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
2、岩层厚度
秦岭造山带的岩层厚度变化较大,不同地点的岩层厚度差异明显。在造山带 北部,岩石年龄较老,岩层厚度较大;而在造山带南部,岩石年龄较新,岩层厚 度较小。
3、地形地貌
秦岭造山带地形地貌复杂,由北向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造山带北部,地 形陡峭,峰峦叠嶂,谷地狭小;而在造山带南部,地形相对平缓,谷地宽阔,盆 地较多。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
01 引言
03 演化过程 05 结论
目录
02 起源 04 影响 06 参考内容
引言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主要碰撞 带。这一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理解地球板块构 造、地壳变形和地质灾害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西秦岭造 山带的起源、演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和矿藏的影响。
起源
西秦岭造山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当时,古地球上 的大陆开始分裂,形成了华北和扬子两个大型地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地 块逐渐向今天的位置移动,并在约1.9亿年前发生了碰撞。这一碰撞事件导致了 西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在碰撞过程中,两个地块的边缘相互挤压,地壳发生变形 和增厚,最终形成了西秦岭造山带。
三、生态环境
1、影响
秦岭造山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造山带的形 成影响了气候分布,使得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特征截然不同;其次,造山带内的 丰富植物和动物资源为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造山带地质结构复杂, 矿产资源丰富,但也带来了较高的开发成本和环境压力。
2、现状与保护措施
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深入探究西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及其与 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范研究,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 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相信未来对于西秦岭造山带的 研究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219529168_西秦岭迭部县达拉乡地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 4月下110地质勘探G eological prospecting西秦岭迭部县达拉乡地区金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韩学坤(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天水 741020)摘 要:研究区大地构造分区属秦祁昆造山系、秦岭弧盆系、西倾山-南秦岭陆缘裂谷带。
笔者在开展甘肃省迭部县达拉乡地区1∶5万矿产远景调查工作时,对区内金矿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与区域典型矿床马脑壳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相似,区内成矿区带、沉积建造、构造线方向与马脑壳金矿相同,大河坝组是主要的含金地层,其复理石沉积建造,砂岩、板岩接触部位及其它沉积相过渡带是重要的金矿富集部位;在年那一带有U、W地球化学异常和遥感环形构造,推测深部可能有隐伏花岗岩体存在;区内圈定的化探综合异常和遥感异常套合较好,是主要的找矿信息;地表发育的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地段,是金矿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
研究区成矿模式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预测年那一带找矿靶区金金属量4000kg。
关键词:西秦岭;金矿;成矿规律;成矿预测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08-0110-3Structural features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Dala Township, Diebu County, West QinlingHAN Xue-kun(The First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Gansu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reau, Tianshui 741020, China)Abstract: The Structural divisions of the study area belong to the Qin-Qikun orogenic system, the Qinling arc-basin system, and the Xiqingshan-South Qinling continental margin rift belt. The author established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 area when carrying out a 1∶50,000 mineral prospect investigation in Dala Township, Diebu County, Gansu Province. The potential of gold resources in the area was analyzed, a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gold ore minera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ere similar to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horse brain case gold ore in the typical ore deposit in the region, the direction of the mineralization zone, sedimentary construction and tectonic line in the area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horse brain shell gold deposit, and the large river dam formation was the main gold-bearing strata, and