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病的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痔病的诊治进展

(作者: 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痔

痔病是指临床上有症状而需要治疗的痔]1]。近年来关于痔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很多,现综述如下。

1痔的发病机制

1.1静脉曲张学说此理论源于Galen和Hippocrates [2 ]他们以痔核内静脉呈不连续扩张的发现为依据提出静脉曲张学说。此后又经Mdrgagni(1749 年)、Verneuil(1855 年)、Duretl(1877 年)、Bubrick(1980年)、Dorlands(1981年)等众多学者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了静脉曲张这一“经典”学说。

1.2血管增生学说1963年Stelzner : 3,4[提出直肠海绵体的概念,认为痔是直肠海绵体增生引起的。他通过观察证实肛管黏膜下层内有动静脉吻合,象征着肛管黏膜似有勃起作用,并把黏膜下组织比作海绵体组织,称为直肠海绵体(corpus cavernosum recti)。

1.3肛垫下移学说1975年Thoms on [3 [在他的硕士论文里首

次提出肛垫下移理论,认为肛垫是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位于左侧、

右前侧和右后侧,由扩张的静脉丛、平滑肌(Treitz肌)、弹力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主要起到闭合肛门的作用。这一理论能对此前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如1963年Staubesand等]3, 4]发现它有勃起作用,可加强和协助肛门闭合。同时Benntt等发现痔切除术后,肛门自制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950年Gass-Adms : 5]就观察到痔组织中静脉周围的结缔组织变得疏松散乱、胶元纤维破碎断裂,伴有平滑肌组织变性,在断裂的结缔组织碎片形成的腔隙中被扩张的静脉所填充。1980年Haa-Fox :6]在肛垫学说的基础上,详细观察了各年龄组的肛垫支持组织的变化。他发现胎儿和新生儿痔区的弹性纤维较多,且相互平行,排列致密;青年人痔区有同样发现,但其纤维显得疏松;30岁以后,其结缔组织开始退化;到老年时,其弹力纤维较少而疏松,且发生退变、断裂及扭曲现象。前述说明痔病是肛垫支持组织断裂,肛垫内静脉扩张致肛垫肥

厚增大脱垂所致。

1.4血流动力学理论正常情况下,动静脉吻合宛如一个血库,通过调节吻合管的开合使肛垫供血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肛垫的体积大小。但是,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如腹内压升高、直肠壶腹的机械性梗阻、妊娠或某些体液生化变化、饮酒或辛辣食物等,均可能导致调控紊乱,激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吻合管痉挛,组织缺血缺氧;继而肛垫组织因缺氧刺激,释放组胺,产生局部组胺效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

挛,动静脉吻合管突然开放,导致痔静脉丛的血流量骤增,扩张充血。由于此时毛细血管关闭,动脉血经动静脉吻合管直接流入静

脉,因而肛垫组织缺氧,缺氧又刺激局部组胺分泌,加重吻合管扩张。导致静脉血流淤滞、组织水肿、血栓形成等。因此,认为动静吻合发生调节障碍是痔发病原因之一]乙8]。

1.5盆底动力障碍理论关于盆底动力障碍对痔病的影响]8, 9],有专家提出肌源性高肛压和痔源性高肛压两个概念。肌源性高肛压指括约肌高张力压迫影响血液回流导致肛垫充血肥厚。痔源性高肛压是肛垫充血肥大引起肛管压升高。不管哪种高压形式都将增大排便阻力,势必通过增加腹压来完成排便,粪便强力通过高压的肛管时,不但影响肛垫内血液回流,造成严重的充血,还会拉长或撕裂肛垫的支持组织,肛垫失去支持而位置下移,从而使肛垫由间歇性脱出发展为持续性脱出。

2痔的非手术治疗

2.1注射疗法1869年John Morgan首先报道通过注射疗法治

疗痔疮。早期的注射法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1879年Edmund Andrews收集并报道了3295例,并发症较多,包括剧烈疼痛、腐肉形成等,其中9例死亡[10]后来Andrews提出用低浓度溶液分次注射的原则后,在20世纪初期被广泛承认和应用。国内于20世纪80年代掀起注射疗法高潮,各种注射疗法(药物)层出不穷,最具有代表性的当

属消痔灵注射法(硬化疗法)。1979年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和19个医疗单位用消痔灵注射法治疗1168例,痊愈率为96.4% : 11]由于近20多年来肛门直肠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学的飞速发展,消痔灵疗法的“四步注射法”很多医生不再米用,但消

痔灵药液却依然是临床医生的重要武器,得到广泛的应用]12 ]。

2.2胶圈套扎即借助专用器械,用胶圈套扎内痔根部,1963年Barron发表此法。我国肛肠病学者黄乃健于1973年报道应用本法,此后国内陆琦、杜克礼、黄恒祥等均各有心得]13]。国外文献报道]14,15]胶圈套扎术后出血发生率08%〜15%,脓肿发生率1%,肛门狭窄发生率05%。我国近年有关胶圈套扎的文献报道已较鲜见。

2.3冷冻疗法1969年Lewis : 14]首先报道应用液氮冷冻治疗内外痔。1982年Oh : 14 ]主张只用于内痔。但均存在疼痛、水肿、愈合时间长的不足。国内丁义山1987年]16 ]报道用液氮冷冻针治疗内痔200例,回访185例,治愈率8333%,好转16.66%。近年来未再见到大宗病例报告。

2.4激光疗法1987年Sanker和Jaffee : 14 ]用激光治疗I、H 期内痔,使痔核凝固,所用的激光功率为5〜10W,治疗2〜3s,结果见到一些相当严重的并发症,现在已不再用于内痔的治疗。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此法的散在报道,近年基本未再见诸文献,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亦接诊过多例激光治疗后修复十分困难的患者。

2.5其他疗法1979年Neiger : 14]报道应用红外线凝固治疗内痔,但Salvati等学者的经验是主张不用此法。近年来利用各种物理治疗仪治疗痔的报道渐多,如王少军等(2002年)[17]报道用高频痔疮治疗仪治疗痔疮2407例,治愈率100%,术后疼痛1557 例, 肛缘水肿204例,出血22例,尿潴留14例。孙振芝等(2002年)

:17]报道用微波治疗机治疗痔236例,治疗后5〜7天痔坏死脱落,

此后需2周左右创面愈合。胡捷等(2003年)[18 ]报道用ZZ型电脑肛肠治疗仪治疗痔75例,并设对照组72例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长于对照组,尿潴留、肛门坠胀发生率

低于对照组。常超(2003年)[19 ]报道用YHZ-3风冷式红外线治疗仪治疗内痔280例,结果显示有效率分别为I期98.2%,II期70.0%,

皿期30.0%。

3痔的手术治疗

长期以来手术都是治疗皿、W期及部分I期内痔及混合痔等脱垂

性痔的主要手段。1937年Milligan-Morgan设计的痔开放切除术[20]60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脱垂性痔的基本术式和金标准,该术式的基本操作就是“外剥内扎”数十年来众多的肛肠科医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改良术式。1949年Bacon将外痔剥离到齿线后用中弯血管钳将内痔段钳夹切除,在钳下行连续缝合,外痔切口开放。1952 年Turell用Bacon法将痔切除后,行绕钳缝合至齿线,边退钳边收紧缝线,外痔切口开放。1956年Parks : 20 ]介绍了一种半开放式的改良术式,被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