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带下病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炼以增强体质。
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风险评估
肿瘤性质评估
综合评估
明确妇科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 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带下 病的风险。
结合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身体状况 等因素,综合评估妇科肿瘤合并带下病 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带下病症状评估
观察带下病的症状(如带下量是否增 多、色质是否异常等),以评估其对 妇科肿瘤的影响及预后。
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
输入 治标疗方题法
症状表现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常用方剂
宜食温补肾阳之品,如羊肉、韭菜、核桃、生姜等。
饮食调理
内补丸、右归丸等加减。
阴虚夹湿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头晕目眩,腰酸肢软, 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失眠多梦,舌质红,苔 少或黄腻,脉细数。
01
02
03
04
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和性生活 前后要特别注意外阴清洁。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避 免偏食或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 夜、烟酒等不良行为。
定期检查与随访重要性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带下 病等妇科疾病。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 时就医检查,避免病 情加重。
常用方剂
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
治疗方法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饮食调理
宜食滋阴清热之品,如绿豆、冬瓜、赤小豆、鸭 肉等。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症状表现
治疗方法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样,有臭味 ,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 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妇科带下病教材

中医妇科带下病教材

中医妇科带下病教材
中医妇科带下病教材
一、概述
带下病是指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的一种疾病,包括白带增多、颜色、气味及质地的改变。

中医妇科带下病教材将详细介绍该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二、病因
中医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有湿热下注、脾虚湿盛、肾虚带脉失约等。

其中,湿热下注是最常见的原因,多因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引起的体内湿热内蕴,流注于下,影响带脉,导致带下病。

三、病理
带下病的病理主要是指湿热之邪影响到带脉,使其失去正常的约束功能,导致带下异常。

在病程中,病邪可伤及脾肾,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四、诊断
中医诊断带下病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

望诊时,观察带下的颜色、质地、量等;闻诊时,听取患者的口述和带下的气味;问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切诊时,触摸患者的脉象和腹部。

五、治疗
中医治疗带下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内服中药、外用药敷、针灸推拿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中医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六、预防
预防带下病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保持情绪稳定等。

此外,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也是预防带下病的重要措施。

总之,中医妇科带下病教材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带下病知识,帮助读者了解该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掌握治疗带下病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保障女性健康。

预防方法的介绍也将帮助读者预防该病的发生,降低患病风险。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

变法:若肝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 加苦参、黄连
若湿浊偏甚——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加苍术、藿香
湿毒蕴结

湿毒内侵--损伤任带二脉-- 秽浊下流

湿毒蕴结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
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 难闻, 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 干,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情况哪些属于异常带下?( ) A.经期前后白带增多 B.白带量增多,色黄质稠 C.白带增多,气味臭秽 D.排卵期前后白带增多 E.妊娠早期白带增多

2.完带汤的药物组成有哪些( ) A.白术、山药、人参 B.白芍、苍术、陈皮 C.山药、白果、甘草 D.黑芥穗、柴胡、车前子 E.车前子、黄柏、陈皮
方解:鹿茸、肉苁蓉、
潼蒺藜、菟丝子——温肾填精益髓 潼蒺藜、桑螵蛸 ——补肾涩精止带 附子、肉桂 黄芪 白蒺藜 紫菀茸 ——温肾壮阳补火 ——益气固摄 ——疏肝泄风 ——温肺益肾
加减:腹泻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
白崩者,方用固精丸《济阴纲目》
临床应用
内补丸乃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冲任 亏损所设。 凡症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神疲乏力, 面色晦暗,头晕耳鸣,尿频便溏,舌淡, 苔白,脉沉迟无力者皆可用之。

治疗带下病 治疗不孕症 治疗闭经 治疗结核性盆腔炎

阴虚挟湿

阴虚相火偏旺,复感湿邪--损及任带
阴虚挟湿
主要症候: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
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或灼热 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 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 数。
阴精亏损,阴部失荣--干涩不适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中医妇科带下病一、概述妇科带下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发生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阴道或外生殖器部位的异常分泌物增多、颜色、气味变化等。

