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圆筒弯扭组合内力素测定

薄壁圆筒弯扭组合内力素测定
薄壁圆筒弯扭组合内力素测定

薄壁圆筒弯扭组合内力素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测定薄壁园筒弯扭组合变形时指定截面上的弯矩、扭矩和剪力,并与理论值比较。

2.学习布片原则、应变成份分析和各种组桥方法。

二、设备和仪器(同§4) 三、试样

薄壁圆筒(见图7-1a )左端固定,籍固定在圆筒右端的水平杆加载。在截面I-I 处粘贴有应变片m 、n 、a 、b 、c 、d 、e 和f ,在截面II-II 处粘贴有应变片g 和h ,其中应变片m 和n 粘贴于圆筒最高点和最低点,其方位均沿圆柱面母线。其余各应变片粘贴

的位置如图7-1a 和图7-1b 所示,它们的方位均与圆周线成45°或-45°角,展开图如图(7-1c )所示。

圆筒用不锈钢1C r 18N i 9T i 制造,材料弹性模量202E Gpa =,泊松比0.28μ=,圆筒外径D=40mm ,内径d=36.40mm 。

四、实验原理

在进行内力素测定实验时,应变片布置采用如下原则:若欲测的内力引起单向应力状态,应变片沿应力方向粘贴;若欲测的内力引起平面应力状态,则应变片沿主应力方向粘贴。应变片粘贴的位置应选在测试截面上由欲测的内力所产生的最大应力处。 1.弯矩测定

为测定弯矩,可使用应变片m 和n 。此处弯曲正应力最大,而弯曲切应力为零,因此它们只能感受到弯矩产生的应变,且

g

h

a b c

d

m

n

e f

(b )

g

h a m b e c n d f

图12-1

(c )

图7-1

图7-2

D

图7-4

,m M n M εεεε==-(M ε为最大弯曲正应变的绝对值),将它们组成如图11-2所示之半桥,

据电桥的加减特性,则仪器读数为:

()M n m du εεεε2=--=

根据M ε就能计算出弯矩M 。 2.扭矩测定

为测定扭矩,有多种布片和组桥方案。现以一种方案为例来说明应变成份分析和组桥原理。

应变成份分析。在应变片a 处取单元体(因应变片a 处在圆筒背面,故用虚线表示),其应力状态如图(7-3)所示,其上有弯曲正应力aM σ、扭转切应力aT τ和弯曲切应力aQ τ,并可看作三部分的叠加。

aT aQ

ττ-σ

aQ

aT

图7-3

aM σ和aT τ均使应变片a 产生拉应变,aQ τ使应变片a 产生压应变,于是可对应变片a

感受到的应变作如下分解:

a aM aT aQ

εεεε++-

=++ (2a ) (上标+、- 分别表示是拉应变或压应变) 对应变片C 作类似分析,可得:

c cM cT cQ

εεεε-++

=++

(2b )

由于a ,c 分处于圆筒直径的两端,距中性轴距离相同,故,aM cM aQ cQ εεεε==。

扭矩测定。注意到 aT cT T εεε==(T ε为扭转主应变的绝对值)。若如图11-4组桥(图中R t 为温度补偿片),则

2du a c aT cT T εεεεεε=+=+=

说明仪器读数是扭转主应变的两倍。由T ε就能计算出扭矩T 。 对应变片b 、d 作类似分析,可得同样结果。

消除圆筒内、外圆不同心的影响。如果薄壁圆筒内、外圆不同心,用这样的布片和组桥

方法还能消除偏心对扭矩测量值产生的误差。证明如下:

设平均壁厚为t ,内外圆存在偏心δ,则应变片a 处壁厚为t+δ,应变片C 处壁厚为t-δ(见图7-5)设剪力流为f ,则应变片a 处扭转剪应力为:

a f t τδ

=

+ 扭转主应变为:

(1)a

aT E

τεμ=

+

应变片C 处扭转剪应力为:

C f t τδ

=

- 扭转主应变为:

(1)c

CT E

τεμ=

+

式中μ为泊松比。 仪器读数:

2

2

1112()()du a c aT cT a c f f ft

E E t t E t μμμεεεεεττδδδ

+++=+=+=

+=+=?+-- 式中2

δ是高阶小量,可忽略。于是

122du T f

E t

μεε+=

?= 综上所述可得结论:在圆筒直径两端沿相同符号扭转主应变方向(均沿正的扭转主应变方向或均沿负的扭转主应变方向)成对地粘贴应变片,并将它们作为电桥的对边,用温度补偿片作为电桥的另一对边时,仪器读数是扭转主应变的两倍,且能消除圆筒内、外圆不同心的影响。

