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英文)

合集下载

彼得纽马克

彼得纽马克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E.Pound翻译家 庞德及 翻译理论 简介

E.Pound翻译家 庞德及 翻译理论 简介
埃 兹 拉 庞 德
Ezra Pound
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和评坛上无可非 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 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 几乎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庞德生于爱达荷洲,早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 习.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 了九种外语,22岁时在印第安纳的一所大学任教 授。由于他生活放荡,不久被解职,开始漂流他 乡。1908年来到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 W.B.叶芝。1912年他同几位青年诗人发起了意象 主义运动,成为英美新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作 为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不但推动传播意象 技巧的新发明,而且还在探索盎格鲁-撒克逊,普 罗旺斯,汉语,日语及拉丁语诗歌并不断充实创 新,他的大多数杰作实际上是这些古老传统诗的 编译或再创作
Light rain is on the light dust. 渭城朝雨浥轻尘
庞德把握住了诗人诗歌语言中的图画性。 用“light”这个包含着清、轻、亮色含义的词
来点写出“雨”和“尘” 顿时就把原诗所要表达的语境刻画出来
“The willows of the inn-yard will be going greener and greener”
其中把“阳关”译成了“the gates of Go”
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 来一直是内地通向西域的交通要塞,在盛唐人心中,从军或出 使阳关,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壮举,“西出阳关”也因此而成为 中国文学一个常见文化意象,被人反复咏颂,具有了丰富的文 化意义。西出阳关在中国读者心中唤起的那种联想遥远、广裹、
二、 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对庞德来说,除了“阐释性翻译”外,还有“另一种翻
译”。“有时‘译者’显然是在创作新诗”,走出旧的逻辑, 回到当代,通过译语文化的主流诗学或译者的诗学进行调试。 这样,翻译就被视作改写,译作独立于原作,在译语文化中赋 予了新的意义。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翻译理论概论(英文)

翻译理论概论(英文)
spontaneous stylistic observations (”English scientific texts are like small talk compared to German scientific text”), or
spontaneous sociolinguistic observations (”Russians like diminutive suffixes better than Hungarians.”)
spontaneous text-linguistic observations (”The sentence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 start with a longer introductory part than the corresponding Hungarian sentences and have to be shortened in the Hungarian translation” or ”English, German, and Russian texts are more impersonal than Hungarian texts.”)
Translation Studies
1.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Krisztina Károly, Spring, 2006 Sources: Klaudy, 2003; Baker, 1998

The nature of the translator’s
The medium of the translator’s activity = two languages
communicating in two Ls at the same time can never be as instinctive and unconscious as communicating only in one in translation, even the most instinctive translator develops idea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L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realit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way the two Ls segment reality linguistically, etc.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完整版)翻译理论概括

(完整版)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 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 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 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07本《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翻译定义:1. 张培基——翻译是⽤⼀种语⾔把另⼀种语⾔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活动。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 Dubois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13.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翻译标准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翻译理论与实践I》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I》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I》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I》英文名称: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课程性质:学科领域选修课课程编号:025*******周学时:2学时总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适用于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预备知识:基础综合英语课程教材:穆雷主编,《英汉翻译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参考书目:[1] 张培基主编,《英汉翻译教程》(修订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2] 古今明编著,《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3] 刘全福编著,《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年.考核方式:考查制定时间:2013年10月制定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翻译理论与实践I》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翻译系列课程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面向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第五学期)开授。

该课程由翻译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

翻译理论主要包括翻译的标准与原则,翻译的功能,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旨意、风格的理解与分析,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主的各种翻译方法,文化差异对翻译等值的影响等等。

通过对这些翻译理论的介绍,期望学生对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应用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

翻译实践课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与翻译理论同步的翻译实践,通过大量翻译习练使学生熟悉各种翻译技巧并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增强其对忠实传达原文旨意和风格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中英语言和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认识,进而全面提高其实际翻译能力。

《翻译理论与实践I》课程以英译汉为主。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翻译概述 4 第二章英汉语言文化比较 4 第三章理解原文 2 第四章基本翻译技巧 6 第五章英语词汇的汉译 4 第六章英语句子的汉译 6 第七章英语篇章的汉译 6合计32第一章翻译概述(4学时)一、本章基本要求1.了解翻译的定义;2.了解翻译的过程;3.理解并掌握翻译的标准;4.理解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思想;5.了解对一名翻译人员的基本要求。

The_Skopos_theory

The_Skopos_theory

The Skopos theory is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Hans Vermeer and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late 1970s and which oriented a more functionally and socioculturally concept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not as a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ut as a specific form of human action. In our mind, translation has a purpose, and the word “Skopos” was from Greek. It’s used as the technical term for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崭新的翻译理论模式。

