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1 泉 spring
定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多为“点”状,属径流排泄 分类: 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类型可将泉划分为上升泉、下降泉。
根据出露成因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和溢流泉、断层泉、 接触带泉。
根据出露条件又将下降泉分为:
侵蚀泉:地形切割到潜水面
接触泉:地形切割至隔水底板 溢流泉:水流在前方受阻,水位抬升,而溢流成泉
7.1.2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来源:地表水体(河、湖、水库等) 补给机制: 因地而异(空间上),不同部位,岩性等; 因时而异(时间上),不同季节,不同补排关系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存在水力联系 (2)地表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存在水头差)
降水延续 t2 :
土层达到一定的含水量,毛细力与重力共同作用, 下渗趋于稳定——渗漏与渗透阶段
降水再持续: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
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地面
t1
湿 锋 面
t2
潜水面
下渗过程水分分布
渗润阶段
渗漏、渗透阶段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等的总称。
7.1 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使含水层的水量、水化学特征和水温发生变化 思考: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什么 变化?
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的流动将 停滞。
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
式中:Q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m3/a); P ---- 年降水量(mm); ---- 降水入渗系数;一般在0.2~0.4之间。在南方岩溶地区 高达0.8以上,西北干旱气候的沙漠盆地接近于0. F ---- 补给区面积(km2)。
确定 的常用方法:入渗试验仪、地中渗透仪、经验类比法、利用潜水位天然
经常发生于松散沉积物中,粘性土层构成弱透水层 。
思考:越流量如何计算?
7.1.3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越流补给量计算
用达西定律Q=Kω I进行
分析,单位水平面积弱透水 层越流量Q为: M
Q KI K
式中:
HA HB M
K-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 I-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 HA-含水层A的水头 HB-含水层B的水头
7.1.3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越流 —— 地下水 量的内部转化 潜水 — 承压水之 间的补给 思考题:
右图中泉水的大 小与哪些因素有 关!
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含水层通过导水断层
发生水力联系
含水层通过钻孔发生水力联系
天窗、越流
隔水层分布不稳定时,隔水层缺失部位称为天窗
越流(Leakage):具有一定水头差的相邻含水层,通 过其间的弱透水岩层发生水量交换的过程 。
泄量可以忽略,大体上可认为山区地下水的补给量等于其排 泄量,故可通过测定地下水排泄量反求其补给量。
山 区 地 下 水 的 排 泄 量
山区地下水全部以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通过定期测定泉 流量求得全年排泄量。 如地下水分散泄流,可通过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 年排泄量(见下图)。 如果山区地下水有一部分以地下径流形式排入相邻的平原 或盆地,则必须另行计算这一部分水量加入排泄量中。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活塞式”入渗
—— 均匀砂土层
“捷径式”下渗 ——空隙大小极悬殊 t1 t2
活塞式与捷径式区别:
① 捷径式下渗,新水可以超 过老水,优先达含水层;
② 捷径式下渗,不必包气带 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方含 水层。
捷径式下渗图 捷径式下渗图
山西黄土及其入渗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 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
下降泉
侵蚀泉:
:出露潜水含水层中的泉
地形切割到潜水面
接触泉:
地形切割至隔水底 板出露
溢流泉:
水流在前方受阻, 水位抬升,而溢流 成泉
上升泉
2. 上升泉(出露于承压含水层中的泉)
上升泉根据出露条件分为:侵蚀泉,断层泉,接触带泉
7.2.1 泉 spring
3. 泉的水文地质意义 泉的出露标高、流量、动态、温度、水化学特征
思考:比较长年性河流与季节性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的 异同点?
河流不同部位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季节性河流补给地下水
汛期开始,河水浸湿包气带
并发生垂直下渗,使河下潜水 面形成水丘(图a)。
河水不断下渗,水丘逐渐抬 高与扩大,与河水联成一体 (图b)。
汛期结束,河水撤走,水丘 逐渐趋平,使一定范围内潜水 位普遍抬高(图c)。
对于常年性河流,为了确定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 量,可在渗漏河段上下游分别测定断面流量Q1及Q2,则河 水渗漏量等于(Q1-Q2)t,t为河床过水时间。此渗漏量即 为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但是,对于过水时间很短的间歇性河流? 思考:大气降水和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异同?
大气降水与地表水作为地下水补给来源的比较 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普遍且较 均匀;地表水则可看作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本段小结
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对地下水补给的区别: (1) 空间上:大气降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普遍且均匀; 地表水则可看作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 时间上:大气降水持续时间有限而地表水体持续的时 间长,或是经常性的。 (3)影响因素: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不同地区受气候 因素(主要是降雨)影响,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沿着河 流纵断面而有所变化。 潜水和承压水含水层接受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的区别: 潜水在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都能直接接受补给,而承 压水仅在含水层出露于地表,或与地表连通处方能获得补给。
S
G
6.植被发育
人类工程
岩性及水位埋深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
0.0
0
0.2
0.4
0.6
0.8
2
地下水接受 降雨入渗系数 降水补给的 最佳深度一 般为2-2.5m.