但应说明,上述方案并非最佳方案,最佳方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 3. 弯曲剪力测定。

为测定弯曲剪力Q ,可选用应变片e 和f ,它们均处于弯曲变形中性层位置,该处弯曲正应力为零,而弯曲切应力达最大值,因此均只感受到扭矩和剪力产生的应变,即

e eT eQ

f fT fQ

εεεεεε+++-=+=+

且,eT fT T eQ fQ Q εεεεεε===-=,式中T ε和Q ε

分别是扭转主应变的绝

t

图7-5

图7-6

对值和最大弯曲切应力产生的主应变的绝对值。

将应变片e 和f 如图7-6组桥,则仪器读数

2du e f eQ fQ Q εεεεεε=-=-=

这说明仪器读数是最大弯曲切应力产生的主应变的两倍,据Q ε就能计算出剪力Q 。

对h 和g 可作同样分析。须说明,图7-6所示之电桥,亦不是测Q 之最佳方案,最佳方案由同学自己设计。

但应说明,上述方案还不是最佳方案,最佳方案请同学自己设计。

五、实验步骤

将事先拟定的接桥方案交老师检查,以确定其中是否有最佳方案。若无最佳方案,请求老师提示后继续思考,设计出最佳方案。

三种内力分别测定。对每一种内力要以两种方案(其中至少有一种是最佳方案)测试。步骤如下:

1.安装弯扭组合实验装置并固定。

2.测量主应力时按单臂(多点)半桥公共温度补偿将有关应变片接入应变仪所选通道。或自行设计测量主应力的组桥方案,并按组桥方案将有关应变片接入应变仪所选通道。

设置应变仪测应变通道参数:桥路、应变片灵敏系数、应变片电阻值。 未加载时平衡所选应变通道电桥。

3. 分级加载,记录各级载荷作用下的读数应变du ε,卸去载荷。

4. 按设计的测量弯矩M 、扭矩T 和剪力F S 的组桥方案,并按先后顺序将有关应变片分 别接入应变仪所选通道,重复步骤1、3。

数据列表记录。(参考表7-1)

表7-1 弯扭组合内力素测定数据列表

六、试验结果处理

取最佳方案的原始数据按表7-2初步处理,然后计算出M ε、T ε和Q ε,再计算相应的应力和内力,计算与理论内力值的相对误差。

表7-2 弯扭组合内力素测定数据处理列表

七、思考题

1.扭转变形时,圆筒母线将“倾斜”,使应变片的电阻丝由“直角边”变为“斜边”,因此将伸长。为什么说应变片m 和n 只能感受到由弯矩产生的应变呢?

2.若用下列各组桥方案测试,仪器读出的是什么内力产生的应变?该方案好不好?为什么?

(a)

(e)

(b

)(c)(d)

3.对图7-1a所示装置,若在水平杆自由端加载的同时,又向薄壁园筒内腔注入压力油。要测量轴力、弯矩、扭矩、剪力和油压,该如何布片和组桥?试画出电桥,并阐述理由。(与图7-3相似地对电桥中各应变片感受到的各应变成分的大小、符号进行分析。)

八、预习要求

认真学习本实验指导书,对每种内力,选定合适的应变片,设计接桥方案。要求各设计两种接桥方案,其中各有一个是最佳方案。

内力组合计算书

5.4 内力组合 《抗震规范》第5.4条规定如下。 5.4截面抗震验算 5.4.1 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 G GE Eh Ehk Ev Evk w w wk S S S S S γγγψγ=+++ (5.4.1) 式中: 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γ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 力有利时,不应大于1.0; γEh 、γEv ——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5.4.1 采用; γw ——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s 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s 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wk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 ψw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 用0.2。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表示水平方向的下标。 表5.4.1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5.4.2 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 RE R S γ= 式中: γ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表5.4.2采用; 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表5.4.2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5.4.3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宜采用1.0。 本次毕业设计,各截面不同内力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如下表 结构安全等级设为二级,故结构重要性系数为 0 1.0 γ=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组合三种工况:恒荷载控制下、活荷载控制下和有地震作用参加的组合。其具体组合方法如下: 恒荷载控制下:Gk Qk S 1.35S 1.40.7S =+? 活荷载控制下:Gk Qk S 1.2S 1.4S =+ 有地震作用参加的:Gk Qk Ehk S 1.2(S 0.5S ) 1.3S =+± Gk Qk Ehk S 1.0(S 0.5S ) 1.3S =+± 对柱进行非抗震内力组合时,根据规范,对活载布置计算的荷载进行折减,折减系数由上而下分别为1.0,0.85,0.85,0.7,0.7。偏安全,不考虑因楼面活载布置面积对梁设计内力的折减。 梁柱截面标号示意见图5.22。

