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导学案 (1)

合集下载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答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答案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1.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根本原因:不满足既得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挑起战争的是哪一列强?列举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时间:1856年10月;挑起战争:英国侵略行为: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又与英法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3.说出《天津条约》的内容。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自主学习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1. 《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英法侵略者又是怎么做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什么?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火烧圆明园,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2.英法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内容及影响?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自主学习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获利最大的是谁?沙俄共侵占中国多少领土?沙俄;150多万平方千米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分层导练] A组选择题1. 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D )A.“马神甫事件”B.因贩卖的鸦片被查禁、销毁C.“亚罗号事件”D.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2.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年……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2课卖炭翁 (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2课卖炭翁 (1)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3)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疏通诗意,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
3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 结合描写他们的具体语句,谈谈这些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两骑口称敕
2重点词语:
薪:柴辗:通“碾”,轧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叱:吆喝 直:通“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朗读。
(2)再读古诗,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指名学生再读古诗,师生评价。
1)诗中是如何描写卖炭翁的?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形象。(苦)
年龄: 翁
职业: 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 终南山
外貌: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衣着: 可怜身上衣正单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课标要求】1、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知识梳理】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英国权力结构示意图 美国权力结构示意图政治制度古希腊 有 参与国家管理的 因素,但各城邦的制度又千差万别雅典 的代表;最高权力机关是斯巴达 的代表;公民大会是 的最高权力机关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具有 特征罗马帝国 建立 制形成 政治公民都是 ,妇女、外邦人和 没有资格参与政治,受到剥削压迫政治制度中古初期 西欧 贵族君主制中古晚期 法国 君主制(以 的召开为标志)英国 君主制(14世纪中期)产生基础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影响文件 政治制度 英国《 》 制( 至上) 美国《 》 联邦共和制———联邦制¸ 与制衡¸总统制 法国 《第三共和国宪法》 曲折建立议会 制班级:姓名:学号:得分:一、选择题1.在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

一般官员由民众法庭审查,执政官除由法庭审查外,还要接受议事会的审查。

官员任职期满,由公民大会进行政绩审查,发现有危害国家、受贿和其他违法行为者,都要受到惩罚。

这说明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公民对公职人员有严格监督权C.民众法庭与公民大会相互制约 D.雅典城邦的法律体系臻于完善2.有学者指出,公元前 5 世纪中期,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人掷出骰子的某个点数的概率都要大。

雅典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

这说明A.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 B.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C.直接民主的弊端逐渐显现 D.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3.苏格拉底说:“神特意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它就好像一匹良种马,由于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需要某些虻子的刺激来使它活跃起来。

《第2课_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导学案

《第2课_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导学案

《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经济方面、政治方面)2、了解苏联的建设成就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严重弊端【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我的自学】学生自学教材,标划课本内容列宁时期------(一)实施新经济政策(背景、时间、内容、意义)(二)成立苏联(时间、成员国)斯大林时期-----(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时间、目的、重点、计划)(二)农业集体化(时间目的)(三)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评价)【我的自查】学生自测学习成果(运用比较法填写空白处,请在填写过程中体会比较法的功效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合作探究】(1)假如可以在时间隧道任意穿梭,你想在1861年、1918年、1923年、1992年给俄国的朋友写信,你如何书写这个国家的名称呢?(2)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你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拓展延伸】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两则材料中所说的拐杖和思路是指哪一经济政策?(2)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材料二所说的苏联模式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邓小平借鉴列宁的思路,对我们僵化的经济政策做出了什么重大调整?(5)通过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能得到哪些启示?【达标测试】1、列宁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下列史实和他有关的是①十月革命②新经济政策③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④第二次世界大战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农民伊凡将自己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导学案( 含答案)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导学案( 含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掌握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难点:分析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异同三、自主学习(一)俄国的起源与发展1.俄罗斯人的祖先是的一支。

2.9世纪晚期建立。

3.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征服。

4.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崛起,到16世纪初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5. 执政时期采用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二)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落后面貌,实现。

3.时间:4.人物:5、内容: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提拔人才③经济:鼓励兴办,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文化:推行,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创办报纸。

⑤提倡西方的与。

6.影响:积极:①俄国的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的进程;消极: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社会的发展障碍。