中医学认为,带下病多由湿热、湿寒等病理因素引起,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二、病因病机⒈湿热带下病病因:长期不洁、不卫生、性生活不规律等原因导致湿热病邪侵入阴道。

病机:湿热壅盛,阴道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引起分泌物增多、色黄、气味烈等症状。

⒉湿寒带下病病因:受寒湿邪气侵袭,或因长期居住潮湿环境导致湿气郁滞。

病机:湿邪与正气相搏,湿气阻滞不行,阴道黏膜受寒湿邪影响,出现分泌物增多、色白、气味不显的症状。

三、辨证施治⒈湿热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黄、黄稠,有刺激性气味,伴有阴部瘙痒、灼热感,小腹胀痛等。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常用药物/方剂:黄连石斛汤,龙胆泻肝汤等。

⒉湿寒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白稀薄,无明显气味,伴有阴部冷感、不适或胀痛,腰腿酸软等。

治疗原则:祛寒化湿,温通经络。

常用药物/方剂:小青龙汤,四逆汤等。

四、注意事项⒈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避免过度清洗和使用刺激性洗液。

⒉避免性生活不洁,定期更换卫生巾或护垫。

⒊饮食上忌辛辣、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肠胃通畅。

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潮湿环境的长期暴露。

五、附件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进行辨证施治。

⒉方剂:中药组方的处方形式,是指将数种中药配伍在一起,通过特定的制剂方法加工而成的药物形态。

⒋中医妇科诊疗指南:针对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课件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课件

C
毒、真菌等染有关,也可能与内
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关。
带下病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
D
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需根
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带下病的分类
脾虚湿热型: 表现为白带量 多、色黄、质 黏腻、有异味
肾阳虚型:表 现为白带量多、 色白、质稀薄、 无异味
肝郁气滞型: 表现为白带量 多、色黄、质 黏腻、有异味
湿热下注型: 表现为白带量 多、色黄、质 黏腻、有异味
血瘀型:表现 为白带量多、 色暗红、质黏 腻、有异味
气虚型:表现 为白带量多、 色白、质稀薄、 无异味
带下病的病因
湿热下注:湿热邪气侵袭,导 致带下增多、色黄、质稠
脾虚湿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导致带下增多、色白、质稀
肾虚带下:肾虚不能固摄,导 致带下增多、色白、质稀
谢谢
中医妇科学带下 病课件
演讲人
目 录
Part One.
带下病的概述
Part Two.
Part Three.
带下病的诊断与 带下病的预防与
治疗
保健
1
带下病的概述
带下病的定义
带下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主
A
要表现为白带异常、瘙痒、异味等
症状。
B
带下病包括多种疾病,如阴道炎、 宫颈炎、盆腔炎等。
带下病病因复杂,可能与细菌、病
治疗原则
1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舌脉等,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观念,治疗带 下病时,不仅要关注局部症状,还 要关注全身状况,进行整体调理。
3
内外兼治: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 既注重药物治疗,也注重生活方式、

妇科带下证的中医辨证治疗

妇科带下证的中医辨证治疗

妇科带下证的中医辨证治疗妇科带下证,主要有黄带、白带、赤带等,其中带下色黄大多属于湿热,其治当清热燥湿……女子带下量多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

中医辨治妇科带下证,主要有黄带、白带、赤带等,其中带下色黄大多属于湿热,其治当清热燥湿;带下色赤常与血瘀有关,其治当活血理血;而带下色白既有生理现象者,又有病理病证者。

假若带下色白量少质稀,则为生理现象,不必治疗;假如带下色白量多,则为病理特征,必须进行治疗。

带下色白病变证机常与脾气虚弱有关,其治当健脾益气,燥湿止带。

扁豆山药汤对于治疗脾气虚弱所引起带下色白量多有明显治疗作用,若非带下色白量多则不宜用之。

如刘某,患有慢性子宫内膜炎已多年,其主要病证之一是带下量多色白,屡经中西药治疗,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辨证诊为脾气虚弱带下证,遂用扁豆山药汤治疗。

