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条件

合集下载

必修2课题10: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两大定律

必修2课题10: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两大定律
(4)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惑]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行为特点:
(1)同时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同时进行。
(2)独立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3.能够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决相关遗传
问题
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科学思维——归纳演绎:解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总结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研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探究不同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4.社会责任——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遗传问题
(2)每一代不同类型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不同配子结合机会相等。
(3)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深挖教材2】人工去雄的目的是什么?应在什么时期进行?
提示:防止自花传粉;花未成熟时。
【深挖教材3】
(1)“演绎”是否就是进行测交实验?
提示:“演绎”是理论推导,即设计测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并非进行测交实验。
7
显性纯合致死(AA、BB致死)
AaBb∶Aabb∶aaBb∶aabb=4∶2∶2∶1,其余基因型个体致死
AaBb∶Aabb∶aaBb∶aabb=1∶1∶1∶1
8
隐性纯合致死(自交情况)
自交出现9∶3∶3(双隐性致死)
自交出现9∶1(单隐性致死)
1:1:1
1
4.验证(测交的遗传图解)
[解惑]测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取决于杂种子一代产生的配子及比例。

02第二章孟德尔遗传

02第二章孟德尔遗传

青年时代的孟德尔深受一些伟大的科学 家,特别是奥地利物理学家顿普赖 (Doppler) 、大化学家拉德希尔 (Lindenthal) 和植物生 理学家安哥 (Unger) 的影响。十九世纪初 , 物 理学是高度数学化的 ,Mendle 的统计思想与此 有关. 孟德尔在研究遗传现象的过程中,道尔 顿的原子学说使他联想到遗传因子(基因) 的稳定性和不可分割的离子性。孟德尔又把 它擅长的数学方法用于分析杂交实验,从而 揭示了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 ,这是孟德尔 超前的伟大创举。
孟德尔在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时 应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复杂 问题简单化研究,孟德尔以前研究 生物的遗传变异是从生物个体整体 上研究,孟德尔是将生物个体分解 为部分,分解为单个性状来进行研 究,首先研究生物个体单个性状的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获得了可靠的 研究结果后,依次为基础,研究多 个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
4.相对遗传因子具有显隐性关系。显性因子 对隐性因子有掩盖作用(显性定律)。 5.雌雄配子在受精结合时的机率是均等的。
图4-2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分离规律的实质
来自双亲的成对遗传因子 ( 等位基因 ) 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彼此分离,互不干扰,进入不 同的配子,而每个配子中只具 有成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纯合体与杂合体
纯合体:生物个体基因型中,成对基因都相同的 个体叫纯合体。 例: AA AAbb aaBBCCdd 杂合体:生物个体基因型中,有一对或者一对以 上基因不相同的个体叫杂合体。 例: Aa AaBB aaBBCcDD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为了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 传,孟德尔仍以豌豆为材料 ,选取具有两对相对性状差 异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
性 状 在 F3 表现显性:隐性=3:1 在 F3 完全表现显性性 的株数及其比例 花色 种子形状 子叶颜色 豆荚形状 未熟豆荚色 花着生位置 植株高度 64(1.80) 372(1.93) 353(2.13) 71(2.45) 60(1.50) 67(2.03) 72(2.57) 状的株数及其比例 36(1) 193(1) 166(1) 29(1) 40(1) 33(1) 28(1) 100 565 519 100 100 100 100 F3 株系总数

2、孟德尔遗传定律

2、孟德尔遗传定律

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的总和称为性状。

最初人们在研究生物遗传时往往把所观察的生物所有特征或某一类特征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孟德尔把植株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称为单位性状,即:生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特性。

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现象:F1代个体(植株)均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相对性状中,在F1代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F2有两种性状表现类型的植株,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另种表现为隐性性状;并且表现显性性状的植株数与隐性性状个体数之比接近3:1。

遗传因子假说: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单位性状原则);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控制,而隐性性状由隐性因子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显隐性原则)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成单存在。

