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

合集下载

《永遇乐》教案(3篇)

《永遇乐》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永遇乐》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词句中捕捉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

2. 把握词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典故的运用和象征意义。

2. 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和意境营造。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播放《永遇乐》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

二、阅读与鉴赏1. 学生自由朗读《永遇乐》,注意词句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分析词中的典故,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三、讨论与思考1. 讨论词人的情感变化,如从“壮志凌云”到“白发悲秋”。

2. 分析词人的意境营造,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等。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词人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永遇乐》的理解。

2. 学生再次朗读《永遇乐》,注意词句的节奏和韵律。

二、课堂练习1. 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永遇乐》中的部分词句。

2. 学生根据《永遇乐》的内容,创作一首现代诗。

三、讨论与分享1.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点评。

2. 讨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如何影响当代人。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永遇乐》的教学收获。

2. 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有深入理解。

2. 学生能够从词句中捕捉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分享。

第2篇教学目标:1. 了解《永遇乐》的背景、作者及词的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词人豪放、激昂的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词中的典故,体会词人借古讽今的意图。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导学案(教师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导学案(教师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导学案(教师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检查。

2、合作探究部分小组合作完成,上课展示,质疑。

教师点评,补充。

3、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1、导入新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2、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一、知识教育目标: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的重点和难点。

四、时安排:1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题)(二)、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检查预习:、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

⑴遥岑远目⑵玉簪螺髻⑶鲈鱼堪脍⑷揾英雄泪⑸舞榭歌台⑹封狼居胥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遥岑远目⑵断鸿声里⑶倩何人唤取⑷揾英雄泪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⑹寻常巷陌⑺元嘉草草⑻可堪回首(四)、相关资料、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永遇乐》辛弃疾教案

《永遇乐》辛弃疾教案

《永遇乐》辛弃疾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诵读全词,理解本词用典方法并学会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初步感受本词情感基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手法,并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重难点:了解本词用典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辛弃疾的《水龙吟》一词,那是作者早年时期(35岁)的词,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情感。

而本节课要学的是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样是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情感,不同的是这是词人晚年时期(66岁)写的词,年事已高的辛弃疾,仍旧报国无门,所以更显得苍凉悲壮之感。

但为什么编者还要选这一篇词呢?同样是壮志难酬,选一篇不就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出示课件)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三、整体感知、字词梳理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下的注释,初步去解读本词。

(教师用)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教师用)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6、《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自主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自主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预习案】——熟读课文,高效预习【知识链接】一、常识介绍:1、走进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

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

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稼轩体”的独特风格。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如何鉴赏怀古诗词?(1)、鉴赏怀古诗词三步骤:A、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典故)B、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C、这种态度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分析技巧)(2)、怀古诗词的定义: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永遇乐 辛弃疾教案

永遇乐 辛弃疾教案

永遇乐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永遇乐》辛弃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永遇乐》这首辛弃疾的词作,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读辛弃疾的作品。

教学内容: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永遇乐》的词作欣赏3. 《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辛弃疾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辛弃疾有了解吗?他是哪个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二、学习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5分钟)1. 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和官职等。

2. 介绍辛弃疾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南宋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3. 分析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对他的词作产生的影响。

三、欣赏《永遇乐》(20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词作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己默读一遍。

2. 播放朗读或演唱的录音,让学生跟读或欣赏。

3. 引导学生讨论《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四、分析《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的词牌、韵律和格律等方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理解《永遇乐》中表达的爱情、离别和人生观等主题。

3. 分析《永遇乐》的艺术价值,包括辛弃疾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等方面。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 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或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资料2. 《永遇乐》的词作文本和朗读或演唱的录音3. 图片或视频展示辛弃疾的形象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学生对于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的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辛弃疾作品的朗诵或演唱比赛。

学案2: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学案2: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学习要点】探究词的内容和手法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词的内容和手法。

【探究活动】1.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答案】这是一道分析词的内容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词中的意象,分析意境,然后分析情感。

分析时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

【讨论明确】1.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

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

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眺望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

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怆然泪下。

他的“登临意”就是这种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

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

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

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探究活动】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答案】这是一道分析词的内容和情感的题目,分析时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讨论明确】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辛弃疾词作品的意境、情感、文化内涵以及词牌音韵韵律;2.能朗读、背诵并理解《水龙吟》、《永遇乐》两首词作品;3.能简述辛弃疾生平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义;4.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情感传达;2.《水龙吟》、《永遇乐》的词牌音韵韵律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水龙吟》、《永遇乐》词作品的情感表达;2.理解和鉴赏辛弃疾词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辛弃疾词《水龙吟》、《永遇乐》演唱版本并听取学生的感受。

