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品魏晋名士
《世说新语》魏晋一段烟云水气的风骨
世说新语》魏晋一段烟云水气的风骨荷衣魏晋是一个战火频仍,政权更迭不断的乱世,也是一个精神自由,美学艺术打开新境界的盛世。
就像狄更斯的名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魏晋就是这样一个重重矛盾的时代,有必须时刻直面的死亡,也有因生命无常而诞生出的“人”的觉醒。
因为洞悉了生命的无常,打破了礼教的束缚,魏晋的名士活成中国史上最有趣,最自由,最恣意,最洒脱的一群文人,他们追求人格之美、思想之美、自然之美、精神之美、仪容之美、深情之美、形式之美、语言之美,性情之美,以文学、以书法、以绘画、以诗歌、以雕塑,甚至以生命书写着魏晋风骨。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小故事,一日夜里,琼英纷纷,玉蕊匝地,住在山阴的王徽之半夜醒来,命人开窗上酒,一边赏雪一边小酌。
望着眼前一片皎洁无暇的天地,他吟诵起了左思的《招隐》,忽然间就想起来戴逵这位隐士。
于是,当即命人驾小舟前往刻县,一夜风雪茫茫,涉水而来,就在次日清晨赶到戴逵家门口时,王徽之却命人原路返回。
随行的人不解忙问缘由,王徽之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徽之出生于琅琊王氏,这是一个在魏晋十分显赫的氏族,他的父亲是王羲之,弟弟是王献之,两人并称书法史上的“二王”,在这样一个群星闪耀的家族,王徽之不仅没有黯然失色,反而以率真洒脱的名士风度,成就了他书法和人格的风骨。
后人评价他的书法“徽之得其(王羲之)之势”,可见他的书法成就之高。
在众多的兄弟之中,王徽之与王献之感情最深厚,王徽之与王献之皆病,王献之先去世,因为担忧他的身体,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他。
王徽之一直记挂着王献之,便问身边的人,为什么一直没有子敬(王献之的字)的消息。
”身边的人支吾不肯作答,他随即明白自语:“此已丧矣”。
说话时他的表情看似很平静,并马上叫来车马前去奔丧。
来到灵堂,他取来王献之的琴,以琴声寄托哀思,虽未落泪却越弹越难过,终不成曲调。
于是以琴掷地,长叹一声“人琴俱亡”,此后,不过一个月,王徽之也随之故去。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关键词:魏晋风度;精神内涵;时代意义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奇异、最另类的时代,是人的意识觉醒,追求精神自由、人格尊严及生命价值的时代。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漢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魏晋名士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一种异于流俗的、超群洒脱的方式生活着并重新思考、诠释生命的意义,构筑了文学史上一道绚烂夺目的风景。
一、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魏晋时代是美的自觉的时代,《世说新语》中晋人发现了人物的美,包括人物的自然美,行为美,更重要的人格美。
如果说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那么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则求美,他们赋予美特殊的内涵。
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魏晋时期品评人物即是从人物外貌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一种艺术审美的眼光对人物精神风韵进行关注。
对于自然美,魏晋士人特别追慕姿容行止的洒脱俊逸,大都非常重视修饰,出门前非但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方能从容出入,飘飘若仙。
《世说新语》专门有《容止》篇来表现时人的仪容之美。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当时以白皙、瘦弱、清俊为美,魏晋士人这种瘦削俊逸的形貌也恰增添了一些仙风道骨的清逸之气。
对于人格美,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和佛学“略形取神”审美标准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重视人的内在神韵。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魏晋人常喜爱用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物,这是人格美的一种整体表现,这种描述方式使自然美与人格美相互映衬。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鲁迅称魏晋时代是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冯友兰称魏晋为'风流自赏'的时代。
因为乱世,因而思想奔放,无拘无束,不管是'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生命智慧和生活美学。
值得我们在觉得人生无望时,去寻找一点明媚的光亮。
一、《世说新语》中的诗意美学1.'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对身体美的诗意追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有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胆追求,那就是:裸身。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阮籍则时常'露头散发,裸祖其踞。
'这是一种近乎奇特的审美意识。
人类从远古走来,好不容易告别了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时代,手工业的不断进步让人类有权利有义务去追求后天创造的美丽,《世说新语》却将裸露的身体形象直白的跃然纸上,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但是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最有诗意的韵律。
裸露的身体,拥有最真实最自然最美好的线条,拥有最让人动容的生命气息。
以地为鞋,以空气为衣,以天为帽,身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交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才是真正的'以天为盖地为庐',是中国古人追寻的最自然最原始的生命状态。
正如刘伶所言:'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对生命的最初认识,起源于羊水中裸露的自己,所以有什么能比赤裸裸的身体更能体现出生命的诗意呢?这个意义上的美,就像尼采说的:'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
