢的C 曲线来分析。
图1为共析碳钢的C 曲线,图2为45钢连续冷却的CCT 曲线。
图1共析碳钢的c 曲线 图2 45钢的CCT 曲线曲线能说明在不同冷却条件下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发生不同类型的转 变过程及能得到哪些组织。
1 •碳钢的退火和正火组织 亚共析碳钢(如40、45钢等)一般采用完全退火,经退火后可得接近于平衡状态 的组织,其组织形态特征已在实验I 中加以分析和观察(图3)过共析碳素工具钢 (如T10、T12钢等)则采用球化退火,T12钢经球化退火后,组织中的二次渗碳 体和珠光体中的渗碳体都呈球状(或粒状),图中均匀分散的细小粒状组织就是粒 状渗碳体。
2.钢的淬火组织含碳质量分数相当于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淬火后得到马氏体。
马氏体组织为板条 状或针状,20钢经淬火后将得到板条状马氏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其形态呈现 为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条状马氏体群。
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束不同取向的 马氏体群,每束条与条之间以小角度晶界分开,束与束之间具有较大的位向差, 如图4所示。
224300 200100 800700明+备<[转变馥了Ait* M 严火'退火 0 时间/1站r图3 T12 钢球化退火组织图4低碳马氏体组织45钢经正常淬火后将得到细针状马氏体和板条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如图5所示。
由于马氏体针非常细小,故在显微镜下不易分清。
45钢加热至860C后油淬,得到的组织将是马氏体和部分托氏体(或混有少量的上贝氏体),如图6所示。
碳质量分数相当于共析成分的奥氏体等温淬火后得到贝氏体,女口T8钢在550~350C及350E~ Ms温度范围内等温淬火,过冷奥氏体将分别转变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实验三、四-离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3)取上面制得的NaAc溶液,加1滴酚酞指示剂,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解释之。
(4)将(3)制得的Fe(NO3)3溶液分成三份,第一份保留作比较用;第二份中加入2mol·L-1HNO31~2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第三份用小火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解释上述现象。
实验三解离平衡
实验日期:__年__月__日星期:___
班级:___姓名:___
[实验目的]
1.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2.掌握盐类水解溶液酸碱性的规律;
3.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和使用原则。
[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
现象记录
解释或结论、反应式
一、电离平衡
1.弱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
(1)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0.1mol/LHAc溶液2mL,再分别加1滴甲基橙,然后在一支试管中,加少量固体NH4Ac,振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与另一支试管进行比较,并解释之。
NH4++H2O→NH3·H2O+ H+
Mg(OH)2+2 H+→Mg2++ 2H2O
Ca2++C2O42-→CaC2O4↓
CaC2O4+2H+→Ca2++ 2CO2↑+H2O
Pb2++ 2I-→PbI2↓
盐效应
Ag++NH3·H2O→AgOH↓+NH4+
AgOH+2NH3·H2O→[Ag(NH3)2]OH + 2H2O
(2)取0.1mol/LPb(NO3)25滴,加入0.1mol/LKI溶液10滴,观察并记录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一二三四及结果分析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一二三四及结果分析实验一:XX操作步骤及结果实验一主要目的是进行XX操作,并观察其结果。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材料:XX材料 A、B、C2. 操作步骤1:XX操作13. 操作步骤2:XX操作24. 结果观察和记录:- 观察1:XX观察1结果- 观察2:XX观察2结果实验二:XX操作步骤及结果实验二的目的是进行XX操作,并观察其结果。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材料:XX材料 A、B、C2. 操作步骤1:XX操作13. 操作步骤2:XX操作24. 结果观察和记录:- 观察1:XX观察1结果- 观察2:XX观察2结果实验三:XX操作步骤及结果实验三的目的是进行XX操作,并观察其结果。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材料:XX材料 A、B、C2. 操作步骤1:XX操作13. 操作步骤2:XX操作24. 结果观察和记录:- 观察1:XX观察1结果- 观察2:XX观察2结果实验四:XX操作步骤及结果实验四的目的是进行XX操作,并观察其结果。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材料:XX材料 A、B、C2. 操作步骤1:XX操作13. 操作步骤2:XX操作24. 结果观察和记录:- 观察1:XX观察1结果- 观察2:XX观察2结果结果分析通过对生物技术实验一二三四的操作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XX操作可以导致XX效果。