2.呈现1.介绍《水龙吟》、《永遇乐》的背景、情节,概括其核心表现,使学生了解其情感内涵。

2.讲解词牌音韵韵律。

3.分析词句的意义,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等。

4.通过朗读比较、动手仿写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辛弃疾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练习1.阅读和背诵《水龙吟》、《永遇乐》。

2.按照词牌的要求,听取录音后边读《水龙吟》、《永遇乐》。

3.写《水龙吟》、《永遇乐》的读后感,并对词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分析。

4.总结反思1.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老师对学生表现做出总评。

2.讲授辛弃疾生平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学生的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水龙吟》、《永遇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采取课堂小测验、课上习作、学科竞赛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x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x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下面是出 guo 为大家搜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辛弃疾 (1140 —1207)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 ( 今属山东 ) 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1161 年) ,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 。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 (1181 年)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 (1203 年) 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 年) 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 (1206 年) 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 (1140) 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 13 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永遇乐教案教案标题:辛弃疾《永遇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背景和文学风格;2. 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分析《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辛弃疾的背景对诗歌的影响;2. 分析诗歌中的抒情情感和意象。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投影仪;2.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文学风格,引起学生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兴趣。

Step 2:诗歌欣赏(10分钟)播放或分发《永遇乐》的诗歌原文,让学生静读并体验诗歌的情感表达。

然后进行整体欣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Step 3:讨论与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这一主题?2. 诗歌中的抒情情感有哪些?作者通过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了这些情感?3. 诗歌中的韵律和押韵方式如何?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何影响?Step 4: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Step 5:文学鉴赏(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你对《永遇乐》的理解和感受有哪些?2. 你认为这首诗有哪些优点和特色?3. 你觉得辛弃疾的作品对现代文学有何影响?Step 6:拓展延伸(5分钟)介绍其他辛弃疾的作品,让学生对他的文学创作有更全面的了解。

Step 7: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辛弃疾的背景和文学风格,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年),这时的作者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

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起兵的地方。

所以,作者登上北固亭,联想到曾在此建立丰功伟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觉满怀报国之志。

而想到南宋王朝一直偏安江左,不思北伐,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作者为此感到极大的愤慨。

2.词作中的历史典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第一个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季鹰,即晋人张翰。

《世说新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一说,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作者却耻于弃官归隐,因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

)第二个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说,陈登(元龙)因许汜没有志向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

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如果自己像许汜那样只为自己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大略的英雄了。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一:辛弃疾词两首表格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教学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二、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

三、学生朗读四、重点把握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么?五、具体赏析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远目遥岑”的倒装。

远目:极目远望。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以玉簪来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

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永遇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__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五、拓展延伸《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设计指导思想【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衬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剧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答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这是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一、知识教育目标: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育目标: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情感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遇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情感的写法,是本的重点和难点。

四、时安排:1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别离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题)(二)、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时期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情感的写法。

(三)、检查预习:、请给以下加点字注上音。

⑴遥岑远目⑵玉簪螺髻⑶鲈鱼堪脍⑷揾英雄泪⑸舞榭歌台⑹封狼居胥二、请说明以下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遥岑远目⑵断鸿声里⑶倩何人唤取⑷揾英雄泪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⑹寻常巷陌⑺元嘉草草⑻可堪回顾(四)、相关资料、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诞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踊跃方法,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冲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宁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那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军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增强作战预备,鼓舞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受到主和派的冲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忿,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很多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检查预习: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

⑴遥岑远目
⑵玉簪螺髻
⑶鲈鱼堪脍
⑷揾英雄泪
⑸舞榭歌台
⑹封狼居胥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遥岑远目
⑵断鸿声里
⑶倩何人唤取
⑷揾英雄泪
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⑹寻常巷陌
⑺元嘉草草
⑻可堪回首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
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关于《水龙吟》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

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

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而且有隙可乘。

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
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

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上奏朝廷,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不予理睬。

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了恐敌病的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

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

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

关于《永遇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
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自主探究
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诵读原词,把握大意。

词的上片下片、诵读思考:词的上片情景交融,静中有情。

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来陪衬自己的游子之思?用了哪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词的下片运用了哪几个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词作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诵读全词,把握大意。

上片下片、诵读思考: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同步训练。

1、辛弃疾,字号历城人,宋代伟大爱国词人。

以其为代表的派和以李清照为代表的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2、下列句子都有倒装现象,请把它们调整成正常的语序。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把下列名句填写完整。

毕竟东流去。

那人却在。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可怜白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