' 如果没有对于身体美的自觉认识,那么对世间万物的美学感悟,无论是草木芬芳还是鸟语花香,都略显缥缈空荡。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狂狷-文档资料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狂狷一、狂狷的表现“放诞”与“简傲”等作为魏晋时期流行在士人中间的一种社会风气,有很多表现形式,主要方式有嗜酒、裸体、不拘礼节、蔑视权威等等。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1.嗜酒酒在魏晋文人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2](《世说?仁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世说?仁诞》),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世说?仁诞》)可见饮酒对于魏晋文人来说已经是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也是因为酒,他们常常做出一些令我们现代人看来十分匪夷所思的事情。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世说?仁诞》)刘伶对酒的渴求已经超过了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对夫妻关系的影响,他甚至不惜为此说谎,如此嗜酒者,实属罕见;蔑视权威、视金钱权利如浮云的阮籍竟然为了酒而屈就自己,求做步兵校尉的官职,可见魏晋人对于酒的感情也超过了对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追求。
2.裸体鲁迅先生曾指出,魏晋士人风行穿宽衣是因为服食“五石散”的缘故:“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
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
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
” [3] 或许魏晋文人中间有裸体的风潮也是因为他们服药的缘故,毕竟穿的衣服再宽松舒适也难免会磨破皮肤,倒不如干脆不穿更为自在。
不管原因为何,裸体都实在是魏晋文人放达狂狷的一种表现。
在这些用裸体表现狂放的士人中间,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刘伶了: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从《世说新语》中的“酒”与“药”看魏晋名士
从《世说新语》中的酒与药谈起——魏晋名士及其“洒脱”人生简析摘要:魏晋名士指的是生活与三国、两晋晋时期的名士。
此间名士迭出,形成一个非常活跃、影响极大的阶层,虽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仍在流动变化之中,但具有一些比较一致的特征,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里显得特别突出,且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或曰“魏晋风流”,至今人们对此并不感到陌生。
而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对于文人学士来说,天下愈乱,愈见士至;天下越黑,越见士节。
汉末魏晋名士正是处在天下大乱且黑暗的历史时代,故名士之宏志、气节也更加张扬或也更隐晦。
魏晋名士实际上是一批生活于魏晋期间的精神贵族,是高扬生命意识、崇尚清逸自然、具有非凡才情、洞识人生玄理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自觉追求完美的人格,表现出与世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①。
他们自建安至东晋末年的两百余年中,在混乱黑暗的社会中闪出耀眼亮丽的色彩,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酒、药、魏晋名士、魏晋风度一、学术史回顾关于魏晋风度,学术史上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其中罗宗强先生在他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是从玄学这个思想领域对魏晋士人的心态以及作为作出的探讨;范子烨先生的《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则是全方位的解读了那个时代的文人生活和文化现象;而余英时先生则是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从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上用了三章(这三章分别是: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主要探讨的就是魏晋时期的士人及魏晋时期的思想与文化;再者如王晓毅先生所著《中国文化的清流》,又是从政治史的角度将魏晋风度的内在精神做出了阐释。
由于魏晋时期文化的大繁荣和魏晋士人之独特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①周海平著,《魏晋名士人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的学者进行研究,对于前人之探索与研究自己了解的还太少,但感觉对于魏晋风度和魏晋名士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文化史和思想史方面,对于他们的放诞不羁和潇洒风流的生活态度虽然都有提及,但没有集中阐述,特别是对“酒”和“药”这两个在魏晋士人生活乃至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色还没有较为全面的探讨。
从《世说新语》看东汉名士对魏晋名士的影响
从《世说新语》看东汉名士对魏晋名士的影响作者:金心雨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7期金心雨内容摘要:《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记录了汉末至魏晋诸多士人的品质和德行。
本文主要从德行之高、孝悌之真、任性自然三方面探讨东汉名士对魏晋名士的影响。
关键词:《世说新语》德行之高孝悌之真任性自然魏晋期间,社会动荡,思想呈显著的变化趋势,儒家衰微,玄学兴盛。
士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更也有别于前一时期。
他们的价值判断、为人处世的方式、思想修养和从中变现出的卓尔不群的气质都体现出他们的高尚品德情操。
《德行》为《世说新语》之首篇,所谓德行,即有道德的品行。
在《德行》篇中看其东汉名士对魏晋名士所产生的影响。
一.德行之高《德行》第一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陈蕃(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人的规范。
他刚到豫章太守任上,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主簿劝他先去太守府,他还是拒绝了,称这是效法武王礼贤下士。
陈蕃作为汉末党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言行代表了这一时期士人所推崇的品德。
他身怀“澄清天下之志”,在汉末高举士为天下先的旗帜,以身作则。
《德行》第二篇中,周子居长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本篇记述了周子居对黄叔度的推崇,郭泰形容其为:“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也。
”可见黄宪在时人心中的地位。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周采(子居)常常以黄宪为榜样,严格衡量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的德行不至于亏损。
