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的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导读】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更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医疗事业单位面试题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疏泄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2)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其次,肝的藏血,亦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
因此,肝不藏血,则不仅可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泄太过等病变,而且还可导致出血。
二、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在华和在窍(一)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
怒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一般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
(二)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
泪有濡润眼睛,保护眼睛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
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三)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
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的血液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
爪,指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
爪乃筋之延续的部分,故称“爪为筋之余”。
爪甲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四)在窍为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
热门推荐:医疗卫生专业知识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
肝的特点——精选推荐
肝的特点1.肝之为脏,体柔⽽⽤刚,内阴⽽外阳,盛动易⽽荣养难。
肝为脏⾎之脏⽽有疏泄功能。
肝阴肝⾎为其体,肝⽓肝阳为其⽤。
阴⾎柔涌,阳⽓刚烈。
肝阴滋润濡养,肝阳主升主动。
所谓“体柔⽽⽤刚”、“内阴⽽外阳”以及“体阴⽽⽤阳”等说,均指此⽽⾔。
在病理上,肝⽓肝阳易升易动,如肝⽓横逆,肝阳亢盛、肝⽕上炎等;肝阴肝⾎易耗易虚,如肝阴亏损、肝⾎不⾜等。
且滋阴最难,阴亏不能涵阳则阳更亢,因⽽⼜谓“盛动易⽽荣养难”。
参见“肝为风⽊之脏,因有相⽕内寄,体阴⽤阳”条。
2.肝⽆补法者,以肝⽓之不可补,⽽⾮谓肝⾎之不可补。
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烈,属⽊,与春⽓相应⽽多升发,容易表现为有馀太过之病态,所以对肝⽓不可补,补则其⽓愈升⽽性愈亢,从⽽导致肝阳、肝⽕上炎⼀类病证。
从这⼀意义上说“肝⽆补法”。
但是肝⼜有脏⾎的功能,且位居下焦,其体阴柔,可以制约其阳刚之性,以维持其动态平衡。
补肝⾎、养肝阴可遏制肝⽓肝阳之过亢。
本条辨证地阐述了肝脏“体阴⽤阳”的特点,弥补了“肝⽆补法”的不⾜,为滋养肝阴、育阴潜阳等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3.肝⽓⼀逆,诸⽓皆逆。
肝为刚脏,体阴⽽⽤阳,其⽣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肝⽓⽅⾯。
肝主疏泄,主全⾝⽓机的疏通、畅达、升发。
正常的疏泄功能,对于⽓的升降出⼊之间的平衡协调⾄关重要。
如果肝升发太过,下降不及,便会引起肝⽓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头⽬胀痛、⾯红⽬⾚、急躁易怒等病理表现。
肝⽓上逆⾎随⽓涌,可引起吐⾎、咯⾎等病理变化。
肝⽓犯胃,胃失和降,便出现嗳⽓、呃逆等症。
若肝⽓上逆犯肺、肺失肃降,可见咳逆上⽓,甚则咯⾎等症。
综上所述,肝⽓上逆,⾮但⾎随⽓逆,⽽且可引发胃⽓上逆、肺⽓上逆等症,故说“肝⽓⼀逆,诸⽓皆逆”。
4.肝⽓不可亢,肝⾎不可亏,乃治肝之要诀也。
疏泄⽓机和脏⾎为肝脏两⼤功能。
⼀旦肝之功能失常,则主要表现为肝⽓过亢与肝⾎不⾜。
肝为刚脏,体阴⽤阳,肝⽓肝阳易升易动,肝⽓亢盛常易耗其阴⾎。
肝阴肝⾎亏耗,不能涵阳,⼜会阳亢⽆制,故⼆者常互为因果。
肝脏基本生理病理变化
肝脏基本生理病理变化肝脏属于人体重要器官,具有代谢、储存糖原、除去毒素等功能。
同时肝脏也可以制造胆汁,具备排泄胆汁的功能。
虽然肝脏具备功能较多,但是其也是脆弱器官,若是不能较好的保护肝脏很可能会致病。
当病毒进入到肝脏后,会导致肝脏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肝脏内出血,使肝脏肿大,导致肝脏的正常功能衰退。
虽然一些肝病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少数肝病具有迁延不愈特点,甚至还可能会演变成为慢性肝炎,因此应了解肝脏生理病理变化以避免肝疾病发生及发展。
肝脏生理功能1.消化脂肪,排泄胆汁:肝脏为排泄胆汁的重要功能,胆汁属于一种肝细胞形成的黄颜色的消化液体,功能如下所示:①对脂肪进行乳化,可使脂肪滴,变小和细,从而便于被吸收;②肠道内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通过盐酸的作用,产生水溶性颗粒而被吸收掉;③脂肪酸的吸收;④对结肠、小肠蠕动产生刺激;⑤加快铁、钙的吸收。
(2)灭火激素、代谢营养物质:肝内代谢物质有以下几种:①蛋白质:蛋白质主要是由肝脏,利用氨基酸或者糖、脂肪的转化而产生的。
②脂类:胆汁对于吸收和消化脂肪,能够有着一定的影响;肝脏可以氧化脂肪酸,使得酮体形成,而该物质的形成,可以予以肝外组织,提供一定的能力。
③糖类:在人体器官当中,肝脏可以保障血当中的糖含量处在较为稳定的状态,当人在进餐之后,血糖会明显升高,而较多的葡萄糖,会使人有肝糖原形成,并被积存于人的肝脏当中。
若是人处于空腹的状态下,空腹进肝糖元又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提高血糖水平。
肝脏能将已被吸收的半乳糖、果糖等转换为肝糖原,如果人处在饥饿状态,会导致肝糖原储备量、糖供给不足下降,肝脏可糖异生。
针对成年人来说,肝脏的糖原约为100克到150克。
(3)吞噬异物,解毒排毒:肝脏属于人体当中主要解毒器官,内代谢或是外来的有毒成分,都会通过肝脏处理,使得有毒的物质转换成大溶解度或无毒物质,之后经尿液等排出体外。
肝脏的解毒基本原理:①吞噬性:肝脏内星状细胞,会将染科、细菌等吞噬,因此肝脏防御功能极好;②蓄积性:生物碱类物质,能在肝脏内储存,之后被慢慢的批量释出,将中毒程度明显降低;③分泌效果:针对重金属类物质、肠道细菌,能够经胆汁被分泌并排出;④化学效果:肝脏有结合、氧化等效果,结合效果为肝脏解毒重要方式。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肝_体阴用阳_理论形成研究_司鹏飞_李成卫_王庆国
论的内容及应用范围;③探讨《金匮要略》原文诊治疾病的思维步骤,丰富和发展《金匮要略》杂病诊治体系,推动现代辨证论治体系思维规律研究。
参考文献[1]吴申,周端.关于“治未病”思想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5):140-141.[2]石陨.治未病理论渊源与发展初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1):7-9.[3]吴皓萌,陈群,郑霖勃.《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治未病”内容的收稿日期:2014-04-2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1CB505100)作者简介:司鹏飞(1988-),男,河南平顶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于知识考古学的“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李成卫(1971-),男,河北保定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张仲景杂病辨证论治体系研究,E-mail:li-chengw@126.com。
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2):154-155.[4]朱向东,李广远.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725-2727.[5]刘斌贝,张燕萍.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探析[J].国医论坛,2013,28(2):5-7.[6]姜良铎.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概念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167-170.[7]杨娜.由《金匮要略》“十七句”谈肝虚证的传变及其整体治疗[J].甘肃中医,2006,19(12):3-4.[8]李宇铭.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0):2550-2551.[9]李长玲.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理论与探索,2005,28(2):129-131.[10]王永炎,鲁兆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05.[11]张再良.设就《金匮要略》论《金匮要略》,难免不为《金匮要略》拘———《金匮要略》痉病源流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8,12(1):17-19.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10.024肝“体阴用阳”理论形成研究司鹏飞,李成卫,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北京100029)摘要:肝体阴用阳是对中医肝藏象的高度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
