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中国现代史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外交)(教师版)
【八年级】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1华东师大版
【关键字】八年级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能力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度,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价值目标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在过度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学习方法阅读、观察、思考、归纳、讨论法教具准备挂图、课本插图、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与探究新课(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大约12分钟)1953年,我国通过了过度时期总路线,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注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又称三大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度时期。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进行;1956年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称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中国现代史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政治)(学生版)
第1页,共计4页 第2页,共计4页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政治部分)【考点展示】新中国成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石) (一)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2.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 提出了 的转移(由 转移到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提出了总任务(从 转变为 ,从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 社会)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地点:北平会议的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内容: ①通过了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规定了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 领导的、以 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 专政);③选举领导人(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④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公元纪年。
职能:代行 。
意义:它的召开,标志着初步建立了 。
(二)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 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 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例题1】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共整整奋斗了28年。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进京赶考”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 A. 八七会议B. 工农武装割据C. 遵义会议D. 七届二中全会【例题2】(节选)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
高考真题回顾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 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高考真题回顾
•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到1952年底,新 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 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历史时期划分:
改
两革
年开
徘放
过渡时期
全面 建设时期
十年 文革时期
徊 时 期
新 时 期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知识体系构建
过渡时期(1953——1956)
发展趋势: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教育
知识体系构建
过渡时期(1953——1956)
发展趋势: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政治
经济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高考真题回顾
• (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一五”计划 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 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本课流程:
1、选择题课前练 2、知识体系构建 3、高考真题回顾 4、自我总结梳理
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
教案中国现代史---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
立主权的国家;b.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 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c.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d.中国历 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四队中学教案纸 (备课人: 孙海东 学科: 历史 )
备课 时间
4月 19 日
教学 课题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 教时
教学
1949-1956 年过渡时期 计划
1 课时
1
教学 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针(“同”是指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促成了会议 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 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 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提出与修改: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1954 年、1955 年两次修改。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 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 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3.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一:一五计划(1953-1957) ①背景:1952 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②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a.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b.从现实的需要 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c.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 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d.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 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④重心:东北地区(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 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第三,由于当时这些项 目要由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得到苏联援助。) ⑤成就:超额完成。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 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初中历史】向社会主义过渡ppt优秀课件 华东师大版
知识结构
社义制 度建立
农业
经济基础 总路线制定
三大改造完成 手工业 资义工商业
工业
经济建设超额完成 交通业
人大和《宪法》
农业
上层建筑
发现? 1953—1956、底,这一阶段主要是对非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进行社 会主义革命,同时,也发展生产力。
练习
(1949、10--1956、底)过渡时期的特点
国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高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
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健全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中共革 命 纲 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最 打倒军阀,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低
10、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11、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 12、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的一段时间,我们叫它为坚持。失败。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
3、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5、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6、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推荐K12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7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教案岳麓版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教学模式介绍: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体验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或事件(激情阶段)——明确过程与目标(体验阶段)——成果展示与评价(导行阶段)设计思路说明: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独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步入国际舞台。
通过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理解教材。
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国,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基本准则。
新中国外交地位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克服一个个阻力而获得的,周恩来的外交才能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促成亚非各国团结协作、共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赢得发展机遇等创造了条件。
初中学生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很难认识到国际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霸权的本质,故而在学习本课中存在一定难度。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视频资源摄入探究学习本课内容,了解建国初的外交发展情况。
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新中国的外交展开叙述。
本课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在这一时期,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关系。
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
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六部分 现代中国教案 新人教版
部分现代中国——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阶段特征现代中国政治和外交发展的三条主线:一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新中国建立初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文革”结束后,民主法制建设得以逐步健全与完善。
二是为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方针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三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与辉煌成就。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新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两大时期:一是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年)。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在以后的探索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曲折失误。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此后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主要是指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工作提出“两弹一星”战略,文艺工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教育方面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文革”时期,由于极“左”思潮泛滥,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事业受到极大的摧残。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国民教育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知识整合】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1)新政协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向社会主义过渡》ppt课件
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C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订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4、 今年(2011)是我国第一部社会
你知道吗?
我国制造的 第一Biblioteka 喷气 式飞机1956年你知道吗?
