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整体交通规划(修编)》
奉城镇区控规修编说明书
规划系统图
1. 开发动态图 2. 规划结构分析图 3. 土地使用规划图 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5. 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图 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 7. 空间景观构架规划图 8. 开发强度图 9. 高度控制图 10. 道路系统规划图 11. 交通组织规划图 12. 给水、消防系统规划图 13. 燃气系统规划图 14. 防汛排涝及雨水排放系统规划图 15. 污水系统规划图 16. 电力系统规划图 17. 通信、邮政系统规划图 18. 环卫工程、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图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结构设计
大跨空间结构作业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屋盖结构设计分析姓名:李兴盛学号:04S033111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6.30一.工程概况主航站楼平面由两片75m×289m圆弧形带成纵轴对称布置而成,屋面外形为双向弯曲弧形,整个屋面以水平及竖向二根中心 75.9m,桁架矢高为5m ,顶面宽度在内侧为6.25m,在外侧为3.8m,下弦曲率半径570.75m,柱距18m。
内侧与膜支承桁架相接,外侧为悬臂构。
东西连接楼平面投影尺寸为64m×462m的圆弧形带,柱距18m。
屋面压形钢板和张拉膜支撑在弯曲落地式主桁架上。
指廊共四条,东一和西一指廊平面尺寸为39m×360m,东二和西二指廊平面投影尺寸为39m× 252m,柱距12m。
主航站楼东西两端各有两条高架连廊连接主航站楼和连接楼。
二.结构分析(一)结构体系主楼长325M,宽235M,其中平面又二片反向的圆弧形带组成。
主楼南北两侧钢无该的支承构件是一排由3Φ273×16圆钢管组成的三角形变截面人字形组合柱,人字形柱的两端铰接,使柱的受力最小,以期取得修长轻巧的建筑效果。
人字形柱的柱顶高度从东西二端的14.7M升高到中间的35.7M,由里向外倾斜。
主楼的内部设置了二排巨形变截面混凝土箱形柱,由于主楼脊骨结构(spine structure)的两侧是刚度及约束都较小的人字形铰接柱,在脊骨结构的内部设计刚度较大的抗侧力柱是必要的。
巨形柱的柱距为18M,在基础处的截面为25 00MM×4500MM,刚接于基础,承受全部水平力。
主楼的屋盖为近似的几何球形,巨形柱的柱顶高度又东西二端的21M上升到中间的41.9M。
主楼采用三角形钢管桁架结构,跨度为76.9M,桁架高度为5M,两端铰接支承在人字形柱及混凝土巨形柱上,主桁架在人字形柱以外的南北方向悬挑7~23M。
主桁架两上弦杆的间距从人字形柱处的 3.8M 变化到巨形柱处的5.25M,弦杆为508×16~25MM,腹杆为Φ245×7.1~12MM。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文本
第七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36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 38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38 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38 低碳交通系统规划............................................................................................................................................ 39 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41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 43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 45 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 48 给水工程规划.................................................................................................................................................... 48 排水工程规划.................................................................................................................................................... 48 雨水工程规划.................................................................................................................................................... 49 供电工程规划.................................................................................................................................................... 50 燃气工程规划.................................................................................................................................................... 50 通信工程规划.................................................................................................................................................... 51 环卫工程规划.................................................................................................................................................... 51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 54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 56 抗震规划 ........................................................................................................................................................... 56 防洪规划 ........................................................................................................................................................... 57 消防规划 ........................................................................................................................................................... 57 人防规划 ........................................................................................................................................................... 59 近期建设规划 ............................................................................................................................................. 60 规划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62 附则 ............................................................................................................................................................ 64
