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15课 诫子书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案
(4)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的人生哲理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解决方法:教师可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解决方法:教师可设计小组讨论、分组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诫子书》的全文阅读与理解;掌握重点词汇:谦虚、谨慎、勤奋、好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析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了解作者诸葛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分析《诫子书》中的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增强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的人生哲理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态度;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意识到需要更加注重课文中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巩固。通过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句式、修辞手法等难点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我意识到自己在解答问题时,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进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向别人提出建议或劝诫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诸葛亮如何通过《诫子书》传达人生智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15诫子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15诫子书教案
(2)如何让学生体会诸葛亮教诲儿子的深情厚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鉴赏水平,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对其儿子的教诲,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它体现了古代儒家文化中关于为人处世的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例子。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展示了诸葛亮如何教导儿子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在讲解文言文时,结合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古文的魅力。
3.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将课文中的教诲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2)运用朗读、复述等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诸葛亮严谨治学的精神,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
(2)理解父爱如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写作手法。
5.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古代用词和句式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含说课)(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含说课)(共38张PPT)

四、说教法学法
1.朗读品析法——体会作者殷切的教子之情。 2.合作探究法——理解劝诫的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读准家书,读懂文意 (三)读懂训诫的道理 (四)读出家书的情味 (五)深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 由文章的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读准家书,读懂文意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突破难点,能初步 感知“静”的含义。
(四)读出家书的情味
1.用陈述舒缓的语气表达殷切期望。 2.用双重否定句严肃告诫。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虚词和双重否定句的妙处,感 受作者劝诫的智慧和严慈并济的深情。
(五)深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师小结,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成诵。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领悟作者劝诫智慧和深情 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经典名篇。
读准家书,读懂文意
2.读准句子的停顿节奏,读出古文的 韵味。
读准家书,读懂文意
(1)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夫/君子之行 夫/学须静也
读准家书,读懂文意
(2)读好对称句的节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读出文言的韵味
(2)读好对称句的节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安徽省第五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 参赛资料
语文
中学文科组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 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 ,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 时年五十四。
诫子 书
告诫、劝勉 儿子,指诸葛瞻 书信
诸葛亮
读准家书,读懂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力求读准字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
3、解释重点词语(温故知新1) 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
行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 ( 同行 ) 三人行 。《论语》十二章 ( 同行 )
夫君子之行(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夫 逝者如斯夫《论语》十二章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重点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温故知新2)
意与日去。 ( 岁月 ) 日 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正午)
❖ 3.诸淫葛慢亮不认能为振“奋淫精慢神”,“险险躁躁不”能将陶导冶致性怎情样, 将后随果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无用于 世悲守穷庐。
五、内容理解
1.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XXX致远
2.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即学习的最佳 境域是: 淡泊、XXX
3.诸葛亮认为淡泊、XXX有怎样的作用: 淡泊可以明志、XXX可以致远
三、重点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2)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无以成学。
( 增长才干 )
( 成绩学业 )
❖ 淫慢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放纵懈怠 )( 振奋精神 )( 轻薄浮躁 )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 疾行,指迅速逝去。)( 消失,逝去。) (于是,就。)
三、重点字词
意与日去( 消失 ) 去 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离开) 学 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 )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
四、翻译句子
夫君子之行, 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品行,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 修养身心,依靠俭朴勤俭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 无以
明志,非XXX无以 致远。
译文:不清心寡欲,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 己的志向坚定、明确,不安定清净,就没有什 么可以使自己实现远大目标。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0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0张PPT)
3.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探究主旨
本文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 根据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 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 躁”。表达 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愿望。
艺术特色
1 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简
2 正反论述,观点鲜明
3 骈散结合
4 感悟真挚
谢谢
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
《诫子书》
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夫 学 须 静 也,才 须 学 也,非 学 无 以 广 才,非 志 无 以 成 学。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年 与 时 驰, 意 与 日 去,遂 成 枯 落,多 不 接 世,悲 守 穷 庐,将 复 何 及!
精研细品
思考
一.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高》P56,T9 二.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高》P56,T10 三.“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
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高》P56,T11 四.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高》P56,
新课导入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 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 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 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 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 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 诗篇中,堪称绝唱。
诫子书
——诸葛亮
学习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重点) 二.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 藤菜, 有时只 喝一碗 稀饭, 偶尔招 待来访 的客人 ,甚至 要向邻 居借钱 ,实在 接济不 上了就 卖书。 傅斯年 一生最 好读书 藏书, 积蓄几 乎全部 用在买 书上, 非到万 不得已 ,是不 卖书的 。