荷载内力计算和杆件截面选择计算

(1) 设计资料 昆明地区某工厂金工车间,屋架跨度为 24m ,屋架端部高度2m ,长 度90m ,柱距6m ,车间内设有两台30/5t 中级工作制桥式吊车,屋面采 用1.5 >6m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型屋面板。20mm 厚水泥砂浆找平层,三 毡四油防水层,屋面坡度i 1/10。屋架两端铰支于钢筋混凝土柱上,上 柱截面400X400mm ,混凝土 C20,屋面活荷载0.50 kN/m 2,屋面积灰荷 载 0.75 kN/m 2,保温层自重 0.4kN/m 2。 (2) 钢材和焊条的选用 屋架钢材选用Q235,焊条选用E43型,手工焊。 (3) 屋架形式,尺寸及支撑布置 采用无檩屋盖方案,屋面坡度i 1/10 ,由于采用1.5m 6m 预应力钢 筋混凝土大型屋面板和卷材屋面,故选用平坡型屋架,屋架尺寸如下: 屋架计算跨度: L 0 L 300 24000 300 23700 mm 屋架端部高度取: 为使屋架节点受荷,配合屋面板1.5m 宽,腹杆体系大部分采用下弦 节间为3m 的人字形式,仅在跨中考虑腹杆的适宜倾角,采用再分式杆系, 屋架跨中起拱48mm ,几何尺寸如图所示: 根据车间长度,跨度及荷载情况,设置三道上,下弦横向水平支撑,因车间 两端为山墙,故横向水平支撑设在第二柱间;在第一柱间的上弦平面设置刚性系 杆保证安装时上弦的稳定,下弦平面的第一柱间也设置刚性系杆传递山墙的风荷 载;在设置横向水平支撑的同一柱间, 设置竖向支撑三道,分别设在屋架的两端 跨中高度: 屋架高跨比: H o 2000mm 23700 1 H H o i 2000 3185 3190mm 2 2 10 H 3190 1 L 23700 7.4 u m J 启

#简支T梁内力计算和结果比较

简支T 梁内力计算及结果对比 一、桥梁概况 一座九梁式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的主梁和横隔梁截面如图1-1所示,计算跨径29.5l m =,主梁翼缘板刚性连接。设计荷载:公路—I 级,人群荷载:3.0/kN m , 每侧的栏杆及人行道构件自重作用力为5/kN m ,桥面铺装5.6/kN m ,主梁采用C50混凝土容重为25/kN m 。 (a ) (b ) 图1-1主梁和横隔梁简图(单位:cm ) 二、恒载内力计算 ㈠.恒载集度 主梁:()10.080.140.18 1.30 1.600.18259.76/2g kN m ?+??? =?+?-?= ??????? 横隔梁: 对于边主梁:()12 1.600.18 1.000.110.1572529.500.56/2 g kN m -=-? ???÷= 对于中主梁:2 122220.56 1.12/g g kN m =?=?= 桥面铺装:3 5.6/g kN m =

栏杆和人行道:45/g kN m = 作用于边主梁的全部恒载为: 19.760.56 5.6520.92/i g g kN m ==+++=∑ 作用于中主梁的恒载为: 29.76 1.12 5.6521.48/i g g kN m ==+++=∑ ㈡.恒载内力 计算主梁的弯矩和剪力,计算图式如图2-1所示,则: ()222x gl x gx M x gx l x = ?-?=-,()222 x gl g Q gx l x =-=- g 图2-1 恒载内力计算图式 各计算截面的剪力和弯矩值见表2-1和表2-2。 边主梁恒载内力 表2-1 内力 截面位置 剪力()Q kN 弯矩()M kN m ? 0x = 308.572 gl Q = = 0M = 4l x = 154.294 gl Q == 2 31706.7832gl M == 2 l x = 0Q = 2 2275.708 gl M == 中主梁恒载内力