【精编范文】客运站建设可行性报告-范文模板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客运站建设可行性报告客运站建设可行性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目录第一章总论 .................................................................. .. (1)1.1 项目概况................................................................... .. (1)1.2 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 (5)1.3 可行性研究概要................................................................... .. (6)1.4 可行性研究结论................................................................... .. (7)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 (8)2.1 项目建设背景................................................................... (8)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16)第三章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 .................................................................. (18)3.1某某区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18)3.2某某区交通运输分析................................................................... .. (20)3.3项目旅客发送量分析预测................................................................... (23)3.4站内作业量指标预测................................................................... .. (27)第四章站场位置及建设条件 .................................................................. .. (30)4.1 站场位置................................................................... (30)4.2 建设条件................................................................... (32)第五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 . (37)5.1 设计生产能力及功能定位................................................................... .. (37)5.2项目设施组成................................................................... .. (39)5.3 建设规模及内容................................................................... (40)5.4 项目主要经济指标................................................................... .. (41)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 .................................................................. (42)6.1 工程概况................................................................... (42)6.2 交通组织方案................................................................... . (42)6.3 站场总平面布置................................................................... (52)6.4 建筑设计................................................................... (55)6.5 结构设计................................................................... (59)6.7 电气设计................................................................... (63)6.8通风与空调设计................................................................... . (69)6.9 消防设计................................................................... (70)6.10 无障碍设计................................................................... (73)6.11 总图工程 .................................................................. .. (74)第七章节能 .................................................................. (78)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 (78)7.2能耗状况分析................................................................... .. (78)7.3能耗指标测算................................................................... .. (79)7.4节能措施................................................................... . (80)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 .. (86)8.1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及标准................................................................... .. (86)8.2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 (86)8.3施工期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 .. (87)8.4运营期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 (90)8.