服药20余剂,其病证表现消除,至今已3年余,未再发作。

方药组成:扁豆24克,山药24克,苍术12克,白术24克,茯苓18克,车前子18克。

用法服法:本方既可作汤剂,又可作散剂,还可作丸剂。

汤剂制法是:将上述6味药置于砂锅内,加水约500毫升左右,煎煮约30分钟,取药汁去药渣,即可服用。

用药7天为1疗程,病轻者需服用1~2疗程,病重者需服用3~4疗程。

丸剂制法是:将上述6味药研为粉状,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丸,每日服用2次,用药7天为1疗程。

病轻者需服用2~3疗程,病重者需服用4~5疗程。

散剂制法是:将上药研为粉状,每次服用约10克,每日3次,服用疗程同丸剂。

作用特点:健脾燥湿,益气止带。

临床运用:脾虚带下证:带下色白,质稀量多,或阴部潮湿,或少腹不舒,或阴部瘙痒,或小腹胀痛,少气乏力,四肢倦怠,面色不荣,舌淡,苔薄白,脉弱。

加减用药:若带下量多明显者,加白果、芡实,以健脾固涩止带;若阴部瘙痒明显者,加花椒、地肤子,以温化止痒;若四肢乏力明显者,加人参、大枣,以益气补虚;若少腹拘急者,加桂枝、白芍,以温通缓急经脉;若头晕目眩者,加当归、川芎,以补血养血等。

带下病-中医妇科学

带下病-中医妇科学
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
知母 黄柏 山茱萸 熟地 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加减:失眠多梦+柏子仁 酸枣仁 咽干口燥甚+沙参 麦冬 五心烦热甚+地骨皮 银柴胡 头晕目眩者+女贞子 旱莲草 白菊花 钩藤 舌苔厚腻者+薏苡仁 扁豆 车前草
4、湿热下注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气,
贼骨 白果
若有湿蕴化热用易黄汤(山药 芡实 黄柏 车前子 白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
2、肾阳虚
主证: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 +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 加减: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 肉豆蔻 带下如崩者,加鹿角霜 莲子 白芷 金樱子
3、阴虚夹湿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 味,
1、脾虚
主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
如唾,绵绵不断,无臭;+脾虚湿困证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人参 白术 淮山 甘草 陈皮 苍术 白芍 柴胡 黑芥穗 车前子 益气健脾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柔肝 疏肝解郁,升阳除湿 入血分,祛风胜湿 利水渗湿
加减
若有肾虚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若带多日久,滑脱不止者 +金樱子 治疗宫颈炎。
转归与预后 预防与调摄
五色带



多由内脏素虚,久积湿热,热毒损伤胞脉所致。属湿 毒损伤内脏之症。 症状:带下五色,恶臭难闻,阴内灼痛坠胀,心烦不 宁,口苦咽干,便秘或溏糜,尿赤,手足心热,面色 无泽,舌苔粘腻,脉弦滑而缓。 治则:清热解毒化湿 基础方药:《临床经验方》解毒止带汤 双花12 连翘9 苦参9 茵陈12 黄柏6 黄芩9 白芍12 椿皮9 牛膝9 生地 9 丹皮9 贯众9 黄连9 炒地榆12 外用药:(治阴内外肿痛或疡糜) 洗药方:苦参15 蛇床子15 鹤虱 15百部15 黄柏9 枯矾6 雄黄9 外涂药:枯矾 儿茶 雄黄 龙骨 冰片 黄柏。 ————选自《百灵妇科》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带下过多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带下过多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带下病leucorrhea diseases带下过多profuse vaginal discharge带下病是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者称为带下过多。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8]妇产科术后感染史,盆腔炎性疾病史,急、慢性宫颈炎病史,各类阴道炎病史,房事不节(洁)史。

3.1.2临床表现[1][4][8]带下量明显增多,伴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

3.1.3体征[3]具有各类阴道炎、或急慢性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局部体征。

妇科检查:①滴虫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黄绿色、脓性或泡沫状,有臭味,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②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多呈灰白色、稀薄、腥臭味,阴道黏膜无明显异常。

③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及外阴充血或红肿。

④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稀薄状,色淡黄,甚者可见脓血性白带,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严重者见浅表溃疡。