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它的建立可以追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将研究聚集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目的的选择上。

具体说来,它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忠实原则(Fidality rule)。

其中核心原则为目的原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这个目的可以理解为: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某种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由于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因此要确定话语意义,就必需充分考虑说话人的意图,交际场合,听话人的背景知识,态度等语境因素。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林语堂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热 力吹捧,而是扬弃,批其害,扬其利。这种一分为二、 清醒的译者让西方人感到中立客观,因此获得了读者的 信任。
代表作: 汉译英主要作品
《西厢记序》《水浒传序》《华阳散稿自序》《兰亭集序》《秋醒词 序》《齐物论》《英雄气短说》《黛玉葬花诗》《莺莺札》《声声慢》 《桃花源记》《石钟山记》《愚溪诗序》《庐山草堂记》《货殖列传》 《扬州瘦马》《杂事秘辛》《息机说》《浮生六记》
力外,译者必须进行翻译方面的专业训练,不可 随随便便把翻译视作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简单活动。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三个翻译标准
• Faithfulness • Coherence • Beauty
忠实 通顺 美
Faithfulness 忠实
关于翻译的“忠实标准”,林语堂先生详细 解释为四个方面:
• 对译者的要求 • 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 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 • 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
题有正确的见解。"
• 这三条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内在逻辑性。 • ①首先,译者必须能熟练使用源语和译语,并能
用之写作,同时要对原文的内容把握到位。 • ②其次,译者要进行翻译训练。 • ③最后,就是译者对翻译要有主见。 • 但如果要把翻译看作一种艺术,那么除了语言能
弥补中国文化:
1916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教学之余开始了漫长的中国文化弥补。 1920年,在莱比锡大学主攻语言学,留学之余在藏书丰富的中国研 究室深入阅读中文书籍,同时训练了考,释等问学方法。 1927年,博士毕业后回国,由文化补课走向文化创造与传播。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B. 翻译的类别
1. 全文翻译: 原语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要用译语文本材料 来替代。 2. 部分翻译: 原语文本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是未翻译 的,只需把他们简单地转移并参合到译语 文本中既可。
实例ー全文翻译
A Walk in the Clouds
解析
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s”的译名《云中漫步》堪称上 乘之作。 影片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弥漫着葡萄花香的葡萄园中 相亲相爱的动人故事。影片中的葡萄园取名为“云”,是 一片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的仙境,男女主人公“漫步”园 中,浪漫而有诗意。 原片名的字面意思就是“在云中散步”的意思,这里译者 很好的把它译为了《云中漫步》,这个译名不光在语法、 词汇上与原名完全对等,而且十分切合影片浪漫爱情的主 题,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了落英缤纷, 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意象美好,寓意悠长。
(三)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与奈达翻译 理论几乎同时引进中国的。奈达一时红的发紫, 成了中国翻译界家喻户晓的名字,而卡特福德理 论却在奈达大红大紫的同时被某人贬为“味同嚼 蜡”,还“有些人认为(语言学翻译理论)不值一 提,因为它研究的是西方人建立在印欧语系的几 种语言的对比基础上的,“对汉语翻译没有指导 意义”。如今在中国,几乎没有人再对卡特福德 以及他的理论表示兴趣,而在国外,也有不少人 认为卡特福德以及其它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已经 “过时”。
实例-语言方面的不可ist” Time flies.
解析-双关
“The Passion of Jesus Christ”中的 “passion”一词在字典里有好几个解释,它 可以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或激情,也有狂 怒,盛怒的意思,还有一个含义是表示耶 稣受难。译成中文,只有那些了解西方文 化,尤其是圣经文化的译者知道耶稣是 《圣经· 新约》里面的人物,由此他们才能 选出恰当的含义将片名译为《耶稣受难》。

翻译理论(英文)课件

翻译理论(英文)课件
THANK YOU
感谢观看
Translation Theory (English) Courseware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Theory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Corpus Translation TheoryMachine Translation TheorySummary and Outlook
详细描述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形式对应、动态对应、功能对应等。
总结词
形式对应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在形式上的对应,要求译文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应理论则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注重语篇层面的意义传递。功能对应理论则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原文的功能,如信息传递、情感表达等,强调译文的交际功能。这些流派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翻译理论的丰富多样性。
详细描述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02
总结词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翻译功能和目的的理论,它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详细描述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和目的性,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源语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特定功能。它强调翻译过程中对目标读者需求的关注,以及对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考虑。
Machine Translation Theory
05
机器翻译理论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自然语言之间的自动翻译的理论。
定义
特点
适用范围
高效、快速、自动化、多语言支持。
广泛应用于国际交流、跨语言信息检索、全球化企业等领域。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她首次用英语全面系统地介绍功能学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翻译中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1991)一书中,她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须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并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在用英文写就的著作《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1997)中,她不仅对功能学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理论中的偏激倾向给译者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的指导原则,忠诚属道德范畴,关注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的方法论方面很有建树。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翻译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基础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卡特福德以印欧语言为研究对象,首次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从原语到目标语过程中偏离了形式对应”,并对其进行解释分类,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种,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层次转换、词性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

