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2)
体验式教学:离子反应化学教案案例分析
体验式教学:离子反应化学教案案例分析。
一、离子反应化学教案案例分析该案例是一节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离子反应化学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通过实验和现象观察的方式认识离子反应,强化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1.教学准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准备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比如氯化银溶液、氯化铁溶液、氯化钾溶液等,以及滴管、试管、玻璃杯等实验器材。
此外,教师还需要事先设计好教学步骤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学策略和措施,尽可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步骤本案例的教学步骤如下:(1)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离子反应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实验环节教师将一定量的氯化银溶液、氯化铁溶液和氯化钾溶液放置在三个试管中,让学生用滴管将氯化钾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银溶液中。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观察到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白色沉淀,即氯化银和氯化钾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银。
(3)实验现象观察环节学生观察了氯化银沉淀后的颜色、形态和量,并将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写在实验笔记中。
此外,教师也与学生一起讨论氯化银和氯化钾反应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4)探究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和过程,总结离子反应的主要特点和规律,锤炼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分析通过上述离子反应化学教案实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能力和理解深度,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体验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理论知识,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具有感性化,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掌握知识。
体验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关注科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体验式教学能够降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因素,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学业和其他生活中的问题。
三、实践方法如何实现体验式教学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教学需求和教学形式,采取不同的实践方法:(1)实验体验法将理论知识落地为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离子反应的过程和现象,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背景,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探讨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
案例分析结果显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成绩具有显著效果。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科学的重要阶段,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旨在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教学案例概述1.案例背景以某初中学校八年级(1)班为例,该班共有40名学生,化学教师为李老师,具有10年教龄。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善于运用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
在学习《溶液》这一章节时,李老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
2.案例过程(1)教学准备李老师在课前充分准备了教学素材,包括PPT、实验器材、练习题等。
同时,李老师还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溶液概念的理解程度,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2)教学实施李老师首先通过PPT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李老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并记录实验数据。
接下来,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溶液的本质特征。
在讨论过程中,李老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溶液的性质。
最后,李老师通过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三、案例分析1.教学策略分析本案例中,李老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__化学教学设计及评价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__化学教学设计及评价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化学教学设计及评价”为主题一、背景介绍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和基本技能。
化学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
评价则是对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不断改进教学设计的质量。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其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二、案例分析以“探究酸碱中和反应”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及实施。
1.教学目标: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
3.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日常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酸碱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通过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讨论:小组内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通过总结实验和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梳理酸碱中和反应的相关知识。
4.评价:该教学设计通过实验探究法,使学生亲身体验酸碱反应的过程,加深对酸碱反应的理解;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三、教学设计及评价根据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教学设计及评价:1.教学目标明确:本教学设计明确了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教学目标,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2.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3.教学流程合理:本教学设计的教学流程紧凑有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的案例(通用3篇)
化学教学的案例(通用3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一一、分析教材(备教材)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
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重点(1)初中化学知识点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在《中考说明》中归类非常详细。
(2)知识点的作用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
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思维培养等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案例]“第五章燃料”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一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初三化学经典教学案例及分析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初三化学经典教学案例及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本文旨在通过对一起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和解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更好地互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背景本次案例分析的对象是某初中一年级的一个化学课堂。
该课堂的主题是“水的性质和水的净化”。
教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相关的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包括水的蒸发、沸腾、溶解等。
3. 结果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净化方法,以及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案例分析本次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操作环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在结果分析和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教学启示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4.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文的正文部分,由于篇幅原因,未能将所有细节展开。
希望这个案例分析对您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如有需要,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拓展和调整。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本文旨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初中化学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化学教研组开展了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探讨、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深入理解“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教学案例分析教研组首先对“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教师们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
(2)实验教学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全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教研组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能力。
(2)完善实验教学环节,确保实验安全,注重实验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2. 教学设计研讨教研组针对“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教学设计研讨。
教师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2)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研讨,教师们形成了以下共识:(1)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观察、讨论等,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师们在教研组指导下,进行了教学实践。
以下为部分教学实践案例:(1)教师A在教学“氧气”这一课时,设计了“氧气支持燃烧”的实验活动。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为背景,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探讨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方法一、背景及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旨在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描述1.教学对象:某初中一年级学生,共50人。
2.教学内容:人教版《化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
3.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类型及特点,掌握变化过程中的相关概念。
4.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类型及特点。
(3)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