⑤急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可伴外阴瘙痒及灼热疼痛。

⑥慢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可伴性交后出血,或外阴瘙痒。

⑦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举痛或子宫体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可伴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色或脓性。

3.1.4辅助检查[1]3.1.4.1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阴道清洁度,或明确炎症病原体。

3.1.4.2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有助于了解宫颈病变。

3.1.4.3电子阴道镜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以助了解阴道和宫颈病变。

3.2鉴别诊断[1][2][4][8]3.2.1排卵期出血带下赤色时应与排卵期出血相鉴别。

带下病中医妇科学

带下病中医妇科学
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
知母 黄柏 山茱萸 熟地 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加减:失眠多梦+柏子仁 酸枣仁 咽干口燥甚+沙参 麦冬 五心烦热甚+地骨皮 银柴胡 头晕目眩者+女贞子 旱莲草 白菊花 钩藤 舌苔厚腻者+薏苡仁 扁豆 车前草
4、湿热下注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气,
损伤任带 带下过多
热甚化火成毒 热毒损伤任带二脉 湿热遏久成毒
带下过多
二 诊断要点
病史: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
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临床表现:带下增多,伴有带下的色、质、
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或 有尿频、尿痛等症状。
检查:妇科检查:急性期有明显的体
征(见表)
3、热熨法:火熨、电灼、激光等,治疗宫颈炎。
转归与预后 预防与调摄
五色带



多由内脏素虚,久积湿热,热毒损伤胞脉所致。属湿 毒损伤内脏之症。 症状:带下五色,恶臭难闻,阴内灼痛坠胀,心烦不 宁,口苦咽干,便秘或溏糜,尿赤,手足心热,面色 无泽,舌苔粘腻,脉弦滑而缓。 治则:清热解毒化湿 基础方药:《临床经验方》解毒止带汤 双花12 连翘9 苦参9 茵陈12 黄柏6 黄芩9 白芍12 椿皮9 牛膝9 生地 9 丹皮9 贯众9 黄连9 炒地榆12 外用药:(治阴内外肿痛或疡糜) 洗药方:苦参15 蛇床子15 鹤虱 15百部15 黄柏9 枯矾6 雄黄9 外涂药:枯矾 儿茶 雄黄 龙骨 冰片 黄柏。 ————选自《百灵妇科》

辅助检查:明确病原体。
鉴别
1· 带下呈赤色时与经间期出血、经漏 2· 带下呈赤白带或黄带淋漓时与阴疮、子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瘦聚J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J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

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瘤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妇科疾病(带下病)针灸辨证施治详解及15则医案

妇科疾病(带下病)针灸辨证施治详解及15则医案

妇科疾病(带下病)针灸辨证施治详解及15则医案妇科疾病(带下病)针灸辨证施治详解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的一类疾病。

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为妇科四大病症之一。

“带下”——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科经带胎产诸疾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以下,故称为“带下”。

狭义带下中又有生理病理之别,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冲任流通以后,阴道内即有少量色白或无色透明无臭液体流出,特别是在经期前后及月经中期,其量增多,使阴道保持湿润,此为生理性带下。

但如带下量过多时,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则属于带下病。

本病常与生殖器感染(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肿瘤或身体虚弱等因素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湿邪为带下病主因,因带下病主证为带下量多,带为阴湿之物,故认为带下病多属湿邪为患。

与脾肾二脏功能失常和任带二脉失于固约有极密切的关系。

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而化热,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任带失于固约;或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湿毒秽浊之气乘虚而入,损伤冲任而致。

临床上以脾虚、肾虚和湿毒下注引起的较多。

现代医学认为病理性白带可分为非炎症性白带、炎症性白带等多种。

一些慢性疾病诸如心阳不振、血虚、肺痨、消渴等,均可导致白带增多,此即西医所谓非炎症性者。

临床所见以炎症性白带最为多见,由于针灸具有抗炎、影响免疫反应、促进机体防卫功能等作用,故针灸治疗非炎症性及炎症性白带病的效果均较好。

【临床表现】脾虚证: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味,质粘稠,连绵不绝,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舌质淡苔白腻,脉缓而弱。

