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2019山大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
![山东大学出版社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4cfc2a16eff9aef8941e06de.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曲堤镇中心小学姚集校区刘振荣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古筝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五、教学模式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拓展升华。
六、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讲一讲。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古筝配乐讲故事,在讲的过程中简介孟子及“子”的含义)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第二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杨)(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5)、小组比赛读。
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4e7f2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1.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节日、民俗、艺术、历史等。
2. 诗词欣赏,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讨论。
4. 传统艺术的学习,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5. 实践体验,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实践报告、作品展示等方面的评价。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培养、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第二周:学习诗词欣赏,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第三周:阅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第四周:学习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5. 第五周: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内容6. 传统礼仪的学习与实践,如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
7. 传统美德的传承,如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爱国守法等。
8.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
9. 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如和谐共生、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等。
10. 总结与回顾,对整个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传统礼仪。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引导学生传承美德。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ad925d2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9.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见解。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第二章: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
教学步骤: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词,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程度。
3. 学生自己创作的诗词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三)第三章: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培养学生对书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步骤: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ba3f421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0.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传统节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的学习与传承。
四、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年级山大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三年级山大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59ce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5.png)
三年级山大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传承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让他们自觉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教学内容
1. 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寓意。
2. 传统习俗:介绍中国的一些重要习俗,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等。
3. 传统艺术:介绍中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传统文化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 重点: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用于写字和画图,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投影仪:播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
3. 教学软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63c44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c.png)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 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艺术:介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
3. 中国传统习俗: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写毛笔字、画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4.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能力,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a13c5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7.png)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2.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陶瓷、京剧。
3.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故事、神话传说、古代诗歌、民间故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节日简介2.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艺术欣赏3. 第三课时:成语故事讲解4. 第四课时:神话传说分享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背诵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
2. 中国传统智慧:数学、科学、哲学、医学。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2.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传统习俗讲解2. 第七课时:中国传统智慧欣赏3. 第八课时:道德观念阐述4. 第九课时: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和理解。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智慧的掌握和运用。
3. 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同和践行。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表现。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美术、品德与生活等教材。
2. 辅助材料:图片、视频、音频、传统文化书籍、网络资源等。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5f22b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f.png)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思想等。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国家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丰富人们生活等。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3.2 讲解: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的体现,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1.3.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章:学习传统节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喜爱。
2.2 教学内容:春节: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重阳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讲解传统节日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3.2 讲解:分别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2.3.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第三章:探索传统艺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艺术形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书法:讲解书法的基本技法,如横、竖、撇、捺等。
绘画:讲解中国传统画的基本技法,如工笔画、写意画等。
剪纸:讲解剪纸的基本技法,如折叠、剪切、刻画等。
陶瓷:讲解陶瓷的基本制作工艺,如拉坯、上釉、烧制等。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讲解传统艺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3.3.2 讲解:分别讲解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的基本技法。
3.3.3 互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第四章:领略传统思想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思想体系。
培养学生对传统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佛家思想:因果报应、禅宗思想等。
三年级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表格)2019山东大学出版社
![三年级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表格)2019山东大学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969697207cd184254b3535b5.png)
4.活动广角
(1)下面是“仁”字的演变过程,多有趣呀!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跟同学交流交流吧
5.成长阶梯
(1)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最主要的收获是。
(2)学生展示
生1: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认为你做得怎么样?
(很好/较好/需要继续努力)。
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教材引入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改编和实施意义。
2.本单元内容的引入和编排意义。
根据第一单元编排序言去讲和引入。
二、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
1.学习理解(清)李毓秀《弟子规》的选文。
(1)、学生自读《弟子规》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
生1:尊敬仁德之人的原因。
生2:亲近仁德之人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重点:君子的产生。
教学难点:从小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师: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理解《论语·子路》、《论语·学而》、《论语·述面)
的选文。
(1)、学生自读《论语·子路》、《论语·学而》、《论语·述面》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生3:不亲近仁德之人带来的害处。
(3)、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生:尊敬仁德之人是因为他们说话直接、不讨好别人;尊敬仁德之人会使缺点逐渐减少;不亲近仁德之人做事情会失败。
2.温馨点击。
(1)教师总结:
真正的仁者,内心糖良,处处替别人着想。他们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也不会刻意地订好别人。《弟子规》教导我们:只有亲近这样的仁德之人我们才能成为仁者。所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第7课范仲淹(教学设计)山东大学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上册
![第7课范仲淹(教学设计)山东大学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40be4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7.png)
范仲淹,今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时好学,少年时代就立下远大志向。为官以后,他一心为国为民,主张建立严格的选官制度、发展农业、整顿军队、推行法制、减轻人民负担等。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实行新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不过,由于朝中其他大臣的反对,“庆历新政”最终失败,范仲淹也因此被贬官。
(2)学习选文
出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请你读一读,同桌互相说一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范仲淹虽然自幼家贫,但他刻苦学习,年轻时就立下治理天下的大志。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到地方做官,他都勤勤恳恳,一心为民。他被贬到河南邓州做官之时,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所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影响深远。
读懂课文,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顾所学,谈话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位仁者?他有什么样的品质?