01 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①: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②: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①:气一元论:②:45.19,阴阳学说:54.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6.03,阴阳的医学意义。
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
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
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
木克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
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
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五行乘侮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
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
侮:木太旺反侮金。
乘侮必然同时存在。
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
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脏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作用,包括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功能。
(1)调畅精神情志:肝气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
情志活动,指人的情感、情绪变化,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
情志活动分属五脏,由心所主,亦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
心所主神志的功能的物质基础是血液,而血的生成和运行,又要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
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肝气郁结,可见心情抑郁不乐,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或悲忧善虑,患得患失;若肝气郁而化火,或大怒伤肝,“怒则气上”,肝气上逆,肝的升泄太过,可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的表现。
(2)调节气血津液运行: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或为癥瘕,或为肿块,在女子可出现经行不畅、经迟、经闭等。
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等出血,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
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
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病症。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
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一方面,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
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
中医哲学基础(九八)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通调水道
中医哲学基础(九八)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通调水道中医学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不仅在身体的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与情绪、情绪和思维等方面紧密相关。
在中医哲学中,肝被认为是疏泄通调水道的主要器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肝的生理功能。
在中医学中,肝主疏泄通调水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疏泄功能: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之一。
它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
另外,肝脏还参与新陈代谢过程,将我们身体产生的废物和代谢产物进行排除。
2. 调节水道功能:肝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
它能够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防止水液潴留和水肿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肝与胆相表里,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从而保证我们的消化系统正常运作。
3. 通达功能:肝脏的经络系统与全身的经络相连,起到了“疏而不聚”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防止血液和气血的滞留。
这也是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通调水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这些生理功能外,肝还与情绪和思维等方面密切相关。
在中医学中,情绪被称为“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其中,怒为肝火上升;喜为气和缓;忧为肝气郁结;思为脾气虚弱;悲为肺气受伤;恐为肾气失调;惊为心气失调。
这显示肝脏在情绪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肝脏功能受损或失衡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疾病。
例如,肝阴虚可能导致口干、咽干、眼干等症状;肝郁气滞可能导致口苦、胃脘疼痛等症状;肝阳上亢可能导致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为了保持肝脏的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注意饮食调理,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
其次,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肝脏的健康。
最后,避免滥用药物和酒精,有损肝脏的健康。
总而言之,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在中医哲学中被认为是疏泄通调水道的主要器官。
它不仅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疏泄、通达和调节水道,还与情绪和思维等方面紧密相关。
保持肝脏的健康对于维持整个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肝脏,避免肝脏功能的失衡和损伤。
五脏——肝
五脏--肝肝的实体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灵枢·本藏》记述了肝的形态大小、位置高下偏正、质地坚脆与发病的关系。
《难经·四十一难》载“肝独有两叶”,《四十二难》说:“胆在肝之短叶之间。
”并记录了肝的重量与左右分叶。
其后历代医家对肝的形态解剖的认识大致相同,与现代解剖学对肝的位置、形态的描述基本一致。
《内经》称肝为“罢极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其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和主藏血。
《素问·调经论》等明确提出“肝藏血”,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从。
