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十四课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
材料13
1925联共(布)十四大提出 工业化方针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 出农业集体化方针
自1928年始实行五年计划
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布社会主 义已基本建成
材料2: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 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 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 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民曾经
列
不得不去挽
宁
救国家,无
倾
报酬地缴纳
听
余粮,但是 他们现在已 经经受不住 这样的重 担。”
农 民 的 意 见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 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 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
思考探究
材料1:在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资本 主义基础上建立 的社会主义,实行 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生产和 货币。
——马克思
列宁的困惑
材料2: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 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 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 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 断。”
(注:普特沙皇时期俄国的主要重量单位,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
材料7:教材P65《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 复和发展情况》表
材料8: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 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士兵: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返回
叁
达标检测
1.(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1918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针对
这种困难情况,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B.实行余粮征集制
C.扩大集体农庄规模
D.大规模开垦荒地
解析 1918年面对国内战争,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征集制是其农业 措施,故B项正确。
√D.推动了苏联模式的确立
解析 根据材料“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 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可知,在。
解析 “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 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调整,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故B项正确。
123456
3.(2018·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列宁认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 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 已经失败了。这一失败表明 A.外来武装干涉阻碍了苏俄发展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2.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知识结构
必修二历史第14课ppt课件ppt课件

挑战
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 的竞争需要应对来自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压力 和挑战,以保持其在全球 的竞争力。
中国在工业革命中的应对策略
引进外资和技术
中国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引 进外资和技术,加速工业化进程
。
改革和开放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强与国 际市场的联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 合作。
必修二历史第14课 ppt课件
目录
• 课程导入 • 工业革命 • 中国与世界 • 工业革命的反思与启示 • 课堂互动与讨论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01
02
03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 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 加速,人类社会发生了巨 大变革。
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 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总结词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 命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详细描述
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 提出一些与工业革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 考并回答。例如,“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工业革命对人们的 生活方式带来了哪些改变?”等。通过学生 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中国的处境
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困境 ,中国需要寻找适合自身 的发展道路。
学习目标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
探讨中国在第二次工 业革命时期的处境和 应对策略。
分析世界格局变化的 原因和影响。
课程安排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过程和影响,分析其对世界经 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二第十四课

第三次婚姻: 1923 年, 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 具 备一定文化素质, 年龄略大, 熟谙英文, 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 蔡元培西装革履, 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 宴席上, 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 【探究问题】 (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 变化。 ( 2)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 ( 3) 材料二印证近代中国婚俗怎样的变迁过程? ( 4)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有什么内 在联系。
一、选择题 1. “番菜争推一品香, 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 洁, 我爱香槟酒一觞。 ”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 于( A. 明朝 解析: B ) B. 清朝 C. 民国 D. 新中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
“番菜”“刀叉”“香槟”均是西餐所含的内容。鸦 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 馆, 结合题干“最早”的信息, 由此推断是清朝晚期。
材料二 下面是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 1889 年, 迎娶王昭( 1900 年病逝) ; 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次婚姻: 1902 年, 迎娶黄仲玉( 1920年病逝) ; 他提出五个条件: 不缠足, 识字, 男不得娶妾、 姨太太, 若夫先死妻可改嫁, 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 开演说会 代替闹洞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4课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理科)-(共48张PPT)