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94)第九章项目实施方案 .................................................................. .. (95)9.1 项目建设组织管理................................................................... .. (95)9.2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96)9.3 项目招标初步方案................................................................... (100)第十章项目运营管理及人力资源配置 (102)10.1 项目运营管理................................................................... ........................ 102 10.2 人力资源配置................................................................... ........................ 103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104)11.1估算依据与说明 .................................................................. ...................... 104 11.2建设投资估算 .................................................................. .......................... 105 11.3流动资金估.......................... 109 11.4项目总投资 .................................................................. (109)11.6资金使用计划 .................................................................. .......................... 110 第十二章财务评价 .................................................................. . (110)12.1依据、方法与说明................................................................... ................. 110 12.2基础数据................................................................... ................................. 111 12.3营业收入与税金估算................................................................... ............. 112 12.4生产成本估算................................................................... ......................... 114 12.5经济费用效果分析................................................................... ................. 114 12.6偿债能力分析................................................................... ......................... 115 12.7不确定性分析................................................................... ......................... 116 12.8财务分析结论................................................................... ......................... 119 第十三章国民经济评价 .................................................................. .. (119)13.1影子价格及通用参数选取................................................................... ..... 120 13.2效益费用范围调整................................................................... ................. 120 13.3效益费用数值调整................................................................... ................. 121 13.4项目投资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 122 13.5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 122 13.6国民经济评价结论................................................................... ................. 122 第十四章社会效益评 (123)14.1项目对所在地生产建设的影响................................................................123 14.2项目对当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的影响........................................ 124 14.3项目对所在地居民就业和收入的影响.................................................... 125 14.4项目对区域土地价值的影响.................................................................... 125 第十五章风险分析 .................................................................. . (125)15.1风险因素识别................................................................... ......................... 125 15.2风险因素评估................................................................... ......................... 127 15.3风险防范对策................................................................... ......................... 128 第十六章结论及建议 .................................................................. (129)16.1 结论................................................................... . (129)第一章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某某客运站建设项目1.1.2 项目业主某某省某某交通发展公司1.1.3 项目性质新建1.1.4 项目建设地点拟建的某某客运枢纽站位于某某市某某区某某镇绕城路东侧(泗义村、万和村),项目地处某某中心城区东南部,东靠成绵乐高速、成绵高速公路;西临绕城路;南临南二路;北接电子路。
广州市新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规划