这种严格的自律,在魏晋名士中也有表现:第三十二则:“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东晋的阮裕在面对他人借车、自己烧车的两件事时的语言和行为,赞扬了阮裕所展现出的“德业”和“礼让”两种德行,凡是有人来借车他必借的乐意助人,可当他得知有人为了葬母而不敢借车这一事情之后,便将自己的车烧了,他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才会让别人有难处时反而不敢开口借车,这种自我检讨的行为为后世所褒扬。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是一部以魏晋时期名士言谈和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著作,它是有关魏晋风度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魏晋时期的人文、哲学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
对于这个“风度”这个词,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是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魏晋名士们的谦逊、自律和谨慎。
比如,《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毛玠为朝散大夫时,常谢牀下醒者。
对于这个故事,在现代看来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名士们不仅注重自律规范,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
这种处世之道,让我不禁想起我们现代人在面对许多陌生人时的无措和不安。
如果我们能学习魏晋名士们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和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的哲学思想也令人深思。
他们注重“言必信,行必果”的准则,更加强调真实、泰然和稳重。
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于嵩见孔融,谓曰:“汝为鬼雄,诈术之辈。
世俗之人不知汝之险,天下之士不见汝之险,何也?”孔融笑曰:“吾以骨肉之亲,故蒙侯景之隆。
君子之行也,君子之言也,岂有险阻哉?”这个故事传达的是孔融在面对众人的质疑时,能够镇定自若的态度,以及对待身处困境的风范。
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面对困难时,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坚定和勇气。
最后,名士轶事,是《世说新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这些轶事里包含着面对人生的智慧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如《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轶事:吕袭之初学礼,属意于尹文。
文每至,袭必奉笔墨,听经论,纪录其语;及数年,尹文卒,吕袭自可取焉。
文子诣袭曰:“吾为乡里谏官,俸钱无厌于来;今子在宰辅之侧,窃闻有苦,颇有以结交者,如何为而后可?”袭具言主上难以言之,将休,何恕礼法。
文子笑曰:“子非讼人,乃学者也。
从《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看魏晋的理想人格
从《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看魏晋的理想人格张成【摘要】《世说新语》是汉魏六朝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志人小说,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大量名士的逸闻轶事和清谈风貌。
其中《识鉴》、《赏誉》、《品藻》等人物品藻内容生动地表现出魏晋士人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和欣赏,集中体现在:重德行,推崇品格高洁;重才能,赞誉政治才华和艺术才情;重情感,突显率性真意;重神韵,追求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
%Enjoying the most achievement in the novels on people in the period of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Shi Shuo Xin Yu records many famous people's anecdotes and their ideal talks in Wei and Jin Dynasty.Some parts in Shi Shuo Xin Yu,such as Shi Bie,Shang Yu and Pin Zao,represent the admiration and appreciation for the ideal personality,which emphasizes noble morality,outstanding political and artistic talent,frankness and pursuit of the highest level of personality ideals.【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理想人格【作者】张成【作者单位】徽商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南朝刘宋宗室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是汉魏六朝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志人小说,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琐语轶事,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品格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品格作者:薛周欢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1期内容摘要:《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众多,他们的品格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张扬个性,追求真情;第二,从容旷达,淡定隐忍;第三,才学出众,机智善辩。
这三方面的品格体现出魏晋名士追求自然本性,尊重个体价值的人生观,是魏晋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世说新语》人物形象名士品格魏晋风度《世说新语》是反映魏晋士族生活的专书,被鲁迅称为“名士教科书”,主要记叙了汉末及魏晋以来三百年间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琐语。
书中人物众多,但反映出的社会层面却十分集中。
它通过记述人物的只言片语,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
士大夫阶层在《世说新语》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集中展示了魏晋名士所特有的气韵风度和精神境界。
