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6efa14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7.png)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2.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学术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乡土中国》选定章节的阅读任务。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下一部分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下一部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继续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42435b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4.png)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对社会学学科研究内容及方法有基本了解;2. 掌握《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两章论述内容;3. 具备阅读《乡土中国》全书及相关学术论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论文出发全面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格局难点: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认知《乡土中国》文本【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乡土中国》文本内容:后记一、导入费孝通与社会学•介绍作者费孝通(着重于求学经历与社会学科建设)(后记第一部分的梳理罗列)•表明费孝通与社会学的紧密关联•指出《乡土中国》一书的学科属性、研究范式•解释课时标题——为什么需要“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二、社会学的范围•提问学生对社会学的印象,谈谈他们目前认知里社会学需要研究什么?•通过照片展示社会现象(指出“反身性”的社会学思考)•罗列热点的社会学研究话题•转折-回到后记第二部分开头,“剩余社会学”的尴尬处境三、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提出社会学有其学科特殊的研究,这个特殊性需要通过学科的核心问题已经呈现,即回应“二”中转折提及的“剩余”尴尬•播放《脱口秀大会》第二季关于996与科技进步的单口喜剧片段•指出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对于“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讨论•回应经济学、政治学,对比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关于“人性与社会秩序”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学家的不同,进而进一步指出社会学的特性所在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指出后记文本中提到的“边缘科学”(交叉学科)的定位,即和经济、政治、生物、地理、机械等学科的紧密关系•对应“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讨论,讲解后记文本中提到的两层研究•指出田野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延伸:通过对照社会学研究与文学文本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达,指出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以社会学家严飞对上海郊区有关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与歌手李健的歌诗作品《迷雾》为例)五、社会学与人类学•简述两个学科的学科发展史•点明有关“自我”的社会学与有关“他者”的人类学•启发学生,“乡土中国”对费孝通而言是“自我”还是“他者”,对2020的高中生而言又是如何六、社会学的学科价值观(社会学是否负责解决社会问题?)•介绍韦伯与马克思的不同观点•指出费孝通一代五四传统的学人的价值观•向学生提出问题:《乡土中国》是否解决了中国社会的问题?七、总结与读书方法•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社会学的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学科范畴、价值观•以完成的思维导图为尺度,面对《乡土中国》的正文,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读书方法指导(对文本之外的社会语境进行了解,如时代背景、学科背景、作者态度等等)(以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为理论,可举例说明)八、延伸阅读与介绍•古典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齐美尔、滕尼斯•费孝通同时代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学科奠基人):吴文藻(冰心丈夫)、林耀华、翟同祖、潘光旦•中国当代知名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李银河、项飚、钟敬文•当下中国大学体系下的社会学教育第三课时无法被城市征服的习惯《乡土中国》文本内容:乡土本色一、导入•回顾社会学学科的思维导图•指出从学科到具体论文的对应关系(社会学的价值观-费孝通的价值观;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从“中国人与乡土社会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引出第一章标题“乡土本色”二、文本梳理•课堂阅读+思维导图讲解三、投入分析•以五条人纪录短片《立足世界放眼海丰》为分析对象,“乡土本色”思维导图为理论,在纪录片中找到五条人的乡土经验(纪录片细节与思维导图的分支相匹配)第四课时差序格局《乡土中国》文本内容:差序格局一、“私”的问题•学生课堂阅读相关文段•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私”•提问学生如何解决(学生当然解决不了)•指出“私”首先是事实,评判将其界定为“问题”,指出研究问题首先要中观、客观,放下偏见和预设才能真正放下解决问题的途径二、团体格局•学生课堂阅读相关文段•找出“捆柴”的比喻与明确的家庭这个特征•指出对比论证的写作策略,先写简单、明了的对照组,以此来比较论述复杂的重点研究对象•以“捆柴”和家庭为两个关键词,继续阅读文本,找出乡土社会中与之成对照关系的特征三、差序格局•梳理差序格局的特征•抓住同心圆的图式,讲解“差序”•呈现“差序”的准确界定•突出讲解自我主义第五课时:礼治秩序对应《乡土中国》文本内容:礼治秩序一、统治的概念及各种具体的形式•学生课堂阅读本章开头•找出文本中提及了各种统治方式•归纳统治的基本概念•指出统治阶级的存在与意识形态的要求二、礼治社会•课堂内文本细读“礼治”的部分•找出“礼治社会”的三个特征•总结“礼治社会”的核心与运行方式三、礼治与法治•礼治与法治开展对比•提问学生会选择礼治还是法治(学生多数必然选择法治)•以“素媛案”为材料,指出法治之漏洞•总结对礼治与法治的态度,祛除偏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ebcc7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1.png)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家族结构、传统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农村社会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与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书中所讲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各种情况和问题;2. 