2. 实验二的结果显示XX操作对XX现象有明显影响。
3. 实验三的结果表明XX操作可以改变XX性质。
4. 实验四的结果指出XX操作可以加速XX反应。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我们可以推断XX操作在生物技术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可能对实际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本实验报告通过实验一二三四的操作和结果观察,简要分析了XX操作对生物技术的影响。
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栅格像元的不同编码方法及误差比较一、实验目的了解主要类型法、像元中心法等栅格像元的编码方法及其误差特征。
二、实验内容以ArcGIS为基础,对土地利用数据ld502323进行两种不同的栅格编码,并比较其在同种编码方法不同分辨率下以及同种分辨率不同编码方法下各类土地的面积误差。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原理: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数据时,栅格像元需要进行编码。
常用的编码方法包括主要类型法和像元中心法。
实验方法:采用100m、500m、1000m三种不同的分辨率,分别根据主要类型法和像元中心法将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数据,统计并比较各类数据中各种土地的面积,分析误差特征。
四、实验设备与数据(1)实验设备:计算机。
(2)主要软件:ArcGIS、MicrosoftOffice等。
(3)实验数据:采用“实验3”中的土地利用数据(1d502323)和结果统计表.xls。
五、实验步骤1.浏览数据(1)在ArcCatalog中,打开土地利用数据1d502323中polygon的属性表,结合表中的土地类型字段ld502323一ID与“土地分类系统.doc”文件,了解各土地类型代码所代表的土地类型。
(2)打开“结果统计表.xls”,了解本实验将要完成的相关任务。
2.统计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中各类土地的面积(1)在ArcCatalog中,打开ArcToolbox,点击AnalysisTools—Statistics—Frequency,打开频数统计工具Frequency,在InputTable中输入数据Polygon,对FrequencyField(s)选择土地类型字段LD502323一ID,对SummaryField(s),选择面积字段Area,最后点击OK按钮,完成对各类土地的面积统计。
(2)用Excel打开上一步输出的统计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单位换算与类型归并),并将结果填入“结果统计表.xls”的“实际面积”一列。
3.对土地利用数据按主要类型法进行栅格编码(1)在ArcToolbox中打开PolygontoRaster工具(Conversiontools—ToRaster·PolygontoRaster),在Inputfeatures中输入ld502323中的polygon数据,对ValueField选择LD502323一ID字段,输出的栅格数据以mainl00命名,像元编码方法选择MAXIMUM—COMBINED—AREA,像元大小(Cellsize)为100,最后点击OK按钮,将矢量的土地数据按主要类型编码方法转换成像元大小为lOOm的栅格数据。
(2)重复上一步,分别将Cellsize设为500、1000,输出分别命名为main500、mainl000。
(3)分别打开以上三个栅格数据的属性表,将其输出(Options---Export)为dbf 文件。
(4)用Excel打开上一步输出的dbf文件,根据各类土地的像元数量(Count)及像元大小,计算各类土地的面积,将结果填入“结果统计表.xls”中的“主要类型法”下的相应位置。
(5)在“结果统计表.xls”中,计算各类土地面积的误差百分比[(面积一实际面积)×100/实际面积]。
4.对土地利用数据按像元中心法进行栅格编码方法及过程与主要类型法相似,不同的是像元编码方法选择CELL—CENTER,输出栅格数据可以按Centerl00、Center500、Centerl000命名。
5.数据比较根据“结果统计表.xls”,重点比较在同种编码方法不同分辨率下,以及同种分辨率不同编码方法下各类土地的面积误差,分析不同编码方法的特点,总结其规律。
实验四空间数据扫描矢量化和编辑一、实验目的掌握空间数据的扫描矢量化输入方法和常用的空间数据编辑方法。
二、实验内容在ArcGIS的ArcScan环境下,采用不同的矢量化方法进行空间数据的输入。
在ArcGIS的ArcMap环境下,采用Editor工具条上的各项工具对空间数据进行编辑。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原理:矢量化是指将栅格数据转换为矢量数据的过程。
ArcScan模块是ArcGIS进行空间数据扫描矢量化的专用工具。
实验方法:将已有的纸质地图进行扫描,然后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矢量化。
利用ArcMap中的Editor工具条,创建多个要素,并对其进行不同的编辑,掌握常用的空间数据编辑方法,然后对提供的数据进行拓扑查错,生成多边形并对多边形进行编辑。
四、实验设备与数据(1)实验设备:扫描仪、计算机等处理设备。
(2)主要软件:扫描程序、ArcGIS、Photoshop或其他图像处理软件。