因此,可以说《世说新语》生动地展示了名士的人格特征,自然名士的品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一.张扬个性追求真情从《世说新语》中展现的魏晋名士与汉代皓首穷经的儒生已经有天壤之别。
非常明显的是,魏晋名士们的种种奇特嗜好都体现出“任诞”之风,这也成为魏晋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些奇形嗜好使他们言行形成了一种放诞色彩,如西晋末年的张翰就发出“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这样的名言。
放诞之风主要以“竹林七贤”为发端,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嵇康、向秀、阮籍等人。
嵇康因不合作而获罪司马氏,向秀在职终日饮酒,阮籍在其母丧期内喝酒吃肉。
他们虽然言行放诞,不拘礼法,但是内心真诚坦荡。
他们是整个名士群体的代表,也是后来者效仿追逐的对象。
轻视礼法,来源于对真情的执着追求。
庄子有云,“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在名士们放任的行为之后,是对于“赤子之心”的追求。
如《任诞》七中写道“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礼记》中有规定叔嫂之间不能通问。
阮籍却不举礼法,在嫂子回娘家的时候前去道别。
当别人责难他时,他却说,“礼岂为我辈设也?”礼法对阮籍来说是虚无的,凡事只满足于内心的欲望,合理又合情。
[12]论《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1
论《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魏晋时期,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儒释道三教并立。
由于玄学重名教、重内在修养,而儒学则重礼乐,因此形成了魏晋时期一大批崇尚名节、注重内在修养的名士。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403-444)所著的笔记小说集。
《世说新语》中描绘了名士们的种种行为和活动,这些名士行为和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另一方面也是在追求一种以名节为重、以气节为贵、以人格独立为核心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或放浪形骸,不拘小节;或坚守礼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鄙视权贵,不屑趋炎附势;或行为不检,品行不端;或刚正不阿,坚持原则。
1 前言全书共有一百多则故事,它主要记述了南朝宋、齐、梁三代的名士的言行,其中涉及到魏晋名士的有一百三十余则。
它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当时士人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对后世文学艺术有很大影响。
本文主要对这些人物在行为、性格、修养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透过《世说新语》中表现出的魏晋名士形象透视出魏晋风度的实质。
2 《世说新语》名士的生存环境魏晋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礼教制度逐渐松弛,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变得更加放浪不羁。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很多名士们放浪形骸、率性而为的事迹,这些名士们或在家中宴酣之际,或在山中清谈之际,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他们大多是社会上层人士,但同时也都有一定的政治追求和社会地位。
他们大多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而不是依附于某个权威。
《世说新语》中名士们的生存环境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条件,二是精神世界环境。
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对《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们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2.1 富贵名士们的富贵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上。
首先,魏晋时期的门阀世族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地位极高。
士族在魏晋时期是最有权势的士族阶层,他们的经济实力与政治权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门阀政治。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作者:宋依苹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这部著作是由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
这也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士大夫阶层的状况,尤其是魏晋士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1.互相辩难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辩难通常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一人对数人辩难,还可以数人互相辩难,甚至有一人自为客主,自己问难自己辩答的。
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
支为法师,许为都讲。
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
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
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世说新语·文学》第40则)这是两人之间的辩难,所谓“二家之美”,即是支、许二人清谈的风度之美,四座鼓掌欢迎,但共嗟咏,不辩其理之所在。
之所以产生这种效应,是因为他们完全陶醉在支、许谈玄论辩那种优雅风采的美感享受之中了。
2.追求优雅的风致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一种优雅的美感。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世说新语·容止》第8则)麈尾是清谈者手中所执之物用麈之尾毛做成扇状,以白玉或犀角为柄,清谈时挥运于手中,以助谈风。
以上是说王衍清谈常常手执一白玉柄麈尾,因其皮肤白皙,所以麈尾的白玉柄与其手臂肤色如一,不可分别。
二、品题之风品题,这里所指的是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的评论。