体细胞中成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分离原则) 。

分离规律的验证方法:(一)、测交法: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

(1:1)(二)、自交法(3:1)(三)、F1花粉鉴定法: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直链淀粉(蓝黑色),而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支链淀粉(红棕色),用稀碘液对花粉粒进行染色,就可以判断花粉粒的基因型实现孟德尔分离比的条件:1. F1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生活力相同;2. ♀♂配子结合的机会是相等的;3. 到观察时,F2代3 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4. 显性是完全的;5. F2应有足够的个体。

分离规律的理论意义:1. 形成了颗粒遗传的正确遗传观念;2. 指出了区分基因型与表现型的重要性;3. 解释了生物变异产生的部分原因;4. 建立了遗传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遗传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在杂交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在良种繁育及遗传材料繁殖保存工作中的应用;在杂种优势利用工作中的应用;为单倍体育种提供理论可能性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一)、测交法(1:1:1:1)(二)、自交法(9:3:3:1)多对相对性状独立分配的条件:1. 只要决定各对性状的各对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性状间就必然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课件1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知识解读及实例分析(全国通用)

课件1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知识解读及实例分析(全国通用)
2、约翰逊年代版本 基因替代遗传因子,且出现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
3、摩尔根年代版本 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 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与减数分裂的减一后期联系(用图解再现如下)
F2基因型种 类及比例
F2表现型种类 及比例
基因的分 一对 离定律
一对等位 基因
两种21(1∶1)
三种31 (1∶2∶1)
两种21 (3∶1)
基因的自 两对或 两对或多对(n) 由组合定 多对(n) 等位基因

四种(2n) (1∶1)n
九种(3n) (1∶2∶1)n
四种(2n) (3∶1)n
F1测交子代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2n种,(1:1)n F1测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2n种,(1:1)n F1产生的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数及组合形式数:2n种,2n种 F1测交子代中每种表现型及每种基因型的比例:1/2n,1/2n
点评:虽然C选项也是属于提出假设环节,但不是研究自由组合定律提出的。A选项是 发现问题环节,D选项是指演绎环节。
例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
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C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 1:2:1

孟德尔遗传规律专题复习

孟德尔遗传规律专题复习

遗传专题孟德尔定律一、适用的范围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使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随之自由组合。

两者同时发生,互不影响。

因此,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仅适用于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细菌等原核生物不适用,细胞质遗传也不适用。

1、分离定律的适用对象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2、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对象研究二对或二对以上相对性状的二对或二对以上等位基因要求: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n对性状必须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否则就不符合一般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控制n对性状的基因单独每一对都符合分离定律。

但n对性状符合分离定律,却不一定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想一想?为什么,能画出图吗?)该特点的应用:判断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若控制二种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就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控制二种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二对同源染色体上,就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二、判断是否符合孟德尔定律的方法(1)符合分离定律①F1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②F1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后代出现1:1的分离比③F1杂合子的单倍体的有两种,且为1比1,此方法即证明F1杂合子产生两种配子(2)符合自由组合定律①F1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9:3:3:1的分离比②F1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后代出现1:1:1:1的分离比③F1杂合子的单倍体的有四种,且为1:1:1:1,此方法即证明F1杂合子产生四种配子(3)其他一些变式①F1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9:3:3:1变式的分离比,如后代出现9:6:1或者12:3:1等,都可认为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三、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练习1、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红。

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2红∶1蓝B.2紫∶1红C.2红∶1紫D.3紫∶1蓝-----2------2.小麦的粒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1R 和1r 、和2R 和2r 控制。