its compound stone sedimentary construction, sandstone, slate contact parts and other sedimentary facies transition zones were important gold enrichment sites. In that year, there were U and W geochemical anomalies and remote sensing ring structures, and it was speculated that there may be hidden granite bodies in the deep part; The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comprehensive anomalies and remote sensing anomalies delineated in the area are well interset and are the main prospecting information. The silicification, carbonate, limonite, chlorite and pyrite mineralization areas developed on the surface are important direct prospecting marks of gold mines. The metallogenic mode of the study area was medium and low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gold ore, and the amount of gold metal in the prospecting target area in the forecast area was predicted to be 4000kg.Keywords: West Qinling;gold mine;Metallogenic law;Metallogenic prediction收稿日期:2023-02项目基金:甘肃省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甘肃省迭部县达拉乡地区1:5万矿产远景调查”(2016-2018)。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漳县一车厂断层的结构及构造演化
LI ANG Sho u. yu n3 1YU Fe i 3 1 LI U Ga o )
, ,
1 ) S c h o o l o f G e o l o g y a n d Ge o m a t i c s , T i a n j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T i a n j i n 3 0 0 3 8 4 ;
Th e Co mp o n e n t s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t h e Zh a n g x i a n - Ch e c h a n g Fa u l t
Z o n e i n t h e No r t h Ma r g i n o f We s t Qi n l i n g
a n d I t s De f o r ma t i o n Hi s t o r y
G UO J i n - j i n g ¨ , HAN We n . f e n g ¨ , WANG Z h i — q i a n g , MA Z h a o . W U ,
至少 可 以辨别 出 3期 性质 、规模 、运动 学特 征各异 的构造 变形 事件 。第一期 为 向北北东 陡倾 的伸展 正断层 作用 ; 第二期 为 向南 南西倾 的 由南 向北 的逆 冲断层 作用 ; 第 三期 为沿近 直立断 面左旋 走滑作 用 。 尽管 每期变
15秦岭-大别造山带
宽坪群
2. 震旦纪—早奥陶世阶段
商丹缝合带中除了有中新元古代蛇绿 岩外,还存在早古生代蛇绿岩块 ( 447 - 3 5 7 Ma) 和 俯 冲 型 的 花 岗 岩 (444Ma),说明这一阶段沿商丹带又 拉开形成洋盆。
469.7±7Ma
6
点数
5 4 3 2 1 0
QL01T01 (N=35) ICP-MS SHRIMP
4. 三叠纪阶段
高压、超高压兰片岩、榴辉岩以及古地磁 证据表明,秦岭全面陆陆碰撞造山发生在中晚 三叠世,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依次沿勉略带 和商丹带向北俯冲碰撞,最终形成造山带。秦 岭—大别洋的闭合由东(中晚三叠世)向西 (中侏罗世)呈剪刀差式进行。 随着古生代陆块的漂移、重组,东欧地台、 西伯利亚地台与塔里木地台、华北地台、扬子 地台联成一体,于是古亚洲大陆形成。
439.5±9.5Ma 427.7±7.5Ma
(据陆松年)
干岔口群火山岩
3.中奥陶世—二叠纪阶段
该时期勉略洋盆开始打开,在勉略洋与商 丹洋之间分离出秦岭微板块。此时秦岭微板块 向北俯冲形成一系列俯冲型花岗岩,形成活动 大陆边缘,勉略带由于拉开成洋盆形成被动大 陆边缘。 在晚泥盆世—石炭纪时期,商丹带在太白 山、宁陕一带首先发生初始点碰撞,形成俯冲 碰撞型花岗岩。由于俯冲速度较慢,此时没有 发生造山。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经历了四个构造演化阶段: 1.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阶段 中元古代时期以古老陆块的扩张裂解作用为 主,形成了复杂的秦岭—大别裂谷系,即以豫、 陕边界为中心,出现了三叉裂谷系。中元古代晚 期—新元古代早期裂谷拉张形成小洋盆。在晋宁 运动的影响下,中新元古代的裂谷和小洋盆发生 拼合。
年龄 (亿 年)
7
点数
东、西秦岭和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差异与盆地
东、西秦岭和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差异与盆地
高长林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2006(028)005
【摘要】秦岭-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北纬30°与34.5°之间,其南北分别为扬子与华北地块。
通常以青海共和盆地以东至河南南阳盆地以西区间统称秦岭,并往往又以甘肃微成盆地为界,东西分别称东秦岭和西秦岭,又以南阳盆地以东到郯庐断裂以西称为大别造山带。
近年来工作表明,东秦岭/西秦岭/大别造山带三者的构造演化之间既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所不同。
三个造山带的相似处是:它们都位于古中国洋的东段,即古中国洋的形成演化是相似的,就是说,在晚元古代一早古生代具相似的演化特征。
【总页数】1页(P498)
【作者】高长林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2
【相关文献】
1.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 [J], 张淼;云金表
2.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
盆地为例 [J], 范小林;陈浙春
3.西秦岭礼岷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变形分析 [J], 张东旭;程彧
4.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学研究 [J], 李学刚;杨坤光;王军