预设:学了苏轼画扇;苏轼在张二的扇子上题诗作画,帮助他还钱;苏轼是爱国爱民的好官;他还多才多艺……
教师:还有一位仁者,他的品质也值得我们学习,他就是范仲淹!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本学期总
第7课时
本单元
第7课时
授课
日期
月 日
备课教师
课 题
范仲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读文章,了解范仲淹的故事,学习范仲淹仁者的品质。
2.在读一读、说一说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加强对仁者的理解。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ce4a8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7.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我设计了一份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3.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介绍。
三、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互动游戏等。
1. 讲解: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传统节日和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游戏,如猜谜语、画中有诗、传统舞蹈模仿等,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传统节日和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
通过举例子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表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4.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互动游戏,如猜谜语、画中有诗、传统舞蹈模仿等。
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责任。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五、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性、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山东省山大出版社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省山大出版社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8728a189eb172dec63b711.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山东省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3.养成良好品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
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学措施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14cbb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08.png)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述、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2)结合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欣赏1. 《静夜思》2. 《春晓》3. 《登鹳雀楼》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2. 掩耳盗铃3. 刻舟求剑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1. 中国传统节日2. 传统礼仪3. 传统美食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2. 结合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诗词、成语默写及理解情况。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的情况。
五、教学安排第一单元:诗词欣赏(2课时)1. 学习《静夜思》(1课时)2. 学习《春晓》(1课时)第二单元:成语故事(3课时)1. 学习画龙点睛(1课时)2. 学习掩耳盗铃(1课时)3. 学习刻舟求剑(1课时)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5课时)1.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2课时)2. 学习传统礼仪(1课时)3. 学习传统美食(2课时)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词欣赏:通过朗读、默写、解释词语、分析意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美。
2. 成语故事: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讲解、展示、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资源1. 诗词、成语文本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第8课俭以养德(教学设计)山东大学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上册
![第8课俭以养德(教学设计)山东大学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52342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8.png)
(2)出示选文二,合作交流,明白道理。
惟德学①,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②。
——(清)李毓秀《弟子规》
出示注释:①惟:只,只有。②戚:悲伤、忧伤。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学设计
本学期总
第8课时
本单元
第 1 课时
授课
日期
月 日
备课教师
课 题
俭以养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段选文,理解选文含义。
2.搜集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与同学分享,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懂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将“俭以养德”的道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小组交流,解释选文含义。请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文意:对于一个人来说,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是最重要的,在这些方面如果不如别人,就要不断努力。如果在吃穿方面不如别人,并没有什么好难过的,也不要因此自卑。
(3)学习选文三,同桌互读,交流文意。
出示选文和注释:
奢者富而不足①,何如俭者贫而有余②?——(明)洪应明《菜根谭》
板书
设计
俭 以 养 德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3.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
教学反思:
一、谈话导入
出示单元导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起。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部编教材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部编教材传统文化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9e30fefb6137ee06eff91879.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落实学校“国学经典诵读计划”,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诗文经典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本班特制定本学期的诵读计划如下一、教学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和社会形势,明确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学生本源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归属感,从而自觉抵制浮躁文化的影响,不忘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一单:元初识韵律《笠翁对韵》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背诵冬韵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冬韵》;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三、教学过程:1、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
2、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尝试朗读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4、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
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5、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6、游戏:双簧、接龙、藏宝。
7、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教学反思:通过前面几节课的知识渗透,学生对“对韵“内容比较感兴趣,有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还能触类旁通,自己造“对子”。