7.性质:一场性质的改革(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三)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1.原因:(1)根本原因: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直接原因:克里木半岛战争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

2.时间:3.人物:4.目的:5.内容:①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必须用钱,价钱比当时地价还高。

(实质:是对农民一次无情的掠夺)6.性质: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

(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7.影响:积极:①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改革废除了,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消极:③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导学案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导学案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Ⅰ、课程标准1.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2.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Ⅱ、目标素养1.通过对古代文明的扩展的学习,认识到战争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方式,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2.了解古代早期帝国建立和发展的史实,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3.通过对古代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到古代文明的交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时空观念。

Ⅲ、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古代各帝国带来的区域性影响;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2.难点:认识古代各帝国带来的区域性影响;树立正确的文明交流观。

Ⅳ、知识概览Ⅴ、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一、古代文明的扩展1.因素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复杂的社会组织;④高山深谷的阻隔;⑤复杂的管理系统2.概况【知识归纳】古代希腊文明的扩展①扩展方式:以移民方式向地中海、黑海周边殖民扩展。

②扩展条件: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③扩展原因:古希腊自然地理和工商业为主的经济需求;城邦小国寡民,资源少,人口过剩;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

④殖民范围: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⑤特点:沿海岸线建城邦,呈线状分布。

【思考点1】古代希腊海外殖民扩张是为了建立霸权吗?其是否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提示:古代希腊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并非为了争夺霸权,也并未建立疆域辽阔的帝国,而是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合作探究】古希腊殖民扩张及其产生的影响材料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

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

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

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

第2课 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导学案

第2课 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导学案

第二课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
一、学习目标
1认同民法典为我们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保障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财产,鼓励发明创造,激励人们创业创新
2.理解法律规定财产权的作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3.自觉学民法用民法,保障自己的合法财产权益,不侵犯他人物权;懂得维护物权的途径,积极参与创业创新
二、教学指导与检测
1.(A层)下列不属于知识产权范围的是( )
A.抵押权
B.著作权
C.专利权
D.商标权
2.(A层)韦某研发设计出一款外形独特、造型新颖的新笔,并于当年取得了该款笔的专利权。

这款笔投放市场后热销,然而,好景不长,韦某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款与他的设计几乎一样的笔,并低价在市场上推销,影响其生意。

于是,韦某将生产“山寨”笔的竞争企业告上法庭。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实用新型专利权②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外观设计专利权
③原告这项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10年④原告这项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20年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A层)刀郎起诉某歌星未经授权,多次在各地商业演出中,频繁演唱刀郎原创作品,要求某歌星停止对刀郎原创作品的侵权行为,并要求赔偿10万元。

这表明( )
①民事权利的实现需要人们通过合法手段主动维护②作为精神产品的音乐不宜用于商业用途
③音乐著作权只能由著作权人自己行使④音乐作品的表演权受法律保护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老舍预习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老舍原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

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

是语言大师,被誉为“______________”。

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二、字词积累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识记字音和字形。

1.给加点的字和多音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水藻.()贮.xù()澄.清()毯.()jì()xiāng()看.护()伦敦.()()济济一堂()更换济更()救济()更加2.解释下列词语。

贮蓄_______________ 安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澄清_______________ 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秀气_______________ 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见疑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所描绘的这些美景可归纳为哪几幅画面?请你为这几幅画拟写一个标题。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你认为拟人的作用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同步导学案:第2课第1框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同步导学案:第2课第1框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的含义。

理解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重点+难点)明确选举方式选择的依据。

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重点) 认同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政治认同)正确分析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缺点,正确理解影响选举方式的因素。

(科学精神)依法参与选举,理性思考、审慎投票。

(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一、民主选举面面观教材“探究问题1”提示 (1)镜头一是直接选举,镜头二是差额选举。

二者的相同点:都进行投票选举,都表达了选民的意愿,都是民主选举的方式。

(2)直接选举能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但是,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直接选举。

在差额选举中,确定的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差额选举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候选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但可能出现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3)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之一,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真正体现国家主人翁的地位。

公民应正确行使选举权,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1.选举方式的多样性(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从选民角度看)①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

它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②间接选举:是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选举方式。