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

(2)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 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 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 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 别进入不同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 后代。
5.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F 1 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可以自由组合。F 1 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 有4种,且每种配子数目相等。受精时,雌雄 配子的结合是随机、均等的。
湖北省联考)某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非等 【变式2】 (2011·湖北省联考 变式 】 湖北省联考 位基因A(a)和B(b)调控,A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A:出现 色素,AA和Aa的效应相同),B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 深度(B:修饰效应出现,BB和Bb的效应不同)。现有亲 代P1(aaBB白色)和P2(AAbb红色),杂交实验如图:
F1(AaBb) 原因分析 自交后代比 例 9∶3∶3∶1 正常的完全显性 9∶7,即 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 9∶(3∶3∶1) ,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9∶3∶4,即 aa(或bb)成对存在时,表现为双隐 9∶3∶(3∶1) 性状,其余表现正常 9∶6∶1,即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A或B)时,表现 9∶(3∶3)∶1 为一种性状,其余表现正常 15∶1,即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A或B)就表现为 (9∶3∶3)∶1 同一种性状,其余表现正常
(1)若对粉红色的F1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那么育 出的植株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 红色∶白色=1∶3 (2) 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种,其中纯合子 5 在F2中大约占____。 3/16 (3) F2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出现的几率是___。若对 2/3 杂合的红花植株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那么形成 的植株为____倍体。 四

遗传学-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遗传学-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1 F2各类表现型、基因型及其自交结果推测 • 4种表现型:只有1种的基因型唯一,所有后代 无不发生性状分离; • 9种基因型: – 4种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两对基因均纯合; – 4种会发生3:1的性状分离,一对基因杂合; – 1种会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双杂合基因 型。
孟德尔所作的试验结果,完全符合预定的推论,现摘列如下: F2 F3 38株(1/16)YYRR→ 全部为黄、圆,没有分离 35株(1/16)yyRR→ 全部为绿、圆,没有分离 28株(1/16)YYrr→ 全部为黄、皱,没有分离 30株(1/16)yyrr→ 全部为绿、皱,没有分离 65株(2/16)YyRR→ 全部为圆粒,子叶颜色分离3黄:1绿 68株(2/16)Yyrr→ 全部为皱粒,子叶颜色分离3黄:1绿 60株(2/16)YYRr→ 全部为黄色,籽粒形状分离3圆:1皱 67株(2/16)yyRr→ 全部为绿色,籽粒形状分离3圆:1皱 138株(4/16)YyRr→ 分离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 皱 从F2群体基因型的鉴定,也证明了独立分配规律的正确性。
以红花×白花为例: P 红花(♀)× 白花(♂) 白花 (♀) × 红花(♂) ↓ ↓ F1 红花 红花 ↓ ↓ F2 红花 白花 红花 白花 株数 705 224 比例 3 : 1 约3 : 1 (正交、反交结果一致) F1 的红花(♀)×白花 (♂) ↓ 测交后代:红花 白花 1 : 1 F1 的红花 (♀)×白花 (♂) ↓ 红花 白花 1 : 1
示例: 玉米籽粒:糯性、非糯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分 别控制着籽粒及其花粉粒中的淀粉性质 非糯性:直链淀粉,Wx,遇碘呈蓝黑色 糯性:支链淀粉,wx,遇碘呈红棕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若称蓝黑色的花粉粒的数目=呈红棕 色的花粉粒的数目,则说明F1的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非糯性与糯性这一对基因Wx与 wx发生了分离,比例为1:1,从而验证了分离规律的正 确性。

第8课时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第8课时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以上 的等位基因,且这些等位基因必须位于非同源染色 体上。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遗传定律 比较项目 发生时期 遗传定律 的细胞学 基础—— 减数分裂 遗传实质 配子(2N 生物) 基因的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 →等位基因分离 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配子中含等位基 配子中含不同基因组 因中的一个 合 一对 两对(或两对以上)
【例1】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
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扁盘形(扁
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用这4个南瓜品种做了3个 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圆甲×圆乙,F1 为扁盘,F2 中扁盘∶ 圆∶长=9∶6∶1
实验2:扁盘×长,F1 为扁盘,F2 中扁盘∶圆∶
长=9∶6∶1 实验3: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分别对上述两个 杂交组合的F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盘∶圆∶长均等 于1∶2∶1。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两 (1)南瓜果形的遗传受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基因的自由组合 且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 (2)若果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 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 AAbb 、 Aabb 、 aaBb 、 则圆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aaBB AABB、AABb、 ________,扁盘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_
让待测个体长大开花后,取出花粉粒放在载玻片上,
加一滴碘酒→结果分析(若后代一半红褐色,一半
蓝色,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全为红褐色, 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本质和应⽤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本质和应⽤遗传之⽗孟德尔⽤了长达⼋年的时间,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般,层层深⼊地进⾏了⽣物遗传现象的探索研究,极具天才的发明了⽣物遗传的分离定律和⾃由组合定律(以下简称“两⼤定律”),从⽽揭⽰了⼈类⽣命丰富多彩的奥秘,为⽣物的遗传和变异、植物的杂交育种、现代⽣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两⼤定律”是⾼中⽣物学科的核⼼内容,深⼊理解和把握“两⼤定律”的本质,对学习和应⽤⽣物遗传规律、提⾼⽣物学科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概念的理解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概括。

