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灭亡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秦灭亡的原因
2013年11月27日
摘要:在西周之末、东周之始,即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春秋战国时代”,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崩塌,诸候混战,天下动乱。而长期诸侯间的战争,使得社会动荡,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秩序混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而当时的现实,即东周王室王权衰微,已经无法控制当时的局面。诸候国纷纷通过战争兼并来巩固自身实力,想称霸中原,问鼎天下。所以,各国纷纷组织变法,魏国李锂、秦国商鞅等等变法,而其间以商鞅变法为最成功的。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统天下的选择,通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民生活上进行改革创新变法。最终秦始皇灭六国、统天下。但一个史无前例的偌大的帝国却短短十来年就灭亡了。秦二世而亡,其原因又出在哪里了?难道仅仅只是因为秦始皇残暴的统治?赵高李斯的使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觉不单单是某一个原因决定的,必定是几重原因胶合而形成的。
关键字:暴秦; 思想统治; 大泽乡农民起义; 大兴土木; 徭役赋税; 清除不彻底; 宦官乱政; 郡县制; 分封制; 适应期; 过渡期
引论
对于大秦帝国的建立,不仅仅是秦始皇嬴政一个人的功绩,更是在从春秋至嬴政一统天下之间,各代秦朝的君王做出的功绩。尤其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更是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一直以来,大秦帝国存15年就灭亡的原因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
一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就代表了正统儒家思想的看法,同时也被多数史学家和世人认可。即贾谊指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最主要的原因,同时,在《过秦论》整篇论述中,贾谊先从秦国强大兴盛原因、状况,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描述来做铺垫。其实在战国时期,秦齐燕赵韩楚卫七个国家中,秦的实力是最弱的,而它通过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化化思想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一跃成为了七国实力最强的国家。这其实是对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制度的肯定。最后却将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秦“仁义不施”,以至于“攻守之势异也”。然,秦的强大尚且并不是由“施仁政”而来的,又怎能说秦亡国是因此
而造成的呢?当然,在《过秦论》中,也提出和总结了许多被世人所认同的秦灭亡的原因,即“仁义不施”同等于“暴秦”。理由如下:
(一)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加强思想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这样也许人民生活很压抑,没有自由,但在战争年代,在政治经济思想都比较落后的年代,人民要想拥有稳定的有秩序的生活,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治统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说“权利专制”,秦比不过明设立“内阁”、清设立“军机处”时期;说“思想专制”,秦也比不过明清“文字狱”;说“经济专制”,秦比不过后来历朝对商业的打击;说“严刑峻法”,自然是后来的胜于先前的,秦也就比不过后来历朝历代日益完善的刑法。所以,《过秦论》中将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是不正确的。它只能算原因中的一个,而不是最主要的。
(二)
大泽乡农民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导火索。这是一个事实不能否定,然而若非当时秦国大军正在征战边疆,无法迅速调兵镇压起义,又无强有力的将领指挥。否者区区几百“瓮牖绳枢之子, 甿隶之人, 迁徙之徒”,怎会打败秦国大军。所以,不能说秦国是由农民起义而灭亡的,只能说秦朝当时顾此失彼,军队调转速度慢而造成的。
(三)
秦朝大兴土木(修建皇宫、长城,父亲母亲等的皇陵等),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主要用于修建筑物、士兵来源),同时一统天下后没有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政策。所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当然,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和原因。然而每个国家在建国初期,由于久经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那么要恢复、发展生产,过上平稳安定的生活,老百姓定会辛苦一点,这是正常的;对破坏社会治安和生产秩序的人(对反动阶级,反秦儒士,六国残余反动势力等)狠一点,是应当的。所以“焚书坑儒”是时代所迫、时代所需,儒生在思想和社会风气上传播给人们许多反秦的思想,这是舆论压迫,于一个刚刚建国的统治者,他需要用最果决的方法使人民的思想和心理安定下来。而秦始皇做到了,只是方式过于残暴,但效果不是很好吗。所有,我认为大兴水木、修建长城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发展生产、稳固统治、促进社会生活秩序能够最快进入正轨。
