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标示制度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9篇】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优秀9篇】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篇一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男性为蓝色,女性为红色。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3)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4)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等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禁止仅以床号或房间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等,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确认以上信息无误后方可接入手术间(意识清醒者,主动邀请患者参与核对)。
(6)腕带为固定式,伴随住院全过程,出院后方可弃除。
患者转床、转科及时更改腕带相关内容。
(7)急诊手术患者由急诊科直接送手术室,由急诊科填写手腕带。
(8)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及儿童患者需经常检查腕带的佩戴情况。
(9)医疗保险患者需核对身份证和医疗保险卡;(10)准确无误地填写患者的信息,必要时核对身份证;(11)产妇入院时需提供产妇和丈夫真实姓名,并与有效身份证姓名一致,产妇或家属在入院证上签名确认。
(12)爱婴区携带婴儿外出,应填写外出报告卡,并有家属陪同,有护理人员签字,交保安确认后方可离开。
(13)为了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探视人员严禁携带婴幼儿入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医疗系统中,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对患者的身份进行识别和验证的一套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医疗服务被提供给正确的患者,减少患者身份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和病情恶化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身份验证:在接受医疗服务之前,医疗机构需要对患者的身份进行验证,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与其申报信息一致。
常见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照片比对、指纹识别等。
2. 标识患者身份:一旦患者身份验证通过,医疗机构应为每位患者建立唯一的身份标识,可以是医疗卡、电子健康档案号码等。
这样可以确保在医疗过程中更加准确地识别和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
3. 患者信息保护:医疗机构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
在使用患者身份信息时,医疗机构需要遵循必要和合法的原则,保证患者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4.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和标准: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和标准,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和责任,避免操作失误和疏漏。
例如,在挂号、支付、就诊等环节,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身份验证和信息记录。
5. 技术支持和设备要求:为了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医疗机构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进行支持。
例如,使用自动识别系统、指纹识别仪、人脸识别设备等,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6. 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只有医务人员和后勤人员理解并遵守相关制度,才能有效执行身份识别流程,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7. 监督和评估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可以通过定期的内部审核、外部评估、随机抽查等方式,发现和纠正问题,持续改进患者身份管理工作。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引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范本,以提供给各医院参考和应用。
二、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内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防止患者信息混淆、误诊、错药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活动,包括挂号、就诊、药房配药、检验检查等环节。
四、主要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院应为每位患者提供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就诊号码等,并将其与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绑定。
2. 患者身份核实:医院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其提供的证件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 患者信息收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就诊记录等,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 就诊流程管理:医院应设立患者就诊流程,包括挂号、分诊、就诊等环节,确保患者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就诊,减少混淆和遗漏。
5. 患者身份确认:医院工作人员在每次接待患者时,应核实并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并与患者所持的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6. 匹配患者信息:医院工作人员在患者就诊时,应匹配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识与患者信息,确保患者信息与就诊人一致。
7. 误诊和错药预防: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品配发和注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会因为混淆身份而接受错误的药物治疗。
8. 患者信息保密:医院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五、实施步骤1. 建立专门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岗位,负责患者身份信息的核实和管理工作。
2. 针对每位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和就诊历史,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3. 给予患者电子健康卡或就诊号码,用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在每个就诊环节中,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其与其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5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手术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要同时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不得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全院各病房、重症监护室的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别病人的一种手段。
3.急诊、病房、手术室、等病人的转运交接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
4.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除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同时须有识别患者身份的纸质“腕带”标识。
在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前,由所在科室护士对患者使用纸质“腕带”标识,写明患者身份信息;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接收时进行严格查对、记录、签名。
5.急诊科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在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转科时,须填写《患者转科交接本》,交接时严格进行查对和签名。