肾虚证: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连绵不断,小腹发凉,腰部酸痛,小便频数而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湿毒证:带下状如米泔,或黄绿如脓,或夹有血液,量多而臭,阴中瘙痒,口苦咽干,小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一)毫针治疗1.脾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利湿止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阳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若脾虚湿郁化热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易黄汤(山前黄柏芡实果)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芪附子紫菀菟鹿肉,桑螵蛸潼白蒺藜肉苁蓉),精关不固用固经丸(龙牡三子苓蛸石)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芡实金樱子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肝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丸+苦参黄连,湿浊偏渗-萆薢渗湿汤+苍藿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土茯苓薏仁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二、带下量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例题:1.“居经”、“避年”之说最早记载于:A《皇帝内经》 B《千金要方》 C《伤寒论》 D《脉经》2.在——中提出:女子不孕与“五不女”的先天生理缺陷有关A《傅青主女科》 B《黄帝内经》 C《经效产宝》 D《广嗣纪要》3.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是:A气血 B天癸 C 脏腑 D 胞宫4.横行于腰部,总束诸经的奇经是:A冲脉 B任脉 C 带脉 D 督脉5.健康女性,一般初潮年龄为:A 10岁B 12岁C 14岁D 16岁参考答案1 D2 D3 A4 C5 C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2)虚寒:暖宫之痛、养血安胎-胶艾汤 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三、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加益母草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七、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加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1号方 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2号方 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3号方九、鬼胎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加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 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加党参、覆盆子、桑葚子 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加续断、枸杞子 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加枸杞、桑葚子十一、妊娠小便淋痛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十二、胎气上逆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紫苏饮2)脾胃湿热:清肺胃热、降逆化痰-苓白汤十三、胎水肿满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去槟榔十四、妊娠肿胀1)脾虚: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白术散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五苓散 3)气滞:理气行水-天仙藤散十五、妊娠心烦 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汤 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 -竹沥汤 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十六、妊娠眩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息肝风-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安宫牛十八、妊娠咳嗽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经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二十、胎位不正1) 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 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保产神效方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 -八珍汤 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例题:1.来院就诊的24岁妊高征孕妇,对估计病情及决定处理方案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是a.全血黏度比值及血浆黏度比值b.测定血细胞比容c.眼底检查d.测定血谷-丙转氨酶值e.测定尿雌激素/肌酐值2.25岁初产妇,妊娠37周。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课件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课件

中医治疗原则
我们将分享中医治疗带下病的 原则,包括清热祛湿、活血化 痰等,以帮助大家对疾病进行 治疗。
中药调理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 调理方剂,帮助患者改善症状 和促进康复。
针灸法
最后,我们将简要讨论针灸法 在带下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 其疗效与注意事项。
预防和保健措施
1 个人卫生
我们将分享一些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来预防和缓解带下病。
分类
我们将介绍带下病的常见分类,包括慢性宫颈 炎、子宫颈恶性肿瘤、阴道炎等,以便更好地 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
1 风寒湿热湿邪的理论
我们将探讨中医妇科学中的风寒湿热湿邪理论,以帮助我们理解带下病的病机与发病机 制。
2 脏器学说
我们将介绍脏器学说在中医妇科学中的应用,进一步解析带下病的病理过程与治疗原则。
3 气血理论
我们将讲解气血理论在中医妇科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带下病治疗中的应用。
带下病的临床症状
1 常见症状
2 相关并发症
我们将介绍带下病的常见症状,如带下过多、 带下味重、带下色黄等,以帮助大家更好地 识别和了解疾病。
我们还将讨论带下病可能导致的相关并发症, 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与防范。
中医治疗带下病
最后,我们将展望中医妇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以进一步推动带下病的研究和治疗。
参考文献
在本次报告中,我们参考了许多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表示感谢,并鼓励大 家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妇科学
这是中医妇科学带下病的PPT课件。本课程将详细介绍带下病的定义、分类以 及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这个话题。
引言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疾病,我们将介绍中医妇科学在带下病研究中的重要性, 并简要介绍本次报告的目的。

带下病中医诊疗常规

带下病中医诊疗常规

带下病中医诊疗规范概述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

润滑阴道,为生理性带下。

若带下量过多,色,质味异常,或伴有腰酸,小腹疼痛者,为带下病。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为湿邪盛。