(5)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案例分析1.教学策略分析(1)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2)实验教学:教师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知识拓展:教师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学生学习效果分析(1)兴趣度:学生对实验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参与度: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氛围活跃。
(3)掌握度: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基本掌握了物质变化的特点及相关概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元素符号》(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合作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学实验,共同完成实验报告,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以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和提高。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详细讲解了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包括单字母符号和双字母符号的书写方法,以及元素符号与化学式的区别。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知识点。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周期表中的横向和纵向排列规律。在讲授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提问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新知识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元素符号在实际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正确运用元素符号进行化学表达。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元素符号进行化学表达,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化学式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3.通过提问,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困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化学学科的教学是一项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工作。
化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本文将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分析为例,阐述教学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实践体会。
案例背景本次案例选取的是初中阶段“化学反应”这一章节的内容。
该章节主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2.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能够识别和判断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化学反应现象?”通过提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化学反应的存在。
2. 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讲解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可安排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
例如,通过铁丝燃烧、酸碱中和等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化学反应的相关问题。
例如,让学生分组探讨化学反应的实质,总结判断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
4.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烧碱制玻璃、金属的腐蚀等,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下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化学反应的存在。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铁丝燃烧、酸碱中和等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案例分析1. 背景介绍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化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化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案例分析旨在通过对一位初中化学特级教师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 案例描述该特级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共有40名学生,均处于初中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人教版《化学》为例,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同时,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策略3.1 启发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提出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3.2 实验教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还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酸碱中和反应”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3.3 小组合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
例如,在教授“有机化学”部分时,教师布置了一道课题:“探究糖类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最后提交报告。
通过该特级教师的悉心教导,学生在化学学科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期末考试中,该班级的平均成绩较上一学期提高了15%。
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实验报告中,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见解。
5. 反思与建议通过本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实验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_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_ 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②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②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会填写实验记录。
③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体验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②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主动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实验准备:燃烧匙、盛满氧气的集气瓶、酒精灯、火柴、双孔塞、玻璃导管、小气球、坩埚钳、镊子、烧杯;铁丝、硫、木炭、细木条、石灰水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课题2 氧气一、物理性质1. 色、味、态:2. 密度:3.溶解性:4.三态变化:二、化学性质1.氧气的检验2.与硫的反应3. 与木炭的反应4.与铁反应【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支持燃烧,氧气是助燃剂,但本身不是燃料。
2.2_ 氧气(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
经过课题1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
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缺乏系统了解。
本课是研究纯净物性质和用途的起始课,知识学习固然重要,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也不可或缺,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初步学会了药品的取用,但基本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
因为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他们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刚刚开始,处于盲目阶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对实验现象做到系统、准确的描述,是需要老师逐步引导的。
初中化学_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
2、学习集气瓶的使用,会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
过程与方法: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述能力,以及实验分析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增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并体验到探究活动与小组合作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好化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照实验,认识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教学手段】多媒体实验【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的课程,对于这个探究活动,学生比较熟悉,操作也很简单,会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和较强烈的探究欲望。
但是要关注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例如:探究目的不够明确,把实验现象跟结论混为一谈等等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会排水集气法、控制变量法等,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生活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刚开始化学学习的第一单元,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在对蜡烛燃烧简单的实验探究中,初步学会了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之后,紧接着提出“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问题,第一次去尝试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进行科学探究。
通过对比实验,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分析、科学的表述探究所得结论的能力,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学好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空气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今后树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奠定基础。
评测练习1.要区分厨房内的白糖和食盐,有同学提出可以通过尝味道来区分。
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猜想与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2.我们在进行“对人体呼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A、模仿B、对比C、推理D、假设3.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操作顺序为( )①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上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扣在水槽中③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④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初中化学优秀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
初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
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化学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二、案例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以“金属的性质”为例,通过探究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使学生掌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金属的兴趣。
(2)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教师提出问题:“金属能否与酸反应?如果可以,是什么反应?”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教师提出问题:“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如果可以,是什么反应?”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5)拓展延伸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能否与酸或盐溶液反应?”学生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三、案例评价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指导范文