本文通过分析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详细介绍该理论下的各种转换,通过举例分析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带给我们的翻译启示。

关键字: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翻译实践;层次转换;范畴转换一、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简介“转换”这一术语源于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Cartford,1965:73),其中他在《论翻译转换》这一章节中着重讨论了这个问题。

“转换”的概念最初由卡特福德界定为“偏离从源语到目标语过程中的形式对应”(Departures from foe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from the SL to TL.)。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他指出,“翻译转换”是指原语进入译入语过程中离开形式的对应,“翻译转换”主要由两种类型:层次转换(level 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词类转换(class shifts)、单位转换(unit shifts or rank shifts)和内部体系转换(Intro-system shifts)。

二、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层次转换首先,层次转换是指“在源语中处于某一语言层次上的成分,在目标语中的对应物却处于另一个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Ezra Pound庞德翻译理论与汉诗翻译完整版资料

Ezra Pound庞德翻译理论与汉诗翻译完整版资料

• 1931 How to Read, essays • 1933 ABC of Economics, essays • 1933 Cavalcanti, three-act opera • 1934 Eleven New Cantos: XXXI-XLI, poems (New York) • 1934 Homage to Sextus Propertius, poems (London) • 1934 ABC of Reading, essays • 1935 Make It New, essays • 1936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 by Ernest
(London) • 1915 Cathay, poems / translations • 1916: Gaudier-Brzeska. A Memoir (London) • 1916 Certain noble plays of Japan: from the manuscripts of Ernest
• 富士の風や 扇にのせて 江戸土産
• 初しぐれ 猿も小蓑を ほしげ也
• 菊の香や 奈良には古き 仏達
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 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 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 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 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

翻译理论与非文学文本英文-资料

翻译理论与非文学文本英文-资料
1534
• Try Biblegateway: biblegateway/cgi-bin/bible
The Qur’an
• Se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dept/MSA/quran/
• Warning: "Note that any translation of the Qur'an immediately ceases to be the literal word of Allah, and hence cannot be equated with the Qur'an in its original Arabic form. In fact, each of the translations on this site is actually an interpretation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translation • Translation as language learning •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udies” – self-perception
• Many people today think that Translation Studies is mainly:
Science in Translation
a historical view
• Scott L. Montgomery. 2000. Science in Translation. Movements of Knowledge through Cultures and Tim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翻译理论 弗米尔

翻译理论 弗米尔

二、目的论三个重要的概念
• 弗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而翻译是由译者
来完成的 , 并用来交流 , 可见翻译行为是指译
者在翻译中的行为。翻译行为作为人的行为 ,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都会带有一定的目的
性。因此可见 , 翻译是一种以原文本为基础 ,
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 2. 委托人。弗米尔称委托人是指翻译的发起
旅游英语: 旅游资料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读物, 目的就是让普通游客 读懂并喜闻乐见, 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 知识。它主要有两个功能, 一是传递信息, 二是引诱行动, 因此其语 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明了、富有吸引力, 能雅俗共享。
例句 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 有着无数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把如诗如画的江山打扮的分外妖娆。 译文一 The boundless expanse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is dotted with innumerable sights of gorgeous and varied natural scenery. Five thousand years of splendid Chinese civilization have contributed the extraordinary enchanting beauty to this poetic and picturesque land. 译文二 The vast Chinese land boasts / has lots of various beautiful natural sights. Its 5000- year ( splendid ) civilization has made the ( picturesque) sights more enchanting / enhanced the beauty of the sights。 这两段译文长短不同, 用词也有差异。相对于译文二来说, 译文一堆积了很多的形 容词、大字眼。原文如优美的散文, 符合汉语语言的审美特点。而译文二更符合 英文读者的习惯。 从上文的翻译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 的目的是否完成, 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 而不是对等, 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 形的一种, 也就是结果决定方法, 目的决定手段。 Vermeer 认为目的论的法则是: 每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 并应该服务于该目 的, 译文的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译者, 为了保证译文与原 文相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甚至优于原文, 应注意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异同, 努力消 除文化差异对译文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