品鉴人物品题在《世说新语》中占有相当比重的篇幅,如《识鉴》《赏誉》《品藻》等。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全书分为文学、言语、德行、政事、雅量、方正等三十六门,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是关于魏晋名士的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其语言精简凝练,文字生动鲜活,因而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众多文人的喜爱和重视,一直流传到今天,仍在中国文学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刘义庆把握住历史素材,将当时的社会风貌,通过《世说新语》客观地描绘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做了最真实的呈现。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孤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
通过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这些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世说新语》有一则故事是关于王子猷的。
原文如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安道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说的是,王之猷住在浙江绍兴,吟诗作对之时回忆起戴安道,于是半夜起来乘舟造访在嵊县的名人戴安道。
行程一整夜才到达。
可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却不进去,又掉头返回。
同行的人感到奇怪,王之猷说道:“我原本是乘兴而来,现在又尽兴而回,见不见戴安道倒无关要。
”相信当时同行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当然,就算放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王之猷这种乘兴而来,乘兴而归;不问结果,只看过程的“过程论”。
这就是魏晋名士。
又如,魏晋名士饮酒风度的豪爽超迈,也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就想刘伶,以饮酒而著称,他的言辞也颇具幽默感。
原文道: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心中的自然山水美
3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5期总第862期No.15,2021Total of 8620 引言魏晋六朝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形象鲜明,其所处特殊的历史时期孕育了中国瑰奇的文化风貌,并建构起独到的中式美学。
需了解的是,政权跌宕和异族纷争所导致的王朝迅速更迭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精神有了更多清静无为的虚无倾向,宽松政治背景下的美学自由也诞生了极为独特的自然审美情操,进而生发出与众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风貌。
《世说新语》作为典型代表,通过魏晋六朝名士生活所示来呈现名士生活状态,表达一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1 魏晋人关注山水的原因1.1 气候变迁《世说新语》当中魏晋名士所仰赖欣赏的山水及其背后隐含的自然文化,离不开客观层面的气候所带来的影响。
而气候变迁也成为了自然山水能够独立形成审美的滥觞。
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是魏晋名士思维认知的重心,在此过程中构建起了天人之际的交感,形成了情境式的内心境界。
在此背景之下,山水自然便开始逐渐成为一种生命情趣之中的外部显化的目标,并独立于意识之外完成了外放式的呈现。
魏晋名士通过身心践行塑造了一个拥有人格温度的外部世界,钩住了清幽澄澈的山水境遇[1]。
1.2 魏晋玄学影响魏晋玄学托化于早期道家思想,并自东汉起逐渐盛行。
相较于一般古代学术,玄学关注的自然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自然价值,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以生态理论视角对于《世说新语》进行反观也可以意识到在自然遭受破坏后,与之相对应的人的精神也会进入到失衡,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魏晋士人开始深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联,进而得到一种若即若离的疏离状态,这种状态最终表现为庙堂和草野之间的区隔抉择,在面对政治不顺遂时可以内化成为自我内心的慰藉,构建起寄情山水的自然美感[2]。
1.3 社会转型社会快速的跌宕和转型也塑造了魏晋士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并表现为别样的美学情操。
《世说新语》所记载的魏晋名士极为生动地呈现出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积极热情,同时彰显了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和坚守。
从《世说新语》的奇风异俗中领略“魏晋风流”
从《世说新语》的 奇风异俗中领略 “魏晋风流”
语文组
卫玠
何晏
王衍
潘安
阮籍
刘伶
阮咸
毕卓
中国历史上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①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争相辉映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人觉醒,个性解放
乱 世
魏晋时期(220—420)是中国 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最黑暗 的时期之一,然而却是精神史上 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 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 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 难可与等期。
(《古诗十九首》)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 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任诞》52)
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任诞》52)
名士不必奇才,但使常得 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 变可称名士。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3)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 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 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 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3)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 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 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 难可与等期。