A、发放油票 C、统购统销
B、粮食直补 D、顺价销售
8、“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 先融化,说道钩莲六寸长”反映的是哪个历史 期的社会变化
A、洋务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9、中国人称“元旦”为“阳历年”,并以此作为重 日。这一现象大约开始于
A、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①西方列强的影响 ②租界里西方人的潜移默化
③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促进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C、 ① ②
D、 ① ③
6、下列图片最能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新变 化的是
A、
B、
上
文
袄
明
下
婚
裙
礼
C、有 时
D、
吃钱尚
安
西人
居
餐的
工
成一
程
为种
7、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投机商哄抬物价引起的粮 食购销的尖锐矛盾,国家实行的粮食政策是
造了许多同床异梦的
怨偶,令许多女人展 开悲剧的命运。
婚嫁—文明简约
宋蒋 美介 玲石
与
章太炎惊世骇俗的征婚广告
1903年,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 太炎的元配夫人王氏病故,他用真名在《顺天时报》 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择偶的标准和条件是:一是读 过书,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二是大家闺秀; 三是双方平等,互相尊敬;四是不要缠足女子。 此广告如巨石入水,激起轩然大波, 尽管章太 炎名声在外,但符合条件的大家闺秀却无一敢来应 征。
房屋建筑的演进
老北京的四合院
西方建筑
中西合璧
在沿海和内地 的大城市最早 出现的“洋房”
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 誉
历史必修2第14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历史必修2第14课知识点及练习题为了帮助同学们回顾历史必修2第14课知识点和做好课后练习,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知识点及练习题,欢迎大家学习。
历史必修2第14课知识点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西方________的影响。
③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
(2)表现:①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中西合璧式服装________、旗袍、学生装等。
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风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_______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_______。
⑤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①人民当家作主②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③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以后:①衣: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________。
②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________问题;政府还提倡“________工程。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工程”。
④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历史必修2第14课练习题1.《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2.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所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引述如下:“近有南国志士某君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晓中西学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29张PPT)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
1、陈规陋习:
男子留辫
女子缠足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
1、陈规陋习:
婚丧仪式繁琐愚昧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
1、陈规陋习: 2、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 制度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食
1、传统饮食:
2、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
买办“和一他品们香的”洋旅老社板(一上起海吃)西餐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住
1、传统民居:
北 京上 四海 合弄 院堂
马 头 墙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传统建筑: 2、西方建筑: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的西式建筑
广场舞 注重环保
自驾游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三.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外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 入中国; 在现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对我 国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内因: 政治:社会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 经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 思想:思想解放,观念更新。
物
感谢听讲
1.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2.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3.诽谤,同时造了无数的罪业,这是嫉妒;自己欢喜4.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希望的象征。5.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 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6.我们只要每天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还活着,就该庆幸自己多么的幸运7.赞叹,同时积累了同样的功德利益,这是随喜。怎么做,完全在于自己。8.盲目的上进,就像在死胡同里打转。 你浪费的人生,原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彩。9.其他烦心的事,想开点,看开点,再苦再难的日子,熬着熬着也就挨过来了。10.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11.懦弱的人只会裹 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12.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13.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词。带着青春的印 记,我们这代人,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淌,渐渐老去。晚安!14.努力不是为了做给谁看,无论什么结果都能问心无愧;努力是因为你可以不接受命运的框定,靠自己来场漂亮的反击。15.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世界人口时钟” 显示,全世界每秒钟有1.8人死亡,一小时就是6,360人,一天就有152,640人死亡。16.当你觉得老天对你不公的时候,别急着红眼,别急着抱怨,因为这样只会削弱你的意志,消磨你的斗志,最后让你变得平庸,一事无成。 17.昨天,再值得留恋,也不会为你的留恋停留;明天,再艰辛,也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怜悯;优雅之人心如止水,波谰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优雅从容的人,只有先稳下来,静下心,学会宽容,仁爱,温和。 18.无论你正经历着什么,过得是否开心,世界不会因为你的疲惫,而停下它的脚步。那些你不能释怀的人与事,总有一天会在你念念不忘之中遗忘。无论黑夜多么漫长不堪,黎明始终会如期而至。睡一觉,愿美梦治愈你的 难过。晚安!19.凡事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人生,错过太多,我们都在重复,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己错过的悲哀,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的而喜悦。错过了漂亮,你还拥有健康;错过了健康,你还拥有智慧;错过了智慧,你还 拥有善良;错过了财富,你还拥有安逸;错过了安逸,你还拥有自由20.人生,总有乌云密布的低沉的时刻,但也会有蓦然抬头,拨云见日的一天。而最重要的是在低潮时要忍耐得住,不要放弃对光明的追求,永远不要以为走
历史必修2 第14课

结合材料和以上图片资料分析服饰 西化的原因?
主要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 生产方式的变化;西方服饰的优点……
3.激情岁月
朴素衣着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绿军装
干部装
4.变革年代
无限风光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请给它一个主题吧!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 段 鸦片战争 后——新中 国成立 表 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土洋并存, 中西合璧 政治色彩强 烈与革命相 关的服饰成 为主流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异彩纷呈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后——十一 届三中全会 制服装 绿军装 十一届三中 异彩纷呈 全会至今
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
看看想想:陈独秀变了服饰外,还 变了什么?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 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 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 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 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 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 应,食物简单,生活水平差距不大。
粮票、布票和油票
改革开放以后,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 子工程”,使饮食更加丰富多彩。
三、洋房里弄——居室建筑的演进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改革开放后人民住房的改善:1995年“安居工程”。
2.国门洞开
西服东渐(近代服饰)
西服的传入
必修二第14课