内力组合计算书

内力组合 《抗震规范》第条规定如下。 截面抗震验算 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 G GE Eh Ehk Ev Evk w w wk S S S S S γγγψγ=+++ () 式中: 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γ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有 利时,不应大于; γEh 、γEv ——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 采用; γw ——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 s 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s 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 wk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 ψw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表示水平方向的下标。 表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 RE R S γ= 式中: γ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表采用; 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表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宜采用。 本次毕业设计,各截面不同内力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如下表 结构安全等级设为二级,故结构重要性系数为 0 1.0 γ=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组合三种工况:恒荷载控制下、活荷载控制下和有地震作用参加的组合。其具体组合方法如下: 恒荷载控制下:Gk Qk S 1.35S 1.40.7S =+? 活荷载控制下:Gk Qk S 1.2S 1.4S =+ 有地震作用参加的:Gk Qk Ehk S 1.2(S 0.5S ) 1.3S =+± Gk Qk Ehk S 1.0(S 0.5S ) 1.3S =+± 对柱进行非抗震内力组合时,根据规范,对活载布置计算的荷载进行折减,折减系数由上而下分别为,,,,。偏安全,不考虑因楼面活载布置面积对梁设计内力的折减。 梁柱截面标号示意见图。 图 梁截面标号示意图

柱内力组合

表6-2(a)横向框架B柱弯矩和轴力组合 层次截 面 内 力 S GK S QK S WK S EK 1.2S GK+1.2 6(S QK+S WK) γRE[1.2(SGK+ 0.5SQK)+1.3SEK] 1.35S GK +S QK 1.2S GK +1.4S QK |M MAX| N N MIN M N MAX M →←→←→←→← 6 柱 顶 M 27.20 20.9(5.78)-6.8 6.8 -39.0 39.0 50.40 67.54 -10.95 65.10 57.62 61.90 67.54 -10.95 57.62 N 166.73 58.57(41.23) -1.5 1.5 -8.7 8.7 271.98 275.76 160.13 177.09 283.66 282.07 275.76 160.13 283.66 柱 底 M -44.08 -14.39(-10.3) 2.9 -2.9 16.7 -16.7-67.38 -74.69 -28.03 -60.59 -73.90 -73.05 -74.69 -28.03 -73.90 N 195.28 58.57(41.23) -1.5 1.5 -8.7 8.7 306.24 310.02 185.82 202.79 322.20 316.33 310.02 185.82 322.20 5 柱 顶 M 56.65 11.21(13.61) -11.4 11.4 -54.0 54.0 67.74 96.46 4.46 109.76 87.68 83.67 96.46 4.46 87.68 N 407.87 117.62(100.31) -4.9 4.9 -25.2 25.2 631.47 643.82 387.65 436.79 668.24 654.11 643.82 387.65 668.24 柱 底 M -52.00 -12.39 7.6 -7.6 36.0 -36.0 -68.43 -87.58 -17.27 -87.47 -82.59 -79.74 -87.58 -17.27 -82.59 N 464.97 117.62(100.31) -4.9 4.9 -25.2 25.2 699.99 712.34 439.04 488.18 745.33 722.63 712.34 439.04 745.33 4 柱 顶 M 52.00 12.39 -15.2 15.2 -65.4 65.4 58.85 97.15 -11.39 116.14 82.58 79.74 97.15 -11.39 82.58 N 649.09 176.61(159.30) -5.2 5.2 -48.3 48.3 994.88 1007.99 608.77 702.96 1052.88 1026.16 1007.99 608.77 1052.88 柱 底 M -52.00 -12.39 12.4 -12.4 53.5 -53.5 -62.38 -93.63 -0.21 -104.53 -82.58 -79.74 -93.63 -0.21 -82.58 N 734.74 176.61(159.30) -5.2 5.2 -48.3 48.3 1097.66 1110.77 685.86 780.04 1168.51 1128.94 1110.77 685.86 1168.51 3 柱 顶 M 52.00 12.39 -19.6 19.6 -77.4 77.4 53.31 102.70 -23.09 127.84 82.58 79.74 102.70 -23.09 82.58 N 890.31 235.6(218.29) -12.7 12.7 -79.0 79.0 1349.23 1381.23 822.48 976.53 1437.52 1398.21 1381.23 822.48 1437.52 柱 底 M -54.22 -12.93 16.0 -16.0 63.3 -63.3 -61.19 -101.51 7.10 -116.33 -86.12 -83.16 -101.51 7.10 -86.12 N 1004.51 235.6(218.29) -12.7 12.7 -79.0 79.0 1486.27 1518.27 925.26 1079.31 1591.69 1535.25 1518.27 925.26 1591.69 2 柱 顶 M 48.22 11.46 -23.2 23.2 -84.4 84.4 43.07 101.53 -33.74 130.84 76.56 73.91 101.53 -33.74 76.56 N 1131.36 294.54(277.28) -21.9 21.9 -113.6 113.6 1701.16 1756.35 1032.24 1253.76 1821.88 1769.99 1756.35 1032.24 1821.88 柱 底 M -47.84 -11.35 19.8 -19.8 71.9 -71.9 -46.76 -96.66 21.94 -118.26 -75.93 -73.30 -96.66 21.94 -75.93 N 1274.11 294.54(277.28) -21.9 21.9 -113.6 113.6 1872.46 1927.65 1160.72 1382.24 2014.59 1941.29 1927.65 1160.72 2014.59