⽣物学科中的推理和判断离不开概念,只有透彻理解概念,才能为准确理解⽣物学科的定律和规律奠定基础。

为更好把握“两⼤定律”的本质,必须准确理解以下⼏组概念,这些概念也是⽣物遗传的核⼼概念。

1.同源染⾊体。

指在⼆倍体⽣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对染⾊体(如图1)。

这对染⾊体的特点是:是在有丝分裂中期长度和着丝点位置相同,或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并且在减数第⼀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彼此联会,最后分开到不同的⽣殖细胞(即精⼦、卵细胞)。

⼆是配对的染⾊体⼀个来⾃⽗本,⼀个来⾃母本。

三是由于每种⽣物染⾊体的数⽬⼀定,则它们的同源染⾊体的对数也⼀定。

例如豌⾖有14条染⾊体,7对同源染⾊体。

2.⾮同源染⾊体。

形态结构不同的两对染⾊体互称为⾮同源染⾊体(如图1)。

⾮同源染⾊体是⼀个相对概念,相对同源染⾊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进⾏配对,它们形状、结构、⼤⼩⼀般不同。

细胞中的⼀组⾮同源染⾊体,叫⼀个染⾊体组。

因此,在⼀个染⾊体组中,所有染⾊互为⾮同源染⾊体,⽆同源染⾊体存在;所有染⾊体的形态、⼤⼩各不相同;⼀个染⾊体组携带⼀种⽣物⽣长、变异和遗传的全部遗传信息。

(⼆)等位基因与⾮等位基因1.等位基因。

指位于⼀对同源染⾊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对基因(如图1)。

等位基因的涵义主要体现在,⼀是等位基因不是只有两个基因,⽽是染⾊体某特定座位上的两个或多个基因中的⼀个,每个基因决定相对性状的不同表现。

孟德尔遗传定律应用

孟德尔遗传定律应用
Aa×Aa
3A_:1aa
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则 子代显现的性状为显性,未显现的为隐性
AA×aa
Aa
全是红花
红花×白花
再如:
这是理想的条件———双亲都是纯种
正常×正常
白化病
一株纯黄粒玉米(AA)和一株纯白粒玉米(aa)相互授粉,比较这两个植株结出的种子胚的基因型,其结果是:

八、果皮与种皮表现型及比例问题
分析:题目看起来复杂,但仔细分析起来非常简单,种子不能表现高茎和矮茎,题目也不要求,种皮与母方基因型相同,正反交,即分别作母本,种皮只有两种,各占1/2,黄子叶和绿子叶测交各占1/2,所以灰种皮黄子叶理论上占全部种子的1/4。题目中高茎和矮茎并不在计算范围,因此是假三对。
3 4
C c
D d
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
1和2,3和4
1和3,2和4 1和4,2和3
B和b,C和c,D和d
等位基因:
相同基因:
非等位基因:
A和A
A和B,A和b,C和D,C和d等
最基本的六种交配组合
AA×AA
AA
AA×Aa
1AA : 1Aa
AA×aa
Aa
Aa×Aa
1AA : 2Aa : 1aa
Aa×aa
1Aa : 1aa
aa×aa
aa
AA、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
(A、a)
遗传实验设计的总思路
性状
基因的遗传方式
性状
基因型
环境因素
+
=
让我们寻找遗传实验设计的基本规律
选这匹栗色马和多匹白色母马交配,观察子代的毛色。 若后代全为栗色,则公马为纯合子; 若后代有白马, 则公马为杂合子。