广州市新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规划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规划的目的是保证广州新机场与周边地区的长期和谐发展,研究和分析机场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超前规划控制机场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
本规划的范围东起流溪河、南起北二环高速公路、西至广花快速路——新街河——迎宾大道——花都大道一线、北至1908省道以北3公里的范围,面积约166.8平方公里。
其中机场用地14.39平方公里,机场周边地区153.42平方公里。
规划区位于广州中心城以北的白云区与花都区交界处,距老城中心海珠广场直线距离约25公里,属于广州市近郊区;毗邻广州新国际机场、毗邻流溪河、邻近花都区新华镇;规划区交通联系便捷,位于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北、107国道及广花快速路以东,105国道及京珠高速公路以西,106国道纵贯整个规划区用地,京广铁路及广州北站东距规划区约3公里。
发展战略研究该规划方案综合分析了广州新机场周边地区发展的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机场周边地区总体发展战略为:保护和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以发展三高农业为主导产业;依托现状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城镇,有控制地进行城市化建设发展;结合交通干线选择用地适宜的地区,适当发展机场相关产业和机场带动产业,为新国际机场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支持。
总体上,机场周边地区发展应是有控制的发展。
规划提出以“核心区—不可建设区—控制区—开发建设区”四个层次对地区发展加以控制的土地利用模式。
其中,机场周边控制区内应遵循以下发展策略要点:1、加强统一管理,新机场周边控制区内的所有建设开发活动由广州市规划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2、控制区内现状各村镇应按机场周边地区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发展和建设。
原有已批准的村镇规划,只要与 区位分析图土地利用规划图机场周边地区规划没有矛盾可以继续实施。
3、控制区内的建设应有高标准的景观环境质量要求,以美化广州国际性城市门户地区的形象。
总体结构上,以圈层式和组团式相结合的空间结构组织机场周边地区,以高速公路、快速路和主干道构架多结合现状镇中心建成区所在地,依据机场周边地区土地利用适宜度评价,规划区内布局六个开发建设组团,规划结构图除开发带动区组团外,其余5个组团均已建成。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结构设计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结构设计李桢章伍国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10)摘要本文介绍了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的结构设计.航站楼的基础采用嵌岩桩,楼盖为预应里混凝土结构,屋盖为相贯焊接空心管桁架结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是中国目前在岩溶地区兴建的规模最大的公共民用建筑,也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相贯焊接空心管结构工程,其中16米~37米搞的三角形变截面人字形柱、12米及14米跨度的屋面箱形压型钢板是首次在中国应用。
关键词岩溶地区预应力混凝土相贯焊缝钢管桁架人字形柱压型钢板一、总述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工程,首期建设规模为年旅客吞吐量2500万人次,航站楼首期工程的建筑面积约35万M2。
场区的基本风压为0.45KN/M2,基本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措施设防烈度为7度。
航站楼建设方案及初步设计由美国PARSONS公司和URS Greiner公司设计,施工图设计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航站楼建筑群由伸缩缝自然分成四部分:主楼、东西共两栋连接楼、东西共四条指廊、东西共四条高架连廊,航站楼总平面图见图1。
二、基础工程概况1、基础工程概况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位于广州市白云去人和镇与花都区花东镇之间,距广州市中心海珠广场的直线距离为28 千米,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为亚热带复盖型岩溶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混凝土楼盖的柱网为18M× 18M,主楼钢桁架的跨度为76.9m,单柱的最大轴力约25000KN。
在设计阶段完成了1052个地质勘察钻探孔,在施工阶段完成了3146个超前钻探孔及施工检验孔根据地质资料揭示自上而下的土(岩)层为:(1)松散杂填土、耕土;(2)可塑粉质粘土;(3)松散粗沙;(4)可塑――软塑粉质粘土;(5)松散砾砂;(6)软塑――流塑粉质粘土;(7)灰岩。
约有1/4的钻孔发现有土洞、溶洞或溶沟、溶槽越深,软土堆积约厚。
场区内最高的土洞高29米,最高的溶洞高22米,基岩的埋深为15~60米,大部分基岩的埋深为25~35米,基岩为微风化石灰岩,岩石单轴饱和和抗压强度为26~178Mpa。
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文本20101010
深圳市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10-2015)文本·图集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二〇一〇年十月目录总则 (1)第一章目标与策略 (3)第一节更新目标 (3)第二节更新策略 (4)第二章更新方式与改造功能 (8)第一节更新方式引导 (8)第二节改造功能引导 (10)第三章密度分区与城市设计 (12)第一节密度分区指引 (12)第二节城市设计指引 (14)第四章配套设施与综合交通 (16)第一节完善配套设施体系 (16)第二节优化综合交通体系 (17)第五章保障性住房配建 (20)第一节配建原则 (20)第二节配建比例 (20)第六章近期重点地区 (22)第一节重点地区划定 (22)第二节分类改造指引 (22)第七章实施机制 (25)第一节强化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管理 (25)第二节构建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度 (26)第三节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保障体系 (26)第四节健全城市更新工作体制机制 (27)第五节建立城市更新实施评估机制 (28)附件1:近期重点地区改造指引 (29)附件2: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申报指引(试行) (36)附图一:区位分析图 (63)附图二:“三旧”用地现状分布图 (64)附图三:“三旧”改造规划图 (65)附图四:“三旧”改造用地功能布局图 (66)附图五:密度分区指引图 (67)附图六:城市设计指引图 (68)附图七: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图 (69)附图八: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图 (70)附图九:综合交通规划布局图 (71)附图十:保障性住房配建指引图 (72)附图十一:近期重点地区图 (73)总则第一条为有序推进深圳市城市更新工作,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落实《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4、《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5、《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6、《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深府令第211号)7、《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报告》8、其他相关规划及标准第三条本规划编制遵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全面统筹、科学评估、低碳更新、有序推进”的原则。