分析作者通过个案分析和文献研究所呈现的中国农村社会状况;3. 思考如何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改革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1. 《乡土中国》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农村社会的家族结构与传统文化;3. 农村劳动与生产方式;4. 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5. 农村教育与文化问题;6. 农村生活与环境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安排学生预习和课堂阅读,通过指定的阅读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同时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 问题导向教学法:启发学生发问,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书中所描述的情况有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来引起学生对农村社会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2. 阅读导学:讲解书中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并分析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重点问题。
3. 课堂阅读: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指定的阅读任务,老师可以根据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想法。
4. 知识讲解:老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着重讲解和分析其中的重要案例和有关数据,引导学生理解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
5. 问题探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思考,启发他们对农村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或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家或课余时间继续深入阅读和思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be3f96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3.png)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村生活和文化,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传统宗族制度、农耕文化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关心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导入与文本背景介绍1. 利用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乡土中国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出版背景、内容概要等,为学生进入全书阅读做好铺垫。
第二课:第一章阅读与讨论1.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第一章的内容,理解和把握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描绘和分析。
2. 分组讨论,探讨第一章中出现的乡土社会情景、乡土文化特点等,引导学生开展思想碰撞和交流。
第五课:整本书阅读与展示1. 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和把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学生进行书评或展示,表达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碰撞,展示学生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思考。
第六课:乡土社会考察1. 导师与学生一同走入乡村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2. 学生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内容,对当地的乡土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撰写实地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
第七课:乡土文化展示1. 学生整理和准备乡土文化展示活动,展示乡土社会的民俗、风土人情等。
2. 学生向校内师生展示乡土文化,引导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中国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碰撞,丰富学生的思维和认知。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c6fe6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1.png)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https://img.taocdn.com/s3/m/f7b43d7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e.png)
《乡土中国》先导课一、导入解题:《乡土中国》的英译版书名为《From the Soil——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费孝通先生译),后半部分意为中国的基层社会,前半部分说明了中国基层社会最大的特点——从泥土中来。
因此《乡土中国》书名的含义:从泥土中来,构成了中国的基层社会。
同学们处在青春洋溢的年纪,但终有一天会踏入社会。
对于中国的社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大家都会产生一定的疑问与看法。
因此在本阶段,阅读《乡土中国》能够帮助同学们走进中国的基层社会,了解当下所生活的社会。
二、从乡土中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和泥土息息相关。
中国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女娲“抟土造人”。
神话自然是虚构的,但是这则神话却也能深刻地反映出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中国人和泥土是息息相关的,是“泥土”滋养了中国社会。
西方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丢卡利翁抛石再造人类。
他与妻子将石头往脑后抛去,每扔出一个石头,石头便化为一个人。
明确:对于一个航海民族来说,石头所代表的坚毅、勇敢是更为重要的品质。