5.《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盆地演化与油气勘探》一书出版 [J], 高长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摘要】本文首先从地理环境与构造格局两方面对陕西小秦岭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区在断裂、褶皱构造、侵入体构造和单斜构造方面表现出的区域构造特征进行了分类阐述,进而总结出该区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扩张收缩的脉动式运动。
【关键词】陕西小秦岭;地质构造;侵入体构造;演化特征1.陕西小秦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1.1地理环境小秦岭地处华北陆台南缘、东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北缘、新华夏系太行山隆褶带西南端,是我国重要的黄金地之一。
小秦岭山势由北向南依次变缓,南坡水系源远流长,沟谷切割较深。
该区气温较低、无霜期短,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气候。
该区交通较为便利,区内有陇海铁路自北穿过,南部盆地区有312国道、洛华公路穿过。
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铁、铅、煤、石墨和大理石等。
1.2构造格局小秦岭地区地壳组成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特征,并以上太古界出露于北部太华台拱的太华岩群为蓄晶基底。
盖层出露于南部金堆城台凹,其组成分为元古界和下古生界。
小秦岭地区经过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即早期的粘塑性变形变质、中期的塑性变形变质和晚期的脆性变形叠加,最终形成三大构造格局,即北部的太华隆起带、中部的石门坳陷带和南部的北秦岭北缘构造带。
1.2.1太华隆起带太华隆起带分布于小秦岭构造带周围,主要经过四期变形褶皱而成,但对于各期的褶皱形式目前的学者众说纷纭,林宝钦(1989)、吴文奎(1989)等认为第一期为平卧褶皱,第二期为同斜褶皱,第三期为倒转褶皱,第四期为开阔褶皱。
蔡乃仲(1989)认为该区为三期同褶皱,每次主应力方向都发生变化,主要变化形式可总结为:南北向-东西向-南北向,并使褶皱轴面反复弯曲。
从岩相分布来看,太华岩群可分为上太华岩群和下太华岩群,其中前者含有一套孔兹岩系特征的副变质岩,原岩为各类沉积岩、火山沉积岩;后者为变质岩浆岩,原岩为斜长角闪岩。
1.2.2石门坳陷带石门坳陷带地处小秦岭构造带中部,包括巡马道断裂至石门断裂之间的地区。
(完整word版)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1 秦岭造山带的基本特征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造山带,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l)整个秦岭造山带基本上是沿秦岭山脉近东西向延伸,但向东至大别山附近被郊庐断裂带错开,分割成东西两个段落.其东段北部被左旋平移近500km至胶南地区,即为现有的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南部为宁镇造山带,西段则为大家一般所指的秦岭造山带。
(2)横向上,造山带由陆块和其间的结合带组成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郑庐以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商舒逢合线一秦岭地块一勉略逢合线一扬子板块;以东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大别一胶南造山带一下扬子地块一宁镇造山带一扬子板块。
(3)历史演化上,“吃”一“碰”一“扛开”的模式较简明地反应了秦岭造山带的整个演化历程,按照这一模式,秦岭造山带是在秦岭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洋壳向华北板块不断单向俯冲,即“吃”;洋壳俯冲完之后,便发生板块碰撞,即“碰”;碰撞之后,伴之而来是强烈的干挤使造山带产生向北和向南的对称逆冲推覆,即“扛上开花”。
2、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分裂,在秦岭洋中形成一独立的大陆地块。
之后,该地块由于“郑庐转换断层”的影响而被错开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秦岭地块;东部为下扬子地块。
从古生代末期开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向运动,秦岭洋洋壳向华北板块单向俯冲,至早中生代,下扬子地块先于秦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使华北板块沿“郑庐转换断层”破裂,随后,由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北面进一步左旋平移造山,形成北缘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后缘则在扬子板块与下扬子地块的碰撞结合部形成宁镇造山带。
由于郊庐以西的西秦岭造山带地处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中部,强烈造山作用使夹持于两板块间的秦岭地块大规模压缩、上隆剥失等,因而现残留的仅是变形和变质都十分强烈并呈狭长带状的地块。
郑庐以东,由于位处华北,扬子两板块边部,挤压应力相对较弱,而且挤压应力大部分被沿邦庐断裂大规模的平移作用所消耗,因此,下扬子地块变形较弱,保留下来的块体也较大,造山作用也较弱.“郑庐转换断层”在转变为郊庐平移断层过程中,南部由于受扬子板块的限制与掩盖,因此,邦庐断裂带便于大别山南缘突然中止。
陕西南秦岭地质组成及其演化
秦 岭小 板 块
蛇 绿 岩 结 晶基 底
O
前
言
,
秦 岭是 一个 有漫 长演 化 历 史 和 具 复杂 结构 的复合 型 大陆 造 山带 就 了秦 岭三 大块
( 华 北南 缘
、
长 期复 杂 的构造 变 动造
。
秦岭地 块
、
扬子北 缘 南缘
、
)
、
两大 缝合带 的基 本构造 格 局
研 究 区 横跨 秦 岭地块 (原 秦岭板 块 一 石 泉 巨大 构造 带
,
、
印
标 志着南 秦岭 板块 构造体 制 的结束 ; 燕 山 多 期陆 勉略一 石 泉 巨 大 构造 混 杂岩 带 和 巴
(图 1)
。
内 巨 大 的 向南 推覆 构造 最 终 造 就 了 南 秦岭 构造岩 片 系 统
山 推覆 构造 前 锋带 三大 构 造单 元的构 造格 局
1
.
两类 不 同 性 质 的基底 岩 系
,
、
中元 古 代 荃 底 形 成 阶
、
晚元 古一 早 古 生代 统 一 扬 子 大 陆 北 缘 演化 阶段 个 大 的演 化 阶段
,
古 生 代勉 略一 石 泉海槽 的形 成
闭合 造 山 阶 段
。
和燕 山 以来 的 陆 内造 山 关键词
陕 西 南秦 岭
并 形 成 了相 应 的岩石 建 造 与构 造 变 形 组 合 过渡基底 陆 内造 山
。
)
扬子 地 块 ( 原扬 子 板块 ) 北 缘 和 其 间的勉 略
。
,
该 区 地 质组成 与构造 特征 为扬 子板块 北缘 长期复杂 演化 的结 果
、
尽管 在
多 次构 造变 动一 推 覆 的 真 实记录 从 岩 石 组合 大 的演 化 阶段
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