第六章框架内力组合

框架内力组合 一. 框架梁内力组合见横向框架KJ-2内力组合表 对于框架梁,在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其剪力沿梁轴线呈线性变化,因此,除取梁的两端为控制截面外,还应在跨间取最大正弯矩的截面为控制截面。 对于框架梁的最不利内力组合有: 对梁端截面:m ax M +、 m ax M -、 m ax V 对梁跨间截面:m ax M +、 m ax M - 荷载规范3.2.5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1)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2)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对结构倾覆、滑移和漂浮验算,应取0.9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对标准值大于4KN/m 2 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3 抗震规范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S=W K W W EVK EV EhK EH GE G S S S S γ ψ γ γ γ +++ 式中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G γ——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 承载能力有利是,不应大于1.0; Eh γ 、Ev γ——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1采用; w γ——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GE S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EhK S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EvK S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wK S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w ψ——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 应采用0.2

第六章 框架内力组合

第六部分 框架内力组合 一. 框架梁内力组合见横向框架KJ-2内力组合表 对于框架梁,在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其剪力沿梁轴线呈线性变化,因此,除取梁的两端为控制截面外,还应在跨间取最大正弯矩的截面为控制截面。 对于框架梁的最不利内力组合有: 对梁端截面:max M +、max M -、m ax V 对梁跨间截面:max M +、max M - 荷载规范3.2.5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1)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2)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对结构倾覆、滑移和漂浮验算,应取0.9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对标准值大于4KN/m 2 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3 荷载规范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S=WK W W EVK EV EhK EH GE G S S S S γψγ γ γ+++ 式中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G γ——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 承载能力有利是,不应大于1.0; Eh γ、Ev γ——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6―1采用; w γ——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GE S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EhK S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EvK S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wK S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w ψ——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0.2

内力组合表

表4.1横向框架A柱弯矩和轴力组合表横向框架A柱弯矩和轴力组合表 层次截面位置内力SGk SQk Swk 1.2SGk+1.4(SQk+Swk) 1.35SGk +SQk 1.2SGk +1.4SQk ∣Mmax∣ 与相应N Nmin与 相应的M Nmax与 相应的M →← 5 柱顶 M 133.9435.60 2.04 2.04208.15203.01216.42210.57216.42203.01216.42 N 261.3855.450.420.42384.05382.99408.31391.29408.31382.99408.31柱底 M 74.2424.300.590.59120.45118.96124.52123.11124.52118.96124.52 N 293.7855.450.420.42422.93421.87452.05430.17452.05421.87452.05 4 柱顶 M 38.7918.10 3.73 3.7374.0564.6570.4771.8974.0564.6570.47 N 478.27111.60 1.86 1.86716.88712.20757.26730.16716.88712.20757.26柱底 M 53.2620.63 1.79 1.7992.1687.6592.5392.7992.7987.6592.53 N 510.67111.60 1.86 1.86755.76751.08801.00769.04769.04751.08801.00 3 柱顶 M 53.2620.63 5.04 5.0496.2683.5692.5392.7996.2683.5692.53 N 694.70167.64 4.06 4.061049.981039.751105.491068.341049.981039.751105.49柱底 M 49.9319.34 3.36 3.3688.5280.0586.7586.9988.5280.0586.75 N 727.10167.64 4.06 4.061087.811078.631149.231107.221087.811078.631149.23 2 柱顶 M 58.0922.51 5.36 5.36104.8291.32100.93101.22104.8291.3291.32 N 911.28223.74 6.96 6.961384.221366.681453.971406.771384.221366.681366.68