孟德尔遗传规律

孟德尔遗传规律

如果把上述结果中的2对性状分别考虑,按一对性状进 行统计分析,可得如下结果: 从子叶颜色看: 黄色 315 +101 = 416 74.8% 3/4 绿色 108 + 32 =140 25.2% 1/4 从粒形看 圆粒 315 + 108 = 423 76.1% 3/4 皱粒 101 + 32 = 133 23.9% 1/4 每一对性状的分离仍然接近3:1。说明在杂交后代中, 各相对性状的分离是独立的,互不干扰,即子叶颜色 的分离和种子形状的分离彼此互不影响,两对相对性 状在F2代中是自由组合的。
验证的方法有几种,主要的是测交法、自交法和F1花 粉鉴定法。
1.测交法 回交:杂种一代(F1)与亲本之一的杂交组合称为回 交。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从杂交后代 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推测被测个体是纯合基因型还 是杂合基因型,这样的杂交组合称为测交(test cross)。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实验值(O) 315 101 108 32 理论值(D) 312.75 104.25 104.25 34.75 O-D +2.25 -3.25 +3.75 -2.75 这就是Mendel发现的性状自由组合现象。

二、Mendel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3. 良种生产中要防止天然杂交而发生分离退化,去杂 去劣及适当隔离繁殖。 4. 利用花粉培育纯合体: 杂种(2n) ↓ 配子(n) ↓加倍 纯合二倍体植株(2n) ↓ 品种
七、显性表现及与环境的关系
1、完全显性 2、不完全显性:紫茉莉花色 白(rr),红色(RR),粉红(Rr) 3、共显性 MN LMLM×LNLN---------LMLN

孟德尔遗传定律(共43张PPT)

孟德尔遗传定律(共43张PPT)
• ②同一性状的亲本自交(植物)或相同性 状的亲本杂交(动物),若后代出现不同 于亲本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CHENLI
17
• (2)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 ①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性状 • 分离比为3:1,则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 ②具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性状分 • 离比为9:3:3:1,则分离比为9的两性状都为显性性状。
CHENLI
19
• 2、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 表现为隐性性状的肯定是隐性纯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的 则既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
• ⑴自交:让某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 若后代无性状 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
• 和摩尔根在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过程中,均
• 使用到“假说—演绎法”,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 常
• 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全过程如下(以孟德尔的总
• 结过程为例):CHENLI
10
CHENLI
11
• 例1.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 •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 • 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 属于假说内容 • 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 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 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 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

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

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说到孟德尔遗传定律,大家都知道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就像吃饭一样,必须得知道怎么做才能不糊弄自己。

孟德尔这位老兄可真是个聪明人,他通过研究豌豆植物,发现了遗传的一些奥秘。

你想啊,豌豆和人类之间看似有距离,其实道理是相通的。

遗传的规律就像是家族的秘密,传来传去,总有些东西让你我心里一暖。

孟德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基因可不是简单的“我喜欢蓝色就生个蓝色娃”,而是由父母的基因组合而成的。

每个人的基因就像是一幅拼图,有的拼在一起,有的则是独立成章。

你看,爸爸的高个儿和妈妈的俏丽,都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影子。

有趣吧?不过,这可不是随便拼拼就能成的,这得遵循一些条件。

不然,最后拼出的图就乱了套,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孟德尔的第二个法则就是分离定律,这个概念就像是“分家产”。

父母在生孩子的时候,基因的选择就像是在选彩票一样,抽到什么就是啥。

每个基因组都会在形成配子时分开,就像是在热锅上的蚂蚁,不分青红皂白,跑来跑去,谁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