【课前导学知识体系】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爆发,形势严峻。
2、内容:1)农业:实行(核心内容)2)工业:普遍实行,将大中企业,对小企业实行。
3)商业:取消,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集中分配。
4)产品分配:强制劳动,实行“”的原则3、评价积极:在特殊条件下,最大限度集中、、,保证胜利。
局限:余粮征集制严重损害了的利益,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遭到战争严重破坏;农民丧失生产积极性;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生产;经济危机。
2)政治:农民暴动,政治危机。
3)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和3、时间:1921、3,俄共(布)4、内容:1)农业方面:以代替,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支配。
2)工业方面:a 的企业由国家所有、经营b 的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c恢复3)流通方面:由转为5.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主要的特点)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6.实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7、意义:1)理论意义: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的设想和实践。
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现实意义:受到广大和的支持,使得到恢复和发展,得到巩固。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建立)1、确立:途径:经过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逐步取消政策。
时间:2、表现(特点):1)实行,包括和。
2)实行高度集中的3)实行排斥市场的4)主要以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积极:取得过突出成就。
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基本上实现了,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位,世界第位。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4课 新航路的开辟(共18张PPT)

要
4、宗教根源:传播基督教
性
5、直接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
(商业危机)
1、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2、地理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 条件
可 能
3、地图绘制技术的进步
性
4、西、葡王室的支持——物质条件
二.过程:
航
扶持 方
海 时间87 亚 士 1488
达• 1497 伽 马 1498
(1)如何正确看待材料中设立“全球纪念日”和“种族日” 这两种纪念日的想法?
【解析】从不同的立场辩证的回答。
站在不同的立场位置的人们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联合国认为哥伦布把近代文明带到美洲,带到世界各 地,促进世界发展。反之,亚非拉落后地区认为哥伦 布是野蛮、血腥的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正因为这一 历史性活动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哥伦布到达美 洲以后,对当地土著居民进行杀戮,殖民者的长期殖 民活动使美洲人的血统和种族都发生了改变。
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 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 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 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1)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 响。
分析:(1)孔多塞在阐述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的历史事件时 注重它们对思想文化教育的影响,剔除思想文化角度的影响,可 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世界市场、殖民掠夺、地方区域等角度来 归纳即可。
经济上: 白银大量流入;高产农作物引进,刺激经济 发展。 文化上: 西学东渐。 外交上: 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中国(荷兰和葡萄牙), 政府实行海禁闭关政策。
思考: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文化自身演变与对外影响?
必修二历史第14课ppt课件ppt

• 引言 • 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 • 新政与预备立宪 • 结论
01
引言
历史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 展
东方国家的回应和变 革
西方民主制度的完善 和科技的进步
课程目标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的影 响及东方国家的变革
分析西方民主制度对东方国家的 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清朝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推动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03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社会矛盾激化
清朝晚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腐败盛行,民生凋敝,加上外国 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得民众对 清朝统治者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
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 如江南制造总局等,以提 升国家的军事实力。
创办民用工业
洋务派创办了民用工业, 如轮船招商局等,以推动 国家的经济发展。
洋务运动的影响
01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02
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洋务运动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建设,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攻占南京
太平军经过艰苦战斗,攻占了 南京,并把南京改名为天京, 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
太平天国的鼎盛时期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鼎盛 时期,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地 区。
衰落与失败
但由于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和 腐败,以及外国列强的干涉和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必修二历史第14课ppt课件ppt课件