湿邪之来源有二:内虚多因脾虚失运湿浊内停,湿性重浊,下注乃至带下。

或因肾气虚弱,时其闭藏,伤及奇经带脉失约,滑脱于下,而成带下病。

外湿多因经期、产后不洁,或房事不节,或久坐湿地,久居湿室,乃到寒湿或湿邪毒热乘虚内侵,伤及任、带之经,而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遂为带下。

西医诊断为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疾病及宫颈癌等,均可出现带下病的症状。

疾病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证候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一、诊疗要点(一)、诊断依据1、带下量多,色黄、白、赤、或黄白相兼。

质清稀或粘稠。

气味腥、臭、秽或秽浊。

2、伴腰部酸痛,小腹坠痛,下肢酸软,或阴户灼热,或骚痒等症状。

3、舌体多虚胖,舌苔为白腻或黄腻,脉象多见滑、濡。

(二)、辨证要点(根据中医妇科第七版教材及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1、脾虚湿注带下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状,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乏力,肢体困倦,脘闷纳呆,或大便溏薄等,舌苔白腻或薄白,舌体嫩胖舌边有齿痕,脉象缓弱或濡。

2、肾阳虚衰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无异味,淋漓不断,腰部冷痛,小腹冷胀或坠痛,小便频数而情长,夜间尤甚,舌苔根部白腻,舌质淡,脉象沉迟,双尺尤著。

3、肾阴虚带下色黄或夹血丝,质稠,味腥,或无明显异味,多见于绝经期后,要点内干涩,或灼热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等症,舌苔少或薄黄,舌质红,脉象细数,左尺弱。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二、肾阳虚衰
[证 候] 带下冷如蛋清,淋漓不断,头晕 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尿频 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治
法]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二、肾阳虚衰
[方 药] 内补丸加减。带下清冷如水,畏寒 腹冷甚者,加艾叶、补骨脂;便溏者,加肉豆蔻、 白术。 内补丸组成: 鹿茸、菟丝子、沙蒺藜、紫菀茸、 黄耆、肉桂、桑螵蛸、肉苁蓉、附子(制)、茯神、 白蒺藜
妊娠恶阻
妊娠早期(5~6周),出现恶 心呕吐,头晕厌食,如反应轻微,是 为生理性早孕反应,无需治疗。若出 现严重的恶心呕吐,且逐渐加重,不 限于清晨,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 (妊娠恶阻)妊娠呕吐。
【病因病机】
1. 脾胃虚弱
多为脾胃素虚之体,孕后冲脉气盛,冲气上逆 犯胃,胃失和降,而发生恶心呕吐。又因脾虚可致 痰湿内生,冲气可夹痰湿上逆,亦可致恶心呕吐。
肝气郁结证
[证 候]经前或经行乳房胀满疼痛,甚则痛不 可触衣,精神抑郁,时欲叹息,小腹胀痛,经行 不畅,血色黯红,胸闷胁胀。苔薄白,脉弦。 [治 法]舒肝解郁,理气止痛。
肝气郁结证
[方 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橘叶、 川楝子。 柴胡 枳壳 香附 陈皮 芍药 川芎 炙甘草。
肝肾阴虚证
[证 候]经前或经期两乳作胀作痛,乳房柔软 无块,经后消失,月经量少,色淡或稍暗,耳鸣 目涩咽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 法]滋肾益阴,疏肝止痛。
肝肾阴虚证
[方 药]一贯煎(《柳州医话》)加麦芽、鸡 内金。 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川楝子 枸杞子。
阴痒
妇女外阴瘙痒,甚则痒痛难忍, 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称为 “阴痒”。
肝经湿热证
[证 候]阴部瘙痒难忍,坐卧不安,外阴皮肤 粗糙增厚,有抓痕,黏膜充血破溃,或带下量多, 色黄如脓,或呈泡沫米泔样,或灰白如凝乳,味 腥臭;伴心烦易怒,胸胁满痛,口苦口腻,食欲 不振,小便黄赤;舌体胖大,色红,苔黄腻,脉 弦数。 [治 法]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培训讲座
泰安市中医医院 中医妇科 张秀艳
带下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 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 者称为带下病。
【病因病机】
1. 脾阳虚弱
如饮食不节、忧思劳倦,损伤脾气,脾阳虚 而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而 成带下病。
2. 肾阳不足
其人素体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及肾, 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聚,下注任带而发 为带下病;或封藏失职,阴液滑脱而致带下病。
肝气郁结证
[证 候]经前或经行乳房胀满疼痛,甚则痛不 可触衣,精神抑郁,时欲叹息,小腹胀痛,经行 不畅,血色黯红,胸闷胁胀。苔薄白,脉弦。 [治 法]舒肝解郁,理气止痛。
肝气郁结证
[方 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橘叶、 川楝子。 柴胡 枳壳 香附 陈皮 芍药 川芎 炙甘草。
肝肾阴虚证
[证 候]经前或经期两乳作胀作痛,乳房柔软 无块,经后消失,月经量少,色淡或稍暗,耳鸣 目涩咽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 法]滋肾益阴,疏肝止痛。
肝经湿热证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 散。 方药:
(1)龙胆写赶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 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甘草、生地黄。
(2)萆薢渗湿汤《医宗金鉴》:萆薢、薏苡仁、黄 柏、赤茯苓、丹皮、泽泻、通草、滑石。 (3)蛇床子散《中医妇科学》:蛇床子、花椒、明 矾、百都、苦参。水煎,趁热先熏后坐浴。
病因病机
素体脾胃虚弱
气 血 虚 弱
孕期产后调摄失宜 产后思虑过度而伤脾 高龄产妇气血虚弱 分娩失血过多
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 乳汁生成乏源