《素问·五常政大论》曾云:“发生之纪,是谓启陈。
土疏泄,苍气达。
”涉及“疏泄”一词,本义为岁木太过,木气达土,土得木气之宣畅而疏通。
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认为与肾主闭藏相对而言,肝有疏泄精液的作用,首次将疏泄作为肝的功能论述,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随后许多医家明确将疏泄作为肝的主要功能提出,并逐渐扩展了肝主疏泄的生理作用。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则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通于春气;在体合筋,开窃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肝藏魂,在志为怒;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一)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疏泄,即疏通、宣泄、畅达之义。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生理作用。
气机的调畅与否,又影响着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脾胃的运化、情志的变化以及生殖功能等诸多方面,所以,肝主疏泄是保障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
(1)疏调气血:肝对全身气机的疏通、调畅,促使全身之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而人体气血相依,循环不息,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气血又为全身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旺盛和谐。
五脏之四——肝
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1)肝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所谓“刚”,有刚强躁急之意。
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正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
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
肝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
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
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膜拘挛,甚则抽搐等。
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瘀。
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
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
而肝阴和肝血又常偏虚。
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
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肝风等病变。
3、肝与春气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则肝应春气。
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升发、调畅。
肝的病变,在春季,得自然界少阳之气滋助,可逐渐好转。
但如果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则可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今天医考专家们对脏腑关系之心脏的相关考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期望帮助考生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一)肝与脾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饮食物消化)、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血液运行)。
1.在饮食物消化方面(1)生理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和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能够助脾运化。
脾胃的升降为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化生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
(2)病理上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常相互影响,形成肝脾不和之证。
脾虚生湿化热,湿热郁蒸肝胆,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
2.在血液运行方面(1)生理上脾气健旺,生血有源,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而能正常调节血量;肝血充足,藏泻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调节,使脾的生理活动能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养,则血液生化有源、统血有权。
所以,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病理上脾气虚弱,可致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与脾不统血也可以同时并见。
(二)肝与肾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三个方面。
1.在精血同源方面(1)生理上肾精和肝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且精和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故称之为精血同源互化。
(2)病理上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
2.在藏泄互用方面(1)生理上肝气疏泄与肾气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2)病理上肝肾藏泄失调,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以及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萎、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状。
3.在阴阳互滋互制方面(1)生理上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止肝脉寒滞。
(2)病理上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以及肝肾阳虚,肝脉寒滞之证。
正因为肝和肾之间存在着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密切关系,所以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的说法。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
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
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
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
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
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
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
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
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
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
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
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
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
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
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
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
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