长江上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 1957、10 武 汉长江大桥
二、“三大改造”
1.“一化三改”的关系:
“一化”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指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
主体是工业化;“一化三改”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
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 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总共3点意义)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结束,我国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过渡时期的含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制定)
内容: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 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主制 义定 类第 型一 的部 宪社 法会
通过哪几个方面的努力,使中国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化”) ——提高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厚实的
物质基础。 二、“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轮中国现代史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教师版)
第1页,共计4页 第2页,共计4页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一单元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经济部分)【考点展示】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完成。
【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
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1、改造的基础:1949-1952年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2、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建立国营经济。
3、土地改革后,政府倡导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内容:一化三改,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这两者的进行关系的同时进行。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1、主要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突出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意义: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向社会主义过渡》word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向社会主义过渡》word教案【内容标准】(1)了解第一个五年打算的差不多任务。
(2)明白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明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差不多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了解第一个五年打算的差不多;明白社会主义“三大发行的差不多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明白 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阅读资料或采访长辈,老师,了解“一五“期间,我国要紧的或家乡有代表性的建设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五”打算的制订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它的成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进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教学要点】重点:“三大改造”差不多完成标志着新中国过渡的终止和社会主义的初级时期的开始;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难点: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牵涉到许多经济、法律、政治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异。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刻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你认为这一时期的要紧任务应是什么?为了尽快完成过渡,我国政府编制了进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打算,你明白第一个五年打算的差不多任务是什么吗?完成的情形如何样【新课探究】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的含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
标志: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差不多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8: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8: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经济上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
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
通过对史实的把握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成功。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毛泽东思想【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之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2.意义: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主要措施及其作用:①继续解放全国领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的全部解放,中国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14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1949--1977年教师版)
咸丰一中历史二轮复习学案(教师版)专题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分期】一、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四个阶段: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时期3、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3、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2、现代化的曲折与发展阶段(1956~1966年)(开始时期);3、现代化的挫折与延误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4、现代化的重振与辉煌阶段(1978年——至今)(新时期)三、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1、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2、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基本特征】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历史。
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的政治外交
第九章、中国现代代史第一节过渡时期(一)使用时间:年月日姓名:【阶段特征】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上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来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知识梳理】必修一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一、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背景:(1)军事上:随着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2)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统一了党内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思想路线基础七届二中全会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平山县村内容:①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转移到,以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转变为,从转变到的总任务。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采用公元纪年;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代会职权;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定五星红旗为国旗;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定为国歌)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2、成立:年月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意义(1)结束了、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一个以为领导,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4)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
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1、与初中教材的联系和区分(1)初中教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已有详尽的表述,对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没有表述。
中学教材强化了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的表述。
(2)同样是抗美援朝一目,与初中教材相比,中学教材增加了抗美援朝斗争成功的缘由。
2、教学建议(1)建议定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为本课教学重点。
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是当时建设新中国的根本内容,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名、首都和选举了领导人,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议用好76页上毛泽东的亲笔信。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新中国诞生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国家统一问题。
对内:西藏和平解放,是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香港、澳门保持现状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对外:抗美援朝斗争的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建议在教学中要围绕新中国的诞生主题,强调3个目之间的联系。
(3)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学教材增加的一目,建议理解增加这一目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讲清晰历史上西藏与中心政府的关系,用好教材78页上毛泽东接见达赖和班禅图,强调和平解放是西藏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可以适度联系实际。
3、练习与测评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当时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共同纲领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政府,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2:西藏和平解放后,实行了民主改革,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答案3: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新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17课国民经济的复原1、与初中教材的联系和区分(1)同样是土地改革一目,与初中教材相比,中学教材强调了土地改革的作用。
(2)中学教材把土地改革放在新中国成立的后一课,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合为一课,增加了国民经济的复原教学和理解历史的系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
第一单元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外交部分)
【考点展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热身活动】填一填,连一连。
1、三个环节——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
2、四个阶段——50-60年代初无敌国外交
60-70年代“一边倒”
70-8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9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一、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1)新中国外交的总方针和总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原则:
①“另起炉灶”:废弃旧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地位,建立起独
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注意:前面这两个方针的区别:前者重在建立平等外交关系;后者重在破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③“一边倒”: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这使中国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
成就:中苏建交(第一个)及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例题1】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
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过程:①首次提出:1953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
②进一步阐释: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
③最终定型: 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是我国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②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3、重要外交活动
(1)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保障新中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2)走向国际舞台
①出席1954年日内瓦会议——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它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1955年万隆会议。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同: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发展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性质: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一种新兴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崛起。
成果:“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广泛赞扬。
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
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万隆精神”)。
【例题2】2010年为庆祝中国与印度建交60周年,中国在印度举办“中国节”,印度在中国举办“印度节”。
下列事件与中印关系直接相关的是( ) 【 B】
A.《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例题3】(2012·南京模拟)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
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
该会议是( ) 【 A】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不结盟会议D.联合国大会
【例题4】(2009年四川文综17)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
”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D】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例题5】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权性质紧密联系的。
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B】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二、50年代中——60年代末的外交
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
2、原因: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为捍卫,,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①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本原因);
②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并大力支持(第三世界的兴起)
③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企图遏制中国的政策趋向破产
2、时间:
1971年第26届联大。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把国民党的一切机构驱逐出去。
(实际上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3、意义:
①对美国来说,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对中国来说,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对世界来说,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根本原因: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
A.美国方面:
美国政府“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地位;美国经济陷入滞胀;越南战争的影响B.中国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苏联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
②过程: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9年邓小平访美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揭开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2)中日建交(1972)
①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②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
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①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②对世界: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对建立国际新秩序起积极作用。
四、改革开放以来(90年代)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中国为推动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等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②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③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④为积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⑤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其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②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③加强与欧盟的合作。
④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上海)。
【例题6】我国现在正在全力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倡科学发展观,古人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建立初期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C】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例题7】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他(周恩来)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以下对周恩来的贡献表述不正确的是()【D】
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日内瓦会议,发挥积极作用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D.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规律小结
1、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闭关锁国——被动开放——独立自主、和平共处、自力更生——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的转变。
2、中近现代外交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弱国无外交,必须发展强大,才能在外交上取得丰硕成果;必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坚持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