6.产房与病房、与ICU转运产妇、新生儿时,应采取两种以上方法识别身份,新生儿佩戴医院统一印制的“腕带”,写明住院号、床号、性别;产房与接收科室人员进行床旁交接、核对并双签名。
7.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8.患者入院后,护士按操作规程给予佩戴“腕带”,腕带填入信息准确无误,实行双人核对,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9.“腕带”上应标明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诊断等,要求内容清晰,项目规范。
10对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必须利用“腕带”标识进行识别。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2)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患者登记:患者在到达医院时,需要前台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病史、病情描述等。
2. 身份证明:患者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比如身份证、护照等。
医院在核对身份证明的真实性后,将建立相应的患者档案。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4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目的与范围为了提高医疗机构对患者身份的准确定义和识别,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信任,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本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来院就诊的患者,包括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
二、基本原则1. 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前,必须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以确保医疗行为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2. 隐私保护:医务人员应严守患者的医疗隐私,不得将其相关信息泄露给无权获知的人员。
3. 便利与高效:患者身份识别过程应简洁快捷,不耽误患者的就诊时间。
4. 公平公正: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患者,不论其政治、宗教、种族或其他身份特征。
三、主要内容及操作流程:1. 患者预约挂号阶段1.1 门诊患者预约挂号:(1)预约挂号时,患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挂号时,医务人员按照患者提供的信息,在系统中建立患者病历档案,并为每位患者分配唯一的门诊就诊号码。
(3)为了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性,医务人员会要求患者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后方可挂号。
(4)患者住院抢先预约挂号,应提供有效证明。
1.2 住院患者预约挂号:(1)住院患者应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并提供住院证明、住院预交金等材料。
(2)医务人员按照患者提供的信息,在系统中建立住院病历档案,并为每位住院患者分配唯一的住院号码。
2. 患者到院就诊阶段2.1 入院手续办理:(1)住院患者到院后,应前往医务人员指定位置办理入院手续。
(2)住院患者应提供入院证明和身份证件,医务人员核对入院证明与患者本人信息是否一致。
(3)住院患者完成手续后,医务人员将其正确识别的信息录入院内系统,并为其配备住院卡,以供患者身份识别使用。
2.2 门诊就诊手续:(1)门诊患者到达医院时,应前往挂号窗口办理就诊手续,提供身份证件和个人信息。
(2)医务人员会核对患者提供的信息以及身份证件,并为其办理挂号手续,并领取门诊就诊号码。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腕带标识制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性的具体措 施
一.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送检或手术前等各类 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门诊患者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 门诊卡号四项核对患者身份;住院患者核对医嘱单、治疗单等与腕带上患 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五项信息以识别患者身份。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请患者或其陪同人员说出患者的姓名。请患者主动出示腕带, 查看腕带上患者姓名、住院号与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等上 患者姓名、住院号核对,信息完全一致时,实施操作。
实施操作后再次确认患者身份
携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药品用物等到患者床边(严禁空 手或抄小纸条到病人床边执行操作)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
统一使用腕带作为信息识别的载体并携带手术 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本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
护理操作时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入院时护士填写腕带上的信息,请另一名护士核对无误后,协助患者正确佩 戴腕带。向患者和/或家属讲明腕带使用目的及注意事项。
输液卡/治疗息 完全一致,并经二人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 与 腕带标识制度
骨科
演讲者: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 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 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 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核心条款
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 份的标识,重点是重症监护病 房、新生儿(室),手术室、 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 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二.每位住院患者到达病区时,护士应该对住院单上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诊断、身份证等信息再次审核,无误后填写和佩戴患者身份识别腕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一)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身份识别方法。
常用标识有: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等,不得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要求使用患者的姓名及年龄作为患者身份核对的两个要素。
(二)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三)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和镇静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四)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卡(一)我院所有住院患者、急诊门诊患者、留观病输液病人、产房新生儿、新生儿室等患者均使用腕带身份识别标识。
(二)急诊医学科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三)住院病区直接进行腕带打印,腕带信息准确,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
(四)腕带字迹不清或有损坏时,立即更换。
(五)"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特殊情况除外。
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破损,手部血供良好。
新生儿室、产房新生儿均使用双腕带。
(五)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六)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督导并有记录。
(七)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收回腕带,并进行销毁。
三、辅检科室的身份识别方式住院患者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辅助检查治疗时,通过核对腕带、检查治疗申请单,并由医务人员呼叫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应答等综合方式进行患者身份识别。
