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四级水准测量手簿样例
![四级水准测量手簿样例](https://img.taocdn.com/s3/m/980425cb08a1284ac85043e5.png)
工程测量(四级)职业技能鉴定 四等水准测量考核记录
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
测 站 编 号 后尺 点 号 上丝 下丝 后视距 视距差(m) 一次 观测 前尺 上丝 下丝 前视距 累计差(m) 方向及 尺号 后视 k1 前视 k2 高差 后视 k1 前视 k2 高差
准考证号(后三位) :______________
-1 -1 0 0 +1 -1
+1.134
奇进偶舍
K1=4.787 K2=4.687
2
二次 观测
+1.132 +1.133
+1.132
奇进偶舍
后视 k1 3 前视 k2 L1= L2= 73.4 高差 平均高差
+1.133
奇进偶舍
73.1
后视 k1 前视 k2 高差
4
后视 k1 5 前视 k2 高差
评测说明
1.本手簿记录用铅笔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用钢笔或碳素笔填写。 2.观测时间要求: (四级鉴定)从安置仪器到观测结束 9 分钟之内完成得满分,每超过 1 分钟扣 2 分;总 观测时间超过 15 分钟时停止观测,直接评定为不及格。 3.观测精度要求:参照执行 GB/T 12898-2009 《国家三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 ,即:要求三丝读数, 视距长度≤100m, 视距差≤10m,黑红面之差≤3mm, 黑红面高差之差≤5mm。 观测顺序: 后后前前。检测已测测段高差的差±30 R mm,R 为检测测段的长度,单位 KM(不足 一公里按照一公里计算)。
水准尺读数(m) 黑面 红面
K﹢黑﹣红 (mm)
高差(m)
备 注
1
1.891 1.525 36.6 -00.758 0.390 36.8 -0.2 0.657 0.294 36.3 +0.5
水准测量外业、内业记录计算表
![水准测量外业、内业记录计算表](https://img.taocdn.com/s3/m/fd7bcb0e650e52ea55189849.png)
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观测:
年月日记录:
Hale Waihona Puke 测站测点后视(mm)
前视(mm)
高差
高程(mm)
备注
+
-
Σ
计算校核
说明:在备注栏注明每站的观测人和记录人姓名
水准测量内业成果计算表格
点号
距离
(测站数)
高差(mm)
高差改正数(mm)
改正后高差(mm)
高程(m)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6f7165be02d276a200292e84.png)
三、四等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
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
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10)= [(5)-(6)] × 100(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2.高差部分(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
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
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17)= (8)-(7)(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
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水准测量记录手簿](https://img.taocdn.com/s3/m/c30b6e40bcd126fff7050be3.png)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水平角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指导教师:
水平角观测手簿(续2)
组别:仪器编号:日期:
天气:地点:观测:
记录:
测站
竖盘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水平角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指导教师:
钢尺量距记录手簿
组别:仪器编号:日期:
天气:地点:观测:记录:
测站水准尺读数高差m高程m备注后视读数计算校核水准测量内业计算手簿日期班级小组姓名点号测段长平均高差m改正数辅助计算指导教师
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组别:仪器编号:日期:
天气:地点:观测:
记录:
测站
测点
水准尺读数
高差/m
高程/m
备注
后视读数/m
前视读数/m
计算校核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手簿
日期班级小组姓名
点号
测段长
或站数)
平均高差/m
改正数
/m
改正后高差
m/
高程
/m
+
-
辅助计算
指导教师:
水平角观测手簿
组别:仪器编号:日期:
天气:地点:观测:
记录:
测站
竖盘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水平角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指导教师:
水平角观测手簿(续1)
组别:仪器编号:日期:
天气:地点:观测:
记录:
测站
[资料]测量记录规定和用表
![[资料]测量记录规定和用表](https://img.taocdn.com/s3/m/65755f0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9.png)
关于记录、计算及成果处理的有关规定一、测量资料的记录要求测量资料的记录是测量成量的原始数据,十分重要。