而在中国神话中,泥土的滋养以及泥土对民族性格的塑造会更为重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更是一部家族、家庭史,把握农村社会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
因此,《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所有的社会现象,如果究其根源,都来源于泥土、乡土,也就是所谓的“土气”。
从古至今,关于泥土的崇拜与信仰比比皆是。
举例:重耳流亡列国、臧克家诗歌、中国人各处种菜、亲属间的称谓、《白鹿原》中族长的权力三、本书简介费孝通可谓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社会学家。
留美回国后,他借助美国的“社会分析法”分析中国的社会。
《乡土中国》便来源于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他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180d11524de518974b7db0.png)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一:导读指导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总结研读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五部阅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现象1.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⑴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
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⑵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3224d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9.png)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说明本单元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指导和单元学习任务,阅读《乡土中国》,力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要理解书本的核心概念(乡土、家族、差序格局等)、重要观点(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具体系)和学术思想(用西方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现象,从而建构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分析身为中国人的基因密码,认识当代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的文化承续与因果联系,建构自身的阅读积淀。
二、单元学习目标1.运用三读法(浏览、跳读、精读)、圈点勾画,做出全书内容提要,坚持每天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运用思维导图法等方法,理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探究费孝通学术体系的建构与表达。
3.运用联系比较等方法,评价《乡土中国》主要学术思想,并能够运用学术观点质疑或解决生活现象。
4.运用评价量表,反思阅读习惯,学会分享交流阅读经验。
课段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课时安排导读整体感知阅读方法1课时精读第1-3章概括主要内容阐释重要观点解释关键概念解释文化现象4课时第4-7章第8-11章第12-14章研读联系拓展文化比较、实际运用3课时评价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综合评价1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范围〕:浏览全书,精读重看序言、后记、目录。
〔课前学习〕请在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选项,帮助完善思维导图,或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画出整本书思维导图。
血缘和地缘 B.礼治秩序 C.乡土本色 D.家族①②③④。
〔课堂学习〕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学会写旁批。
明确:聚焦高频词、核心概念、特殊现象活动二:学会思维导图,理解关键概念明确:思维导图三要素1主题——确定中心词2关键词——延伸分论点3层次——运用色彩线条图像大小等填补细节,直观深刻删减法:保留段落主干,删除枝节信息。
活动三:概括全书内容,学会文段写作明确:《乡土中国》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试图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呈现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2c6857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11.png)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有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能缺乏阅读兴趣,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尤为关键。
2.通过对序言、后记和目录等内容的浏览、精读、品读,激发阅读兴趣,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3.学习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4.做好本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规划。
教学目标1.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
3.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评价目标能从《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写作缘起、研究方法、写书目的以及书的作用和意义等多方面作出较完整的概括介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所在。
教学难点:学会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教法学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预习案。
2.教师上课用PPT课件。
3.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故乡是什么?是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化在血脉中的感情。
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讲授新课】活动一:阅读“序言”“后记”,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1.《乡土中国》是一本的书。
请用两三个短语或短句概括其特点。
2.从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费孝通先生。
(简要分析)学生先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然后小组派代表作交流。
教师归纳整合。