荷载内力计算和杆件截面选择计算

(1) 设计资料 昆明地区某工厂金工车间,屋架跨度为24m ,屋架端部高度2m ,长度90m ,柱距6m ,车间内设有两台30/5t 中级工作制桥式吊车,屋面采用×6m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型屋面板。20mm 厚水泥砂浆找平层,三毡四油防水层,屋面坡度=i 1/10。屋架两端铰支于钢筋混凝土柱上,上柱截面400×400mm,混凝土C20,屋面活荷载 kN/m 2,屋面积灰荷载 kN/m 2,保温层自重m 2。 (2)钢材和焊条的选用 屋架钢材选用Q235,焊条选用E43型,手工焊。 (3)屋架形式,尺寸及支撑布置 采用无檩屋盖方案,屋面坡度10/1=i ,由于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型屋面板和卷材屋面,故选用平坡型屋架,屋架尺寸如下: 屋架计算跨度: mm L L 23700300240003000=-=-= 屋架端部高度取: =o H 2000mm

跨中高度: mm i L H H 3190318510 12237002000200≈=?+=+ = 屋架高跨比: 4 .712370031900==L H 为使屋架节点受荷,配合屋面板宽,腹杆体系大部分采用下弦节间为3m 的人字形式,仅在跨中考虑腹杆的适宜倾角,采用再分式杆系,屋架跨中起拱48mm ,几何尺寸如图所示: 根据车间长度,跨度及荷载情况,设置三道上,下弦横向水平支撑,因车间两端为山墙,故横向水平支撑设在第二柱间;在第一柱间的上弦平面设置刚性系杆保证安装时上弦的稳定,下弦平面的第一柱间也设置刚性系杆传递山墙的风荷载;在设置横向水平支撑的同一柱间,设置竖向支撑三道,分别设在屋架的两端和跨中,屋脊节点及屋架支座处沿厂房设置通长刚性系杆,屋架下弦跨中设置一道通长柔性

内力组合,配筋

一、一般规定 1、两端负弯矩调幅 当考虑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应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调幅(本设计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取),水平 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不能调幅。 2、控制截面 框架梁的控制截面通常是梁端支座截面和跨中截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截面可能长生最大负弯矩和最大剪力;在水平荷载作用 下,支座截面还会出现正弯矩。跨中截面一般产生最大正弯矩,有时 也可能出现负弯矩。框架梁的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有一下几种:梁跨中截面:+Mmax及相应的V(正截面设计),有时需组合-M。 梁支座截面:-Mmax及相应的V(正截面设计),Vmax及相应的M (斜截面设计),有时需组合+Mmax。 框架柱的控制截面通常是柱上、下梁端截面。柱的剪力和轴力在同一层柱内变化很小,甚至没有变化,而柱的梁端弯矩最大。同一端 柱截面在不同内力组合时,有可能出现正弯矩或负弯矩,考虑到框架 柱一般采用对称配筋,组合时只需选择绝对值最大的弯矩。框架柱的 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组合有以下几种: 柱截面:|Mmax|及相应的N、V; Nmax及相应的M、V; Nmin及相应的M、V; Vmax及相应的M、N; |M|比较大(不是绝对最大),但N比较小或N比较大(不是绝对最小或绝对最大)。 3、内力换算 梁支座边缘处的内力值:=M-V =V-q 4、荷载效应组合的种类 (1)非抗震设计时的基本组合 以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恒载+××活载=×恒载+×活载; 以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恒载+×活载; 考虑恒载、活载和风载组合时,采用简化规则:×恒载+××(活载+风载)。 (2)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风载和水平地震组合(对一般结构,风载组 合系数为0):×重力荷载+×水平地震。 (3)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恒载+×活载。 二、框架梁内力组合 选择第四层BF框架梁为例进行内力组合,考虑恒载、活载、重力荷载代表值、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五种荷载。 1、内力换算和梁端负弯矩调幅根据式:

PKPM底层柱墙最大组合内力翻译

该文件主要用于基础设计,给基础计算提供上部结构的各种组合内力,以满足基础设计的要求。 格式:The Combined Forces of Columns,Braces and Shear—Wa ll on First Floor 底层柱、墙、斜柱(支撑)的组合内力 Total—Columns= Total—wall columns= Total Braces=底层柱数底层剪力墙—柱数底层支撑数 Rlive ——活荷载折减系数 1. 底层柱组合内力 格式: N-C(LoadCase), Node No, Shear-X, Shear-Y, Axial, Mo ment-X, Moment-Y, NE, Critical Condition 其中: N-C ——表示柱单元号 LoadCase ——表示组合号 Node No ——柱节点号 Shear-X,Shear-Y——分别表示该柱x、y方向的剪力 Axial ——表示该柱底的轴力 Moment-X,Moment-Y ——分别表示该柱X、Y方向的弯矩 NE ——该项组合力是否有地震力参与的标志, 0表示没有地震参与;1表示有地震参与 Critical Condition ——表示荷载组合代号 (1) Vxmax ——为最大剪力组合(X向)

(2) Vymax ——为最大剪力组合(Y向) (3) Nmin ——为最小轴力组合 (4) Nmax ——为最大轴力组合 (5) Mxmax ——为最大弯矩组合(X向) (6) Mymax ——为最大弯矩组合(Y向) (7) D+L ——为(1.2恒+1.4活)组合 2. 底层斜柱或支撑组合内力 斜柱或支撑的组合内力与柱完全一样,可以参考柱的格式阅读 3. 底层墙组合内力 格式: N-Wc(LoadCase), (I,J), Shear, Axial, Moment, NE, Cr itical Condition 其中: N-Wc ——表示剪力墙配筋墙-柱号 LoadCase ——表示组合工况号,0的含义同柱 I,J ——表示该墙-柱的左右节点号 Shear ——表示该墙-柱的剪力 Axial ——表示该墙-柱的轴力 Moment ——表示该墙-柱的弯矩 NE ——含义同柱 Critical Condition ——含义同柱 4. 各荷载组合下的合力及合力点座标 该合力点 Mx=0, My=0 格式:Xod, Yod, Sum of Axial, Critical Condition

箱梁内力计算及组合

内力计算及组合 一、永久作用效应计算 1.梁自重和横隔梁自重(一期荷载) 1 (1.23 1.04) 1.230.2222 1.0415 22526.59 19.4 g + ??+??+? =?=kN/m 2 0.3660.2253 0.283 19.4 g ??? ==kN/m 2. 桥面系自重(二期荷载) 桥面铺装采等厚度的10cm C50混凝土+SBS改性沥青涂膜防水层+10cm沥青混凝土,,则全桥宽铺装每延米重力为: 0.114(2325)6 ??+=kN/m 为计算方便近似按各梁平均分担来考虑,则每片梁分摊到的每延米桥面系重 力为: 367.2 13.44 5 g==kN/m 3. 湿接缝自重(二期荷载) 40.50.225 1.25 2 g ?? ==kN/m 4. 防撞护栏自重(二期荷载) 56.72 2.68 5 g ? ==kN/m 5. 横隔梁湿接自重(二期荷载) 6(0.10.2)0.20.525 0.019 219.4 g +??? == ? kN/m 由此得边梁每延米总重力g为: 1226.87 g g g I =+=kN/m(一期荷载) 345617.4 g g g g g ∏ =+++=kN/m(二期荷载) 6. 恒载内力 本桥为先简支后连续,施工过程包含结构的体系转化,所以结构的自重内力计算过程必须首先将各施工阶段内力计算出来,然后进行叠加。 第一施工阶段:结构体系为简支梁结构,自重作用荷载为g I ;

第二施工阶段:由于两跨间接头较短,混凝土重量较小,其产生的内力较小,且会减少跨中的弯矩,故忽略不计; 第三施工阶段:结构体系为连续体系,忽略临时支撑移除产生的效应,考虑翼缘板及横隔梁接头重力和桥梁二期结构自重作用荷载为桥梁二期荷载,即为 g ∏。 第一施工阶段结构自重作用效应内力计算: 以边梁为计算单元,此时结构体系为简支梁,计算跨径为19.7l =m ; 设x 为计算截面距支座的距离,并令x a l =,则主梁弯矩和剪力计算公式为: ()()211 1 12 1 12g 2a a M a a l g Q a l = -=- 图2-1 内力计算图 各计算截面如下图2—2所示,具体计算结构如表2—1: 图2-2边梁计算截面位置 表2—1 第一施工阶段自重作用效应内力