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 更高的 阶段也 同样是 要走向 衰落和 灭亡的 。时史 前史的 研究就 是要揭 示史前 时代消 亡的原 因,由 于史料 的匮乏 ,史前 史的研 究还显 得很年 轻。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有学 问的诗 跟无学 之诗, 是完全 不同的 。有学 问的诗 ,味道 深远, 有学问 衬底, 故深。 所以陆 游讲, 功夫在 诗外, 主要是 学问。 学问的 累积如 何,决 定了诗 的基本 面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巩固练习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
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 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悲守/穷庐, • 将/复何及!
第三层层意
• 从反面强调,勤学刻苦, 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 之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设问思考
• 1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 要具备那几个条件?它们是什么关系?
条件一是立志; 条件二是学习;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三者关系;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 不可。 诸葛亮主张以学广才,志又是学习成才 的前提和基础,而学习有必须珍惜时间。

第15课《诫子书》(教学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学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 是: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乙文诸葛亮告诫儿 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 。
•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 铭,这两句话 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8)险躁则不能冶性( 就 )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
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
fú,句首 屏除杂念和干扰, 用来
发语词
宁静专一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
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
内心恬淡,不 慕名利
明确,坚定
到达 远大目标,
形作名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
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 1.解释下边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 (1)博闻强记(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 • (2)非学无以广才( 扩展 ) • (3)悲守穷庐( 屋子 ) • (4)又相天子( 辅佐 ) • (5)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在 ) • (6)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因为 ) • (7)夫君子之行
( 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 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 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 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 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 余城。
——《三国志·诸葛亮传》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诫子书》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 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言子瞻书》
静 以修身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 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 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 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
要求: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清节奏,缓急有致;
读出韵味,抑扬顿挫。
着那穷困的屋舍,

来得及
将复 何 及!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 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 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 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作精神,轻 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 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 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 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一课时
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 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歇后语: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年~234),字孔明,号卧龙,琅 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 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改革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 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 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学课件

二、读出节奏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句读:指文言文 中需要停顿的地 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XXX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译读课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才德的人
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XXX专一来修养身心, 以
三、译读课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学习必须XXX专一, 才干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析:只有心无旁骛,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
学问,只有明确自己的志向,学习才有目标,有了动力。
三、译读课文
振奋精神
修养性情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节俭来培养品德。
析 :只有内心XXX,方能自省自查;养成俭朴的习
惯,才不会耽于物质享受,随便浪费。
三、译读课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XXX无以致远。
不能
译:不能(做到)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
(做到)XXX专一就无法到达远大目标。
析:不受外界影响,不为名利所诱惑,才能明确内心
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放纵懈怠
轻薄浮躁
译: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
性情。
析: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害处,彰显“静”的价值。
三、译读课文
疾行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副词,又
译:年纪随同时光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写信内容。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诫子书》中的教育观念在今天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诫子书》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诫子书》,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评价诸葛亮的教育观念,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家训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诫子书》,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技巧,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举例解释:
-通过学习《诫子书》中的名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表达方式,为以后学习更高难度的文言文打下基础;
-通过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炼文章的主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提高语文素养。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3)将古代家训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举例解释: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教师应通过实例解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文章的论证技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们学习了《诫子书》这一章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家教理念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我觉得在讲解课文时,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句式、词汇等方面的知识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些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3)分析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古代家书的教诲意义;
(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举例:
-重点词汇、句型的学习与应用,如“静以修身”中的“静”字,表示内心宁静,是修身养性的前提;
-分析课文结构,如首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断句、注音、解释等阅读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基本内容、文言文阅读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其中的智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诫子书》中的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精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精品课件)

4.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本文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 德的基础。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因 此,修身养德时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 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
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 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 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 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 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庐,将复何及!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
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 地困守在陋室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句) 开篇提出观点。
第二层(第2、3、 阐 述 “ 静 ” 与 “ 学 习 ”“ 明
4句)
志”“成才”的关系。
放纵懈怠。淫, 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相对而言。险,轻薄。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振奋精神。 励,振奋
修养性情。 治,修养。
译文: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
养性情。
疾行,指 迅速逝去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 老志衰,没有用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新课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 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 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诫子书-知识点整理(讲课用,可打印)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发语词之:的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目的,来(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不,不能无以:没办法俄而:不久宁静:宁静专一致:到达明:明确、坚定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远:远大目标形作名译文:不能内心恬淡,就没有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来自学习。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增长,形作动志:立志,名词作动词成:成就。

译文: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成就学业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放纵懈怠慢:古今异义则:就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险:古今异义治性:修养性情译文: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年纪与:随,同驰:疾行,指迅速老去意:意志去:消失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7.遂成枯落,多不接世,遂:最终成:变成,成了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译文:最终成了年老志衰没有用处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8.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穷:简陋,破败将:将要复:又何:怎么译文:悲哀地坐守着简陋的屋子,悔恨又将怎么来得及!文言现象1、词类活用(3个):非学无以广才增长,形作动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大的目标,形作名非志无以成学立志;名词-动词2、古今异义(4):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环境安静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形容速度不快3.一词多义(6个):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以: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连词,因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作状日:意与日去日子,岁月夸父逐日太阳之:夫君子之行助词,的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曲肱而枕之代词,它,指胳膊曾子之妻之市动词,到学:夫学须静也学习,动词非志无以成学学业,名词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夫君子之行名词三人行动词主旨理解《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过度懈怠。