为河证原始数据的绝对可靠,实飞时即应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记录的要求如下:1.实习记录必须直接填写在规定之表格上,不得转抄,更不得用零散纸张记录,再进行转抄。
2.所有记录与计算均用绘图铅笔(2H和3H)记载。
字体应端正清晰,字体只应稍大于格子的一半,以便留出空隙作错误的更正。
3.记录表格上规定应填写之项目不得空白。
4.禁止擦试、涂改与挖补,发现错误应在错误处用模线划去。
淘汰某整个部分时可以用斜线划去,不得使原字模糊不清。
修改局部错误时,则将局部数字划去,将正确数字写在原数上方。
5.所有记录之修改及观测结果之淘汰,必须在备注栏内注明原因。
6.禁止连环更改,即已修改了平均数,则不准再改计算得此平均数之任何一原始读数,改正任一原始读数,则不准改其平均数。
假如两个读数均错误,则应重测重记。
7.原始观测之尾部读数不准更改,应将该部分观测结果废去重测。
废去重测之范围如下:89.外业的记录及计算部分取位如下:(1)水准测量二、测量成果的整理、计算及计算作业要求1.测量成果的整理与计算应用规定的印刷表格或事先画好的计算表格进行。
2.内业计算用钢笔书写,如计算数字有错误,可以用刀刮去重写,或将错字划去另写。
3.计算作业的取位如下:(1)水准测量(3)小三角测量5.习题应练习本连续完成。
不许用散面纸张做题。
6.教师批阅后要求改正或重做的部分应按时完成并交指导教师重新批阅。
水准测量预习填空一、水准仪的认识1.微倾式水准仪由,和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2.视准轴是指望远镜与的边线;水准管轴是指;圆水准器轴是指。
3.粗略整平可依据法则利用螺旋使气泡居中;而读数前还必须用螺旋使气泡符合,从而视线精确水平。
4.视差是指,视差产生的原因是,清除方法是,二、普通水准测量1.进行水准测量时应尽量保持距离与距离大致相等,这样做的好处是。
2.读数时,水准尺必须立,消除并且气泡符合。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簿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簿](https://img.taocdn.com/s3/m/0a5b838c8762caaedd33d4d8.png)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闭合水准路线测 站点 号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方向及代号 水准尺读数 K+黑-红 高差 中数上丝 上丝 后视距 前视距 黑面 红面 视距差 累计差 —— 1 1347 1249 后 1392 5980 -1 +01041439 1329 前 12895775 +1 92 80 后-前 +0103+0205 -21.2 1.2 —— 2 1322 1142 后 1380 5868 -1 +01631442 1289 前 12185804 +1 120 147 后-前 +0162+0064 -2-2.7 -1.5 —— 3 1221 1336 后 1284 5873 -2 -01301348 1495 前 14175901 +3 127 159 后-前 -0133-0028 -5-3.2 -4.7 —— 4 1165 1418 后 1245 5730 +2 -02441335 1570 前 14906076 +1 170 152 后-前 -0245-0344 +11.8 -2.9 —— 5 1173 1473 后 1238 5825 0 -02061301 1613 前 14455931 +1 128 140 后-前 -0207-0106 -1-1.2 -4.1 —— 6 1406 1255 后 1478 5964 +1 +01661540 1405 前 13125898 +1 134 150 后-前 +0166+0066 0-1.6 -5.7 ——71268 1105 后 1325 5913 -1 +01651383 1215 前 11615647 +1 115 110 后-前 +0164+0266-20.5-5.2数据处理:1、计算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fn:fn=∑高差中数=104+163-130-244-206+166+165=18(mm)2、计算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容许值:fnh=±40√L=±√(∑前视距+∑后视距)=±40√(1824×10^4) km =±18.08mm3、由于fn<fnh 所以观测结果符合要求。
《测量学基础》课间实验报告_B4_报告2 四等水准测量(正面)
![《测量学基础》课间实验报告_B4_报告2 四等水准测量(正面)](https://img.taocdn.com/s3/m/f672fc3daeaad1f347933f71.png)
姓名
学号
班级
组别
日预习填空
1、进行水准测量时
距离和
距离需大致相等。
2、读数前要消除
,并注意使
符合。
3、当待测点离已知水准点较远或高差较大时,在其间需设
点, 点的作用是
。
4、水准测量外业成果的检核可分为
检核和
检核两种,水准路线的形式
有
、
、
和
四种。
5、在计算检核中,如果
等于
,说明高差计算正确,如果
等于
,说明高程计算正确,
四、实验记录和成果处理
见水准测量记录表
五、回答思考题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双面尺法)
日期 仪器号
天气 班组
观测者 记录者
测 后 上丝 前 上丝 站 尺 下丝 尺 下丝
编 后视距
前视距
号 视距差 d
d
⑴
⑷
⑵
⑸
⑼
⑽
⑾
⑿
方向 及 尺号
后 前 后-前
水准尺读数 黑面 红面
K+黑 -红
平均高 差
/m
备注
⑶
⑻
⒁
⒅ K 为水准
⑹⑺⒀
尺常数
⒂⒃⒄
表中 K =4.787
K =4.687
∑⑼=
-)∑⑽=
每页
=
检核 ∑⒅=
∑[⑶+⑻]=
∑[⒂+⒃]=
-)∑[⑹+⑺]=
= 站⑿
=
2∑⒅=
总视距∑⑼+∑⑽=
三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记录及计算
![三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记录及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c58ea2cb0c22590102029d93.png)