地铁车站站交通疏解施工方案
地铁车站站交通疏解施工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3)1.2 编制依据 (3)1.3 施工原则与目标 (3)二、工程概况 (4)2.1 地铁车站概述 (5)2.2 交通疏解需求分析 (6)2.3 施工范围与工期安排 (7)三、交通疏解设计 (8)3.1 交通疏解原则 (9)3.2 交通疏解方案 (10)3.2.1 出入口改造 (11)3.2.2 站厅区调整 (12)3.2.3 出入口通道与换乘设施 (13)3.3 交通疏解效果评估 (13)四、施工组织与管理 (15)4.1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17)4.2 施工人员及设备配置 (18)4.3 施工进度计划与控制 (19)4.4 施工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 (20)五、施工围挡与交通疏导 (22)5.1 施工围挡设计与实施 (23)5.2 交通疏导措施 (25)5.3 周边交通组织调整 (26)六、施工影响分析 (28)6.1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9)6.2 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30)6.3 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31)七、结论与建议 (32)7.1 结论总结 (32)7.2 改进建议 (33)一、前言随着城市经济和交通需求的快速发展,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
在地铁车站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区域的交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确保地铁车站站交通疏解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市民的出行需求和交通安全,特制定本交通疏解施工方案。
本方案旨在明确地铁车站站交通疏解施工的目标、原则、方法和实施步骤,为相关施工单位提供明确的指导。
本方案也将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把控,确保地铁车站站交通疏解施工的顺利完成。
在实施本方案过程中,我们将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地质条件、施工难度、交通流量等,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我们也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沟通协调,共同推进地铁车站站交通疏解施工的顺利进行。
关于白云五线(机场高速-106国道)工程
关于白云五线(机场高速-106国道)工程摘要:路线设计是道路设计的灵魂,也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
本文主以《白云五线(机场高速-106国道)工程》为例,探讨相关路线设计问题,为市政设计研究提供优化经验。
关键词:路线设计;方案比选;市政工程1 项目背景广州市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富民强区,文明幸福”新白云,实现建设“广州空港南部门户核心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聚集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先行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广州北部重要生态涵养区”的发展目标,重点着力白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区委、区政府、市规划局联合编制的《广州白云区实施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及2013年建设方案》以及市建委编制的《白云区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建设实施规划(2012~2016)》的工作思路,结合“一心三片多组团,一轴两带四廊道”的规划功能定位。
白云五线(机场高速~106国道),贯穿于一心的中部,是重要的横向道路,是其发展重要的主要方向。
2 项目概况白云五线(机场高速~106国道)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道路红线标准段宽度60米,双向八车道,设计车速60km/h,全长3.7km。
本项目属于整个规划白云五线其中的一段。
项目位于白云区太和镇南村的西侧,流溪河的东侧、新石路的北面、北二环高速的南面。
线位呈东西走向,起点与机场高速(启动区西侧边界)相交,向东穿过园夏工业区,在园夏村和南岭村边界交规划空港大道(启动区东侧边界),往东沿南村北侧现状农田、鱼塘,跨106国道后与规划机场第二高速相接。
项目包含与机场高速全互通立交、空港大道隧道下穿白云五线节点(隧道长约105m),终点与106国道节点,白云五线主线上跨106国道的跨线桥为远期预留,近期先实施106国道南往西至白云五线的左转定向匝道,设置辅道与106国道右进右出地面平交。
图1 工程区位图3 设计思路与原则(1)充分认识本项目在路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本项目与沿线路网的沟通关系。
(2)符合工可、规划确定的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要求。
新白云机场航站楼设计--访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陈雄
新白云机场航站楼设计--访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陈雄佚名【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4页(P9-12)【正文语种】中文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一期航站楼主立面《建筑设计管理》:请您谈一谈广东省院机场院与新白云机场的关系?陈雄:因为机场是稀缺项目、是复杂的交通建筑,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
而且就算是有,设计竞争也非常激烈。
广东省院机场院从1998年白云老机场迁建到现在,做了16年专业机场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通过与国际公司的合作,跨越了我国以前的机场设计理念,使团队的设计思维和技术积累日趋成熟。
新白云机场对机场院而言是一个重要转折和契机。
《建筑设计管理》:T1航站楼改扩建是基于什么原因?陈雄:2005年T1航站楼的改造把原来的国际模式给打破了。
原来是用墙围起来,经过检验检疫、海关,然后去行李托运,最后是出关,包括边检、安检,我们就叫做候机区或隔离区。
带引导作用的张拉膜天窗2005年在设计扩建东三西三指廊的时开始改造这个国际流程了。
那时候我们就发现国际流程已经不够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国家的航空量大量增长,尤其是国际航班增长得更快。
这个也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出行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我们是全国第一个把所有的办票区全部打开的机场。
通过改造,把一些隔离墙拆了,把北边的几个岛开放作为国际办票区,使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
新白云机场开创了“国际开放式办票区”的先河。