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为刚脏
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肝在五行属木,木性曲直,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能;肝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气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内寄相火,主升主动,皆反映了肝为刚脏的生理特性。
肝病常表现为肝气升动太过的病理变化,如肝气上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等,临床多出现眩晕、面赤、烦躁易怒、筋脉拘挛,甚则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也反证了肝气的刚强躁急特性。
另外,肝为刚脏与肺为娇脏相对而言,肝气主左升,肺气主右降,左升与右降相反相成,刚脏与娇脏刚柔相济。
若肝气升动太过,肺气肃降不及,则出现“左升太过,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
中医是怎样认识肝的生理功能的? 肝肝藏血
中医是怎样认识肝的生理功能的?肝肝藏血肝脏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器之一。
中医认为肝在机体的生化代谢、气血调节、情志活动等方面有着主持或协调的作用,其影响极其广泛。
曾有人专门统计了门诊2000例初诊患者的发病情况,经中医辨证后发现,属五脏疾患者1642例,占全部患者的80.2%;其中,又以肝病者最多,计632例,占五脏病变的38.4%。
这一统计固然尚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但至少说明古人所谓“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的说法(《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是确有所本的。
历代医家对肝的生理功能的基本认识,主要来源于《内经》,其中尤以金元名家刘完素对其生理、病理阐发较为透析。
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将之归纳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其华在爪,其充则筋,以生血气。
其味酸,其色苍。
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其脉弦。
……此脏气平则敷和,太过则发生,不及则委和。
刘氏这些论述,是在综合了《内经》对肝的有关论述的基础上,从肝脏的生理特性、功用、其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的关系、与体表组织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展开的。
现在一般多认为肝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肝主疏泄”和“肝藏血”二个方面。
肝主疏泄主要指其具有调畅气机、促进生化代谢和燮理情志活动等生理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
《素问·六微旨大论》深刻地揭示了气的升降出入对生命的全部意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由此可见,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这就是所谓的“气机”。
而气机的畅达协调,对维系生命活动,保持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正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肝的生理特性是主舒启升发的,对气机的条达舒畅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
因此,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调,经络疏通,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也得以谐调;反之,则可导致气机紊乱,经络否涩,脏腑机能失调,从而产生各种复杂的病理现象。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7
37/42
大肠生理功效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收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中多出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 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效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心主血脉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8/42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表现。 普通称之 为广义神。即 “形征”,包含面色表情,目光眼
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1
11/42
肺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2
12/42
肺生理功效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功效。 (2)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概述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
如莲花”
象 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
表现于外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反应 于外征象
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2/4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肝的中医知识点总结
肝的中医知识点总结肝脏是人体五脏之一,中医学认为是藏血之所在,主管疏泄。
在中医理论中,肝脏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
对于肝脏的中医知识点的总结,涉及到肝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关的调养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
一、肝脏的生理功能1. 主管疏泄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主管疏泄的脏腑。
疏泄是指肝脏对气血的畅通和调节作用。
肝脏的疏泄功能与体内气血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肝气疏泄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
肝气郁结会导致气血不畅通,从而引起各种病症。
2. 储藏血液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储藏血液的脏腑。
肝主藏血,血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
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肝脏有着重要的积聚调节作用。
肝脏能够根据机体的需要,调节血液的储存和释放,保持体内的血液平衡。
3. 疏泄于于情志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还被认为是主管情志的脏腑。
情志是人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在情志方面,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与愤怒、情感、意志和梦境等密切相关。
情志调节不当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4. 血的调养作用肝脏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血的调养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肝主疏泄,在气机畅达时,血液得以健康的生长发育。
疏泄调节不当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到体内气血的协调平衡。
5. 关联肌肉、筋脉、指甲肝主筋脉、关联于指甲,所以肝气郁结时会影响肌肉筋脉的舒张收缩,还会出现指甲发白、萎缩、脆裂、有横纹等现象。
二、肝脏的病理变化1. 肝气郁结在中医理论中,肝气郁结是肝脏的气机郁滞不畅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种病理状态。
肝气郁结的病症表现为情志不舒、胁胀疼痛、胁下痞块、妇女月经不调等。
肝气郁结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
2. 肝火上炎在中医理论中,肝火上炎是肝脏的阴阳失衡,肝火上炎的病症表现为头昏目眩、眼目赤肿、胁痛口苦、耳鸣失聪等。
肝火上炎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