《笠翁对韵》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背诵微韵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d7cb6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8.png)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和庆祝方式。
3. 掌握传统节日的相关词汇和习俗。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 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敏感度和体验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2. 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3. 传统节日的相关物品和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历史背景和庆祝方式。
2. 解释传统节日的相关词汇和习俗,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活动实践(2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个小短剧或展示来介绍该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评论。
3. 教师点评和总结: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京剧、中国画等),并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鼓励学生自主了解和探索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提供相关书籍或网站的推荐。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短文介绍该节日的历史背景、庆祝方式和自己的感受。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得到了提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9598ea2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b.png)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崇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课文1:《春节》课文2:《元宵节》课文3:《清明节》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课文4:《端午节》课文5:《中秋节》课文6:《重阳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课文中关于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传统活动。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
4. 情境教学: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第三单元:传统技艺课文7:《剪纸》课文8:《泥塑》课文9:《书法》2. 第四单元:传统美德课文10:《诚实守信》课文11:《尊老爱幼》课文12:《勤劳节俭》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每种传统技艺的特点和魅力,以及传统美德的含义。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每种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和特点,以及传统美德的内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分享自己的经历。
三年级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表格)2019山东大学出版社
![三年级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表格)2019山东大学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969697207cd184254b3535b5.png)
第一单元 仁爱篇
经典驿站
课题
1 仁者不媚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人的品格有高低。仁德之人的优点,亲近 他们或远离他们带来的好处或害处。 2.让学生从小养成亲近、尊敬、崇尚、学习仁德之人的 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师: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理解《论语·子路》、《论语·学而》、《论语·述面) 的选文。
(1)、学生自读《论语·子路》、《论语·学而》、《论语·述面》 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三段选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 1:什么是“仁”? 生 2:君子的正道是怎么产生的? 生 3:仁德怎么来的? (3)、这里是怎么讲的?你能说一说吗? 生 1:孔子说:“行为举止要恭做有礼,处理事情要严肃认真,对待 别人要诚心实意。就算是到了落后的边远地区,也不可以丢年这些。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师: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理解《论语・子罕》、《论语・雍也》、(宋)张载《正 蒙·中正》的选文。
(1)学生自读《论语・子罕》、《论语・雍也》、(宋)张载《正蒙·中 正》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三段选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 1:智慧之人、仁爱之人的境界怎样、 生 2:仁的最高境界。 (3)这里是怎么讲的?你能说一说吗? 生 1: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 人不害怕。聪慧的人喜欢流动的水,仁爱的人喜欢稳重的山。聪慧
2.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做到“克己”了吗?如果到了,就在下面为
历史小学三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历史小学三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7401c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6c.png)
历史小学三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文化的根基。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历史教案,我们应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自豪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积累的各种思想、艺术、制度、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文化精髓。
2. 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内容。
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曲等;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人伦关系,提倡“仁者爱人”,注重家庭和谐和社会道德规范。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弟子规》、讲述孔子的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传达尊敬长辈、友善待人的价值观。
2.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秩序,注重法律的约束和公平正义。
我们可以通过讲述《管子》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守法的重要性,并明确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道家哲学和老子的思想,让学生了解到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1. 绘画艺术中国传统绘画以墨、笔、纸为主要材料,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赏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了解绘画的艺术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
2. 音乐艺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以古箏、笛子、琵琶等为代表,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我们可以播放一些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戏曲有京剧、昆曲、豫剧等众多剧种,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传统剧目而闻名。
第3课不耻贫贱(教案)山东大学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
![第3课不耻贫贱(教案)山东大学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3662944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1.png)
本学期总
第 3 课时
本单元
第 3 课时
授课
日期
月 日
备课教师
课 题
不耻贫贱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
2.能把学到的道理应用到行动中。
3.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教具准备
图片 、课件、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讲解文言文名句
师生一起读一读,然后请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含义。
教师进一步讲解;
(1)子曰:“衣敝纽袍,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歧不求,何用不藏?”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路听了,便总是诵读这两句诗。孔子又说:“仅仅做到这样,怎么能算是好呢?”
(2)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清)宋柏庐《宋子家训》
教师提问:谄,指什么意思呢?