它的关键技术在哪里呢?主要是托运行李检查的图像与海关和检疫共享,减少通关环节。
原来海关要统一看旅客的托运行李,经过海关检查旅客才能去托运行李,办票,办登机牌。
改造后的国际行李处理区有一个扫描机,它把托运的信息全部送到新建的一个海关监控室里,包括检疫监控室,这其实就是行李安检与海关和检疫的信息共享。
还有一个关键技术是整个行李系统的设计,都是全自动分拣的。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图_ZGGG(最新)
D
F6
St r i p 3720X300
A7
Y1 1
A
B
C
Y1 2
J 8
L 6
L 6
J 8 F7 F8 F9 J 2 F1 0 E F J 1 J 7 F J 6 T2 T1
J 8 J 7 J 6 T2 T1
L 6
H
L 5
Y1 3
J 7 L 4 J 6
A8
L 5
L 5
M
Y1 4
M7
E J 6 J 3 5J
D-ATIS 128.6(arrival); 127.0(departure) TWR 118.8(130.0, 124.3) for RWY01/19 118.1(130.0, 124.3) for RWY02L/20R 118.25(124.3) for RWY02R/20L GND 121.75(E)/121.85(W) (121.6)
中国民用航空局 CAAC
I
H
L 0 2
HS6
T4 T3
HS7
F
20R
ILS/LOC
HS1
L 22 L 22
Y1 Y1
IDM
Q6 Q6 Q1 5 Q Q7 FedEx apr on
108.5 IDM
L 24
Access Road
A1 A2 A
L 21 B
Y
E T4 T3 J 20 E F J 1 8 J 1 4 J 1 2 J 1 2 D E F J 1 1 J 1 1
ELEVATIONS AND HEIGHTS IN METERS
9 1
P A P I P A P I
C O NC
C O NC
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钢屋面施工图(共25张CAD图)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站区规划探讨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站区规划探讨一个航站区的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预测是重要环节,所有的设计都是根据一个预测的数据来作为设计依据,一个普通建筑可能只需要满足现在时的需求,而航站区则是要满足未来5年、10年的未来时的需求。
与其他“中国制造”不同,它的诞生有一个相当长的孵化期。
而在这个过程中,它要不断吸收新需求,调整甚至颠覆原有的雏形。
这就是航站区规划设计,一个历时长久的设计过程。
项目背景及区位广州白云机场原址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山西侧,于1933年夏季建成竣工。
由于位于市区中心,随着航空业务量的迅猛发展,老机场无法满足需求,新白云机场的选址工作从1992年开始进行,距广州市中心直线距离约28公里。
2000年8月正式破土动工,2004年8月2日落成竣工,并于同年8月5日零时正式启用。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航站楼总面积37.5万m²,总投资接近200亿元人民币,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2500人次。
随着8月5日新机场的启用,同年年底旅客吞吐量到达2000万人次左右,货邮吞吐量为68万吨左右。
基于航空业务发展的需求2005年后又扩建东三、西三指廊及相关连接楼约14.8万m²,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000万人次。
目前现有航站楼总面积52.3万m²,总设计年旅客吐量为3500人次。
随着这几年航空业务的高速发展,今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预计年旅客吞吐量接近5000万人次,远远超出了现有航站楼的设计能力,二号航站楼的建设迫在眉睫。
航站区总平面规划设计2.1 综述规划设计历时15载,根据时代的变迁,需求的变换,与时俱进。
2.1.1 99年总体规划新白云国际机场原总平面图构思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1999年11月民航总局以民航机函[0999]798号文《关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总平面规划的批复》批准了项目的总平面规划。
总平面图描绘的二号航站楼,与一号航站楼设计构形相匹配。
原总体规划中远期规划的年旅客吞吐量为5200万。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结构设计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结构设计 [精华]连接楼剖面图见图5,指廊剖面图见图6。
主楼地面以上混凝土结构工期为2001.8~2002.1,东西两翼混凝土结构工期为2001.11~2002.4。
航站楼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是结构单元长、柱网大。
主框架梁的高度为1M,宽度分别为2M、2.5M、3.0M,为宽扁梁结构。
主楼负二层基础筏板的板厚1.6M,体积约9000M3,主楼负一层两块基础筏板的板厚 .4M,每块的体积约13000M3,为大体积混凝土板。
在航站楼的混凝土结构中,我们全部采用了后张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中框架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次梁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楼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的基础筏板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主楼及连接楼框架梁为沿平面加腋的宽扁梁结构,主楼及连接楼的混凝土框架及不承受水平力的框架结构。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预应力筋采用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强度等级为1860Mpa。
2、后张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本设计在框架梁中采用了用了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BPCS),次梁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UPCS)。
目前,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一般采用后张法,后张预应力施工分为有粘结及无粘结两种。
BPCS靠灌浆实现有粘结,UPCS靠端锚建立预应力。
有粘结筋的最大应力出现在最大弯矩截面处,破坏时临界截面有粘结筋的应力。
有粘结筋的应力非常接近钢筋的界限强度FPU,无粘结筋的应力沿全长几乎相等,构件破坏时,无粘结筋的英里总是低于条件屈服点FP,0.2,预应力钢筋应力随荷载变化曲线见图7。
由于无粘结筋的应力沿全长几乎保持相同,预应力钢筋的非弹性性能即构件的能量消散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UPCS在地震区矿家结构中的应用。
有粘结预应力结构的极限强度高,抗震性能该,使用于框架梁。
本工程框架梁的预应力度λ= ≤0.7。
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施工简单,适合数量多、吨位不大的次梁。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主楼钢结构节点设计
承受柱脚偏心力作用产生的拉力(不用来抵抗剪力),以及结
构整体上拉力。
柱脚底板与混凝土间的摩擦力 Vfb(抗剪承载力):
Vf b = !N
(1 )
式中 ! ———摩擦系数; N ———竖向力设计值。
一个圆柱头焊钉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N
c V
:
N
c V
=
0. 43 As
!E cf cc "0. 74 Asf
(12 )