三四等水准观测手簿记录
自 至 测 后 下丝 站 尺 上丝 编 后距 号 视距差d 1 2 15 17 1571 1197 1 374 -2 2121 1747 2 374 -1 测 天气 时间 前 下丝 尺 上丝 前距 Σd 5 6 16 18 739 363 376 -2 2196 1821 375 -3 观测者 成象 方向及 尺号 后 前 后-前 后 12 前 13 后-前 标尺读数 黑面 3 4 11 1384 551 833 红面 8 7 12 6171 5239 932 6621 6796 -175 K+黑 高差 -红 中数 10 9 13 0 -1 1 0 -1 1 备注
三四等水准
(一)示例表格内幕方格中( (二)测站上计算方法 高差分布:
)内
视距部分4 前 12 2008 后-前 -74
-370
(三) 观测结束后之检查与计算 观测结束后,应全面检查13=11 高差中数14=(11+12±100)/ 并用Σ 15-Σ 16=18(末站)校核 (四)档用但面标尺时,变换仪器水
三四等水准手簿记录与计算方法说明
)示例表格内幕方格中( )内之号码,表示相应的观测读数与计算之次序 )测站上计算方法 高差分布: 10=3+K-8 , 9=4+K-7 K表示标尺黑红面之间之常数差。本例中 K=4.687或4.787 11=3—4 , 12=8-7 13=10-9 校核 视距部分: 15=1-2=后视距离 , 16=5-6=前视距离 17=15-16 18=前站18+17 观测结束后之检查与计算 观测结束后,应全面检查13=11-12±100=10-9检查无误后,用下列计算(校核)高差中数; 高差中数14=(11+12±100)/2=11-13/2=12±100+13/2.此外,应求Σ 15、Σ 16之值, 并用Σ 15-Σ 16=18(末站)校核,无误后算出所测路线总长视距=Σ 15=Σ 16。 )档用但面标尺时,变换仪器水平面后之中丝读数,记入红面8、7栏中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薄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薄](https://img.taocdn.com/s3/m/e233d59fbceb19e8b8f6bafa.png)
仪器记录表重要问题记载表页数问题摘要处理结果或意见处理者编号记载由某号水准点至某号水准点或与路线页数联测之三角点其它点的往测或反侧(标出图幅分幅线、水准路线、点位号数及路线联测之三角点或其它点)水准观测说明与规范(一)观测方法1、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
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铟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
支线必须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二)设置测站要求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
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
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表1规定执行。
表1 (单位:m)(三)测站观测程序和方法1、三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a. 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b. 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c. 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d. 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2、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a. 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b. 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c. 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d. 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一测站的操作程序:a. 首先整置仪器竖轴至垂直位置(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cm);b. 将望远镜对准后视尺黑面,用倾斜螺旋导水准气泡准确居中,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定标尺读数(四等观测可不读上、下丝读数,直接读距离);c. 照准前视尺黑面,按b款操作;d. 照准前视尺红面,按b款操作,此时只读中丝读数;e. 照准后视尺红面,按d款操作。
使用单排分划的铟瓦标尺观测时,对单排分划进行两次照准读数,代替基辅分划读数。
4、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
每测站观测前,首先将概略整平水准气泡导至中央,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
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分划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https://img.taocdn.com/s3/m/95b8a006f78a6529647d5354.png)
实验五(2)四等水准测量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用DS3水准仪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
(2)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的限差:前、后视距值≤80m,前后视距差≤±5m,黑红面读数差≤±3mm,黑红面所测量高差之差≤±5mm。