肝 郁 气 滞
素性抑郁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经 脉涩滞,乳络不通,阻碍 乳汁排泄 产后为情志所伤

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 产后乳少或全无,乳 汁清稀,乳房柔软, 气血虚弱 无胀感,神倦食少, 舌淡,苔少,脉细 弱。 产后乳少或全无,乳 房胀硬疼痛,乳汁浓 肝郁气滞 稠,胸胁胀痛,纳 差,舌红,苔薄黄, 脉弦数。 证型 方剂 补气养血 通乳 通乳。 丹 治 法
【病因病机】
3. 湿热下注
若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肝气内郁,郁久 化热,热与湿蒸,均可导致湿热互结,流注下焦, 损及任脉而成带下病。
4. 湿毒蕴结
如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加之下阴忽视清洁, 或房室不禁,或手术受损,均能使湿毒乘虚内侵, 损伤任带,秽浊之液下注,而成带下病。
【辨证论治】
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多属脾阳虚。
疏肝解郁 下乳 通络。 涌泉 散
通乳丹组成:人参 生黄耆 当归 麦冬 木 通 桔梗 七孔猪蹄 下乳涌泉散组成:当归 川芎 天花粉 白 芍药 生地黄 柴胡 青皮 漏芦 桔梗 木通 白芷 通草 穿山甲 王不留行 甘草
常用中成药
1.通乳颗粒 2.逍遥丸
经行乳胀
指每月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 现乳房胀痛,或乳头胀疼痛,甚至 不能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
肝肾阴虚证
[证 候]阴部瘙痒难忍,干涩灼热,夜间加重, 或会阴部肤色变浅白,皮肤粗糙,皲裂破溃;眩 晕耳鸣,五心烦热,烘热汗出,腰酸腿软,口干 不欲饮;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治 法]滋阴补肾,清肝止痒。
肝肾阴虚证
[代表方]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鲜皮。 方药:知母、黄柏、丹皮、熟地黄、山萸肉、淮 山药、泽泻、茯苓
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伴畏寒肢冷, 多属肾阳虚。
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为湿热下 注。 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恶臭难闻,属湿 毒蕴结。
一、脾虚湿困
[证 候] 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无臭气,绵 绵不断,纳少便溏,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 缓弱。
[治
法]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一、脾虚湿困
[方 药] 完带汤加减。腰痛者,加杜仲、鹿 角胶;带下量多,日久不止者,加芡实、莲须、 金樱子。 完带汤组成: 白术(30克)山药(30克)人参 (6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苍术(9克) 甘草(3克)陈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 克)
四、阴虚夹湿
[证 候]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间,质 粘无臭,伴阴部瘙痒,阴中灼热,五心烦热,腰 酸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
法]
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四、阴虚夹湿
[方 药] 知柏地黄丸加味。腰痛,带下恶臭 者,加半枝莲、鱼腥草;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 丹皮、知母。 知柏地黄丸组成: 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 山茱萸(制)、牡丹皮、茯苓、泽泻。