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张本仁 高 山 张宏飞 韩吟文 等著北 京内 容 简 介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扩充加工提炼而成。
该课题研究以化学地球动力学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强调区域壳幔体系组成与状态的具体约束作用,在造山带常规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侧重开展壳幔深部组成、过程、演化及壳幔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强调和体现地球化学与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的有机结合。
本书尽可能从多个方面对秦岭造山带现今地球化学研究做一阶段性总结,从而为大家提供一个造山带地球化学系统综合研究的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地球化学、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及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参考使用。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张本仁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ISBN7唱03唱010490唱0 Ⅰ畅秦… Ⅱ畅张… Ⅲ畅秦岭褶皱带地球化学 Ⅳ畅P54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36434号责任编辑:彭克里 / 责任校对:曹锐军责任印制:刘秀平 / 封面设计:魏立航科学出版社发行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倡2002年9月第一版2002年9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1200 开本:787×1092 1/16印张:121/4 插页:1字数:382000定价:40畅00元(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负责调换枙新欣枛)前 言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成矿背景”中地球化学二级课题“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物质分异、状态及其同造山过程制约关系”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49290100,课题编号49290102。
项目起讫日期为1992年6月至1996年12月。
本书以本课题原结题报告反映的内容和成果为基础,吸收了我们参加原地质矿产部“七五”期间“秦巴地区基础地质问题及主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重点项目,及“七五”和“八五”期间本课题成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几个面上项目所取得成果的有关部分,并引用了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秦岭地区的专题地球化学研究论文的成果与数据,按照我们提出的对造山带进行系统地球化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见绪论),进一步综合、加工和提炼写成的。
小秦岭金成矿带
小秦岭金成矿带一、区域构造背景小秦岭地区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华北地台南缘华山-熊耳山隆起区,属太华地块,为华北地台与秦岭微板块的交界地带,由太华台拱和金堆城台凹2个次级单元组成,南以铁炉子-三要-黑沟-栾川断裂与北秦岭构造带毗邻,北以小秦岭山前断裂(太要-故县断裂)为界。
本区地处华北克拉通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相接地带,中生代以前为华北克拉通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克拉通边缘特征;在中-新生代经历了秦岭造山带陆内造山运动后,成为秦岭造山带的北缘组成部分。
由于受板块边界深断裂和秦岭褶皱带长期活动的影响,区内构造形态复杂,断裂与褶皱均较发育。
小秦岭地区大地构造上是秦岭造山带的一部分,其区域成矿背景与秦岭造山带紧密相关,小秦岭金矿田也是秦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演化及成矿过程也与秦岭造山带之形成演化相伴始终。
秦岭造山带为“三块夹两缝”的构造划分,即其主要由华北板块、秦岭微板块与扬子板块组成,三者之间分别被商丹缝合带和勉略缝合带所分割。
秦岭造山带东部以秦岭山前断裂为北界,与华北地块相接,西部以武山-德欠断裂构成西秦岭与祁连造山带的分界,南部以玛曲-南坪-荷叶坝-南坪-略阳-勉县-石泉-城口-房县-襄樊断裂构成南部界线,分别与松潘-甘孜造山带、扬子地块相接。
根据主造山期构造特点和中新生代构造叠加特征,可进一步将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划分三块、两带,即由华北地块、扬子地块、秦岭地块和商丹、勉略两主缝合带。
其中商丹带北侧的北秦岭为华北板块的大陆边缘构造单元,与华北克拉通以方城一奕川一洛南断裂带为界,发育具有岛弧和弧后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变火山一沉积岩套和具有岛弧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岩类和基性侵入岩类,是秦岭早古生代洋盆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带。
秦岭微板块在晚古生代之前属于扬子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是在伴随勉略洋盆发育过程中逐渐从扬子板块北缘解离出来的挟持在两条主缝合带之间的微板块。
商丹蛇绿岩带和勉略蛇绿岩带分别代表秦岭自新元古代和泥盆纪发展起来的两个有限洋盆,三个板块沿两主缝合带依次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奠定了秦岭的基本构造格局。
小秦岭地体新太古代构造-岩石单位及地史演化
小秦岭地区基础地质渊研历史悠久 ,前人作 了大量工作 , 在
岩 石 中的钾 长 石 一 斜 长石 矿 物 对 、 石榴石一 黑 云 母 矿 物 对 电子
平衡 温度为 4 0 9 . 8 — 7 6 1, 压力为 4 3 0 0 x 1 0 5~ 1 时 的地质基础理 论指 导下 , 找矿成果显著。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 探 针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
, ,
回
阿
闽 网 田 网 , 周 ・ ] ] I 3 状 构 造 及 A 型褶 皱 。 岩组 中片 麻 岩 的长 英 质 脉 体 平 行 片 麻 理 , 尖
灭再现或侧现 , 呈 串珠状 、 拉长的藕结状 和不对称 的钩状等。
1 一 娘娘山花岗岩超单 元 2 一 闵峪花 岗岩超单元 3 一 桂家峪花岗 超单元 4 一 四范沟岩组成 5 一 斜 长角闪岩组成 6 一 杨寨峪灰 色片 2 焕 池 峪 岩 组
裂 以南 的 区域 , 呈 北 西 西 一北 西 走 向 , 构 成 五 里 村 背 形 。总 而 积 大