四、同姓名患者的身份识别方式对同姓名的患者除应分开收住外,进行各项处置时应严格查对制度,用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地址或职业或身份证号五种病人信息来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准确无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引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院和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而引入的一种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有效的身份识别手段,确保医疗服务提供给正确的患者,并避免身份混淆、错误治疗等潜在风险的发生。
本文将重点介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意义、原则和实施方法。
2. 意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可以避免因为身份混淆而进行错误的治疗或操作,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其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保证医疗记录的准确性,便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历史,为后续的诊疗提供参考。
此外,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还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避免患者误诊、漏诊等问题,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原则(1)唯一性原则:每位患者应具有唯一的标识,便于医院进行身份识别和管理。
(2)准确性原则:患者的身份信息应准确无误,确保患者能够接受到正确的治疗和服务。
(3)保密性原则:患者的身份信息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或机构。
(4)便捷性原则: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应简便易行,不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过多的麻烦和工作量。
4. 实施方法(1)身份证件识别:医院可要求患者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进行识别,如身份证、护照等。
医院可以通过刷卡或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快速和准确地获取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系统中的患者信息进行匹配验证。
(2)生物识别技术:医院可以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通过采集患者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
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且便捷快速,可以有效防止身份冒用和错误诊疗。
(3)身份标识卡:医院可以为每位患者发放唯一的身份标识卡,上面印有患者的个人信息和识别码,供患者在就诊时使用。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可以通过刷卡或扫描身份标识卡,快速获取患者的身份信息进行识别。
(4)数字化管理系统:医院可以建立患者身份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将患者的个人信息和识别码存储在系统中,并与医疗服务提供相连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
为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定本制度。
一、普通患者的身份识别(一)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
禁止仅用PDA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二)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住院患者采用姓名+住院号或应用PDA系统采用姓名+PDA扫描腕带条码,床号不得用于查对。
门急诊患者、血液透析及健康查体者的身份识别采用姓名+省、市医保卡或患者身份证或门诊一卡通。
(三)鼓励患者参与安全识别:反问式核对患者姓名,与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治疗信息。
对于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不能清楚表达自己身份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若无陪同人员,则由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二、无名氏患者的身份识别(一)为无名氏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活动时,由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二)门急诊无名氏患者:采用“编号(W+就诊日期时间+顺序号,如 W2021-01-14-00:00-01) +性别”识别患者身份。
(三)病房无名氏患者:采用“床号+住院号”识别患者身份。
三、“腕带”管理(一)所有住院患者以及留观室、抢救室等患者必须佩戴腕带。
(二)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无误后,方可为患者佩戴腕带。
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松紧适宜,方向正确。
(三)有过敏药物的患者在腕带上贴“红色圆点”,接触隔离的患者和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在腕带上贴“蓝色圆点”。
(四)腕带出现损坏、丢失、不能正常扫码时,及时补打,并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转科患者及时更换腕带。
(五)患者离院前,由护士取下腕带,按医疗垃圾处理。
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

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保密性和安全性。
该制度适用于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门,并涉及患者身份的识别、验证和记录。
2. 身份标识制度2.1 每位出诊和入院患者将获得唯一的身份标识号,该号码由医院统一生成和分配。
身份标识号将与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相关联。
2.2 身份标识号将以可视化形式打印在患者的医疗卡、标签或腕带上,以便医务人员快速识别和验证患者身份。
2.3 患者的身份标识号应妥善保管,避免泄露和滥用。
3. 身份标识管理办法3.1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对患者身份标识号,并与患者本人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确保一致性。
3.2 患者身份信息的验证和记录应由专门负责的医务人员进行,并保存于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档案中。
3.3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配合医务人员的身份验证和记录工作,并定期核对个人信息的准确性。
3.4 在患者出院时,医务人员应对身份标识号进行注销,以避免信息泄露和身份混淆。
4. 信息安全和保密措施4.1 医院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传输。
4.2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并遵守信息安全和保密政策,保护患者个人隐私。
4.3 医院应监控和审计身份标识系统的使用情况,发现异常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
5. 监督和评估5.1 医院应定期进行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监督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5.2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参与监督,对医院的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提出建议和意见。
5.3 监督部门应定期对医院的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合规性和有效性。
结论准确识别和管理患者身份对于医院的日常运作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出诊、入院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和管理办法,医院可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医疗机构在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过程中,必须对患者进行唯一标识管理。
常用的患者标识包括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和病历号等,而不能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在使用患者标识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标识必须准确、统一;标识要与医疗档案和治疗活动对应;使用科学可靠的标识产品,避免标识调换或丢失,以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医疗风险。