2. 肝胃不和
其人平素性躁易怒,肝郁易于化热,孕后血聚 养胎,致使肝血不足,肝气偏旺,又加冲脉气盛, 冲脉附于肝,肝脉挟胃贯膈,肝气夹冲气犯胃,胃 失和降而呕吐。
【辨证论治】
呕吐清水,口淡者,多属虚证、寒证。 呕吐酸水,口苦者,多属实证、热证。
一、脾胃虚弱
[证 候]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脘腹胀满,食 入即吐,神疲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 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妊娠恶阻
妊娠早期(5~6周),出现恶 心呕吐,头晕厌食,如反应轻微,是 为生理性早孕反应,无需治疗。若出 现严重的恶心呕吐,且逐渐加重,不 限于清晨,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 (妊娠恶阻)妊娠呕吐。
【病因病机】
1. 脾胃虚弱
多为脾胃素虚之体,孕后冲脉气盛,冲气上逆 犯胃,胃失和降,而发生恶心呕吐。又因脾虚可致 痰湿内生,冲气可夹痰湿上逆,亦可致恶心呕吐。
一、脾胃虚弱
[方 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胃虚寒者, 加丁香、白豆蔻;血虚头痛者,加当归、白芍、 枸杞子。
香砂六君子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半夏、 陈皮、广木香、砂仁、炙甘草
二、肝胃不和
[证 候]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吐酸水苦水, 胸闷胁胀,头胀头晕,精神抑郁,口渴口苦,舌 红,苔薄黄,脉弦滑。 [治 法] 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二、肝胃不和
[方 药] 橘皮竹茹汤加味。头胀而晕者,加 菊花、钩藤;便秘者,加火麻仁、知母;乳房胀 痛者,加橘叶、丝瓜络。 橘皮竹茹汤: 橘皮(12g) 竹茹(12g) 生姜 (9g) 甘草(6g) 人参(3g) 大枣(5枚)
产后缺乳

产后哺乳期内乳汁量少或无乳可下 者,称缺乳。又称乳汁不足、乳汁 不行。
二、肾阳虚衰
[证 候] 带下冷如蛋清,淋漓不断,头晕 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尿频 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治
法]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二、肾阳虚衰
[方 药] 内补丸加减。带下清冷如水,畏寒 腹冷甚者,加艾叶、补骨脂;便溏者,加肉豆蔻、 白术。 内补丸组成: 鹿茸、菟丝子、沙蒺藜、紫菀茸、 黄耆、肉桂、桑螵蛸、肉苁蓉、附子(制)、茯神、 白蒺藜
三、湿热下注
[证 候] 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 豆腐渣状,伴外阴瘙痒,口苦咽干,小便短黄,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 法] 清热利湿止带。
三、湿热下注
[方 药] 止带方加减。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头晕耳鸣者,加苦参、黄连、柴胡;湿浊甚者, 加苍术、藿香。 止带汤组成: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肝肾阴虚证
[方 药]一贯煎(《柳州医话》)加麦芽、鸡 内金。 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川楝子 枸杞子。
阴痒
妇女外阴瘙痒,甚则痒痛难忍, 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称为 “阴痒”。
肝经湿热证
[证 候]阴部瘙痒难忍,坐卧不安,外阴皮肤 粗糙增厚,有抓痕,黏膜充血破溃,或带下量多, 色黄如脓,或呈泡沫米泔样,或灰白如凝乳,味 腥臭;伴心烦易怒,胸胁满痛,口苦口腻,食欲 不振,小便黄赤;舌体胖大,色红,苔黄腻,脉 弦数。 [治 法]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