于 3 0 K n i 。
主 要 分 布 于 分水 岭两 侧 。 北 侧 由西 向东 经 西峪 、 观音堂 、 雷 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 1岩 石 特征
坡至 灵湖峪脑 , 呈北西西 向展 布 , 构成老鸭 岔背形北翼及 七树坪
,
新理 沦的应川 和认 以的提 高 , 得 出的结论 自然会与前人有所 5 9 0 0 x 1 0 5 P a ,变质作用发生在中高温中压条件下 ,达低角 闪岩 笔者 曾参 与小秦岭地 区河南部分第二轮 1 : 5万 区调 , 并在 相一 高 角 闪岩 相 。矿 物 相 对 含 量 、 岩石 化 学 数 据 反 映岩 组 富 S i O 、
西秦岭构造格局及找矿方向
大中型金矿床 ; 南部赋矿地层 主要为中泥盆统西汉 水组 ( 张传林 等 将其解 体 , 分解 出元古 界 ) 和安 家 岔组 , 均是一套 海 相 细碎 屑 及碳 酸盐 建 造 。该 区为
主要铅 、 锌成 矿带 , 代表 性 矿 床 有厂 坝 、 家 庄 铅 锌 代 矿 , 拉地铅 锌银矿 等 。 下 23 南秦 岭 印支 褶皱 带 . 即临潭 一宕 昌 一凤 县 断 裂 以南 , 曲 一略 阳 一 玛
第3 4卷第 1 期 2 1 2月 02年
甘
肃
冶
金
Vo . No. 134 1
GANS U MEn LLURGY
F b 2 1 e ., 0 2
文章编号 :6 24 6 (0 2 0 -0 1 4 17 -4 12 1 )10 9 - 0
西 秦 岭 构 造 格 局 及 找 矿 方 向
Ab t a t I hs p p r s r c :n t i a e ,we sat d f m t e d e a ls a d c mb n d w t tair p i ,me a r hc fce ,ma mai tre r h e p fu t n o ie i srt a h e o h g tmop i a is g t c
带、 中秦 岭海西褶皱带 、 南秦 岭印支褶皱带 ( 又分为碌 曲一 县逆 冲推覆构造带 、 成 迭部- 武都逆 冲推覆构造带 、 曲. 玛 文
县逆 冲推覆构 造带) 及碧 口地体等构造单元 。该区几经秦岭造 山带 活动 的影 响和相邻 褶皱系 的干扰 , 形成七个成 矿区, 各区有着不 同的地层结构 , 不同的构 造特 征 , 经受 了多次不 同的地质作 用 , 而也有着各 自特殊 的成矿 专属 从
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目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3引言31、秦岭造山带简介3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4 2.1 扬子板块42.2 华北板块42.3 下扬子板块4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53.1 造山运动6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63.2.1 俯冲造山作用73.2.2碰撞造山作用73 2.3 陆内造山作用7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84 总结9参考文献9浅谈东秦岭造山带及其形成过程学生姓名:孙淑艳学号:20095081219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王义民职称:教授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
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
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orogenic role that rather than the past, is only the yangzi and north China two 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ic role, but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in between these two and gripping the qinling plot and the yangzi plot under several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It is after three various tectono-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orogenic belts. Its main orogenic role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three plate with two cut along the collision, experienced a long subduction of complex orogenic process. From the rift tectonic plate tectonic system for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expansion, dive the collisions, reflect the qinling long-term in tethys, many continental crust tectonic domain block group of separation and collage, hyperplasia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and form, also show is in both ancient mantle dynamics and leads t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and continent dynamics mainland.Key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Yangtze plate; The north China plate; Down the Yangtze plate引言秦岭横越中国甘肃、陕西、河南诸省,是一条东西走向山链的中间地段。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关 于 其 成 因 及构 造演 化
,
虽 然仍有分岐 与争议
` 一 ’〕 。 〔
但多 数研究者普遍认为 它 主 要是华 北与扬子两 大板块 的碰撞造 山
,
新 的研 究证 明
〔, “
, ,
,
,
秦岭造 山 带是 长 期 分 隔 中 国 华北 与 扬 子两 大 陆块 的分 界线
,
具
有复 杂 的物 质组 成 和 结 构 构造
。
本文 仅 从秦 岭造 山 带 的基 本构造 单 元 划 分
,
岩石 地 层 组 成
,
深 部结 构 与状 态 和 构造 演化
概 括其 基本构 造 格 局
重 塑 造 山 带形 成 与演 化 的构造 过 程 及其
基 本
构造
单 元
划分
,
秦岭 造 山 带 地表 地质 最 基 本 的 事 实 是 它 主 要 由 三大 套 构造 岩 石 地 层 单位 所 构 成 三个 主 要 演化 时 期
。 ,
,
经 历 了 三 个 主 要 演化 阶
3 Z ,
,
2
.
主造 山期 ( t P 一 T ) 板 块构 造 演 化 阶 形 成裂
在 早 中元 古 代 以 扩 张 构 造 体 制 占主 导
,
谷 与 小 洋 盆 兼 杂 并存 的基 本 构 造 格 局
经 1 0 一 8 亿 年 晋 宁期 从 扩 张 垂 向加 积 增 生 构 于 晚 元 古 代 中晚期 开 始 进 入
