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06数学教育班的王燕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来自人教版必修5数学第三章第六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第一课时。
3、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评价分析从这几个方面说明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等比数列》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数列”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内容之后编排的,它不仅是对一般数列和等差数列概念等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是为今后学习尤其是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知识上承上启下。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一个重要内容,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再等比数列的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
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认知的有利因素.认知的不利因素有: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4.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
这样确定重点,既能夯实“双基”,又凸现了掌握知识的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而公式推导用到了多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课时安排和说明
1.导入、探讨(10分钟)
2.讲述新课:推导、公式、应用(20分钟)
3.练习(8分钟)
4.小结(2分钟)
5.作业的布置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分析:这一目标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形成,这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分析:因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思维品质的锻炼,从而让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分析
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呈现问题——教师引导——自主学习——简单运用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小麦吗?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为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探讨: 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是: S64=1+2+22+···+263 ① 上式有何特点? 如果①式两边同乘以2得 2S64=2+22+···+264 比较①、②两式,有什么关系?
分析: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错位相减法
S64=1+2+22+23+···+263 ①
2S64= 2+22+23+···+263+264 ②
分析: ①、 ②两式上下相对的项完全相同, ① 、② 式相减,就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反思: 纵观全过程,①式两边为什么要乘以2 ?
学生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会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23631+2+2+2++2=
164264
S -=
学好数学的信心.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问题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
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愉快。 探讨1:由 得
反思:如果q=1时,结论还成立吗?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2 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 , 这其实就是关于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得出结论,同时用新学的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求出西撒要的奖励, 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认知疲劳,促进积极思维
5、采用变式教学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在例题的设置上,我设计了知道三个量求一个或者两个量,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该题有意培养学生对含有参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7.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填表使得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的概括与总结能力,在学习知识的不要忘记旧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公式及其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
{}n n a a q s 1设等比数列,首项为,公比为,
如何求前n 和?1
12111-+⋅⋅⋅+++=n n q a q a q a a s n
n n q a q a q a q a qs 11
1211++⋅⋅⋅++=- q a a s q 11)1(-=-n 11-+=n qs a n s n q a a
n s -=11n
s s a a q a q a q a q a a a ⋅⋅⋅+⋅⋅⋅ 2n-1n 1111112n-1 =++++ =+(+ +) 234n 123n-1
a a a a =====q a a a a ⋅⋅⋅q a a a a a a a a n n =++++++-132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