魏晋文人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 文人都格外地珍视个体生命,自觉积极地思 考生命的价值以及寻求保全并完善生命的最 佳途径。这种来自内心的自觉、急切以至于 达到狂放的程度,使他们思想极其活跃、文 化多元化发展、生活空间十分广阔。
《世说新语》
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 逸事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 一部名士风流集。
(《千金翼方》)
“五石散”并发症与后遗症
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的故事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
多备受推崇的名士。
他们以才华横溢、思想开阔和为政清廉著称,对中国文化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世说新语中关于魏晋名士的一些故事:
一、嵇康与阮籍的交往:
嵇康和阮籍是魏晋时期最具才华的两位名士。
他们以自由不羁的个性和才华横
溢而闻名。
两人结交甚密,互相切磋琴棋书画,并共同研究诗歌与音乐。
嵇康和阮籍不仅在文学艺术上互相启发,还共同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对时事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他精通隶书、篆书、草书等各种书体,尤以行草书而称。
王羲之崇尚自然,他认为书法应该追求自然流畅的笔画与简洁的结构,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他的书法作品传世至今,被后世称为“王羲
之法帖”,对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陶渊明与归田之志:
陶渊明是文人雅士中的代表人物,他对于归田田园的向往与追求成为魏晋时期
知识分子的共同情感。
陶渊明远离尘世,隐居于田园之中,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优美的诗歌作品。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然、淡泊、宁静的追求,成为了唐宋以后田园诗的重要源头。
这些故事展现了魏晋时期名士们的文化修养、思想追求和为人处世的方向。
他
们以独特的才情和与世无争的态度,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成就,不仅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榜样,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反叛与追求
《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反叛与追求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动荡不安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整个社会时常笼罩在恐怖肃杀的气氛之下。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社会各阶层、各集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作为社会文化界精英和思想界领袖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世族文人,先是经历了东汉末年的两次党锢之祸,接着是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的权利之争,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又爆发了“八王之乱”,许多文人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了血腥的政治斗争中而遭到杀戮。
在接连遭受了几次惨烈的打击之后,知识分子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情的险恶,于是他们在自己的生存困境中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追求。
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在他们身上悄然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对自我人生的强烈关照和个体生命的极度张扬,并由此形成了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
但也正如古往今来众多学者所指出的:魏晋风度不过是表面看起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着巨大的痛苦、抑郁和悲哀。
下文将撷取《世说新语》中世族名士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解读魏晋士人的悲剧人生,进而了解那个人的自觉的时代。
一、从赏誉篇透视魏晋士人的内省式的精神世界治国平天下本是知识分子的角色天职,但时局的动乱、世情的险恶已容不得他们随意插手政治,甚至他们为求得保身不得不对此退避三舍。
于是,这些在现实政治中战战兢兢、无法立足的文人士子们,暂时放弃了他们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豪情壮志,而把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对自我人生的追求和关照上。
从赏誉篇中所记来看,率真质朴、闲适清高、简约旷达、宁静淡泊等品性成为了时人品评关注的焦点,如: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
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这里,王戎以未经雕饰的“璞玉浑金”来比喻山涛品地的率真、质朴,此间真意,尽在其中。
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
”这句话的意思是:“剥去他的皮,体内也全是真诚的。
”真可谓至真至诚!简文目庾赤玉:“省率治除。
”谢仁祖云:“庾赤玉胸中无宿物。
静穆的伟大——《世说新语·雅量》解读
静穆的伟大——《世说新语·雅量》解读-大学语文论文静穆的伟大——《世说新语·雅量》解读○樊露露《世说新语·雅量》篇表现了魏晋名士临危不惧、宠辱不惊的超然气度。
如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而弹;夏侯玄倚柱作书,霹雳破柱而岿然不动;王衍与人宴饮,遭俗人攻击而不予计较;谢安泛舟海上,风起浪涌而神态安闲。
这“静穆的伟大”体现了魏晋名士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魄。
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是人之常情,但由于气质禀赋、文化修养和人格追求的差异,个人的反应会有强弱缓急之别。
以《世说新语·雅量》第三十六则为例: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
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
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遭遇险情时,王氏兄弟的表现形成极大反差。
