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原因
作者:张美华
来源:《历史教学》2002年第12期
[摘要]唐初定都长安,武则天称制后迁都洛阳。武则天定都洛阳有深刻的原因,它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决非仅仅为了避免王、萧二氏阴魂的纠缠,更非单纯出于荒淫逸乐的私欲。
[关键词]武则天,洛阳,政治原因,形势要地
Simpl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that Wu Zetian Decided on Luoyang as the Capital
Abstract: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Chang‘ an was the capital. After Wu Zetian was in power, she moved the capital to Luoyang. There were profound reasons why she did so. What she did was due to plitical and econo mic situations at that time, and Luoyang‘s geographical position, not only to the avoidance of two spirits‘ pestering, nor only to leading a dissolute and comfortable life.
Key Words: Wu Zetian,the Tang Dynasty,Luoyang,Political Reason,Geographical Position
唐初定都长安。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迁都洛阳。她掌权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
武则天为何选择洛阳作为武周的政治中心?司马光解释说:武则天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1]。《旧唐书》亦载:“后则天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时状。武后恶之,祷以巫祝,又移居蓬莱宫,复见,故多在东都。”其实,这并不符合事实。王、萧两人死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此时距武则天定都洛阳,已近二十年。况且,武则天称帝后,仍然在长安住了两年。因此,仅仅以王、萧两人之死来解释武则天定都洛阳,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岑仲勉先生认为,武则天“长期留居东都,无非为其曾在长安出家,避洛可以纵情荒淫享乐起见。洛阳之取资东南,比关中八百里而近,吾人固不否认,然此实非则天之本意”[2](P.148)。岑先生对武则天持贬斥态度,其言论并非十分公允。
陈寅恪先生则认为:“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兹不论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3](P.146)
笔者以为,陈寅恪先生之说很有道理,武则天定都洛阳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首先,就政治原因而言,武则天定都洛阳是为了与李唐王朝分庭抗礼,近而实现改朝换代的心愿。
武则天尽管贵为天子,但毕竟只是一个女子,她无法扭转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她可以让中宗和睿宗姓武,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自己李唐王朝媳妇的身份。武则天的这种无奈充分体现在立皇嗣问题上。天授二年(691年),王庆之等人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武则天问王氏:“皇嗣我子,奈何废之?”王氏对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1]这种回答不无道理,武氏只好抚慰他离开。后来王氏屡次求见武则天,劝说她立武氏子孙为皇嗣,武则天大怒,命令凤阁侍郎李昭德杖击王氏。李昭德趁势劝谏武则天:“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顾托,若以天下与承嗣,则天皇不血食矣。”[1]武氏亦以为然。七年后,立嗣风波又起。武承嗣、武三思多次派人劝说武则天立武姓子弟为太子。武氏对此犹豫不决。狄仁杰因谏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纎姑于庙者也。”[1]狄仁杰又借为武则天占梦婉言相劝,吉顼复为武氏具陈利害。至此,武则天才决意立子为嗣。
这种封建正统观念甚至影响了当时的后东突厥汗国。圣历元年(698年)六月,突厥默啜请求与唐和亲,武则天命令武延秀纳默啜女为妃。默啜认为武延秀冒婚,谓人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1]遂囚禁武延秀,并率兵入寇唐地。这虽然只是默啜起兵的一个借口,但却反映了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甚大,连正朔观念不强的游牧部族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压力下,武则天不得不在洛阳另起炉灶。这样,既能维持李氏在长安的原有地位,又能显示出武氏在洛阳的至高无上,可谓一举两得。
武则天为定都洛阳进行了一系列的精心准备。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提高洛阳的地位,改东都为神都。批准武承嗣的请求,追封武氏祖先为王。垂拱四年(688年)二月,武则天以僧怀义为使,毁乾元殿作明堂。武则天还为定都洛阳大造舆论。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将伪造的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字样的白石进献武则天。五月,武氏受“宝图”,事南郊,告谢昊天,御明堂,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于拜洛前十日云集神都。七月,更命“宝图”为“天授神图”,封洛水为显圣,加特进,并立庙。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则天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明堂,并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以“”字为名。七月,颁《大云经》于天下。九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在洛阳立武氏七庙。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九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4]。众所周知,建立七庙是古代天子的特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