二
我们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秦始皇在灭六国、统天下时,清除不稳定因素不够彻底。
1、在打击匈奴上,说“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其实不尽然,他修建长城是未能有效打击匈奴的表现,不能彻底解决掉匈奴问题,只好以修筑巨大的长城来对其形成阻碍。然长城的实际作用并没有好大,反而是秦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社会生产秩序恢复缓慢。
2、对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统治并不彻底,留下了许多的隐患。如对待六国贵族,太过仁慈,没有进行残酷镇压,即留下了隐患——“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任用了六国的许多旧官吏,他们只是所属国变成了秦国,职务和管理的地区未发生更改。很多官员骨子里认为他们仍然是六国的官员,不买秦国的帐,这为秦国统一管理七国在任务下达时就造成了阻塞,同时他们表面上归顺了,实际上时刻都在伺机卷土重来。
4、经济统治上力度小。虽然有“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措施,但对原六国经济的控制力度过小,经济是国家的命脉,掌握了经济就掌握了一切,但秦始皇用六国之官管理六国,虽然派到有官员,但当地官员和人民对秦国有仇视,对秦国大臣就肯定是阳奉阴违了。
(二)
秦始皇运用了宦官赵高,赵高、李斯乱政。
在秦始皇统治后期,秦始皇为增强其皇帝的神秘感,皇帝的行踪难寻觅、性情难捉摸。与大臣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沟通减少,多以宦官来传达皇命,大臣很难见到始皇。这样久而久之,宦官在始皇和大臣之间沟通中作为桥梁的作用越来越大。始皇很久不见大臣,多是直接吩咐给宦官去安排,对宦官更加依赖、器重和信任。而随之大臣也就对宦官唯命是从,对丞相、太尉等朝廷力量形成对比。
赵高就是秦始皇最信赖的一名宦官。赵高一步一步从后庭上传下达的角色,转变为前朝掌权握权的重臣。始皇将大多数事情吩咐给赵高,赵高在掌权后,野心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扫清弄权道路上的障碍,他大开杀戒,将反对他的人暗中除去;他玩弄权术,诛杀了蒙恬兄弟和李斯等朝廷重臣;他阴险下流,使计灭了了扶苏等皇族的国家栋梁之才。一个国家若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人才作为支撑。而赵高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从明从暗地使计诛杀了秦朝大量忠良贤臣和朝廷重臣,这就导致了秦帝国人才的大量流失。国家没有了贤良俊才,即便它拥有再多的财富、再先进的制度,国家的未来依旧岌岌可危。赵高使计除去了太子扶苏,立了二世胡亥,一个儿皇帝,他自己把握朝政。自己想篡位,有实力却得不到人民的认可,同时是朝廷政治一片混乱。即便后来,子婴杀了赵高,铲除了其党羽,但朝纲已经败坏,人才已经流失,天下反叛势力风起云涌,子婴对秦朝的倾覆已无能为力。
所以,宦官赵高要对秦朝二世而亡负很大的责任,他将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人才诛杀干净了,人人自危,对秦朝能给予他们安定的生活抱怀疑的态度。人民不团结,社会治安不好,朝廷政治腐败,宦官专权,人民不相信政府,政府压榨人民。自然“四方反、狼烟起”,“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
(三)
秦帝国在统一天下后,推行秦国一直实行的“郡县制”。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凡是采用了分封制的国家,国运都比较长久,如周朝、商朝;而采用郡县制的国家,与采用分封制的国家相比,统治时间要短很多;而同时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则处于中间。难道,郡县制没有分封制先进?这是不可能的。可以肯定地说,郡县制比分封制优越,而且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为什么秦朝推行郡县制会导致其灭亡呢?事实上,国家实行分封制,那么当中央政权受到威胁、侵犯时,就可以有诸侯去拱卫、保护;同样当一个地方政权受到威胁时,中央政权亦可召集其他地方政权共同帮助它。这就实现了双赢。但分封制的不足之处就是:中央政权容易衰弱,地方政权易坐大,中央被架空,不便于全国的统一协调管理,容易造成诸侯纷争的局面(西周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然而实行郡县制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中央永远不会被架空,地方受中央直接管理、任命。中央永远掌握最高决定权,对全国性的经济、生产发展有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其前提是君主或者中央领导集体必须是足智多谋的和强有力的。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国家不再是人民的,国家是君主一人独有的,君主对政事有专制权、独治权和决定权。所以国家的兴盛衰落往往与君主的贤明才干关系紧密。而我国从夏朝开始就是实行的君主世袭制。恰恰君主世袭制最容易滋生腐败和无能的昏君。所以后来历朝历代多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结合的制度,既保证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又分封亲属到各地做王,可有一定的势力,却不许干预地方政事,另派大臣到地方做长官。地方长官与诸侯王的势力互相牵制,就相对地保证了中央政权的稳固。
所以实行郡县制的国家,若遇到贤明的君主,那么那一段统治时期,必是一段盛世;若遇到昏庸的君主,那么即便不亡国,那国家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四)
实行秦国的制度,没有一个合理的过渡期、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