王子猷慌忙逃命,斯文扫地;王子敬镇定自若,不失其贵族气派。
“雅量”是魏晋时期人物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王子敬以其淡定的神情和高雅的气度胜出。
《世说新语》推崇的是虚静恬淡的人格之美。
这源于门阀贵族的文化修养和魏晋玄学的人格追求。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力图融通儒道关系的一种哲学思潮。
玄学理想人格正是儒家“圣贤人格”和道家“逍遥人格”的结合。
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以外在规范节制内在情感,表现出中庸平和、悠游坦荡的圣贤气象。
道家主张无情无欲,复归天道,以自然之理消解情欲,呈现出“不为物累”的逍遥之境。
宗白华先生称魏晋人“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
《世说新语·雅量》第一则,真实描述了顾雍丧子之后的情绪变化,清晰展现了魏晋人用理智控制情感的全过程: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
劭在郡卒。
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
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初闻噩耗时,顾雍“神气不变”,但“以爪掐掌,血流沾褥”的细节却透露出他内心巨大的悲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世说新语》品魏晋名士嵇康嵇康,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
“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诗人与音乐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们看一个人,首先看到的就是他的外表,那么嵇康长得怎么样呢?《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中对嵇康的外貌的评价是“风姿特秀”。
具体的记载是: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魏尺无明确换算标准,约在汉尺与晋尺之间,嵇康的身高折合约为181.74~191.1,而且嵇康风度潇洒,清高脱俗,就连醉酒的姿态也像是玉山之将崩。
容止第十四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嵇延祖就是嵇康的儿子,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傲然卓立就像是鹤立鸡群,王戎回答说,你没有见过他的父亲。
嵇延祖站在人群中就像是鹤立鸡群,已经是大帅哥一个了,却仍然比不上嵇康,可见嵇康真的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子。
说完了容貌,该谈一下嵇康他的性格了。
嵇康的性格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兀傲”。
《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中记载: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
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
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以言。
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段话的意思是,钟士季这个人非常有才思,一开始不认识嵇康,钟士季邀请当时有名的贤俊之人一起去见嵇康。
嵇康当时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为他拉风箱鼓风。
见到了这么多的人来拜访他,嵇康继续打铁,过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和那些人说一句话。
钟士季站起身来走开,嵇康这时候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士季就说了“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嵇康的兀傲从这里可窥一斑,钟士季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但是嵇康偏偏看不起他,鲁迅先生说过: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连眼珠也不转过去一些。
嵇康对待钟士季的态度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侮辱,钟士季怀恨而去,就此种下了祸根。
后来嵇康被钟士季借机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不知是对待他所轻视的人如此兀傲,即使是自己的朋友,如果做了嵇康所不齿的事情,嵇康同样“割袍断义”。
《世说新语》栖逸第十八中记载: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嵇康所写的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山巨源,名涛,河内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与嵇康等友好,为“竹林七贤”之一。
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
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
他强调放任自然,既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也是他崇尚老、庄消极无为思想的一种反映。
全文奋笔直书,说理透辟,文词犀利,字里行间洋溢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兀傲情绪,具有鲜明个性。
嵇康在音乐上的成就不可谓不高。
嵇康从小喜爱音乐,有极高的音乐天赋。
《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他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
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而《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
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文王亦寻悔焉。
嵇康做过中散大夫,故称嵇中散。
中散大夫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死,他神色不变,索讨琴来弹奏,弹了一曲《广陵散》。
弹奏完毕,他说:“过去袁孝尼曾经要求学习此曲,我十分爱惜,不肯传授给他。
从此以后,《广陵散》绝响了!”当时有三千名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师,朝廷不允许。
嵇康被杀不久,司马昭也后悔了。
《广陵散》并没有如嵇康所言绝响了,现在仍然可以听得到,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嵇康所弹奏的那一首了。
那么嵇康的文学成就怎么样呢?《世说新语》中没有明确的说明。