预设学生能理解是巴结、讨好的意思。
师生交流,解释文意,并进行总结:
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到贫穷的人,便表现出做慢的姿态,是最卑贱的。
(3)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教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启发学生总结文意:
太在乎小细节的人不能成大事,一点羞辱也不能忍受的人不能立大功。
2.温馨点击
“知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分清是非、善恶、荣辱,是一个人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仁爱经典驿站1仁者不媚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人的品格有高低。
仁德之人的优点,亲近他们或远离他们带来的好处或害处。
2、让学生从小养成亲近、尊敬、崇尚、学习仁德之人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仁德之人的优点,亲近或远离他们带来的好害处。
教学难点:亲近、尊敬、崇尚、学习仁德之人的优良品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教材引入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改编和实施意义。
2、本单元内容的引入和编排意义。
根据第一单元编排序言去讲和引入。
二、学习新课1、学习理解(清)李毓秀《弟子规》的选文。
(1)、学生自读《弟子规》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里主要讲了什么?生1:尊敬仁德之人的原因。
生2:亲近仁德之人带来的好处。
生3:不亲近仁德之人带来的害处。
(3)、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生:尊敬仁德之人是因为他们说话直接、不讨好别人;尊敬仁德之人会使缺点逐渐减少;不亲近仁德之人做事情会失败。
2、温馨点击。
(1)教师总结:真正的仁者,内心糖良,处处替别人着想。
他们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也不会刻意地订好别人。
《弟子规》教导我们:只有亲近这样的仁德之人我们才能成为仁者。
所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2)学生谈感悟和想法。
4、活动广角(1)下面是“仁”字的演变过程,多有趣呀!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跟同学交流交流吧5、成长阶梯(1)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最主要的收获是。
(2)学生展示生1: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认为你做得怎么样? (很好/较好/需要继续努力)。
生2:这段《弟子规》选文你背诵得(很熟/一般/不熟)。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仁者爱人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学会尊敬他人的父母、关爱他人的孩子。
理解仁爱和关爱、礼貌和尊敬之间的关系。
领会礼貌和尊敬是相互的。
2、让学生从小养成关爱、尊敬他人的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尊敬他人的父母、关爱他人的孩子的道理。
教学难点:关爱、尊敬他人的优良品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师: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二、学习新课三、1、学习理解《论语·颜渊》、《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离娄下》的选文。
(1)、学生自读《论语·颜渊》、《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离娄下》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三段选文主要讲了什么?生1:我们不但要尊敬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孩子。
更要尊敬他人的父母、关心他人的孩子生2:礼貌和尊敬是相互的。
(3)、这里是怎么讲的?你能说一说吗?生1: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已的小孩,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小孩。
生2:有仁爱的人关爱别人,有礼貌的人尊敬别人。
关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关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2、温馨点击。
教师领学:“仁”的内容。
仁”包括季、馆、忠、等内容,而它们都离不开一个“爱”字一一李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思是朋友之间诚心尽力的爱,是对他人犯错的宽容的爱......3、活动广角(1)我们来制作卡片吧!利用这些卡片,分小组进行背诵接龙比赛。
(2)让我们一起走进“爱心行动”,从身边一点一的小事做起吧!帮妈妈洗脚、扶老爷爷过马路、背受伤的同学去医务室(3)写一写你的感受吧爱心行动”总结:4、成长阶梯(1)师:通过交流、自我评价对号入座。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你表现得怎么样?能得几果颗,就把相应的☆涂红吧!(2)学生展示学生自评与展示。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感受?3 仁者克己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仁”,君子的正道是怎么产生的,真正的君子是怎么产生的。
2、让学生从小养成从小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君子的产生。
教学难点:从小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师: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四、学习新课五、1、学习理解《论语·子路》、《论语·学而》、《论语·述面) 的选文。
(1)、学生自读《论语·子路》、《论语·学而》、《论语·述面》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三段选文主要讲了什么?生1:什么是“仁”?生2:君子的正道是怎么产生的?生3:仁德怎么来的?(3)、这里是怎么讲的?你能说一说吗?生1:孔子说:“行为举止要恭做有礼,处理事情要严肃认真,对待别人要诚心实意。
就算是到了落后的边远地区,也不可以丢年这些。
生2:君子把精力集中在根本性的工作上,根本确立了,正道就随之产生。
生3: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德的境界,仁德就会到来。
2、温馨点击。
教师领学:如何做到“仁”的内容。
孔子教导我们,要想回到“仁”,就要懂得约荣自己。
一个正直的人,会时时处处严将要求自己,不会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也不会因为环事小就去做,你们看,成为一个君子并不难,先从“克己”做起吧!3、活动广角(1)我们搜集一些有关“仁者克己”的故事,在班里举力一场故事会吧!讲讲“子罕拒宝”的故事......(2)生活中当我们遇到这些情况时该怎么か呢?要不要“闯红灯呢?”要不要和明明聊会儿天呢?要不要喂呢?4、成长阶梯(2)师:通过交流、自我评价对号入座。
1.在故事会中,你表现得怎么样?请给自己一个评价。