4
粉细砂 亚粘土 夹层土
6 水位埋深/m m
8
问题: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3、降水入渗补给量 (1)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一般采用入渗系数法(α ) 降水入渗系数多用年平均值表示,由经验与实验等方法得出 全年降水入渗补给量: Q = ·P ·F ·1000
思考:如何确定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下列因素: 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相当于过水断面) 河床透水性(渗透系数) 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影响水力梯度) 河床过水时间
W Q t V t K I t
P = R + E +ΔS + G 气候因素(P,E):
qG P
P E R
1.年降水量
2.降水强度和延续时间 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 时间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 温度适中,温差较小, 相对湿度大,蒸发强度小。 地质:
3.包气带:a岩性、b厚度、c含水量
4.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5.地下水位埋深:
7.2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排泄方式、排泄机制、影响因素、排泄量的确定 排泄方式:
泉(点状排泄)
向地表水体泄流(河流—线状)、向相邻含水层的排泄 蒸发蒸腾(面状排泄)
人工排泄
前三种排泄方式称为径流排泄,与蒸发排泄的区别:
径流排泄—水分(盐分)呈液态排出,盐随水去 蒸发排泄—水分呈气态排出,盐分积累下来,水去盐留
水文地质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
防灾科技学院
张耀文
本章内容
7.1地下水的补给
7.2 地下水的排泄
7.3 地下水径流
7.4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基本概念
地下水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水量增加的
从时间分布比较,大气降水持续时间有限而地表水体持 续时间长,或是经常性的。在地表水体附近,地下水接受 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开采后这一补给还可加强,因此地下 水格外丰富。
从总体上说,降水量的多寡决定着一个地区地下水的丰富 程度 就其水源而言,地表水是由大气降水转化而来的,即使 对于干旱山间盆地,作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水,仍然 来源于山区降水,或以冰雪形式积累起来的高山降水。
同时,盐量、能量等也随之增加。
排泄:含水层或含 水系统向外界排出 水量的过程,减少 水量的同时,盐量 和能量等也随之减 少。
基本概念
根据地下水循环位臵,可分为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 径流区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 补给区(recharge area)是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水文地质条件是 地下水埋藏、分布、 补给、径流和排泄 条件、水质和水量 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a. 泉出露两侧岩层的含水性:含水层;隔水层 b. 泉出露处断层的导水性 c. 泉的流量大小:导水性的好坏 d. 泉的温度:地下水循环深度 e. 泉流量大小或水化学:补给与径流条件的好坏
虽然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相当小,但水力梯度 大,越流的面积大,对于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 越流补给量可能大于含水层侧向流入量。
M-弱透水层厚度
7.1.4 凝结水的补给
凝结作用指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凝结形成的地下水相当有限。但是,高山、沙漠等
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凝结水对地下水补给很重要。
7.1.5 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1)水库渗漏。 (2)灌溉渗漏:灌溉渠系、灌溉田间渗漏补给。 (3)工业及生活废污水的渗漏补给。
(4)人工补给地下水:采用有计划的人为措施补充含水层的水量。
人工补给地下水
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方式有: ① 地面,② 河渠,③ 坑 池蓄水渗补,④ 井孔灌注。 目的: ① 补充与储存地下水资 源,抬升地下水位; ② 储存热源、冷源; ③ 控制地面沉降; ④ 防止海水倒灌、咸水 入侵; ⑤ 改善生态环境
变幅确定
实际工作中常用
双环入渗试验装臵
双环注水法--剖面图——连续降水
地中渗透仪结构图
原状土样
地 下 观 测 室 导水管
入渗皿
河南郑州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
试验土柱
地下观测室
7.1地下水的补给 3、降水入渗补给量 (2)山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确定 基岩山区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情况比较复杂, 单独求算山区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很困难,通常的做 法是统一求取山区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山区地形切割,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大,地下水的蒸发排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 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piston/diffuse) 含裂隙的土层——捷径式 (bypass)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活塞式”入渗 ——适用条件: 均匀的砂土层
降水初期 t1 : 土层干燥,吸水能力很强,雨水下渗快-渗润阶段
基流:径流过程线中表示河道内 常年Baidu Nhomakorabea现并基本稳定的那部分水 流,完全由地下水补给。
山区的入渗系数α是全年降水与河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 年降水量的比值: Q f X 1000
Q——年地下水排泄量(m3/a) ,以前述方式求得; f——汇水区面积(km2);
X——年降水量(mm)。
汇水区:指某一点上游的所有主支流地区(f就是汇水区的总面积)。
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蒸发 地表 下渗补给含水层 降水 地表径流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
≠
补给含水层的水
叶面蒸 腾
土壤水
大气水
土面蒸 发
(降水入渗能力)垂向渗透流速v=Q/t,取决于包气带岩性
在降雨强度超过地表入渗能力时,便将产生地表坡流。
K
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