教师预设:(1)书的内容(构成):①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②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③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4a445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4.png)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篇一读理论性比较强的书籍时,我们常常会感觉文字只是从我们眼前一掠而过了,并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脑海。
所以读完之后,脑中还会感觉空无一物。
如何借助批读来深入我们对此学术专著的理解,是本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上一堂课我们讲过了批注的分类,同时带领大家为“差序格局”这一主题做了批注,通过批注为差序格局下了定义。
我们梳理一下我们在为“差序格局”定义时经过的思维路径(如下图):画出这样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每一个章节的内容,这也是在批读中使用整理归纳法得到的成果。
下面介绍几种用批注促理解的思维方法:一、整理归纳法根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每个章节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和每一页提出的问题,勾画跟核心概念相关的信息,并以批注序号的形式梳理其特性,同时要理解作者所举的例子和所打的比方背后要说明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
所有信息搜集完成并筛选组合后,在该章节的最前面写下核心概念的定义。
二、理论演绎法看到一句理论性非常强的话,不要紧张,可以在这句话框架下借由举例帮助自己理解。
比如,P59,原文:“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你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
”批注:宜家里面直接躺在展示大床上睡着的人,说不定觉得自己是为了家里奔波才那么累的,该睡个好觉!也可以用图像来帮助自己理解,差序格局的水波纹图,就是一个好方法。
三、联系迁移法将读到的内容与自己以前的经验相联系,无论是与以往的经验相同还是相悖,都能激发思考,促进我们对该著作更深刻的理解。
如,P56,原文:“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联系迁移后,想到郭德纲相声里的话:“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至亲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弄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亲朋。
”中国人所谓世态炎凉,尽在于此。
这也是典型的感想型批注。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https://img.taocdn.com/s3/m/36b682b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d.png)
费孝通致力于发展我国社会学,志在富民,具有民族责任感。
教师小结:在新时代,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此基础上,纸上谈兵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提议我们组建虞城下乡考察团,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现代的乡村,与《乡土中国》里的乡村进行对比,思考探究《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研究的意义,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得了解家乡的生活现状,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鲁迅《祝福》
废名《竹林的故事》
沈从文《边城》
1,乡民们,包括祥林嫂思想受到礼教的禁锢,有愚昧的一方面。
——农村的乡土性。
2,在鲁镇,祥林嫂的不幸人尽皆知。
——人空关系不流动。
3,卫老婆子介绍祥林嫂回鲁家做工;鲁镇上的人都对祥林嫂态度趋同,。
——熟人社会
1,老程和女儿三姑娘都以种菜打鱼为生。
——依靠土地和周边的资源生活,是乡土性的体现。
接下来就让我们展示一些小组的初读成果吧。
二、 创设任务,讨论交流
任务一、初读汇报,整理《乡土本色》一章中的现象及其成因,并理清概念。
按小组交流初读《乡土中国》第一章的成果。
寻找现象
分析成因
理清概念
A,乡下人正在勤奋地种地
B,在乡村的某些地方供奉着土地神
C,远行之人带走家乡的一捧土
D,人人都说着方言,语言代代流传
3,叶落归根,安土重迁的现象在当今依旧存在。——基于乡土性产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精神。
导致的结果:
乡村与城市的交融越来越多,城市的边缘越来越扩张。
文化多元
凝聚力可能会降低
1,旧时农村大家靠同一片土地吃饭,彼此间合作交流很多,彼此也十分信任,在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找熟人帮忙。
——乡土性使得彼此熟悉,彼此信任。
任务三、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共三篇)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共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1d57c6a2161479171128f2.png)
第五单元整本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措,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乡土中国》。
从传统农村人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2.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1.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费孝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根据平时阅读积累总结阅读整本著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二、作者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 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
1981 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
1988 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
1993 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002d0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1f.png)
《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整本书。
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了解本书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2.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用思维导图整体内容提要,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
3.学习写作读书笔记。