你看,真是充满了惊喜和不确定性。

你可能就会生出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宝贝,哎,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啊。

再说,孟德尔还提到的独立分配定律,真的是个厉害的法则。

想象一下,基因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各自忙各自的,不受别的基因影响。

就算你家有个大明星,孩子也不一定能遗传到那股光环。

反正,大家各有各的命,谁也别想照搬。

就像有的人天生会唱歌,有的人却只能在家里自个儿开小型演唱会。

没办法,基因这事儿就是这么神奇,谁能说得清呢?不过,要符合这些条件可不简单。

研究对象必须得纯合子和杂合子,这就像在找对象一样,得清楚对方的底细。

再就是要保证这些特征是可观察的,这可不能让你用魔术把它给藏起来了。

实验环境也得得天独厚,避免环境的干扰。

想象一下,养了一只白兔,结果它周围都是狮子,那可真是“兔死狐悲”的节奏。

遗传的表现可不仅仅是看个表面,里面的基因互动更是复杂得很。

就像你吃的那碗面,不同的配料搭配在一起,才能变成一碗美味的汤面。

7孟德尔遗传规律.

7孟德尔遗传规律.

的 杂 F1
↓ 红花 ↓
交 F2 红花 实 株数 705
白花 224
验 比例 3.15 : 1
白花
↓连续几代
白花
P 红花(♂) × 白花(♀)

F1
红花

F2 红花 株数 690
白花 234
比例 2.95 : 1
7

分离现象的特点
对 ➢ 不论正反交,F1代所表现的性状一致。
相 F1只表现两亲本性状之一的性状,这种现象叫
率为q=1-3/4 = ¼,以n代表杂合基因的对数,则
(pq)n(31)n 44
C C (3)n 1(3)n1.1 r(3)nr. (1)r (1)n
4
n4 4
n4 4
4
如 n=2,YyRr自交产生的F2群体中
(31)2 961 4 4 161616
n=3,YyRrCc
(31)32 73 .9 3 .31 4 4 64 64 6464
应 实验结果不符合原有理论预期。
➢揭示了粒子遗传的原理。
➢指导育种实践——选种要选纯合子;测交验证 种子(畜)的纯度;连续近交,提纯种群,培 育优良纯系;控制近交程度,固定优良性状。
➢指导生产——生产上提倡经济杂交,获得整齐 一致的生产群体。
13
3.2 自由组合定律
又称“独立分配规律”,指独立遗传的两对或 两以上相对性状(等位基因)在世代传递过程中的遗 传规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三、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 四、因子分离、自由组合与染色体行为的
对 显性现象。F1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
性 状 的
F1代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 F1代自交的后代(F2代)出现性状分离,在F1代未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

虽然Cc与CC的表现型一致,但其遗传行为不同。 可用自交鉴定: CC纯合体 稳定遗传; Cc杂合体 不稳定遗传; cc纯合体 稳定遗传。 表现型是指生物所表现的性状,他是基因型和环境 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可以被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具体 性状。 如红花,白花 在基础 环境 内、外在表现 基因型 ------ 表现型 (根据表现型决定) 3.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型+ 环境 表现型。
第二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 性状(character):
是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 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 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 例如,豌豆的花色、种皮的颜色、种子形状、子叶颜色、 豆英形状、豆英(未成熟的)颜色、花序着生部位和株高性状, 就是7个不同的单位性状。不同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常有着各种 不同的表现,如豌豆花色有红花和白花、种子形状有圆粒和皱 粒、子叶颜色有黄色和绿色等。这种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 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
③豌豆花器各部分结构较大,便于操作,易于控
制。 ④豌豆豆英成熟后子粒都留在豆英中,不会脱 落,故各种性状的子粒都能 准确计数,这对以研究子粒性状为目的的试验 是非常重要的。 ⑤豌豆生育期短,很容易栽培,管理非常方便。
二、孟德尔的实验方法