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是一种有效的标识方法,适用于昏迷、神志不清、老年人、7岁以下儿童、特殊情况(智力问题、脑萎缩等)、手术病人、告病危及重症监护的患者。
腕带上需要填写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诊断、入院时间、过敏史等信息,填写应字迹清楚、填写准确,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
腕带应佩戴在病人左手,如有损坏应及时更换,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处置时应核对以上项目。
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治疗处置前,护士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常用的标识有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等,而不能仅以床号、房号作为识别标识。
询问患者姓名时,应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
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在完善并落实护理各项关键流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对于意识清楚、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可以使用床号、姓名两种结合的方式识别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在医疗服务中,准确识别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至关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还涉及到患者的权益保护和医疗信息的准确记录。
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标识,医疗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规定。
一、患者身份标识的重要性患者身份标识是医疗服务中的基础环节。
首先,它有助于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只有明确患者的身份,才能为其提供正确的诊断、治疗和护理,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导致的医疗差错。
其次,它有利于医疗信息的准确记录和管理。
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都与患者的身份紧密相关,准确的身份标识能够保证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此外,在医疗费用结算、医疗保险报销等方面,准确的身份标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门诊患者的身份标识制度1、挂号登记患者在门诊挂号时,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如身份证、医保卡等。
挂号工作人员会认真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其录入医院的信息系统。
同时,为患者生成唯一的门诊挂号号码,作为其在本次门诊就诊过程中的身份标识。
2、病历填写门诊医生在为患者诊治时,会首先核对患者的挂号信息,确认其身份。
然后,在病历上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对于病情较为复杂或需要多次复诊的患者,医生还会记录其过敏史、家族病史等重要信息,以辅助诊断和治疗。
3、检查检验标识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和检验时,工作人员会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在检查检验申请单和样本上标注患者的姓名、门诊挂号号码等标识,确保检查检验结果能够准确无误地归属于相应的患者。
4、缴费取药标识患者在缴费和取药时,工作人员会通过患者的门诊挂号号码或其他身份信息进行核对,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完成缴费和领取正确的药品。
三、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制度1、入院登记患者办理住院手续时,需要提供详细的身份信息和住院押金。
住院处工作人员会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证明,并将其信息录入医院的住院管理系统。
同时,为患者佩戴印有姓名、住院号、科室等信息的手腕带,作为住院期间的主要身份标识。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
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城乡居民医保票据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患者身份识别时机:评估问诊前、给药前、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前、抽血和其他标本采集前、进行治疗、手术和检查前、发放特殊饮食前、交接、转运前。
3.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如遇重名请核对性别及住院号)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如有疑问,则选性别、就诊卡号、住院号等任一种方式增加查对。
4.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5.门诊患者:所有门诊患者在进行处置或者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以患者姓名+年龄为必要识别方式,并且要求患者参与,例如:问“您叫什么名字?”、“您的年龄是多少?”,让患者回答以便识别。
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标识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6.急诊患者:一律佩戴身份识别腕带,以患者姓名、年龄、腕带等为主的识别方法。
身份不明患者(如昏迷等)以无名氏+就诊日期为患者临时命名,年龄以就诊日期代替,如某位身份不明男性患者,2022年5月6日就诊(无名氏20220506)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如同时有多位身份不明患者则于数字后方加上大写一、二、三字依次类推,例如:无名氏20220506(一)。
7.住院患者:以患者姓名、年龄、腕带等为主的识别方法,并且要求患者参与识别,例如:问“您叫什么名字?”、“您的年龄是多少?”,让患者回答以利识别。
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8.每位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责任护士应核对住院病历首页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是否与患者住院证上的信息相符合,并为患者打印、佩戴腕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患者身份标识制度,是指通过为每个患者分配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以便更好地进行医疗管理和信息跟踪。
该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和质量,方便医护人员进行诊疗记录和医疗质量评估,有助于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首先,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可以降低信息传递的错误率。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多次的交流和信息沟通,如果没有明确的身份标识,容易出现患者信息记错、混淆或丢失的情况。
而有了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医护人员只需通过查询患者的身份标识,就能准确认定患者的身份和相关信息,减少信息误传和错误记录的可能。
其次,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可以方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信息查询与资料存档。
患者在医院就医时,可以通过提供自己的身份标识,查询自己的病历、化验结果和影像资料等,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治疗进展。
同时,患者的相关医疗资料也可以根据身份标识进行统一存档,方便医院内部的信息管理和共享,便于医生之间的协作和医疗质量的评估。
此外,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可以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
在医院的挂号、支付、检查、取药等环节中,患者只需提供自己的身份标识,不再需要多次填写个人信息,减少了等待时间和繁琐的手续操作,提高了就医的效率。
尤其在就医高峰期,医院人满为患,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迅速确认患者的信息和需要,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就医压力和等待时间。
最后,患者身份标识制度有助于医疗管理和医疗质量的评估。