①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②张 国 伟 男 研究
。 , , , ,
于 晚元 古 代 一 中三 叠 世 经历 现 代板
秦岭
秦岭地质概况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区域现今的地壳结构构造和地表地质面貌是地质历史过程长期复杂演化的综合结果,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体制的演变,是多元多源地球动力学作用的产物,既主要受控于全球统一动力背景及其派生的区域动力作用,也不能排除可能是区域局部特殊动力作用所致,具有十分丰富的地质信息。
因此,在区域地质研究中首先要充分重视研究区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不仅避免“坐井观天”之弊,而且又能获取区域地质共性和差异性信息,为客观研究认识区域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奠定基础。
(一)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在现今的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它东邻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及其俯冲带,南接印度板块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图2-1),恰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的特殊区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着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和板内构造作用,并控制着中国大陆南、北有别,东、西差异显著的地质结构和构造面貌(图2-2)。
图2-1 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中国大陆(引自金性春,1984)1.离散边界;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从地质历史角度分析,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在其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任纪舜等,2000,图2-3),经历不同时期的构造过程(表2-1),与其相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
在全球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域的小陆块群的复杂聚合、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在全球古陆块和造山带分布图上,中国大陆内的小型古陆块的发育表现得尤为显著(图2-4),表明中国大陆地壳结构有别于世界其他大陆的独特性。
秦岭构造演化史
构造发展史——秦岭【摘要】秦岭作为分隔中国南北大陆的著名大陆造山带,长期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近20余年来,随着板块构造理论与造山带新思想的发展,研究者们对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认识到秦岭造山带是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对接碰撞而成的造山带。
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在不同的构造时期以不同的构造体制、不同的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复合叠加而成现今的造山带景观。
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其主要经历了3 个不同演化阶段:1.晚太古代—早元古代造山带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晚元古代—中三叠世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构造演化阶段(张国伟等,1996 )。
在这一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中造就并残存了大量的地质构造形迹,赋存了有关造山带形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的丰富信息。
尤其是元古代作为大陆生长的主要时期而倍受重视,得到了广泛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随着秦岭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以及超大陆形成与裂解的恢复重建,对于秦岭地区元古代构造格局、构造体制与演化细节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争议。
主要涉及华北、北秦岭、扬子陆块的时空演化关系和相应的构造体制,最关键的是北秦岭的构造属性问题。
【关键词】秦岭演化构造作用一概述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花岗岩类的活动占有重要地位,花岗岩的广泛分布是大陆地壳尤其是造山带的重要特征之一。
秦岭造山带中不同时代、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十分发育,其形成与造山带的发展演化息息相关,是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真实记录。
每次岩浆活动及其特定的岩石类型都表征了秦岭造山带板块构造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和型式。
深入研究秦岭花岗岩是阐明秦岭造山带形成、发展、演化和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之一。
秦岭花岗岩的主要特征:1.秦岭花岗岩明显的有七个重要形成期:①阜平期(25~29亿年);②吕梁期(17~20亿年);③晋宁期(8~11亿年);④加里东期(4~6亿年);⑤海西期(2.4~3.8亿年);⑥印支期(1.9~2.2亿年);⑦燕山期(0.8~1.7亿年)。
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演化过程