第六章 框架内力组合

第六部分 框架内力组合 一. 框架梁内力组合见横向框架KJ -2内力组合表 对于框架梁,在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其剪力沿梁轴线呈线性变化,因此,除取梁的两端为控制截面外,还应在跨间取最大正弯矩的截面为控制截面。 对于框架梁的最不利内力组合有: 对梁端截面:max M +、max M -、m ax V 对梁跨间截面:max M +、max M - 荷载规范3.2.5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1)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2)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一般情况下应取1.0; 对结构倾覆、滑移和漂浮验算,应取0.9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4 对标准值大于4KN/m 2 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3 荷载规范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S=WK W W EVK EV EhK EH GE G S S S S γψγ γ γ+++ 式中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G γ——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 构件承载能力有利是,不应大于1.0; Eh γ、Ev γ——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6―1采用; w γ——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GE S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EhK S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EvK S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wK S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w ψ——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0.2

柱内力组合表

框架柱内力组合表 柱号截 面 内 力 恒活左风右风Nmax相应的M Nmin相应的M /M/max相应的N ①②③④组合项目值组合项目值组合项目值 顶层边柱柱顶 M/KN.m 31.12 4.76 -1.68 1.68 1.35①+1.0② 46.77 1.2①+1.4③ 34.99 1.2①+1.4②+ 1.4×0.6④ 45.42 N/KN 81.95 6.94 -0.49 4.49 117.57 97.65 111.83 柱底 M/KN.m -25.86 -7.31 0.96 -0.96 1.35①+1.0② -42.22 1.2①+1.4③ -29.69 1.2①+1.4②+ 1.4×0.6④ -42.07 N/KN 90.95 6.94 -0.49 0.49 129.72 108.45 119.27 V/KN 19 4 -0.88 0.88 29.65 21.57 29.14 中 间 层(3层) 边 柱柱顶 M/KN.m 23.28 8.57 -1.73 1.73 1.35①+1.0② 40.00 1.2①+1.4③ 25.51 1.2①+1.4×38.76 N/KN 353.13 71.34 -2.36 2.36 548.07 420.45 0.7②+1.4④496.97 柱底 M/KN.m -23.28 -8.57 1.51 -1.51 1.35①+1.0② -40.00 1.2①+1.4③ -25.82 1.2①+1.4× 0.7②+1.4④ -38.45 N/KN 362.13 71.34 -2.36 2.36 560.22 431.25 507.77 V/KN 15.52 5.7 -1.08 1.08 26.65 17.11 25.72 底层边柱柱顶 M/KN.m 21.61 5.52 -2.59 2.59 1.35①+1.0② 34.69 1.2①+1.4③ 22.31 1.2①+1.4×34.97 N/KN 627.21 135.64 -6.25 6.25 982.37 743.90 0.7②+1.4④894.33 柱底 M/KN.m -10.8 -2.76 4.8 -4.8 1.35①+1.0② -17.34 1.2①+1.4③ -6.24 1.2①+1.4× 0.7②+1.4④ -22.38 N/KN 636.21 135.64 -6.25 6.25 994.52 754.70 905.13 V/KN 10.8 2 -1.76 1.76 16.58 10.50 17.38

柱子承载力计算

柱子承载力计算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三、框架柱承载力计算 (一)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柱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混凝土基本原理》中相同(混凝土规范)。如图所示。 即非抗震时: (3-62) (3-63)其中: (3-64)但考虑地震作用后,有两个修正,即: ◆正截面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保证“强柱弱梁”,对柱端弯矩设计值按梁端弯矩来调整。(混凝土规范11.4.2 一、二、三级框架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为: (3-65)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各类框架还应满足: (3-66)其中: ——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如图所示;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的较大者,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0;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按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采用实配钢筋截面面积和材料标准值,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的较大者。其可按有关公式计算。 ——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二级取,三级取。 求得节点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后,一般情况下可按弹性分析所得的节点上下柱端弯矩比进行分配。 对于顶层柱和轴压比小于的柱,可不调整,直接采用内力组合所得的弯矩设计值。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一、二、三级框架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且底层柱纵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柱剪力设计值(混凝土规范11.4.4 为了保证“强剪弱弯”,柱的设计剪力应调整。 一、二、三级的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按下式调整: (3-67)一级框架和9度各类框架还应满足: (3-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