它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教材“探究问题2”提示直接选举的优点: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直接选举的局限性: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选举成本较高。

间接选举的优点: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便于组织,选举成本低。

间接选举的局限性:无法保障每个选民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从被选举者角度看)①等额选举:是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

第2课抗美援朝 导学案(含答案)

第2课抗美援朝  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2课抗美援朝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抗美援朝、黄继光、邱少云自主学习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背景(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2)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____________。

(3)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目的:____________、保家卫国。

3.时间:________年10月。

4.军队名称:________________。

5.司令员:____________。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1.战斗英雄(1)黄继光:在____________战役的一次战斗中,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邱少云:在夺取敌人的一个高地时,为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2.革命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

3.战争结果:________年________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突破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材料二“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回忆录材料三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列强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彭德怀(1)材料一中“战争”是针对哪个国家发起的?我国为什么要参加这场战争?参加这场战争的中国部队的名称是什么?(2)材料二中“停战协定”指的是什么?(3)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说出其中的两个代表的名字。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导学案1(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导学案1(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导学案【学习目标】1、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2、通过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及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导致农耕生活产生差异的原因【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2.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知识链接】尖底瓶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

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

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

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溢出。

【学习过程】A级一、温故知新1、目前所知我国生存最早的是万年前的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人。

2、北京人过着和生活;使用石器;懂得使用,还会。

3、山顶洞人距今,生活在流域。

B级二、自主学习,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三、合作探究B级1、观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模型图,看一看它们在房屋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议一议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浏览教材P6~9页,在课本上标出下表中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表格。

活动二:阅读教材,探究农耕生活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1)对比教材P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P9《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2)教材P10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教材P11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如果不知道答案,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呢?)(3)教材P11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活动三:回顾教材,比较原始居民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检测反馈】()1.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A.中国 B.印度 C.埃及 D.古巴比伦()2.代表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3.右图最有可能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4.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5.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为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巩固提升〗()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2.观察原始社会房屋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Ⅰ中的原始居民生活在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2)图II中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A.水稻 B.粟 C.玉米 D.高粱()(3)造成左图和右图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劳动工具B.饮食习惯C. 劳动技术D. 自然环境()3.下列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共同点,其中表述错误..的是A.都过定居生活 B.都使用磨制石器C.都会制造陶器 D.都以粟为主要农作物参考答案活动二(1)答:①河姆渡居民房屋是干栏式的,可以通风防潮;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的。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及答案

《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I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

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

这甘愿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回荡,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干“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少有的优秀知识分子一闻一多先生。

让我们从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典籍(j D慷慨(kdngkai)迭(diQ)起赫(hP)然淋漓(linli)目不窥(kui)园兀兀(wu)穷年沥(li)尽心血无暇(xid)及此迥(ji&ng)乎不同仰之弥(mi)高锲(qiP)而不舍炯炯(ji&ng)目光2.解释下面的词语。

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锲而不舍:锲:亥【」;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

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

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作者链接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

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诸侯纷争与变发运动导学案学校年级课题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型课时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学习目标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一、列国纷争基础认知1.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2.春秋(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2)开始标志:_______东迁(3)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这些诸侯国的君主统称为“____________”。

3.战国(1)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开始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_________”。

4.东周灭亡: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公元前______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思考1:这三幅图反映出从春秋到战国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二、华夏认同基础认知时期关系春秋周边民族在与中原各国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观念战国(1)戎狄蛮夷(2)华夏族三、经济发展基础认知1.农业①冶铁技术的出现,_______农具广泛使用,_____得到推广。

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________、_______、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2.工商业(1)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________________(2)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成为联盟首领。

春秋战。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济南冬日话妙境温晴深处是温情——《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梳理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情感。

4.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1.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2.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情感。

【学习任务群】任务一:汉字英雄大比拼任务二:老舍先生知多少任务三:为济南的冬天选标志词任务四:为济南的冬天选景点任务五:为济南的冬天作宣传任务六:以声绘景制作短视频任务七:冬天的济南大揭秘【学习过程】济南市政府准备拍摄一期“济南冬日印象”宣传活动纪录片,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其重要参考,请同学们参与完成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汉字英雄大比拼为了提高市民“济南冬日印象”宣传活动参与度,济南市政府特设立“汉字英雄大比拼”环节,闯关成功,奖励大明湖门票一张。