$结 语 (1 )支座节点由于形式多样,设计时应仔细分析节点的
传递路径和力的转换,充分理解节点的传力机理,验算每一 构件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
大。虽然与间隙接头相比搭接接头具有稍高的节点承载力,
但为了减少切割和焊接,本工程腹杆交点离开弦杆中心线70 mm 的正偏心和沿弦杆方向30 mm 的偏心,从而避免了腹杆 的搭接。这种大小的偏心只轻微增加杆件和节点应力,但提
供了较大的经济性和制作、加工及安装的简便性和灵活性,
同时满足间隙接头最小间隙g 大于间隙两侧杆件壁厚之和 的要求以及在设计连接节点强度时可忽略偏心影响的偏心
值
#=
1
+
0. 33
N2 N1
(11 )
N 1 和 N 2 为两对腹杆内力,计入 N 1 及 N 2 的符号(压为
负,拉为正),且 N 1 j N 2 ;双 K(KK )型接头,!= 0. 9 。
!.!.! 方管(矩形管)接头
双T(TT)型及双X(XX )型接头,!= 0. 9 ;双 K(KK)型接
1 支座节点设计 人字形柱下弦节点位于航站楼主楼室外地坪,建筑美学
要求突出节点的结构韵味,通过与建筑师的充分协商研究,
在满足建筑美学要求的前提下,连接节点形式遵循其它设计
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第二批) -北滘站规划说明书 精品
1.技术路线.............................................................................................................................. 22 2.交通需求分析...................................................................................................................... 22 3.道路布局规划...................................................................................................................... 25 4.交通接驳设施布局及交通组织规划 .................................................................................. 29
十二、实施建议 .................................................................................... 44
三、规划期限及范围 .............................................................................. 4
广州北站与白云机场的立体交通规划
广州北站与白云机场的立体交通规划广州将建“三位一体”交通枢纽,届时机场铁路公交将无缝接驳根据《广州空港功能区布局规划》,广州将建立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航空中心、广州北站为铁路客运中心、机场站为公交接驳中心的“三位一体”综合交通枢纽。
届时,走公路从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到白云机场将只需用不到一小时,从广东省2/3的地区通过轨道也可在一小时之内到达白云机场,泛珠三角大部分城市可以在三小时内通过轨道到达白云机场。
依托发达的公路、轨道与高铁网络,白云国际机场将真正成为区域进出全球市场的门户。
从北站到机场一票制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和城际交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轨道交通来到广州北站,然后再转至白云机场乘飞机的人将日益增加。
而广州北站与白云机场距离超过10公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轨道交通与空中交通的换乘?昨日公布的规划显示,将通过各种措施来实现无缝换乘。
规划提出,将考虑设置一体化的换乘服务,推行一票制。
欲从广州北站到白云机场的乘客将不用再转车,可从广州北站直达白云机场。
另外,还将实行异地候机一次安检和托运行李。
乘客可直接在广州北站进行安检,然后再到白云机场登机,节省了大量时间。
根据规划,除了一体化换乘和异地候机一次安检外,三大交通中心还将用捷运系统串联,并以地铁九号线加强北站与机场站公交接驳中心间联系。
穗莞深城际直达机场从珠三角地区到白云机场乘飞机,可直接通过城际轨道交通到达机场航站楼!对于珠三角地区与白云机场的交通连接,规划中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是广惠汕铁路与穗莞深城际下穿机场跑道并直接引入机场1号航站楼,向西延伸以隧道或高架形式接入北站;二是走廊南移,全线高架接入机场南面的高增站,并向西延伸接入北站;三是走廊从机场北部经过,向西与广清线部分共用走廊接入北站,并于机场北面设置穗莞深进场线据悉,三个方案中,方案一将最有可能成为最终方案。
相关部门在规委会上表示,方案一具有最佳的换乘便利性,对客流的吸引和服务效果最好。
优点:1.广惠汕与穗莞深与机场将实现无缝衔接。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整体交通规划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整体交通规划(修编)一、总体要求按照引领粤港澳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支撑民航强国战略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定位,围绕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的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引入机场,畅通机场对外道路交通,优化完善机场内部交通组织,形成以白云机场为核心,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网络。
——形成“3060”交通圈。
白云机场实现与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通达,与珠三角各城市60分钟通达。
——内部交通运行更加高效。
航站楼之间的衔接时间不超过10分钟;各交通方式衔接更加便捷,空侧与陆侧衔接时间不超过15分钟。
——腹地范围进一步拓展。
白云机场实现35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连接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及周边相邻省区,中间换乘不超过1次。
——集疏运结构不断优化。
轨道交通承担机场陆侧集散客流比重进一步提升,2025年达到35%,2030年达到45%,2045年达到55%以上。
机场高速公路通道实现顺畅运行。
二、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包括轨道系统、道路系统、内部设施衔接、货运交通系统、交通协同管理等五个部分。
(一)轨道系统规划方案。
规划引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形成高效便捷的多层次空铁联运系统。
1.高速铁路引入方案。
在T3航站楼设置白云机场高铁站,正线引入广中珠澳高铁和广河高铁,构建白云机场辐射南北、联通东西的“十字交叉”对外高速铁路通道。
2.城际铁路引入方案。
加快建成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城际和广佛环线广州南站至白云机场段(两线在竹料共线引入白云机场,在T3、T1和T2分别设站后引入广州北站),适时启动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北站段建设,完善白云机场联系广佛两市城区以及广州北站、佛山西站、广州南站、新塘站等重要交通枢纽的城际铁路布局。
研究珠三角枢纽机场与白云机场之间利用广佛环线便捷连接。
3.城市轨道引入方案。
在既有广州地铁3号线引入白云机场T1和T2航站楼的基础上,新增规划引入广州地铁22号线和18号线,进一步完善白云机场与广州新老中轴间的快速轨道通道,同时通过与其它轨道交通线路换乘,加强机场与城市重大功能区的便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