2.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做到“克己”了吗?如果到了,就在下面为自己画一个喜欢的标志吧(2)学生展示学生自画与展示。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感受?4仁者无畏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志士仁人对自身生命与仁道关系的看法。
有、无仁德之人各会怎样?君子对万物、对百姓的态度。
2、让学生从小懂得养成舍身取义、仁爱百姓、世界万物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君子对万物、对百姓的态度。
教学难点:从小舍身取义、仁爱百姓、世界万物的优良品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师: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六、学习新课七、1、学习理解《论语·卫灵公》、《论语·里仁》、《孟子·尽心上》的选文。
(1)、学生自读《论语·卫灵公》、《论语·里仁》、《孟子·尽心上》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三段选文主要讲了什么?生1:志士仁人对自身生命与仁道关系的看法生2:有、无仁德之人各会怎样?生3:君子对万物、对百姓的态度。
(3)、这里是怎么讲的?你能说一说吗?生1::孔子说:“志向坚定、道德高尚的志士仁人,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身来成全仁道。
生2: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时间地安于贫困,也不能长时间地处在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能认识到仁的好处而实行仁。
生3:孟子说:“君子对于天地间的万物,爱惜它们,但不以仁爱之心对待它们;对于百姓,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们.但不亲爱他们。
君子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2、温馨点击。
教师领学:如何做到“仁”的内涵。
“仁”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是精神的最高追求。
清朝的谭嗣同就曾在《狱中题壁)》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豪言壮语。
从古至今,仁人志士把仁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为了正义,他们甚至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3、活动广角(1)我知道明代于谦的名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的就是“仁者无畏”的精神。
(2)林则也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现了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时无所畏惧、勇于担当的气概。
4、成长阶梯(3)师:通过交流、自我评价对号入座。
学习了这一课,你最主要的收获是。
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认为你表得怎么样?(A.根好 B.较好 C.需要继续努力)本课的3段选文你背诵得。
(A.很熟 B.一般 C.不熟)(2)学生展示学生自评与展示。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感受?5 仁者无忧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智慧之人、仁爱之人的境界;仁的最高境界。
2、让学生从小懂得养成智慧之人、仁爱之人的境界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智慧之人、仁爱之人的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培养仁的最高境界。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师: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八、学习新课九、1、学习理解《论语・子罕》、《论语・雍也》、(宋)张载《正蒙·中正》的选文。
(1)、学生自读《论语・子罕》、《论语・雍也》、(宋)张载《正蒙·中正》的选文和注释、文意。
(2)、这三段选文主要讲了什么?生1:智慧之人、仁爱之人的境界怎样、生2:仁的最高境界。
?(3)、这里是怎么讲的?你能说一说吗?生1: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害怕。
聪慧的人喜欢流动的水,仁爱的人喜欢稳重的山。
聪慧的人好动,仁爱的人好静。
聪慧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
”生2:用爱自己的心爱别人,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2、温馨点击。
教师领学:“真正的仁者”在国家需要时会怎么做。
学习了第4课后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仁者会在国家需要的时侯挺身而出,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而在日常生活中,仁者会怎么做呢?在本课中,孔子教导我们,要坦然地面对一切,快乐地享受生活。
3、活动广角(1古代有很多诗人寄情山水,乐观地面对人生。
上网查查相关资料,讲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交流讨论:生1:苏轼开朗乐观,热爱生活,是胸怀宽广的人。
生2: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信念,人就充满希望。
(2)我们一起收集关于“仁者不忧”的诗句吧!比一比,看谁收集得多。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工安石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宋)苏轼(3)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到山水中也能寻找到快乐,探寻到人生哲理。
你知道吗?山东泗水就因孔子游春而名天下。
生1:我知道“孔子游春”这个故事,讲的是春天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来到风景迷人的泗水河畔游赏......生2:是呀,孔子当时还说:“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意思是说: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德。
生3:四水位于山东省中南部,那里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生4:我还知道......4、成长阶梯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你表现得怎么样?如果觉得自己在某项活动中表现很好,就在该项活动对应的蜡蝶框内画一个胜利的标志吧!学生自评与展示。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感受?人物长廊1苏轼画扇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苏轼以及他的为官之道、文学成就等。
2、让学生从小懂得养成清正廉洁、知识渊博的对社会有用之人。
教学重点:认识苏轼以及他的为官之道、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苏轼清正廉洁、知识渊博形成的原因。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师:谁谈一谈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二、学习新课1、自己阅读学习理解《苏轼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