(3)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
二、仪器和工具DS3水准仪1台,水准尺2根,尺垫2个,记录板1块。
三、实验内容用DS3水准仪按照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测量一条闭合水准路线。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选定施测路线在地面上选取一点作为高程起始点,选择一定长度、有一定起伏的路线组成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该闭合水准路线包含4个或6个测站。
2.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的观测程序(1)安置整平仪器,照准后尺黑面,调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严密居中,依次读取上、下丝及中丝读数,并将数据依次记入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手簿中(1)、(2)、(3)的位置(见表1-2)。
(2)转动水准仪,照准前尺黑面,调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严密居中,依次读取上、下丝及中丝读数,并将数据依次记入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手簿中(4)、(5)、(6)的位置(见表1-2)。
(3)前尺变红面朝向仪器,使符合水准器严密居中,读取中丝读数,并将数据记入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手簿中(7)的位置(见表1-2)。
(4)后尺变红面,仪器照准后尺红面,使符合水准器严密居中,读取中丝读数,并将数据记入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手簿中(8)的位置(见表1-2)。
以上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或黑-黑-红-红。
3.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的计算与检核在记录的同时,应及时进行计算及检核,不能等待观测完再计算,发现问题及时提醒观测员进行补救。
计算内容如下。
•视距部分:后视距离:(15)=(1)-(2)≤80m;前视距离:(16)=(4)-(5)≤80m;前、后视距差:(17)=(15)-(16)≤±5m;视距累积差(18)=本站(17)+前站(18)≤10m。
•高差部分:前尺红黑面读数差:(9)=(6)+K-(7)≤±3mm;后尺红黑面读数差:(10)=(3)+K-(8)≤±3mm;两尺黑面高差:(11)=(3)-(6);两尺红面高差:(12)=(8)-(7);黑面高差与红面高差之差(13)=(11)-(12)±0.1=(10)-(9)≤±5mm高差中数:(14)=[(11)+(12)±0.1]/2。
三(四)等水准观测手簿含步骤
![三(四)等水准观测手簿含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f7fc3c5db4daa58da1114a54.png)
后、前视距差——(11)=[(9)-(10)];
后、前视距累计差——(12)=前站(12)+本站(11)
2.高差部分
后尺黑、红面读数差——(13)=(3)+K1-(8)
前尺黑、红面读数差——(14)=(6)+K2-(7)
黑面高差——(16)=(3)-(6)
(四)等水准观测手簿
测自至20年月日页号
时刻:始时分天气:部门:观测者:
末时分呈像:组别:记录者:
测
站
编
号
点
号
后
尺
上丝
前
尺
上丝
方向
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
减
红(mm)
高差中数(m)
备注
下丝
下丝
后视距(m)
前视距(m)
黑面
红面
后、前视距差d(m)
累计差Σd(m)
(1)
(4)
后
(3)
(8)
(13)
(18)
红面高差——(17)=(8)-(7)
黑、红面高差之差——(15)=(13)-(14)=(16)-[(17)±0.100]
高差中数——(18)=1/2×{(16)+[(17)±0.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等级
视线长度(m)
视线高度
后、前视距差(m)
后、前视距累计差(m)
黑、红面读数差(mm)
∑黑面(6)∑红面(7)
∑黑面(16)∑红面(17)
1/2(∑(16)+(∑(17)±0.100))=∑(18)
∑高差中数(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尺号
水准尺读数
K+黑-红
高差
中数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后前距差d
累积差∑d
后
K1=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测站编号
点
号
后尺下丝
前尺下+黑-红
高差
中数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后前距差d
累积差∑d
后
K1=
K2=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误
差
计
算
水平角观测记录手簿(测回法)
日期天气仪器观测者记录者检查者
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日期仪器组别组长
观测者记录者计算者
测站编号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
K+黑-红
(备注)
后尺下丝
前尺下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后前距差d
累积差∑d
后
K1=
前
后-前
高差中数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测站编号
点
号
后尺下丝
前尺下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