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演化过程郭进京;韩文峰【期刊名称】《地质调查与研究》【年(卷),期】2008(31)4【摘要】从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红层沉积的岩石组合、空间分布和构造变形特征分析,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红层沉积可以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对应于三个构造演化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层:该构造层以深紫红色、灰色砾岩、砂岩为主,并含有特征性的黑色页岩和煤层为特征;构造变形以北东东向褶皱和断裂构造变形为特征,反映了早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的构造变形动力学为北西-南东向地壳挤压收缩,可能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内斜向汇聚有关.2)晚白垩世一古近纪构造层:该构造层以砖红色、紫红色砾岩、砂岩、页岩为主,间夹有灰色、灰黄色、灰绿色泥岩和页岩层.具有不连续面状分布的特征,指示了其沉积时地壳的广泛拉伸的构造背景;古近纪末期的构造变形以与现今北西向构造线一致的宽缓褶皱和断裂构造变形为特征,可能指示了新生代初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的构造动力作用第一次远程构造响应.3)新近纪构造层:该构造层以近水平的产状、典型的细碎屑沉积为主要特征,特别是红粘层、淡水碳酸盐层的存在以及含有的三趾马化石特征,空间上与主夷平面的密切联系指示了新近纪早期经历一个夷平剥蚀期,这一阶段地壳构造稳定,变形以块断作用为主.西秦岭在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构造演化过程后,开始进入了第四纪以来以块体变形和快速隆升的构造阶段,这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持续汇聚导致的周缘山系的崛起和变形相一致.【总页数】6页(P285-290)【作者】郭进京;韩文峰【作者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北缘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来自构造节理分析的证据 [J], 任收麦;葛肖虹;刘永江;乔德武;尹成明;Franz NEUBAUER;Johann GENSER2.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新生代构造活动——兼论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形成过程的指示意义 [J], 王志才;张培震;张广良;李传友;郑德文;袁道阳3.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的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J], 郭进京;韩文峰;赵海涛;张帆宇;梁收运4.西秦岭及周边地区构造体系划分与构造演化 [J], 杜子图;吴淦国;吕古贤5.黑龙江东部晚中生代盆地群构造层划分及构造沉积演化 [J], 和钟铧;刘招君;张晓冬;陈永成;董林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秦岭构造带在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它对于八十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关于大陆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大陆造山带地质演化规律的重要地区。
一晚太古宙统-克拉通地块的形成和早元古宙的分裂,古秦岭构造带的初始形成现今秦岭带内部及其南北两侧相邻地块边缘地区,目前确认和基本认为是太古宙的岩系主要有:华北地块南缘基底中的安徽蚌埠地区的下五河群、霍邱群,河南与陕西的太华群、登封群,山西中条山的氵束水群等;杨子地块北缘的大别群,黄陵地块的崆岭群结晶杂岩系,乃至川中地块的基底部分。
1、华北地块南部晚太古宙地壳组成华北地块南缘紧邻秦岭构造带,其古老基底是华北地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太古宇和下元古宇组成。
概括本区晚太古宙地壳主要由二类地体构成,即位于本区北部的以登封群为代表的花岗——绿岩区和南部以太华群为代表的高级片麻岩区,二者以逆冲推覆断裂相邻接,共同组成华北地块南部太古宙统一地块。
登封花岗——绿岩区和太华高级片麻岩区以鲁山——午阳一带的青草岭断裂为标志,表现为一种逆冲推覆构造关系,沿古老的青草岭断裂太华群可能叠置在登封群之上。
现今太华高级区成为华北地块古老基底出露的最南边界,但并非是华北地块太古宙时古老陆壳的南界。
2、扬子地块北缘的太古宙地块大别地块核部出露大别群,它是一套经多期变形变质的复杂结晶岩系,变质达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
其岩石组合、构造变形,近似太华群的组成与构造特征。
大别群出露区的区域磁场特征与华北地块太古宙基底的高值正异常场十分相似。
据新近同位素年龄结果看(最大年龄数据在25~29亿年左右),其形成时代为晚太古宙较为合适。
黄陵地块位于杨子地块中部。
崆岭杂岩系岩层中有28.5亿年,(U—Pb一致线)同位素年龄,岩石组合具有孔兹岩建造的基本特征,古构造也表现为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类似于太华群,属晚太古宙。
3、关于秦岭构造带内的太古宙岩系。
秦岭群是秦岭构造带内变形最复杂、变质最深又很不均一、岩浆活动剧烈的一套中深变质杂岩系:其南北两侧均为复杂断裂系所夹持,呈巨大透镜状岩块断续成带分布,绵延千公里,纵贯秦岭带。
秦岭群原非统一的一套岩层,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岩片、岩块组合体。
原秦岭群现已逐步解体,已分出丹凤群、草滩沟群等。
并且还将进一步分解。
根据秦岭群中强烈发育韵不同尺度的多期叠加变形和韧性断裂逆冲叠置特征,以及其中一些岩块在岩石组合与变形特征上与太华群的极其相似性,并考虑一批较老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原秦岭群中至少包裹着一些晚太古宙一早元古宙的岩块、地块。
这些夹持于复杂构造变形变质带中的晚太古宙古老岩块,与太华群一同是古秦岭构造带的基底。
秦岭带中沿山阳——凤镇断裂也断续分布着一系列古老地块,如河南西峡一带韵陡岭群,陕西柞水的小磨岭杂岩系,可能也属早元古——晚太古宙。
综合以上分析,秦岭带内及其南北两侧华北与扬子地块边缘的晚太古宙岩群,参考有限的古地磁资料,从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的相似一致性表明,它们原本是同一时代密切相关的变质岩系,由它们组成了晚太古宙统一基底。
因此我们认为,晚太古宙时,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基底至少在本区是以登封花岗——绿岩区和太华高级片麻岩区为代表的两类地体所构成的统一陆块。
秦岭带内部及其两侧边缘地带广泛成带分布着早元古宙断陷型火山岩系,显著表明早元古宙时,晚太古宙形成的统一克拉通地块已经发生分裂,显示一个强烈的线状断裂——火山活动带开始发生,这就是古秦岭构造带以初始裂谷形式在先存晚太古宙统一陆壳上的发生。
二元古宙古秦岭裂谷系与内硅铝造山作用元古宙古秦岭带强烈广泛发育火山岩系,考虑到后期各构造地块间的分裂、聚合、推覆与平移等相对运动,元古宙大致可分南、北、中三个火山岩带。
综合分析上述各带元古宙火山岩系,可以概括元古宙古秦岭带有以下特征:(1)广泛发育元古宙火山岩系,其火山岩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多数具双分异特征,发育基性和酸性火山岩而缺乏安山岩类,多有沉积夹层,并且向上渐变为巨厚陆源碎屑岩和碳酸岩建造。
反映元古宙时古秦岭带是一强烈的断裂——火山活动时期。
(2)古秦岭带元古宙火山岩系严格受断裂控制,成线形带状分布。
火山断陷槽地是裂谷型地堑断槽,而其间则为基底杂岩系出露的地垒带。
它们总的是在太古宙先存陆壳基础上,由不同级别的地堑槽沟和地垒隆起相间,错落分布所构成的一个统一而又具复杂组合的元古宙裂谷系。
(3)古秦岭火山岩系自元古宙早期到中晚期在各带多次反复出现,贯穿整个时期。