(3)实验数据:任一纸质地图或随书光盘中提供的“实验4(1)”文件夹下的相关数据和“实验4(2)”文件夹下的我国西北和西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划数据。
五、实验步骤(一)扫描矢量化(1)配置扫描仪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若采用“实验4(1)”中的扫描图像,则直接进入第四步)。
(2)将纸质图件放入扫描仪指定的位置,设置保存路径、图像格式、分辨率等参数,启动扫描程序开始扫描。
(3)在Photoshop或其他图像处理软件中,将扫描后的图像转换成灰度图像(或直接在上一步中将图像扫描为灰度图像)。
(4)在ArcCatalog或其他图像处理软件中,浏览、分析图像,确定矢量化的数据分层方案。
(5)在ArcCatalog中生成新的Shapefile(或Geodatabase)点文件和线文件。
(6)打开ArcMap,加入扫描的图像文件及上一步生成的点、线文件。
(7)打开Editor工具条,启动编辑,将点图层设为编辑对象(Target),并点击工具条上的草图工具,对图上的点要素(如高程点)进行矢量化。
(8)将图像以二值化的方式显示:右键点击图像图层,点击Properties,打开Layers Properties对话框,选择Symbology标签,在Show列表框中选中Classified,然后将Classification框中的Classes设置为2,点击Classify按钮,调整灰度直方图上的分类界线,设置适当的分类值(BreakValues),使需要矢量化的要素清晰并尽可能连续。
(9)打开ArcScan工具条(若该工具条为灰色,还需要点击菜单Tools---Extension,勾选ArcScan以启动该扩展功能)。
扫描矢量化工具条ArcScan(10)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在ArcScan工具条上,点击RasterCleanup,在其下拉菜单中选择StartCleanup,并再次点击该菜单上RasterPaintingToolbar,打开RasterPainting工具条,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如清除噪声、连接断线等)(该工具处理的图像只能是grid或img格式,若是其他格式如jpg的图像,需要采用ArcToolbox中的转换工具RasterTootherFormat将图像进行格式转换)。
(11)矢量化环境设置:点击ArcScan工具条上Vectorization,点击Vectorization Setting,进行矢量化设置。
(12)矢量化预览:Vectorization——Showpreview,再次点击则取消预览。
(13)将线图层设为编辑对象(Target),分别按以下方式对线要素(如等高线)进行矢量化,并比较各种方式之间的差异。
①直接利用Editor工具条上的SketchTool进行屏幕矢量化(此时无需ArcScan,可直接从第7步以后开始进行)。
②全自动矢量化:ArcScan——Vectorization——GenerateFeatures。
③跟踪矢量化:ArcScan——VectorizationTrace。
④在选择的区域内进行矢量化:ArcScan——Generate Features InsideAreal。
⑤两点之间矢量化:ArcScan---Vectorization Trace Between Points。
⑥对选定的对象进行矢量化:(14)保存矢量化后得到的数据:点击Editor工具条上的Editor-,SaveEdits或StopEditing并保存。
(15)在ArcCatalog中,浏览矢量化后产生的数据(必要时先关闭ArcMap,然后点击ArcCatalog的菜单View--Refresh,刷新数据所在的文件夹)。
(二)空间数据编辑(1)打开ArcCatalog,浏览“实验4(2)”中的数据,并在该文件夹中新建一个Shapefile文件,类型选择Polyline,可命名为“test”。
(2)打开ArcMap,加载“test”文件,打开Editor工具条,熟悉Editor工具条。
(3)点击Editor工具条上的Editor按钮,点击StartEditing启动编辑任务,并设置编辑目标(Target)图层为test,编辑任务设置为CreateNewFeature。
(4)点击Editor工具条上的草图工具按钮,然后在显示区中画任意一条曲线,双击或按F2结束草图,重复此操作添加更多的曲线。
(5)点击草图工具按钮右侧的下拉按钮,选择其他各种草图工具进行草图的绘制。
(6)点击编辑工具按钮,选择需要编辑的要素,点击Task下拉列表框,选择ModifyFeature(或直接双击需要编辑的要素)。
(7)将鼠标指针移动到要素的节点上,按住左键移动节点以改变所选要素的形状,或右键点击并在弹出的菜单中进行以下操作。
①DeleteVertex:删除节点;②Move或MoveTo:按坐标增量或坐标值移动节点;③Flip:改变线要素的方向;④TrimToLength:沿线方向对线进行剪切,保留指定的长度;⑤对草图进行任务管理:删除草图(DeleteSketch)、完成草图(FinishSketch)、完成部分草图(Fi血shPart);⑥Properties:在草图属性表中直接修改各点的坐标以修改草图。
(8)点击编辑工具按钮,选择某一要素,分别点击Editor工具条上的SplitTool、RotateTool、Attributes、SketchProperties,对所选要素进行劈分、旋转,对属性数据和草图属性进行编辑。
(9)点击Task下拉列表框,选择其他的编辑任务对要素进行编辑。
(10)点击Editor按钮,选择下拉菜单中部的各种工具(如Move、Divide、Merge 等)对要素进行编辑。
(11)点击Editor按钮,选择MoreEditingTools——AdvancedEditing,打开高级编辑工具条,采用该工具条上的各种工具(如ExtendTool、TrimTool等)对要素进行编辑。
(12)点击Editor按钮,选择Snapping,设置捕捉环境:勾选Test图层的Vertex、End,并在其下方的列表框中勾选EditSke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