淫:过度。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赏析】(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 诫子书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 诫子书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 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名篇,主要内容是诸葛亮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文章通过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教育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珍惜时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诫子书》这样的名篇,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同时,激发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领悟文章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

2.难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哲理,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学习。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讲述诸葛亮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今天的课文《诫子书》。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

本课知识清单
音形识记
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淡泊(bó) 穷庐(lú) 励精(lì)
本课知识清单
古今异义
静以修身 (古义:修养身心;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 通过;险要) 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 费的时间长)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 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躁”加以对照,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重点解读
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 什么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XXX无以致远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重点解读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知孩子XXX的环境对学习大有益处,配合专注、平静的 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信天才论,他相信才干是学 习的结果。
你是否全心全意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绩?
重点解读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 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志”是成才的前提 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重点解读
第一课:XXX的力量 。 “静以修身”“ 非XXX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他忠告孩子,屏除杂念和干扰,XXX专一才能够修养身心, 到达远大目标。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 是有安宁的环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人生启示
立志
节俭

学习
惜时
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结构。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 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 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 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 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 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B.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躁”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C.在文中,作者是就学习和修身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D.文章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着重围绕一个“静”加以论述)
5.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 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 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 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 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 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 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此句应是从反面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希望他珍惜 时间,有所成就)
将复 何 及!
又 来得及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全文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 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 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而才干必须从学习得到,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 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 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 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15课《诫子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诫子书》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篇章背景:介绍作者诸葛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历史价值。
2.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课文解析:详细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词义、句式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基本内容、文言文的特点以及诸葛亮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并能够将课文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例:难点解析——
- “澹泊”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需解释其在文中的含义(指心境淡泊)。
-倒装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需解释其结构,并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2.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需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诸葛亮的思想内涵,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例:难点解析——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表达与沟通技巧。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中主动探索、深入研究。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4.主题思想: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教育学生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精读细研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精读细研
2.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 什么关系?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 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 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夫君子之行 今义:丈夫 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行动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非学无以广才
(3)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课堂检测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 诸葛亮 ,字 孔明 ,三国 时期的 政治家、军事家。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三顾茅庐 ,俗 语有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本文题目中,“诫”的 意思是告诫、劝勉,“书”的意思是 书信 。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 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 慢”“险躁”。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 的后代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 看吧。
15 诫子书
整体感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振奋精神。 励,振奋。
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淫, 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与上文 修养性情。 “宁静”相对而言。 治,修养。 险,轻薄。
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 长才干。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A.夫君/子之行 B.非学/无以广才 C.淫慢/则不能/励精 D.非淡泊/无以明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 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 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 项中,正确的节奏划分为“夫/君子之行”。
课堂检测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 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 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 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 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 不慎欤?”
zào
淡泊 险躁
suì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 【俭以养德】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宁静致远】 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
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 断句读方法归纳
根据语意断句读,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 工整)断句读,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勤学励志 修身养性 珍惜年华
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劝miǎn( 勉 ) 遂( suì ) 淫慢( yín ) 淡泊( bó ) 夫君子之行( fú ) 险zào( 躁 )
课堂检测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静以修身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 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 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 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
精读细研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 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 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 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 ”的基础上的美德。
精读细研 说一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写作特色
❷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
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 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 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板书设计
诫子书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课堂检测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的中心内容是: 周公告诫儿子伯禽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乙文的中心内容是: 诸葛亮告诫儿子诸葛瞻要立德、修身
拓展探究
诸葛亮的事迹
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长眠五丈原 草船借箭 借东风 火烧赤壁 诸葛亮巧收姜维 舌战群儒 智激周瑜 三气周瑜 增灶退兵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合作探究
2.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 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 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 无补。 示例二: “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大志,否则人 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大志向,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实社会中 充满了诱惑,我们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 短视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贵。它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 但对于后人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
写作特色
❶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
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 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 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 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庐,将复何及!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因为 ) ②又相天子( 辅佐 ) ③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在 ) ④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见闻广博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记“夫、淫、躁”等字的读音,熟记“淫慢、节俭” 等词语的字形,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
(重点)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 义。(重点)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 襄樊市襄阳区),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 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 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 “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兴十二年,与魏司 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 南)。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 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课堂检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译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 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 舍,又怎么来得及(重新修正,进而奋发)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