4.引导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以真诚的爱意去守护我们的乡土中国。
【教学重点】用思维导图整体内容提要,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
【教学难点】总结表达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或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民不仅靠着土地生活,连思想精神也是根植于土地,根植于乡土。
有这么一句话:不懂乡土中国,你就不懂中国,不懂得是什么让我们的文明延续了5000年。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费孝通,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等职。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2.了解《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2202a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9.png)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描写而著称,对于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乡土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一份关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思想,掌握其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通过阅读《乡土中国》,深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4.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促进其心灵的成长和个性的独立。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第一阶段:认识鲁迅和《乡土中国》(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资料、图书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他们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思想。
第二课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学《乡土中国》的内容和作者,包括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并对乡土社会进行讨论交流,以便为后面的阅读和讨论做好准备。
2.第二阶段:逐章阅读与讨论(6课时)第三至第八课时:安排学生自主阅读《乡土中国》,每节课安排一到两章的内容,并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并展开对乡土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第九课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并就《乡土中国》的主题和文学价值进行总结和评价。
第十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的总结发言,就自己的读书体会和认识进行分享,鼓励他们对乡土社会和现实问题进行反思,并展望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改革。
4.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和个人总结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视频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首先要落在“读”上。
读是出发点,也是归结点。
其次还要落在“整”上。
整本书的教学是一个系列,一堂课是否有效,需要放在整个教学序列中去考察。
此外,一堂课是不是有“整”的意识也很重要,不能纠缠于具体问题,要抓大放小,最好能在读透全书的基础上有所生发。
按教材规定,《乡土中国》的单元学习任务如下:(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4)拓展阅读,知人论世。
为了落实这些任务,笔者设计了整个单元8课时的学习流程:原著理解(第1—6课时)—理论应用(第7课时)—扩展研究(第8课时)。
原著理解部分,预先在暑假作业中布置阅读并写读后感,开学后又布置再次阅读。
第1—2课时,介绍费孝通其人其书,读《序》和《后记》,示范解读其中一节。
这样就能落实知人论世的学习任务,又能指导学生抓住核心概念,教给阅读学术性文本的方法。
要点是抓学术文章的关键词,每篇3—5个,不能多,一多头绪就乱,在有限的课时里面根本无法落实。
之后进行小组活动,各自负责不同篇目,课下研讨。
第3—5课时,由学生进行小组报告,教师点评,落实单元任务(1)。
第6课时,分析整本书的构架以及各篇的关联,落实单元任务(2)。
理论应用部分是第7课时,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学以致用,落实单元任务(3)。
扩展研究部分,是对课堂和作业中生成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深化对原书的认识。
落实单元任务(1)和(4)。
案例分析教学穿插在整个过程中。
每一篇的小组报告及教师点评中,都可以联系现实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书中的核心概念。
进行案例分析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及可生发性,方便关联书中核心概念,能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二是切忌喧宾夺主,脱离原著文本分析案例。
基于以上原则,笔者以电影《秋菊打官司》的部分内容为案例,设计了第7课时。
课堂教学实践情况如下:教学设计及实践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
(二)提出并研讨《乡土中国》中未充分讨论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一)回顾文本简单回顾各篇的关键词。
教师示范,几句话概括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然后请学生快速回顾各篇内容,再简单总结全书的整体结构。
(二)案例分析1.提出案例,PPT展示故事梗概。
2.分析村主任打人事件中,双方的是非对错。
(1)联系《无讼》,分析“理”与“礼”不同,法理社会是“合法违法”,而礼俗社会是“是非”,以及情理。
(2)联系《家族》,乡村社会是父系小家族,重男轻女,村主任有四个女儿没儿子,庆来骂他断子绝孙,是严重的侮辱,所以他要踢伤庆来。
扩展讨论:重男轻女,是劳动力问题,更是宗教文化性质的,与祭祀相关。
“香火”意味着祭祀。
提示学生可以扩展阅读费孝通《江村经济》第三章,里面专门有一节讲这一问题。
3.分析村主任权力的性质。
联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可知村主任兼有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还有长老权力的惯性残留。
4.分析礼治社会中冲突的解决方法。
(1)李公安的调解,是按礼还是按法?礼法兼用,以礼为主。
他自己买点心,假装是村主任买的,送给秋菊,试图维护双方的面子。
这解释了《无讼》一篇中的调解方法。
(2)扩展讨论:面子是什么?按《名实的分离》一篇中的说法,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
村主任不批地,说有文件,秋菊要文件看,这是不信任,不给面子。
如果心中明明怀疑没有文件,表面上还是尊重村主任权威,村主任说有就当是有,这才是“表面的无违”,就是“给面子”。
秋菊要的说法是什么?是赔礼道歉,也跟面子有关。