06
CHAPTER
总结与思考
总结与思考 本课总结
主要内容回顾 介绍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探讨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的背景。
总结与思考 本课总结
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重点解析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官僚制度问题。
总结与思考 本课总结
01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 芽。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理解社会生活变 迁的原因和影响,难点在 于如何分析不同时期社会 生活变迁的特点。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变迁的基本情况 。
掌握分析社会生活变 迁的方法和技巧。
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 原因和影响。
02
CHAPTER
十四课内容精讲
十四课主要内容
十四课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 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等。
总结词
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详细描述
该历史人物拥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国家治理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人物二
总结词
一位知名的文化人
详细描述
该历史人物是一位文学家、艺术家或思想家,其作品或思想影响了后世,对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
历史人物三
总结词
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详细描述
该历史人物在科学领域有着卓越 的成就,其发明、创新或理论对 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05
CHAPTER
十四课的影响和意义
对当时的影响
社会变革
第14课的内容可能涉及重要的历史 事件或时代变革,这些事件或变革对 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 了历史的文化 现象或重要人物,对于当时的文化传 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 寒暄,很有人情味。
清末人们作揖的一种 姿势,将双手举到额 头前面,以示对别人 的尊重。
晚清男人的坐相,双脚分开,脚掌着地,手放在膝 上,即所谓“坐如钟”。图中的三个男人从左到右 分别是善庆、醇亲王和李鸿章。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2、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 的影响; (2)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 想的传播; (3)先进的中国人的倡导; (4)国民政府的推动。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表现
时间
衣
食
住
社会风尚
20C50 朴素 —70S
50年代
流行“列宁装”和“布拉基”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 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
时间 衣 食 住 1840—1949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传统饮食→西餐、面包、咖啡 四合院→欧式洋房、中西合璧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
“布拉基”是俄语音译,即连 衣裙。这种款式健康活泼,不做作, 流行了很久,以至于现在许多中年 妇女夏季的裙装还是这种稍加变化 的布拉基。
工装背带裤 是新时尚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 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 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历史必修2 14课课件(新版)

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 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
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
一战就不会爆发。
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
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
谈谈你的看法。
“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14.7-1918.11
战线与交 战双方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德 俄—德奥
俄—奥
战争阶 段与重 大战役
阶 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
1916年)
马恩河战役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 怎样的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中政立策”?政策
利用战争之机,大发战争横财
【课堂探究】
美国一战中态度变化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 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 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 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 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 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大企业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共33张 精品