请同学们参与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地毯.()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伦敦.()看.护()水藻.()一髻.儿()镶嵌..()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晴朗无云。

()(2)温暖晴朗。

()(3)假如。

()(4)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5)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6)文中指水清澈见底。

()(7)形容蓝得发亮。

()★任务二:老舍先生知多少为了提高市民“济南冬日印象”宣传活动参与度,济南市政府还设立了“老舍先生知多少”环节,闯关成功,奖励趵突泉公园门票一张。

请同学们参与闯关。

1.老舍(1899-1966),原名,字,北京人,满族,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获“”的称号。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 诗两首 雨巷》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 诗两首 雨巷》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导学案一、【明确任务,确立目标】知1、了解中国新诗的特点。

2、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3、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师生合作,攻克目标】知、会、实一、知识准备(结合优化学案积累准备,教师补充。

)1、作者介绍:戴望舒,生于1905年,1950年在北京病逝;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创作现代诗歌; 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主要作品还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孤寂的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2、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

本诗是作者的成名作,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3、文体知识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二、预习自测1、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凄婉()颓圮()2、解释下列词语。

彷徨()彳亍()太息()惆怅()颓圮()迷茫()三、整体感知反复吟咏,思考该用怎样的情感和语气朗读这首诗,给全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抗美援朝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抗美援朝  导学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2课抗美援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简单过程,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及其意义,能说出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人民军队是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法宝,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既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安全和独立,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也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的过程;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朝鲜战争的必要性和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4第2课 雷雨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2课   雷雨  导学案(含答案)

第2课雷雨导学案(第一课时)【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曹禺和他的《雷雨》,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

2.把握《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与建议: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文本理解内容。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一、曹禺和《雷雨》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多幕话剧《雷雨》,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其作品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二、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曹禺.()汗涔涔..()奄.()奄一息沉吟.()本分.()江堤.()昧.()心半晌.()弥.()补勾当..()2.字形辨识烦zào 干zào 无xī恩cìdì听 dì造惊è上è yù热袖jīn kuāng 正3. 近义词辨析谛听倾听委屈委曲指使支使§文本精要探究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全剧的剧情,完成下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距今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

2.、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3.生活流域: 江流域。

4.时间:距今年左右。

5.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住的房屋主要是式建筑,有最早的木构水井。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会运用雕刻等技术。

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6.河姆渡人的生产特征:主要农作物是。

农业工具以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7.生活流域:远古时期的流域。

8.时间:距今约年。

9.半坡人的生活特征:住圆形房屋;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还有少量的乐器,如。

10.半坡人的生产特征:使用石器,还制造、器等生产工具;农业主要种植;;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

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

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

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

大约在距今1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分层演练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说法正确的是①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②长江中下游的先民栽培的农作物是粟③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中国④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标( )
①农作物的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聚落④磨制工具的发展⑤城市出现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知识点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3.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

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4.假如你生活在距今7 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你不会遇到的情况是(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用陶器装粮食
知识点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5.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

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

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6. 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子
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7.假如你生活在六千年前的半坡村,下列关于你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你可以吃到从长江里捕来的鱼
B.你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稻米饭
C.你会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
D.你会制造彩陶、使用磨制石器
综合演练提升能力
8.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择洞而居到半坡、河姆渡人的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人们居住条件改变中起决定因素的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种植技术的发展
C.建筑技术的进步
D.饲养水平的提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材料二如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 远古居民居住在什么地方?请你想一想,除此以外,他们还会住在什么?
答:住在木巢里。

还居住在山洞里。

(2)材料二中图1反映的是哪个远古居民的房屋样式?请你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一下这样的房屋结构有什么好处。

答:河姆渡原始居民。

好处:①由于河姆渡聚落地处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这种房屋结构利于通风、防潮、防止禽兽和虫蛇;②还可以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3)居住在材料二中的居民在生活方面比材料一中的远古人类有哪些进步?
答:这一时期的原始居民,已经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建造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会种植农作物,并饲养家畜。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
“古之人,借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一《白虎通》
(1)这段古文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答:这段古文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生产的情况。

(2)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
答: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3)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答: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
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4)决定南北种植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自然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