早期以安沟群、宽坪群、红安群等火山岩系为代表,显示了在晚太古宙统一克拉通化地块上初始破裂的火山活动,形成一带裂谷系,古秦岭带开始发生。
而自早元古宙晚期开始到中晚元古宙,秦岭南北火山岩系已具明显差异,形成复杂裂谷系。
(4)古秦岭裂谷系自早元古初始裂谷到中晚元古复杂组合的裂谷系,和自晚元古开始向显生宙现代体制的板块构造转化,其间可能在上地慢浅层热对流系控制下,经历了反复的升降开合的裂谷系演化发展,形成复杂而独特的构造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是早中元古宙时期裂谷系虽有一定规模的扩张,但都没有发展成为广阔的洋域,未发育真正的洋壳蛇绿岩套,而是以陆间裂谷型式,在元古宙热机制和动力学条件下,由于壳下拆离作用,发生断陷裂谷,并最后以A型俯冲方式形成内硅铝造山带。
三、古生代——中生代初期以现代体制板块构造为基本特征的造山作用自晚元古宙末期开始,到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初期,秦岭带已处于以现代体制板块构造为基本特征的构造演化阶段,发生扩张、俯冲,碰撞造山作用,造成秦岭带现今的基本构造格架,成为主导的造山期。
可以概括秦岭造山带现代体制的板块构造为以下三个主要单元:1.商丹板块主缝合带;2.华北地块南缘古活动大陆边缘;3.南秦岭古被动大陆边缘。
1.商丹主缝合带沿秦岭带中部商丹断裂带,断续成带的分布着一套残存的蛇绿岩系,其中尤以陕西丹风地区保存较好。
它们主要的岩石组合有辉长杂岩、辉长——辉绿岩墙群、枕状拉斑玄武岩、块状玄武岩和夹在火山岩中的少量深水沉积岩,其基性火山岩的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特罗多斯等蛇绿岩系,不具真正洋中脊蛇绿岩特征,而更多具有岛弧和边缘海型蛇绿岩的特征。
实际上,沿商丹带的蛇绿岩系,是由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类型蛇绿岩块体,以不同的构造就位方式组合而成一是具更广泛意义的蛇绿岩混杂带。
它们不是真正洋壳的残片,但确表示了古大陆边缘的存在,暗示着有限的古秦岭洋壳已消减殆尽,没有得以保存。
商丹带也是秦岭造山带中最重要的地表地质和地球物理场的分界线,如,组成南秦岭古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体系,特别是标志性的扬子板块上的陡山沱组、灯影组沉积和郧西群、耀河群沉积—火山岩系,从不超越商丹带,而华北板块的沉积盖层也从不越过北秦岭商丹带。
同时在地球物理场上,它也是重磁异常的梯度带、分界带。
无疑反映它是一个从地表到深部长期具有重要地质划分意义的边界。
2.北秦岭古活动大陆边缘界于商丹断裂带和洛南——方城断裂带间的北秦岭,是现今秦岭构造带中在地层组成,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上最复杂的一带,但认真地逐一筛除晚期叠加的地质作用,很明显这里在古生代——中生代初,原曾是华北板块南缘的古活动大陆边缘。
概括北秦岭的组成和结构,表明它虽遭受印支期碰撞造山和中新生代块断、平移、逆冲推覆构造的强烈叠加改造,但其古活动大陆边缘的遗迹犹在,可以逐步恢复。
3.南秦岭古被动大陆边缘南秦岭的古被动大陆边缘和与之相应的北秦岭古活动大陆边缘,以及界于两者之间的商丹主俯冲碰撞带,充分证明秦岭带在元古宙古秦岭裂谷系的发展演化基础上,于晚元古宙末期已逐渐扩张出现古秦岭海洋,分割华北和扬子两个板块,并经漂移和旋转,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古秦岭海洋板块已开始向华北板块南缘俯冲,因而华北板块南缘已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与之同时扬子板块北缘却一直处于被动陆缘环境,直到印支期两板块运移到大体现在的位置,发生陆——陆碰撞的造山作用,形成强大的秦岭碰撞型造山带,开始转入新的板内构造演化阶段。
四、中新生代秦岭带的块断逆冲推覆构造中新生代,秦岭带转入非造山期的构造演化阶段,也可以说转入了一个新的板内构造时期。
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秦岭带在加里东、海西——印支期后,己经结束了板块的拉张,洋壳俯冲与陆块碰撞造山期构造体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统一地块,属于中国板块的一部分。
但是中新生代以来秦岭带并不是进入构造平静稳定时期,而是处于一个新的构造热活动时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块断平移、逆冲推覆和强烈的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
燕山期构造活动突出而强烈,塑造了现今秦岭带的基本面貌。
秦岭区在燕山期沿洛南——栾川断裂,商县——瓦穴子断裂,商丹——沙沟街断裂和红椿坝——兰皋断裂先后发生了规模不等、但性质相似的块断,受断裂控制形成一系列断续分布的侏罗—白垩纪陆相山间盆地,然而燕山期更为突出的是较大规模的,不但在秦岭带内,而且涉及南北两侧稳定地块边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强烈地改变了先期由元古宙裂谷系及内硅铝造山作用和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初的洋壳俯冲、大陆碰撞造山期所形成的复杂构造格局,使之发生一系列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岩块板片依次叠置的强烈板内构造变形,并伴随燕山期大规模花岗岩基侵位,成带分布。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并不亚于先期造山作用的又一期“板内造山作用。
”首先,在秦岭区南北有两条向外逆冲的巨大逆掩推覆断裂,使秦岭带呈扇状向上、向外推移。
在秦岭带内,特别是在北秦岭,形成自北向南逆冲的迭瓦状断裂,突出者如商县——瓦穴子逆冲断裂和商丹逆冲断裂(后期为正断层破坏)。
前者在蟒岭南侧表现明显,使燕山期蟒岭花岗岩和元古宙宽坪群组成的逆冲推覆体覆盖在古生界云架山群和三叠系之上。
后者是秦岭带板块主缝合带,依据沿线广布的多期糜棱岩及其显微构造,和脆性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的叠加复合,以及前述的物探资料判断,这是一个长期活动,后为正断层破坏了的先期自北向南逆冲的断裂构造带。
秦岭群分布呈透镜状形态,应与之密切相关。
秦岭群内部也广泛分布着不同级别的韧性断裂,使之呈岩块岩片叠置。
南秦岭构造带在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之后,中新生代以来,沿基底和盖层中的软弱层发生不同级别多层次的陆内滑脱推覆、逆冲迭瓦构造。
五、结论1.秦岭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①.古秦岭构造带初始裂谷形成阶段。
它于元古宙初期,在深部热动力机.制作用下,由晚太古宙统一克拉通地块的分裂而发生。
②.元古宙古秦岭裂谷系活动带的发展演化及以A型俯冲为特征的内硅铝造山作用阶段③.显生宙早期的具现代板块构造特征的扩张、活动陆缘与被动陆缘的地质演化及B型俯冲、陆块碰撞造山作用。
④.中新生代以块断、平移、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强烈板内变形演化阶段。
2.秦岭构造带是一复合型造山带,它由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造山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带复合组成,具复杂时空组合关系,成为一个强烈复杂独具特征的大陆造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