但文学第四中记载锺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钟会就是前文提到的钟士季,钟士季撰写了《四本论》,阐述才能和德性可以相合兼备。
刚写完,很想让嵇康看看。
就把论文藏在怀中,已经来到嵇宅,又害怕嵇康会辩诘驳难,怀着论文而不敢拿出来进去相见,在门外把论文远远地扔了进去,立即转身急急忙忙跑掉了。
这个故事生动地表明了一个事实——嵇康的文学成就很高。
钟士季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才子,他写完文章,首先想让嵇康请教,那嵇康在他的心目中肯定是文采卓越。
而且他还非常害怕嵇康会辩诘驳难他,自己写的论文,本来自己应该非常有自信,但是钟士季面对嵇康却是十分地不自信,甚至有些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行为足以证明嵇康在文学上的成就斐然。
《世说新语》栖逸第十八中记载: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
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嵇康在游山途中,遇到道士孙登,就和他一起游玩。
嵇康临走前,孙登说:“你的才华虽然很高,但是保身之道不足。
”孙登对嵇康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嵇康的文学成就是辉煌的,但是他的才华和才思仿佛都投入到了才华当中,没有一丝一毫用到明哲保身上面,抑或是嵇康根本就不屑于将自己的才思用在世俗的污浊上面。
读《世说新语》品魏晋名士潘岳中国有一句话来形容一个男子的容貌好,就是“貌比潘安”。
潘安就是潘岳。
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小字檀奴。
民间喜欢称之为潘安而不是“安仁”,这里头有地方风俗的原因。
潘安的容貌肯定是很不错的,但到底是多么的好看,才能成为“中国第一美男”呢?《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中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意思是潘岳小的时候就长得好看,神态风度都是一等一的,在臂弯里夹着弹弓路上玩的时候,妇人们手拉着手将他围在中间。
左思长得丑,也学人家潘岳去街上游玩,结果妇女们一起对他吐唾沫,左思灰溜溜地逃回家。
左思的行为实在可以成为男性版的东施效颦,而魏晋时期妇女们对于美丑的爱憎的表露也有些太过直接。
还有类似的记载,谓老妪以果掷潘岳,岳满载而归;张载极丑,出行时小儿以瓦石投之。
因为长得太过好看以至于年老的妇女都将潘岳的的车子中掷满了水果,可见潘安的美貌不仅对于年轻的怀春少女有吸引力,他还是一位师奶杀手。
长得好看也是好处多多,有免费的水果可以吃。
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也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中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这个夏侯湛肯定也是一个超级美男子,要不然怎么敢和潘岳走在一起,而且被别的人看到了,夏侯湛也没有沦落到绿叶的地位,还和潘岳一起被当时的人称作连璧。
潘岳顶着中国“第一美男子”的光环,却没有成为一个空有皮囊的绣花枕头,潘岳不仅长了一副锦绣皮囊,而且写了一手锦绣文章。
他是个在西晋文学史上有名的人,与《文赋》作者陆机齐名,史称“潘陆”。
梁钟嵘《诗品》将潘岳作品列为上品,并有“潘才如江”的赞语。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中记载: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
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
潘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
”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二百许语,潘直取错综,便成名笔。
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
”意思是乐广这个人善于清谈玄理,却不擅长撰写文章。
他将辞让河南尹的官职时,请潘岳代写一道表章。
潘岳说:“可以代作,但是应当了解你的主旨。
”乐广就向潘岳将乐自己要辞让职位的缘故,阐述了二百来句话。
潘岳只是把他的意思加以组织整理,就写成了名篇。
当时的人说:“假使乐广不借重潘岳的文才,潘岳不依据乐广的主意,就无法写成这样的好文章了。
”乐广自己的表章却让潘岳代写,而且潘岳只将乐广的表达稍加整理就成了名篇,潘岳的文才从这个故事中可见一斑。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中记载:夏侯湛作周诗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
”潘因此遂作家风诗。
夏侯湛写成了《周诗》,拿去给潘岳看,潘岳说:“这诗不仅显示了温和典雅的诗风,并且还表现出孝悌的性情。
”他因此就作了《家风诗》。
夏侯湛写完了《周诗》就拿去给潘岳看,不仅是因为潘岳与他交好,更是因为潘岳他在文学上成就很高。
在看过夏侯湛的诗作之后,潘岳写了《家风诗》以述其祖宗之德及自己诫勉之意,足见其文采斐然。
在生活中潘岳绝对是个好男人,十余岁定婚,对发妻杨氏一往情深。
杨氏不幸于元康八年(298)去世,潘岳的悼亡诗写得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是中国此类题材中最早的名篇。
魏晋之前并无悼亡诗,潘岳为悼念亡妻写《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题材之先,以至于后世专以悼念亡去的妻子的诗词为“悼亡”。
这么一个惊才绝艳又专情的好男人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世说新语》仇隙第三十六中记载: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
后秀为中书令。
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始知必不免。
后收石崇、欧阳坚石,同日收岳。
石先送市,亦不相知。
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
”潘金谷集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乃成其谶。
孙秀是当时的相国司马伦最倚重的人,他曾向石崇讨要石崇非常宠爱的小妾绿珠,石崇拒绝了他,因此孙秀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
孙秀在琅琊任杂役小吏时曾服侍过潘岳,潘岳很讨厌他的为人,多次羞辱他。
后来孙秀投靠司马伦,任中书令,掌握生杀之权。
有一天,潘岳在朝中碰到了中书令孙秀,试探着问:“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孙秀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潘岳知道自己的灾祸是避免不了的了。
孙秀拘捕了石崇,欧阳坚石,也在同一天拘捕了潘岳。
石崇被先送到刑场,不知道潘岳也被抓了。
等到潘岳也到了刑场,石崇问:“安仁,怎么还有你呢?”潘岳回答:“这可真是‘白首同所归’了。
”数年前潘岳曾赠诗给石崇,诗中有几句是:“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
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这最后一句竟成为预示二人命运的谶语,所以潘岳这样回答。
潘岳最后是被朝廷诛杀三族,其结局不可谓不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