通过患者身份标识制度,医院可以建立完善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精确记录患者的就诊信息和医疗历史,便于对患者的整体诊疗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同时,医院也可以通过对患者身份标识的统计和分析,进行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医疗服务的改进,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总之,患者身份标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医疗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和质量,方便医护人员进行诊疗记录和医疗质量评估。
同时,它也可以降低信息传递的错误率,方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信息查询与资料存档。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安全,防止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其他工作人员。
三、职责1. 医院领导: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开展。
2. 医疗科室:负责本科室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具体实施。
3. 护理部门:负责制定、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对全院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 医护人员:负责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四、制度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使用身份证号作为唯一身份标识,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均需提供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
(2)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病区、床号等。
(3)在诊疗活动中,至少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等。
2. 查对制度(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护理操作等活动前,应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患者信息。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抢救、昏迷、神志不清等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并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等。
3. 腕带管理(1)腕带信息填写必须准确无误,字迹清晰规范。
(2)腕带损坏或字迹模糊不清时,应及时更换。
(3)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4. 交接程序与记录(1)在患者转科、转院等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交接程序,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无误。
(2)对患者的交接记录必须详细、完整,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诊疗项目等。
五、监督与考核1. 护理部门定期对全院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处理。
3. 将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纳入医院年度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

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相关制度规定在医院里,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制度可真是个大问题。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些规章制度看似枯燥,实际上却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想想,如果身份识别不清,可能导致用错药、漏诊甚至医疗事故,这可不是小事。
一、身份标识的重要性1.1 保护患者权益患者的身份标识,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保护我们的权益。
想象一下,如果你到医院就诊,医生误把你的信息给了别人,那可就麻烦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医院制定了严格的身份识别规则。
每个患者在就医前,都需要确认身份,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1.2 确保医疗安全在医院里,安全是第一位的。
每个门诊和住院患者都有自己的唯一标识,像身份证一样。
这个标识不仅仅是个数字,它背后承载的是你的病历、过往治疗记录,还有医生的叮嘱。
这些信息对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医生凭着这些信息,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身份标识的具体制度2.1 身份识别流程一进医院,首先得进行身份识别。
这可不是形式,而是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前台的护士会让你出示身份证和医保卡,然后用系统扫描。
这时候,系统会生成一个独特的身份码。
这个码就像你在医院的“通行证”,之后每次就医都需要用到。
2.2 电子病历的整合再说到电子病历,这可是个好东西。
每个人的病历都被录入系统,不仅方便医生查看,也能减少纸质文件的使用。
系统会把所有与患者相关的资料整合在一起,确保医生在诊疗时能够迅速获取信息。
这样一来,信息透明,沟通顺畅。
2.3 监控与审查机制当然,光有制度是不够的,还得有监控和审查。
医院会定期对身份标识系统进行检查,确保没有漏洞。
这就像把守着一道城门,任何可疑的情况都会被及时发现。
这样一来,患者的医疗安全就多了一重保障。
三、在实际操作中的挑战3.1 人员培训的重要性虽说制度健全,但执行到位却是另一个挑战。
医院的工作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熟练掌握身份识别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有时,年轻护士刚上岗,手忙脚乱的样子让人心疼。
不过,经过几次实战,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患者身份标识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医务人员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实施唯一标识管理。
门诊病人以门诊号为标识,住院病人以住院号为标识。
2、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必须使用反问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日(年龄)”,并与腕带核对,来识别患者,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对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腕带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在实施任何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4、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制度。
(1)腕带是手术前、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医务人员辨识患者身份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2)腕带的使用范围: ICU、新生儿室、手术室等重点部门,以及急诊室抢救、留观患者,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的病危、病重患者,不同语言交流障碍、儿童、无名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3)对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性别、就诊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
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4)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对于腕带过敏患者,可将腕带系于病员服第二个扣眼处,以便于核对。
(5)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
(6)腕带由住院处或科室打印,护士为患者戴上,出院时或腕带停止使用后,护士为其剪断、取下,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5、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流程与记录。
(见附件)
6、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医务科
2018年8月8日修订
附: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门诊病历、留观病历;认真与科室值班医师、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门诊、急诊就诊的病历、留观病历;认真与科室值班医师、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