孟德尔从单因子试验到多因子试验,即从 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到两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同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杂种每一个世代 中的每一种类型的植株都进行一一统计,进而 明确肯定各类型植株数之间的统计关系。并 且,他观察到这些数字的意义,提出了明确的理 论来解释他所获得的试验结果,还进一步设计 实验以验证所提的理论是否正确。他的这种 严格谨慎的科学态度,为他的伟大创举奠定了 坚实基础。

生物-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和应用

生物-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和应用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和应用[高中生物] 1.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原因。

2.说出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3.运用遗传规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一、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及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孟德尔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一对到多对①生物的性状多种多样,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如果有n对性状自由组合,后代的性状组合会有2n种,这是很难统计的。

②孟德尔采取了由单因素(即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因素(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孟德尔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从而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的比例,并最终解释了这些现象。

(4)运用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方法。

(5)创新性地验证假说:孟德尔创新性地设计了测交实验,证实了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并归纳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①表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②基因型:指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dd等。

③等位基因:指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

(2)孟德尔被后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判断正误(1)孟德尔把数学方法引入生物学的研究,是超越前人的创新( )(2)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 )(3)表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答案 (1)√ (2)× (3)×探讨点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现有甲、乙两株高茎豌豆,分别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分析生物的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1.在适宜的田地里分别种植两株豌豆,让它们自然受粉,种子收获后再分别种植,发现甲的后代都是高茎,乙的后代有高茎也有矮茎,如果用D、d表示等位基因,甲、乙的基因型是否相同?提示 不相同。

微专题(一) 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其应用

微专题(一)  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其应用

NIPD 技术用于临床首先是针对父源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即排除或识 别父源性变异和检测出新发变异。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方法简单直接,因为 导致突变的父源性基因并不存在于母体内,通过检测母体血浆中父源性等位 基因的存在与否即可对胎儿进行诊断。隐性遗传病中父源性突变的缺失将提 示胎儿为携带者或正常。利用 PCR 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在母体血浆中发 现了一种父源性遗传引起的囊性纤维化的突变。
列分析错误的是
()
性状 绿叶紫穗 绿叶白穗 黄叶紫穗
株数
221
80
19
A.该彩色水稻穗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F2 中绿叶白穗植株的基因型有 3 种 C.控制叶色和控制穗色的基因之间能自由组合
D.F2 中绿叶白穗个体间随机授粉,后代均为绿叶
解析:由表中信息分析可知,F2 植株的紫穗∶白穗=3∶1,说明该彩色水稻 穗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 正确;F2 植株的绿叶∶黄叶≈15∶1,说明叶色 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后代没有黄叶白穗个体出现,则控制水稻穗色的 基因与控制水稻叶色的某一对基因连锁,若控制叶色的基因用 A/a、B/b 表示, 控制穗色的基因用 D/d 表示,可假设 A 与 d 连锁,a 与 D 连锁,则 F2 中绿叶 白穗植株的基因型有 3 种,即 AABbdd、AAbbdd、AABBdd,B 正确;由于 后代没有黄叶白穗个体出现,可推测控制叶色和控制穗色的基因之间不能自 由组合,C 错误;由 B 选项分析可知,F2 中绿叶白穗个体均具有 AA 基因, 则个体间随机授粉,后代均为绿叶,基因型为 AA_ _ _ _,D 正确。 答案:C
三、深化认知——突破重难迷点 1.理清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及相关比例
2.辨明性状分离比出现偏离的原因 (1)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 Aa×Aa→1AA∶2Aa∶1aa ①2∶1⇒ 显性纯合致死 ,即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不存活。 ②全为显性⇒ 隐性纯合致死 ,即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不存活。 ③1∶2∶1⇒ 不完全显性 ,即 AA、Aa、aa 的表现型各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条件
1、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原核生物和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如病毒)没有染色体,不进行减数分裂。

2、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性状遗传。

只有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才
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3、细胞核遗传。

只有真核生物的核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
变化而呈现规律性遗传。

4、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只涉及一
对等位基因。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且他们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