新经济政策索
制
的
建 立
最终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
斯 体大 制林 确经 立济中
形
1 .下列哪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 容( )
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 的是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A.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5.(06年全国Ⅱ卷,18)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 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6.(07江苏,2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
积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粮食作物产量
39.79
22.13
34.55
44.24
(亿普特) (亿普特) (亿普特) (亿普特)
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耶戈列夫斯克地方农民的积 极性迅速提高,这是他们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 年)1。、为什么在1923年粮食产量会飞速增长?
2、分析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 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 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 要。于是在俄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在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下诞生罗斯福新政, 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得到普及。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14【教学课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2)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从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转变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20世纪20、3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2. 饮食
南方饮食
北方饮食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 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 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 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归纳: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时间 衣 食 住 建国后——改革前 改革开放后 (计划经济色彩浓) (多元社会的时代特征) 朴素;颜色款式单调 食物简单,按票供应 住房拥挤,困难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款式新颖,层出不穷 “菜篮子工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 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 中国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 的变革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 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在不断的向 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变化、发展。
9由婚姻自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时间项目鸦片战争前后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衣长袍马褂布衣食传统饮食地方特色住深宅大院普通民居住房拥挤陈设简单社会风俗传统旧俗总体特征归纳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特征沿袭传统变化不大中西合璧新旧并存朴素简单总体较低丰富多彩安居乐业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必修二课堂延伸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安居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1课时)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学习目标】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2、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
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板书课题)。
导入: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潮中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出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化一片凋零。
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文学艺术的发展春回大地,出现第二次高峰,呈现繁荣景象。
过渡语: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二、出示自学指导请认真阅读课本第65-68页,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下列思考题的答案要点,5分钟后比谁的答案要点全、语言简洁、表达准确。
1、阅读书本65-66页,找到“双百”方针的提出取得的成就。
2、阅读书本66-67页,找到十年动乱中文化凋零的表现。
3、阅读书本67-68页,找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文学成就。
三、先学后教(一)过渡语:自学指导明确的同学请举手。
自学竞赛开始!(二)学生自学(看书,找答案)5分钟教师在讲台上用眼睛巡视全班,督促每位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发现问题,下去指导(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三)检测(讨论,对答案)过渡语:时间到,看完并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
这一方针又被称为“双百”方针。
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1、表现国家文物遭摧残(清华园、故宫—血泪宫、佛像破坏、家具是的帝王将相扣)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田汉批斗和国歌改词,老舍,傅雷,吴晗)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佛教经典,什么佛经,尽放狗屁)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2、原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三、飞香走红满天春——新中国文化的第二高峰(大地春回百花放)《中华儿女》:影片根据《八女投江》故事改编。
1936年,在日本人的屠刀下,东北人民惨遭蹂躏。
活动在牡丹江一带的东北联军,英勇抗日,吸引了大批年轻农民。
亲人遭日寇杀害的女子胡秀芝,报名参加抗日联军。
她在革命斗争的锻炼中,入了党,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冷云是抗联某部指导员,她经历了丈夫在地下工作岗位上被捕牺牲的重大打击,仍刚强坚毅地接受战斗任务,打击敌人。
在归队途中,因发现敌军要偷袭联军营地,冷云一面命人绕道给抗联送信,一面率部分散打枪,牵制敌人,把敌人兵力引出营地范围而至牡丹江畔。
最后,参加战斗的同志们仅剩冷云、胡秀芝等八名女战士,寡不敌众,生路已绝,她们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砸坏自己的八支枪,视死如归地投入江中。
《五朵金花》是于1959年制作的一部少数民族爱情电影。
讲述的是一对白族青年男女有趣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新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幸福、欢乐的生活,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具有抒情色彩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喜剧。
它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红遍了全国。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主要讲述四部分内容: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发展;“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摧残;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的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潮中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出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化一片凋零。
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文学艺术的发展春回大地,出现第二次高峰,呈现繁荣景象。
体育事业更是一枝独秀,跻身强国之列。
[“双百”方针的提出]“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即将完成,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日益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这迫切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形成的历史过程。
1942年中国共产党主张艺术上“推陈出新”,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3年前后,毛泽东针对学术研究中不同观点的争论,提出了“百家争鸣”。
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十大关系时,毛泽东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
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
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应邀向在京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要是指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研究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相互争鸣,自由讨论。
这一方针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和文化发展的经验,借鉴了国外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在科学文化领域产生强烈的反响,带来学术和文化事业的勃勃生机。
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长篇小说出现建国后的第一次大丰收,诗歌、电影、戏剧作品层出不穷,出现一批不朽的精品,如《红岩》、《林海雪原》、《创业史》、《上甘岭》、《红色娘子军》、《龙须沟》等。
文艺工作者热情讴歌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真实地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原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推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文化又推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这一目需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十年动乱从文化领域开始,二是十年动乱使文学艺术受到严重破坏。
十年动乱首先在文化领域掀起。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成为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文章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史学家吴晗,抨击吴晗在《海瑞罢官》中歌颂明代清官海瑞“退田”、“平冤狱”,是影射中共中央,为“单干风”和“翻案风”鸣冤叫屈,对剧本进行猛烈的政治攻击,批判的范围也迅速扩大。
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彭真也被诬陷为吴晗的后台,北京市被认为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1966年2月3日,彭真作为文化革命小组组长,召集会议,拟定《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即“二月提纲”,试图把运动置于学术讨论的范围,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反对。
江青等人诬陷文艺界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竭力推行文化领域的法西斯专制主义。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开始了“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首先从文化领域掀起,政治发难是祸根,给文化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摧残,实质是一场破坏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乱。
动乱中“文化的凋零”。
林彪、江青集团利用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掀起红卫兵“造反”运动。
以破“四旧”为先导,抄家打人,乱烧乱砸。
大批艺术家和专家下放到农场、干校接受再教育。
许多知识分子遭到批判,甚至迫害致死。
无数的文化典籍遭到焚毁,优秀的文艺作品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束之高阁。
文艺领域一片凋零,仅“样板戏”一枝独秀。
政治高压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人们无不哀叹:“文化大革命”,确实“革”了文化的“命”。
[“二为”方向的提出]这一目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方针的提出与发展,二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巨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同志在热情洋溢的祝辞中,对文化工作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将文艺的方向重新确定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科学地解决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明确提出文化事业要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目的,正确阐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高度重视文艺队伍的建设,强调尊重艺术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强调要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十五大报告还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报告将文化建设放至十分重要的位置,确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为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呈现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