村主任内心不服,还是同意按李公安的调解给钱,这是给李公安面子。
秋菊难产,庆来叫不来在别村演戏看戏的村民,村主任能叫来,因为村主任面子大。
秋菊抱着刚满月的孩子亲自去请村主任喝满月酒,这是给村主任面子。
(3)秋菊和村主任和解了吗?这次冲突以人情平衡的方式解决了。
《血缘与地缘》一篇指出“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互相地拖欠着未还的人情”。
解决冲突的方法,可以靠复仇,也可以靠对方的施恩。
按照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滋贺秀三的说法,传统中国人的诉讼所要维持的是一种“常识性的正义衡平感觉”(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4)扩展讨论:村主任回来后会怎样?这一部分可以讨论村主任是否还能有威信继续开展工作,村主任是否又因此与秋菊一家结怨等。
也可以布置为课后思考题。
5.乡土社会未来的方向。
在秋菊与村主任已经和解的情况下,警车开来带走了村主任,那么法律的介入是不是多余的?法律的介入呈现了礼治与法治的冲突,但是法律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介入并非多余。
有的小组之前在报告中提出,乡土社会将由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一。
费孝通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是看重本民族文化个性的。
但是未来怎样,需要时间来证明。
(三)结语这节课我们用《乡土中国》中的概念进行案例分析,并且对费孝通没有展开的一些概念进行了扩展研究,但是乡土社会是极其复杂的。
我读《平凡的世界》,主角孙少平有句话,说农村的社会“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深觉认同。
乡村是非常复杂的,费孝通的14篇文章也只是14个侧面,我们虽然对费孝通文中没有展开的几个概念又进行了扩展性探讨,但是仍旧是窥豹一斑。
(四)布置作业1.对课上提出的一些概念比如男尊女卑、面子、人情进行探讨,写一篇小论文。
2.模仿《乡土中国》,试写一节《城市中国》或《城市上海》《里弄上海》。
作业的反馈放在第8课时中处理。
附学生作业片段:上海人“不响”的本领也许是在石库门的拥挤中习得的。
极强的流动性减少了地方文化对人的牵扯,反而使这个小县城被异乡文化一次次冲刷,个体数量的增加使得人口密度极大,西洋和中式的混合建筑——石库门,应运而生。
这份拥挤并没有血缘使之合理化、纳入可以忍受的范畴,生活中无数的摩擦和碰撞之下,我们能做的只有将最有可能起冲突的、公的领域不断缩小,个人管个人的利益。
集体被切成了小小的一块一块,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的波纹也在被压缩。
精细到了什么程度?石库门里的水表,精准到了每一个洗手台,自家的只管自家的跳,这是北方人无法想象的“细致”,却也是他们无法想象的“见外”。
我们尽量不亏欠他人,人情在商业社会里不再是维持关系的麻绳,每个人心中的那杆秤要求我们“拎得清”,要想想做出每个决定,说每句话“划不划得来”,“不响”也就成了我们在动荡中站稳脚跟的屏障。
热闹的石库门内,是无处不在的界限感;陌生人社会表面的冰冷下,是上海人生活的精明。
设计说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秋菊打官司》曾经引发学术界的研究热潮,成为分析乡村法律与社会问题的经典文本。
实际上,这一文本呈现了乡村的典型社会文化生态,各个层面都能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相呼应,是综合运用书中概念进行案例分析的理想文本。
通过解读这样的故事,还可以缩短在城市长大的学生与传统乡村社会的距离。
上文的设计力图体现如下三点:一是抓核心概念,在有限的课时中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诸如父系小家族、熟人社会、礼治、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人情,这些都能落实在一堂课中,真正体现整本书阅读的“整”字。
二是紧扣文本,让案例为《乡土中国》服务,而不是脱离文本空谈案例。
课堂中采取不断启发学生回忆原文,重要的地方朗读原文相关段落的方式,以文本说话,以原书概念为出发点,来理解案例中的人物行动及情节展开的内在逻辑,真正理解礼治社会的内在秩序与运行方式。
三是不局限于文本,以案例为抓手,引导学生对《乡土中国》中未充分论述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
阅读文本,决不应该止于理解原文,而应该是思考碰撞,深化扩展,并且生成新问题。
课堂上经讨论提出的男尊女卑、面子、人情等问题,有的费孝通在别的书籍文章中讨论过,有的他虽未详细讨论,但也属于能呈现乡村社会特征的重要概念。
对这些概念的探讨,有助于提升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置中的《城市上海》《里弄上海》,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落实了单元任务中的“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片段师:这个案例其实是改编自一部小说的电影,名叫“秋菊打官司”,事先让各位同学看过了。
可能有同学会说:“老师你这个是文学作品,不是现实中的。
”但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诗比历史更真实。
文学作品虽然可能带有虚构性,但是它也可以非常好地反映现实,所以我们还是选用这样一个案例。
我要问大家的第一个问题:在这个冲突中,谁占“lǐ”?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生1:占lǐ?师:有同学很敏感,说“占lǐ”。
看我问的是什么,是“谁占lǐ”。
生2:“道理”的“理”吗?师:她更敏感,问“‘道理’的‘理’吗?”,那就意味着还有别的lǐ了?那是什么?生(齐声):“礼节”的“礼”。
生3:我要说的是“法理”的“理”。
按法律秋菊一边应该是占理的。
因为村主任把她丈夫的肋骨踢骨折了。
师:村主任把庆来打伤,从法律上来讲肯定违法,这一点大家没有疑问。
那么骂村主任合法吗?生3:我觉得骂人,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生(齐声):有——师:有。
但有情节轻重问题,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公开辱骂导致极大精神伤害的行为是违法的。
不过,骂人当然不能算合法,但按影片当中的那个时候的法,显然也不违法。
今天的法律有没有变化,不属于我们这节课的讨论范围。
(板书:合法违法——法治)生4:如果从“礼节”的“礼”的角度来说,秋菊是不对的。
庆来骂人在先,是对村主任的侮辱。
师:他先骂村主任,村主任打他,活该。
(生笑)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什么作为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吗?不是。
他提出来的是什么?在哪一篇当中提出来的?生(齐声):礼治,《礼治秩序》。
师:礼治要追求什么?法治要保障什么?生:是非,权利。
师:法律保障权利。
礼治社会强调是非,这是费孝通的原话,对不对?是非观念是基于伦理道德的判断。
(板书:是非——礼治)师:那么下一个问题,庆来不就骂几句吗?村主任至于踢伤他吗?为什么发那么大的火?生5:因为他的话戳到了村主任的痛处。
他骂村主任断子绝孙。
师:不对,村主任有四个女儿,他怎么断子绝孙了?生5:费孝通在《家族》一篇中提到,家族是父系的,所以只生四个女儿,就相当于断子绝孙。
师:家族为什么是父系的,《乡土中国》中没有具体讲,咱们扩展一下。
各位同学想一想,为什么?生6:是因为乡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主,从一开始男子就占优势,慢慢地,身体优势就影响到社会上的地位。
师:你说的优势是体力的优势,对不对?这是不是劳动力的问题?我家养大的女儿本来是我家的劳动力,如果一直在我家,她固然比不上儿子,但好歹也是个劳动力。
但是后面她要嫁走,变成别人家的劳动力,因此在农村,女儿叫“赔钱货”。
所以经济上有补偿措施,结婚的时候男方要给经济补偿,叫什么?生7:嫁妆。