初中化学课堂案例分析指导摘要:本文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策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化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化学课堂案例,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介绍了制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甚至出现操作错误。
分析:此案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2.案例二:某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溶液的配制时,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
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溶液配制的原理和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溶液配制的基本操作不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分析:此案例中,教师虽然采用了分组实验的方式,但未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充分的指导和监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解决策略1.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加强实验指导: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明确实验要求,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
3.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3篇】初中化学教案篇一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试验、观看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提醒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讨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试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分没有思索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熟悉。
因此本节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忙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局部,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试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讨论、利用什么方法讨论物质并不清晰。
在毫无化学根底、从来没接触化学试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观看试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试验第一次亲切接触,怎么进展试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试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学问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分,并能运用概念推断一些易辨别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学问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育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育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推断5.教学设计框架教学设计流程一、物质的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终原子弹的爆炸进展评述。
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案例分析与反思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探讨情境教学的案例,并针对实际应用进行反思,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二、情境教学的内涵和特点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具有生动性、情感性、实践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案例分析(一)案例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花瓣、果实等颜色变化,并引入酸碱指示剂的概念和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案例二: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授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案例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周期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用于展示一些较为危险或难以实现的实验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反思(一)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复杂或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5篇初三化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篇一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教学设计及评价
兰州二十中学 严 萍
从教育的根本属性上说,化 学教学是一种经验的传递过程, 但是这种传递绝不是灌输,也不 像讲授那么单线,它必须充满积 极、能动、丰富的学习活动。
——王 磊
一、教学设计的发展 二、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三、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教学 四、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实施的评价
气中没有氮气……”为题,写一片短文。
[案例分析]这一课堂结束设计不仅
• 开展“同课异构”活 • 学动案式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
1.导入刻意出新。新课导入的设计要出新,但是不能 为了出新而出新,更不能牵强附会刻意出新,出新 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做到 简短、清新、自然。
2.教学过度开放。课堂教学中的“扶”与“放”,存 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扶得过多,不利于学生 主体地位的体现,放得过多,教学则会茫然无序。 设计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处理好“扶”与“放”的 关系。
2、教材 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点
和难点,抓住教材所呈现的蕴含价值。不能仅以教材 内容传递知识信息 ,还要注意教材和其它课程资源 的整合。
3、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准确把握深度、广度和梯度,设计好符合教学规律与 教学原则的教学案。
4、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借助信息技术设 计各类学生活动。
三部分
五环节
第一部分 开始
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第二部分 中心
讲授新课
第三部分 结尾
总结巩固
布置作业
• 案例研讨 “燃烧与灭火”一节课的导入
• 老师讲述或播放CCTV-10《烈火毒车》的录像片 段:2006年8月29日17点57分,湖南省常德市武 陵区消防中队的警报突然响了起来,在207国道 的一辆货车上发生了火灾。18点零4分,20多名 特勤消防官兵赶往了事发现场,当消防车行驶到 距离着火地点还有几百米的地方时,战士们就已 经能看到远处车上冒出的滚滚浓烟,经了解知道, 在发生事故的车上装载着整整123桶平均每桶250 千克的白磷。此时正值盛夏,并且室外温度高达 40摄氏度,情况非常紧急!
学面前, 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他们 引起的原因, 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的欲望。
教学过程设计的程序
学习需求分析
课程标准
课程总教学目标
课
程
单元(主题)学习活动
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 学
设
学习者的分析
计
目标体系的确定
适合自主学习
适合课堂教学
自
主 学习策略的选择
学 习
教 学习资源的选择
学 设
计 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和成果,在设计中需要创造性思维。 (3)可重复性。可以重复产生一定的活动方
式和成果,有其现实性基础。
二、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要依据新课程目标,使学生在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 发展。将课程目标具体化,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分 层次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可操作性。
• 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 述方式, 好的典型例题, 好的演示方法及 适宜的辅助练习等, 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 的不足。
例如初中化学 “二氧化碳”的教学中, 结 合课本, 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 “海啸”和 “飓风”等的形成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 加有关, 因此在上课导入时, 采用幻灯把 “海 啸”和 “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
一、教学设计的发展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提出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 系统决策过程。
教学设计的发展:直观设计——经验设计—— 试验辅助设计——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即现代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活动具有下列特点: (1)智力性。是以智力活动为主,以人的智
慧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的活动。 (2)创造性。可以创造出新的教学活动方式
评价 设计方案的实施
教学策略的选择 课
堂 教
教学媒体的选择 学
设 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2、教学过程设计应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3、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1)重视实验教学(观察活动、探究活动)。 (2)将科学探究融入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4、体现推进性。
3.媒体代替实验。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 科,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型,设计教学时,我 们都要尽可能地去挖掘实验资源,体现学科特点。 觉得现场实验麻烦、有风险,不如实验录像来得爽 快,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4.媒体代替板书。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媒体 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改进作用, 但这种作用不能无限放大。
5、落实好教学策略——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处理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关系 6、发挥好教师自身的教学机智,调控教学——课堂
教学中,教师对偶发事件迅速而又巧妙的处理能 力 7、精心设计语言与板书 8、增强直观,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9、灵活使用教学案
(三)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和顺序
•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消防战士,你会怎么办? (同学讨论)
[案例分析]这一课堂导入设计不仅 能引导学生定向于新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而且创 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 注意力。
案例研讨 “氮气”一节的结束设计
在氮气一节结束时,请同学们自己总结氮气 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后,教 师讲述,“我们知道空气中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 的78%,氧气占21%,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可以供 给呼吸……,氧气的功劳、氧气的用途可谓大也, 人类生活不能没有氧气,没有氧气就没有生命; 而氮气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在空气中性 质又很稳定,好像是可有可无的,那么是不是氮 气在空气中就没有什么用处呢?请你以“假如空
三、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教学
(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意义
是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
(二)化学教学设计实施的基本要求
1、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一切言行——为实现教学目标
2、正确选择并运用各项教学原则和方法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在——各个环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